邓文平猫步视频创编大小般若桩是怎样的功法桩式

[转载]我与名师邓文平互动太极拳问题
&&&&&&&&&&&&&&&&&&&&&&&&&&&&&&&&
我与名师邓文平互动太极拳问题
&&&&&&&&&&&&&&
(邓文平先生的“单鞭”)
(陈雄的“单鞭”)
&&&&&&&&&&&
&点评《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的一些看法
&&&&&&&&&&&&&&&&&&&&&&&&&&&&&&&&&&&&&&&&&&&&&&&&&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资料是泰籍华人邓文平先生写的。2008年邓文平先生放下一切,再次学习太极拳,在曼谷向来自中国的两位老师学习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因功夫进展神速,进而独创一门安般太极拳。自2009年起,邓文平先生将他习练太极拳的心得,发表的网络之上,结果大受欢迎,自2012年起,不断有太极拳拳友自中国来访。现在也有中国学生特地来曼谷找邓先生学习太极拳。邓先生目前是太极拳网络红人,其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其著作,由中国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太极内功的奥妙》是中国太极拳类的畅销书。《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资料写有不少较好的练拳体会,确实值得太极拳爱好者阅读。为了探讨研究太极拳的练法,我对该资料其中的一些练法和说法持不同看法,故闲话聊于以下。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9》里面说:“学拳容易改拳难,那是外家拳的说法,搬来用在太极拳上,是大错特错,太极拳是改拳容易学拳难,”
点评:拳谚云:“学拳容易,改拳难。”从人体的生理规律来看,我们学习每一个动作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形成动作技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稳定阶段,直至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所谓自动化是指动作非常熟练,大脑皮质对动作的意识反映和意识支配逐渐减少,甚至可以暂时变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有别于随意动作)。动作越熟练,意识支配的成份就会越少。这是因为在学会动作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严格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固定的“型“和格局。在生理学中,把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无论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还是形成错误的动作都是如此。我通过长期观察而发现,对太极拳而言,改拳难,学拳亦难。我根据练拳的不同层次需要而对徒弟改拳,部分人说了多次到现在还改不过来呢!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27》里面说:“其实分内家拳和外家拳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形体,看人体最重要的一个部位,也就是看屁股。打拳时屁股突出的就是外家拳,屁股往里收的就是内家拳。”
点评:我看过几位有较好功夫的内家拳前辈的照片,屁股明显突出,单以看屁股分出外家拳、内家拳的话,我认为这样断言不大实际。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61》里面说:“李雅轩的弟子打得是清一色的立体拳。李氏的理论实在是高明,但他留下的拳架是最不易出功夫的架子。”
点评:李雅轩的较好功夫的成名弟子有刘仲桥、林墨根、何其松、朱德纯、贺洪明、肖德生等人。练习太极拳的有识之士都知道,练习拳架是重要的功课,是练知己的功夫,身上有知己知彼的功夫才能懂劲。如果李雅轩的的拳架是最不易出功夫的架子,那么刘仲桥、林墨根等人的太极功夫从何处练出来啊?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62》里面说:“一边松胯,一边要找尾闾中正,正尾闾杨家的两大秘传是走太极猫步和面壁蹲墙术。”
