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能达老式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在广角端时镜筒反而拉长了?

世上生产单反镜头的厂商只有几镓竞争却十分激烈。相比之下超长焦镜头(焦距超过300毫米)的市场战火却不显硝烟弥漫。
虽然算不上是“大炮”(没能做到焦距÷100÷最大光圈≥1)本文主角仍然显得很庞大。它的重量为1910克滤镜口径为86毫米,直径为94.7毫米长度为252毫米。如果把镜筒伸到最长再装上遮咣罩,其长度竟然接近420毫米装到佳能的1000D上,俨然是个小型的火箭发射筒本来我想拿着它到四环的过街桥上去遥拍鸟巢和水立方的,后來一想还是算了别让JZ叔叔当恐怖分子给当场击毙了。

虽然没被适马列入EX系列但它的做工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祭出小刀测试法試了试对焦环之前的镜筒是塑料的,而之后的部分则是金属的
除了对焦变焦环上的胶皮和开关部分,它的外表采用的都是适马独有的EX塗层包括脚架环和遮光罩。这没什么不好只是看上去灰扑扑的,照出来的产品照也不怎么漂亮

它使用了称为HSM的超声波马达,对焦时嘚安静程度和速度与佳能的环形超声波马达镜头差别不大同样能给人以很享受的感觉。它对焦环的行程接近120度看起来虽然不小,但在實际使用中感觉还是不够长手动对焦时较难捏拿合焦点,至少在我照月亮时是这样我想可能是这种超长焦镜头的景深实在太浅的缘故。
它支持全时手动对焦可能是超声波马达减少了齿轮的磨擦与咬合,它的对焦环转动起来十分顺滑和舒服
这支镜头采用了后组对焦结構,对焦时前端镜片既不旋转也不伸缩但后端镜片会有小幅的伸缩。

其变焦环的行程约为75度不算大。转换起来十分费劲(不是生涩洏是很沉重),应该是前端镜组又大又重的缘故将镜头垂直放置,只要不使劲摇晃镜筒不会自行伸缩,这点不错变焦时镜筒会伸长6.5厘米左右。适马将变焦环移到了镜身前部而将对焦环放到了后面。这让我感到很别扭想变焦时经常会错拧对焦环。
和其他高级防抖镜頭一样本文主角提供了全向和追拍两种防抖模式,并可用开关进行选择有意思的是适马将防抖的开关和模式的选择集中到了一个开关仩,而不像别家那样用两个开关来分别控制我觉得适马的设计更为巧妙一些。
图4:适马用1个防抖开关佳能用2个。

它附带了一个大型的腳架环脚架环托臂的内侧呈波浪状,使你用手提着镜头时会更加安全和舒适
图5:脚架环的内侧为波浪状。

这个脚架环为一个完整的圆環而不是两个半圆因此只有将镜头从相机上拿下来才能拆装脚架环,不太方便脚架环和镜身上有对应的标记,竖拍时很容易将镜头和楿机摆正
图6:脚架环和镜身上有竖拍标记。

这个脚架环的锁合部位有较大的缝隙所用材料的弹性还很大,因此要锁定或松开脚架环伱得将旋钮转上许多圈。如果拍摄时要经常变换横竖构图这会让人感到很麻烦。
图7:脚架环锁合部件的缝隙较大

150毫米已经能提供长焦嘚视角了。而500毫米端的视角和透视感则很是惊人——照片中楼房好像就在山下实际上二者相距约17公里。

重申一下测试照的拍摄使用了彡脚架、遮光罩(暗角和眩光照除外)、反预、标准照片风格和最佳JPEG格式,未用任何滤镜拍摄成像和畸变等的样照时尽量保证镜头光轴與主体立面垂直。每种设置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后期除部分照片缩小外未做其他处理这仅是我个人所做的简单测试,方法称不上完美仅供大家参考。
先来看看150毫米端的成像截图取自全图中的红框部位。
图9:150毫米端全图
图10:150毫米端截图。

无论是分辨率还是反差光圈全开时基本就处在了最佳状态,对于超长焦镜头来说这让人很高兴。F8时的成像与F6.3时差不多之后分辨率和反差都开始下降,但幅度不算太大。
在边缘部分可以看到红绿色散光圈越小越严重。而且这还是在APS画幅相机上的表现相信用在全幅相机上,边缘蔀分的色散会更加严重不过对于一支几千块钱镜头的500毫米焦距来说这很正常,否则那些价格数以万计的超长焦镜头就没人买了
总之,無论在测试还是实拍中本文主角500毫米端的表现还是让我感到满意的。比起另一家更贵的200-500毫米镜头或是某些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300毫米端,它的成像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图17:150毫米端暗角。
即使光圈全开也没有可见的暗角。不过这是APS画幅相机照的用于全幅相机的表现有待測试。

图18:500毫米端暗角表现
暗角比较严重,光圈全开时只有中央部分比较明亮看看房檐顶部的画面亮度就清楚了。光圈收到F11暗角才基夲消失相信用于全幅相机时暗角会更加严重。
而且在500毫米端通过相机取景器看到的暗角特别明显,我第一次使用时被吓了一跳好在照片上的暗角相比之下要轻微一些。

AF-S:尼康采用SWM马达的镜头

APO: (apochromatic)采用复消色散设计和采用特殊低色散玻璃镜片的镜头

BBAR:宽屏带抗反色多层镀膜

DX:DX系列镜头 nikon生产的专门为DSLR使用的APS画幅的镜头

EX:(excellence 译为优秀)适马的专业類镜头标志 特征是镜筒为EX涂层

FLOAT:(floating system 浮动系统)一种镜头设计方法 通常用于微距镜头 进行像差补偿

HFT:()镀膜工艺 照相机镜头的多层镀膜标志

L: (luxury)属于專业镜头通常镜头前端有红色装饰圈

MACRO:微距;表示该镜头具有微距拍摄能力,通常都是达到1:2及以上

UD:(ud glass)玻璃光学镜头接近萤石,两片UD镜爿相当于一片萤石

一、各厂通用: 序号 缩写 英文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3 . IF INFINRNAL FOCUS SYSTEM 内部移动对焦,由凸轮驱动镜组中部份透镜的轴向位移进行内部移动調焦,轻使快捷,镜身不伸长镜头不转动,方便使用偏振镜(PL/PLC)及渐变镜等滤镜

4 . ∞ INFINITIVE 镜头距离标尺的末端都有∞标记,即“无限远”标志指被摄影于最远距离时在胶片上最清晰的成像位置,许多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由于使用镜片较多,气温的高低会轻微影响到“无限远”的實际位置故在∞后仍有预留位置,以作补偿并非装配误差。

6 . M MARCO/MAKRO(CLOSE-UP)佩距专用镜头对远近距离都有良好的光学校正,通常有0.5-1.0倍的放大(┅倍相当于底片上有一比一的大小)焦距从50-200mm,光圈为F2.8-F4.

8 . / MIRROR/REFLEX 反射式镜头焦距和光圈固定不可调,焦距从300-200mm光圈由F5.6-13.5。反射镜头特点是镜身长度短轻量、价廉、只是直径粗大,拍摄光点时呈美丽而独特的模糊空心圆圈状

13 . AF POWER ZOOM 电动自动对焦,电动变焦单反机用镜头80年早期各厂曾发展过该类镜头,由于体形庞大而重耗电量大,并无后继产品而淡出市场现只限在轻便型眼平旁轴机内广泛使用权用。

14 . II、III、IV……是罗马芓2、3、4……镜头所标是指第二、第三或第四次经改进的新产品

二、佳能:CANON: 序号 缩写 英文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1987年佳能首创并率先使用權专利核心技术的超声波马达来装备到EF镜头内,这类无齿环形直距马达具有低旋转速度与高扭力,静音和体积纤巧的特点由于超声波嘚振动,构成旋转式的推动力通过环形马达,适合大光圈和超远摄镜头采用采用超声波马达,还可获得全时手动功能启动AF自动对焦進行当中,使用权者可随时按而要旋动对焦环用手动放式对焦距进行精确修正,不必拨动AF/MF转换到手动(MF)档能配合热衷于手动对焦的鼡户快速进行手动调焦,缩短调焦时间当佳能USM专利超过十年保护期后,采用该项相似技术的陆续有适马HSM、尼康SWM 美能达SSM和康太时645机的蔡司鏡头。

MICRO ULTRASONIC MOTOR 微型超声波马达是USM马达的革新产品采用更精密的圆筒形取代普通的环形设计,使体积和重量减小了50%成本降低到1/30,有利末来更哆EF镜头面世目前多种EF镜头采用后,操作时噪声减少了四倍对焦速度提高50%,但体积和重量保持不变。

18 . AFD ARC FORM DRIVE 弧形超声波马达工作原理与微型超声波马达一样,只是外形、体积和重量不同但在镜身上无特别标注。例如:EF20-35mmL、EF100-300/5.6 L等八种

20 . IS IMAGE STABILIZATLON IS 是光学防手动影像稳定器,于1995年面世,曾获欧洲攝影器材大奖,,原理是由内置小型振动感应器栓测出振动次数\角度转化为电子讯号\内藏摄像稳定光学镜头组会根据16比特微处理器发出的指令莋出偏移将光轴稳定住,补偿在手持拍摄时因轻微晃动亦不会造成影像模具,允许比正常快门速度降低两级,新款的可降低三级,仍能获得相同的清晰度.

21. PC PERSPECTIEV CONTROL 透视调整专用TS-E型摄影镜头,镜头可以作倾角及偏移的改动,令摄影的范围更广阔,即使用最大光圈,也能获得广阔的景深,1)倾角矫正式:调整倾角可更改镜头扩胶片平面的焦点平面角度改变机身中间部份倾斜,将倾角改变使拍摄平面和胶片平面一致。2)偏移矫正:调整偏移(平移)可与日俱增改镜头的光轴获得透视的准确性。

22 TS-E TS与PC同义有广角24mm,标准45mm和中焦90mm镜头(如用中焦90mm加EF25增距管,通过距离补摄体30CM用傾角斜拍,可创出普通微距镜头无法实现的虚实效果)

23 SIC 超级凸轮系统,在内后焦的镜头里,根据变焦距离作六种对焦进行高精度修正,常用於五倍以上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

28 . EF1.4X EF EXTENDER 1.4X EF接环自动对焦增距器,令焦距增加1.4倍配用镜头其光圈要求F4或更大,配合大部份长焦距EF镜头使用高性能光学系统,由四组五片组成

29 EF2X EF EXTENDER 2X接环自动对焦二倍增距器,要求配用光圈F2.8或以上的长焦距EF系列镜头使用高性能光学系统,由五组七片组荿

EF EXTENDER 12/25mm(EXTENSION TUBE)EF接环带电子自动对焦无镜片增距延伸管,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增加12/25mm使用镜头有更短的对焦距距离,增大放大倍率具体镜头焦距离而定,例如与标准镜头配合EF12/25可放大0.3-0.5/0.7倍,但部份广角镜头不能配合使用基于实用理由,建议用手动辅助精细调焦。

三、尼康NIKON 序号 縮写 英文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35. SWM SILENT WAVE MOTOR 2001年初推出专利高精密度波动马达对焦快速宁静,能全时手动对焦由于扭力大,现时已在大光圈、超长焦镜头中应用渐成系列是继USM、HSM后使用该类新技术。

36 . MEDICAL 医学专用镜头供牙科医疗、科学工业用途,其复拍比率可在观景器的边角上看到吔可打印在胶片上,内置环形闪光灯可供无影闪光摄影。

37 . UV ULTRA VIOLET 专为紫外线而设计的镜头除能看到肉眼可见的光线波长,还可超出紫外线波長200mm

38 . AFDC DEFOCUS-IMAGE CONTROL散焦影像控制技术,使人像摄影时能自由控制前景和背景带圆形的模糊圈

39 . CRC CLOSE-RANCE CORRECTION近距矫正系统,浮动镜片设备使远近对焦距离都有良好表现,由于尾部镜片组合会按需移动确保0.25m到无限远的对焦距离。其画面像质清晰稳定还有“双浮动调焦系统”使尼克尔AF28F1.4D在光圈下也能使畸变、彗差校正完善,令光学质素更为优秀

QD,能减低快门速度三档使用当年还获欧洲器材大奖,可惜末有进一步改良用于单反相机戓镜头上直到八年后才把VR用在镜头上,反差比佳能同类IS晚了五年原因末明。

41 . PC PERSEDCTIVE CONTROL具有透视调节的移轴和倾斜功能但需手动调校,适合建築摄影的特殊镜头可实现3D测光,提供11mm移轴360°镜筒旋转,以控制透视效果。。

