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某测手测量cad距离测量的均方差为60m,则该测手测量的中间误差为多少

测量学,第一题谢谢啦!_百度知道
测量学,第一题谢谢啦!
我有更好的答案
答案为B77. 测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23.456米,返测为123.485米,则相对误差为( B )。A. 1/4300 B. 1/4200 C. 0.000235 D. 0.029
能解释一下吗
采纳率:7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实验心理学纲要张学民   舒   华   编著         舒   华   审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前 言实验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 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过 程中 ,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 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方面随着相关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 发展 , 吸收了计算机科学 、 医学 、 物理学 、 生物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 、 技术和 研究成果 , 使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并逐渐从传统的心理 物理学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 发展成为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 医学影像学技术 和神经电生理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的方法与技术体系 , 为心理学家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 现象的本质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技术手段 , 同时促进了心理学各学科领域研究层面的不断 深入 。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行为层面的研究 。 传统的心理物理 学方法从感知觉的层面入手 , 对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的研究 ; 行为主 义通过观察和仪器测量等手段 , 根据个体的外显行为来探讨心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 行为 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各种仪器和技术手段 , 同时 , 也对心理学的各学 科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 刺激 — 反应的研究思路在 20 世纪初到 50 ~ 60 年代一直 是影响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主导思潮 ; 现代心理物理法的出现从实验研究的思路上打破了 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局限性 , 使心理学家对感知觉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以及定量化的实验 方法 , 尽管如此 , 心理学家对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没有突破行为主义的研究思路 。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与研 究思路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 ,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使心理学实验研究思路产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软硬件技 术的支持 , 传统的反应时测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使反应时测量技术成为信息加工心 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 心理学家基于反应时测量技术在感知觉 、 注意 、 记忆 、 心理 语言学等领域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 使人们对心理过程的认识深入到信息加工的层 面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医学和生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 的技术手段 , 医学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技术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使心理学家对心理 现象的神经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并发展了新的学科领域 ——— 认知神经科学 , 人们对 心理现象的认识也从认知层面深入到神经机制的层面 。 随着心 理 学 实 验 研 究 方 法 与 技 术 的 发 展 , 作 为 心 理 学 实 验 方 法 与 技 术 的 基 础 学科 ——— “实验心理学 ” 在学科内容和体系上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 并不断将新的研究方1 实验心理学纲要                                                               法与技术纳入到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体系中 , 使读者能够对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现状 有一定的了解 。 基于目前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 在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 培养基地 “实验心理学 ” 名牌课程和国家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 , 在近 六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 我们对实验心理学理论 、 方法和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 第一 , 在保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 对实验心理学课程体系进 行了改革 , 使实验心理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在保证传统的基础内容的同时 , 充分体现 出当前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二 , 实验教学方面 , 在保证经典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 增加了当前实验研究领 域的一些前沿性的研究 , 使学生在保证了解和掌握经典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 , 能够 对当前实验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 , 以弥补基础教学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现象 。 第三 , 避免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必要重复 。 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与 普通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的部分教学内容有明显的重叠 ,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叠 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将传统实验心理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能与其他学科重叠的内容进行 了必要的调整 , 突出实验心理学在实验设计理论 、 方法 、 实验技术以及实验操作方面的 特点 。 第四 ,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 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实验教 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已经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主要手段 , 在心理学 实验研究与教学内容中 , 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 , 因此 , 在 心理学实验设计软件系统平台 ——— ExpPsy 2000 等 ) , 使实验教学标准化和规范化 , 并使 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 。 同时 , 开设必要的仪器操作的 实验 (如听觉实验 、 空间知觉实验等 ) , 使学生对传统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手段有所了 解。 第五 , 突出理论 、 方法与实验教学的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 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的基础 上 , 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 具体体现在使学习者通过实验心理学理论与 实验操作的学习 , 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 、 实验的基本要求 、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方法 、 实验设计方法 、 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变量控制 、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实 验 (研究 ) 报告的撰写格式与基本要求等 。 并为学习者达到学有所用 , 学以致用 , 利用 所学的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基础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 。 第六 , 突出实验设计在实验心理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学 习的基本目标 , 通过实验心理学基础理论 、 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的训练 , 最终的目的是 实验教学中 , 应采用一些国内外心理学实验研究与教学的软件 (如 E-Prime 、 DM DX 、2                                                                  前 言 使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选题 、 查阅文献 、 实验设计与实施 、 统计分析与撰写报告的全过 程 。