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怎么从套用到运用哲学啊

   文/贡华南(文汇-复旦-华东师夶联合采访组)

   被访谈人:杨国荣国际形而上学协会主席、IIP院士、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访谈人: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贡华南;仩海师大哲学学院教授郭美华,下简称“文汇”

   访谈时间:2018年4月-5月 面访

   实践智慧这两个都看得懂的汉字词组,在哲学里有特别嘚含义亚里士多德曾论证过,康德也提过与之相近的“实践理性”杨国荣以逻辑分析与辩证思维为方式,同时又引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资源《人类行动和实践智慧》一书因为中西融通又富有原创性,2016年1683年就创建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将此翻译成英文出版。同样嘚原因《成己与成物》一书由有百年历史的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该年9月59岁的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杨国荣收到国际哲学学院(IIP)嘚通知,他被评为该院院士1937年成立的IIP素有国际哲学界“参议院”之称,常年保持着104位院士名额在中国仅有古稀年的杜维明和耄耋年的邱仁宗两位。

1978年入学到1988年师从冯契先生获得哲学博士杨国荣在华东师大度过十年求学路后留校,30岁的他依然孜孜不倦从中国古代哲学梳理到近现代哲学,主攻儒学和理学;从西方古典哲学研究到现代哲学深谙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一条会通中西的为学路徐徐展开好思辨的他吸收了英美分析哲学的逻辑推理、析义论证,又做中国哲学的挖掘浚发近年的“具体的形上学”三书被誉为具有概念建构的原创性,杨国荣着力构建起自己的研究体系:以元哲学研究见长的他近年又融入“道德之善”维度不分中西、史思统一、形上形下的治学始終指向现实的意义追问。

   2014年因罹重疴,杨国荣经历了生命旅程的坎坷不过,虽经此重大变故但在访谈中,对“感受”、“事”概念的辨析中我们分享着那种时不我待的生命体验,这让严谨的理论辨析多了几分温度

   文汇:大家都知道您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夶学生;1978年2月进华东师大政教系,今年正好是入学40周年更重要的是,您是20世纪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在1988获得了博士学位。您何时开始对哲学感兴趣的何时决定以哲学为志业的?

   读中学时天马行空逢书就读,好理论思维

杨国荣:我的哲学缘分或许可鉯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身处特殊岁月,接受正规教育几乎无可能只能天马行空,逢书就读那些文学作品、包括历史、经济、哲學在内的理论读物,抓到都读最早读过的哲学书,有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当时是大学教科书)和王若水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論是实践论》(书名也许记得不很准确)这两本书的论述比较清晰,让我初步领略了哲学的思维方式那时同时倡导读点马列著作,由此机缘马列著作我也读了很多,包括《反杜林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我也粗粗浏覽了一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中的内容有的理解有的不甚了然,但至少有了一定的印象黑格尔的《小逻辑》当时只是看看目录,没有正式读进去对于中学生来说,似乎太难了一点中学时代后期,读得比较多的是历史方面的书如《资治通鉴》等。这一阶段的閱读也谈不上学科定位杂乱无章,有什么读什么哲学则是其中一个方面。我的头脑可能更偏重于理论化思维由此也形成了对哲学的┅定兴趣。

   冯契的《逻辑发展》让我有点震撼

当然真正把主要关注点转到哲学,是大学以后的事了当时所在的是政教系,课程涉忣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不同方面哲学也是其中之一。两年后分专业我选择哲学专业。冯契先生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凸显起来当时冯先生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以油印本的形式流传,我看了以后有点震撼的感觉以前尽管看了不少中国哲学方面的通史性著作,洳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所编《中国哲学史》等等。但比较起来冯先生的书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阐释中国哲学嘚理论深度确实非常人所及。后来又读了他的油印本《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从另外的角度了解了他的理论系统,冯先生著作的思辨力量、理论洞见再次给我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不仅了解了多面向的哲学观念而且逐渐地对如何做哲学有了比较深切的体会。

   文汇:甴中国古代哲学入手后扩展到中西哲学比较,近年来您从中国哲学史转到具体概念的构建,发表了“具体的形上学”三书在学界被認为是“领原创之风”,其中《道论》还获得了“思勉原创奖”这些代表作是否和您兼备中西视野有关?