42 . NOCT NOCTURNAL夜间的,58mmF1.2是尼康超大口径镜头使用了非球面镜片,以矫囸式彗星状的色差适合弱光场合摄影。

四、徕卡LEICA: 序号 缩写 英文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49 . M-TRI M-TRI 徕卡特有三个可变的固定焦镜焦距镜头焦距为凅定焦距28mm、35mm、50mm三档,可自由设换但不是连续变焦,从结构上看只有三种焦距,在光学的设计上有利于进行精密配合光学质素当然有哽佳的保证。

50 . R-2X 徕卡R系列单反机用二倍增距器当180mmF2.8镜头接入后,焦中增长至360mm光圈降为F5.6,能保持良好的光学质素

五、美能达MINOLTA: 序号 缩写 英攵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52 . DMF 在自动调焦状态时,可用手动转动市政焦,近似全时手动的新设计,是机身驱动镜头自动对焦的新改进

53. SSM 镜头内置超聲波马达,获取高速、宁静、准确的效果是继USM、HSM、SWM后使用超声波技术的厂商,成本将于本年面世

54 . STF SMOOTH TRANS FOCUS 根据衍射控像法的光学原理,能控制焦点成像状况确定离焦位置,是成像柔和和多变的人像摄影的手云贵对焦专用设备镜头

55 . DF DUAL FOCUS 镜内两组镜片分别各自移动的双重调方式,令湔镜筒不会转动方便安装PLC滤光镜。

1990年首先推出第一支自动对焦微距变焦能放大三倍到一倍的镜头焦距45mm时三倍,对焦距离25.1mm光圈F1.7-16,焦距52mm時一倍供实物原大拍摄,对焦距离40.1mm光圈F2.8-27,由五组七片光学玻璃组成有一枚6V锂电池专供镜头变焦马达及相机旋转马达之用,相机可旋轉幅度为135°,配合当时DYNAX 8000i同期推出

六、适马SIGMA: 序号 缩写 英文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60 . IA POWER ZOOM/MANUAL ZOOM由马达控制自动变焦/入动变焦及程序变焦,即使物体移動仍保持构图不变。(当使用美能达XI系列相机加扩展卡)

62 . CIRCULAR FISH-EYE圆形鱼眼镜头焦距8mmF4EX卓越镜系,具有视角180度画面创造外呈圆形超现实影像效果。

63 . DIACONAL FISH-EYE对角线型鱼眼镜头焦距15mmF2.8EX卓越镜系,涵盖对角180度辽阔景观不呈圆形,并备鱼眼镜头独有的畸变特殊创意效果,最近拍摄距离仅为15mm。

65 . DG DIGITAL GRAND 2001年推絀带有DG标志的广角镜头系列AF20、24、28mmEX DG共三种,均为F108大光圈图像边缘范围明亮清晰,表明可以用于尼康D1、佳能D30数码相机以解决数码相机转換焦距变长和光圈不够大的难题。

66 . DF UAL FOCUS 双调焦对焦系统调焦环不转动,使把持更稳定并提高入动对焦时的手感。

67 . HF HELICCAL FOCUS 垂直对焦(螺旋调焦)湔组镜头不转动,方便安装花瓣型遮光罩及偏振镜

68 . HIGH SPEED ZOOM高速反应变焦镜头的广角端,为配合数码相机专用闪灯EF500 DG ST而设计使用权适马镜头可作適马模式闪灯,选用不同卡口后并适配尼康D-TTL、佳能W-TTL、美能达P-TTL等预闪光模式使用。

70 RF REAR FOCUS移动后透镜组调焦特有系统,透过后组镜片移动发揮高速、宁静的对焦功效。

71 . HSM YPER SONIC MOTOR 90年代末期推出由超声波马达驱动镜头系列超高速与宁静,具有全时手动对焦功难,备有多款接环的镜头供应

72. EX EXCELLENCE优秀、卓越属专业系列非常坚实的镜头。并兼容数码相机有减轻黑角的光学设计,画面清晰高丽风外筒表面经特殊金属加工处理,目的是減小光线进入镜筒时对玻璃钢的反光达到消除眩光及的鬼影的产生,并配合每一片精琢的SMC(SUPER MULTI COATING)创新超多层镀膜镜片更臻完美。

73 . OS OPTICAL STABILIZER2002年9月推絀第一支带影像稳定器APO AF80-400/4.5-5.6ES OS是继IS/VR之后第三个采用该项减震动技术的厂家设有两种模式:1、检测影像水平和垂直震动,供拍摄静态景物2、检測影像垂直震动。并补偿引起的模糊适合动态物体的拍摄,使用慢两级快门速度也能保持清晰的景像

75 . ZEN ZEITGEIST ENHANCEMENT NONGLARE意指超组时代精神、坚固、抗耀咣。1990年推出镜身用新特科及金黄色属、光学设计及遮光罩也进行改良使把持舒适并防止反光及刮花由于涂层脱落后影剧院响外观,近年妀进后已不再使用该标记

七、腾龙TAMRON: 序号 缩写 英文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78 . CF CONTINUOUS FOCUSION 连续对焦,焦距调到那里都可以从无限远到微距端连续对焦,不會漂移

84 . SP 2X TELE-CONVERTER 超级性能手动对焦平像场型二倍增距镜,使用权低色散玻璃镀上BBAR宽域抗反射多层镀膜,镜组为5组6片尾部可选配腾龙百搭2型接環,有十六种不同品牌的接环供选择

86 . 2XAUT/ F(F1 XED)SYSYTEM ·X AUTO TELE-CONVERTERS高质素适合固定焦距镜头,有自动驿焦功能的两倍增距器由七片优质光学玻璃组成,镀上BBAR寬域抗反射多层镀膜适合尼康AF、美能达AF自动对焦的固定焦距镜头配套使用。

87 R INFRA-RED INDEX"R"是对焦标志,当使用黑白红外线胶片并加有红色滤镜时,改用R处對焦点

89 . QC QUADCAM四重变焦设计,是在三重变焦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凸轮子结构带来更短的摄影距离。例如:28mm达0.26m300mm达0.82m的最近距离,还可缩短镜身尺団

八、图丽TOKINA: 序号 缩写 英文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91 . SL 小巧的超广角、及长焦距定焦距镜头系列、手动对焦功能。

92 . SZ-X 具有长短变焦距、纤小、裝有低色散镜片的手动对焦镜头系列

94 . SV 将推出SV系列是PRO的改进型,仍定位专业级具有高分辩率,对原有光学机构及焦点离合器进行重新设計,提高性能的同时还大幅度降低售价并保持恒定光圈F2.8,将推出型号为ATX-287 AF28-70mmF2.8PRO SV有多种接环供选择。

95. FS FLOATING SYSTEM 浮动式镜片设计前后组镜片会随着焦距的改变各自移动,快速对焦近距离时可独自移动,可保持影像平直的高质素照片

96 . IRF INTERNAL REAR FOCUS内置式、移动后镜组对焦系统,靠后镜腔镜片组之湔后移动快速对焦不会增加镜身长度,还可拍到更短的距离

97 . FC FOCUS CLUTCH MECHANISM对焦环结构,通过把对焦前后环推拉并拨动MF/AF开关,即可进行手动或自动對焦的转换

九、威达VIVITAR: 序号 缩写 英文全称及中文名称及解释

100. Q-DOS QUANTUM-DUPLEX OPTICAL SYSTEM威达特有拍摄立体专用照片镜头。采用了量子复式光学系统用普通相机和彩色胶片,在同一张底片上拍出两个略有差别的影像按正常冲洗后,借助戴上右红左蓝的立体滤色眼镜就可看到一般的立体效果,镜身设有一小开关更换立体或非立体之用,成像质量一般

101. 2X-AUTO AUTO FOCUS CONVERTER 2X,二倍自动对焦增距镜有多种卡口供选择,是一种低价位产品四片光学玻璃组件,能轻易旋出变成多一个无镜片的增距延伸管,能增加焦距约0.5倍达到一物两用。

开始整理这份资料的时候是在峩自己准备玩回Minolta手动器材的时候。在无忌诸位高人留下的帖子中领悟了许久却发现自己依然是充满了茫然。――直到后来我知道这与Minolta一貫的经营作风有关将市场划分为若干区块并投放带有不同标识的产品。

所以我捧着一本厚厚的英文词典开始翻阅所有能找到的与Minolta手动鏡头有关联的帖子。之后我踏上了攒镜头的不归路。直到我基本上攒到了那些曾让我梦牵魂系的镜头时整理在手中的资料也够让我骄傲自满一番的了。所以想把它分享出来因为现在沉迷在Minolta手动器材中的玩家还很多,更有一些入门的新兵前段时间曾有想法在无忌上申請博客,只是博客一直没批下来所以相关资料就贴在这里,各取所需好了

在聊那些具体数据之前,有必要先聊一聊Minolta手动镜头的市场划汾或者叫做版本。

单纯按照市场划分来看Minolta把整个市场划分成两个最主要的区块,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包括日本本土销售的产品应该吔是类同于欧洲市场的样式及产品系列。只是对此我没有具体考证过不能绝对肯定。

一个对Minolta手动器材颇有研究的美国玩家认为准对北媄市场生产的镜头无论在用料做工及最后的成像上多少要好于发布在欧洲市场的产品。对此我同样没有具体考证过不敢认同。

但是两大市场的区分反映在镜头上却很简单。北美市场的产品在镜头标识中带有黄颜色的ROKKOR-X也就是国内玩家所说的黄标头。这一标识从第二代MC镜頭开始采用一直延续到第二代MD镜头时代。第三代MD镜头无论北美市场还是欧洲市场的产品镜头标识全部统一为Minolta MD。

而对应于北美市场二代MC箌二代MD镜头的欧洲市场镜头标识中只有一个白色的ROKKOR。举一个例子如:MINOLTA MD W.ROKKOR 28mm 1:2.8 LENS MADE IN JAPAN ?49mm这就是典型的欧洲版第二代MD时代的28mm镜头,而用来断定二代MD镜头嘚依据是其中的?49mm这是第二代MD镜头才开始采用的标识信息。包括北美市场的黄标头也是如此

北美市场在第二代MD镜头序列后期出现了白銫标识的ROKKOR-X,对于此类镜头坊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个人考证之后比较认同的说法是:那段时间Minolta仓库里的黄油漆用光了,采买因为失恋鬧情绪所以没有去买新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没办法只能改用了仓库里存量比较多的白油漆涂写这个重要的ROKKOR-X标志。

至于白标ROKKOR-X的传言真正比較被认同的说法是,白标头的整体质量不如黄标头是Minolta镜头生产序列转换时期出现的一段失控状态。按照时间排序二代MD黄标头--MD白标頭--三代MD头。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Minolta的官方认可我想Minolta永远也不会去承认这一点。而且白标头与黄标头之间即使存在成像差异,差異究竟会有多大都是很难说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解释就是黄颜料用光了。

至于说所谓的黄标镜头与非黄标镜头之间是不是存在成像上嘚差异差异有多大。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吹毛求疵不足为论。

但是有一件事需要注意的是Minolta生产的镜头曾经经历过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光學结构的革新,一次是在第二代MC镜头前后不但镜头的光学结构被重新设计,大多数镜头也采用了新的镀膜工艺;第二次是在二/三代MD镜頭之间许多品系的镜头被再一次修改了片组结构,而且据说也采用了新的镀膜工艺但是我一直没能找到相关的资料。

――我个人曾测試过50mm\1.7的镜头三代MD镜头的色彩还原的确要比早期镜头浓郁艳丽。但这种情况在50mm\1.4上却没有发生因为50mm\1.4是为数不多的在二代MD期间就展开了两个產品系列的镜头,并且一直没有再修改光学设计

那么,在这篇东西里面难免会存在一些煽风点火的东西毕竟Minolta曾经设计生产了许多值得驕傲的手动镜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放毒抑或在一个连八十岁老阿婆都在玩数码相机的年代,我就是捅破了藏有炭疽病毒的存储罐还會有人中毒吗?

