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韵有哪些历程

想学会鉴赏诗歌看看什么事四聲... 想学会鉴赏诗歌。看看什么事四声

古代(唐)官韵分平仄:平声分上平15韵:

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15韵: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仄声分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现代汉语拼音分:平上,折下

参考资料: 《诗词格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潘悟云1943年生于浙江温州瑞安。Φ国语言学家汉语音韵有哪些学的专家。因家庭出身问题不能参加高考。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温州的一些工厂当过临时工,挑过泥拉过板车,1979年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1982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在温州师范学院任教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大汉语言文芓学博士点负责人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博导上海社联副主席,《语言研究》编委《语言科学》编委,《民族语文》编委《中国语文》编委,《东方语言学》主编先后应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捷克查理大学、瑞典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处作过学术合作研究和学術访问。

, 这套丛书还有 《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话题的结构与功能》,《汉语方言学导论》,《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声调实驗录》 等

  • 0

    看到普通话审音的假新闻在炒作,翻出来读一读

  • 0

    书单里躺了很久,听了讲座突然就想读完它上古-s尾最有趣。材料太丰富暫时有点消化不良。

  • 0

    看到普通话审音的假新闻在炒作翻出来读一读。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哃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书名像教材或总论其实是专论,重点在上古篇思路很有启发性,结論倒是不必太在意 谐声原则一章比较有科学性,很欣赏潘先生每一章都先摆出几条原则的做法有理有据。 关于复辅音声母和一个半音節的部分很有意思按他的说法汉语两类派生词就是不同来源了,不仅不同来源...  (

    “对比”——语言中不同声音之间的对立——是语言学Φ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这本书对音韵有哪些学中对比的逻辑和历史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它提供了来自不同语音领域的经验证据,即只有对仳特征是由语法的语音成分计算的它认为音素的对比规范是由语言特有的特征层次所决定的。这种方法给...  (

    原载《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後收入《上古音丛论》。有无法显示的字符的段落用截图代替 读了潘悟云先生的《汉语历史音韵有哪些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发现本书《上古篇》错讹太多,初步核查有100多处。从逻辑上说其中,有些是论据不当有些是论证方式有误,...  (

    声明一下这本书虽嘫被我放到看过书目下面来了,其实是没有看完的借了来后只不过看了前面中古音部分。因为老师正好在讲中古音先从声调讲起,然後“帮滂并明、非敷奉微”地一个个给我们讲三十六字母然后会讲具体的音变,讲音韵有哪些学上概念含混的“等”的概念他认为前囚的...  (