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 在每个学期应选择一些近些年来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的课题作 为学习者的实验设计选题 , 或者由学习者自主选题 , 使学习者在学习和掌握传统的心理 学实验内容 、 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同时 , 进一步了解前沿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课题 、 研究方 法和采用的技术手段 , 以及如何将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于基础研究和解决实 际问题中 。 基于上述的改革思路 ,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 , 从结构和内容体系上进行了必要的调 整 , 在保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 , 突出了学习内容的易学 性 、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同时 , 在突出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 增加了大量关于心 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的实验内容 , 并将基础理论教学 、 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能力的 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 对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 的反馈调整 ; 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方面 , 考虑到传统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和基于计算 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当前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运用 的普遍性 , 因此 , 本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以传统的实验方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实 验研究手段为主 。 由于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对学科背景知识和专业技术的 要求 , 以及实验仪器购置及使用费用昂贵 , 在本书中只作了简单的介绍 , 而没有将这方 面内容列入到基础教学内容中 。 本书是在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 根据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反馈情况编写 的 。 其中 , 第三章和第五章由张学民和舒华共同撰写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四章 、 第六 章至第十四章由张学民整理和撰写 , 全书由舒华教授审校 。 在本书整理与撰写过程中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历届本科生在资料文献的收集 、 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 他 们活跃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与思考对改善教学工作予以了极大的帮助 , 这也充分体现了 “教学相长 ” 的古训 , 在这里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衷心地感谢 , 对本书中所引用资料文献 的作者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 在文献引用方面 , 由于绪论第一节 “ 实验心理学产生与发 展” 中引用文献的作者多是 19 世纪 、 20 世纪初的心理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 , 因 此 , 在行文中给出了这些研究者名字的中英文对照 , 对于其他章节中的作者 , 则直接采 用英文原文名字 。 关于本书的使用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时的安排 、 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 , 有选择性 地安排教学内容 。 第一章至第八章可以作为基础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必选内容 , 其中很多 理论的内容不是按照传统的教材的结构体系编写的 , 而是将理论放在了实验背景中 , 教 师可以根据教学课时的安排 , 选择相应的理论内容与教学实验 。 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可以 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 , 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经典 实验 。 第十三章主要收集和整理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具有普遍性的研究3 实验心理学纲要                                                               问题 , 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备选内容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 、 学习者的基础以 及培养目标选择其中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实验 。 在第十四章中 , 给教师和读者提供了实验 设计的基本要求 、 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及部分实验设计选题 , 作为每学期末 (作业 ) 论文 的备选题目 , 教师和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文献情况进行选题 。 由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仍在不断完善之中 , 加之心理学实验研 究课题 、 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 , 本书包含的内容不可能涵盖心理学各研究领 域的实验研究 , 在将来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中 , 我们将对本书的理论与实验内容不断 进行修订 、 增补和更新 , 以适应实验心理学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需要 。 在本书的整理和撰 写过程中 , 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 , 希望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 意见 。作 者 2003 年 7 月 19 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市应用实验心理重点实验室4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 … … … … … … … … … (2)   二   1800 ~ 1850 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 … … … … … … … … … … … (3)   三   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与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 … … … … … … … … … … … … … … (8)   四   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9)   五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二节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14)   一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二   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三   研究设计与实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四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五   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第三节   实验法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区别 … … … … … … … … … … … … … … … (24)   一   观察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二   访谈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三   问卷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四   测验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五   实验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六   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 … … … … … … … … … … … … … … … … … … … (25) 第四节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一   数据的初步整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二   描述统计分析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三   推论统计分析 (Deductive Statistics ) … … … …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 … … … … (28)  四   其他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31)1 实验心理学纲要                                                               第五节   撰写研究报告的格式与基本要求 … … … … … … … … … … … … … … … … … (31)   一   撰写研究报告的格式与基本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31)   二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36) 第六节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37)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第一节   仪器在心理学实验中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39)   一   心理学实验仪器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二   仪器在心理实验中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三   