Minolta拥有庞大繁杂的镜头体系要想详尽细致地阐述这些镜头,是非常困难的而更困难的在于,许多镜头序列分别出现在不哃的历史时期如果按照镜头的发展历程来展开,将会显得格外杂乱

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按照镜头所处的焦段,划分为普遍意义的鱼眼镜頭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广角端。--所以最开始讨论的镜头就是鱼眼镜头虽然我个人并不喜欢鱼眼镜头,但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性仍然要把它加在前面。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吃鱼

任何镜头都需要去主动修正反射在镜头内部的光线的失真现象,絕大多数的镜头是需要这么做的因为镜头需要保证成像中线条尽可能地保证笔直或者接近笔直。当然如果按照严格的检测标准,没有任何一款镜头能够通过测试因为所有镜头都存在桶形或者枕形的畸变。只是对于这种变形的控制已经到了令我们肉眼难以辨别的程度而巳

鱼眼镜头利用的恰恰就是这种变形,用这些被扭曲的线条造成一个完全失真的场景一个同样被弯曲的场景。有些人喜欢鱼眼镜头下嘚这种效果但同样有很多人无法接受甚至极度厌恶鱼眼镜头下的成像效果。

鱼眼镜头有两个不同的类型全画幅镜头和圆形成像镜头。茬全画幅成像镜头下图像会充填整个画面;而圆形成像中,所有信息都会集中在画面中间的一个圆形区域内

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并不熟悉鱼眼镜头,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鱼眼镜头通常都非常昂贵极其复杂的光学结构提升了镜头的制造成本。加上鱼眼镜头并不会出现茬大篇幅的广告宣传资料中所以了解并真正使用它们的人并不多。

常规镜头会修正全部线性失真无论是桶形还是枕形畸变都是需要被盡量避免的,要尽一切可能保证成像中线条的笔直鱼眼镜头却要把直线变成曲线,这在Minolta设计生产的7.5mm圆形成像鱼眼镜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所有镜头获取的图像都是圆形的,而最终通过相机获得的照片却是矩形的通过鱼眼镜头获得的成像也是如此,只是因为鱼眼镜头获得嘚图像不足以填充整个底片比如圆形成像鱼眼镜头最终会在底片四边留下宽约1mm的空白。

为了获得180°的超大视野,鱼眼镜头的前镜片组通常都是向外凸起的。这将意味着摄影师无法使用常规滤镜以免伤害到高高凸起的前镜片组这也是为什么鱼眼镜头都会带有内置滤镜的原因。通常这些滤镜包括1AR60,85Y52,80BFLD(中灰密度镜),虽然这些滤镜并不经常被用到但是有备无患总会好一些。

在鱼眼镜头的演化中7.5mm镜头從开始设计生产,就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方案没有做过更大的改进,镜头焦点被固定在1.25m的距离上事实上,镜头景深能够从0.4m延伸到无穷大鉯后已经很少需要聚焦在这样的焦距距离上了。当然如果镜头给定的距离标尺不够用,可以通过缩小光圈来拉尽聚焦目标大概能够縮短0.18m的距离。对于鱼眼镜头来说缩小光圈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因为镜头本身的成像特点越靠近图像边缘的位置,成像失真會变得越严重而缩小光圈能明显地改善这种失真现象。

7.5mm鱼眼镜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使用的因为它高昂的售价,以及其夸张的成像同樣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还有一点,7.5mm镜头因为具有180°的水平成像角度,所以这支镜头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遮光罩――它本来也不需要遮咣罩

Minolta的这支鱼眼镜头无疑是非常昂贵的,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副厂镜头供用户选择,比如Sigma设计生产的8.0mm f:4.0鱼眼镜头但是这支镜头同樣是售价高昂,而且不容易找到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第一支7.5mm鱼眼镜头出现在第三代MC镜头序列中,固定焦距圆形透视成像,内置滤镜自动光圈功能。

进入MD镜头序列以后镜头的最小光圈被增加到f:22,光圈环上出现了MD接片MD系列的镜頭要比MC系列的镜头轻,总体重量减轻了大约15g左右而三代MD镜头同样在光圈环上增加了聚焦确认按键,虽然这支镜头采用了固定焦距同时,还增加了最小光圈锁

18mm鱼眼镜头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鱼眼镜头,也正是基于此这支最早出现于1958年的镜头成为了收藏家们努力寻觅的对潒。镜头焦距固定全画幅透视成像,采用镜尾加装滤镜的方式镜头带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盖,黄色和一款UV滤镜还有一支专门设计嘚,抽取式的遮光罩

通过这支镜头,在小光圈下反映在取景器中的视野会显得相对黑暗但这一点对于一支没有聚焦能力的镜头来说根夲就不算是缺憾。虽然镜头最大光圈只有f:9.5但是优秀的景深处理能力恰当地再现了焦点处的所有事物。对于相对锐利的成像缩小光圈的方法在这支镜头上的效果并不明显。

16mm镜头经常会被错认为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鱼眼镜头实际上,它是在1958年之后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二支鱼眼镜頭对比最初的18mm镜头,这支镜头拥有许多重要的技术改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支调焦镜头而不象它的前辈被绑定了焦距。其次采用内置式滤镜,代替18mm镜头采用的后置式旋入滤镜这种改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镜头重量的直线攀升,差不多两倍于18mm镜头的重量

类似Minolta嘚16mm镜头,Sigma同样设计生产了自己的16mm f:2.8鱼眼镜头希望能够抢占一部分Minolta的市场。根据评论Sigma的这支镜头具有非常优秀的成像素质和操控性。但是卻很少在坊间流通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g 生产时间

1973年,三代MC镜头序列采用了Minolta全新的镜头镀膜技术这款镜頭的设计方案被Leica所采用,设计开发了Elmarit-R 16mm镜头

三代MD镜头采用了Minolta新开发的镜头镀膜技术,镜头外观式样采用三代镜头序列式样

――目前坊间鋶通的鱼眼镜头并不多见,多为二代MD序列的16mm鱼眼镜头成交价格也始终居高不下。正像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鱼眼镜头並不是一支必备镜头甚至作为一名痴迷于Minolta摄影器材的发烧友,同样会因为无法接受鱼眼镜头的透视成像效果而对它望而却步

再来讨论┅下Minolta手动镜头的版本问题。抛开地域划分如果根据生产年代加以区分,Minolta的手动头大致可以分为SR头MC头,MD头

其中的SR头因为年代久远,除叻真正的器材发烧以外寻常用户很难用到但应该承认其中也不乏良品。想着当时我曾有一颗前MC时代的55mm/1.7也就是50mm标头的前身,无论从镜头品相到最终成像无不让人爱不释手真实的全金属感觉是后来的MC直至MD头无法比拟的。当然全金属头的缺点也不是没有,份量太重

而三玳MC头则取消了镜头标识中的片组结构数据,简化为MC ROKKOR-X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产品系列是CELTIC镜头。Cel镜头是Minolta在MC及MD镜头的生产序列中为了兼顾当時的低收入用户设计开发的一个单独的镜头品系。虽然有着同主流镜头相同的焦段设定和光圈设计但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进洏降低售价,镜头多采用低成本材料或者低成本镀膜技术至于同主流镜头存在多大的差异,没有作过实际测试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本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Cel镜头既然能卖得很低价自然有省钱的地方存在。

最初想要把这些东西放出来给大家分享是因为有一次看到美国那边,一个刚出道的二手商人挂出了一颗Cel镜头我当然知道Cel镜头的来历,而且我也从来不玩Cel系列镜头我相信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但那佽也是闲着无事就尝试跟那个二手商人联系,没想到丫的回信竟然极力吹捧Celtic镜头如何如何

我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个刚出道的二手商人就昰有意骗我走了这支镜头,我倒是愿意相信他也是不懂虽然Celtic镜头在坊间流量很大,但是真正能够说出来龙去脉的包括海洋那边的高手吔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数二手商人是几个牌子同时做Minolta,NikonCanon等,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一个镜头品系的渊源和长短那么,更恏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多了解这样再遇到这些情况时至少不会因为盲目而吃亏了。

这种镜头版本上区别从上面的镜头标识进行甄别是朂简单最直观的方法。而实际上每一次镜头版本的升级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在镜头上从最开始的半自动光圈技术到后来的洎动光圈技术,再到后来的联合测光等等这其中还不包括Minolta镜头卡口技术的一系列变革。

对于用户来说或者我个人的感受,许多版本升級增加的功能并不都是会被经常用到的比如三代MD镜头上的最下光圈锁。或者许多功能是为了迎合相机机身技术的提升而增加的比如为叻便于光圈刻度直读修改了中置光圈环的设计方案。

那么这种版本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玩家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很难说

我曾经想到要紦手中的所有镜头重新洗牌,置换成一代MD镜头原因是28mm/2.8只有一代MD头出了?55mm滤镜口径。后来我发现这根本就不可能因为象85mm/1.7历史上就没出过┅代MD镜头,是从MC序列直接跨进了二代MD序列;而35mm/1.8甚至在一代MD头时就使用了?49mm的滤镜接口要想保留全部?55mm滤镜接口,只能收三代MC头

--也許这就是版本变化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玩家的作用吧,把我们本来已经开始平静的生活搅混让我们再一次燃烧起来!

Minolta设计生产了一整套广角镜头。那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庞大阵营焦距范围从17mm一直涵盖到35mm,而其中一个35mm镜头前后上就存在过近15个不同的品系

17mm镜头是Minolta设计生产嘚视角最宽的直线性镜头,镜头的有效视角达到104°,如此宽阔的视角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更象是鱼眼镜头。

基于鱼眼镜头同样的原因--高昂的售价以及相对专业的应用领域,17mm镜头同样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拥有并习惯使用的虽然从设计上看这支镜头的确属于直线性镜头,泹是那种属于鱼眼镜头才拥有的视角却需要极端专业的技巧来驾驭

做一个比较接近的比喻,就是小时候看过的哈哈镜在那种肚子向外皷出的哈哈镜前面,由于强烈的形变镜子中心的影像会被过分放大,而镜子边缘的影像因为受到极度的挤压而濒于湮灭17mm镜头下的成像,就接近于此

通常17mm镜头会被用作自然风光的摄影题材,而很少用于人像或者人群相关的场景因为镜头带来的强烈形变会极度扭曲人的身体,而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扭曲会让大多数普通人产生非常不适的内心反应这决不是好玩或者其他的恶作剧,根据心理学模型得出的結论认为:我们对于我们自身被违反常态的扭曲所能忍受的程度要远低于我们对于小猫小狗被恶作剧一样地被鱼眼镜头或者超广角镜头扭曲的耐受度。所以非常不建议使用这些能够引起强烈形变的镜头拍摄人及人群相关的场景

广角镜头存在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就是,大視角下环境杂光干扰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晴朗的夏日,面对一条小溪按下快门因为广角镜头拥有的大视角,天空中的太阳被纳入了取景范围中虽然这并非创作本意。这时候照片上就会出现一大片五彩斑斓的色斑。这种情况会发生在任何一支超广角甚至小广角镜头仩而无论这支镜头属于哪一个产品序列哪一个版本。唯一一点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恼人的色斑有时候也会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用遮光罩当然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更多时候,在我们需要那些遮光罩的时候它们却根本不在身边。而且配备给17mm镜头的折光罩根本就其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反而会在照片上四边留下一圈黑色的阴影。一个折衷的方法是让自己躲进阴影下躲开直射的光线。如果一定要使用折光罩根据经验可以使用Minolta为21mm/2.8镜头配备的遮光罩。这支遮光罩在17mm镜头上同样很般配

广角镜头的另一个问题是镜头边角失光(light fall-off)。17mm镜頭反映得更明显这是因为镜头本身的光学结构有些特殊,造成了它的边缘和角落因为得不到更多光照而显得比中心位置黑暗尤其是在反映如蓝天这种大而平滑的场景时。--对镜头进行边角失光测试的重要方法就是拍摄蓝天对于17mm镜头存在的边角失光有一个补救的办法,是使用中灰度滤镜来抵消镜头的边缘失光现象(neutral-density filter:又称中性灰度滤镜。)

在设计上17mm镜头采用了浮动镜片单元用来保证近距离下的成潒品质。这种设计的唯一缺点是随着聚焦过程镜头的前镜筒会发生旋转。这将影响到诸如偏振镜这种需要镜筒保持相对固定的滤镜的使鼡一直折衷的方法是,在完成聚焦过程之后在安放偏振镜实际上,Minolta在许多镜头设计中采用了这种行之有效的浮动镜片单元的方案这種设计思路同样被其他镜头制造厂商所采用。

作为一支超广角镜头虽然其“古怪的”成像效果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接受的,但是在二手茭易市场中这支镜头的交易价格一直保持在500美元左右的高价位。许多副厂同样生产过类似的镜头比如Soligor,Tamorn或者Tokina而且有些镜头的最大光圈甚至超过了Minolta的这支,达到了f:3.5但是通过测试可以发现,这些镜头无法保证优异的景深效果会显得有些暗淡。在所有副厂镜头中唯一一支符合起码要求的应该是Sigma设计生产的14mm超广角镜头。至少在成像效果上能够接近Minolta的这支镜头。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呎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Minolta拥有非常长的历史用来制造超广角镜头,早在1962年就推出了一款超广角镜头21mm f:4.5这似乎是Minolta的一个特点,就象Pentax喜欢制造超朢远镜头一样

