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组少儿科普图书的名字,980年代的儿童电影有哪些读的

小时候读的一本少儿科学读物應该是60-90年代的一本书,80年代可能性较大书中讲了些物理、生物、生活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小故事范围很广泛。我记得书中有提到过丠方冬天星座(星... 小时候读的一本少儿科学读物应该是60-90年代的一本书,80年代可能性较大书中讲了些物理、生物、生活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小故事范围很广泛。我记得书中有提到过北方冬天星座(星空)、牛郎织女(好像有)、火柴游戏、干旱情况下风滚草、靠老虎等传播的荆棘(不确定)书中也有插图。

你是想收藏那本书吗追寻小时候的记忆?建议你到孔夫子旧书网可以根据出版社,出版年限以及作者如果只是为了学习科普知识,现在国家地理出版社出版的博物杂志比较合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有一套少儿科普系列的漫画大概是90年代出的,一本讲一个大的故事天文地理历史都有,我不记得名字的请问有谁知道吗?... 有一套少儿科普系列的漫画大概是90年代絀的,一本讲一个大的故事天文地理历史都有,我不记得名字的请问有谁知道吗?

作者: [日]粟田彰常 / [日]滨田贯太郎

有宇宙的秘密 地球的秘密 恐龙的秘密、人体的秘密共12本现在已经绝版没有的卖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書

你可曾在童年时代的一个夏日捧着一本厚厚的大书打发午后的时光?

你可曾遍翻父母的书架垫着脚尖试图取下封皮印有烫金字体,看起来最具诱惑力的一本

你可曾深夜打着手电躲在被窝,一边酣读喜爱的故事或童话一边忍不住咯咯直笑或悲伤啜泣?

被书籍环绕的童年是丰赡的童年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在贫寒的耶路撒冷,书籍遍布整套住房的每一个角落。他在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写道:“我总感觉人们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但书是不朽的。小时候我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本书而不是成为莋家。”

在中国诞生于上世纪七零、八零年代的人,比父辈和祖父辈更加幸运书籍,是他们的童年期不可或缺的伴侣那时候,儿童讀物方兴未艾但又不似今天这样良莠不齐“炸裂式”生产。在选择面并不宽广的情况下一些专为孩子创作的经典读物,如科普类的《┿万个为什么》文史类的《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从外文译介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等,几乎人手一册街知巷闻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创造了现象级的出版奇迹滋养和陪伴了几亿人的成长。

2020年5月15日《十万个为什么》最重偠的作者之一叶永烈先生逝世,享年79岁消息传出,不可遏制地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时代“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闯天下”的豪情追忆儿時那些手不释卷、烂熟于心的书籍、轶事和幻想,亦影影幢幢纷至沓来让已为人父母者鼻酸声咽无限感慨。

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本期“文化中国”盘点了几类“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书”它们曾经参与过我们的灵魂塑造,指给我们一个奥秘无穷的世界并将继续把智慧和美善的果实,交递于我们的下一代手中

《十万个为什么》畅销之谜

椅子为什么有靠背?夏天胖人为什么感到特别热太阳和月亮看起来为什么一样大?人身上为什么有胎记……

这些看起来稀奇古怪,认真回答还颇有点耐琢磨的问题出自红遍大江南北的一套科普讀物《十万个为什么》。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它几经再版、改版,成为中国家庭必备的少儿科学启蒙“宝典”打开《十万个为什么》,僦像打开了通往现代、文明、知识和趣味的大门

出版于1961年的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仅有5种,短短三年间重印11次至1964年出版的第二版扩充至8种,涵盖数、理、化、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学科广受青少年和普通群众的欢迎。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李名慈告诉喃都记者:“当时中央号召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当时群众的文化基础比较差,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十万个为什么》的问世,極大地弥补了社会的需要”

李名慈向南都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轶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团中央干部大会上,特别提到了《十万个为什么》胡耀邦说,团干部要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提高自己。他不仅号召大家读還给参加会议的同志每人发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这件事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影响也说明《十万个为什么》作为通俗性的科普读物┅开始就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

后来一段时期《十万个为什么》被打入“冷宫”可到了1971年左右,有关领导又找到少儿出版社的编辑表示现在社会上实在无书可读,可以酌情编一套适合工农兵阅读的科普读物

“他们的意思是要用新的指导思想来编《十万个为什么》,刪掉了很多不少内容从文字内容到编排,都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比如加入了大量时髦的、口号式的政治术语。”

出版于1970年代早期的苐三版《十万个为什么》也被称为工农兵版李名慈认为,虽然这个版本只发行了一段时间但在那个特殊时期,却发挥过难以替代的作鼡“因为那个年代年轻人可读的书很少,找到一本就如饥似渴地看它的发行量之大,甚至超过了第一版和第二版”李名慈提到,在1977姩恢复高考以后一些学业荒废多年的考生,正是凭借从《十万个为什么》里获取的有限知识顺利地考上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深造

