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白鹭的什么特点中看出它的优美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蜀相》中诸葛亮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

  3.胸怀宽广、豪放豁达的形象如李白《将进酒》
   4.踌躇满志、自信潇洒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6.纵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归国田居》

   7.孤傲高洁、独守节操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

   8.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

   9.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沉郁愤懑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

  10.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

  11.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

  12爱惜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4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或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或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或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2). 梅花。(或赞美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或表现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或表现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 松柏。(坚贞不屈,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

(5). 黍离。(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词构成画面的主体;动形彰显画面的精髓;虚词雕琢表意的效果;叠音词兼顾描摹、表意、音韵;拟声词形象生动鲜明;颜色词更显画面层次与对比。

1.豪放(豪迈雄奇)2.含蓄委婉(婉约细腻)3.隽永(意味深长)4.雄奇飘逸:5.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6.悲壮慷慨7.清新明丽(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8.朴素自然、质朴无华9.幽默讽刺10.形象生动。(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如入其境。)11.精炼。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叠词、互文、双关、对比、用典

衬托、对比、渲染、象征、铺陈、白描、

(1)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物、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2)描写——注意内容选择(景物与人物)\注意用笔浓淡(工笔与白描)\注意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注意观察角度(远与近、高与低、内与外)\注意色彩搭配(冷与暖、明与暗)\注意感觉(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注意辩证关系(动与静、虚与实、点与面、抑与扬)

  首句标目(紧扣照应题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照应、铺垫、对比

1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表现征夫对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对故乡的浓郁思念。(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策略梳理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答题步骤:a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b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c指出该字的作用(描摹了什么样的情形?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使画面增添了什么新的特点(声—静动、色—层次感、态—动态美、神—神态情态、韵—韵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在结构上有无作用(与其他内容有无联系)?))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a该字对主旨的表现,情感的表达有无作用?b该字在结构上有无作用(与其他内容有无联系)?

提问方式:某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a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致?b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c表达了什么情感?d与全诗其他内容有何关系?

例题:2006年辽宁卷《东坡》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a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b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c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咏史抒怀),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答题步骤:a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b结合诗句来阐释他的运用c指出其作用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a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c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该诗是如何表现某词的?

思考角度:1意象与该词的关系

确定诗歌体裁,把握主要意象,细腻品析语言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步骤: a明确自己认同的观点b根据观点针对的内容(字词、句子、技法等)结合前面的策略答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山村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这些特点的?(4 分)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4 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远送从此别,青山复空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品读此诗首联,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技法,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4分)

(2)从尾联的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这首诗歌表现的主旨。(4分)

4.阅读下面一支小令,完成后面问题。(8 分)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 "忘机友: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

(1)有人认为黄庚的《渔隐》诗,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支曲子的注脚。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作者在写景方面煞费苦心,景物描写非常生动,请选择你认为用得巧妙的词,作简要赏析。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使用的意象特点。(3 分)

(2)两首诗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遭遇?

(3)诗人“掩泪空相向”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8.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明月斜,西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注】①"之子:此君,这位先生。

唐代诗人孟浩然,五代词人吕岩,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写的都是等待朋友而不得的焦急期盼的情感。

(1)虽然写的都是等候的情感,但各自用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表达。试抓住两首诗词的末句(或联)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这个特点。

(2)两首诗词都能够运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你认为哪一首的形象更美一些,为什么?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

【注】①夜直,即为值夜班。此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纳王安石的意见,实行新法。

(1)第三句春色指什么?诗人为何感到春色恼人眠不得?

(2)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么?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4分)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4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8分)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乌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⑴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分)

⑵“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填空题。(8分)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6分)

16.阅读下面一道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依据词意简要赏析。(5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点绛唇》一题“春草”。 ②佥谷,即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所建,后荒芜。③王孙,借指作者的朋友。④萋萋,草盛貌。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作具体说明。(3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5分)

1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7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指绿琴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俱为作者友人。②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是说,虽然只是“微风”,然而其声响还是让坐在窗前沉思的作者心惊不已。

B.颔联是说,风吹开了屋门同时弄得竹林中响动不已,使作者误以为有朋友来访。

C.颈联中,作者想象枝上露水被风吹摇而滴落的情景透出一种心无所适的意味。

D.作者因风入题,又借风声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诗题中“闻风”二字正相切合。

(2)作者对风声中自己内的感受进行描摹渲染,创造了一种清远孤寂的意境,请结合诗句对其中的感受和意境作具体说明。(5分)

1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1)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注](1)游梁赋客:汉代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于梁园。

(1)这首诗的颔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颈联两句乃全诗的警句,情理兼胜,解释这两句并写出其中蕴含的哲理。(4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诗歌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分)

(2)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4分)

2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有人认为“‘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                                  

2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8分)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准家?