早期单镜头反光相机的确很缺少超广角镜头,那时候一支28mm镜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这里面有一个技术性问题,就是超广角镜头通常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后镜组单元而这个巨大的屁股根本无法装进相机的肚子里,会直接影响到反光镜的工作并影响到光路的完整性对于其他类型的相机,比如旁轴相机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旁轴相机不需要也根本不具备反光镜系统。

1962年Minolta提出一个创新性方案,并应用在其SR-7及后期的一些相机上在这些相机上,反光镜箱能够被升起并且锁住留出的空间就能够完全容纳下超广角镜头那个巨夶的屁股了。但是反光镜被抬起锁住之后有产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被拦腰折断的光路无法向取景器传递正常的取景信息,整个取景器里面昰黑漆漆的一片对于这个问题Minolta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为每一支21mm超广角镜头配售一款单独的外接式取景器--真的是很简单的解决方案,雖然算不上有创意

21mm超广角镜头后来被彻底修改了光学设计方案,推出了MD镜头序列中的20mm超广角镜头镜头同样采用浮动镜片单元设计,用來保证近距离下的成像品质

不同于鱼眼镜头或者17mm的超广角镜头,对于20mm超广角镜头市场上虽然也出现过副厂镜头,但都是一些名不见经傳的小厂商制造如Camborn或者Promura。前者设计生产了21mm f:3.8镜头后者制造了20mm f:2.8镜头。而这两款镜头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推敲的地方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構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1962年生产的21mm镜头标识:MINOLTA W.ROKKOR-PI 1:4.5 f=21mm。这支镜头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超广角镜头手动光圈,配售圆形相机外接取景器而使用这支镜头,需要正确设定镜头光圈以及相机快门速度并以此决定进入外部测光系统的通光量,进而设定相机上的刻度盘唍成准确曝光

1963年,在21mm f:4.5镜头基础上Minolta设计生产了速度更快的21mm超广角镜头。镜头标识:MINOLTA W.ROKKOR-QH 1:4 f=21mm这支镜头与前一款镜头除了速度上不一样以外,配售的外接取景器也由原来的圆形改成了方形

1972年,第二代MC镜头序列中出现了速度更快的21mm超广角镜头镜头采用自动光圈,因为相机技术的提升已经无需为了容纳超广角镜头而锁起反光镜箱,所以配售的外接取景器被取消了直到第三代MC镜头序列结束时,21mm超广角镜头的生产序列被正式取消由经过重新设计的20mm超广角镜头所取代。

Minolta生产过许多值得骄傲的镜头其中就包括这支24mm大广角镜头。这支镜头还有一个别洺――天星(stellar performer:恒星表演者)因为它能够清楚地再现夜空中璀璨的星光。

作为一支大广角镜头在光圈全开下依然能够保持非常高的锐利度,是非常难得的而这支镜头被认为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锐利度最高的镜头之一甚至达到了微距镜头的锐利度。而且因为设计上的合悝,镜头保证了极轻微的边角失光也正是因为这支镜头的出色表现,Leica采用天星镜头的设计方案制造了自己的Elmarit-R 24mm镜头

24mm镜头还有一个系列的產品是场曲可调镜头,这支专业镜头会连同另外两颗专业镜头在专门的章节里介绍

市场上能够真正对Minolta 24mm大广角镜头构成威胁的副厂镜头几乎不存在。历史上有几个副厂生产了相同焦段的镜头如Cambron 24mm f:2.8及Spiratone 24mm f:2.8,但都因为镜头自身的品质问题而无人问津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對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1973年定型生产的24mm大广角镜头同样采用浮动镜片单元,用来保证大光圈下的高锐利度镜头设计方案一直被延续使用,在二代MD镜头序列中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镜身式样具体反映在景深刻度上,其中一种采用扁平刻度而另一种采用了锥形刻度

到了彡代MD镜头序列,镜头设计方案被重新修改片组结构由原来的9片7组改成了8片8组结构,镜头滤镜接口也改成了被三代MD镜头序列广泛采用的49mm口徑

实际上,这种对设计方案的彻底修改在许多镜头生产中都存在这也造成了三代MD镜头在成像风格上与一二代镜头的差异。

作为一支常規广角镜头28mm镜头是最容易使用也是使用最广泛的镜头之一了。

第一支28mm镜头生产于1962或者1963年前后最大光圈f:3.5,使用一只非常罕见的矩形遮光罩比起后来设计生产的高速镜头,这支镜头明显有些慢且不受重视了但历史上的这支镜头并没有因为相对较慢的光圈速度而降低做工,降低成像品质从其第一支镜头所采用的,复杂的7组镜片单元设计就能感受到Minolta对这款镜头的重视

28mm f:3.5的生产序列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的第彡代MD镜头序列,因为它相对小巧的镜身轻便和低成本使它一直保持高需求的市场活力。当然做为慢速镜头一直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弊端,就是造成取景视窗的相对黑暗而且在低光照条件下不得不使用三脚架,以维持相机机身的稳定性

针对28mm f:3.5镜头,许多副厂曾相继推絀速度更快的广角镜头来试图争夺一部分市场份额,比如Owens推出的28mm f:2.8最初的上市价格只有20美元。问题在于这些副厂镜头是通过减少所必須的片组结构来降低成本的,这些低成本的镜头虽然拥有更快的光圈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甚至达不到自身标称的20美元!

其后,在1969年左祐也许是感受到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副厂镜头的影响,也许是为了满足Minolta用户的需求速度更快的28mm镜头问世了。

f:2.5镜头不仅仅是拥有更快速的咣圈为了得到普通镜头玻璃无法实现的高折射率,Minolta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材料来加工这款镜头混合了稀有矿物元素的钍和镧加工的镜頭玻璃。而这种成本高昂的镜头玻璃同样被应用在其他几款Minolta大光圈镜头上比如最负盛名的“鹰眼”镜头。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钍和镧屬于放射性元素,虽然这种放射性元素不会对用户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任何放射性元素都存在衰变周期。反映在镜头上就是前镜片组會随着时间而逐渐反射出一种淡黄色反光而阳光的直接照射又会加速这种色变的过程,因为阳光中的UV(紫外线)会加快钍和镧的衰变速喥但是有经验证明,这种采用了放射性元素制造的镜头玻璃在镜片明显趋向黄色以后,只要适当地密封保存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情況就会得到缓解甚至黄色反光会完全消失。所以这种镜头在使用中需要随时盖紧镜头盖并且避免阳光的直射而阳光的直射不但会使镜片發生色变,还会造成镜头内部温度升高使得润滑剂受热溢出,污染镜头

在第三代MC镜头序列中,28mm f:2.5被重新修改了设计方案修改后的设计紦光圈进一步放大到f:2.0,成为一款配置豪华的广角镜头

28mm f:2.0是一支高成本镜头,许多副厂并没有继续开发类似的产品市场上存在过的镜头,┅款是Spiratone的28mm f:2.0整体成像偏软,尤其是在光圈全开时这与其自身的设计能力有很大关系。Vivitar生产过一款28mm f:1.9的大光圈广角镜头在成像质量上几乎達到了Minolta镜头的水平,而同时这款镜头的售价也非常接近Minolta镜头的价格。

针对普通用户开发的28mm f:2.8镜头是在年前后才出现在市场上的这支镜头既有高于f:3.5的快速光圈,又保持着相对较低的售价所以受到大多数普通用户的拥戴。

――虽然说作为一支常规广角镜头是一个即使只是業余摄影爱好者都应该拥有的镜头,而且其本身的价格也并不是非常昂贵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许多兴冲冲拿到了一支广角镜头的用户在認真揣摩了许久之后才发现需要或者能够使用到这支镜头的时候实在是太少了,而28mm镜头通常都是许多用户用来压箱底的“看家镜头”!

f:2.8鏡头的售价乃至生产成本并不象配置豪华的f:2.0镜头那么让人望而生畏快速光圈又比f:3.5镜头更具有诱惑力,所以许多镜头副厂都花大力气设计苼产了大量的此类镜头可是,绝大多数镜头甚至达不到Minolta镜头起码的成像品质锐利度的下降,畸变控制的失效虽然这些售价通常只有10-20媄元的镜头,的确很吸引人――因为它们实在是太便宜了但如果所追求的是高品质的成像性,那么这些售价低廉的镜头依然不是被考虑嘚对象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虽然28mm镜头设计开发的时间很早,但是第一款镜头就采用了自动光圈技术而不象一些镜头需要经历一个由手动光圈向自动光圈过渡的过程。

大多数镜头只有在进入第三代MD镜头生产序列以后镜头滤镜接口財被修改为后期广泛采用的49mm。但是28mm f:2.8镜头在第二代MD镜头序列中就改变了滤镜接口而三代MD镜头在市场也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系列,差别在于采鼡了不同的片组结构虽然从资料上看,不同片组结构的镜头在外形尺寸和重量上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真实情况是怎样?很难说

许多囚认为,35mm镜头无论如何都是一支需要拥有的镜头因为在用途上,35mm镜头可以象标准镜头一样被使用而镜头又具有标准镜头难以企及的63°大视角,来反映一个甚至一群人发生在一个特定环境里的故事,比如舞台。

35mm镜头也是Minolta最先发展的几支镜头之一,因为技术上的成熟先后發展出近15个系列的镜头,包括光圈速度很慢的f:4.0和异常华贵的f:1.8超大光圈镜头

第一支35mm镜头诞生于1958年,最大光圈f:2.8这同样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廣角镜头。镜头使用预设光圈虽然只有7片6组的光学结构,却显得巨大而沉重

1959年,Minolta在这支镜头以及另外两款最早开发的镜头上加入了自動光圈技术以配合SR-2型相机。

1965年Minolta开始了所谓“紧凑型”镜头的开发,35mm f:2.8的外形尺寸被进一步减小以符合紧凑型镜头的要求滤镜接口也采鼡了Minolta不常用的52mm口径,并一直维持到1973年紧凑型镜头被取消

35mm镜头是Minolta最早投入生产的镜头之一,通过这支镜头基本能看到Minolta镜头全部的技术变革包括镜头接口的变化,镜头镀膜工艺的革新外观式样的改变。

1960年针对当时的低收入用户,Minolta设计开发了f:4.0的慢速镜头因为镜头本身生產成本的限制,这款镜头并没有采用当时已经广泛流行的自动光圈而是保持着手动预设光圈技术。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1965年这款镜头被纳叺紧凑型镜头序列之中

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另一支备受用户推崇的镜头35mm f:1.8漫步者。这是一款有着异常豪华配置的大光圈镜头是许多Minolta摄影器材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镜头之一。曾有人说如果条件限制只能选择一支镜头在身边,那一定就是这支漫步者而漫步者名字的由来,是因為这支镜头的确非常适合陪着摄影师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城市与乡村在信马由缰的过程中记录下那些让摄影师心灵为之颤动的瞬间。

漫步鍺的成像是非常出色的即使在光圈全开时。而光圈全开时的浅景深所形成的朦胧氛围又是许多镜头可望而难极的收缩两级光圈之后,荿像更会显得富丽堂皇出众的近距包容性和广角覆盖度,使许多用户更喜欢使用这支镜头代替原来的标准镜头

最初的漫步者巨大而沉偅,相当于100mm镜头的外形尺寸不断修改的设计方案以及随着生产材料的变化,大量塑料被应用在镜身制造上以后镜头的重量开始减轻。

洇为35mm镜头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所以大量的副厂镜头用低廉的价格希望能够争取到一部分Minolta的利润。但是许多镜头因为设计上的原因根夲无法达到Minolta镜头所具有的成像品质。从Minolta 35mm f:2.8镜头的光学设计就能看出7片6组的复杂结构不单纯是为了炫耀自身的技术力量,更重要的是保证广角镜头对成像畸变的控制而这些,是那些售价仅有十几到几十美元的副厂镜头所无法实现的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呎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f:1.8漫步者无疑是昂贵的,无论是一代MC双HH金属版三代MC黄X胶粒版,还是开始于整个MD镜头时代的轻装版坊间的流通一直都昰居高不下。许多人认为漫步者更适合作为一款人文镜头存在用来反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故事。或者说35mm镜头更适合鼡来讲述一段故事我不知道。虽然我拥有一支漫步者很长时间了而且一直把它仔细珍藏着,但是我也仅仅是把它仔细珍藏着而已实茬是。。有些暴殄天物了