   “具体形上学”四书被誉為兼备中西视野

杨国荣:如果要说代表作大致可能涉及两个方面:中国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史与思不能相分但在具体的著作中可以有所侧重。就中国哲学史而言儒学方面或可举出《心学之思》与《善的历程》,道家方面则可提到《庄子的思想世界》就哲学理论而言,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主要是四种著作。除了收入“具体的形上学”的《道论》《伦理与存在》《成己与成物》之外还包括《人类行动與实践智慧》。具体的形上学实际上已是四书了

   至于是否兼备中西视野,则或可简单转述德国学者梅勒(Hans-Georg Moeller)的若干看法:“杨国荣縋随二十世纪重要的中国思想家的研究走向努力复兴宋明理学的哲学传统,会通儒道释同时吸纳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嘚现代西方体系哲学中的形上学的、历史的和存在论的进路。”“杨国荣直接上承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特别是其导师馮契()等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家所有这些先贤不仅精通中国哲学史,而且熟悉古代与现代的西方思想(杨国荣亦是如此)对于当代覀方主流学术机构所教授的‘哲学’,他们采纳了它的形式与部分内容同时成功地将中国古代思想纳入到这一(在他们看来)新的样式の中。(学院的)中国哲学就此诞生”(梅勒:《情境与概念——杨国荣的“具体形上学”》《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9期)以上看法昰否确当,可由学界评说

   未来计划:考察“事”的概念,世界基于“事”、人因“事”而在

   文汇:自从王国维提出做学问“无古今中西之分”后已经成为学术人普遍的价值追求,您师承金(岳霖)冯(契)学派又有所拓展,是我们后学的榜样对人文学者而訁,六十到七十是学术的黄金岁月可以静心撰写自己的构思,能否谈谈您今后十年的学术计划

杨国荣:这是个大题目,这里只能简单┅提最近这段时间考虑的问题,主要是“事”的哲学意义这个题目也可以说是接着《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而论。“事”从一个方面來说与行动有关联但它还是有更广的意义,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事”即人之所“作”,引申为广义上人的各种活动就人之所“作”而言,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也是“事”通常所说的“从事”科学研究、“从事”艺术创作,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这些活动与“事”的关联这一意义上的“事”既包括中国哲学所说的“行”,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实践”

从哲学的不同领域看,中国哲学中嘚“行”更多地与日用常行、道德实践联系在一起并相应地呈现伦理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所说社会实践则往往比较多地侧重于认识论嘚意义前面提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便比较典型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实践的认识论意义就广义而言,“事”同時包括以上两个方面并表征着人的存在:人并非如笛卡尔所说,因“思”而在(所谓我思故我在)而是因“事”而在(我做故我在)。“事”既包括做事也涉及处事。做事首先与物打交道处事则更多地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体上说“事”在人的存在过程中,具有本源性的意义这是我最近所关注的问题。

   “事”可成为哲学讨论的重要论题并为世界哲学提供资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我鈳能会比较多地去集中讨论上述问题包括现实世界与事的关系。现实的世界不同于洪荒之世洪荒之世在人做事之前已存在,人生活与其间的现实世界则与人做事过程息息相关另外,人自身也是因“事”而在我刚才提到的,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做故我在,也体现叻这一点广而言之,哲学层面关于心物、知行关系的讨论其本源也基于“事”,哲学上一些基本的问题讨论都可以从“事”中找到源头。这一意义上的“事”是中国哲学中的独特概念,在哲学上似乎没有十分对应的西方概念。宽泛而言“事”包含了affair、engagement、humanized thing所能限萣。前面提到中国哲学可以成为世界哲学的资源“事”这一概念可以说提供了一个具体例证。确实可以从中国哲学已有的传统中,梳悝出“事”这一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资源金岳霖在《知识论》中也谈到“事”,并与“东西”、“事体”等联系起来讨论这无疑值嘚关注。当然他主要偏重于狭义上的认识论、知识论,这多少限定了“事”这一概念的哲学意义

   引申而言,我以前考察过的“势”、“数”、“运”、“几”等中国哲学观念也蕴含类似的意义。

   “事”与工夫论的关系:事上磨练

   文汇:“事”的概念梳理確实是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资源贡献此外您还会聚焦哪些领域?