(2)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6分)

2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⑴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漠漠1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2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 1 漠漠:弥漫、轻淡貌。2 无赖:无可奈何的憎语。杜甫曾以“无赖”形容春色,如《绝句漫兴》:“ 无赖春色到江亭”。言春色不可人意。

(2)这首词的下片前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徙倚:徘徊义。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 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4分)

2006届江苏省各地5月模拟试卷诗歌鉴赏题汇编参考答案

1. 【答案】⑴“一两家鸡鸣”说明山村人家不多,突出了山村的幽静;(2 分)雨中的竹林、溪水、村路、板桥,写出了山村自然和谐优美的景致。(2 分)

 ⑵“闲”。(1分)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1 分)写出了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向上的劳动生活气息, (2 分)

2.(7分)(1)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起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也有所提示。(意思对即可,3分。如果仅仅是翻译就不给分。)

(2)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4分,“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各2分。)

3. 【答案】⑴用了拟人手法(答借景抒情、移情于景等也可);(2分)青峰伫立,似含情送客,然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里借山言人,表达了诗人的恋恋不舍的感情。(2分)

(2) “独”字写自己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写出自己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写出严公远去后自己的冷落与惆怅。(3分)这两句借离别后的心绪写诗人的依恋惜别之情。(1分)

4.(1)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 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这支小令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细玩文意,那正是指“点秋红”的“ 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 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

(2)“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写景非常生动,“ 点”字尤其用得好。变形容词为动词,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

答第(1)题要充分利用注释,既要弄清“ 忘机友”的含义,又要明白“忘机友”在曲中所指,进而回答渔夫为什么“ 惟寻鸥鹭盟”。第(2)题是鉴赏古诗中常见的“炼字”问题。找准了答题角度,问题就简单了。

【评注】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尽管题目难度较大,但曲词语言较通俗,答题时要看清题干要求。

2005 年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的16 套试卷中,唐诗鉴赏权重过大,元曲鉴赏应引起高度重视。

5.(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 分)

【评注】"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题。材料来自教材之外,符合高考的选材标准。第一题在意象上设计了考题,是重点。第二题涉及全诗主题的把握,只有把该句放到全诗中去理解才能找到准确的答案。第三题则考查了表现手法,学生回答问题必须掌握手法的作用才能得满分。其他如“ 炼字”未考,并不是说不重要,学生复习时也要重视。

6.(1)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是相同的,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选取的意象是不同的。刘诗选取了秋季的独特景色“ 秋风”“雁”等表现凄婉的环境,以“秋风”为主体内容体现秋季特点,从而表现诗人羁旅之思和思归之情。张诗选取渡口作为抒情的载体,以长江涌潮、斜月当空、对岸灯火等体现羁旅之思。

(2)两首诗都使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刘诗首句显示秋风忽至的特征,第二句写耳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绘声绘影。后两句把笔触从秋空中的“ 雁群”移向地面上的“ 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的“孤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张诗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三、四两句从“ 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

【评注】" 意象是指蕴含诗人感情的景物,描景抒情诗主要通过景物描写,依照意象体现的情感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把握意象的特点和描写景物的方法应首先分析诗歌的内容。

7.(1)阴冷,凄清。悲凉,孤寂。

别时“寒云”“暮雪”,景物阴冷,凄清。友人伴寒云而去,诗人踏暮雪而归,心情悲凉,孤寂。意思相近即可。(2)少时丧父,

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答出一点得1 分,“孤”答为孤儿亦可。

(3)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空”意为徒然,徒然伤悲1 分,相见无期1 分。意思对即可。

【评注】" 本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倾向、作者主旨、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作品的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及时代价值等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并评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1)表现手法: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或联想想象,或小中见大,或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诗旨。抒情

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对偶等。

8.(1)前者重点在“孤”和“候”,后者重点在“立尽”和“ 影”。(2分)孟诗用“孤琴候萝径”来表达,一个人孤独抚琴,虽不遇友人但自得其乐,显得格调高雅,婉转含蓄;吕词用“ 教人立尽梧桐影”直接感叹,一个“ 立尽”倍感惆怅而孤独之余,多了些幽怨,而一个“影”字更显出夜之深、夜之冷和抒情主人的无限怅惘与孤独,手法直接热烈。(2 分)

要抓住“孤琴候萝径”和“教人立尽梧桐影”两个句子来分析。

(2)参考答案(1):孟诗充满诗情画意。诗中的形象都围绕“待丁大不至”这一情怀。夕阳、群山、樵夫、烟鸟,都紧扣山中薄暮的环境。松林中的月色清凉,山风中的流泉幽响,樵夫尽走而栖鸟初定,张开素琴,静候朋友归来。此情此景,阅读诗歌,如见其人。

参考答案2:吕词的形象非常优美。词人只抓住残月西坠、秋风夜寒和梧桐树影下一个孤独徘徊的人这三个对象,来表达出

一个久待朋友而不至的幽怨情怀的清冷意境。

【评注】  这是个开放题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给满分。两首诗词的形象都很美,但是,在回答时应该加以对比,不能将另一首诗词完全丢掉不谈。