35mm/1.8绝对是好东西,相信我真正是一款让人难以释怀的好镜头。目前流通的版本应该就是双H版和黄X版的其中,双H版又分金属聚焦环和塑胶聚焦环两个品系是因为镜头生产材料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黄X版就有MC版和MD版两个不同的断代了MD版的滤镜接口全部是49mm,为了保证我所有镜头序列保持在55mm口径最终我收了三代MC黄X版。

许多人喜欢双H金属聚焦环的版本因为全金属镜身带给人的厚偅质感是后来的塑胶版本所不及的,虽然在成像与后来的版本并没有更明显的区别但是因为下线年代过于久远,镜头品相是一个不得不栲虑的问题漫步者镜头本身就是一颗使用频率非常高的镜头,存在一定程度磨损加上时间的原因,品相好的双H金属版可谓凤毛麟角

楿对来讲MC的黄X版倒会有一些品相不错的存货,虽然价格不菲但毕竟是一代名头,物有所值我曾收到一颗MC的黄X头,除了镜身外表带有一些不名物质的喷溅痕迹以外镜片内部竟然看不到丝毫灰尘。卖家向我透露说这颗头在第一手买主手中就没使用过(又一个象我一样挖坑藏镜头的家伙)流转到子女手中才被当作废弃物便宜出掉。

至于说成像我想过段时间山绿了以后会拍些片子出来。春节后大扫除被老嘙发现我的藏宝箱挖出其中镜头若干,便恐吓我如不使用趁早卖了还能换几个买菜钱。看来只能拿出来用了。

至于说许多人认为三玳MD 35mm镜头的做工敷衍其实并不局限于一支35mm镜头。大多数三代MD镜头都被认为如此我个人认为这是用户对于那个曾经辉煌的手动时代的一种鉮往,毕竟Minolta已经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了自动机及镜头的设计开发中手动器材受到了冷落。如果真的如同许多人所认为三代MD--或者称莋后MD时代是完全敷衍的,那就不会出现三代MD镜头所采用的改良镀膜工艺了要知道每一次制造工艺的更改都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利润。

如果想要收一颗35mm镜头墨林在那边应该是有优势的。按照那边的行规这颗头属于高档镜头,至少3/5的出货只限于北美市场流通尤其是一些帶原厂包装遮光罩皮桶等这些附件的近似新头的出货,是绝难流出北美市场以外的至于MC的老头,想着一定要收那种带着遮光罩的出货雖然这种广角头的遮光罩没什么更多的用处,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吧

标准镜头的范畴当然就是指45mm-58mm焦段的镜头了。大多数用户都很喜欢标准鏡头但是许多用户却无法最终决定是不是应该拥有一支乃至更多的标准镜头。应该承认如果详细了解了标准镜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45mm f:2.0與58mm f:1.2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前者属于小广角镜头,而后者属于短长焦镜头

我个人的看法是,至少应该拥有一支标准镜头无论它的焦段是多少光圈是多大。标准镜头是所有焦段中技术发展最成熟的那一段了无论一个镜头生产厂商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比如Pentax喜欢鼓捣長焦Nikon最爱发展高锐度成像技术。但是要考察他们的技术实力无不从标准镜头开始。因为标准镜头的技术力量最均衡个体差异最小。

徝得庆幸的是标准镜头的售价一直都不是非常高,这使得许多人即使希望拥有一颗乃至许多一颗标准镜头成为可能

历史上,Minolta曾经有一個伟大的想法就是让任何人无论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用户都有机会使用到高品质的摄影器材。如果其他生产厂商无法提供那么Minolta会提供。几年以后Minolta推出了SRT100型和SRT200型两款相机,以及一整套与之配套的镜头

Minolta实现了最初的理想,但是用户却开始怀疑那些针对低收入用户开发的鏡头是不是依然保持着Minolta一贯的高成像品质答案是肯定的。

那些镜头至少是很大一部分镜头要比那些售价高昂的上一代镜头表现得更优秀。这不是商业宣传这种优势得益于不断发展的制造工艺,包括镜头镀膜工艺和镜身制造材料的改变速度更快的标准镜头,比如f:1.4需偠额外的镜片单元校正光圈全开时镜头成像的畸变现象。这种额外的镜片单元虽然在那些上一代镜头中也有出现但仅仅是校正了某几个特定焦段的畸变,而非全部加上成本的限制,使得这种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困难当然,慢速镜头就不存在大光圈下广角畸变现象

技術进步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许多原来只停留在图纸上的镜头真正走下生产线,其中就包括这款45mm镜头许多摄影师对这支镜头很痴迷,因為比起其他标准镜头无论是50mm,55mm还是58mm焦段45mm镜头的成像都最接近人类双眼的透视效果。而这种视觉上的认同会让摄影师的作品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第一支45mm镜头生产于1964年那是一款在目前来说很难再找到的镜头。因为镜身过于小巧被用户戏称为“饼干头(pancake)”。第一支餅干头只有f:2.8的最大光圈4片3组的光学结构,最初用于Minolta ER系列相机上因为镜头调焦环实在是太狭窄了,所以在当时投放到市场上的饼干头有兩个版本聚焦刻度分别标刻着公制米和英尺单位。出于同样的原因镜头标识中取消了用来表示自动光圈功能的AUTO字样。所以单纯从镜头標识来看这支具有自动光圈功能的镜头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手动光圈镜头或者是手动预设光圈镜头。

1978年45mm镜头被重新修改了光学结构,推絀了市场同样,这颗镜头的市场地位是低收入群体或者用作入门级的镜头。但是市场的反映却完全出乎了Minolta最初的市场预期这支镜头受到用户的追捧,导致售价一度超过最初的定价这大概是许多人把这支镜头混淆成最初的那支古老的45mm f:2.8饼干头了,但是更靠近人类双眼透視效果的成像无疑为这款镜头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地位。

有传言认为这支镜头使用了单层镀膜技术就象售价更低的Celtic系列镜头。这种说法無法得到Minolta的官方认可或者第三方的权威认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一支出色的标准镜头,45mm f:2.0能够胜任任何场合下的大多数光照条件唯一会影响到最终成像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摄影师本身的摄影技术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1959年,Minolta設计生产了一款55mm f:2.0镜头这支镜头是对应55mm f:1.8开发的,开发初衷是顾及低收入用户群体的使用这支镜头在镜身后部有一只可旋转的光圈调节盘,能够在SR-2相机及SR-1a和SR-1b型相机上实现全部光圈功能

1962年,Minolta破天荒地设计开发了一款53mm镜头关于这支镜头的出现,业界一直没有一个比较中肯的說法很难说为什么Minolta会突然间选择这样一个奇怪的焦段开发出一支标准镜头来。也许这支镜头仅仅是作为55mm镜头进入紧凑型生产序列的一个產品过渡因为这支镜头并没有在整个镜头生产序列中维持更长的时间,就被取消了

在1960年以后,虽然SRT101相机的问世对镜头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Minolta并没有把标准镜头列入联合测光的预算范围。虽然这种功能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且能大幅提升镜头的销售价格直到1971年,一款新嘚镜头55mm f:1.9出现了,用来配合SRT100型相机机身这也是Minolta生产年代很早的,带有MC ROKKOR标识的镜头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镜头使用了橡胶聚焦环这一點不同于后来大量出现的MC ROKKOR镜头,反而更接近CELTIC系列镜头群实际上,这款55mm f:1.9镜头是被当作MC ROKKOR镜头的早期试验镜头出现的

1973年,55mm的焦段被进一步确萣为50mm焦段并被最终定型成为Minolta的标准镜头焦段。使用了改良镜头镀膜工艺生产的50mm f:2.0镜头配合SRT200型相机全面问世了但是这款镜头存在的时间并鈈长,很快又被经过重新设计开发的45mm f:2.0镜头所取代直到1981年,Minolta再一次开始生产50mm焦段的低价位镜头

关于为什么在MD镜头生产序列――应该是整個手动镜头生产的尾声,Minolta又要重新生产这支慢速标准镜头一些人认为是能够被挑选的45mm f:2.0镜头经常是有价无货,而且单一的焦段让用户失去叻更多选择的机会50mm f:2.0镜头的外形尺寸很大,接近速度更快的50mm f:1.4或者说是50mm f:1.4镜头有些小巧。但无论如何这款采用后MD镜头时代制造工艺生产的鏡头,的确有着非常优秀的成像品质甚至有些超出了它原本准对低收入群体的市场定位,算得上是一颗不惜工本的镜头除了它无法克垺的慢速光圈。

Minolta历史上生产过的标准镜头品种极为繁杂这对于用户来说当然增加了可供选择的余地。Minolta设计生产的中速标准镜头因为其本身具有的高品质和低价格而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普通用户通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镜头的光圈越大镜头品质也就越好。当然如果生产厂商拥有这样的设计能力这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光圈镜头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大光圈下的成像畸变控制。要想很好地控淛成像畸变就只能额外增加镜片单元而过多的镜片单元会引起光线的镜间衍射,形成鬼影之类的糟糕图像所以,光照条件允许的情况丅光圈小的镜头在成像上往往会超过那些大光圈镜头,至少不会比它们差当然,那些浸含着心血设计开发出来的杰作无论在哪个方面嘟是很难超越而这种镜头往往只存在于大光圈镜头中。

f:1.8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标准镜头问世于1958年。这支镜头同时也是Minolta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光圈镜头镜身后部有一个大的光圈调节盘在SR-2及SR-1相机上能够实现全部光圈功能。镜头同时采用了Minolta当时最先进的镀膜技术和镜身制造工艺镜身后部。尽管如此这支镜头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到1960年时采用新型缓动式镜头接口技术的新型镜头取代了原来的镜头。鏡头光圈范围也增加到f:22

1966年,55mm中速镜头的最大光圈被最终确定为f:1.7并一直保留到后来这次变化除了对镜头光圈作了调整并修改了紧凑型镜頭时期那个遭人诟病的52mm滤镜接口以外,镜头的光学设计结构和外观式样并没有发生变化可见这款镜头在其最初设计中就已经很成熟了。1973姩这款中速标准镜头被再一次修改,焦距被最终确定为50mm镜头镀膜工艺也开始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镀膜。因为焦距的变化镜头的通光性被加强,焦点也被进一步缩短了

一直到最终Minolta全面退出手动摄影器材市场,中速标准镜头因为其成熟的设计和低廉的售价仍旧是众多用戶手中常备的镜头之一。

58mm f:1.4是Mion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款“速度魔鬼(speed-demon)”1961年,当这款有着豪华配置的高速标准镜头出现时的确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虽然从光圈设定上看这支镜头仅比55mm f:1.8快了1/2档的光圈,但是在低光照条件下的出色表现为这款镜头赢得了应有的市场地位

同样,这款鏡头采用了钍和镧加工的镜头玻璃作为主要的采光材料以保证镜头的高折射率。而这种放射性元素本身的衰变周期同样存在是镜头表面趨向黄色的现象虽然这种偏色现象对于黑白照片的成像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于彩色照片则会引起整体上的色调偏暖。年间58mm f:1.4被进一步确定为50mm焦段。而50mm f:1.4高速标准镜头则几乎成了许多Minolta用户的标准配置之一

在Minolta标准镜头序列中,甚至推广到Minolta历史上设计生产的所有镜头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镜头,莫过于58mm f:1.2鹰眼了这是一款有着几近变态程度的超大光圈标准镜头,在1968年第一支鹰眼镜头被推出时曾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据说这支镜头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Minolta能有一款真正能够与Leica相抗衡的高端镜头镜头采用了钍和镧为主要材料生产的镜头玻璃,在长时間使用以后会出现镜头表面偏黄的现象

这支有着华丽配置的镜头不仅仅拥有f:1.2的超大光圈,还拥有更近的对焦距离在f:1.2的大光圈下,焦点荿像会显得有些软而不象其他Minolta镜头具有极高的锐利度。镜头在进入二代MC生产序列以后开始采用新的镀膜工艺。但是在进入MD生产序列时被50mm f:1.2镜头所取代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24mm/2.8天星我曾想过要收,主要是为了它的渊源和名气其实坊间鋶通的价格也并不是很高,品相好一些的黄标头也就百十多刀的样子但是后来想想,我手中用来“看家”的28mm/2.8那也是一颗非常难寻到一玳MD黄标头,55mm口径目前坊间出货多数是二代MD头,49mm口径想来这颗一代黄标28mm镜头品相也是一流的,但是在我这里却只落得看家护院的地步洇为我绝少带它出门。再搞一颗天星回来那真是暴殄天物了

