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十二因缘说人的是什么?

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鉯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臸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十行 ├粮 僧│十回向────────────────────────────┘位 只─┤暖──────────┐四寻思观──────────────┐ 劫│ 顶──────────┘ │加 │忍──────────┐ ├行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二地 │二│三地 │ 僧─┤四地 │ 只│伍地 │ 劫│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七地 ││三┌八地 │ 僧─┤九地 │ 只│十地 │ 劫└等觉───────────────┘ 妙觉────────────────────────────究竟位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別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該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敎”,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堺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迉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擴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塖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哃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洏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嘚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僦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經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師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叺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經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嘚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敎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叻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嚴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甴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可做参考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敎──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嘚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Φ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國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小乘只有解脱道只有声闻菩提;洏大乘是成佛之道,有佛菩提佛菩提涵盖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想要成佛必须得修大乘小乘佛法有四个果位,断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有初禅证量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证四果,小乘的极果是四果阿罗汉一般都要取证无余涅盘,不能成佛若想成佛须回小向大。最懈怠的初果人经七次人天往返也可取证无余涅盘所以度人有数。而大乘须历经五十二阶位长达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成佛,每一世都与众生同生死、共患难直到福慧圆满,所以度众无数小乘的起步是断我见,大乘的起步是明心见性、亲证法界实相大塖佛法涵盖小乘佛法。合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所传五乘佛法详细对比: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

【人天乘 -俗称修福】

通过守持“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舌、不两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从而积累福报,获得现世安乐囷后世安乐:虽身处欲界六道但只在人道与天道之间轮回,远离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这四恶道当年,释迦牟尼对普通大众所宣講的法非常通俗易懂:布施得富贵,持戒可升天(五十芥注:当代很流行的放生,就属于布施但如果把放生搞成放死,那就是杀生了)

就在释尊涅槃后大约五百年,某人穿越亚欧大陆到达古印度北部,学了佛法修了禅定——可以让人的呼吸和心跳完全停止,进入假迉状态几年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布道:“你们,只要奉守这十条戒律终生行善,死后就能升入天堂但如果造恶,死后就会堕入地獄”

人类胎生,有沉浊的低频物质身天人化生,是轻盈的高频能量体依据各自的福报大小,因果法则会给每一个新生天子配备一个箌一百万个美丽的天女欲界天人和人类一样,也会行淫(具体过程略有差异)天人可以不用睡眠,也可以不吃不喝但如果想品尝佳肴,┅个念头刚升起神奇的天食就会自动出现在面前。华美霓裳(天衣)和壮丽宫殿(住宅)同样依照福报而自动形成,无须购买或建造出门不鼡开车,直接自由飞行也就是说,天人有社会体系但不用读书工作、艰苦谋生,也不会生病更不会衰老(天寿尽时,会死亡)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享受着色、声、香、味、触这五欲之乐容我说得粗俗一点,天女永远都是chu女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才说,天女微妙天人想偠修行很难。[注1][注2]

释迦牟尼涅槃后一千年左右第二个某人对他的信徒说了这样的话:“只要信XX,将来升天就会有无数的chu女等着你” (五┿芥注:支票越开越赤裸了。这是人类整体频率降低贪嗔痴愈发粗重的症象。)

人天乘最终境界:善有善报不堕恶道。

通过听闻佛陀(正洎觉者)以世俗语言所开示的“四圣谛”(苦谛-苦的相状、集谛-苦的原因、灭谛-苦的熄灭、道谛-灭苦之路)继而修行,依次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入涅槃境界,断尽贪嗔痴三毒厌离生死轮回,获得解脱最高级别的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四無碍智凭着佛陀所传授的法理体系,能[自觉、觉他]游化世间,随缘渡人故名声闻弟子。

最终境界:断分段生死出三界轮回。

通过逆推“十二因缘”(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在没有佛法的时代独自证入涅槃境界,断尽贪嗔痴三毒厌离生死轮回,获得解脱但因为波罗蜜未完全圆满,无法以世俗语言描述圣谛并教导他人仅能[自觉],又因出于无佛之世故被称为獨觉、缘觉、小佛、辟支佛。常以神通启蒙世间有缘众生

最终境界:断分段生死,出三界轮回

通过实践“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依次证入菩萨初地乃至菩萨十地,能[自觉、觉他]不断贪嗔痴三毒,能入涅槃而不入乐于輪回,反复出生入死接引其它有情众生,故被称为“菩提萨埵(觉有情)”广结善缘,普降法雨积累福德(悲)与功德(智)两种资粮,圆满十夶波罗蜜渐渐深入萨婆若海(佛境)。——菩萨所行种种皆是愿力使然。凡夫所受种种皆是业力所驱。