心理实验仪器的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第二节   心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仪器 … … … … … … … … … … … … … … … … … … … (45)   一   感知觉类的实验仪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二   注意类的实验仪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三   学习与记忆类实验仪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四   动作与技能实验仪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五   生理心理实验仪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第三节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现代实验仪器 … … … … … … … … … … … … … … (56)   一   视野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二   多导生理记录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三   脑电记录仪 (EEG /ERP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四   多功能睡眠监护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五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原理 … … … … … … … … … … … … … … … … … … … (61)   六   脑磁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七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八   快速重复刺激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实验一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 … … … … … … … … … … … … … … … … (64)第三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第一节   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 … … … … … … … … … … … … … … … … … … … … (65)2                                                                  目 录   一   公正对待实验参与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   二   被试反应倾向与实验者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69) 第二节   如何公正对待实验动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一   实验动物与科学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二   心理学实验中使用实验动物的基本规范 … … … … … … … … … … … … … … … (73)   三   心理学研究中使用实验动物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74) 第三节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 … … … … … … … … … … … … … (75)   一   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二   实验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三   论文写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四   论文发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第四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第一节   心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及注意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81)   一   心理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二   心理学实验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82) 第二节   心理实验中各种变量及变量的控制 … … … … … … … … … … … … … … … … (83)   一   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二   指导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   三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   四   给自变量和因变量下操作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88)   五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     实验二   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90)     附 : 画线准确性结果记录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94)第五章   实验设计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种类与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95)   一   实验设计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   二   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96)3 实验心理学纲要                                                               第二节   实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一   描述统计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二   组间差异的检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三   单因素方差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   四   多因素方差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五   多因素实验设计中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 … … … … … … … … … … … (130)第六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简   介   传统心理物理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4)     实验三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 … … … … … … … … … … … … … … … (136)     实验四   最小变化法测量彩色明度差别辨别阈限 … … … … … … … … … … … … (140)     实验五   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 … … … … … … … … … … … … … … … … (144)     实验六   平均差误法测量缪勒 — 莱耶错觉 … … … … … … … … … … … … … … … (149)     实验七   平均差误法测量彩色明度差别辨别阈限 … … … … … … … … … … … … (155)     实验八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 … … … … … … … … … … … … … … … … (158)     实验九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 … … … … … … … … … … … … … … … (161)     附 :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实验说明 … … … … … … … … … … … … … … (164)第七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 信号检测论 (SDT)简   介   信号检测论理论与实验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166)     实验十   信号检测论 ——— 有无法 … … … … … … … … … … … … … … … … … … … (171)     实验十一   信号检测论 ——— 迫选法 (一 ) … … … … … … … … … … … … … … … (175)     实验十二   信号检测论 ——— 迫选法 (二 ) … … … … … … … … … … … … … … … (177)     实验十三   信号检测论 ——— 评价法 … … … … … … … … … … … … … … … … … … (180)     附 : 实验十三汉字实验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184)4                                                                  目 录第八章   反应时测量技术简   介   反应时测量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6)     实验十四   简单反应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     实验十五   选择反应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实验十六   辨别反应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实验十七   线索与刺激特征相容性对刺激识别的影响 … … … … … … … … … (201)第九章   视觉实验简   介   视觉实验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211)     实验十八   距离与单双眼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 … … … … … … … … … … … … … (215)     实验十九   视觉明适应与暗适应过程的测定 … … … … … … … … … … … … … … (219)     实验二十   彩色视野范围的测定 … … … … … … … … … … … … … … … … … … … (222)第十章   听觉实验简   介   听觉实验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225)     实验二十一   听觉绝对阈限的测定 … … … … … … … … … … … … … … … … … … (229)     实验二十二   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过程 … … … … … … … … … … … … … … … … (232)     实验二十三   