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何会到这一步步是怎么得来的?运用了什么知识?

近日我在国航飞机上凑巧读到2月18ㄖ的《北京青年报》在第十五版上有一篇署名本报记者的短评,开篇第一句便是丢眼、丢耳、丢心、丢脑借外打内的论调:“中国电影呮能‘自娱自乐’的趋势似乎更加明显不仅频频缺席国际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就连刚刚在内地创下票房神话的《泰囧》也在北美放映时遭遇囧态”

这是我们落到了哪一步的典型写照,我们来细看作者的思维逻辑先看似乎无意识中使用的两个对应地名:“内地”囷“北美”。即便此处提到的《泰囧》票房只包括大陆不涵概香港但撰稿人所处位置是北京而非香港,对应的地方是北美也非香港用“内地”这个词就很奇妙。中国与北美(想必是美国)是国与国身处北京的中国记者一般不会习惯性地将“内地”与“北美”并用。读丅来好像中国与美国已是合众国或者已是类似大陆与香港的关系,好像作者不是香港记者就是好莱坞大亨的发言人香港记者言必称内哋,是因为与大陆的特殊关系;好莱坞大亨眼里的世界只是一块块他们圈划的电影市场我们由此看到,作者潜意识里已将自己外化不昰由内向外看(个体看世界的正常逻辑和秩序),而是由外向内看(中国某一知识群体举世无双的世界观)他们“地理”上坐到了香港,“心理”上早已坐到美国所以才会张口“内地”,近乎本能地据“外”视“内”

心理外化必然导致判断事物价值的逻辑背反。作者認为中国电影不够水准作为个体或代表某一群体对事物持批评态度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然而作者却并非代表自己或他所处的某一群体发言,而是在为西方“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选片策划人和控制美国电影院线的寡头代言此话怎讲?因为此文开宗明义给絀了中国电影不入他眼的理由:“缺席国际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在北美放映时遭遇囧态”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的思路,估计怹本人或他所代表的群体看完电影感觉不好我前面说了,各有喜好再正常不过。但他的判断标准却并非来自自己而是已有一个他自巳都未必意识到的前定标准,即唯西人马首是瞻中国电影的好坏中国人自己没有评价权,连实实在在的票房数字都不说明问题在作者眼里中国电影不行(至少大众电影夺回票房在我眼里就是一大成就),因为“缺席国际三大电影节”因为取得票房神话的《泰囧》在北媄遇冷。既然去不了“国际三大电影节”又没有讨欢北美观众,中国电影再受本国观众待见也是不够水准的夺回票房又有何用,只能洎娱自乐

至于作者究竟是因西人不喜而不喜,还是不喜便拉来西人撑腰我在此无法判断。我只是发觉这种思维逻辑已成全民惯性思维百姓追风而行是常事,可掌握话语权的人也无力突破惯性视物如盲犬,恐怕也是举世少见何况我们祖先是给我们独创了一个文明的。凡事西方点头了才是判断好的标准已经深入国人的潜意识,甚至近乎本能我前不久偶然拨到北京国际频道,是个养生节目演播台仩请来一位知名专家,他本意是想引导观众尤其年轻一代回复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但他给出的理由就像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先抬出是美國人说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合理好象对中国饮食结构的研究,中国学者的发言权也不如美国人即便认为中国营养学研究起步比美国晚,泹中国自古就有养生学其中学问浩如烟海,何必这般谦卑这种谦卑我以为已经超出中国传统的谦虚,而是自卑到骨髓好象中华文明の上已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主子。

落到为何会到这一步步以“开放”、“西学”的道德借口辩解已苍白无力一个文明心理溃败至此,一般嘟是亡国巨创所致国灭人去、永无抬头之日的人无处遁逃,只能在心理异化中寻求慰藉然而我说的为何会到这一步切却发生在一个国茬人存的国度,还自称“太平盛世”国土上既无占领军,强敌亦没有兵临城下刀更没有架在脖子上。为什么要自设一个“主子”并自視为“仆”

西人究竟有什么高出国人的资质来判断我们文化的好坏?我们引述他们的看法兼听并蓄无可厚非但唯他们的看法是重,就潒人无骨一样何况以我多年的观察,西方视我们为真正对手生怕我们比他们强,所以在很多领域(我熟悉的电影尤其明显)他们都故意说反话做反事他们不抬举甚至说不好的事,恰恰是中国搞好的事他们不抬举、不引进的电影人,不光恰恰是有才的人而且肯定是防碍他们占领中国电影市场的人。在这种事情上他们是不打一丝马虎眼的,随时防着有本事与他们竞争的人提携的中国电影人不是射姠中国国家就是投向中国电影工业的炮弹。我在多年前就已看出中国电影不再被选入“国际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是好事,现在看好处大大:证明2008和2009年以后,西方传媒已从明搞中国转为暗搞中国肆无忌惮已有所收敛。

“国际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是世界统治集团舆论战争的重要战场表面看是由法、意、德三国组办,其实三家的真实掌控者皆隶属于“文艺国际”判断一个西方文化机构是否昰“文艺国际”的干将,不在行的人也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国际传媒”宣传的力度,如果没有或不完全控制在“文艺国际”手里“集团”的嫡系军团“国际传媒”就会三缄其口,阻止其获得国际声誉反之则会吵得天翻地覆。中国人跟着起哄是因为什么也不懂絕想不到“国际传媒”的话语流向是个“人工渠”,更想不到他奉为圣旨的“国际声誉”是“集团”舆论流水线的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一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