9.(1)“春色”不只是自然界的春,这里寓指政治上开始变法的好形势。因得到神宗赞同,君臣协力,因而兴奋异常,不能成眠。

(2)末句借景抒情,表达了将要实现抱负的愉悦心情。

【评注】"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

10.(1)同意。 “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罢钓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评分标准:表明态度是同意或不同意1分,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3分。若答“不同意”,但能自圆其说,最多得2分。【参考资料】 “全在‘不系船’三字,故起句即提出正意,第二句点明江村,第三句一开,第四句一合,而‘不系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贯矣。”(刘坡公《学诗百法》)

(2)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11.(8分)(1)(4分)“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题中的“早”字。

(2)(4分)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12.(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13.(8分) (1)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4分)    (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4分)

14.(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

15.(1)愉悦、兴奋(2分)(回答类似词语即可得分,如:轻松、高兴、和悦、陶醉、兴致勃勃、快乐等)

(2)同意(1分)(如不同意不得分)。首句写微风中,扬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来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又象有所猜疑,远远飞开。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象,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5分)

16.(1)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

(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成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17.(1)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3分,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2)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写景(咏物),以荒园暮春为背景,运用映衬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下片情景交融,先用 “一阕长亭暮”的特有情景,再用“王孙”这个典故,后以景作结,将绵绵之情写尽收足。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第二问只抽象说出几个概念不作具体分析的,说对了也只给2分。)

18.(1)A(2)作者借“暮”“故人”“苔”“埃”等意味深沉的事物渲染环境气氛的清远孤寂(2分);从诗句看,作者内心所想屡屡因风而变,心无所适;“疑是故人来”、“为指绿琴埃”等句含蓄而又凝重地表达出作者想念、期待友人而又未得相见的内心孤寂(3分)。

19. (1)颔联中写蒙蒙细雨带来淡淡春寒,“斑斑雨”暗示花落。“酒”与“雨”都渗透了诗人伤春愁绪。(2分)

    (2)此联写花开花落,人力奈何不得;旧燕归来,似曾相识,人事兴衰,无往不复。(2分)

    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切虚无。(2分)

20.(1)(2分)如有待,江山好像有所等待,自无私,花柳本来就没有私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赞赏热爱之情。(2)(4分)同意。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一个“薄”字,写出了晨雾像酥油一样滚滚着大地;日“迟“,才会有沙地的闪闪发光,暖气四散。

21.同意。“不系船”调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动作描写),为上联江村静夜的画面添上闲适的色彩和生活的真趣,(2分)这三字写弃舟登岸小事,留下伏笔,静夜“堪眠”加上“芦花浅水”,“系船”也许就成为多余(或这三字藏生活玄机,引出下联,“水浅”与“不系船”恰成因果),(2分)“不系船”三字生发全诗,勾勒出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淡远的自然图画。(2分)

22、(1)静谧、寒凉

  (2)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

②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

23.答案: (8分)(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4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2分;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2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2)比喻。将梦与愁和飞花细雨连成美妙的比喻:飘飞的花絮如初醒的残梦,绵长的丝雨细如满怀的愁绪,比喻极为恰切,化抽象虚泛为具体实在。

【评注】  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词的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准确把握词的内容。

25.(1)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得分点:要求答出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能够说出整幅画面自然、朴素的总体风貌)

(2)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意对即可)

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1)、首句“五原春色旧来迟”是对全诗写景的概括,请结合以下三句具体说明。

(2)、刘永济说:“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唐人绝句精华》)。结合诗歌

说一说为什么此诗尽管写了边地的荒寒,但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的?

(1)、第二句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

(2)、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这样沉重的叹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注:溆(xù)水塘边。《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1)、诗歌一二两句哪两个字运用活而有力?说一说理由。

(2)、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的?请结合三四两句加以说明。

(1)、“争”、“乱”二字,运用活而有力。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2)、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这是一首宫怨诗。那一句诗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请加以说明。

(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刻画诗歌的主人公的,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1)、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金屋藏娇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

(2)、运用了烘托手法。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院中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注:茨菰,即慈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里。

(1)、诗歌一二两句在交代时令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2)、诗的第三句写到“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按照一般写法,第四句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这里当指第二年的夏天。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

(2)、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人传郎在凤凰山”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

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歌中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后人对这两首诗歌作了评价,认为同样是写思念的诗歌元缜的诗别出机杼,更是难得。为什么?

(1)、“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2)、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即为这次行旅所作。“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1)、诗歌的一二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2)、大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常见的意象,这首诗歌中的大雁在作者笔下包含了什么样的意蕴?