点评:据介绍,面壁蹲墙术是智能气功的辅助功法,来源于杨氏太极拳门秘传的松腰法。这样说法缺乏可信的考证,我曾问过崔毅士、武汇川、田兆麟、、李雅轩、牛春明的传人,未见杨家太极拳有传授面壁蹲墙术的练法。面壁蹲墙术的松腰功效是单纯的柔软,不是太极拳需要的节节贯串的松活、松弹、松沉,对练习瑜伽有点好处。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62》里面说:“传统的方法是要先松肩松肘,这个顺序是不对的,松肩并不很难,但如果先松了肩,沉劲一上身,下面的关节就被压住,就难松了。松关节就松两胯关节,我之前有不少对松胯的描述。松胯真的很重要,你俩胯真的能全松开,全身其它关节也就差不多了。”
点评:我不认可邓的这样说法。松肩、松肘是跟随身势松开而沉到位,太极拳的身法松沉是整体性的。据我多年的体悟和教拳经验,松肩、松肘、松胸、松腰、松胯、松膝、松踝都有一个协调整合的时间和过程,从上往下松身沉到脚底的练法,未见因先松开肩、肘而压住下面的关节,怎么会一下子沉死下面某个部位呢?至于先松肩松肘就会压住下面的关节,我估计是练法有问题。再有说能松胯并不等于能松肩坠肘,我见过这种太极拳爱好者。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72》里面说:“我的经验是含胸就不能拔背。沉肩有两种,一种是含胸沉肩,一种是拔背沉肩。功夫浅时,是含胸沉肩,功夫深时就变成了拔背沉肩这就是我要说的含胸不如拔背。”
点评:邓把含胸、拔背分开之说在太极圈内尚有不同看法,含胸、拔背分开的优势和功效不见得比不分开为好。我认为含胸、拔背不分开的整劲还会好一些。含胸和拔背有静态、动态之分,与沉肩坠肘关系密切,含胸拔背的同时松腰沉肩。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74》里面说:“松肩很重要,松肩不是沉肩,”
点评:邓对松肩的说法不大实际。我认为,松肩有两个作用,一是肩关节松开了就会灵活,二是肩胛骨松开了就会下沉。沉肩不能完全代表松肩尚可说得过去,但松肩不含沉肩实在说不过去。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121》里面说:“杨式拳的步法不适合技击,但适合练功。”
点评:可能邓未系统学练杨氏太极拳,缺乏深入了解,故出此言。杨式太极拳快练小架身高步小,有利于机动灵活和反应变化;诸如跟步、进步、退步、卸步、窜步等步法迅捷的飘忽不定。这样的步法怎么不适合技击呢?用于练功的慢练大架,当然不适合技击哦。
&&&&&&&&&&&&&&&&&&&&&&&&&&&&&&&&&&&&&&&&&&&&&&&&&&&&&&&&&&&&&&&&&&&&&&&&&
&&&&&&&&&&&
回复陈雄先生的点评《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
&&&&&&&&&&&&&&&&&&&&&&&&&&&&&&&&&&&&&&&&&&&&&&&&&&&
陈雄先生写了一篇点评文章,发在网上。并且将他的这篇文章传到我的邮箱里。我觉得,我如果不回复,不太礼貌。所以也只好写几行字,就陈雄先生提出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
一。关于改拳容易学拳难。
传统的说法是学拳容易改拳难,所以我的说法,可能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武禹襄先生最初是跟杨露禅学的太极拳,十年左右,仅得其大概。后到赵堡镇防陈清平。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从武禹襄功夫上身的经历看,确实是改拳容易学拳难。
知道陈雄先生的老师林默根,是因为看了萝卜酒写的《老拳师的故事》。讲实话,我对林默根先生还是很佩服的。从网上得知,林默根在同他的老师学拳不久后,就找到的老师的老师周子能,去学拳改拳。在这之后,林默根先生又去找到了李雅轩老师,跟李雅轩学拳。
林默根先生的功夫是好的。从他学拳改拳的经历看,不存在什么学拳容易改拳难。
前些天,一位学太极拳将近三十年的来自武当上的朋友,来曼谷与我交流。我用了四天的时间,将他所学的一套拳架改为我认可的可以提高练功效率的拳架。如果不是这位朋友有练拳二三十年的基础。四天能学好一套完整的传统太极拳套路是不可能的。所以仅从这位朋友的经历来看,也不存在什么学拳容易改拳难。到确实证明了改拳容易学拳难。
为什麽学拳难?因为大多数太极拳老师根本就没什麽功夫。或者有功夫也是很多年熬出来的一点东西,自己都不知道这东西是怎么来的。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去教别人。或者根本不想教会别人。