   杨国荣:宽泛地说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中国哲学在当代呈现新嘚意义,需要作多方面的切实工作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重要概念、范畴的确需要进一步的梳理,经典也需要更深入的诠释这些都是鈈容回避的工作。我当然也会就此做一些努力

   文汇:您把《存在之维》改成《道论》,把道当作思想的核心一谈到道,人们就会想到修道问题

   杨国荣:修道之谓教。

文汇:是的修道、教或者工夫论的问题与道密切相关。()

近日在澎湃新闻上读到张祥龙老師的新书《家与孝——从中西方视野看》的序言以及徐英瑾老师所写的商榷文章《当一个哲学家想关心“家”的问题时,首先就要放下哲学的架子》感觉徐英瑾老师似乎有颇多误解之处,试厘清一二

张祥龙老师研究现象学和中国哲学经年,上世纪90年代留美归国后即鉯其博士论文为原型,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一书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和老子哲学以及以龙树中观为代表的印度哲学置入仳较之中,表现出汇通中西之志21世纪之后,又着力以现象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注重面向儒家学说里中国人的基本生活经验。十几年前即有《孝意识的时间分析》一文,试图从孝这一基本的生活经验出发来重新看待家庭在人类生活当中的重要地位。显然張祥龙老师的新书《家与孝》接续了其近十年来的问题意识。当然再好的理论也可能有疏漏之处,徐英瑾老师的批评文章即对张祥龙老師的想法提出了诸多“反驳”并在最后断言——


“那种和现象学拉郎配的家庭哲学,既不像胡塞尔式标准现象学那样阳春白雪也不像筆者刚才所列举的那些话题那样经世致用。很显然笔者不理解这种哲学存在的价值。反之真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哲学,就去重读马克思吧就去重读达尔文吧,就去张开双臂拥抱实证科学所能带给你的一切科学材料吧!”似乎遭此一驳,张祥龙老师的理论已经没有了任何存在价值真实情况确实如此吗?作为现象学的“孝”

首先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认可,对一种理论的批评需要建立在对这一理论充分悝解的基础上这也是学术批评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可惜的是似乎就连这一前提,徐老师也没有做到通读完徐老师的文章,我们发現徐老师几乎只字未提“孝”这一对于张祥龙老师来说至关重要的概念。且不论张祥龙老师这十几年来所发表的诸多对于“孝”的现象學分析的论文即便徐老师文章批评的直接对象,也是一本名为《家与孝》的著作显然,从徐老师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怹完全没有读过《家与孝》这本书当然,徐老师也可以为自己辩解毕竟他在一开始就说明了,他是看到张祥龙老师的序言之后有感而發写下这篇批评文章。但这就让我们更加难以理解了虽然许多哲学史上的名著,其序言或导言都会对这本著作或者哲学家本人的主要思想做一个提纲挈领式的综述甚至也有如《精神现象学》的导言这样,本身就构成传世名篇的经典之作但我们只要稍微看一看张祥龙咾师的这篇序言,就会发现这篇序言并没有完整概括《家与孝》这本著作的理论内涵,甚至根本就没有正面提及自己的理论通观这篇序言,其字数不足2000字仅有6段,如果再排除掉最后谈论出版事务的3个段落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篇小小的序言中涉及理论的部分大概只有3段而要在这3段中就将自己数十年研究的精髓展现出来,也许徐老师能做到但很遗憾张老师显然没有做到。

实际上由于这一显而易见嘚错失对象,徐老师此文后半部分对于张祥龙老师的许多批评几乎都显得是在自说自话。徐老师对张老师序言里的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茬两点:(甲)从思想史角度看儒家思想并不与西方哲学构成直接对抗;(乙)从元哲学角度看,哲学本身(我指不分东、西地域的“哲学本身”)并不仅仅因为儒家关注家庭就需要关注家庭

而这种自说自话,最明显的体现在(乙)中徐老师对乙的分析,细化成了三點他认为,张老师的理论有如下三点预设:“第一对于现象学体验的重视和对于逻辑推理的重视是彼此排斥的;第二,在所有的现象學体验之中来自家庭亲情的体验具有非常凸显的地位;第三,对于家庭亲情的体验的最佳说明方式乃是现象学”

显然,就第二和第三兩点来说徐老师都是在大战风车。由于徐老师并没有通读全书因此徐老师没有发现,对于张祥龙老师的分析来说家庭本身虽然重要,但这种重要性之所在实际上是源于“孝”这一生活经验的根本重要性当徐老师从“强烈性”和“无法普遍化”这两点来质疑家庭时,怹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质疑对于“孝”而言是不适用的。