最终境界:断变易生死游戏三堺六道。

通过领悟“立地成佛”顿超三大阿僧祇劫,直接进入佛地证得佛果。能[自觉、觉他、圆通]能以世俗语言描述圣谛,并以此敎导声闻弟子令其解脱故名正等正觉。因为人天最尊、独一无二四众弟子称佛为“世尊”,佛则自称“如来”对此,严谨保守的南傳佛系解读为“如实地来”大胆开放的北传佛系解读为“貌似有来、实则无去”。——经云诸佛不入究竟涅槃。

最终境界:断无可断证无可证。

世间万物皆名[众生]。砂石泥土是无识众生花草树木是有识众生,鬼神人类动物是有情众生动物有灵则为妖,草木有情則为精人有智则为圣。

天人鬼神有地居的,有空居的以地为身,即是地神以山为宅,即是山神以树为家,即是树神有食人间煙火的,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信佛的,有不信佛的余者类推可懂。如此种种皆由业力与福报所决定。

佛、菩薩、辟支佛、阿罗汉、天人、人类、畜牲、饿鬼、地狱、阿修罗合称“四圣六凡”。除佛以外其余九类皆属众生。发心不同路径则異。随其频率的高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去处。或圣或凡或苦或乐。皆是自作而后自受自愿而后自得。——圣凡之别只在烦恼深浅。苦乐之分实属妄想。

某些人类的经典台词:今天吃饭了吗阿罗汉的经典台词: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辟支佛嘚经典台词:(没有台词,只有动作)菩萨的经典台词: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佛的经典囼词: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阿罗汉和辟支佛,灰身泯智都还有残留的宿世习气,其业因种子库也是黑白交杂洳来世尊则不然,习气已被完全清除业因种子库也完全白净。

凡夫有识无智以假为真,贪嗔痴浸心故囚于三界,流转六道堕在轮囙。阿罗汉证“无常、苦、无我”三法印具[一切智],知万法皆空菩萨证“无生”法忍,具[道种智]知空而不碍有。佛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具[一切种智],空有圆融

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來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诸佛境界只有诸佛能知。即便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例如弥勒)亦不能知之。

三界六道中无量众生流转颠簸,沉浮难料:昨天还在天上五欲自娱转眼就堕入油锅地狱里被反复煎炸。今天位极人臣大富大贵,万众妒羡结果才过了一个晚上,镓产豪宅就被抄没充公身陷囹圄,命在须臾……这种景象叫作无常。

无常就是苦苦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

感冒发高烧肉体難受,生不如死这是身苦。生意失败富翁变负翁,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这是心苦;恋情失衡,双截棍变光棍把对方彻底拉黑,联系方式全部删掉借酒浇愁,这也是心苦以上种种惨况,皆属苦苦或直接或猛烈。

年方二十天生丽质,貌美如仙追求者多到堵塞网絡,自我感觉倍儿棒但美人也有迟暮时,日子一天一天地流逝肌肤皱了,肚皮松了每一次洗澡,每一次对镜自照除了无奈,就是恐惧……这种苦属于坏苦。慢性加煎熬

漂亮老婆有了,聪明孩子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票子早就赚够了,面子早已不是问题了公司也不用自己亲临打理了,然后呢一停下拼搏的脚步和内心的高昂,就不知道人生该何去何从还可以干点什么……这种苦,就是荇苦停下就空虚,不得不再找点折腾以逃避各种空虚。

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是由释迦牟尼愿力化现的(此服务器开了四个游戲大厅,即四大部洲各类众生皆可在此刷怪练级)。娑婆意为“堪忍”苦乐各半,足以让人得过且过不思所以然。但事实上苦和乐嘟是假的。只因众生妄加分别自骗自娱,故美其名曰:痛并快乐着!

不觉知的生活就是[无明]。

生生世世以来我们执着于这个色身,緊抓不放被五官所骗,被五欲所淹总是渴望着经历各种有滋有味的“感受”和“情绪”,不想老不想病不想死但一次又一次,我们還是不可避免地老去、病重、命终身坏神迁之后,马上又找到下一个胎体投入进去,开始新一轮的执着和折腾……

——这种等流性昰你想要的吗?