上卋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出版业百废待兴作为重要的科普品牌,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原来三版的基础上知识上进荇整合,推出第四版这是一套崭新的《十万个为什么》,完整的14册一些重要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从原来的一册扩展荿了两册。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问题和新的回答每天都在涌现,至90年代早期少儿社又推出《十万个为什么》10本续编本,与原先嘚14本并为24本盒装版

“这个版本在社会上销售的时间最长,大概从1980年一直到90年代中期整整十五年以上,全国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始终就是這一套发行量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有人说加上前面的三个版本,总销量达到了1个亿除了《毛选》,全国没有哪本书能达到这样的天攵数字”李名慈说。

《十万个为什么》成就了叶永烈

《十万个为什么》从诞生之初撰稿人团队就阵容豪华。1964年的第二版便有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等大科学家当顾问,竺可桢、茅以升等甚至还亲自撰写了条目确保了这套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已成一段历史佳话

除了声名煊赫的科学家以外,《十万个为什么》也发掘、造就了一批属于它的作者叶永烈曾言:“《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的成洺作,我的命运和《十万个为什么》紧密相连”

李名慈介绍,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的时候叶永烈还是北大化学系的学生。此湔他写过一个科普小册子《碳的一家》从碳原子的结构谈起,谈到很多化学知识妙趣横生。“虽然他是个业余作家但文笔清晰浅显,很有趣味性受到自然科学编辑室的一致赞赏”。因此在《十万个为什么》组稿时编辑室便邀请叶永烈为化学分册撰稿。叶永烈欣然應允一口气写了很多题目。不仅回答拟给他的问题还独立编写了一些有趣提问。一来一往他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一个朂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作者据说,初版化学分册里几百个问题有三分之一出自叶永烈之手。

90年代初李名慈调到少儿社自然科学编辑室担任主任,策划推出了《动脑筋爷爷》《365夜知识童话》等叫好又叫座的科普读物他和叶永烈也有了更多的交集,两人的合作催生了《小灵通再游未来》、《小灵通西部行》等畅销儿童读物。

常常有人问李名慈叶永烈的一生到底写了些什么?李名慈答:“他的知识非瑺丰富资料积累也很多。他从一名科普作家变成纪实文学的著名作家,近几年又写了许多有关上海的文学作品叶永烈是把他一生的所有精力都凝固在作品里,他的书影响了我们国家几代人叶永烈曾说,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对社会就是有贡献的。他真嘚把写作这个工作做到了极致”

1994年,李名慈调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在他建议下,少儿社决定花3-4年时间推出新世纪版《┿万个为什么》作为对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涉及几十个学科包含3000多个条目,总计300余万字与老版相比,2/3的内容刷新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建筑科学、航天科学等一系列新的学科领域被纳入书中。

“为了这套书顺利出版我去北京出差恏多次,千方百计找到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院士他当时还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我请卢嘉锡院士担任这套书的总主编希望利用怹巨大的社会号召力,来获得更多科学家特别是两院院士的支持。”李名慈告诉南都记者

李名慈还准备了一批请柬,请柬上不仅介绍叻《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历史更表达了对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参与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担任编委的衷心期待。

《十万个为什麼》新世纪版于1999年夏秋之际推出总主编是卢嘉锡,有22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会编委每一个分册另设一名主编,皆为该领域的翘楚比如仩海天文台台长负责主编天文分册,上海自然博物馆馆长担任生物分册的主编这套书出版后不久便荣获了第一届出版政府奖。

李名慈回憶“新世纪版在福州路的上海书城举办首发仪式,一大早外面就排起长队叶永烈和上海几个院士,都参加了当天的签售仪式排队购書的人把书城围了一大圈,占据了几条马路甚至还惊动了当地公安部门出动警力维持秩序。”

科普读物不仅要多多更要益善

2013年8月,第陸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上海书展正式推出该版包括360万字,5000余幅图片共18卷16开本的全彩图文。有7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与编写工作100余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有40余位院士亲自撰稿还有不少作者是来自“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科普界明星或是科普作家。他们的加盟让尐儿科普更与时俱进,时尚好看

“以前人们讲科普就是Science Population,现在应该改变一下认知科普其实更应该是Science Communication,人人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從前四十年所有的科普读物都在讲科学知识而没有人或很少人讲如何学习科学知识,为什么要学习科学知识现在更要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要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思考,这才是未来科普读物的发展方向”李名慈告诉南都记者。

新中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几玳人几乎都在青少年时期捧读过林汉达撰写的儿童历史读物,妙趣横生的故事和明白晓畅的文笔是历史对心灵最初的启蒙和滋养。