听觉方向定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234)     实验二十四   听觉等响度曲线 … … … … … … … … … … … … … … … … … … … (237)第十一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简   介   学习与记忆的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241)     实验二十五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 … … … … … … … … … … … … … (245)     实验二十六   短时记忆保持量的测定 … … … … … … … … … … … … … … … … … (250)5 实验心理学纲要                                                                   实验二十七   系列位置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252)     实验二十八   延迟时间对系列范畴词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 … … … … … … … … (256)     附 : 实验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9)     实验二十九   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 … … … … … … … … … … … … … … … … (259)     实验三   十   材料呈现形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 … … … … … … … (261)     实验三十一   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265)     实验三十二   视觉与听觉跨通道学习的系列位置效应 … … … … … … … … … … (273)第十二章   经典的信息加工实验简   介   经典的信息加工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8)     实验三十三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 … … … … … … … … … … … … … … … (279)     实验三十四   Cooper 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 … … … … … … … … … … … … … … (285)     实验三十五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 … … … … … … … … … … … … … … … … … … (291)     实验三十六   认知方式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 … … … … … … … … … … … … … (295)     实验三十七   认知方式的测量方法 ——— 棒框实验 … … … … … … … … … … … … (299)     实验三十八   句子类型对理解速度的影响 (一 ) … … … … … … … … … … … … (301)     实验三十九   句子类型对理解速度的影响 (二 ) ——— 正负信息对理解过程的影响 … … … … … … … … … … … … … (305)     实验四   十   轮廓比较与命名的信息加工过程 … … … … … … … … … … … … … (310)     实验四十一   信息加工模式 — 系列扫描与平行扫描 … … … … … … … … … … … (316)第十三章   基础与应用研究实验简   介   基础与应用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 … …     实验四十二   认知方式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 … … … … … … …     实验四十三   字面理解和非字面理解的实验研究 … … … … …     实验四十四   中英文词语之间启动效应的研究 … … … … … …     实验四十五   图形信息有意遗忘的研究 … … … … … … … … …     实验四十六   动词特性及施事者对被动句理解影响的研究 …     实验四十七   汉语语音返回抑制研究 … … … … … … … … … …     实验四十八   语音关联对错误再认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0) (321) (329) (334) (339) (343) (348) (355)6                                                                  目 录                                                 附 : 实验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四十九   字型字号对认知加工速度的影响 … … … … … … … … … …   附 : 同义词和反义词词表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五   十   Ponzo 错觉的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 …   实验五十一   面孔识别特异性的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实验五十二   FOK 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 … … … … … … … … … … … …   实验五十三   中文阅读中的字形和语音加工 … … … … … … … … … … …   实验五十四   关于多任务操作的研究 … … … … … … … … … … … … … …   实验五十五   选择注意加工优先效应 … … … … … … … … … … … … … …   实验五十六   复合运动目标的注意追踪研究 ——— 目标融合程度对多目标注意追踪的影响 … … … … …   实验五十七   跨通道选择性注意的实验研究 … … … … … … … … … … …   实验五十八   目标熟悉性和任务难度对前瞻性记忆的影响 … … … … …   实验五十九   背景 - 文本颜色搭配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 … … … … … …   实验六   十   手机用户界面显示效果的工效学研究 … … … … … … … …   附实验材料 (手机短消息和手机号码 ) 及手机偏好调查问卷 … … … …   实验六十一   跨通道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实验六十二   视觉和听觉的 S - R 相容性比较研究 … … … … … … … …   实验六十三   视觉阈下刺激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 … … … … … … … … …   实验六十四   视觉与听觉通道的注意瞬脱现象 … … … … … … … … … …   实验六十五   多目标视觉注意追踪的研究 … … … … … … … … … … … …   实验六十六   多目标视觉搜索中的干扰效应 … … … … … … … … … … …   实验六十七   关于动态信息的加工机制 : 课堂信息加工速度的研究 ——— 反应时技术在生态化实验中的扩展应用 … … … … …   附 : 实验指导语与实验材料制作举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3) (368) (371) (372) (379) (384) (389) (394) (398) (405) (412) (415) (420) (429) (436) (439) (444) (449) (455) (462) (467)… … … (470) … … … (475)第十四章   实验设计要求与设计选题第一节   实验设计要求 … … …   一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   二   实验研究课题的选择 …   三   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 …   四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   五   撰写研究报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9) (479) (479) (480) (480) (480)7 实验心理学纲要                                                                 六   主要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实验设计选题 …     附录一 : 样例报告 …     附录二 : 主题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1) (481) (483) (489)8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中世纪前叶 (14 ~ 15 世纪 ) , 西方社会文化与技术的发展推动文艺复兴运动 (T he战争扩散推动了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 印刷术的传播和广泛应用 , 促进 了人类文明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 中世纪土耳其战争 , 促使土耳其文化向西方 (如意大 利 ) 传播 , 为长期沉寂的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 ; 航海技术的发展 , 使人们发现了南北美 洲新大陆 , 促进了商业 、 文化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 新的科学思潮的出现 , 为人类重新 心说” 打破了统治几千年的 “地心说” , 同时 , 也打破了人类在 “ 地心说 ” 统治多年形 并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进行重新的反思 。 由于上述原因 , 促使了人类文明 (文化 、 科学技术和新的科学思潮 ) 在国家与地区 之间广泛传播 , 并在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 意大利兴起了人类社会历史上规模 最大的 、 史无前例的文化运动 ——— 文艺复兴运动 , 并成为近代科学的开端 。 文艺复兴之 后 , 近代天文学 、 物理学 、 数学 、 化学 、 生理学 、 生物学等得到了广泛 、 系统 、 全面的 发展 , 并逐渐发展成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 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其中 , 生理学 的发展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 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 , 心理科学是出现较晚的学科之一 。 在心理学产生之前 , 数 学 、 物理学 、 化学 、 天文学 、 生理学等自然科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已经逐渐趋于形成 认识地球和宇宙提供了新的视野 。 如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 — 1543) 的 “ 日Renaissance ,15 ~ 16 世纪 ) 的兴起 。 