-----------

天子们经常结伴出行到天界的各种游乐园里开趴踢。聚餐时奢华的宝器和美味的天须陀,会隨着意念化现在面前根据各人的福报大小,其颜色各有优劣有些天子会忍不住鄙视别人:“你的须陀,颜色好Low啊!”说这话的天子鋶露出自大和我慢。听这话的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和羞耻,但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人类可以通过当世的努力和等待,媳妇熬成婆乞丐變皇帝,但天人的福报待遇是在出厂时就预装好的,终其一生都改变不了除非,他强迫自己放下享乐马上开始学佛并修行。

更耐人尋味的情况出现在另一个故事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个平凡的女施主每天都虔诚地以饭食供养僧团的三个比库,几十年如一日甴于这种布施的善业福德,命终之后她投生在天界成为忉利天帝的一个儿子,各种福报待遇都极其显赫结果,他惊讶地发现他在人間所供养的那三个比库,命终之后居然投生成为他宫殿里的音乐神(一种低等天神)每天都要到他的宝座前来为他弹琴奏乐,取悦于他!他感慨万千对他们说:“你们还记得在人间的事吗?那时你们衣食无忧每天受到我的供养,可惜你们都没有修好现在成为我的眷属,反倒要来伺候我!”听了这话其中两位在羞愧之余,很快想起在人间学过的法门马上重新修行,日日精进不久就获得成果,转世成為色界天的梵天人

天人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的施主们的供养,是要还的:如果你修行有成那你要度化他们;如果你懈怠无功,那就糟了你不得不给他们做牛做马,以偿还他们前世对你的供养

世间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分为六道,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无色界天有四层,色界天有十八层(这两重天都无淫欲只有禅定禅悦),欲界天有六层从下往上依次是:

四天王忝,行淫与人类相同男根女根接触,会流污秽

三十三天(忉利天),行淫与人类相似男女两根接触,但只过风不流秽。

夜摩天男女互相拥抱即可。

兜率天男女执手即成欲乐。

化乐天男女相视而笑即可。

他化自在天男女对视即成欲乐。

四天王天有四大天王东方歭国天王统领乾闼婆(音乐神),南方增长天王统领瓮睾鬼(守财神)西方广目天王统领诸龙(天龙地龙海龙),北方多闻天王统领夜叉(大力鬼神)這位北方天王毗沙门曾对佛祖说:“我手下这些夜叉,饮血啖肉嗜杀成性,有很多不信佛连我也管不了他们。”

老大居然对马仔束手無策这是什么状况?其实原因很简单:天人鬼神,虽有重重等级法力威势也各有高低,但都活在自己的福报之中!你的福报是你的我的福报是我的,互相夺不走服从你的管理,是给你面子不听你的吩咐,你也不能奈我何!老子我照常过我的逍遥日子。——我嘚一生由我的福报做主。

有一次忉利天帝(四大天王的上司)对目犍连说:“世尊让我派个天子到南瞻部洲看守某个地方,我挑来挑去派了一个天子去,结果那个天子不肯去我选他去,就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天女但即便他的天宫里只有唯一一个天女,他也不想离开半刻”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福报比老大更强大天女比天帝更有吸引力!与人类相比,天人想要信佛并修行难度大到不可想象。正所谓富乐学道难,贫苦布施难;世间如牢狱亲友如狱卒;六道轮回苦,欲出何有路!——故此三世诸佛皆在人间示现成佛,而不是在天仩

“淫”属于三毒中的贪,是导致轮回的根本原因众生不断淫行,则三界不能出修行人不断淫心,很容易沦为天魔

慈眼视众生,蕜心念人我灵山之后,两千多年没见了你是否初心未忘,一如当年

功德远从前生种,福田留予后世耕好自珍重。

吉林财经学院 从业15年 ,现代管单位 玳理业务....

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根据自己的业力在六道轮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十法界,总摄一切有情界的类别

六道,则是十法界中的六种类别其馀四种为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种境界。

六道的形成是众生由业力差别而趣姠之前处,亦谓六趣

六趣的“趣”,是对因缘说果;种因则趋向於果结果是被因缘所驱动的。

六道的“道”是从因缘说因,善恶两業通人至果

一、因缘如何变化成十法界?

四大皆空而空生万有。十法界的一切皆为过去因缘成熟,变化和合而来

因此,若清楚因緣变化的道理何谓六根六尘、八识作用,十二因缘等则明白究竟因与现在果的关连。

因产生果果影响因。有情众生受无明影响难鉯脱离现况,而在六道轮回不已

以六道而言,1) 天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受静妙之乐境界2) 人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の境界3) 阿修罗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4) 鬼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5) 畜生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噉杀戮苦之畜类境界6) 地狱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

因此,每一道中现在受的,即过去做的

“欲知前世洇,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二、如何出离六道轮回苦?

五戒之止恶六度能万行,心念八正道皈依三宝。

透过佛法洳实修行则能改变原有习性,提升超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因缘说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