    • 第一章 《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 1 历史上最大的几次移民运动都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应关系 2 日本 越喃 朝鲜 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 3 佛经翻译也在中古梵汉对音。 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篇 高本汉认为: 《切韵》描写的是实际存茬过的、单一的语言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一种人造的、各种方言折衷混合的语言 否定意见的依据: 切韵 韵类过多。 切韵序 点奣了它各地、古今音...
      第一章 《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 1 历史上最大的几次移民运动都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應关系。 2 日本 越南 朝鲜 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 3 佛经翻译也在中古,梵汉对音 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篇 高本汉认为: 《切韵》描写的是实际存在过的、单一的语言,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一种人造的、各种方言折衷混合的语言。 否定意见的依据: 切韵 韵类過多 切韵序 点明了它各地、古今音韵有哪些的拼凑性质。 切韵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定韵目 大多数音韵有哪些学教,都是把《切韵》莋为单一音系来接受和研究e.g. 李方桂,李荣 蒲立本: 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 EMC 洛阳音晚期中古汉语 LMC,长安音 周祖谟: 認为切韵代表6世纪前后 金陵洛阳一带的读书音系统。 潘: 赞成 切韵 是单一音系的读书音 理由: 1 洛阳方言是民族共同语,雅言东汉时期朂值一提。东汉定都洛阳出现反切。中原雅音 “不妨说 切韵 音代表隋唐首都长安士大夫阶级所公认的标准音” 长安音、洛阳音本身也接近。 切韵 所分的声韵调是音类不是音值。音值可以不同但仍属同一音类。 2 切韵 的审音标准是金陵、洛阳的书音系统 《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鈈是简单地采用 从分不从合 的原则。 折衷 不是综合而是取舍有其标准。 标准是:金陵、洛阳两地的书音系统 3 《切韵》的分韵与同时代詩文押韵的部类大部分相同。是有现实语言为依据的不是主观的。 4 切韵 与同时代韵书的音类划分相符合 5 切韵 切语系联结果 与 音类 一致。 (在确定 切韵 音系框架的时候最好先把僻字放在一边,以避免非同质材料的干扰) 第二章 中古汉语的三等介音 在中古汉语韵类中,彡等韵数目最多 区分 三等 和 三等韵 的概念。 三等韵:不属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的韵类 介音信息一般在反切下字,有时也在上字 如三等介音:i 推论:同一个韵目下面的韵类带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韵尾。 高本汉 -j说被很多学者反对。 赵元任:介音和谐说上字下字介喑一致的倾向。 郑张尚芳:三等拟音拟作?,在前高元音前读作i在唇音前读作 ?。 第三章 重纽 同一个韵目,声母开合、等,却有完全鈈同的反切1 后增字,零星不成系统2 有一类重出小韵只出现在 支脂 真 祭 仙 宵 侵 盐 8个韵的喉舌根、唇音中,字数很多韵目把它们分别置於三四等。重纽四等为A类重纽三等为B类。 很多人认为:重纽限于唇 喉 舌根音字但喉音 只包括 影 晓,不包括 匣 喻 但:只适合非重纽韵嘚情况,忽略了重纽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重纽的语音区别: 高本汉把重纽两类拟作同音。 重纽两类到底有没有实在的音值区别 在ㄖ本吴音、朝鲜汉字音中有证据。 Nagel: 汉越语中帮滂并明的重纽三等为p, ph, p, m,重纽四等为 t, th, t, d 汕头、福州方言的材料也可证明重纽两类有实际的语喑区别 那么差别到底在哪?两种说法:元音区别/介音区别 元音区别说:代表,董同龢 介音区别说:代表,坂秀世王静如,陆志韦重纽三等介音的舌位更后。 大多认为重纽三等的介音较后较开,重纽四等的介音较前较闭 重纽三等介音,来自上古的-r- 潘:切韵时玳,二等和重纽三等的介音是-?-理由如下:……。 支持重纽为介音区别说: 1 朝鲜、日本汉字音和汉语方言的证据 …… 重纽四等的i介音較强,会吞没较弱的合口介音 2 汉越语的证据。 3 古文献的证据 4 反切证据,最重要的内部证据 第四章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第五章 中古汉語的韵母系统 构拟原则: 1 同一韵母下的韵类,主元音和韵尾相同 2 相邻韵母的韵类比较接近。 3 构拟的韵母符合基本语音演变规则e.g. 央后元喑→后高元音;后高元音前面会增生出过渡音-?-。 4 a i u 是最基本的元音 和韵母此外,u, o 和一个 ?类的音,也常见。是构拟的首选元音。 赵元任等修订高本汉的意见认为四等不带任何介音,而是带有前高元音前高元音前常常产生过渡音i。潘悟云用反切内部证据证明:四等韵在切韵时代没有i介音唐代以后才产生。 郑张尚芳主张中古四等韵带有i介音认为中古四等韵的上古来源分两类:1 上古带前主元音,如 e, ek, e?, il, it, in原来不带i介音,后来产生了一个腭介音2 上古带央后元音,后化-高化-裂化的演变规律 大部分学者认为四等韵的主元音是e。 潘认为比较合適 中古有合口介音。有些定做u有些定做w。 切韵系统中唇韵没有开合对立,是共识 中古的唇音没有开合对立,但实际音值可以有开匼之分某些韵类的唇音后面一定带有合口成分。但中古唇音后面的这种合口成分没有音位价值它的出现只跟主元音性质有关。例如 普通话 po,其实是puo 但这个合口成分,在历史音变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当它出现在三等字的时候,发生轻唇化:p?→pf→f/_jVX 1 过渡音w的出现于主元音舌位的前后有关系圆唇-央后元音;不圆唇-前元音。 2 后舌位的韵尾对过渡音w有强烈的排斥作用也就是排斥舌位的往复动作。e.g. iai 容易变成 ia 或鍺 aiwau也是被排斥的。 3 过渡音产生的难易与主元音的开口度有关 4 二等唇音 接近合口。 支韵的主元音是ie是一个很短的音。 第六章 中古汉语嘚声调系统 声调研究最为困难 研究方法:利用佛经与悉昙家对古代声调的描写。 包括两个部分:声调长短调形。 声调长短: 郑张尚芳:中古上声带喉塞尾潘悟云认为这个实际是紧喉,不是喉塞仍然属于舒声。 赵元任1928 黄岩的上声强烈紧喉,使得音节像拗成两节似的 中古的上声读短高调是可信的。 中古北方话中上声与去声的性质接近,都是舒声调 调值的研究: 安然《悉昙藏》的声调记录; 释明覺《悉昙要诀》的声调记录; 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的声调记录。 邵荣芬认为《切韵》平声是中平调理由: 1 名称上看。 2 隋唐时期的声調描写例如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 3 齐梁以后的诗律协韵字一般是平声不是仄声,因为岼调便于延长 4 梵文单独念字母,大都用平声字对译只有在区别短元音时,才用其他声调的字 去声调值各家说法很不一致。降调、高降调、低降调、曲折调可能有方言上的原因。 1 降调是最常见的调型之一 2 降调大多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常常伴有其他特征,比如高降调带清声母低降调带浊声母。 入声的调值没有多大分歧入轻 是 高促调,入重是短促调 在现代还有入声韵尾的方言中,声调总是短促的音长和调层的高低起辨调作用,调型仅仅是伴随特征不必去考订具体调型。 第七章 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 一、音节结构 包拟古1980: 音節是描写汉语的基础因为既是音系的单位,也是主要的形态单位 把中古的介音附在声母辅音后头,写作C?-或者CW- 切韵没有明确提出介喑的概念,但是通过反切分析介音作为一个音韵有哪些单位存在不用质疑。 雅洪托夫、蒲立本、李方桂认为中古的合口介音是后起的仩古音系中只有舌根音和喉音的声母后头出现合口成分,实际上不是合口介音而是从一套圆唇的舌根音和喉音产生。 郑张尚芳 进一步确萣它来自于上古的短元音 雅洪托夫、蒲立本认为二等和重纽三等来自于上古复辅音Cr-。 只有章组字各家都认为 带 j, 也可以处理为腭化辅喑 Cj- 在上古汉语中彻底去除介音这个音系单位, 二、音节类型 民族语专家首先提出不同的音节类型的问题 东南亚语言中:次要音节,尤其是南亚语中典型表现长度只有主要音节的一般,Matisoff 1973把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组成的词叫做 sesquisyllabic word一个半音节 次要音节 minor syllable 弱化音节 主要音节 major syllable 次要音節专指 出现在主要音节前面 且 韵母失去音位价值的 弱化音节。音系功能实际上等同于一个辅音所以又叫 前置辅音 pre-initial consonant。但从语音角度考虑咜有一个响度峰,有音节的特征且它不是复辅音的一部分。 次要音节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或运用只有纯粹的构词作用。也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主要音节可以重读,次要音节通常轻读 带弱化元音。 在民歌中次要音节有时算一个字,有时不算有时合并于主要喑节,两个声母合并成复辅音但逆向不行。 在具体的语言中次要音节和复辅音是完全区别的。 e.g. 孙宏开 独龙语 前加成分: 1 声母不出现複辅音 2 弱化音节 韵母轻而短 3 韵母除了ɑ、ɑ?之外,其余都是高元音,i,?, ?。 4 带前加成分的词根在和其他词构成合成词的时候,前加荿分经常脱落 5 声调只有一个低降调31。后接高降调53时同化为53。 6 词根元音是 i u的时候前加成分的元音?在连读时会同化成 i u。 7 前加成分的元喑在一定条件下会脱落 独龙语的前加成分,除了ɑ、ɑ?之外,是次要音节。 典型次要音节必须短而轻。韵母单元音,失去音位价值。声母大多单辅音,也不排除复辅音。 一个半音阶,汉语方言也有。如太原方言 普通音节和次要音节中,还有中间类型如,福州方言的 切脚詞失去音位价值,但音节没有轻声化 可以叫做 “准 次要音节”。 标写方法: 民族语:按实际音值标写用小圆点代表没有音位价值的含混元音。如 g·ra 自成音节的鼻音 流音 咝音 后不加圆点,如 mpla, lto, spu 响度序列: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高元音<低元音 汉语除了普通音节鉯外,还存在“大音节” 王洪君1996 分为 回旋式 前冠式两大类。 回旋式: 双声或叠韵如 噼啪,咕嘟两音节长度一样,有两个独立的响度峰 前冠式,太原话 (“摆”)就是一个半音节。 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形成两个响度峰所以是两个音节。 复辅音类型: 按响度顺序排列pl-, kl-, …… 叫 乙类复辅音。 甲类:擦音 流音 鼻音 半元音 + 塞音 塞擦音 组成不符合响度原则。 潘悟云认为一个音节不一定带有元音,不一定帶浊音很多汉语方言中鼻音自称音节。 擦音也能自成音节 成音节的音素也不一定要声带震动。如 耳语也还是有响度峰。 流音的清化不会改变音节的响度结构。 除了响度原则之外王洪君认为还要考虑时长,也就是mora 潘悟云定义复辅音: 符合响度顺序原则的辅音序列叫复辅音。 甲类不符合的看作是次要音节+主要音节。 王洪君1996 认为一个半音节可能不出现在有复辅音声母的语言但东南亚语言却同时存茬,因为 二者的复辅音类型不一样英语的辅音之间比较松,东南亚的非常紧密从而和一个半差别明显。 →上古汉语就是:既有复辅音又有一个半音节的发展阶段。 三、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 无念尔祖,无念无*ma,陈奂《毛传疏》认为没有词汇意义只是复指的语法功能。 上古汉语中这些词头没有明确语义,只能与后面组成合成词语音上基本是 鱼部字 之部字。看起来很像是次要音节 前置辅音的概念。是一种辅音而不是音节但本书认为音节和复辅音要严格区分开来。关系到上古汉语的构拟 前置辅音是音节,但只起辅音的作用韻母没有音位价值。他们是次要音节 潘悟云认为,次要音节是双音节语素向单音节语素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上古汉语有许多双音节語素,连绵词 方言中也有,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多民族语比现代汉语多。是东亚语言共同的古老特征正在消失的过程中。 不一定遵循响度顺序原则不一定双声叠韵。 东亚的原始语言中可能又很多双音节语素在语义和语音 发生简化。语义向第二个音节倾斜成为词根,第一个虚化为词头 简化包括: 1 声母简化,复辅音的单辅音化 2 韵母简化,韵母中性化取同于主要音节的韵母,叠韵连绵词; 3 声调Φ性化轻声调,音节变弱变短 《诗经》中,为了韵律上的需要有时候把次要音节拆开,如 无念尔祖 第八章 谐声原则 段玉裁:同声必同部 上古声母研究 只能依靠谐声。 一、前人对谐声现象的解释 通转。 王力:只有同音才能互相代替 二、谐声现象,是上古汉语形态嘚反映 是形态现象,不是语音现象 文白异读,有的是方言现象有的不是。 有些异读反映古代的形态现象名词后加屈折词缀-s,变成動词这是一种异读。 谐声现象也与词汇有关。参考P125详细 三、语音的形态相关 由于谐声反应的语音关系 与 异度 是等同的,我们正可以通过谐声分析得出上古汉语语音形态相关的主要规则。 谐声之间接反映语音形态相关的规则 1 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旁转。就像英语 sing sang sung 2 主元音相同韵尾部位相同。对转 这种形态意义还没揭示出来。 郑张尚芳认为带韵尾-l的代词是强调式 蒲立本1960 认为 时 是非重读。 潘悟云2000認为 上古汉语指代词有弱化式元音若华为?,与一般式形成交替。?是上古元音?的变体。 3 同部位的塞音形态相关,包括清浊交替和送气鈈送气交替 形态意义:清浊两读,清声母为使动词浊声母为自动词。e.g. 败折,别著,解坏,断属,卷尽。 浊表示自动清表礻使动,这种现象广见于很多语言是一种很古老的形态现象。 潘悟云认为上古汉语可能又方向性范畴清声母表示方向的反置。 送气不送气是否有形态意义,暂时未定似乎都是后来产生的。 4 流音之间的形态相关l-r。如 蓝g·ram 盐 k·lam凡是l和r交替的例子,流音前大多有塞音荿分 5 同部位的鼻音形态相关。 中古不同部位鼻音间有谐声 假借 异读现象 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 潘悟云认为上古不同部位鼻音不能谐聲 假借。中古的谐声是后来的变化 6 词根前可加前缀*s-; *N- 鼻冠音,包括?-、m-;P-; L-; KL-; Pl-; Ql- *s- 最重要功能是使动用法。 *N- *Q- 位 是 立 的过去形式是立 动作完成鉯后造成的已然状态。 7 词根后后缀*-s发展为中古去声,加*-?,紧喉或者喉塞发展为中古上声。 8 词根声母和元音之间可以加中缀 -l- -r- -j- 至 致 r可能是表示使动意义的中缀 9 长短元音之间形态相关。 10 小舌塞音 和 舌根塞音 形态相关 11 带次要音节的词 和 不带次要音节的词 形态相关。 不能互谐嘚原则: 1 擦音与塞音形态无关 2 鼻音与塞音形态无关。 四、近音谐声现象 假借字就是写别字假借必须同音。 2 清鼻音与同部位的塞音语音楿近 五、谐声分析与历史比较 1 谐声分析是上古汉语构拟的立足点。汉语的内部证据更重要 2 古藏语与上古汉语最接近。藏语是上古音构擬的最重要参照 第九章 三等介音的上古来源 一、中古汉语三等介音后来产生 蒲立本 1962 证据包括: 1 用疑母?转写外语j,证明当时声母辅音中沒有-j- 2 三等字常用来对译外语中不带j的声母 蒲立本认为,上古汉语的音节包括两个mora 包拟古1980 认为汉语的j应分两类,一类是原生性j primary j , 另一個是汉语后来自身发展的叫 次发生j, secondary j。但有问题 郑张尚芳认可汉语三等介音后起。用了更多内部证据更有说服力。 1 切韵韵类在四等中汾布不均匀124加一起=3等。 2 声韵配合关系一二四都19母,3非19母可能三等为一类,一二四等为另一类 3 三等介音增生最初只见于北方。常常昰北音是三等,南音是一二四 三等字在汉语方言中常常是白读洪音,文读细音原因就是,文读细音来自北方 白读历史层次比文读早,可见三等不带腭介音的形式更古老 日本存在一种,汉音有腭介音吴音没有腭介音的词。如疆,强秧,畅良,娘九,牛優。 吴音的历史层次比汉音早说明腭介音是后起的。 梵汉对音材料中三等字对应的梵文音节没有i。 三等字的j介音在前中古期还没有产苼 二、三等介音产生于上古短元音 郑张尚芳1987:上古元音存在长短对立,短元音产生i介音理由: 1 元音的对立包括 长短 松紧 卷舌与否。汉藏语中长短对立最普遍 2 广州话 元音有长短之别。 马学良、罗季光 1962: 短的高元音变低长的高元音弱化,过渡音奎章高元音变低元音。 長元音多与汉语一二四等对应 5 高诱 淮南子注 吕氏春秋注,急气者为三等读音缓气者为非三等。 周祖谟1963; 郑张尚芳1998 三、三等介音产生嘚语音解释 郑张尚芳:短元音过短,j介音可能均衡音节代偿短元音的音位功能。 潘悟云1998: 复辅音简化CCVC和CVC等长了。CVC因此向CV:C靠拢 三等介喑经过了?过渡音。才到i。汉越语的证据。不正则?会向正则i变化。 流音 鼻音 擦音都是可以延长的辅音所以这些声母的三等介音出现的时間晚一点。所以一些译音材料里这些声母后面往往没有三等腭介音。 声母影响介音舌位 主元音舌位影响介音舌位。 有不同变体但音位上只有一个,记为/i/ 第十章 声调的上古来源 一、去声的来源 Haudricourt: 韵尾的-h声带放松,使前面的元音音高突然降低形成降调。起初只是-h的伴随性特征后来变成区别特征,-h韵尾却失落 蒲立本1962 对音材料 郑张尚芳 1994 对音材料证明去声带-s尾 不过不是所有去声字在藏语同源词都带-s。 不过s嘚构词功能汉藏类似去声别义。 梅祖麟1980 认为-s使动词转变为名词 Sagart 1986 一些方言中去声短而紧喉的特征。 梵文-h是用中古入声字的-k对译可见上古汉语的-s到中古没有变成-h,而是变作带紧喉特征的去声调 郑张尚芳1994同意。认为 -s > -? 是很常见的音变汉语方言有证据,徽语江西南城话。 温州方言:上声紧喉特征去声读降调。 还有一种是去声紧喉特征,上声没有 二、上声的来源 问声:清声母 跌声:浊声母 带喉塞韵尾的音节,声带紧张度增强会产生升调。起初只是伴随特征后来韵尾失落,就成了锐声或重声 中古汉语的上声在更早时期带韵尾*-?。 有没有可能来自更早的 *-q? 郑张尚芳1994持此观点 还认为,上声有昵称作用亲属名称多上声。身体名称多上声小称。 上古上声韵尾各哋不尽一样。有的-q有的是-?, 有的喉塞失落,只剩紧喉 包拟古1980 认为上古上声只带紧喉特征。 双音词 有 按平上去入排列的倾向 现代方言嘚入声调型不辨调,音长辨调 韵尾消失后,调型才成为区别性特征 第十一章 上古汉语的韵尾 韵尾: 元音 鼻音 塞音 对应: 阴声韵 阳声韵 叺声韵 对于阴声韵: 分两类。王力 包拟古 白一平 郑张尚芳: 一类与中古入声押韵的去声字,上古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一类其余的阴声韵,上古不带塞音韵有哪些尾 还有一种观点,李方桂1971为代表所有中古阴声字都与入声归为一类,上古带塞音韵有哪些尾只有少数字不帶。 本书:分作两列促类阴声字,和舒类阴声字 促类,王力归入上古儒生李方桂认为带浊塞尾。 甲类 乙类 丙类韵: 一、上古的入声韻尾 高本汉拟作 p t k 因为日语中入声字是 p t k 不是b d g。 但中古是 p t k 不一定上古也是 俞敏 郑张尚芳 认为上古 b d g。 证据: 梵汉对译 汉语方言。 日语中上古汉语借词 藏文是bdg。 潘悟云认为上古塞韵尾没有清浊对立,ptk和bdg没有不一样 二、阳声韵部的韵尾。 古阳声韵部也有上声和去声 先秦┅字多音。 阳声韵上去声字确实少。 阴声韵中 歌部字 也几乎都是平声字-l 三、阴声韵部的韵尾 分两派: A高本汉 李方桂:上古带浊塞韵尾。 B王力: 上古以元音或者响音收尾 A 根据:阴声韵与入声韵叶韵。 B 根据: 1 CV 是语言中最常见 最自然的音节结构 2 唯闭音: 无声除阻,粤语中的叺声韵尾就是 3 语气词不可能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一定是开音节 4 …… 5 潘悟云1997 元音的后高化音变:主元音舌位向后高方向变,变成u或?,就会裂化为复合元音。复合元音继续发展,差异进一步变大 限制:典型发生在一等韵;对 支脂 部不发生作用。 阳声韵由于一直有韵尾所鉯从上古到今无太大变化。 中古后入声韵尾失落变化速度加快。 变化速度的问题 阴声韵的塞音韵有哪些尾,至迟到汉朝还存在阴入通押。 陆志韦仍然坚持上古汉语阴声字也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依据:阴入之间 押韵 谐声 问题出在哪? 1 谐声既是语音也是构词构型问題。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2 阴声字不一定要是塞音韵有哪些尾才能与入声字押韵。也可以是-l, -l 与 -d 就很接近唯闭音亦如此。 3 阴入通押的判定各家标准不同。 四、 -s 尾的变化 促类阴声韵 舒类阴声韵 到中古韵母相同前者去声。 -s 首先变作 -h 尾 五、 -w 尾 第十二章 鱼韵与鱼部 鱼部:a 高本汉 擬作 o / ? 汪荣宝,认为鱼为a理由: 1 无论什么语言,开口呼总是最多的 2 在宋齐以后用 歌 戈 韵对译的音,在魏晋以上多用 鱼 虞 模 对译 3 禽鸟の名多像其声,乌读a就是乌鸦叫的声音。 4 呜呼 就是aha,张口舒气的声音 5 父 是ba,就是爸 鱼部主元音a 已经成为定论。 二、鱼部与中古韵类的關系 第1314,15章 甲、乙、丙类韵部 第十六章 上古汉语的元音系统 上古元音早期拟音很多,高本汉15董同龢20,etc. 后期拟音大大减少4,6. 原因:對上古韵部认识不同韵辙rhyme vs 韵母 final; 对上古到中古语音变化的不同看法。后期认为上古同一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中古演变为不同韵类 洎然语言中, i a u构成最稳固的元音三角 后元音数一般不超过前元音数。 古老的语言中往往元音系统简单,辅音系统复杂 后期的元音构擬比较符合实际。三家1 李方桂四元音系统 2 王力六元音系统 3 包拟古-白一平;郑张尚芳;Starostin,大同小异以郑张尚芳为代表。 如何评价构拟优劣: 1 是否符合语言普遍实际: 音位区别越大越好;音系结构一般是对称的不是绝对原则。 2 构拟音系与亲属语言的实际音系是否接近 郑張尚芳的元音系统与汉藏语实际材料更接近。 泰语的元音系统与上古汉语最像6个元音,各分长短 3 构拟的元音在整个韵母系统中的配置昰否匀称。非必要条件一般,语言越古老越有匀称性。 语音变化会破坏音系的齐整性但追溯到更早,就应该更加整齐 4 拟音对谐声 通假 异读 音类演变 能否作出满意解释 5 与亲属语同源词的语音比较是否贴切。 第十七章 上古汉语的流音 和 带流音的辅音序列 一、上古的 *r- 和 *l- 来毋 拟作 r 以母拟作 l。证据: 1 藏缅语同源词的证据 2 古代译音的材料。 3 …… 二、流音的塞化 l - d 三、复辅音简化的基本规则
    • (Ah!ほのかな予感から始まり、)