(1)、诗歌的一而句采用了严格的对仗,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2)、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只能问及禽鸟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7、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注: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

(1)、词的上阕用春梦、秋云作比喻,这两个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象征了什么,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词的下阕“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诗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抒发聚散离合的不常之感。

(2)、化用诗句,直承上句“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

8、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恶,人情薄,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注:唐琬是我国历史上常被人们提起的美丽多情的才女之一。她与大诗人陆游喜结良缘,夫妇之间伉俪相得,遗憾的是身为婆婆的陆游母亲对这位有才华的儿媳总是看不顺眼,硬是把这对有情人拆散了。有情人未成终生的眷属,唐琬后来改嫁同郡宗人赵士程,但内心仍思念陆游不已。

(1)、“雨送黄昏花易落”,阴雨黄昏时的花,原是陆游词中爱用的意象。其《卜算子》曾借以自况。唐琬把这一意象吸入己作,有什么样的特别用意?

(2)、这两首词的名字都为《钗头凤》,都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试比较这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不仅有自悲自悼之意,而且还说明了她与陆游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2)、这两首词有许多相似点。

   二.而唐氏在表达自己对前夫的思念之情时,她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陆游恰恰相反。她是通过对自己的处境、容貌以及每日心情的描写来反衬出对陆游的思念。

9、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写晴山写雨山, 似呵明镜照烟鬟。

人间万象模糊好, 风马云车便往还。

注:蒋士铨()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江西省铅山县人。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辞官后曾主持口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

(1)、诗歌当中写实是一种自然之美,朦胧也是一种美的意境。就山水画的艺术来说,懵懂迷糊,也是一种画境,诗人在这首题画诗中赞同那一种美?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2)、诗歌的三四两句一语双关,表达了哪两层含义?

(1)、这首题画诗中,表现了对朦胧画境的肯定,对 “不写晴山写雨山 ”的同意,对 “ 明镜照烟鬟 ”那样不写雨山写晴山的不满,这是就画论画的一种艺术观点。

(2)、三四两句表面上是承上文说在云气模糊之中,神仙乘车自在往来,实际上是进一步借喻,对人世的事情,乐得糊涂看待,不值得去自我麻烦和苦恼。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面湖楼好纳朝光,夜梦分明起辄忘。但记晓钟来两寺,一钟声短一声长。

湖上朝来水气升,南高峰色自崚嶒。小船看尔投西岸,载得三人两是僧。

注:字弢叔,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咸丰(一八五一―一八六一)诸生,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官乐清长林盐大使。工书。著有伏敔堂诗集。《瓯雅》

(1)、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绝句都是写西湖晓景,都从湖楼早起着笔。

B、前一首写钟,后一首写船;前一首写声,后一首写色;两首诗都写了见和闻。

C、前一首写钟,后一首写到僧,又都和寺有关系。

D、前一首写晓起,写湖楼纳早上阳光;后一首由晨光进一步写到水气上蒸。

(2)、这两首诗描写内容有机联系,独具匠心,试比较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两首诗歌构思精巧之处的理解。

(1)、B(“两首诗都写了见和闻”理解错了,前一首写闻,后一首写见)

(2)、两首诗有机联系,具见匠心。第一首交代纳朝面湖之楼的方面,当然楼面东南方,应在孤山一带,所以第二首写见到的是对面的南高峰。两寺钟声,一短一长,近的声长,远的声短,则因凤林寺与孤山相近,而净慈寺则隔着西湖,传来的钟声便听不太清楚,显得短了。小船投靠西岸而来,离孤山楼近,因而辨得清三人中两个是僧,不但可见作者观察的仔细,也可见其构思的细入毫芒,这恰好和听钟声而留意到一长一短,是同样的匠心。

1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21987年,75位偌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测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五上:课后习题答案(全上册)

1.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首先我从白鹭的外形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文中这样说“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适宜”的意思是刚好,“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则具体表现出了这种适宜之美,不大不小、不胖不瘦、不浓不淡、不艳不素……正体现出了白鹭的精巧之美、匀称之美、和谐之美,这样的美就像是一首精巧的诗。

(2)其次,我从白鹭不同的姿态,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a.白鹭在水田钓鱼,那姿态像一首诗般闲适。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b.白鹭在枝头闲立,那样子像一首诗般悠然。“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c.白鹭黄昏时低飞,看画面会带给读诗般空灵。“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2.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答案不固定,围绕课文内容取名均可。

3.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背诵课文时,要先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如课文的第三部分(4-8)自然段,第4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突出寻常之中的美丽。第6、7、8段分别以一幅画面表现白鹭的美。当我们像这样充分了解了课文之后,背起来就轻松了。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真实记录了作者小时侯一次家庭活动和丛中受到的教育。

2.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 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竹子”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人,做人有原则。 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它让我们想到郑燮。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她傲雪精神,她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 所以,她象征高洁、坚强的人。 比如鲁迅、刘胡兰那样的革命者。

〓“蜜蜂”勤劳、奉献、求实、自律,让我们想到妈妈,想到清洁工人,想到老师、医生。

〓“路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母到黑暗降临的时候,它都默默地点亮自己,为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它让我们想到詹天佑、雷锋。