这位武当山的朋友,被我称为武痴。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名家。甚至曾经请过中国非常有名的大师去他家里住过。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练了二十多年,没什麽感觉。倒是看了狮子在太极拳吧的文章《太极四年行天下》,跟着狮子走了些日子的邓氏猫步,觉得身体有了变化。
再说狮子吧,他在中国最有名气的人开的拳馆里学拳,参加比赛还拿了金牌。但他看到的是有人在那里学了二十多年还是毫无功夫。他自己也是看了我的博克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练。没想到身体一下子就起了变化。在他身上也是体验出了改拳容易学拳难。
二 屁股的问题。
李雅轩老师是我非常钦佩的人物,他对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视的,他甚至认为杨澄甫的拳照胯收的不够,其实就是指澄师屁股收的不够。李雅轩眉批上的某些观点,被一帮凡是派在十几年前痛批。
陈雄先生有一张和我拳照对比的照片。我觉得看陈先生的拳架照片,劲道是断的。因为腰松不了,练到老还是太极操。下巴前探,颈椎明显有问题。不知道陈先生练这样的拳架的膝盖痛不痛。有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告诉我,林默根先生可是承认他的膝盖到了七十多岁还会痛。
三。立体拳架。
我说立体太极效率不好,是当时的感觉,所以也就写下来。不过现在看来立体架也有立体架的好处。系统的安般太极拳法是平面太极立体剑。(详见拙著《平面太极立体剑》
说到李雅轩老师有一些很有功夫的弟子。这个是事实。在雅轩师的成名弟子中,曾代表政府出访的栗子宜和何其松应该是最出色。但从萝卜酒的文章看,八十块钱吃鸭子的故事,何其松四十年代学拳,到了文革时才刚刚初识懂劲。这过程也太漫长了吧。林默根先生五几年学拳,从网上看也是在文革时期,利用动乱的机会,把功夫给练出来了。
效率高不高,我不想说了。但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今天,找一个能跟你坚持练习二十年的学生,不是很容易了。
雅轩师的功夫好,如果雅轩师的徒子徒孙功夫能象他一样好,成都可能就没有人练别的拳了。现在中国年轻人练什么太极拳的人最多呢?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不仅仅是雅轩师的立体太极不易出功夫。大多数所谓的传统杨式太极拳跟国家套路已经少有分别了。杨式太极是老头拳,也符合目前杨式太极拳一些领军人物的利益。这些人本身就一点功夫没有,他们怎么会希望后来学者练出功夫。
四。说说含胸。
这个问题。李雅轩老师认为含胸拔背不是太极拳的要点,是陈微明把行意八卦里东西放进太极拳的要点里面了。陈微明先生似乎也不喜欢含胸拔背。他对他的弟子林炳尧说,是印书时印错了,本来是没有含胸拔背的。杨门十大弟子,陈第一,李第二。两人都否定了含胸。到是田兆麟大师的弟子著述提到,每一动,需含胸拔背。
五。杨式系统和快架。
大多数杨家传人是不传快架的。比如雅轩师的系统好像没有块架。有了功夫没练快架也能实战,没有功夫有练快架也没有什么用。快架的传人在曼谷有很多,除了英杰快拳外。有吴图南系的和张虎臣系的。吴和张都称他们的快拳来自杨少侯,两系都讲自己是真的,对方是赝品。不知陈先生练的是那个系统的快拳。说的那么热闹不知有过实战经验没有。我学过块架。但说到实战,还是拳击的前后滑步和环绕步更实用。您讲的那些步子,是中看不中用的。
传统武术作为实战的基本功是很不错。但说那些东西能实战是不太现实的。只能用来偏偏自己,偏偏别人,这倒不是传统武术不好。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传统武术实战的平台。
&&&&&&&&&&&&&&&&&&&&&&&&&&&&&&&&&&&&&&&&&&&&&&&&&&&&&&&&&&&&
&&&&&&&&&&&&&&&&&&&&&&&&&&&&&&
回复邓文平先生
尊敬的邓文平先生:
您好!今天中午看到了你的“回复陈雄先生的点评《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一文,说是赐教也好,说是交流也好,我都感到高兴,因为我认为研练太极拳是弘扬国粹的好事。在网络与你交个拳友也好,所以就顺便在此聊几句。
我在1986年以来先后跟林墨根、松绪金等三位老师学练杨氏太极拳,之前练过几年外家拳。
谢谢你关注我的膝盖痛不痛。我和我的一百多个徒弟、学生都没有伤膝痛的拳病,部分徒弟已跟我练了十几二十年的太极拳。呵呵!松腰松胯到位还能膝盖痛吗?