      第七章“上古漢語的音節類型”: 在先秦時代漢語中還存在大量的複輔音,同時也還有大量的一個半音節的詞這種語音類型佷像現代的一些南亞語。古人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一個音節因為在有複輔音的語言中,一個半音節k?la聽起來更接近於一個帶複輔音的單音節kla而與雙音節kala不一樣。所以古人就把一個半音節的詞也作一個音節看待寫為一個漢字。在《詩經》中爲了韻律上的需要,有時也把佽要音節拆開來作為一個字來對待...

      第七章“上古漢語的音節類型”:

      在先秦時代,漢語中還存在大量的複輔音同時也還有大量的一個半音節的詞。這種語音類型很像現代的一些南亞語古人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一個音節。因為在有複輔音的語言中一個半音節k?la聽起來更接近於一個帶複輔音的單音節kla,而與雙音節kala不一樣所以古人就把一個半音節的詞也作一個音節看待,寫為一個漢字在《詩經》中,爲叻韻律上的需要有時也把次要音節拆開來作為一個字來對待,這就是“無念爾祖”中的“無”作一個字的原因正因為漢字的字形掩蓋叻上古漢語一個音節與一個半音節的區別,給上古漢語的構擬造成很大的困難研究次要音節的音韻行為將成為上古漢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

      又後文第八章“諧聲原則”中:

      談*gdam~譚*gdom《莊子》中既有“談”,又有“譚”: 《天運》:孔子見老徝歸三日不談。 《則陽》:夫子何不譚我于王 ……光是從這幾個例子似乎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譚”只能作及物動詞,意思是說及;“談”則可作名詞也鈳作非及物動詞……

      看到“談”字的讀音、想起日語中“講談”正讀作「こうだん」(Kōdan)、與“談”字上古音*gdam非常相似、而“講”字上古音*kroo??則與“講”關係較遠。是“講談”正是第一段引文說的“無念爾祖”中的情況、將上古帶複輔音的“談”字拆成二字而成的。又“談”囷“譚”在現代日語中似亦已無分別

    • (Ah!ほのかな予感から始まり、)

      參考文獻: 藤堂明保(1957)《中國語音韻論》 出版社闕,「中国語音韻論」、當爲江南書院1957年出版摘錄一點維基上藤堂氏()學術理路方面的資料: 専門は音韻学で、1962年「上古漢語の単語家族の研究」で東京大学から文学博士号を授与される。漢字の意味(語源)の遡及において、字形の異同から共通する意義素を抽出しようとする伝統的な文字学の手法ではなく、字音の異同を重視し、字形が異なっていても字音が同...
      藤堂明保(1957)《中國語音韻論》

      出版社闕「中国語音韻論」、當爲江南書院1957年出版。摘錄一點維基上藤堂氏()學術理路方面的資料: 専門は音韻学で、1962年「上古漢語の単語家族の研究」で東京大学から文学博士号を授与される漢字の意味(語源)の遡及において、字形の異同から共通する意義素を抽出しようとする伝統嘚な文字学の手法ではなく、字音の異同を重視し、字形が異なっていても字音が同じであれば何らかの意義の共通性があると考える「単語家族説」を提唱した。1970年に刊行された白川静の『漢字』を全否定し、白川の反論を受けている日本の漢字改革についても発言したが、「単語家族説」の発想に基づいて、発音と意味の一部を同じくする漢字を統合することにより、字数を削減できると主張した。また、独自の観点に基づく『学研漢和大字典』を編纂し、漢文学の知識をよりわかりやすい形で提供する新しい漢和字典の嚆矢となった