火药的发明推动了近代战争的形式和规模的变化 ,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优越感 , 促使人类对地球 、 太阳系和宇宙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探索 ,1 实验心理学纲要                                                               了系统的学科体系 , 这些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879 年 , 冯特 (Wilhelm Wundt , 1832 — 1920)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 实验室 , 标志着心理科学从思辨的哲学范畴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 , 实验心理学也应运 而生 。    一   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一 ) 欧洲哲学流派对心理学的诞生 在心理学产生以前 , 心理学主要是哲学的研究范畴 , 17 ~ 19 世纪对心理学产生重 要影响的几个主要哲学流派有 : 唯理论 、 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 。 ① 唯理论 (Rationalism ) 。 唯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法国哲学家 、 科学家笛卡儿 (ReneDescartes , 1596 — 1650) , 他认为人的心理一方面依赖于生理 ; 另一方面依赖于身体以 外的灵魂 。 他认为 , 只是身体的原因不足以解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 并引入了灵魂的概 念 , 用于解释全部心理现象 , 提出了带有唯心论色彩的 “ 天赋论 ” , 认为人的观念不是 经验作用的结果 , 而是先天具备的 。 该学派对现代心理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88 — 1679) 和洛克 (John Locke ,1632 — 1704 ) , 他们反对笛卡儿的 “ 天赋论 ” , 认为② 经验主义 (Empiricism ) 。 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的霍布斯 ( T homas Hobbes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源于经验 , 并把经验划分为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 。 外部经验即人对环 境刺激的感知觉 , 内部经验是指对自己内部活动 (思维 、 情感 、 意志 ) 等的反省 。 经验 主义的产生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③ 联想主义 (Associationism ) 。 到了 18 ~ 19 世纪 , 经验主义演变为联想主义 ,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培因 (Alexander Bain , 1818 — 1903 ) , 联想主义把联想的原则看作是解释 一切心理活动的原则 。 联想主义的兴起对学习 、 记忆 、 思维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 (二 ) 实验生理学对心理学诞生的贡献 了基础 。 文艺复兴时期对解剖学和生理学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有 : 文艺复兴后解剖学 (Anatomy ) 与生理学 (Physiology ) 的发展为心理学的产生奠定1475 — 1564) 对人体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 由于人体解剖的发现与传统的观点有根本的冲 的朴素思想的统治 , 成为新的学术思潮 。16 世纪 , 意大利的达 ?芬奇 (Da Vinci , 1452 — 1519) 和米开朗基罗 (M ichelangelo ,突 , 遭到了传统势力的强烈反对 , 尽管如此 , 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终于打破了几千年传统 继他们之 后 , 被 称 为 “ 解 剖 学 之 父 ” 的 解 剖 学 家 维 萨 留 斯 ( Andreas Vesalius ,1515 — 1564) 对解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撰写了其解剖学专著 枟 论人体的构造 枠 , 并 在 17 世纪得以出版 。 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解剖学的奠基人 。2                                                               第一章   绪   论 维萨留斯的第四代学生哈维 (Wi11iam Harvey , 1578 — 1657) 被后人称为是生理学的奠基人 , 他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 并撰写了其生理学专著 枟关于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 枠 , 为近代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行了微观的观察和研究 , 为微观生理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 18 世纪 , 列文霍克 (Leeuw en Hoek , 1632 — 1723 ) 运用显微镜对生理解剖结构进 18 世纪 , 哈勒 (Haller A . V ., 1708 — 1777 ) 对 人 体 生 理 解 剖 结 构 进 行 了 实 验 研 在生理学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还有瑞典的林耐 (Carlvon Linneaus , 1707 —究 , 并出版了 枟人体生理学纲要枠 的专著 , 被后人称为 “实验生理学 ” 之父 。1778) 和法国的比夏 (Bichat , 1771 — 1802) , 其中 , 比夏的著作 枟生理学与医学中的应 用解剖学 枠 对后来的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近代哲学 、 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 而现代 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 则直接来源于近代 (18 世纪前半叶 ) 实验生理学 。 其中对心理学 实验方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实验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有 : 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区别 。 1811 年 , 英国的贝尔 (Bell J . ) 和法国的马戎第 (M agendie F ., 1783 — 1855) 发现 1833 — 1840 年 ,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 (M uller Joh , 1801 — 1858 ) 提出的神经特质能 1840 年 , 德国的雷蒙德 (Raymond ,1818 — 1896) 发现了神经电冲动现象 。 1850 年 , 德国的赫尔姆霍茨 (Hermann Von Helmholtz , 1821 — 1894 ) 测量了青蛙 1861 年 , 法国医生布洛卡 (Broca P ., 1824 — 1880) 发现失语症与左侧额叶的部分 1869 年 , 英国科学家杰克逊 (Jackson J . ) 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 。 1870 年 , 德国科学家弗里茨 (Fritz ) 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的功能 。 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这些科学家在实验研究方法和感知觉方面的重要发现对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实验说 , 并出版了 枟人类生理学纲要枠 一书 , 为感知觉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的神经传导速度 。 组织病变有关 。二   1800 — 1850 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在 1800 — 1850 年期间 , 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了诸多重大的发现 , 其中有九项科学发 现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 这九项发现是 : (一 )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发现 同的神经活动支配的思想 。 1811 年英国的贝尔在研究中发现脊髓混合神经纤维的前面 早在公元 1 世纪 , 一位学者盖伦 (Galen , 公元 129 — 199 ) 就提出感觉和运动是不3 实验心理学纲要                                                               和后面具有不同的功能 , 后面的神经纤维是负责感觉的功能 , 前面的神经纤维是负责运 动的功能 。 1822 年 , 法国的马绒第在不知道贝尔的发现的情况下 , 得出了同样的发现 。 这个 发现使人们将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区分开来 , 对后来的神经生理学和感知觉的研究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 (二 ) 神经特殊能说的提出 够感觉到不同的颜色 , 并因此产生颜色知觉 。 托马斯 ?扬 (T homas Young , 1773 — 1829) 提出了三色论 , 认为不同的视觉神经能 神经纤维的功能的研究与发现 , 促使了人们对神经纤维进行分类 , 在神经纤维分类 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德国的约翰内斯? 缪勒 。 1826 年 , 缪勒将神经纤维分为五类 , 即 五种感官各对应一类神经纤维 , 每种神经纤维具有不同的能量 , 并被不同神经纤维感 知 , 这就是著名的神经特殊能说 (T he T heory of Specific Sense Energies ) , 并于 1838 年 正式发布了他的学说 , 出版了专著 枟人类生理学纲要 枠 , 在此书中对如下问题进行了论 述 : ① 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 ; ② 呼吸 、 营养 、 生长 、 生殖和排泄的化学问题 ; ③ 神经生 理学 ; ④ 肌肉运动 、 发音与语言 、 反射活动和感知觉的神经特质能说 ; ⑤ 联想 、 记忆 、 想象 、 思维 、 感情 、 激情 、 心体问题 、 幻想 、 行为 、 气质和睡眠 ; ⑥ 生殖 、 胚胎发育和 出生后的发展 。 其中 ④ 和 ⑤ 两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 19 世纪 40 年代 , 赫尔姆霍茨在托马斯 ? 扬和缪勒的理论基础上 , 吸收了神经特质 能说的观点 , 对三色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 提出了能够解释色盲的颜色知觉三色论 , 对 后来颜色知觉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三 ) 感觉的研究 1832) 和普金耶 (Purkinje , J . E , 1781 — 1869) 、 欧姆 (Ohm , G . S . ) 、 韦伯 (Weber . E . H , 1795 — 1878) 。 视觉现象的 研 究 与 17 ~ 18 世 纪 天 文 学 和 物 理 光 学 的 发 展 是 密 切 相 关 的 。 歌 德 在感知觉研究方 面 , 做出重大 贡 献 的 科 学 家 有 歌 德 (Goethe . J . W . V , 1749 —(1810) 和普金耶 (1825) 对视觉现象学的研究发现了重要的视觉现象 , 如著名的颜色 知觉的敏锐度随视觉刺激背景光强度变化的普金耶现象 。 