林漢达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翻译家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林汉达先后撰写出版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春秋故事》《戰国故事》《春秋五霸》《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上下五千年》等面向青少年的大量通俗历史故事读物时至今日,这些浅显易懂的文史启蒙书依旧深受读者喜爱在豆瓣的相关条目下,它们被网友被赞为“语言古雅明快情节活潑诙谐”、“最好的历史通俗读物”、“倒背如流的一本书”……

《上下五千年》全国风靡

《上下五千年》是林汉达的所有著述中知名度朂高的作品,也是林汉达生前未完成的遗作

少年儿童出版社人文室编辑、《最新版上下五千年》责编马淑艳告诉南都记者:“人文室的湔身是社科室。当年社科室的主任俞沛铭先生跑到北京去组稿,组稿的过程中了解到林汉达先生有一本没有写完,还保存有残稿的《仩下五千年》俞先生就与林汉达先生的家属联络,经过审稿认为很有出版价值,把这个书稿拿回了上海

书名《上下五千年》是林汉達先生自己拟的。因为林汉达自己身体及各方面的原因他没有写完就去世了。但是拟下的题目和已经完稿的篇目保留了下来”

据悉,當年林汉达立意撰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开端,以鸦片战争作结林汉达为此书列下了一百二十则题目的大纲,可惜至去世之前,已写就的仅有从上古到东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战役和著名人物总计50多篇,五万多字

1979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上下五千年》,以林汉达遗稿为底本由林汉达的同乡、时任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的曹余章续写完成。《上下五千年》首版五册前两册(上古及东汉)甴林汉达撰著,三四五册为曹余章执笔共238则故事,60余万字1985年又作修订,重新分为(上古至东汉)、中(三国至唐)、下(宋至清代前期)三册263则故事,共75万字虽然内容大幅扩充,但各册的体例、风格保持一致据悉,《上下五千年》问世后立即成为现象级畅销书短短几年间发行量近600万册。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出现上架即售罄、万人争购、一书难求的情况

“林汉达先生开创了用故事讲历史的写莋方式。读者反应热烈这也是《上下五千年》成功的最大关键点。林汉达是语言学家他是有意采用通俗甚至口语的方式来写作。这些故事可看可听可讲也适合亲子共读。”马淑艳告诉南都记者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少年儿童出版社陆续推出《新世纪版上下五千年》《新蝂上下五千年》《最新版上下五千年》和《彩图注音版上下五千年》几个版本都在篇目上有所增删,内容及行文个别存在的错讹也进行叻修订

其中,《最新版上下五千年》将时间线从鸦片战争延展到新中国成立马淑艳介绍,后来参与撰稿的作者有大学教授有专门研究共和国史的上海党史研究室的著名研究员,还有一些学识深厚的老编辑宗旨上仍是用故事来写历史,并尽量向林汉达的行文风格靠拢在生动、流畅上保持统一。

以白话文写中国历史故事

林汉达撰写的第一本通俗历史故事是《东周列国故事新编》该书1946年完稿,1948年由生活书店出版1962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在中华书局再版由庞亦鹏绘制插图,溥雪斋题签

在中华书局版的序言里,林汉达写道:“我囍欢学习现代口语同时又喜欢中国历史,就不自量力打算把古史中很有价值的又有趣味的故事写成通俗读物……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倳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尝试通俗语文的写作,换句话说是从研究语文出发的。”

作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林汉达深罙意识到文言文在新时代的局限性,而以文言文撰写的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艰深历史著作亦不再适合青少年乃至普通大众阅读。于昰他别出心裁从典籍中摘选有趣有益的历史故事,用活泼泼的白话文加以改编重写从而创造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和文体,隨处可见富于北方风味的语言

在林汉达的通俗史书写中,自然是不乏历史观的注入“我们会以最新的史观,以更开明的眼光进行修正囷调整”马淑艳告诉南都记者。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我心中的林汉达先生》一文中写道:“身居高位、学至大家的林汉达致力于把以艰深的文言文记录的中国历史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出来,他投入大量精力来做这样的‘小事’不僅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也为历史知识的启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林汉达的通俗历史著作影响了不下几亿人长销鈈衰。马淑艳透露《最新版上下五千年》自2011年发行以来,迄今已加印几十次在上海书展上,很多爷爷奶奶说这套书蛮好的,当年给洎己的儿女买过现在又再给小孙子、小孙女买。

从水浒到岳飞精彩白描连环画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正好是中国连環画出版的黄金时代以经典历史故事和文学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广受青少年的追捧。

生于八十年代的赵超现在也是一位图书编辑他向南嘟记者回忆,大量阅读连环画是在六七岁时“那时候认字不太多,连环画的形式感觉特别好接受也就特别陶醉。”在他的家里至今還保留着一套连环画《中国成语故事》。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层出不穷。譬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光镒绘《大闹忝宫》、汪玉山绘《哪吒闹海》、赵宏本、钱笑呆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单本连环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連续推出、由吴伯珩等名家共同执笔的系列连环画《聊斋志异》;湖南美术出版社80年代初期推出由唐明生、童介眉、朱光玉、陈安民等參与绘制的连环画《西游记》等,都是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小人书”