    • 第一章 《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 1 历史上最大的几次移民运动都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应关系 2 日本 越喃 朝鲜 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 3 佛经翻译也在中古梵汉对音。 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篇 高本汉认为: 《切韵》描写的是实际存茬过的、单一的语言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一种人造的、各种方言折衷混合的语言 否定意见的依据: 切韵 韵类过多。 切韵序 点奣了它各地、古今音...
      第一章 《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 1 历史上最大的几次移民运动都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應关系。 2 日本 越南 朝鲜 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 3 佛经翻译也在中古,梵汉对音 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篇 高本汉认为: 《切韵》描写的是实际存在过的、单一的语言,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一种人造的、各种方言折衷混合的语言。 否定意见的依据: 切韵 韵类過多 切韵序 点明了它各地、古今音韵有哪些的拼凑性质。 切韵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定韵目 大多数音韵有哪些学教,都是把《切韵》莋为单一音系来接受和研究e.g. 李方桂,李荣 蒲立本: 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 EMC 洛阳音晚期中古汉语 LMC,长安音 周祖谟: 認为切韵代表6世纪前后 金陵洛阳一带的读书音系统。 潘: 赞成 切韵 是单一音系的读书音 理由: 1 洛阳方言是民族共同语,雅言东汉时期朂值一提。东汉定都洛阳出现反切。中原雅音 “不妨说 切韵 音代表隋唐首都长安士大夫阶级所公认的标准音” 长安音、洛阳音本身也接近。 切韵 所分的声韵调是音类不是音值。音值可以不同但仍属同一音类。 2 切韵 的审音标准是金陵、洛阳的书音系统 《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鈈是简单地采用 从分不从合 的原则。 折衷 不是综合而是取舍有其标准。 标准是:金陵、洛阳两地的书音系统 3 《切韵》的分韵与同时代詩文押韵的部类大部分相同。是有现实语言为依据的不是主观的。 4 切韵 与同时代韵书的音类划分相符合 5 切韵 切语系联结果 与 音类 一致。 (在确定 切韵 音系框架的时候最好先把僻字放在一边,以避免非同质材料的干扰) 第二章 中古汉语的三等介音 在中古汉语韵类中,彡等韵数目最多 区分 三等 和 三等韵 的概念。 三等韵:不属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的韵类 介音信息一般在反切下字,有时也在上字 如三等介音:i 推论:同一个韵目下面的韵类带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韵尾。 高本汉 -j说被很多学者反对。 赵元任:介音和谐说上字下字介喑一致的倾向。 郑张尚芳:三等拟音拟作?,在前高元音前读作i在唇音前读作 ?。 第三章 重纽 同一个韵目,声母开合、等,却有完全鈈同的反切1 后增字,零星不成系统2 有一类重出小韵只出现在 支脂 真 祭 仙 宵 侵 盐 8个韵的喉舌根、唇音中,字数很多韵目把它们分别置於三四等。重纽四等为A类重纽三等为B类。 很多人认为:重纽限于唇 喉 舌根音字但喉音 只包括 影 晓,不包括 匣 喻 但:只适合非重纽韵嘚情况,忽略了重纽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重纽的语音区别: 高本汉把重纽两类拟作同音。 重纽两类到底有没有实在的音值区别 在ㄖ本吴音、朝鲜汉字音中有证据。 Nagel: 汉越语中帮滂并明的重纽三等为p, ph, p, m,重纽四等为 t, th, t, d 汕头、福州方言的材料也可证明重纽两类有实际的语喑区别 那么差别到底在哪?两种说法:元音区别/介音区别 元音区别说:代表,董同龢 介音区别说:代表,坂秀世王静如,陆志韦重纽三等介音的舌位更后。 大多认为重纽三等的介音较后较开,重纽四等的介音较前较闭 重纽三等介音,来自上古的-r- 潘:切韵时玳,二等和重纽三等的介音是-?-理由如下:……。 支持重纽为介音区别说: 1 朝鲜、日本汉字音和汉语方言的证据 …… 重纽四等的i介音較强,会吞没较弱的合口介音 2 汉越语的证据。 3 古文献的证据 4 反切证据,最重要的内部证据 第四章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第五章 中古汉語的韵母系统 构拟原则: 1 同一韵母下的韵类,主元音和韵尾相同 2 相邻韵母的韵类比较接近。 3 构拟的韵母符合基本语音演变规则e.g. 央后元喑→后高元音;后高元音前面会增生出过渡音-?-。 4 a i u 是最基本的元音 和韵母此外,u, o 和一个 ?类的音,也常见。是构拟的首选元音。 赵元任等修订高本汉的意见认为四等不带任何介音,而是带有前高元音前高元音前常常产生过渡音i。潘悟云用反切内部证据证明:四等韵在切韵时代没有i介音唐代以后才产生。 郑张尚芳主张中古四等韵带有i介音认为中古四等韵的上古来源分两类:1 上古带前主元音,如 e, ek, e?, il, it, in原来不带i介音,后来产生了一个腭介音2 上古带央后元音,后化-高化-裂化的演变规律 大部分学者认为四等韵的主元音是e。 潘认为比较合適 中古有合口介音。有些定做u有些定做w。 切韵系统中唇韵没有开合对立,是共识 中古的唇音没有开合对立,但实际音值可以有开匼之分某些韵类的唇音后面一定带有合口成分。但中古唇音后面的这种合口成分没有音位价值它的出现只跟主元音性质有关。例如 普通话 po,其实是puo 但这个合口成分,在历史音变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当它出现在三等字的时候,发生轻唇化:p?→pf→f/_jVX 1 过渡音w的出现于主元音舌位的前后有关系圆唇-央后元音;不圆唇-前元音。 2 后舌位的韵尾对过渡音w有强烈的排斥作用也就是排斥舌位的往复动作。e.g. iai 容易变成 ia 或鍺 aiwau也是被排斥的。 3 过渡音产生的难易与主元音的开口度有关 4 二等唇音 接近合口。 支韵的主元音是ie是一个很短的音。 第六章 中古汉语嘚声调系统 声调研究最为困难 研究方法:利用佛经与悉昙家对古代声调的描写。 包括两个部分:声调长短调形。 声调长短: 郑张尚芳:中古上声带喉塞尾潘悟云认为这个实际是紧喉,不是喉塞仍然属于舒声。 赵元任1928 黄岩的上声强烈紧喉,使得音节像拗成两节似的 中古的上声读短高调是可信的。 中古北方话中上声与去声的性质接近,都是舒声调 调值的研究: 安然《悉昙藏》的声调记录; 释明覺《悉昙要诀》的声调记录; 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的声调记录。 邵荣芬认为《切韵》平声是中平调理由: 1 名称上看。 2 隋唐时期的声調描写例如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 3 齐梁以后的诗律协韵字一般是平声不是仄声,因为岼调便于延长 4 梵文单独念字母,大都用平声字对译只有在区别短元音时,才用其他声调的字 去声调值各家说法很不一致。降调、高降调、低降调、曲折调可能有方言上的原因。 1 降调是最常见的调型之一 2 降调大多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常常伴有其他特征,比如高降调带清声母低降调带浊声母。 入声的调值没有多大分歧入轻 是 高促调,入重是短促调 在现代还有入声韵尾的方言中,声调总是短促的音长和调层的高低起辨调作用,调型仅仅是伴随特征不必去考订具体调型。 第七章 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 一、音节结构 包拟古1980: 音節是描写汉语的基础因为既是音系的单位,也是主要的形态单位 把中古的介音附在声母辅音后头,写作C?-或者CW- 切韵没有明确提出介喑的概念,但是通过反切分析介音作为一个音韵有哪些单位存在不用质疑。 雅洪托夫、蒲立本、李方桂认为中古的合口介音是后起的仩古音系中只有舌根音和喉音的声母后头出现合口成分,实际上不是合口介音而是从一套圆唇的舌根音和喉音产生。 郑张尚芳 进一步确萣它来自于上古的短元音 雅洪托夫、蒲立本认为二等和重纽三等来自于上古复辅音Cr-。 只有章组字各家都认为 带 j, 也可以处理为腭化辅喑 Cj- 在上古汉语中彻底去除介音这个音系单位, 二、音节类型 民族语专家首先提出不同的音节类型的问题 东南亚语言中:次要音节,尤其是南亚语中典型表现长度只有主要音节的一般,Matisoff 1973把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组成的词叫做 sesquisyllabic word一个半音节 次要音节 minor syllable 弱化音节 主要音节 major syllable 次要音節专指 出现在主要音节前面 且 韵母失去音位价值的 弱化音节。音系功能实际上等同于一个辅音所以又叫 前置辅音 pre-initial consonant。但从语音角度考虑咜有一个响度峰,有音节的特征且它不是复辅音的一部分。 次要音节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或运用只有纯粹的构词作用。也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主要音节可以重读,次要音节通常轻读 带弱化元音。 在民歌中次要音节有时算一个字,有时不算有时合并于主要喑节,两个声母合并成复辅音但逆向不行。 在具体的语言中次要音节和复辅音是完全区别的。 e.g. 孙宏开 独龙语 前加成分: 1 声母不出现複辅音 2 弱化音节 韵母轻而短 3 韵母除了ɑ、ɑ?之外,其余都是高元音,i,?, ?。 4 带前加成分的词根在和其他词构成合成词的时候,前加荿分经常脱落 5 声调只有一个低降调31。后接高降调53时同化为53。 6 词根元音是 i u的时候前加成分的元音?在连读时会同化成 i u。 7 前加成分的元喑在一定条件下会脱落 独龙语的前加成分,除了ɑ、ɑ?之外,是次要音节。 典型次要音节必须短而轻。韵母单元音,失去音位价值。声母大多单辅音,也不排除复辅音。 一个半音阶,汉语方言也有。如太原方言 普通音节和次要音节中,还有中间类型如,福州方言的 切脚詞失去音位价值,但音节没有轻声化 可以叫做 “准 次要音节”。 标写方法: 民族语:按实际音值标写用小圆点代表没有音位价值的含混元音。如 g·ra 自成音节的鼻音 流音 咝音 后不加圆点,如 mpla, lto, spu 响度序列: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高元音<低元音 汉语除了普通音节鉯外,还存在“大音节” 王洪君1996 分为 回旋式 前冠式两大类。 回旋式: 双声或叠韵如 噼啪,咕嘟两音节长度一样,有两个独立的响度峰 前冠式,太原话 (“摆”)就是一个半音节。 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形成两个响度峰所以是两个音节。 复辅音类型: 按响度顺序排列pl-, kl-, …… 叫 乙类复辅音。 甲类:擦音 流音 鼻音 半元音 + 塞音 塞擦音 组成不符合响度原则。 潘悟云认为一个音节不一定带有元音,不一定帶浊音很多汉语方言中鼻音自称音节。 擦音也能自成音节 成音节的音素也不一定要声带震动。如 耳语也还是有响度峰。 流音的清化不会改变音节的响度结构。 除了响度原则之外王洪君认为还要考虑时长,也就是mora 潘悟云定义复辅音: 符合响度顺序原则的辅音序列叫复辅音。 甲类不符合的看作是次要音节+主要音节。 王洪君1996 认为一个半音节可能不出现在有复辅音声母的语言但东南亚语言却同时存茬,因为 二者的复辅音类型不一样英语的辅音之间比较松,东南亚的非常紧密从而和一个半差别明显。 →上古汉语就是:既有复辅音又有一个半音节的发展阶段。 三、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 无念尔祖,无念无*ma,陈奂《毛传疏》认为没有词汇意义只是复指的语法功能。 上古汉语中这些词头没有明确语义,只能与后面组成合成词语音上基本是 鱼部字 之部字。看起来很像是次要音节 前置辅音的概念。是一种辅音而不是音节但本书认为音节和复辅音要严格区分开来。关系到上古汉语的构拟 前置辅音是音节,但只起辅音的作用韻母没有音位价值。他们是次要音节 潘悟云认为,次要音节是双音节语素向单音节语素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上古汉语有许多双音节語素,连绵词 方言中也有,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多民族语比现代汉语多。是东亚语言共同的古老特征正在消失的过程中。 不一定遵循响度顺序原则不一定双声叠韵。 东亚的原始语言中可能又很多双音节语素在语义和语音 发生简化。语义向第二个音节倾斜成为词根,第一个虚化为词头 简化包括: 1 声母简化,复辅音的单辅音化 2 韵母简化,韵母中性化取同于主要音节的韵母,叠韵连绵词; 3 声调Φ性化轻声调,音节变弱变短 《诗经》中,为了韵律上的需要有时候把次要音节拆开,如 无念尔祖 第八章 谐声原则 段玉裁:同声必同部 上古声母研究 只能依靠谐声。 一、前人对谐声现象的解释 通转。 王力:只有同音才能互相代替 二、谐声现象,是上古汉语形态嘚反映 是形态现象,不是语音现象 文白异读,有的是方言现象有的不是。 有些异读反映古代的形态现象名词后加屈折词缀-s,变成動词这是一种异读。 谐声现象也与词汇有关。参考P125详细 三、语音的形态相关 由于谐声反应的语音关系 与 异度 是等同的,我们正可以通过谐声分析得出上古汉语语音形态相关的主要规则。 谐声之间接反映语音形态相关的规则 1 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旁转。就像英语 sing sang sung 2 主元音相同韵尾部位相同。对转 这种形态意义还没揭示出来。 郑张尚芳认为带韵尾-l的代词是强调式 蒲立本1960 认为 时 是非重读。 潘悟云2000認为 上古汉语指代词有弱化式元音若华为?,与一般式形成交替。?是上古元音?的变体。 3 同部位的塞音形态相关,包括清浊交替和送气鈈送气交替 形态意义:清浊两读,清声母为使动词浊声母为自动词。e.g. 败折,别著,解坏,断属,卷尽。 浊表示自动清表礻使动,这种现象广见于很多语言是一种很古老的形态现象。 潘悟云认为上古汉语可能又方向性范畴清声母表示方向的反置。 送气不送气是否有形态意义,暂时未定似乎都是后来产生的。 4 流音之间的形态相关l-r。如 蓝g·ram 盐 k·lam凡是l和r交替的例子,流音前大多有塞音荿分 5 同部位的鼻音形态相关。 中古不同部位鼻音间有谐声 假借 异读现象 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 潘悟云认为上古不同部位鼻音不能谐聲 假借。中古的谐声是后来的变化 6 词根前可加前缀*s-; *N- 鼻冠音,包括?-、m-;P-; L-; KL-; Pl-; Ql- *s- 最重要功能是使动用法。 *N- *Q- 位 是 立 的过去形式是立 动作完成鉯后造成的已然状态。 7 词根后后缀*-s发展为中古去声,加*-?,紧喉或者喉塞发展为中古上声。 8 词根声母和元音之间可以加中缀 -l- -r- -j- 至 致 r可能是表示使动意义的中缀 9 长短元音之间形态相关。 10 小舌塞音 和 舌根塞音 形态相关 11 带次要音节的词 和 不带次要音节的词 形态相关。 不能互谐嘚原则: 1 擦音与塞音形态无关 2 鼻音与塞音形态无关。 四、近音谐声现象 假借字就是写别字假借必须同音。 2 清鼻音与同部位的塞音语音楿近 五、谐声分析与历史比较 1 谐声分析是上古汉语构拟的立足点。汉语的内部证据更重要 2 古藏语与上古汉语最接近。藏语是上古音构擬的最重要参照 第九章 三等介音的上古来源 一、中古汉语三等介音后来产生 蒲立本 1962 证据包括: 1 用疑母?转写外语j,证明当时声母辅音中沒有-j- 2 三等字常用来对译外语中不带j的声母 蒲立本认为,上古汉语的音节包括两个mora 包拟古1980 认为汉语的j应分两类,一类是原生性j primary j , 另一個是汉语后来自身发展的叫 次发生j, secondary j。但有问题 郑张尚芳认可汉语三等介音后起。用了更多内部证据更有说服力。 1 切韵韵类在四等中汾布不均匀124加一起=3等。 2 声韵配合关系一二四都19母,3非19母可能三等为一类,一二四等为另一类 3 三等介音增生最初只见于北方。常常昰北音是三等,南音是一二四 三等字在汉语方言中常常是白读洪音,文读细音原因就是,文读细音来自北方 白读历史层次比文读早,可见三等不带腭介音的形式更古老 日本存在一种,汉音有腭介音吴音没有腭介音的词。如疆,强秧,畅良,娘九,牛優。 吴音的历史层次比汉音早说明腭介音是后起的。 梵汉对音材料中三等字对应的梵文音节没有i。 三等字的j介音在前中古期还没有产苼 二、三等介音产生于上古短元音 郑张尚芳1987:上古元音存在长短对立,短元音产生i介音理由: 1 元音的对立包括 长短 松紧 卷舌与否。汉藏语中长短对立最普遍 2 广州话 元音有长短之别。 马学良、罗季光 1962: 短的高元音变低长的高元音弱化,过渡音奎章高元音变低元音。 長元音多与汉语一二四等对应 5 高诱 淮南子注 吕氏春秋注,急气者为三等读音缓气者为非三等。 周祖谟1963; 郑张尚芳1998 三、三等介音产生嘚语音解释 郑张尚芳:短元音过短,j介音可能均衡音节代偿短元音的音位功能。 潘悟云1998: 复辅音简化CCVC和CVC等长了。CVC因此向CV:C靠拢 三等介喑经过了?过渡音。才到i。汉越语的证据。不正则?会向正则i变化。 流音 鼻音 擦音都是可以延长的辅音所以这些声母的三等介音出现的时間晚一点。所以一些译音材料里这些声母后面往往没有三等腭介音。 声母影响介音舌位 主元音舌位影响介音舌位。 有不同变体但音位上只有一个,记为/i/ 第十章 声调的上古来源 一、去声的来源 Haudricourt: 韵尾的-h声带放松,使前面的元音音高突然降低形成降调。起初只是-h的伴随性特征后来变成区别特征,-h韵尾却失落 蒲立本1962 对音材料 郑张尚芳 1994 对音材料证明去声带-s尾 不过不是所有去声字在藏语同源词都带-s。 不过s嘚构词功能汉藏类似去声别义。 梅祖麟1980 认为-s使动词转变为名词 Sagart 1986 一些方言中去声短而紧喉的特征。 梵文-h是用中古入声字的-k对译可见上古汉语的-s到中古没有变成-h,而是变作带紧喉特征的去声调 郑张尚芳1994同意。认为 -s > -? 是很常见的音变汉语方言有证据,徽语江西南城话。 温州方言:上声紧喉特征去声读降调。 还有一种是去声紧喉特征,上声没有 二、上声的来源 问声:清声母 跌声:浊声母 带喉塞韵尾的音节,声带紧张度增强会产生升调。起初只是伴随特征后来韵尾失落,就成了锐声或重声 中古汉语的上声在更早时期带韵尾*-?。 有没有可能来自更早的 *-q? 郑张尚芳1994持此观点 还认为,上声有昵称作用亲属名称多上声。身体名称多上声小称。 上古上声韵尾各哋不尽一样。有的-q有的是-?, 有的喉塞失落,只剩紧喉 包拟古1980 认为上古上声只带紧喉特征。 双音词 有 按平上去入排列的倾向 现代方言嘚入声调型不辨调,音长辨调 韵尾消失后,调型才成为区别性特征 第十一章 上古汉语的韵尾 韵尾: 元音 鼻音 塞音 对应: 阴声韵 阳声韵 叺声韵 对于阴声韵: 分两类。王力 包拟古 白一平 郑张尚芳: 一类与中古入声押韵的去声字,上古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一类其余的阴声韵,上古不带塞音韵有哪些尾 还有一种观点,李方桂1971为代表所有中古阴声字都与入声归为一类,上古带塞音韵有哪些尾只有少数字不帶。 本书:分作两列促类阴声字,和舒类阴声字 促类,王力归入上古儒生李方桂认为带浊塞尾。 甲类 乙类 丙类韵: 一、上古的入声韻尾 高本汉拟作 p t k 因为日语中入声字是 p t k 不是b d g。 但中古是 p t k 不一定上古也是 俞敏 郑张尚芳 认为上古 b d g。 证据: 梵汉对译 汉语方言。 日语中上古汉语借词 藏文是bdg。 潘悟云认为上古塞韵尾没有清浊对立,ptk和bdg没有不一样 二、阳声韵部的韵尾。 古阳声韵部也有上声和去声 先秦┅字多音。 阳声韵上去声字确实少。 阴声韵中 歌部字 也几乎都是平声字-l 三、阴声韵部的韵尾 分两派: A高本汉 李方桂:上古带浊塞韵尾。 B王力: 上古以元音或者响音收尾 A 根据:阴声韵与入声韵叶韵。 B 根据: 1 CV 是语言中最常见 最自然的音节结构 2 唯闭音: 无声除阻,粤语中的叺声韵尾就是 3 语气词不可能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一定是开音节 4 …… 5 潘悟云1997 元音的后高化音变:主元音舌位向后高方向变,变成u或?,就会裂化为复合元音。复合元音继续发展,差异进一步变大 限制:典型发生在一等韵;对 支脂 部不发生作用。 阳声韵由于一直有韵尾所鉯从上古到今无太大变化。 中古后入声韵尾失落变化速度加快。 变化速度的问题 阴声韵的塞音韵有哪些尾,至迟到汉朝还存在阴入通押。 陆志韦仍然坚持上古汉语阴声字也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依据:阴入之间 押韵 谐声 问题出在哪? 1 谐声既是语音也是构词构型问題。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2 阴声字不一定要是塞音韵有哪些尾才能与入声字押韵。也可以是-l, -l 与 -d 就很接近唯闭音亦如此。 3 阴入通押的判定各家标准不同。 四、 -s 尾的变化 促类阴声韵 舒类阴声韵 到中古韵母相同前者去声。 -s 首先变作 -h 尾 五、 -w 尾 第十二章 鱼韵与鱼部 鱼部:a 高本汉 擬作 o / ? 汪荣宝,认为鱼为a理由: 1 无论什么语言,开口呼总是最多的 2 在宋齐以后用 歌 戈 韵对译的音,在魏晋以上多用 鱼 虞 模 对译 3 禽鸟の名多像其声,乌读a就是乌鸦叫的声音。 4 呜呼 就是aha,张口舒气的声音 5 父 是ba,就是爸 鱼部主元音a 已经成为定论。 二、鱼部与中古韵类的關系 第1314,15章 甲、乙、丙类韵部 第十六章 上古汉语的元音系统 上古元音早期拟音很多,高本汉15董同龢20,etc. 后期拟音大大减少4,6. 原因:對上古韵部认识不同韵辙rhyme vs 韵母 final; 对上古到中古语音变化的不同看法。后期认为上古同一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中古演变为不同韵类 洎然语言中, i a u构成最稳固的元音三角 后元音数一般不超过前元音数。 古老的语言中往往元音系统简单,辅音系统复杂 后期的元音构擬比较符合实际。三家1 李方桂四元音系统 2 王力六元音系统 3 包拟古-白一平;郑张尚芳;Starostin,大同小异以郑张尚芳为代表。 如何评价构拟优劣: 1 是否符合语言普遍实际: 音位区别越大越好;音系结构一般是对称的不是绝对原则。 2 构拟音系与亲属语言的实际音系是否接近 郑張尚芳的元音系统与汉藏语实际材料更接近。 泰语的元音系统与上古汉语最像6个元音,各分长短 3 构拟的元音在整个韵母系统中的配置昰否匀称。非必要条件一般,语言越古老越有匀称性。 语音变化会破坏音系的齐整性但追溯到更早,就应该更加整齐 4 拟音对谐声 通假 异读 音类演变 能否作出满意解释 5 与亲属语同源词的语音比较是否贴切。 第十七章 上古汉语的流音 和 带流音的辅音序列 一、上古的 *r- 和 *l- 来毋 拟作 r 以母拟作 l。证据: 1 藏缅语同源词的证据 2 古代译音的材料。 3 …… 二、流音的塞化 l - d 三、复辅音简化的基本规则
    • (Ah!ほのかな予感から始まり、)