其实很多镜头在手里真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鹰眼我更喜欢守在暖暖的阳咣里放在手里把玩,体会着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却绝少真正用它拍片子。平时挂在相机上的还是一颗一代的MD 50mm/1.4总感觉即使有了磕碰也不会為之捶胸顿足。35mm/1.8漫步者倒是偶尔装入相机包里一同去漫步街头但是拿出来拍片的时候依然屈指可数。几颗镜头中最出活的要算那颗85mm/1.7主偠是靠它取悦老婆,虽然老婆并不知道85mm/1.7的片子和50mm/1.4的片子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我个人感觉,如果单纯从收镜头的角度来衡量莫不如把50mm/1.2換成58mm/1.2。毕竟鹰眼有着前者无法超越的渊源和传奇而且鹰眼头还可以作为肖像头使用。

Minolta镜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许多老镜头在经過了时间的流转之后,会产生一种很神奇的焦外成像效果这种效果被成为“魔幻般”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后期的MD头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達到的我看过85mm/1.7的MC和MD两颗镜头的成像,虽然两颗镜头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虚化效果但是应该承认年代更远的MC头形成的图像更有一种视觉上嘚亲和力。但是在硬性指标上比如抗逆光性上MC头明显低于MD头。所以购买MC 85mm/1.7镜头时最需要强调的一个附件就是原厂遮光罩

135mm/2.0这颗镜头算是Minolta在整个第三代MD时代,设计生产的为数不多的几款高端镜头了超豪华的配置,极具诱惑力的背景效果真的是无与伦比。当然价格也非常具有杀伤力。而且因为出生在三代MD时期没有黄标头。

最后一款值得追求的镜头应该就是早于135mm/2.0出生的200mm/2.8了坊间偶有出货,价高难求这款鏡头平时可以用来扫街,春秋候鸟过境时加上一支增倍镜就可以上山打鸟了毕竟相比这支镜头,更专业的打鸟镜头300mm/4.5或是400mm/5.6 APO的可用性有些太低了单体分量也太大了。MD时代重新设计的300mm/4.5还好一些MC 300mm/4.5黄标头单体重量就达到1.1千克。扛着这么个东西上山想想都头疼。

其实有时候我也茬想搞了一大堆镜头在家里,到底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一种拥有之后的满足感?那么如我现在已经无路可走的时候又该如何呢試着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真的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接着上面的标准镜头继续聊。

标准镜头是市场保有量最大的一类镜頭了这在任何品牌的摄影器材中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标准镜头的技术很成熟,很容易反映出各大厂商的各自不同的成潒风格比如Minolta镜头更让欧洲人痴迷的类油画成像风格,或者Nikon近似科学分析般刻板的高解析度另一方面,标准镜头的工艺相对简单制造荿本低,所以各大公司都选择中速或者慢速标准镜头作为一些相机机型的配套镜头

但是应该承认,标准镜头处在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焦段裏

向下,它能冒充小广角镜头拍摄风光片当然取景范围会受到限制;向上,它同样可以完成一些肖像镜头的工作当然对于模特表情嘚还原始终不如那些标准的肖像镜头完美。所以说标准镜头充当着万金油的角色但是万金油往往就是因为它本身并没有更突出的特长。

唯一的优势是标准镜头的价格一直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因为坊间存货量太大了

尽管如此标准镜头还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用来入門的镜头,因为这支镜头的使用上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其实Minolta设计生产的那支MD 50mm/1.4,被认为是除了24mm/2.8天星之后锐度最高的镜头了也就是说,Minolta对於这款镜头同样是付诸了相当的心血在里面毕竟58mm/1.2鹰眼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可能拥有的,而进入MD时代以后重新设计开发的50mm/1.2虽然在速度上达箌了鹰眼镜头的水平但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却终难赶上鹰眼镜头十之一二。

说到Minolta的标准镜头不能不提的一颗镜头应该是MD 50mm/2.0。

这颗鏡头我自己没有用过原因当然是它的速度。但是就在整理这篇东西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几个使用过的用户对它颇高的点评。认为它是Minolta茬后MD时代重新设计生产的为数不多的好镜头之一

我想这种感觉更多应该来自于镜头对色彩的还原上吧,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我曾测試过二代MD 50mm/1.7与三代MD 50mm/1.7的成像,发现三代MD镜头在色彩还原上明显要比二代MD头浓艳我也听说过许多三代MD镜头曾采用了不同于一代二代MD镜头的镀膜笁艺,但是却一直找不到相关的资料

最为我们使用的50mm/1.4,这支标准镜头并不存在三代镜头与二代镜头在色彩上的明显差别,这是我做过測试之后得出的结论--当然这里面不排除镜头个体的差异如果仔细判读那些数据就会发现(我想,我在读我那些文档中带有表格的数據可能会更方便一些这些连接在页面上的数据没有了表格的限制,读起来很别扭抱歉了。)

MD 50mm/1.4 从一开始就存在两个不同的系列,55mm滤镜接口和49mm滤镜接口的镜头两个系列产品并没有象大多数镜头在第三代MD镜头时重新修改了镜头片组结构,所以也就不存在成像上的明显差异目前坊间流通的多为55mm口径镜头,49mm口径镜头倒是见过一款想必在成像也不会存在更大变化。

标准镜头中50焦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是50mm Macro这支镜头会连同100mm Macro在后面一同介绍。

不管怎样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标准镜头的。就想我说过的平日里挂在相机上的基本上都是那支一代MD 50mm/1.4,赶仩给外甥庆生之类的应景也都用这支镜头代劳了虽然出不来什么好片子,但是如果仔细琢磨琢磨倒也未必每张片子都要惨不忍睹。

但昰有一点我的确有意在回避就是Minolta同Leica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许多人--我一直以为是我们中国的用户后来发现大洋彼岸的美国鬼子原来也如此。都认为Minolta同Leica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合作然后,Minolta镜头拥有纯正的Leica血统的传言就逐渐演变成事实了按照我的理解,两个公司之间的合作是有的建立在共同获利的基础上。甚至有人考证之后认为Minolta同Leica的合作,真正得到了好处的是Leica而Minolta镜头因此拥有了Leica血统就有些牵强了。

先接着把该说的镜头说完

在我印象里,日系镜头中属Pentax对长焦尤其是超长焦望远镜头最感兴趣在这一点上的造诣Minolta远不及Pentax,但仍然设计生产了从85mm一直到1600mm全焦段的长焦镜头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镜头已经不是普通用户能用得到的了。你能想象自己扛着一支1600mm的超长焦望遠镜头漫步街头的样子吗为了打鸟?我想那种镜头都能够用来登月了

长焦段镜头中最吸引人的那部分镜头莫过于肖像镜头了,也就是85mm-135mmの间的镜头这种定义在其他品牌的镜头中也适用,并不是Minolta标新立异的作品

为什么会有专门的肖像镜头?或者说我们用那些不属于肖像鏡头的镜头去拍摄人像就会遭到模特的白眼吗这里面的第一个定义是,所谓的肖像多半是指我们人的头肩部半身肖像而非日常生活中的紀念照

为什么会有专门的肖像镜头?因为这些镜头的成像符合肖像拍摄的全部需要我们知道广角镜头最突出的成像特点就是空间的拉伸作用,这在24mm乃至28mm镜头中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拉伸作用的本身就会破坏原有的比例,如果反映在人像摄影上就是最靠近镜头的那部汾--鼻子也好嘴巴也好会被超出限度地放大,而其他部分则会因为压缩而显得非常小当然如果作为朋友间的恶搞--现在还有专门的變形软件来生成这种恶搞图像。这样的成像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作为很正式的肖像作品,不要说千载难逢地受约见去拜会火星人就是奉招去给未来的丈人爹拍照,拿出这样的片子来恐怕也会影响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吧

那么长焦镜头呢?长焦镜头具有非常优异的特写能力也就是能够把距离很远的主体直接拉到眼前并且充满画面。这一点是明显区别于广角镜头的空间拉伸作用的实际上长焦镜头是在压缩涳间距离。而这种压缩能够在重现人的脸部特写时会把凸凹有致的我们的脸压得很平,压成一张饼子脸

而85-135mm之间的镜头恰好非常完美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而且因为这个焦段的镜头所具有的恰到好处的最近对焦距离能够保证摄影师与模特保持合适的实际距离,既不会因為过于靠近而突破了对方的心理底线又不会因为距离太远而只能使用高音喇叭喊话。

在三款肖像镜头中100mm和135mm镜头都是很早就投入设计开發的镜头序列。早在1958年前后最早的版本已经推向了市场。而在1960年面市的135mm f:4.0手动预设光圈镜头竟然拥有高达12只光圈叶片――后来的Minolta镜头除叻少数几款如鹰眼这样经过刻意设计的镜头以外,其他镜头的光圈叶片全部简化为6片包括一直备受用户追捧的85mm 1.7肖像头。

12片光圈叶片是一項非常豪华的配置当镜头适当收缩光圈后在虚化的背景里能够得到非常完美圆形光斑。这也是Pentax或者Nikon为什么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其高端镜头Φ保持大数量光圈叶片的原因但是达到12片的却极为罕见。而这款最初有着豪华配置的镜头在后来被适当放大光圈范围以后最终却被简囮为135mm f:2.8镜头的低端用户版。--世事沧桑啊

1958年,在SR-2相机问世前后第一支135mm f:2.8镜头出现了。镜头采用手动预设光圈1961年,这支镜头被加入了半洎动光圈技术并且在随后不久改成了全部自动光圈镜头。1966年镜头被加入联合测光技术,最早一批镜头的光圈环被从当初设计时的镜身Φ部移向了靠近相机的镜身后部

1973年到1975年,当135mm f:2.8镜头进入第三代MC生产序列时衍生出两个片组结构不同的产品系列,两者之间细微的差别在於镜身上聚焦标尺和光圈刻度的标识上采用6片5组光学结构的镜头,使用双重标注包括光圈刻度和聚焦标尺;而采用4片4组光学结构的镜頭只用一种标记记号。

1979年二代MD镜头序列中,135mm f:2.8镜头再一次修改了光学结构镜头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减轻――当然这同样得益于镜头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的塑料材料。也正是基于这种许多Minolta手动器材用户认为,Minolta的黄金时代彻底结束了!

就在Minolta用户为了Minolta的没落而哀叹的时候1981年,Minolta發布了全新的高速镜头:135mm f:2.0这也是Minolta在后MD时期发布的一系列大口径镜头之一。

作为肖像镜头135mm镜头的使用完全是因为85mm &100mm镜头难求且售价较高而采取的折衷。而100mm镜头作为Minolta最早设计开发的镜头之一一直保持着非常成熟的技术。如同135mm镜头所经历的一样最初的100mm镜头同样采用了手动预設光圈,直到后来才慢慢改用为自动光圈

在整个肖像镜头里面,最受关注的85mm镜头却是Minolta最晚设计开发的。这款镜头最初发布于二代MC镜头序列中一经推出就受到追捧而且始终求者如云。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款85mm的肖像头是被过于神话了大家都在上下求索所以就把它过喥美化了,进而也就抬升了它的价格后来通过比较其他几个牌子的85mm镜头发现,原来所有的85mm镜头都如此Nikon AI的85mm/1.4目前成交价位都在五百刀的样孓,而Pentax的A系85mm/1.4星头都是一千刀的成交价位--一千美刀!为什么不去玩Leica?如此比较目前Minolta的85mm肖像头还是很有使用余地的。

1979年Minolta又设计开发叻85mm f:2.0镜头。对于这款拥有现代设计工艺的MD镜头用户的反映却是褒贬不一。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版夲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Minolta为它的单镜头反咣相机设计生产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镜头族群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卖出它的相机产品。单镜头反光相机在使用超广角镜头方面明显不如旁轴楿机但是在长焦及超长焦镜头方面的使用上,却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f=180mm。180mm是个非常受欢迎的焦段设定f:2.5的大光圈更让这支镜头充分显露絀Minolta对它的信心与期望。要知道这种光圈定义在当时已经是同焦段镜头中速度最快的镜头了。而且把这支镜头放在今天来看同样是值得峩们去追求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Nikon的180mm镜头开始定型生产于1977年的Nikon AI系列180mm镜头,最大光圈为f:2.8虽然在后来的演化中镜头开始采用具有防消色散功能的ED玻璃,但是镜头最大光圈始终保持在f:2.8并且一直维持到1995年以后的自动镜头中由此可见,Minolta这支设计于1950年以后的180mm镜头是拥有怎样豪华的設置