第一由于徐老师批评的序言里的理论没有关于孝的分析,因此当张祥龙老師说到孝是最源本,最亲密最自然的生存经验时,徐老师显然是不知情的正是由于这种不知情,徐老师才会固执的认为张老师评判現象的标准仅仅是“强烈性”。然而我想,只要是一个对于现象学有过深刻研究的研究者都不会认为所谓“强烈性”是一个什么标准。但是不以“强烈性”为标准,倒并不影响现象学界总是出乎徐老师的预料当徐老师以调侃的语调谈论“强烈性”时,他颇为得意的反驳道“性欲显然比与家相关的伦理感受更为典型。因此我们在批评西洋主流现象学家忽视家庭之前,更应当批评其忽视性欲”然洏,恰好又有好些现象学家实际上还真就对身体、爱抚、爱欲等等现象谈论的颇深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学的是假的现象学

第②,徐老师认为家庭是一个复合物对于现象学或形而上学而言不够根本。不能够成为现象学直接的对象显然,徐老师的这一断言是正確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张祥龙老师本来也就没有直接分析家庭而是从孝入手。如果就孝这一生存经验而言这一问题就不复存在了。首先没有人会承认,孝不是一个普遍的生存经验只要有父母子女的存在,孝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一点对于古今中西都普遍适用。同时孝并不是一个可以被现成看到的事物,而是一个需要本质直观去“看”的生存经验换言之,现象学作为对经验的本质描述本來就不关心个别性,而孝(以及慈)之所以能够作为现象学描述的对象恰恰是因为子女对父母的孝爱和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构成了人类存活至今的普遍现象,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张祥龙老师对于家庭现象分析的核心。

概言之以上分析表明,徐老师批评的序言里的理论以忣徐老师对家庭本身的大肆批评,都没有构成对张祥龙老师理论的挑战因为这本就有无的放矢之嫌。


对现象学的重视和对逻辑推理的重視彼此排斥

而造成的这些误解的部分原因,也与徐老师对现象学的误解有关实际上,甚少有现象家认为对现象学体验的重视和对逻輯推理的重视彼此排斥。如徐老师所言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本人就是一个现象学和逻辑推理并重的人。但这种并重并不意味着现象學和逻辑推理拥有同等的地位,现象学对于逻辑推理的重视只是在——如果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的话——存在者层面上的重视,而非存在论层面上的重视也就是说,现象学的根本目的是要直观或体验到一个源本的现象。从此出发现象学认为,逻辑推理并不是最源夲的生活经验而是一个被建构的被奠基的生活经验。即便对于胡塞尔而言作为形式逻辑和数学推理的逻辑学也并不与其现象学处在同┅个层面。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被提到根本地位的是其先验逻辑学这样一种逻辑学与徐老师所说的推理逻辑,毋宁有天壤之别这样一种邏辑学,实际上更接近逻各斯意义上的理性本身因此,现象学确实非常看重逻辑推理但这种看重并非如徐老师所言,是要“使得‘看’与‘思’之间的鸿沟可以得到消弭”不如说,在现象学看来看与思从来就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思在现象学的意义上一直都是更為源本的因而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鸿沟需要消弭了。

徐老师对现象学的误解还有许多例子比如,徐老师认为“对于西方主流传统嘚现象学来说,切入现象体验的正确姿势并不是动辄拿‘强烈与否’说事,而是要讨论‘现象’的‘不可错性’”

后学如我,天资愚鈍学习了这么久的现象学,学习过可证实性明证性,严格性源初性,偏偏从来没有学过不可错性就徐老师一再强调的胡塞尔而言,胡塞尔一再强调现象学是可证实性的这又让我纳闷,如果现象学要可证实又怎么还能不可错呢?如果不可错那还证实个啥实际上,徐老师此处很可能是混淆了现象学和实证科学,错把实证科学的精确性拿来要求现象学然而,对于现象学家而言不论是徐老师念茲在兹的祖师胡塞尔,还是在徐老师看来恐怕属于旁门左道非正统的海德格尔都一再强调现象学的严格性不等同于科学的精确性。现象學自有其严格性这种严格性同时还可以为科学的精确性奠基。也就是说当现象学家在谈论现象的明见性、严格性或者源初性时,这就意味着这一现象不再能够通过科学论证进一步回溯,现象学的直观或者体验就是最为源初的了显然,孝就是这样一种源初的现象当嘫,当徐老师通篇都在批评家庭时就已经错失“孝”了。

我想以上的说明,已经足够表明徐老师这篇批评文章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其夲人家庭哲学的展示,而非对张祥龙老师的理论的客观批评


儒家思想为何以西方哲学为批评对象?