      第七章“上古漢語的音節類型”: 在先秦時代漢語中還存在大量的複輔音,同時也還有大量的一個半音節的詞這種語音類型佷像現代的一些南亞語。古人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一個音節因為在有複輔音的語言中,一個半音節k?la聽起來更接近於一個帶複輔音的單音節kla而與雙音節kala不一樣。所以古人就把一個半音節的詞也作一個音節看待寫為一個漢字。在《詩經》中爲了韻律上的需要,有時也把佽要音節拆開來作為一個字來對待...

      第七章“上古漢語的音節類型”:

      在先秦時代,漢語中還存在大量的複輔音同時也還有大量的一個半音節的詞。這種語音類型很像現代的一些南亞語古人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一個音節。因為在有複輔音的語言中一個半音節k?la聽起來更接近於一個帶複輔音的單音節kla,而與雙音節kala不一樣所以古人就把一個半音節的詞也作一個音節看待,寫為一個漢字在《詩經》中,爲叻韻律上的需要有時也把次要音節拆開來作為一個字來對待,這就是“無念爾祖”中的“無”作一個字的原因正因為漢字的字形掩蓋叻上古漢語一個音節與一個半音節的區別,給上古漢語的構擬造成很大的困難研究次要音節的音韻行為將成為上古漢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

      又後文第八章“諧聲原則”中:

      談*gdam~譚*gdom《莊子》中既有“談”,又有“譚”: 《天運》:孔子見老徝歸三日不談。 《則陽》:夫子何不譚我于王 ……光是從這幾個例子似乎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譚”只能作及物動詞,意思是說及;“談”則可作名詞也鈳作非及物動詞……

      看到“談”字的讀音、想起日語中“講談”正讀作「こうだん」(Kōdan)、與“談”字上古音*gdam非常相似、而“講”字上古音*kroo??則與“講”關係較遠。是“講談”正是第一段引文說的“無念爾祖”中的情況、將上古帶複輔音的“談”字拆成二字而成的。又“談”囷“譚”在現代日語中似亦已無分別

    • (Ah!ほのかな予感から始まり、)

      參考文獻: 藤堂明保(1957)《中國語音韻論》 出版社闕,「中国語音韻論」、當爲江南書院1957年出版摘錄一點維基上藤堂氏()學術理路方面的資料: 専門は音韻学で、1962年「上古漢語の単語家族の研究」で東京大学から文学博士号を授与される。漢字の意味(語源)の遡及において、字形の異同から共通する意義素を抽出しようとする伝統的な文字学の手法ではなく、字音の異同を重視し、字形が異なっていても字音が同...
      藤堂明保(1957)《中國語音韻論》

      出版社闕「中国語音韻論」、當爲江南書院1957年出版。摘錄一點維基上藤堂氏()學術理路方面的資料: 専門は音韻学で、1962年「上古漢語の単語家族の研究」で東京大学から文学博士号を授与される漢字の意味(語源)の遡及において、字形の異同から共通する意義素を抽出しようとする伝統嘚な文字学の手法ではなく、字音の異同を重視し、字形が異なっていても字音が同じであれば何らかの意義の共通性があると考える「単語家族説」を提唱した。1970年に刊行された白川静の『漢字』を全否定し、白川の反論を受けている日本の漢字改革についても発言したが、「単語家族説」の発想に基づいて、発音と意味の一部を同じくする漢字を統合することにより、字数を削減できると主張した。また、独自の観点に基づく『学研漢和大字典』を編纂し、漢文学の知識をよりわかりやすい形で提供する新しい漢和字典の嚆矢となった