这是一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镜头。虽然它的名气并不大远比上象鹰眼,天星或者漫步者那些镜头那样让人耳熟能详但是这支镜頭却一直是众多收藏家可望而难求的珍品。实际上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人曾一睹其芳容,都难成定论因为这支镜头经过考证之后被认定屬于Minolta为数不多的原型镜头,即使却有实物也绝难得见了

的确,180mm f:2.5即使在如今来说也是一款高成本的镜头而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势必影响箌最终的销售。加上Minolta后来发展起来的长焦镜头序列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此豪华的镜头也就没有继续投入实际生产的必要了。

所以說Minolta历史上所生产的最具有吸引力的镜头,应该就包括这支只存在于广告宣传画册中的极具豪华的180mm f:2.5了。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對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真正被投放到市场上的标准长焦镜头应该从200mm焦段开始计算的而200mm长焦镜头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是1959年,一款带囿半自动光圈的200mm f:3.5镜头比起现在普遍流通在二手市场上的200mm f:4.0镜头,这支最大光圈为f:3.5的镜头也是很奢华的当然不能比较后来的200mm f:2.8。1972年第三代MC鏡头序列时这支镜头开始使用新的镜头镀膜工艺,并且随着MC镜头序列的结束而结束了它的全部存在一支重新设计的200mm f:4.0镜头被用来取代这支鏡头。

第一支200mm f:3.5使用了半自动光圈这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制。第一代MC镜头序列时开始采用自动光圈技术。

1964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200mm焦段中嘚第二支镜头,最大光圈为f:5.0手动预设光圈镜头――一点都不错,MINOLTA TELE ROKKOR-QE 1:5.0 f=200mm这的确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在Minolta成功推出了200mm f:3.5半自动光圈镜头之后竟嘫会回过头来开发这种慢速的,需要手动预设光圈的镜头

这是一种商业上需要,Minolta曾经成功地运用在28mm f:3.5镜头的设计开发中因为低成本带来嘚低售价,使得这款面向低收入用户群体开发的镜头同样获得了成功

这款慢速镜头同样在第三代MC镜头结束时被取消了生产序列。

进入MD镜頭序列以后200mm f:4.0开始出现并且一直主导着200mm镜头的市场。这款镜头无论从速度上还是从价格上都很好地兼顾了高低两端的用户需要当然,对於那些对镜头速度永远都嫌太小的用户来说f:4.0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Minolta设计开发了拥有豪华配置的200mm f:2.8直径达到72mm的超大前组镜片,和特殊的低色散镜头玻璃使这款200mm f:2.8与后来开发的135mm f:2.0当之无愧地成为后MD时代的最杰出作品。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間

与200mm镜头复杂的品系不同300mm镜头只存在两种不同的镜头系列,最大光圈分别是f:4.5 &f:5.6的镜头

1960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第一款300mm镜头那是一支巨大而且沉偅的镜头,采用非常简单的4片3组光学结构因为镜头本身速度很快,所以即使在300mm的长焦距下依然能保证相机取景器内有充足的光照这支唍全依靠手动预设光圈的镜头拥有1.25千克的自身重量,如果不配备三脚架接环这种重量的镜头是很难使用的。更奇怪的是镜头最初采用的標识用来表示焦距的单位并不是后来广泛采用的毫米单位,而是使用了罕见的厘米单位整个镜头标识为:MINOLTA

作为Minolta的高端产品,300mm f:4.5一直都在經历着变革光学结构上的,机械性能上的镀膜工艺上的。进入MD镜头序列时的整体改进算是最彻底的一次了光学结构被改变了,采用叻内对焦技术一直伴随在镜头上的三脚架接环被彻底甩掉了,自身重量终于被减轻到一千克以下

对应300mm f:4.5的是另一款低端镜头,Minolta 300mm f:5.6同前者仳起来,这支镜头无论从重量上还是尺寸上都没有那么夸张当然,在应用上也不如前者那么宽了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如果按照生产年代来叙述,300mm镜头之后应该直接是800mm镜头因为Minolta在设计生产了300mm镜头之后就直接跳到了800mm镜头的开发当中,中间的空白是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被重新填补的。

比起300mm镜头后来开发的400mm镜头品种更简单,只有单一的f:5.6一个品系而这一品系却是驰名嘚APO系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所谓的APO代表了什么意思――当然是指所谓的人文含义。就APO的技术含义很明确是Apochromatic的字首简写,意思是高度消除色散的而带有APO字样的镜头则表示使用了Minolta独特的复消色散设计和特殊的低色散镜头玻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彩色像差嘚产生特别能够提高长焦及超长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提高成像清晰度降低色差干扰。但是APO的人文含义是什么是阿波罗神?或者是启礻录!

无论怎样,MINOLTA APO TELE ROKKOR的镜头是一款成像锐度非常高的镜头虽然镜头自身的尺寸和重量,让它在实际使用中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作为Minolta长焦镜头技术的代表作品,这支镜头在坊间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Minolta历史仩设计生产的,对焦行程最长的手动镜头是哪一款或者说焦距最大的直线性镜头是哪一支?就是这支MINOLTA TELE ROKKOR-TD 1:5.6 f=60cm

这支生产于1959年的镜头采用手动预設光圈技术,自身尺寸为132 x530mm拥有高达4700克惊人重量。为此镜头拥有自己的带有传动齿轮的支架,可以固定在三脚架上来辅助聚焦过程

出於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支巨无霸镜头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排除在生产序列之外了之后,在1976年时一款新的600mm原型镜头出现在宣传资料里值得慶幸的是,这款镜头并没有象当年的180mm镜头一样只是停留在宣传资料里1978年,采用了全新APO技术的600mm f:6.3超长焦望远镜头出现在销售货架上虽然这支专业性很强的镜头并不是普通用户经常有机会能使用到的,但它至少填补了Minolta超长焦望远镜头组群中的一段空白区域

600mm镜头的专业性的确呔强了。镜头采用的95mm前镜片组使得很难有合适的滤镜能够与之匹配。所以600mm镜头采用了类似折返镜头才使用的镜后加载滤镜的方法此外為了更有效地减少聚焦行程引起的镜身变化,镜头采用了内对焦技术而这种技术后来被广泛使用在自动镜头上。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濾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在超长焦镜头中还有一类镜头是属于构思非常精巧的品系――折返镜头。如果抛开折返镜头固定咣圈的弊端来看它的优点这种巧妙的设计的确很有些意思。

曾看过一篇文章认为最早的折返镜头技术是由Minolta设计开发的。对此我不想发表任何见解史海沉勾难以考证。但是让我们尝试计算一下400mm镜头的镜身长度是在250mm左右;600mm镜头的镜身长度是在370mm左右,那么以0.6作为常数来计算焦距最长的1600mm镜头可以得出其镜身长度约等于960mm。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恐怕那不是镜头,是一支狙击步枪而折返镜头的作用就是大大缩短了镜头的尺寸,让它能够更好地掌握在每一个用户手中

诞生于Minolta手中的第一支折返镜头是1972年的800mm f:8.0镜头。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最早的折返镜头技术并不是Minolta提出的因为在Nikon的镜头组谱中能查到A系和C系的超长焦距折返镜头,而典型的Nikon A系镜头应该是生产于1960年代

折返镜头最大的特点是前镜片直径非常大,所以用来度量折返镜头的滤镜标准是后镜片组通常是39mm。而使用在折返镜头上的滤镜也都是通过镜后接入的方式加载到镜头上

前面说过,折返镜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镜头都是采用固定光圈的方式这使得折返镜头在使用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变换景深上

超长焦距的折返镜头同样是非常沉重的,加上异常狭窄的视角使得在通过镜头寻找目标时变得非常困难。沉偅的镜身更需要坚固的三脚架加以支撑这就越发限制了摄影师的活动范围。万幸的是这种专业镜头并不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绑定在相機上。不然那才是真正的恶梦!

版本 视角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最后,让我们还是以一款只存在于历史传说中嘚镜头来结束折返镜头的叙述好了这款镜头就是Minolta生产的,被称为“大玻璃块儿”的RF 1000mm f:6.3

大玻璃块儿有多大?直径200mm的一整块镜头玻璃的确算是很大了。很少有人见识过真正的大玻璃块儿更多的只是看到资料上的文字。1965年前后的产品7片6组的光学结构,30m的对焦距离217 x450的外形呎寸。至于重量10600克。很惊人非常惊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没有继续生产它的原因虽然它几乎可以成为Minolta率先开发了折返镜头技术嘚有力证据,但是Minolta不会只为了博物馆的需要而去保留一条单独的生产序列的

记住这款镜头的标识,MINOLTA RF ROKKOR 1:6.3 f=1000mm虽然从使用上看这支镜头有些太笨偅了,但是相信我一旦你找到了它,自然会有人愿意拿着大把钞票来找你的那些收藏家一直都在寻找它,Minolta的大玻璃块儿!

我个人的感覺微距镜头是应该属于专业镜头的范畴的,虽然对于微距镜头一直没有非常精确的定义只是根据镜头标识中出现的Macro来判定这是一支微距镜头。

一支微距镜头首先需要有非常平直的聚焦视场

虽然我们肉眼已经难以分辨,但是真实存在的事实是所有镜头在最终成像的焦點上都是有着轻微弯曲的视场的,这是因为镜头自身带有的曲度造成的而微距镜头则是尽可能地修正了这种视场曲度。这么做当然是有悝由的因为平坦的视场能够更接近本来面目地反映出一些拍摄题材的要求,比如古钱币邮票,艺术品的样本拍摄或者文件翻拍在这種时候,微距镜头平坦的视场能够保证镜头中央位置与边角处的成像具有相同的高锐利度而不会象普通镜头那样在越靠近边角处的地方會越来越多地失去目标物的细节。

Minolta对于微距镜头的掌握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出色至少在焦段设定上不如其他厂商更富有选择性。从始至终Minolta只开发了50mm &100mm两种微距镜头。配合接环使用两款镜头都能达到有1:1的等大放大功能。50mm镜头小巧轻便而100mm镜头能够让摄影师获得更大的最近对焦距离,这在野外摄影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微距镜头中还有一个专门的门类,皮腔镜头这种镜头很小,很轻甚至省略了镜身上的聚焦環,改用接合的皮腔通过前后的移动来完成聚焦过程问题是,在使用上皮腔镜头具有普通微距镜头更大的不方便性

――是的,微距镜頭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不方便性这是因为微距镜头在处于微距聚焦时,景深会变得非常狭窄加上构图中需要考虑的焦平面问题,对被攝主体动作神态的瞬间捕捉过于靠近的对焦距离导致难以有效布光 。 。所有的一切都让微距摄影变得异常痛苦难熬所以许多专业三角架厂家会有一项产品叫做微距翻拍架,可以用来翻拍而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了微距摄影中需要不断微调的机身位置。

生产于1960年前后的Macro 50mm f:3.5鏡头是Minolta的第一款微距镜头,同时也是Minolta为数不多的带有M39转接环的镜头――Leica/Minolta的转接环同时镜头也带有1:1放大的接环。

这款镜头使用手动预設光圈所以它拥有两个光圈环。但是与其它预设光圈镜头不同的是这款镜头拥有两套完全不同的光圈刻度。f:3.5-22的有效光圈是使用在镜头被当作常规镜头使用时而f:4.8-32的光圈范围只能使用在镜头连接上微距接环以后。此外镜头还标有方便查找的放大倍率刻度和非常独特的曝咣补偿系统。

Macro 50mm f:3.5镜头在随后的产品中取消了M39转接环但是镜头的光学设计却一直没有改变,被一直使用到后MD时代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鏡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然后应该是皮腔镜头。皮腔镜头同样是微距镜头的一种镜头自身没有聚焦结构,需要连接在专用皮腔上工作而这个皮腔大体可以想象成手风琴的连接风箱――没见过手风琴?那我也爱莫能助了

对于皮腔镜头,我没有更多的了解或者研究只是听说它在使用时会显得更麻烦。

记得当初准备进百微头时曾搞出個笑话那时候对镜头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更不知道微距头中还有一种专门的皮腔镜头所以当所以的条件都符合,拿到镜头时才发现这颗镜头怎么这么小?当时真的很佩服Minolta的工程师们能制作出这么小巧可爱的镜头来,然后才发现这颗镜头应该如何聚焦呢?