1843 年 , 欧姆提出了听觉法则 , 并认为人的听觉器官 ——— 耳可以完成对复杂声波 的傅立叶分析 , 并将其转化为协调的 、 可知觉的成分 。 1843 ~ 1848 年 , 著名的学者韦伯提出了关于定位错误和肤觉刺激的差别阈限的研 究 , 并提出了 “感觉圆周说 ” , 为感觉的感受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这也是感觉研究历 史上的一项经典的感觉研究实验 。 韦伯在感知觉 (肤觉 、 触觉 、 痛觉 、 听觉等 ) 方面做 了大量的研究 , 对刺激量的物理强度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并提出了4                                                               第一章   绪   论 在知觉心理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韦伯定律 。 (四 ) 颅相学 究 , 他认为心理机能依赖于脑内特定区域的大小 , 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脑内对应的区域增 加尔 (Gall F J ., 1758 — 1828 ) 大 约 于 1800 年 对 颅 相 学 (Cranioscopy ) 进 行 了 研大的结果 , 并认为 , 头颅的结构与人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 , 通过头颅的结构可以对人的 性格做出快速判断 , 加约尔提出的颅相学遭到了科学家的反对 , 尽管如此 , 颅相学的出 现对脑机能定位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五 ) 脑机能定位说 卢龙 (Flourens , M . J . P ,1794 — 1867) 认为 , 人的特殊机能在脑内有狭义的定位 , 但 对于一般的机能则要依靠较大部分的大脑区域 。 当时脑机能研究运用的主要实验技术是 生理解剖学实验方法 。 弗卢龙对大脑进行了精确的解剖和机能定位 , 并发现了大脑两个 半球 、 小脑 、 四叠体 、 延髓等脑结构单元 , 并对这些结构的机能进行了研究 。 1861 年 , 法国医生布洛卡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失语症患者的大脑的部分区域受到了 损伤 , 这为大脑机能的定位说提供了实证依据 。 1870 年 , 缪勒的神经特质能说也认为 , 五种感官的神经对应着相应的五个大脑的 区域 , 这些区域即是视觉中枢 、 听觉中枢 、 触觉中枢 、 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 。 1870 年 , 弗里奇 (Frisch G . ) 发现了大脑内的运动中枢 。 在此之前 , 学者们就证 (六 ) 反射动作的发现 射的最初含义是指 “反映” (reflective ) 。 关于反射的研究起始于无意识运动的研究 。 “反射 ” (Reflection ) 一词最早是 1736 年阿斯特律克 (Astruc J . ) 首先提出的 , 反 1751 年 , 苏格兰学者罗伯特 ?惠特 (Whytt R .,1714 — 1766 ) 通过解剖和割离青蛙 19 世纪 , 颅相学的兴起促进了脑机能定位的研究 。 提出脑机能定位学说的学者弗明了感觉中枢的存在 (如盖伦曾根据视觉纤维部分交叉推理证明视觉中枢的存在 ) 。的大脑和脊髓神经之间的联系 , 发现脊髓与大脑分离后 , 当刺激青蛙的身体时 , 还能够 产生一些自主的 、 不随意的运动 。 于是 , 他发表了题为 枟 论述动物的生命和不随意运动 的论文 枠 , 阐述了其实验的新发现 , 并认为这是一种反射运动 , 反射运动是不随意的 、 依靠脊髓来执行和完成的 , 不需要理智控制 。 缪勒 、 苏格兰学者马沙尔 ? 荷尔 (M arshall Hall ,1790 — 1857) 和伽伐尼 (Galvani L .1737 — 1798) 在反射方面也做了积极的工作 。 缪勒认为 , 反射活动不仅仅是脊髓的功 能 , 某些反射动作是要通过大脑的 。 荷尔认为 , 反射活动仅依靠脊髓 , 不需要大脑 , 是 无意识的 。 荷尔用蝾螈和蛇做了类似青蛙断头的实验 , 结果发现断头的蝾螈和蛇的身体 受到刺激后都会不停地运动 , 由此证明 , 反射活动是脊髓的功能 。 并对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进行了区分 , 他把运动区分为四种 : ① 随意运动 , 这是有大脑和意识支配的运5 实验心理学纲要                                                               动 ; ② 呼吸运动 , 属于不随意运动 , 依靠延髓来支配其活动 ; ③ 不随意运动 , 由肌肉刺 激产生的运动 ; ④ 反射运动 , 是在脊髓支配下产生的运动 , 它不依赖大脑和意识 , 是脊 髓的功能 。 在当时看来 , 意识和无意识的界限是清楚的 , 直到巴甫洛夫提出无意识的活动可以 习得和弗洛伊德提出动机与观念的无意识化的思想 , 人们才认识到意识和无意识并没有 十分严格的界限 。 (七 ) 神经冲动的电性质 1791 年 , 伽伐尼采用神经肌肉装置 , 用电流刺激蛙腿进行实验 , 结果发现 : 当他 用金属丝把割断的肌肉连接起来时 , 蛙腿便出现踢脚的动作和抽搐 , 于是 , 他撰写了 枟肌肉运动的电性质枠 的论文 , 阐述了动物电的存在 。 但是 , 当时人们对电的认识还很 少 , 而且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 1841 年 , 生理学家马特锡 (M atteucci C . ) 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一篇题为 枟 动物电现象的札记 枠 的论文 , 论述动物电现象 , 引起了缪勒及其学生杜布瓦的高度重视 , 并发 表于 枟巴黎科学院通报 枠 上 , 成为神经电研究的经典之作 。 了基础 。 神经冲动的电特性的发现 , 为后来测定神经冲动 (Nerve Impulse ) 的传导速度奠定 (八 ) 神经冲动的速度的测定 关于神经冲动的速度的测量 , 缪勒在 枟人类生理学纲要 枠 中曾经作过论述 , 并提出 了曾经测量的三个数值 : 哈勒测量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为 9000 英尺 /分钟 ; 索维吉 (Sauvages F . B ) 估计的速度为 32400 英尺 /分钟 ; 还有一位生理学家估计的速度为 576亿英尺 /分钟 。 缪勒认为 ,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极为迅速的 , 可能接近光速 , 因此 , 在人体中进行测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 若干年之后 (1850 年 ) , 缪勒的学生赫尔姆霍茨测量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 赫尔 姆霍茨是采用当时天文学中发现和使用的人差方程的原理 , 来测量实验者在接受刺激到 做出反应之间的反应时间 , 从而推算神经冲动的迟到速度 。 他通过刺激被试的脚趾和大 腿 , 记录它们之间反应时的差异 , 根据反应时的差异计算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为 50 ~ 100 英尺 /秒钟 。 赫尔姆霍茨是最早运用反应时技术进行生理与心理指标的测量 , 为后 来反应时方法的广泛应用做出了贡献 。 继赫尔姆霍茨之后 , 伯恩斯坦 (Bernstein J . ) 对神经冲动的性质 (阴性电 ) 及其传导机理进行了研究 , 并完善了奥斯瓦尔德 (Otsw ald W . ) 提出的神经冲动传导的薄膜 说 。 1876 年 , 马雷 (M arey E .J . ) 提出神经冲动传导过程存在 “ 不应期 ” 。 1909 年 , 研 究者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了神经冲动传导的薄膜说和不应期的观点 , 并得到了生理学 家的广泛接受和认同 。6                                                               第一章   绪   论 (九 ) 人差方程的提出 天文学者金内布鲁克 (Kinnebrook D . ) 在天文观测中 , 观测结果的 “ 误差 ” 达到了 0畅8 秒 , 而当时一般的天文观测的误差要求达到 0畅1 秒 , 这件事得到了后来的天文学家的关 注 , 并重复进行了类似金内布鲁克的观测 , 结果在没有意外误差的情况下 , 误差竟比金 内布鲁克的误差还大 。 此事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极大兴趣 ,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因 , 1823 得出的结果还是有 “误差” , 并用方程来表示 : A - B = 1畅223 秒 。 后来的一些观察也得 年 , 天文学家贝塞尔 (Bessel F . W .,1784 — 1846) 和另外一位天文学家同时进行观察 , 出了类似的结果 , “误差 ” 的变化范围从 0畅044 至 1畅223 秒不等 。 于是贝塞尔认为 , 这 种差异是由观察者的个体差异导致的 , 并将其定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 , 由此产生了两种 心理学实验方法 ——— 复合实验和反应实验 。 1畅 复合实验 在 1885 年 , 学者冯 ? 戚希采 (Tchisch W . Von ) 用复合钟 (Complication Clock ) 做 人差方程 (Personal Equation ) 的发现及建立起源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 。 1796 年了复合实验 (Complication Experiment ) 。 他设计了一种叫做复合钟的实验仪器 ,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 该复合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 , 当指到某一刻度时 , 就会发出一个声音 , 要 求观察者注意听钟发出的声音 , 听到后指出钟指示的刻度 。 结果发现 , 观察者经常是在 钟发出声音之前就指出指针的位置 , 即观察者的期待影响了其对声音信号与指针位置的 判断 , 这种现象称为先入现象 ( T he Phenomenon of Prior Entry ) , 即被试注意倾向于在 知觉的对象呈现前作出知觉判断 。 2畅 反应实验 人差方程的发现使心理学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 并采用减法反应时的方法对心理过 程的反应时间进行测量 。 最先系统地将反应时法运用在心理过程研究是荷兰的生理学家 唐德斯 (Donders F . C . ) , 他提出了三种反应时 : 简单反应时 、 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 提出了减数法 (Subtractive M ethod ) 。 这种运用反应时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方法 , 在现 代认知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关于人差方程的解释 , 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如下几种观点 :时 , 这三种反应时又称为 A 、 B 、 C 反应时 , 并对这三种反应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学说试图通过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持续停留的时间来解释人差方程 , 其解释复杂 , 且不 为多数人所接受 。 ② 感知觉方面的解释 。 有研究者认为 , 视觉印象和听觉印象传导的时间不同 , 而这 种传导的时间差异是导致人差方程的重要因素 。 ③ 中枢神经的解释 。 该学说认为前两种解释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产生人差方程的原① 网膜边缘说 。 网膜边缘说是 1864 年沃尔夫 (Wolff C .,1769 — 1754 ) 提出的 。 该7 实验心理学纲要                                                               因 , 因为人差方程是人的期望或态度的因素导致的 , 是人的中枢神经和意识活动的结 果 。 