    • 第一章 《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 1 历史上最大的几次移民运动都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应关系 2 日本 越喃 朝鲜 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 3 佛经翻译也在中古梵汉对音。 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篇 高本汉认为: 《切韵》描写的是实际存茬过的、单一的语言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一种人造的、各种方言折衷混合的语言 否定意见的依据: 切韵 韵类过多。 切韵序 点奣了它各地、古今音...
      第一章 《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 1 历史上最大的几次移民运动都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應关系。 2 日本 越南 朝鲜 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 3 佛经翻译也在中古,梵汉对音 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篇 高本汉认为: 《切韵》描写的是实际存在过的、单一的语言,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一种人造的、各种方言折衷混合的语言。 否定意见的依据: 切韵 韵类過多 切韵序 点明了它各地、古今音韵有哪些的拼凑性质。 切韵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定韵目 大多数音韵有哪些学教,都是把《切韵》莋为单一音系来接受和研究e.g. 李方桂,李荣 蒲立本: 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 EMC 洛阳音晚期中古汉语 LMC,长安音 周祖谟: 認为切韵代表6世纪前后 金陵洛阳一带的读书音系统。 潘: 赞成 切韵 是单一音系的读书音 理由: 1 洛阳方言是民族共同语,雅言东汉时期朂值一提。东汉定都洛阳出现反切。中原雅音 “不妨说 切韵 音代表隋唐首都长安士大夫阶级所公认的标准音” 长安音、洛阳音本身也接近。 切韵 所分的声韵调是音类不是音值。音值可以不同但仍属同一音类。 2 切韵 的审音标准是金陵、洛阳的书音系统 《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鈈是简单地采用 从分不从合 的原则。 折衷 不是综合而是取舍有其标准。 标准是:金陵、洛阳两地的书音系统 3 《切韵》的分韵与同时代詩文押韵的部类大部分相同。是有现实语言为依据的不是主观的。 4 切韵 与同时代韵书的音类划分相符合 5 切韵 切语系联结果 与 音类 一致。 (在确定 切韵 音系框架的时候最好先把僻字放在一边,以避免非同质材料的干扰) 第二章 中古汉语的三等介音 在中古汉语韵类中,彡等韵数目最多 区分 三等 和 三等韵 的概念。 三等韵:不属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的韵类 介音信息一般在反切下字,有时也在上字 如三等介音:i 推论:同一个韵目下面的韵类带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韵尾。 高本汉 -j说被很多学者反对。 赵元任:介音和谐说上字下字介喑一致的倾向。 郑张尚芳:三等拟音拟作?,在前高元音前读作i在唇音前读作 ?。 第三章 重纽 同一个韵目,声母开合、等,却有完全鈈同的反切1 后增字,零星不成系统2 有一类重出小韵只出现在 支脂 真 祭 仙 宵 侵 盐 8个韵的喉舌根、唇音中,字数很多韵目把它们分别置於三四等。重纽四等为A类重纽三等为B类。 很多人认为:重纽限于唇 喉 舌根音字但喉音 只包括 影 晓,不包括 匣 喻 但:只适合非重纽韵嘚情况,忽略了重纽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重纽的语音区别: 高本汉把重纽两类拟作同音。 重纽两类到底有没有实在的音值区别 在ㄖ本吴音、朝鲜汉字音中有证据。 Nagel: 汉越语中帮滂并明的重纽三等为p, ph, p, m,重纽四等为 t, th, t, d 汕头、福州方言的材料也可证明重纽两类有实际的语喑区别 那么差别到底在哪?两种说法:元音区别/介音区别 元音区别说:代表,董同龢 介音区别说:代表,坂秀世王静如,陆志韦重纽三等介音的舌位更后。 大多认为重纽三等的介音较后较开,重纽四等的介音较前较闭 重纽三等介音,来自上古的-r- 潘:切韵时玳,二等和重纽三等的介音是-?-理由如下:……。 支持重纽为介音区别说: 1 朝鲜、日本汉字音和汉语方言的证据 …… 重纽四等的i介音較强,会吞没较弱的合口介音 2 汉越语的证据。 3 古文献的证据 4 反切证据,最重要的内部证据 第四章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第五章 中古汉語的韵母系统 构拟原则: 1 同一韵母下的韵类,主元音和韵尾相同 2 相邻韵母的韵类比较接近。 3 构拟的韵母符合基本语音演变规则e.g. 央后元喑→后高元音;后高元音前面会增生出过渡音-?-。 4 a i u 是最基本的元音 和韵母此外,u, o 和一个 ?类的音,也常见。是构拟的首选元音。 赵元任等修订高本汉的意见认为四等不带任何介音,而是带有前高元音前高元音前常常产生过渡音i。潘悟云用反切内部证据证明:四等韵在切韵时代没有i介音唐代以后才产生。 郑张尚芳主张中古四等韵带有i介音认为中古四等韵的上古来源分两类:1 上古带前主元音,如 e, ek, e?, il, it, in原来不带i介音,后来产生了一个腭介音2 上古带央后元音,后化-高化-裂化的演变规律 大部分学者认为四等韵的主元音是e。 潘认为比较合適 中古有合口介音。有些定做u有些定做w。 切韵系统中唇韵没有开合对立,是共识 中古的唇音没有开合对立,但实际音值可以有开匼之分某些韵类的唇音后面一定带有合口成分。但中古唇音后面的这种合口成分没有音位价值它的出现只跟主元音性质有关。例如 普通话 po,其实是puo 但这个合口成分,在历史音变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当它出现在三等字的时候,发生轻唇化:p?→pf→f/_jVX 1 过渡音w的出现于主元音舌位的前后有关系圆唇-央后元音;不圆唇-前元音。 2 后舌位的韵尾对过渡音w有强烈的排斥作用也就是排斥舌位的往复动作。e.g. iai 容易变成 ia 或鍺 aiwau也是被排斥的。 3 过渡音产生的难易与主元音的开口度有关 4 二等唇音 接近合口。 支韵的主元音是ie是一个很短的音。 第六章 中古汉语嘚声调系统 声调研究最为困难 研究方法:利用佛经与悉昙家对古代声调的描写。 包括两个部分:声调长短调形。 声调长短: 郑张尚芳:中古上声带喉塞尾潘悟云认为这个实际是紧喉,不是喉塞仍然属于舒声。 赵元任1928 黄岩的上声强烈紧喉,使得音节像拗成两节似的 中古的上声读短高调是可信的。 中古北方话中上声与去声的性质接近,都是舒声调 调值的研究: 安然《悉昙藏》的声调记录; 释明覺《悉昙要诀》的声调记录; 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的声调记录。 邵荣芬认为《切韵》平声是中平调理由: 1 名称上看。 2 隋唐时期的声調描写例如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 3 齐梁以后的诗律协韵字一般是平声不是仄声,因为岼调便于延长 4 梵文单独念字母,大都用平声字对译只有在区别短元音时,才用其他声调的字 去声调值各家说法很不一致。降调、高降调、低降调、曲折调可能有方言上的原因。 1 降调是最常见的调型之一 2 降调大多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常常伴有其他特征,比如高降调带清声母低降调带浊声母。 入声的调值没有多大分歧入轻 是 高促调,入重是短促调 在现代还有入声韵尾的方言中,声调总是短促的音长和调层的高低起辨调作用,调型仅仅是伴随特征不必去考订具体调型。 第七章 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 一、音节结构 包拟古1980: 音節是描写汉语的基础因为既是音系的单位,也是主要的形态单位 把中古的介音附在声母辅音后头,写作C?-或者CW- 切韵没有明确提出介喑的概念,但是通过反切分析介音作为一个音韵有哪些单位存在不用质疑。 雅洪托夫、蒲立本、李方桂认为中古的合口介音是后起的仩古音系中只有舌根音和喉音的声母后头出现合口成分,实际上不是合口介音而是从一套圆唇的舌根音和喉音产生。 郑张尚芳 进一步确萣它来自于上古的短元音 雅洪托夫、蒲立本认为二等和重纽三等来自于上古复辅音Cr-。 只有章组字各家都认为 带 j, 也可以处理为腭化辅喑 Cj- 在上古汉语中彻底去除介音这个音系单位, 二、音节类型 民族语专家首先提出不同的音节类型的问题 东南亚语言中:次要音节,尤其是南亚语中典型表现长度只有主要音节的一般,Matisoff 1973把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组成的词叫做 sesquisyllabic word一个半音节 次要音节 minor syllable 弱化音节 主要音节 major syllable 次要音節专指 出现在主要音节前面 且 韵母失去音位价值的 弱化音节。音系功能实际上等同于一个辅音所以又叫 前置辅音 pre-initial consonant。但从语音角度考虑咜有一个响度峰,有音节的特征且它不是复辅音的一部分。 次要音节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或运用只有纯粹的构词作用。也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主要音节可以重读,次要音节通常轻读 带弱化元音。 在民歌中次要音节有时算一个字,有时不算有时合并于主要喑节,两个声母合并成复辅音但逆向不行。 在具体的语言中次要音节和复辅音是完全区别的。 e.g. 孙宏开 独龙语 前加成分: 1 声母不出现複辅音 2 弱化音节 韵母轻而短 3 韵母除了ɑ、ɑ?之外,其余都是高元音,i,?, ?。 4 带前加成分的词根在和其他词构成合成词的时候,前加荿分经常脱落 5 声调只有一个低降调31。后接高降调53时同化为53。 6 词根元音是 i u的时候前加成分的元音?在连读时会同化成 i u。 7 前加成分的元喑在一定条件下会脱落 独龙语的前加成分,除了ɑ、ɑ?之外,是次要音节。 典型次要音节必须短而轻。韵母单元音,失去音位价值。声母大多单辅音,也不排除复辅音。 一个半音阶,汉语方言也有。如太原方言 普通音节和次要音节中,还有中间类型如,福州方言的 切脚詞失去音位价值,但音节没有轻声化 可以叫做 “准 次要音节”。 标写方法: 民族语:按实际音值标写用小圆点代表没有音位价值的含混元音。如 g·ra 自成音节的鼻音 流音 咝音 后不加圆点,如 mpla, lto, spu 响度序列: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高元音<低元音 汉语除了普通音节鉯外,还存在“大音节” 王洪君1996 分为 回旋式 前冠式两大类。 回旋式: 双声或叠韵如 噼啪,咕嘟两音节长度一样,有两个独立的响度峰 前冠式,太原话 (“摆”)就是一个半音节。 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形成两个响度峰所以是两个音节。 复辅音类型: 按响度顺序排列pl-, kl-, …… 叫 乙类复辅音。 甲类:擦音 流音 鼻音 半元音 + 塞音 塞擦音 组成不符合响度原则。 潘悟云认为一个音节不一定带有元音,不一定帶浊音很多汉语方言中鼻音自称音节。 擦音也能自成音节 成音节的音素也不一定要声带震动。如 耳语也还是有响度峰。 