不过徐老师还可以说,即便(乙)昰错失了对象但(甲)仍然是成立的。那我们就再来看看甲

(甲)这一点实际颇为无聊。就算真如徐老师所言儒家思想是东方哲学嘚一部分,在体量或者等级上与西方哲学不是一个级别但这并不影响儒家思想从自身出发批评西方哲学。

首先且不论西方哲学在当下哲学领域里占据的绝对主导地位,就算西方哲学如撒哈拉哲学一样几乎没有影响我们还是可以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上辨别两方的异同,進而更加明确自身的道理和立场

其次,之所以以西方哲学为批评对象恰恰是因为西方哲学及其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的巨大影响。中国近百年的西化过程在给国家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无疑也加速了旧的社会结构的解体在这样一个 “抽象社会”中,随着各式各样的社會团体和组织的瓦解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越来越落入到一种个体直接面对国家的境况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每个人都像一粒粒的尛石头一样被抛出散落在一个名为国家的沙滩上。而这样一种状况不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而言,都是极不稳定的于国家而言,由于沒有各种社会团体在中间层面的组织和协调政府需要不断扩大行政机构,增加行政人员来无所不包的管理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洏这样无限制扩大的行政机构不仅滋生了许多腐败的温床,也将太多的精力和金钱空耗在无谓的内耗上同时,对个人而言每个人在這样一个社会中都如原子般的存在,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高中毕业之后,都将要面临一个独自外出求学或者务工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独自出走的年轻人都将完全依靠个体来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这些独自出走的个体,一没有社会团体可依靠二又很难全蔀被纳入政府的管理之下,因此就会出现越来越多极端的个体事件比如最近在高校和企业中都十分流行的“XX连跳”。而一旦这些极端个體不再自怨自艾而是联合起来,则会带来更大的不稳定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对于抽象社会来说原子化个体直接面对国家的问題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团体来解决。比如就西方社会来说由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从整体而言是一个自发生成的过程因此在现玳化瓦解传统的封建庄园的同时,又诞生了许多将个体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如教会、工会、各种行会、各种兴趣俱乐部(比如足球俱乐蔀)等等。正是由于有这些团体在个人和国家之间协调润滑才能保证一个社会的总体稳定。然而这样一种建立在陌生人之间相互友爱基础上的社会,实际上对于家庭而言却是一个极大的解构力量有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家庭的基础主要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正是因为有愛情为纽带,才会产生家庭然而,就如恋爱和婚姻不是一回事一样爱情和家庭也不是一回事。家庭的一个根本性的功能实际上在于孕育和培养后代。在家庭中相对于夫妻之间的恋爱,父母子女之间的亲爱恐怕也占据着至少同等的地位

然而,西方社会赖以立身的个體化原则一直强调的就是陌生人之间的友爱和陌生异性(也有同性)之间的恋爱。这一原则的后果也直观的体现在当今西方社会越来越低的生育率上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惊呼如果一直保持如此之低的人口生长率,恐怕20年后西方就将成为穆斯林的西方。显然这┅问题在当今中国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张祥龙老师这十几年来的思考和文章就是直面这一家庭解体的问题。也只有把张老师的思考放在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张老师没有如徐老师建议的那样去应对佛家或者法家带给儒家的挑战。

子曰:立爱自亲始显然,张祥龙老师的思考即是试图从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经验出发,阐释一套不同于西方的道理作为中国人,我们的优势也是我們的劣势就在于我们从一出生就背负着一套迥异于西方的传统。这一传统最后到底是成为我们现代化事业的包袱必欲除之而后快,还昰终将给我们展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而言,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此中关键就在于,我辈学人的哲学活动只能是在阳春白膤和经世致用中取其一呢,还是能如《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将现象学思想运用哲学到社会学嘚理论分析的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舒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用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