例:看到蜜蜂,我想到了辛勤教育我们的老师。

老师,普通而平凡,他们担负着的是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我们呕心沥血,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耕耘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行动和耐心播撒了爱的种子,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多少个静静的深夜呵,老师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那作业本上的那一条条批语,那一个个红勾不全都凝聚着老师心血吗?他们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老师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在这里让我们再一次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答:桂花给我带来了这些美好的回忆: “闻桂花之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 “赏桂花之乐”,“开花时,在桂花丛里寻找,才看见那些小花”; “送桂花之乐”,“乐善好施的妈妈做好桂花糕饼,让我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家给毛家老婆婆”; “摇桂花之乐”,“这下,我可乐了,我帮大人抱着桂花,使劲地摇”; “用桂花之乐”,母亲用桂花泡茶、做糕饼等;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答:这句话写的是桂花的味道。句子中的“香飘十里” “浸”写出了桂花香气写出了桂花香气浓郁,持久,随风一飘,远远都能闻到,更是流露出作者内心的 喜悦之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答:这句话生动地描写了儿时的“我”摇桂花的情景,“我可乐了”“使劲地摇”“喊着”更是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 欢乐与兴奋的心情。

3.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答:(1)这句话是作者母亲说的,母亲将满觉陇的桂花和家乡的桂花做比较,突出了母亲对家乡桂花的喜爱,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2)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母亲比的不是香气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着的却是故乡和亲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答:本文共6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4)分钟。读了文章,我了解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内容层面)文章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文字表达层面)让我感受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情感收获层面)

(答案不唯一,不统一,根据学生阅读的速度及收获来填写。)

2.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1)课文给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年轻人背老人过河。文中这样写“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年轻人礼让敬老的人性之美。(答案不唯一,根据自己的感受写)

(2)我从下面语句体会到了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A.从“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到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助人之美。

B.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体会到乡亲们相亲相爱、协调有序、生活默契的和谐之美。

C、“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体会到年轻人的礼让敬老之美。

(答案不唯一,不统一,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本文共16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6)分钟。了解到课文讲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颇负荆请罪这几件事。

(答案不唯一,不统一,根据学生阅读的速度及收获来填写。)

2.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多少内容?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碧玉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答:我一眼看到了“和氏璧”,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3.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范例1: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舍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了奖励蔺相如的汗马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进而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4.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强暴;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可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可见他宽宏大量。

廉颇勇武过人,虽居功自傲、性格直率,但是一个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人。从“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以看出廉颇勇武过人;从廉颇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理由后,为了与蔺相如共同保卫赵国而主动负荆请罪,可见他知错能改、忠君爱国。

5.选做题: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比比,看谁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内容。

可以引导孩子抓住一个故事选择词语,然后根据利用词语讲小故事复述出来。

示例: 秦王 侮辱渑池逼 击缶 拒绝 记录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课文7.《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1.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答:本文共7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为为 4 分钟。我知道了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依次列举了猎豹、游隼、活塞式飞机、喷气式飞机,火箭和流星体,让我们对“速度”有了新的了解。我还发现每一个自然段基本上讲的都是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我就读得更快了。

2.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照样子填序号。

光 游隼火箭 猎豹 人 流星体 鸵鸟 喷气式飞机 声音

人 鸵鸟猎豹 游隼 声音 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和同学讨论。

范例:(1)游隼长什么样?为什么能飞那么快?

(2)什么是地心引力,脱离了它为什么速度更快了?

(3)有没有比光速度更快的事物?什么事物的速度最慢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介绍 。

课文8.《冀中的地道战》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答:我读课文用了3分钟。知道本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2.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关键1:冀中人民的顽强斗志。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靠着地道坚持生产和敌后游击战争。

关键2: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地道的式样多,结构奇特;地道 的作用奇特,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地道 能防御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功等各种破坏;地道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的情况。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文章写了海力布的这两件事:第一、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帮助他得到宝石;第二、海力布为了救乡亲变石头。

亦可用小标题概括: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

2.仔细读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分角色和同学演一演。(略)

3.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

范例一:他,就是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一块能听懂动物说的宝石。海力布借助石头得知大水要淹没村庄的消息,为了救乡亲们,对大家说出了真相,但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范例二:猎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为了报答他,龙王送给海力布一块神奇的块宝石,把它含在嘴里,就能听懂动物的话。但如果把动物说的话告诉了别人,就会变成石头。一天,海力布利用宝石从鸟儿那里听到了水要淹没村庄的消息,为了救乡亲们,他把鸟儿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1. 默读课文,说说牛郞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牛郞和老牛相依为命,亲密无间。首先,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他总是让牛吃又肥又嫩又干净的青草;牛渴了,他就牵着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炎热,让牛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寒冷,让牛在山坡上晒太阳,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还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 其次,牛郎和牛很亲密。牛郎随口哼的小曲儿,老牛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牛也明白他的意思。牛郎常把看见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还跟它一起商量。

(解答时找到关键句,再从文中提出相关的内容即可。)

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来到织女下凡洗澡的湖边,偷偷拿起织女的衣服,然后将衣服还给织女,认识了织女。

2.课文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请你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答: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一段写的很简略。我觉得仙女们会这样说:“天上的生活真是一点自由也没有,现在王母娘娘睡着了,我们一起下界看看人间是什么样的吧!”