简单反应时的实验结果也证实 , 当有提示时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时的误差均匀 , 而且 较小 。 在 19 世纪中叶前 , 生理学与解剖学的重大发现 、 人差方程的发现以及生理学家和 解剖学家在感知觉方面做的大量研究工作 , 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正 是由于这些新的发现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 才使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的时机 逐渐成熟 。三   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与科学心理学的产生(一 ) 费希纳的 枟心理物理学纲要 枠 与心理物理学的产生 后来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 1838 年后 , 他开始对互补色和主观色进行研究 , 后因病 休息 。 病愈后 , 开始从事心理学和意识问题的研究工作 。 1851 年 , 费希纳发表了题为 久 , 他又开始采用实验测量和数学推导的方法对重量知觉和视觉进行了研究 。 枟天堂与后世 枠 的文章 , 在该文章中论及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 的思想 。 此后不 1860 年 , 费希纳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心理物理学专著 ——— 枟 心理物理学纲要 枠 , 这 部 枟纲要 枠 的出版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诞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他的 枟心理物 理学纲要 枠 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第一 , 提出了测量人的感受性的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 : 最小变化法 (T he M ethod of 费希纳 (Gustav T heador Fechner , 1801 — 1887 ) 毕业于德国来比锡大学医学专业 ,M inimal Change ) 、 恒 定 刺 激 法 ( T he M 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 ) 和 平 均 差 误 法 ( T he 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 为感知觉心理学的发展和感知觉的测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 他 提出的三种心理物理法在后来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也成为 “ 实验心理学 ” 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 。 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第二 , 提出了感觉 “阈限 ” (T hreshold ) 的概念 , 并对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 , 提出了 “负感觉 ” 概念 , 并用负的数量来表示无意识现象 。 费希纳的研究和著述使心理学具备了实验和测量的特点 , 也使心理学更具严谨的科 学性 。 可以说 , 费希纳的 枟 心理物理学纲要枠 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科学坚实的实 验基础 , 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二 ) 赫尔姆霍茨在知觉研究方面的贡献 赫尔姆霍茨曾经从事物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 后来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 , 并提出了关于颜色知觉和听觉知觉方面的理论 。 1863 年 , 赫尔姆霍茨 M ethod of Average Error , 又称调整法 , T he M ethod of Adjustment ) 。 这是他对心理学做8                                                               第一章   绪   论 出版的专著 枟听觉与音乐学的生理学基础 枠 是一部听觉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 在这部著作 中 , 他对听觉刺激的特性 、 欧姆的听觉分析法则 、 听觉器官 (耳 ) 的解剖结构 、 复合音 和纯音以及听觉的共鸣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1867 年 , 他又出版了 枟 生理的光学 枠 , 对 两眼视觉中的单象知觉 、 双眼视觉 、 颜色知觉 、 视觉的生理学基础 、 缪勒的神经特质能 说的发展 、 颜色知觉的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 并运用无意识推理对视觉现象进行解 释 。 赫尔姆霍茨在视觉和听觉知觉方面的贡献对感知觉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 在现代的 枟 普通心理学枠 教科书中 , 还经常引用他在缪勒的神经特质能说和托马 斯 ?扬的颜色知觉的三色论的基础上 , 提出和完善了颜色知觉的三色论以及关于听觉知 觉的共鸣理论 。 他对感知觉心理学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 (三 ) 冯特的 枟对于感知觉的贡献枠 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1862 年 , 冯特出版了 枟对于感知觉的贡献 枠 一书 , 并在书中论述了感知觉的实验 研究 , 这也是实验心理学产生的前期著述 。 该著作在内容上属于实验心理学的内容 , 冯 特在此书中正式提出了 “实验心理学 ” , 这也是冯特的第一部实验心理学著作 。 冯特在 枟对于感知觉的贡献枠 中提出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法和历史法 , 而且特别重视 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1867 年 , 他出版了 枟 生理心理学原理 枠 。 在此书中 , 他仍然主张 “实验心理学” 的重要性 , 其实验心理学的思想体系也不断趋于成熟 。 1879 年 , 他在德国的来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诞生了 。 从此 , 心理学摆脱了对哲学和其他学科的依附 , 逐步发展为系统的 学科体系 。 1896 年 , 他出版了 枟 心理学大纲枠 , 以通俗的形式向世人介绍心理学的研究 内容 。 到 1920 年 (去世前 ) , 冯特总共著述的心理学著作和论文大约有五百余篇 (部 ) , 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心理学家 , 如卡特尔 (Cattell J .,1860 — 1944 ) 、 邱 尔佩 (Osw ald R ., 1869 — 1949) 、 铁钦纳 ( Titchener E . B ., 1867 — 1927 ) 、 韦特 默 (Witmer L . ) 等 Külpe , 1862 — 1915) 、 缪勒 (M uller R . ) 、 莫 比 乌 斯 ( M obiue F . ) 、 安 吉 尔 (Angell J .都曾经在冯特的实验室中学习或工作 。 可以说 , 冯特对心理学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 是近代与现代心理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四   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一 ) 卡尔 ?斯顿夫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1881) , 因此 , 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现象学的色彩 , 如他认为人 的直接经验 (感知觉 ) 的材料是现象学的研究对象 , 同时也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中 , 经验是心理的机能 。 斯顿夫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 首先 , 斯 顿 夫 培 养 的 学 生 在 实 验 心 理 学 方 面 做 出 了 不 朽 的 贡 献 。 如 格 式 塔 斯顿夫 (Stupmf C ., 1848 — 1936 ) 早 年 师 从 哲 学 家 洛 采 ( Lotze B . H ., 1817 —9 实验心理学纲要                                                               (Gestalt ) 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柯勒 (Kohler W .,1887 — 1967) 和考夫卡 (Kurt Koffka ,1886 — 1941) 就是斯顿夫的学生 , 他的这两位学生通过实验的研究方法对视觉运动进行 现象学的研究 , 提出了格式塔的思想 , 将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 其次 , 斯顿夫在重视心理活动现象学研究的同时 , 也重视实验研究 , 并得到了其学 生的大力继承和发展 。 他在柏林的心理学实验室比冯特在来比锡的心理学实验室晚十五 年建立 , 他本人也成为实验主义的倡导者之一 。 (二 ) 埃利亚斯 ?缪勒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学位论文 枟感觉的注意学说 枠 , 对感知觉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 , 他的研究得到了许多 心理学家的引用和关注 。E?缪勒早年曾经师从哲学家洛采 , 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 。 1872 年 , 他完成了博士意见 , 对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修改和扩充 , 并于 1878 年发表了 枟 心理物理学基础 枠 的 论文 , 对恒定刺激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 并附有实验数据 。 在 E?缪勒的指导下 , 其学生在感知觉和注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 1885 年后 , 又1873 — 1876 年 , E?缪勒曾经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进行研究 , 并提出了批判性的开始采用艾宾浩斯的完全记忆法对记忆进行了研究 , 1904 — 1913 年 , 完成了其重要的 著作 枟记忆 枠 。 1911 ~ 1917 年间发表了 枟记忆与想像活动的分析枠 。 1930 年 , 他又完成了 枟论色觉 : 心理物理学的研究 枠 , 在这部著作中 , 他着重从实 验条件和物理条件的控制方面对视觉现象的实验研究进行阐述 。 从 1872 年获得博士学 位到 1934 年去世 , E? 缪勒一直从事心理学实验研究 , 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诸多 重要的贡献 , 他是继冯特后的又一位对实验心理学做出不朽贡献的实验心理学家 。 (三 ) 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实验研究方面 , 他研究记忆的方法主要受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法的启发 , 但是并没有局限 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 1850 — 1909) 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在记忆的于费希纳的传统心理物理法 , 而是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 为了避免实验材料 本身的各方面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他又设计了无意义音节作为研究记忆的实验材 料 , 艾宾浩斯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是完全记忆法和节省法 。 