我和很多师兄弟从未没听过林墨根老师承认他的膝盖痛是练拳造成的。据我所知,林墨根老师晚年的膝盖痛是痛风造成的。1999年7月,他在我家住了大约20天,吃到了美味的海鲜就发作了,不单是脚痛,有时手臂也痛。
至于你说吴图南系的和张虎臣系传人的快架是赝品,我对此没考证过。但拳架归拳架,对练归对练,就是正品的快架如没配合对练也不能技击啊!我指的对练是推手、接手、散手和抗击打训练。
至于你问起我是否有过实战经验,我告诉你,如果你书中的董振峰老师还记得起广西钦州的我,他未出国在广西南宁市时,我就与他交流过武技,不过好像我当时还没有学练太极拳,是外家拳的功夫,记得不很准确了。你书中的北海市高佬庞是我的太极拳启蒙老师,在1984年给我写信去上海市拜访傅钟文老师。我学练太极拳之后,感到技击功夫明显进步,也和各流派强手比试过。我有个徒弟刘春伟在广东省深圳市,东南亚国家的人过来中国,大多路过深圳吧!他也有不少实战经验,你如路过方便时,不妨和刘春伟见面一下,看看是否能被你一掌击倒?看看他是否膝盖痛?以拳悟道,乐在其中哦!他手机
、 QQ。暂写到这里,下次再聊。如说得不中听,请你圆融包涵!
&&&&祝您身心健康,万事如意!
&&&&&&&&&&&&&&&&&&&&&&&&&&&&&&&&&&&&&&&&&&&&&&&&&&&&&&&&&&&&&&&&&&&&&&&&&&&&&&
&&&&&&&&&&&&&&&&&&&&&&&&&&&&&&&&&&&&&&&&&&&&&&&&&&&&&&&&&&&&&&&&&&日17时23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的速成之路-邓文平
我是昨天凌晨时分看到了这本书,翻了一下,感觉总体还可以。里面有些瑕疵,有要改的地方,如果有机会再版的话,要改正一下。
这本书,出版社的佟主编下了不少功夫,在这里要表示感谢。毕竟是一家体育出版社,如果内容牵扯过多,审查起来就很麻烦。这里是与众不同的天朝啊!当佟主编告诉我要去掉跟宗教有关的内容,谈话安般念的时候,我的心真的有点凉了。不知要怎样处理。还好,主编大人有丰富的经验,虽然删了不少内容,淡化安般念,但也留下了安般太极的种子。
网上已经有了一些对这本书的评价,我摘下来,给大家看看。
图书描述:出版日期:
2014年4月1日
《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主要讲述了,太极拳易学难精,特别是太极内功的很多练了多年仍然不摸门道。《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写了太极拳的历史、人物、典故、技术、内功修炼等等,内容丰富,以内功练习方法、体会一线贯穿,因为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可信度高。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叙事,亲切感强,真实感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邓注:上面这段介绍此书的文字,是在网上看到的,不知道是谁写的,应该说写的比较中肯了。我的原文还谈到宗教,并介绍了一些南传佛教。书中都没有。而且比较受欢迎的《邓氏科学止观》也被删掉,难怪有些读者说,感到有点失望。
另网上也有一些人对此书做了不同的评论:
&来自亚马逊:
太极拳速成之路?, 2014年4月24日
查看此用户发表的评论
评论的商品:
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
太极拳无速成一说,只是自以为成了而已,看到这个标题有点搞笑。
2014年4月25日
评论者 bigpopeyes
评论的商品:
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
作者是练太极拳吗?吉良辰先生是杨澄甫的十大弟子之一崔毅士先生的传人。东拉西扯如此多的人物都是陪衬,云山雾罩谈速成太极、谈内功这都是现代人梦寐以求,希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功夫,谈中医、谈养生。我认为此书就是一个字:“胡扯”。
&邓注:看不懂,就说是云上雾罩,有些人,知道一点东西,就觉的自己很了不起。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是没有办法往里灌进新的水。
太极内功, 2014年4月26日
评论者 haizsr -
查看此用户发表的评论
购买过此商品(这是什么?)