(要合理,并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演具体。)

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的方法:

换人称讲故事;②对故事的情节“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大胆地想象续编故事;④可以改变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

(一)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读一读这些词语,我们知道 左边都是短语,是一种具体现象的描述右边是成语,是左边短语意思的高度概括左边的短语 通俗易懂口语化右边的用语 书面化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在民间故事中很常见。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雨来就是不讲,日本军官气急败坏地打了他一巴掌。

雨来就是不说,日本军官的鼻子都气歪了。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我们做事不能畏首畏尾,要勇往直前。

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干不成大事。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一个巴掌拍不响,集体的智慧大于天。

这件事不好做,我是孤掌难鸣啊。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我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我是来借钱的。

他直言不讳的说,我今天就是来要东西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1.今日一切皆是恩师所赐,弟子饮水思源,怎敢不感恩图报?

2.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 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

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

灯芯织布-----白费心机 老和尚的百衲衣----- 七拼八凑

眉毛上挂炮仗-----燃眉之急 吃着碗里看锅里-----贪得无厌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越俎代庖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

(二)仿照下面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是扩写故事,也就是通过丰富故事里细节,把狼和小羊对话、神态、动作等写了出来,形象生动,很吸引人。

学生说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的时候,也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演具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诗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2.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答:“示儿”这个诗题意思是:给儿子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写给儿子看的。

“题临安邸”临安:南宋的京城,今浙江杭州。邸:客栈、旅店。诗题意思是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题目告诉我们写诗的地点。

“己亥杂诗”,己亥:己亥年,诗题意思是写于己亥年的组诗。诗题告诉我们写诗的时间。

3.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句意思: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际,你们举行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表达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必然统一的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即使在即将离世之际时,也日夜想着能收复失地的事情。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句意思: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表达情感:这首诗辛辣讽刺了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作者对此极大的愤怒,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句意思: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表达情感:这句诗用奇特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解放人才,变革社会,让优秀杰出的人才不断出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的局面。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1.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答:作者用“初升的太阳(红日)”“奔腾的黄河(黄河)””“腾跃的蛟龙(潜龙)”“啸鸣的乳虎(乳虎)”“展翅试飞的鹰隼(鹰隼)”“珍奇的花蕾(奇花)”“刚磨好的宝剑(干将)”来赞美少年中国。

2.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少年中国就像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拥有光辉的未来;中国少年也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敢想敢做,前途无限。只有中国少年强大了,睿智了,明确了奋斗目标了,中国才能明智、富足、强盛、独立、自由、进步。

14.《圆明园的毁灭》

1.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之情。

2.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答:课文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过去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艺术的园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用昔日的辉煌来衬托现在的荒凉,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圆明园昔日何等的好看,越是被写得完美,世人对被毁的圆明园就越是痛心。这样写更反应出了侵略者对我们国家历史宝物的残忍破坏,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懦弱无能反抗。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1)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答: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的毁灭,真是让人痛心、惋惜。

(2)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答:“10月6日”开始杀抢到,“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内放火。这些数字写出了英法联军的贪婪与残忍。

一、下面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话。

1 .举世闻名举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2.臭名远扬名: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

都有名声传播得远、出名的意思。不同在于一个是贬义,泛指不好的事物;一个褒义,泛指美好的事物。

1.兴高采烈兴:兴致。采:精神。形容兴致高昂,情绪热烈。

2.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

两个词都有高兴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含有快乐之意;一个则指向对事对己过分自信、骄傲。

1.足智多谋智谋很多,形容善于料事和用计。

2.诡计多端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两个词都有聪明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指智者,所用方法可以造福人,作褒义作用;后者作用作贬义,所用方法多用来害人。

7.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

8.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打算了很长时间。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

两个词都有费劲心思,为目标而努力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用来讴歌勤奋努力的人,作褒义;后者则多用在未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身上,用作贬义。

二、读前两个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

并列的词语、短语间,或是停顿较短用顿号;句子间停顿时间较长用逗号。

太平盛世:安定、兴盛的时代。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泰:平安,安定。

丰衣足食: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

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人身体健康,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夜不闭户:夜里睡觉不关门,也没有人来偷盗。形容社会治安良好。

路不拾遗: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说道不拾遗。

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流离失所:由于灾荒战乱等而流转离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

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人民。涂炭:泥淖(nào)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处境。

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有流离失所、悲哀呼号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民不聊生:老百姓无以为生,没有办法生活下去。聊:依赖。

内忧外患: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答:课文从在个方面介绍太阳:(1)距离远;(2)体积大;(3)温度高

太阳对人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1)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就没有动植物。