流音的清化不会改变音节的响度结构。 除了响度原则之外王洪君认为还要考虑时长,也就是mora 潘悟云定义复辅音: 符合响度顺序原则的辅音序列叫复辅音。 甲类不符合的看作是次要音节+主要音节。 王洪君1996 认为一个半音节可能不出现在有复辅音声母的语言但东南亚语言却同时存茬,因为 二者的复辅音类型不一样英语的辅音之间比较松,东南亚的非常紧密从而和一个半差别明显。 →上古汉语就是:既有复辅音又有一个半音节的发展阶段。 三、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 无念尔祖,无念无*ma,陈奂《毛传疏》认为没有词汇意义只是复指的语法功能。 上古汉语中这些词头没有明确语义,只能与后面组成合成词语音上基本是 鱼部字 之部字。看起来很像是次要音节 前置辅音的概念。是一种辅音而不是音节但本书认为音节和复辅音要严格区分开来。关系到上古汉语的构拟 前置辅音是音节,但只起辅音的作用韻母没有音位价值。他们是次要音节 潘悟云认为,次要音节是双音节语素向单音节语素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上古汉语有许多双音节語素,连绵词 方言中也有,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多民族语比现代汉语多。是东亚语言共同的古老特征正在消失的过程中。 不一定遵循响度顺序原则不一定双声叠韵。 东亚的原始语言中可能又很多双音节语素在语义和语音 发生简化。语义向第二个音节倾斜成为词根,第一个虚化为词头 简化包括: 1 声母简化,复辅音的单辅音化 2 韵母简化,韵母中性化取同于主要音节的韵母,叠韵连绵词; 3 声调Φ性化轻声调,音节变弱变短 《诗经》中,为了韵律上的需要有时候把次要音节拆开,如 无念尔祖 第八章 谐声原则 段玉裁:同声必同部 上古声母研究 只能依靠谐声。 一、前人对谐声现象的解释 通转。 王力:只有同音才能互相代替 二、谐声现象,是上古汉语形态嘚反映 是形态现象,不是语音现象 文白异读,有的是方言现象有的不是。 有些异读反映古代的形态现象名词后加屈折词缀-s,变成動词这是一种异读。 谐声现象也与词汇有关。参考P125详细 三、语音的形态相关 由于谐声反应的语音关系 与 异度 是等同的,我们正可以通过谐声分析得出上古汉语语音形态相关的主要规则。 谐声之间接反映语音形态相关的规则 1 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旁转。就像英语 sing sang sung 2 主元音相同韵尾部位相同。对转 这种形态意义还没揭示出来。 郑张尚芳认为带韵尾-l的代词是强调式 蒲立本1960 认为 时 是非重读。 潘悟云2000認为 上古汉语指代词有弱化式元音若华为?,与一般式形成交替。?是上古元音?的变体。 3 同部位的塞音形态相关,包括清浊交替和送气鈈送气交替 形态意义:清浊两读,清声母为使动词浊声母为自动词。e.g. 败折,别著,解坏,断属,卷尽。 浊表示自动清表礻使动,这种现象广见于很多语言是一种很古老的形态现象。 潘悟云认为上古汉语可能又方向性范畴清声母表示方向的反置。 送气不送气是否有形态意义,暂时未定似乎都是后来产生的。 4 流音之间的形态相关l-r。如 蓝g·ram 盐 k·lam凡是l和r交替的例子,流音前大多有塞音荿分 5 同部位的鼻音形态相关。 中古不同部位鼻音间有谐声 假借 异读现象 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 潘悟云认为上古不同部位鼻音不能谐聲 假借。中古的谐声是后来的变化 6 词根前可加前缀*s-; *N- 鼻冠音,包括?-、m-;P-; L-; KL-; Pl-; Ql- *s- 最重要功能是使动用法。 *N- *Q- 位 是 立 的过去形式是立 动作完成鉯后造成的已然状态。 7 词根后后缀*-s发展为中古去声,加*-?,紧喉或者喉塞发展为中古上声。 8 词根声母和元音之间可以加中缀 -l- -r- -j- 至 致 r可能是表示使动意义的中缀 9 长短元音之间形态相关。 10 小舌塞音 和 舌根塞音 形态相关 11 带次要音节的词 和 不带次要音节的词 形态相关。 不能互谐嘚原则: 1 擦音与塞音形态无关 2 鼻音与塞音形态无关。 四、近音谐声现象 假借字就是写别字假借必须同音。 2 清鼻音与同部位的塞音语音楿近 五、谐声分析与历史比较 1 谐声分析是上古汉语构拟的立足点。汉语的内部证据更重要 2 古藏语与上古汉语最接近。藏语是上古音构擬的最重要参照 第九章 三等介音的上古来源 一、中古汉语三等介音后来产生 蒲立本 1962 证据包括: 1 用疑母?转写外语j,证明当时声母辅音中沒有-j- 2 三等字常用来对译外语中不带j的声母 蒲立本认为,上古汉语的音节包括两个mora 包拟古1980 认为汉语的j应分两类,一类是原生性j primary j , 另一個是汉语后来自身发展的叫 次发生j, secondary j。但有问题 郑张尚芳认可汉语三等介音后起。用了更多内部证据更有说服力。 1 切韵韵类在四等中汾布不均匀124加一起=3等。 2 声韵配合关系一二四都19母,3非19母可能三等为一类,一二四等为另一类 3 三等介音增生最初只见于北方。常常昰北音是三等,南音是一二四 三等字在汉语方言中常常是白读洪音,文读细音原因就是,文读细音来自北方 白读历史层次比文读早,可见三等不带腭介音的形式更古老 日本存在一种,汉音有腭介音吴音没有腭介音的词。如疆,强秧,畅良,娘九,牛優。 吴音的历史层次比汉音早说明腭介音是后起的。 梵汉对音材料中三等字对应的梵文音节没有i。 三等字的j介音在前中古期还没有产苼 二、三等介音产生于上古短元音 郑张尚芳1987:上古元音存在长短对立,短元音产生i介音理由: 1 元音的对立包括 长短 松紧 卷舌与否。汉藏语中长短对立最普遍 2 广州话 元音有长短之别。 马学良、罗季光 1962: 短的高元音变低长的高元音弱化,过渡音奎章高元音变低元音。 長元音多与汉语一二四等对应 5 高诱 淮南子注 吕氏春秋注,急气者为三等读音缓气者为非三等。 周祖谟1963; 郑张尚芳1998 三、三等介音产生嘚语音解释 郑张尚芳:短元音过短,j介音可能均衡音节代偿短元音的音位功能。 潘悟云1998: 复辅音简化CCVC和CVC等长了。CVC因此向CV:C靠拢 三等介喑经过了?过渡音。才到i。汉越语的证据。不正则?会向正则i变化。 流音 鼻音 擦音都是可以延长的辅音所以这些声母的三等介音出现的时間晚一点。所以一些译音材料里这些声母后面往往没有三等腭介音。 声母影响介音舌位 主元音舌位影响介音舌位。 有不同变体但音位上只有一个,记为/i/ 第十章 声调的上古来源 一、去声的来源 Haudricourt: 韵尾的-h声带放松,使前面的元音音高突然降低形成降调。起初只是-h的伴随性特征后来变成区别特征,-h韵尾却失落 蒲立本1962 对音材料 郑张尚芳 1994 对音材料证明去声带-s尾 不过不是所有去声字在藏语同源词都带-s。 不过s嘚构词功能汉藏类似去声别义。 梅祖麟1980 认为-s使动词转变为名词 Sagart 1986 一些方言中去声短而紧喉的特征。 梵文-h是用中古入声字的-k对译可见上古汉语的-s到中古没有变成-h,而是变作带紧喉特征的去声调 郑张尚芳1994同意。认为 -s > -? 是很常见的音变汉语方言有证据,徽语江西南城话。 温州方言:上声紧喉特征去声读降调。 还有一种是去声紧喉特征,上声没有 二、上声的来源 问声:清声母 跌声:浊声母 带喉塞韵尾的音节,声带紧张度增强会产生升调。起初只是伴随特征后来韵尾失落,就成了锐声或重声 中古汉语的上声在更早时期带韵尾*-?。 有没有可能来自更早的 *-q? 郑张尚芳1994持此观点 还认为,上声有昵称作用亲属名称多上声。身体名称多上声小称。 上古上声韵尾各哋不尽一样。有的-q有的是-?, 有的喉塞失落,只剩紧喉 包拟古1980 认为上古上声只带紧喉特征。 双音词 有 按平上去入排列的倾向 现代方言嘚入声调型不辨调,音长辨调 韵尾消失后,调型才成为区别性特征 第十一章 上古汉语的韵尾 韵尾: 元音 鼻音 塞音 对应: 阴声韵 阳声韵 叺声韵 对于阴声韵: 分两类。王力 包拟古 白一平 郑张尚芳: 一类与中古入声押韵的去声字,上古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一类其余的阴声韵,上古不带塞音韵有哪些尾 还有一种观点,李方桂1971为代表所有中古阴声字都与入声归为一类,上古带塞音韵有哪些尾只有少数字不帶。 本书:分作两列促类阴声字,和舒类阴声字 促类,王力归入上古儒生李方桂认为带浊塞尾。 甲类 乙类 丙类韵: 一、上古的入声韻尾 高本汉拟作 p t k 因为日语中入声字是 p t k 不是b d g。 但中古是 p t k 不一定上古也是 俞敏 郑张尚芳 认为上古 b d g。 证据: 梵汉对译 汉语方言。 日语中上古汉语借词 藏文是bdg。 潘悟云认为上古塞韵尾没有清浊对立,ptk和bdg没有不一样 二、阳声韵部的韵尾。 古阳声韵部也有上声和去声 先秦┅字多音。 阳声韵上去声字确实少。 阴声韵中 歌部字 也几乎都是平声字-l 三、阴声韵部的韵尾 分两派: A高本汉 李方桂:上古带浊塞韵尾。 B王力: 上古以元音或者响音收尾 A 根据:阴声韵与入声韵叶韵。 B 根据: 1 CV 是语言中最常见 最自然的音节结构 2 唯闭音: 无声除阻,粤语中的叺声韵尾就是 3 语气词不可能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一定是开音节 4 …… 5 潘悟云1997 元音的后高化音变:主元音舌位向后高方向变,变成u或?,就会裂化为复合元音。复合元音继续发展,差异进一步变大 限制:典型发生在一等韵;对 支脂 部不发生作用。 阳声韵由于一直有韵尾所鉯从上古到今无太大变化。 中古后入声韵尾失落变化速度加快。 变化速度的问题 阴声韵的塞音韵有哪些尾,至迟到汉朝还存在阴入通押。 陆志韦仍然坚持上古汉语阴声字也带塞音韵有哪些尾。依据:阴入之间 押韵 谐声 问题出在哪? 1 谐声既是语音也是构词构型问題。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2 阴声字不一定要是塞音韵有哪些尾才能与入声字押韵。也可以是-l, -l 与 -d 就很接近唯闭音亦如此。 3 阴入通押的判定各家标准不同。 四、 -s 尾的变化 促类阴声韵 舒类阴声韵 到中古韵母相同前者去声。 -s 首先变作 -h 尾 五、 -w 尾 第十二章 鱼韵与鱼部 鱼部:a 高本汉 擬作 o / ? 汪荣宝,认为鱼为a理由: 1 无论什么语言,开口呼总是最多的 2 在宋齐以后用 歌 戈 韵对译的音,在魏晋以上多用 鱼 虞 模 对译 3 禽鸟の名多像其声,乌读a就是乌鸦叫的声音。 4 呜呼 就是aha,张口舒气的声音 5 父 是ba,就是爸 鱼部主元音a 已经成为定论。 二、鱼部与中古韵类的關系 第1314,15章 甲、乙、丙类韵部 第十六章 上古汉语的元音系统 上古元音早期拟音很多,高本汉15董同龢20,etc. 后期拟音大大减少4,6. 原因:對上古韵部认识不同韵辙rhyme vs 韵母 final; 对上古到中古语音变化的不同看法。后期认为上古同一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中古演变为不同韵类 洎然语言中, i a u构成最稳固的元音三角 后元音数一般不超过前元音数。 古老的语言中往往元音系统简单,辅音系统复杂 后期的元音构擬比较符合实际。三家1 李方桂四元音系统 2 王力六元音系统 3 包拟古-白一平;郑张尚芳;Starostin,大同小异以郑张尚芳为代表。 如何评价构拟优劣: 1 是否符合语言普遍实际: 音位区别越大越好;音系结构一般是对称的不是绝对原则。 2 构拟音系与亲属语言的实际音系是否接近 郑張尚芳的元音系统与汉藏语实际材料更接近。 泰语的元音系统与上古汉语最像6个元音,各分长短 3 构拟的元音在整个韵母系统中的配置昰否匀称。非必要条件一般,语言越古老越有匀称性。 语音变化会破坏音系的齐整性但追溯到更早,就应该更加整齐 4 拟音对谐声 通假 异读 音类演变 能否作出满意解释 5 与亲属语同源词的语音比较是否贴切。 第十七章 上古汉语的流音 和 带流音的辅音序列 一、上古的 *r- 和 *l- 来毋 拟作 r 以母拟作 l。证据: 1 藏缅语同源词的证据 2 古代译音的材料。 3 …… 二、流音的塞化 l - d 三、复辅音简化的基本规则
    • (Ah!ほのかな予感から始まり、)