评论的商品:
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
书名烂俗至极,但邓先生无私讲授值得赞许,邓氏猫步,值得一试。
邓注:书名最后是由出版社的前主编大人定的。俗一点可能好卖。
新书, 2014年4月29日
查看此用户发表的评论
购买过此商品(这是什么?)
评论的商品:
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
功可速成,效要时间积累,可读。
书写得很好, 2014年5月3日
查看此用户发表的评论
购买过此商品(这是什么?)
评论的商品:
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
书写得很好,值得购买。
题目有点夸张,但读进去才知道内有宝藏,
2014年5月4日
评论者 jiangtao -
查看此用户发表的评论
购买过此商品(这是什么?)
评论的商品:
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
传统太极拳非常好,但最大的问题是教授方法落后,很难教出人才。我和传统太极拳名师学了快八年,虽然身体强健的目标已实现,但练出功夫还摸不着门。阿邓老师摸索除了一条简便易行的法门,太极十要是基础,但有练太极的多少人能把这些要领做到呢?内功关键是丹田气,怎么练出来呢?
看看这本书吧,安般呼吸+猫步
邓注:这个jiangtao.应该是IT 界的大佬&CSDN & &&/span&程序员&的总裁蒋涛先生。蒋先生一直关注安般太极,关注书的出版,并曾作计划给我,信如下:
另可以把-狮子和牛栏贤客都加进来讨论
&& --我建议先做一个安般太极的网站出来,让网友可以参与互动,鼓励更多的人写锻炼日记和心得,提问互动。
&& --我查了下安般太极
< .cn都可以注册
现在传统太极拳(太极内功)最难的是入门懂劲,而安般太极拳两大法宝提供了最好的路径来帮助。
用ABtaiji代表
B般。比ABC太极要难。
&& --如果你觉得可以,我就注册下来
&&图书名:安般太极拳之路
就能练好太极拳
--太极内功上身-秘奥剖析
&关于出版图书我想可以把博文整理成以下几部分
&一)安般太极(可简称为AB Taiji(Taichi))之路
&1)我的安般太极之路
&& --主要就是阿邓自己实践的太极之路
太极内功系列文章
&& --独立成篇对于太极拳内功的思考文章集锦
3)太极人物系列文章
&二)安般太极系统
&1)安般念
&3)邓师锻炼年谱
&4)学员心得体会
&5)安般太极问答
& 1)南传佛教
& 2)武氏太极介绍&
邓注:我没有采纳蒋涛先生的意见再搞个网站,是因为我对电脑不通。做了网站,不做维护管理没有什么用,请人管理又要有成本。另外,安般太极完整的系统道目前只是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虽基本完成,但把他完整的公布出来还需要稍加时日,好在我对太极拳的体会也一直在增长。但从蒋总裁一直关注安般太极拳这一点来看,有智慧的人还是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好东西来的。只是可惜世间有智慧的人不多。
另外我本人已经有了一个中泰文的官方网站,管理的很差。里面有个报名表,有人报名来学拳,我基本没有回信。报名的有五个中国人,两个马来西亚人。其中那个年轻的马来西亚人是个练拳击的。我也有计划在曼谷搞一个包吃住的安般太极学习会所,当然全部搞好可能仍需两三个月。
当当网的评论:
已读并评分
道尽了太极的秘密。从此,入门须口授
成了历史。
邓注:这好像是贤客的口气。(哈哈)
已读并评分
好书,真话。
实证太极拳速成训练。作者通过亲身体验证实创编的太极拳训练方法抓住了主要矛盾,只要肯下苦功,两三年时间就可入门。
四面八方2007
已读并评分
写的不错,值得一看,很有启发性
a***5(无昵称)
已读并评分
邓氏猫步,安般念,太极入门最佳基本功。
&枫叶飘红2...