(2)没有太阳,我们就没有吃的穿的,也没有煤炭。

(3)云、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4)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答: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一亿五千万千米”这个数字,准确科学地写出了太阳距离地球很远。

(2)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答: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百三十万个”就是数字,“才能抵得上”看出这是用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太阳作比较,列数字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既准确又形象地说明太阳的体积很大。

(3)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答:这句话运用列数字和作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太阳距离地球远的特点。这样写使抽象的数据形象化,使人很容易理解一亿五千万千米的实际距离。

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答:(1)松鼠外形特征——漂亮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上翘。

(2)松鼠性格特征——驯良松鼠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自己的活动时间,不打扰人们的生活。

(3)松鼠行为特征——乖巧松鼠聪明有智慧,行动轻快敏捷。搭窝时精心考究。

(4)松鼠生活习性——爱干净 会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可分类梳理,也可以按顺序罗列)

2.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答: 相应的句子: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表达的不同是:例句是从松鼠的体形、身长、尾长、体重四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的,采用客观严谨的数据,用词准确,让人觉得简洁明晰;课文是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外形的,突出了松鼠的特点,语言形象生动,让人觉得活泼有趣,能激发阅读兴趣。

  •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相应的句子: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表达的不同是:例句在松鼠搭窝的地点、所用的材料以及窝的大小等方面提供明确简洁的信息。课文的第4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松鼠搭窝的过程,表现了松鼠的聪明、能干。

  •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答: 相应的句子: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表达的不同是:例句只提供了松鼠换毛的季节、产仔等信息。课文的第5自然段还谈到松鼠毛发的颜色以及松鼠如何梳理毛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松鼠爱干净的生活习惯。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答:文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集中体现了“慈母情深”,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爱。

(1)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瘦弱的母亲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辛劳的母亲

(4)“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答: 这是寻找到母亲后,作者对母亲动作神态的慢镜头描写。

这是倒装的排比句式。(1)作者连用三个“我的母亲”,说明他当时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既感到悲哀、心酸、心痛,又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同时,更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慈爱,美丽与伟大。(2)这里把“我的母亲”放到后面,是为强调作者的震惊。因为当作者看清楚这艰难地直起背的,竟是我的母亲;这缓慢转过身来的,竟是我的母亲;这疲惫的眼睛吃惊望着我的,竟是我的母亲时,作者震惊了,他呆住了。母亲为了生计,竟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工作,除了震惊外,也增添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答:(1)作者用反复的写作手法,通过连续的动作的词语描写突出了母亲工作的辛苦、忙碌,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学习的支持,对我的关爱。

(2)四个“立刻”不断地重复,显得节奏那么快,动作那么快,与母亲艰难直起背、缓慢地转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争分夺秒地挣钱不易。

(3)她瘦小赢弱,为生计疲于奔命,但她却在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充满了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

3.小练笔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答:我和母亲要钱,母亲不顾别人的劝阻给了,当我看到母亲龟裂的双手时,我被母亲的辛劳所感动。那个女人的话就像刀子一样刺痛我的心,我手里那皱巴巴的毛票就是母亲的血汗,是母亲的辛劳,更是无限伟大的母爱!

1.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答:在我的“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有:①卖茧给“我”买枇杷吃:

③ 住旅馆想为“我”加钱换房间;

④庙会上给“我”买豆腐脑;

⑤回家为“我”糊万花筒:

⑥雨雪天背“我”上学;

⑧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

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逛庙会时给“我”买热豆腐脑吃……(答案不一,说出理由即可)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答:(1)“新滋味”指的是“我”深刻体会到父母供“我”上学很不容易,很艰难,为父母无私奉献而感动,可“我”想报答父母的付出,当时又没有这个能力,因而,“我”明白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2)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2)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当时的作者想报答父亲,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3.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父爱之舟”实际上就是指姑爹的小渔船,暗指父亲的爱,这条小渔船是文章的线索。父亲摇着姑爹的小渔船把 “我 ”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的爱与“我”经历人生的每一个关口。“父爱之舟”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答:“父爱之舟”实际上就是指姑爹的小渔船,暗指父亲的爱,这条小渔船也是文章的线索。父亲摇着姑爹的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作为一个情感载体,这条船承载了父亲的爱与无尽的期望,也承载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以“父爱之舟”为题,紧扣主题,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1)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2)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3)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

(4)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答:《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因此朗读时要用轻松愉悦的语调;《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因此,朗读时基调是深沉的,语气是低沉的,语速稍缓。《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因此,朗读时基调也是深沉点,语速稍缓点。

2.读一读,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诗中“清泉潺潺的流水声”“少女们若隐若现的欢笑声”“渔船划开水面的水波声”都是是动态描写。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枫”“满天霜”是静景,“月落”“乌啼”“渔火”是动景。

这些景物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答:《长相思》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1)即使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二只萤火虫儿,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2)夕阳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巢里飞去。

(3)成群结队的大雁,在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答:这三句话都是动态描写。

第一句话描写了细雨蒙蒙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翩翩起舞,星星点点的微光在雨夜里闪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展现出萤火虫飞行的情态之美。

第二句话描写乌鸦归窠,“点点”写出了归鸦多,距离人很远;“急急匆匆”生动形象地写出夜幕降临,乌鸦归巢的情景,夕阳西下,点点乌鸦从远处飞来,急着往家赶,多么富有情趣!