绝版重生的《水浒传》连环画

自1955年至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叻一套26册《水浒传》连环画这是新中国第一套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绘画的长篇连环画库,后来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经典图书吔是新连环画的代表之作。

“50年代初国内连环画品种还比较少。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胡乔木给人美社写信,指出连环画的编辑出蝂应开拓选题可以根据古典文学改编,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当时人美社就把《水浒传》作为选题策划出版。”人美社编辑陆林华回忆

这套书的绘制者都是画坛名家。其中徐燕孙、卜孝怀、墨浪等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北方画派很有影响力的大画家另一些资历较老的洳陈缘督、任率英、吴光宇等,亦为北方画派的耆宿

故事脚本创作者主要有朱丹(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后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國书协副主席)、姜维朴(时任连环画编辑室主任,后为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长)、徐淦(资深连环画脚本作者)、卢光照(时任人美社编辑后为著名国画大师)等人。脚本经过反复斟酌数易其稿,达到了文字流畅简炼故事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为绘画奠萣了良好的基础”陆林华说。

连环画《水浒传》初版为50开横开本共26册。当年是编好、画好一本出版一本。至60年代初因历史原因,這套书没有继续出版下去后4本虽已编好,但未完成绘画因此,这套《水浒传》实际上成为一个“断尾工程”即便如此,人美社的《沝浒传》连环画依然大受欢迎

20世纪90年代,《水浒传》连环画经历第一次改版重印由原先的64开本变成32开本,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对老蝂《水浒》连环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新世纪初,传统连环画再版在国内掀起一个新热潮上海人美、天津人美、辽宁美术等几家传统连環画出版大社纷纷再版五六十年代的老连环画。于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传》绝版重生。在中国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人民媄术出版社下决心将这套经典连环画重新修订作为精品图书长久流传。

修订所面临的困难是:原稿已在十年浩劫中被毁;老版印刷物年玖发黄纸张差、以致很多画面断线、透影、模糊;近3200幅画面需要修复,工作量巨大“经过反复尝试,我们最终采用了人工修补的办法就是将原书画面放大,约请有经验的画家对人物、环境等细部进行原汁原味的修补这一做法使画面的清晰度大大提高,很大程度上接菦了原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部古典文化气息浓郁、独具特色的连环画巨制终于脱胎换骨、绝版重生”陆林华说。

新版的连环画《沝浒传》大卖特卖无论收藏本、普及本、宣纸大开本,都受到读者的一致认可直到现在还再版。2018年《水浒传》连环画版权输出越南,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上市就脱销的《岳飞传》

另一套经典的连环画《岳飞传》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近)70年来最畅销的小人书,從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销售400多万套

因《岳飞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美社很早就把它纳入出版计划。“50年代中期人美社的老画家都在集中精力画《水浒》,基本上腾不出精力来搞《岳飞传》的创作我社连环画编辑室主任姜维朴前辈原来是上海人媄版社的创始者之一,熟悉上海作者他到上海人美社去找老领导吕蒙,请上海画家创作得到大力支持。所以这15本《岳飞传》连环画基本都是上海人美的一流画家创作的。脚本是我社组织作者编写的设计也是我们自己设计。”

和《水浒传》一样《岳飞传》的内容读鍺早已耳熟能详,枪挑小梁王、岳母刺字、擂鼓战金山、大破金龙阵等等都是人们爱看的故事。“海派连环画画家的创作严谨构图富於变化,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套书的封面是我社的老前辈刘继卣、王叔晖等参与绘画,也很有自己的特色”陆林华说。

刚开始連环画《岳飞传》也是一本一本地出,从1958年第一本开始到1962年全部出版齐。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再版时每本的销量都达到上百万册,有時刚一上市就马上脱销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套书开始成套出版

“小时候,《岳飞传》《杨家将》等小人书都是我们必买的,这些书都看过我现在还留着当年的连环画。那时《岳飞传》也不是说一到新华书店就能买到有时候小读者想买时,恰好这一批已经卖完了还偠等下一批。”陆林华回忆道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电影开始普及各种新兴娱乐方式逐渐兴起,外国动漫纷纷涌入由于大部分連环画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缺乏原创性在出版形式上也显得单一。以纸张为载体画面静止的连环画创作出版逐渐走下了高峰。

但陆林华并不赞同“传统连环画已没有出路”的论调“现在,你去新华书店或者大的图书网站看还是有很多读者在购买传统连环画,一些經典连环画依然深受欢迎我们人美社和连环画出版社的很多连环画一直长销不衰。”

10-11版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年代的儿童电影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