&书很好,老公很喜欢,是正品,以后有好的书还会来你家看的,五分
&就是运费太高了。25元,比书都贵
这是一本极好的太极拳书,爱好太极的人都要好好看一看!
当代最有价值的太极拳著作,极力推荐.
&金刚石第一
&此书是一个桥,起到了将慈悲心与有为正念连接作用,很好,购得值。
&很快,书很精彩.谢谢.
2014年04月20日
新浪会把很多评论自动放到垃圾箱。我把居士的回评从垃圾箱恢复,干脆贴在这里。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16:15:21&[回复]&&
欢迎邓师光临指导!首先祝贺邓师大作问世!感谢邓师关心!两年前我的腰椎完全恢复正常。过去,因为求功心切,放低架子,增加运动量,长期腰部拿劲,导致腰椎处于疲惫煎熬状态。近两年在松静自然上下功夫,加之猫步的训练,神奇地好了。近三四年常常脚踝疼痛,但每次痛三两天后,感觉自己的内劲又往下沉了。一方面是自我练习时感觉,另一方面是与人交流时我对对方重心和根劲的感觉,以及拳友对我下盘的稳实及根劲的评判和感觉。
在此简单汇报近况:在拜读邓师全部博文(除部分涉及宗教博文外)两遍之后,近几年我本人也有较大进步。安般念和猫步也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同时我将猫步介绍给另两位年长的的拳友,其中一位是我的启蒙老师,他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接触太极,九十年代后开始打坐,并一直坚持练习。现在他对猫步也很痴迷。他们不但把猫步作为每天拳前的必修课,甚至摆到拳架之上,宁愿饿拳,也不能饿了猫步!我只是根据我对猫步的理解介绍给他们,是否符合邓氏猫步的要求,不得而知。反正他们迷上了。
我现在基本保持至少一次三到四个小时左右的练功。共八项:床上:八段锦、安般念、易筋经、十九把抓。(后两项有时户外站立,床上做时,重在意识,肢体主要活动上肢)户外:猫步、站桩(无极、浑圆、三体。有时:钩挂、抚按、川字)、松身五法(黄性贤)、杨氏85一遍。如果时间紧张,户外只用一个小时打一遍拳。将拳架中的每个步型当着猫步过度,将每个动作的任意点,常是动作的定式作为一个桩。忽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更多是把拳当成移动的桩,在静态的桩中享受抻筋拔骨以及老牛筋相向对拉乃至浑圆劲的感受。有些感受只能在专门的桩功和功法中体会得到。如果按照行云流水匀速打法,很难感受和训练那些东西。我这样把桩拳合一可以使这套拳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最大效率。当然,这是时间不够情况下的做法。正常状态我会把其他内容提炼出来单独练。今就啰嗦到此。最后再次诚谢邓师的关心。并对您功德无量的博文的普度和大作的问世表示谢意和祝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点评《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的一些看法&陈雄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资料是泰籍华人邓文平先生写的。2008年邓文平先生放下一切,再次学习太极拳,在曼谷向来自中国的两位老师学习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因功夫进展神速,进而独创一门安般太极拳。自2009年起,邓文平先生将他习练太极拳的心得,发表的网络之上,结果大受欢迎,自2012年起,不断有太极拳拳友自中国来访。现在也有中国学生特地来曼谷找邓先生学习太极拳。邓先生目前是太极拳网络红人。其著作,由中国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太极内功的奥妙》是中国太极拳类的畅销书。《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资料写有不少较好的练拳体会,确实值得太极拳爱好者阅读。为了探讨研究太极拳的练法,我对该资料其中的一些练法和说法持不同看法,故闲话聊于以下。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9》里面说:“学拳容易改拳难,那是外家拳的说法,搬来用在太极拳上,是大错特错,太极拳是改拳容易学拳难,”