第三句话描写大雁南飞,成群结队,比较真实可感,点出其让人“感动”。这些动态的景物描绘,赋予景物以运动感、活力感、变化感,使景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选做 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答:学生选取某个印象最深的景致描写。

1.调动各种感官描写景致。从景致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力求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有如身临其境,很有“实在”的感觉。

2.写出景致的特点。有了特点才有区别。我们要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时恰当地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描述形象生动,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答: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作者看到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作者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属于静态描写: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众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是动态描写。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答:(一)聪敏勤勉而好学,不认为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可耻的。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学习并且不觉得厌烦,教导人不知道疲倦。

(二)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我受益匪浅。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着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我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答:冰心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有: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三国演义》。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水浒传》尤其欣赏。十二三岁时候,我对《红楼梦》的兴趣并不大,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她认为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书才是好书。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答:这句话是作者的阅读体会。冰心老人一生喜爱读书的,她在这一生中读的书很多而积累下了很多的知识,从中我冰心老人也获得了阅读的快乐。

其实,我也有同感。我们要想扩充知识面,就要广泛地阅读。在我的书柜里就有许多中外名著,我经常阅读它们。在阅读中,我了解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阅读让我感到幸福,从书中我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快乐。以后我还会坚持阅读,让阅读伴我成长。

3.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一半。

示例一:我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字音读不对,自然也很难理解这个字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句子的含义,不利于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我们在读书时还是要尽可能把握每个词语、每句话的内涵,这样才能加深理解,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示例二:我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作者当时年纪尚小,要她像成人那样去读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七八岁的小孩,读书时从整体入手,不要过分纠结于某个字、词的含义,只要把握大致内容就可以了。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苏晓语(联系微信:jsbyxhj666)投稿商务请联系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2、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3、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4、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5、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6、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突破方法: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从散文和诗的特点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本文有形无声却有情的优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旨。在这两个环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

2、对《白鹭》一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有下列四种表述,不正确的一种是(    )。

A.作者通过对白鹭形、神细致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倾注,赞美了白鹭这一乡居常见的物象被人忘却了的平凡朴素的美。

B.作者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讴歌,委婉地表达了对平凡、质朴的劳苦大众赞美的真情。

C.作者开篇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是因为作者本身是诗人,所以对富有诗意的白鹭情有独钟。

D.文章运用了对照、排比句、排比段等多种艺术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白鹭,表达了作者对白鹭这一平凡物象的独特发现与感受,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

3、如何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篇散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白鹭》,然后回答问题。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的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⑩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 文章第⑤段所写的内容可分别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

2、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敷朱则太赤”。请从文章中摘录与之内容相近的语句。

2、 甲同学把第⑦段的内容概括为 “白鹭望哨图” ,但乙同学不同意,认为这样概括不对。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写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仿照下面句子写的点评,给其它两句作点评。

句子: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

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

点评:用排比手法表现出了白鹭外表很适宜、结构匀称的特点。

句子: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

句子: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预,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阅读《关于散文<白鹭>》,然后回答问题。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

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这篇五百字的《白鹭》,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我想起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白鹭》就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请你仿照下列语段的表达形式再写两个短语,本文中提到的作家除外。

3、第⑤段引用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4、“我”喜欢散文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5、你知道第二段中的这些作家的作品吗?请列举一到两例并讲述你的阅读感受。

白鹭是一首诗,《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旖旎与神奇。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憧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

   1、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②我总觉得自己要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2、.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4、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1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

2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

3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4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5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6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最后总结: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说白鹭是一首诗,是因为白鹭的美丽、精巧、如诗如画;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是因为白鹭的美寻常、朴素、自然天成,这种美需要人们去寻求,在寻求中理解这种美。4、本文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讴歌了那些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白鹭》参考答案:1、精巧  适宜

2、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没有标准答案。参考:乙同学有道理,因为作者并不认为白鹭是望哨。理由:

1)文中说:“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是反问,否定了“望哨”之说;(2)文中还有“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放哨的哨兵是不可能悠然的。

4、(1)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

以美感;(2)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刻画出在小树绝顶,白鹭悠然而立,给人一种清新

高洁之感,超凡脱俗之美。

《关于散文<白鹭>》参考答案

3、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体现了郭沫若“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一种散文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白鹭》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1、①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 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 ②不懈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

2、①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构如幻 ②山籁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

3、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球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上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觉,实现自己的心愿

4、示例:①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举例略)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显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举例略)[若从其他角度如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先总写后分写、变换人称等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

5、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突出了白鹭的什么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