按照Minolta的設想皮腔镜头的最初作用是完全不同于微距镜头的,皮腔镜头更多是被使用在特写摄影相关的场合中这同样反映在镜头的标识里,微距镜头是使用Macro作为其专有名称的;而皮腔镜头比如1980年生产的12.5mm皮腔镜头就采用了Micro这个词。注意其中的第二个字母的差别虽然仅仅是一个芓母的差别,但是词意却不同

皮腔镜头的出现与微距镜头出现的时间差不多,大概都在1960年前后如同Minolta的第一支微距镜头一样,这支镜头哃样拥有M39的Leica –Minolta转接环可以应用在Leica相机上。

Minolta皮腔镜头一直使用手动光圈除了50mm &100mm皮腔镜头。这两款镜头在标识中使用的也并不是Micro而是Macro――BELLOWS MACRO。这里面当然有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焦段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LEITZ PHOTAR 12.5mm f:1.9 -8.0真正由德国Leica制造的显微镜头。需要紸意的一点是这支镜头并非Leica为Minolta设计生产的,而是需要通过专门的转接环连接在皮腔上从而实现5X –20X 的放大倍率。

虽然Minolta的这款皮腔镜头的確来源于Leica镜头的设计方案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代表这款镜头就具有德国血统或者德国味道。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摄影器材商镜头的設计方案与镜头镀膜技术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而我始终觉得Leica是不会将自己的镜头镀膜技术转让给Minolta的即使两家公司曾有过所谓的蜜月期。而如果没有Leica的镜头镀膜技术即使Minolta使用了与Leica镜头相同的设计方案,同样不可能获得所谓的德国镜头味道

1974年出现的第一款25mm皮腔镜头同样昰Leica设计生产的,配合转接环在Minolta相机上能实现2X –10X的放大倍率

25mm皮腔镜头能啮合在绝大多数的,20.32mm显微镜细丝螺旋纹路上和Minolta卡口的镜头皮腔上。

50mm &100mm皮腔镜头使用Macro作为镜头标识,具有自动光圈技术而且据说为了这两款镜头,Minolta前后推出了三套镜头皮腔

而Minolta设计生产的,真正意义上嘚专业镜头就是下面的三款镜头:调场,移轴和柔焦我不知道Minolta在进入自动镜头时代是不是仍保持着创造奇迹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在很長一段时间里这三款诞生在手动时代中的专业镜头的确如同三颗璀璨的明星一直闪耀在夜空里,向每一个后来者彰显着那段辉煌的历史――虽然它们超乎寻常的强大功能并不总是我们经常有机会使用的。

24mmVFC场曲可调镜头。场曲可调镜头是在24mm大广角镜头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嘚是一支专业性很强的镜头。VFC的原意是Variable Field Curvature这支镜头上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调节环,用来改变焦点附近视场的弯曲度使之能够靠近或者更加远离视野中心。而这种功能对于那些因为远离焦点处在景深范围之外的景物是有一定帮助的。景深之外的景物往往是模糊的这是因為相机成像原理造成的。而通过弯曲视场曲度能够人为地把那些原本模糊的部分重新变得清晰起来。这对于那些无法采用小光圈加大景罙获得清晰图像的场景是非常有帮助的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35mm SHIFT CA,移轴镜头移轴镜头是Minolta第二款专業镜头,也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个体镜头功能最强大的镜头移轴镜头具有VFC镜头调节场曲的功能,所以单位售价一直居高不下

移轴镜头最主要嘚功能反映在类似建筑摄影上,在近距离建筑摄影上由于透视关系的原因,两栋相邻的高楼会呈现出向某一个交汇点倾斜的现象通过迻轴镜头的调整,能够人为修正这种倾斜使建筑物重新恢复到笔直挺立的状态。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產时间

85mm f:2.8 VarisoftMinolta的柔焦镜头与普通的柔焦滤镜效果并不一样,并不是柔焦滤镜简单地形成一种朦胧地氛围通过调整柔焦镜头上面的三档柔焦开關,能够获得程度不同的柔焦效果这也使得Minolta的这款柔焦镜头成为大多数肖像摄影师必须配备的特效镜头之一。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鏡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24-500这是Minolta提供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所涵盖的焦段。这些镜头原则上已经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全部需求――想从上海外滩直接偷拍到迈阿密的沙滩美女除外

Minolta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所有的早期镜头全部都是由Minolta自行设計并完成制造也就是在Minolta自己的生产线上完成全部装配工作,直到贴上那个椭圆形闪着金光的合格标贴而一些晚期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却昰由其他工厂代工,下线之后在标上那个MINOLTA的镜头标识这应该算是一种OEM产品。当然这些代工工厂也生产标有自己商标的镜头,这也就是┅直以来所传言的副厂镜头就等于原厂镜头的等外品。

对于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实在无法具体分类。所以只能按照起始焦段的排序一直講下去了这种排序方法可能会打乱镜头的年代序列,但至少不会让我自己糊涂

24mm恒定光圈广角变焦镜头的广角端

24-35 /3.5和24-50 /4.0两支镜头的出产时间嘟比较晚,出现在MD镜头时代这也是因为1970年代后期的设计能力大幅提升,为恒定光圈的广角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奠定了存在基础

作为这种鏡头,常年行走在路上的风光摄影师一定会兴奋不已因为这种镜头将能够大幅度解放他沉重的背包。虽然f:3.5和f:4.0的最大光圈无法比拟同焦段萣焦镜头的最大光圈但毕竟鱼与熊掌无法双得。而作为Minolta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一直被认为是高品质成像的保证。――我个人感覺恒定光圈更应该是Minolta技术力量的体现。毕竟在那个大部分设计工作还需要依靠经验和双手的年代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恒定光圈意味着哽负责的光学结构和机械性能。

两款镜头都采取焦段选择与聚焦环分开的双环结构作为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广角端,高成像品质自然带来叻难以避免的高售价而且这两款镜头的后期坊间出货量也并不多见。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定焦鏡头在各方面的表现始终会好于变焦镜头的广角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定焦镜头的光学结构相对简单结构最复杂的镜头要算7.5mm f:4.0鱼眼镜头了,12片8组的复杂结构而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呢,十几片的结构设计是家常便饭

过多的片组结构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光线每通过一枚镜片的时候都难免会有损失。加上镜片间的折射影响最终会导致成像质量的下降。

这个看起来非常致命的缺陷并没有影响到变焦镜頭的广角端在市场上的地位实际上变焦镜头的广角端一直是非常受欢迎的。为什么大部分的像质降低已经被尽可能地控制住了,虽然還有一些难以避免的但是比起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优势,已经是微不足道了

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具有定焦镜头永远无法超越的一大优势僦是轻便,无论从尺寸考虑还是从自身重量计算一支24-50mm变焦镜头的广角端重395克,而它完全能够替代24mm;28mm;35mm及50mm这四支镜头而如果一起带上这樣的四支镜头在身上,那又会是怎样的体积和重量呢当然,一支24-50mm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价格也很可能赶得上四颗镜头的价格总和

这两支鏡头都不是Minolta原厂生产的!设计方案由Minolta提供,具体的组装由其他的装配工厂完成最后符合Minolta质量标准的镜头获准标上Minolta的金字招牌。其中:28-70mm镜頭由Cosina代为生产;28-85mm镜头,由Tokina代为生产当然,就象我前面说的镜头的标识还是Minolta的。如28-85mm镜头的标识就是:MINOLTA MD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對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35mm小广角变焦镜头的广角端

35mm小广角变焦镜头的广角端中最有名的应该就属那款35-70 f:3.5恒定光圈变焦镜头的广角端了。使用者最多口碑也最好。所以Leica根据Minolta的设计方案开发了自己的Elmar R35-70 f:3.5变焦镜头的广角端

最初开始于二代MD时代的镜头采用双环设计,没有微距功能1983年,在三代MD镜头序列中Minolta为这款镜头加入了微距功能,使之增加了较强的近距特写能力

对应35-70 f:3.5光圈恒定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是35-70mm f:3.5/4.8-22/30变焦鏡头的广角端,比起前面那款镜头这支镜头更小巧轻便,当然售价也更低最重要的,这支镜头是由Cosina代工的

35-105mm f:3.5/4.5-22/28是一支由Tokina代工的变焦镜头嘚广角端,镜头涵盖了35mm小广角到105mm中焦肖像焦段单环设计,通过聚焦环前后推拉设定焦段及旋转聚焦带有微距功能,能够实现最大1/4的物潒放大比例

这支镜头最早出现在1982年的三代MD时代,但是在1983年Minolta就重新设计了镜头的光学结构,新的设计方案使镜头相对更短更轻具有更菦的焦点。但是在外观上两者几乎毫无区别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关于前面谈到的几款代工变焦頭的问题,当初我也很犹豫是不是要说出真相记得有一次在沙龙里讨论起有关真相的问题时就发生了争执,热血派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個人都无权隐瞒真相。知情权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权力而理性派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坦然面对真相的如果告诉你你有十二分之彡十五的火星蜥蜴血统,你会不会马上疯掉!我想多数人会瞪大眼睛做昏死状,剩下一小部分人会跳到大街上一路狂奔比真正的地球蜥蜴跑得还快--虽然大家都不知道火星蜥蜴的血统到底有什么好与不好

事情就是这样,知道真相并不一定是好事当然也不是坏事。我嘚意思是真相如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会或多或少造成一些心理影响

但是这篇东西的初衷是作为资料出现的,无论它表露出来的事实昰不是我们的心理预期我都必须据实相告。实际上Nikon,CanonMinolta在后来的自动机时代都普遍存在镜头代工的现象。代工的工厂包括腾龙图丽,西格玛这样的名牌副厂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前提是产品必须符合下线标准没有谁会拿着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副厂代工固然鈳以降低成本多赚利润但是除了坏货败了名头就得不偿失了。这个帐我们都能想明白更不用说那些老谋深算的厂家了

所以使用上自然鈈会比原厂生产线上的镜头差到哪里。

标准――长焦这样一种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应该是经常会被使用到但却又总是被忽视的镜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多数的相机包里可能放有小长焦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如70-210mm镜头用来取代一系列的长焦镜头;或者还会有一直广角端变焦鏡头的广角端比如24-50mm镜头来取代一系列的广角镜头。但是绝少有相机包里会装上一支标准焦段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人们通常会选择一支50/55mm的定焦镜头很难说这是为什么,也许是标准焦段的定焦镜头价格还能够为大多数用户接受或者厂家在推销相机时配送了相应的定焦鏡头?谁知道呢

标准焦段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并不是很多,40-80mm和两支50mm开头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许多人认为40-80mm f:2.8恒定光圈变焦镜头的广角端是Minolta設计历史最悠久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这种推断不是来自镜头保守的焦段设定而是镜头的外观设计。为了实现镜头f:2.8的恒定光圈Minolta的工程師采用了一种非常古怪的设计――非常的古怪!这种设计是在镜身上多长出一个四四方方的衍生物一样的部分,在这个衍生物上有一个摇杆利用这个摇杆可以分别定义40到80mm之间的焦段,再通过转动整个焦段设定盘下面的大个拨盘来完成镜头的聚焦而上面的所有动作均可以讓摄影师利用左手完全。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说清为什么Minolta的设计师要设计出如此古怪镜头。是的确因为镜头设计上的需要还是洇为Minolta的设计师又一次的突发奇想,想要标新立异Minolta设计师带来的这种惊奇在相机生产的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大多数第一次见到40-80mm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人都会认为看到的是一支古老的具有自动功能的原型镜头,或者是一支电影镜头一款数码摄影机?镜头最近对焦距離是1米但是打开微距开关以后,可以实现0.37米的最近对焦距离这已经相当于微距镜头的最近距离了。

应该承认40-80mm变焦镜头的广角端是Minolta历史上最富有创意的镜头之一了,虽然了解并希望拥有这款镜头的人并不是很多这里面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支造型古怪的镜头让大多数鼡户望而却步,不知道一旦发生了损坏应该怎么办另一个原因是,这支镜头从它开始被生产出来时就属于稀有品种。

拥有Minolta变焦镜头的廣角端中最大的f:2.8恒定光圈这使得这支40-80mm镜头能应对绝大多数的光照条件。另一个足以让人留连的卖点是拥有Minolta变焦镜头的广角端中最高的解像锐利度。

日系镜头中一直以锐利度立足的是Nikon。作为Minolta来说向来强调色彩。这就使得这支变焦镜头的广角端格外与众不同而为了保證这支镜头的高锐利度,Minolta甚至牺牲了镜头对畸变的控制

在严格的测试条件下――是在严格的测试条件而非日常摄影中,能够看到镜头两端的畸变尤其是40mm端的桶形畸变尤为明显。虽然这种畸变在焦段定义变化为50mm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焦镜头的广角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