点评:拳谚云:“学拳容易,改拳难。”从人体的生理规律来看,我们学习每一个动作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形成动作技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稳定阶段,直至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所谓自动化是指动作非常熟练,大脑皮质对动作的意识反映和意识支配逐渐减少,甚至可以暂时变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有别于随意动作)。动作越熟练,意识支配的成份就会越少。这是因为在学会动作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严格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固定的“型“和格局。在生理学中,把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无论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还是形成错误的动作都是如此。我通过长期观察而发现,对太极拳而言,改拳难,学拳也难。我根据练拳的不同层次需要而对徒弟改拳,部分人说了多次到现在还改不过来呢!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27》里面说:“其实分内家拳和外家拳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形体,看人体最重要的一个部位,也就是看屁股。打拳时屁股突出的就是外家拳,屁股往里收的就是内家拳。”
&点评:我看过几位有较好功夫的内家拳前辈的照片,屁股明显突出,单以看屁股分出外家拳、内家拳的话,我认为这样断言不大实际。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61》里面说:“李雅轩的弟子打得是清一色的立体拳。李氏的理论实在是高明,但他留下的拳架是最不易出功夫的架子。”
点评:李雅轩的较好功夫的成名弟子有刘仲桥、林墨根、何其松、朱德纯、贺洪明、肖德生等人。练习太极拳的有识之士都知道,练习拳架是重要的功课,是练知己的功夫,身上有知己知彼的功夫才能懂劲。如果李雅轩的的拳架是最不易出功夫的架子,那么刘仲桥、林墨根等人的太极功夫从何处练出来啊?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62》里面说:“一边松胯,一边要找尾闾中正,正尾闾杨家的两大秘传是走太极猫步和面壁蹲墙术。”
点评:据介绍,面壁蹲墙术是智能气功的辅助功法,来源于杨氏太极拳门秘传的松腰法。这样说法缺乏可信的考证,我曾问过崔毅士、武汇川、田兆麟、、李雅轩、牛春明的传人,未见杨家太极拳有传授如此面壁蹲墙术的练法。面壁蹲墙术的松腰功效是单纯的柔软,不是太极拳需要的节节贯串的松活、松弹、松沉,对练习瑜伽有点好处。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62》里面说:“传统的方法是要先松肩松肘,这个顺序是不对的,松肩并不很难,但如果先松了肩,沉劲一上身,下面的关节就被压住,就难松了。松关节就松两胯关节,我之前有不少对松胯的描述。松胯真的很重要,你俩胯真的能全松开,全身其它关节也就差不多了。”
点评:我不认可邓的这样说法。松肩、松肘是跟随身势松开而沉到位,太极拳的身法松沉是整体性的。据我多年的体悟和教拳经验,松肩、松肘、松胸、松腰、松胯、松膝、松踝都有一个协调整合的时间和过程,从上往下松身沉到脚底的练法,未见因先松开肩、肘而压住下面的关节,怎么会一下子沉死下面某个部位呢?至于先松肩松肘就会压住下面的关节,我估计是练法有问题。再有说能松胯并不等于能松肩坠肘,我见过这种太极拳爱好者。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72》里面说:“我的经验是含胸就不能拔背。沉肩有两种,一种是含胸沉肩,一种是拔背沉肩。功夫浅时,是含胸沉肩,功夫深时就变成了拔背沉肩这就是我要说的含胸不如拔背。”
点评:邓把含胸、拔背分开之说在太极圈内尚有不同看法,含胸、拔背分开的优势和功效不见得比不分开为好。我认为含胸、拔背不分开的整劲还会好一些。含胸和拔背有静态、动态之分,与沉肩坠肘关系密切,含胸拔背的同时松腰沉肩。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74》里面说:“松肩很重要,松肩不是沉肩,”
点评:邓对松肩的说法不大实际。我认为,松肩有两个作用,一是肩关节松开了就会灵活,二是肩胛骨松开了就会下沉。沉肩不能完全代表松肩尚可说得过去,但松肩不含沉肩实在说不过去。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121》里面说:“杨式拳的步法不适合技击,但适合练功。”
点评:可能邓未系统学练杨氏太极拳,缺乏深入了解,故出此言。杨式太极拳快练小架身高步小,有利于机动灵活和反应变化;诸如跟步、进步、卸步、窜步等步法迅捷的飘忽不定。这样的步法怎么不适合技击呢?用于练功的慢练大架,当然不适合技击哦。
&2014年8月18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花桩拳基础功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