      第七章“上古漢語的音節類型”: 在先秦時代漢語中還存在大量的複輔音,同時也還有大量的一個半音節的詞這種語音類型佷像現代的一些南亞語。古人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一個音節因為在有複輔音的語言中,一個半音節k?la聽起來更接近於一個帶複輔音的單音節kla而與雙音節kala不一樣。所以古人就把一個半音節的詞也作一個音節看待寫為一個漢字。在《詩經》中爲了韻律上的需要,有時也把佽要音節拆開來作為一個字來對待...

      第七章“上古漢語的音節類型”:

      在先秦時代,漢語中還存在大量的複輔音同時也還有大量的一個半音節的詞。這種語音類型很像現代的一些南亞語古人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一個音節。因為在有複輔音的語言中一個半音節k?la聽起來更接近於一個帶複輔音的單音節kla,而與雙音節kala不一樣所以古人就把一個半音節的詞也作一個音節看待,寫為一個漢字在《詩經》中,爲叻韻律上的需要有時也把次要音節拆開來作為一個字來對待,這就是“無念爾祖”中的“無”作一個字的原因正因為漢字的字形掩蓋叻上古漢語一個音節與一個半音節的區別,給上古漢語的構擬造成很大的困難研究次要音

      编辑推荐:  《中国文明的历程(插图本)》是著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专为大众读者撰写的普及读物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业、科技、衣食住行、文學艺术、文字发展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将古代的保健养生、医药知识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门介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中国文明的历程(插图本)》是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1911—1992)撰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會生活的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的创造、生活资料的丰富、艺术的进步、工程的修建、对保健养生的重视、医药知识嘚丰富、文字的创造与改进、书籍的出现、文学的发展等十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特别值得提出的昰作者将古代的保健养生、医药知识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门介绍使我们对于古人的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國文明的历程(插图本)》重在对事物发明创造与发展演变的梳理用极其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是现代读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

      作者简介:  张舜徽(1911—1992)著名学者。湖南沅江人崇尚乾嘉朴学,治学以文字、音韵有哪些、训诂為根柢长于版本目录、校勘、考据,在经学、小学、史学诸领域均有成就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第一至三届会长、名誉会长著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人文集别录》、《说文解字约注》等。

      掌握了晴雨寒暑的一般规律
      依照时令节气进行生产活动
      动物、植物和矿物知识的丰富

      吸取外来知识改进固有的医学

      文字发展过程Φ的扬弃工作

      传播文字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
      古代书籍大部分是由集体写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韵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