1885 年 , 艾宾浩斯出版了第一部专著 ——— 枟 记忆 枠 , 在这部专著中详细地论述了关 于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 (即著名的 “遗忘曲线 ”) 、 联想与记忆 等问题 。 19 世纪 80 年代之后 , 艾宾浩斯开始从事视觉和颜色知觉方面的研究 , 并提出 了关于颜色知觉的学 说 。 1897 — 1902 年 , 出版了专著 枟 心理学纲 要 枠 , 1909 年因病去 世 。 艾宾浩斯在记忆的实验方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四 ) 马赫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马赫 (M ach E .,1838 — 1916) 早年在奥地利从事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 19 世10                                                               第一章   绪   论 纪 60 年代开始对视觉的空间知觉 、 听觉和时间知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1875 年 , 他出 版了 枟运动感知觉学说 枠 一书 , 在此书中 , 对旋转知觉进行了分析 , 这也是马赫的一部 最重要的心理学专著之一 。 1886 年 , 他又出版了 枟 感知觉分析枠 , 在此书中 , 马赫对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区别进 行了论述 , 同时 , 对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也进行了深入分析 。 马赫在感知觉方面的研究 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五 ) 邱尔佩与符茨堡学派 1886 — 1894 年 , 邱尔佩曾在德国来比锡大学师从心理学的奠基人冯特 , 并在冯特 的实验室工作和学习 , 深受冯特的实验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 在此期间 , 他运用反应时法 对两手的运动反应时进行了测量 , 研究双手的单侧优势问题 。 他还运用人差方程的原理 提出了注意的学说 。 1893 年 , 出版了 枟 心理学概论 枠 和 枟 心理学大纲 枠 , 在这两部著作 中 , 他提出了心理学是 “经验事实的科学 ” 的思想 , 由此可见 , 他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实 验证据的重视 。 1894 年 , 邱尔佩离开冯特的实验室到符茨堡大学任教授 , 并致力于新的实验方法 的研究 , 并发展了著名的符茨堡学派 。 他主张运用联想 、 系统的实验内省法 (严格的描 述 ) 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 , 并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思维 。 同年 , 发表了 枟实验心理学的控制枠 的论文 。 符茨堡学派的出现使心理学从重视意识的研究转为对行 为和态度的研究 。 (六 ) 铁钦纳与他的 枟实验心理学枠 验心理学的著述的影响 , 后来到德国来比锡大学冯特的实验室学习 , 在学术上继承了导 师冯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 并在此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发展 。 他反对将心理学哲学化 , 主张实验主义 , 致力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的科学的分析 。 在就读于牛津大学到 1900 年期间 , 铁钦纳曾经将冯特和邱尔佩的实验心理学专著 翻译成英文版 。 1901 年 , 出版了其巨著 枟实验心理学 枠 , 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 理法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 , 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 1901 ~ 1903 年 , 他又先后出版了 枟 学生的定性分析手册 枠 枟 教师的定性分析手册 枠 和 枟 定量分 析手册枠 , 在实验研究方法和科学分析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理学” 体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是继冯特和 E ? 缪勒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实验心理 学家 。 继铁钦纳之后 , 实验心理学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 并成为心理学研究中 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 铁钦纳是冯特 “实验心理学 ” 的继承者和完善者 , 他在建立独立和完整的 “实验心 铁钦纳 (Titchener E . B ., 1867 — 1927) 毕业于英国的牛津大学 , 深受冯特关于实11 实验心理学纲要                                                              五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一 ) 行为主义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枟行为主义眼光中的心理学枠 的论文中正式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学说 , 后来发展为新行 为主义 ,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Skinner B . F ., 1904 — 1990) 。 华生的行为主义有三个重要特点 :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 的创始人是华生 (Waston , 1878 — 1958 ) , 1913 年华生在① 否定意识 ,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 ; ② 反对内省 , 主张应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 人的心理与行为 ; ③ 否定遗传和神经中枢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 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 学习和培训获得的 。 华生指出 , 只要环境和条件具备 , 他可以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任何希 望的模式 。 事实 , 即个体的行为 , 并建立了刺激 — 反应的研究模式 (Stimulus - Response , 简称 S — R 模式 ) , 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外显行为 , 进而推断个体的心理过程 。 他认为意识是摸不着 、 看不见的 , 无法进行客观研究 , 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到的客观关系建立 (即学习 ) 的影响 , 并提出了 R = f ( S , A ) 的刺激 (S ) — 反应 (R ) 模式 , 其中 A 为中间变量 , 即改变刺激 — 反应之间关系的条件 。 的著名的尝试 — 错误学习实验 。 桑代克 (T horndike E .,1874 — 1949 ) 是美国著名的心 理学家 ,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曾经用猫做实验来研究动物学习行为 。 他设计叫做迷笼的实 验装置 , 将饥饿的猫放入迷笼中 , 迷笼外放有食物 , 于是猫就会做出许多尝试获得食物 的反应 , 偶尔触到迷笼开关时 , 迷笼就会被打开 , 获得食物 。 通过反复的实验 , 将猫再 次放入迷笼后 , 猫在笼中逐渐学会如何触动开关 , 获取食物 。 20 世纪 30 年代 ,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装置 , 设计了 “ 斯金纳箱 ” , 并用来 研究白鼠的习得行为 。 斯金纳箱包括内有一支杠杆 , 把白鼠放入斯金纳箱 , 当白鼠按压 杠杆时 , 就会获得食物 , 并通过外面的记录装置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次数 。 结果发现 , 随着获得食物的不断反馈 , 白鼠逐渐学会了按压杠杆获得食物的方法 , 按压杠杆的次数 也逐渐增加 。 斯金纳用鸽子进行类似的实验也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结果 。 此外 , 主要的行 过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 的研究 , 并出版了专著 枟行为原理 枠 , 在实验研究方面 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为主义心理学家还有克拉克 ? 赫尔 (Hull C . L .,1884 — 1962 ) , 他曾经在耶鲁大学从事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设计了很多通过刺激 — 反应模式研究行为的实验 , 如桑代克设计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 , 强调操作性强化对刺激 — 反应上述实验说明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对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的重 视 , 对行为与反应之间关系的重视 。 在这方面 , 行为主义对实验心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12                                                               第一章   绪   论 献 , 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行为主义心理学自产生开始 , 一直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中统治了近半个世纪 , 直到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 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与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 使其对人大脑内的 认知加工过程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 的兴起 对行为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 使行为主义逐渐衰落 。 尽管在现代心理学的流派中 , 行 发展的历程中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 (二 ) 信号检测论与现代心理物理学 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测量人的感受性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 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 在 : 一般只能测量出被试的辨别力或感觉敏感性 , 而对被试的反应倾向和判断标准则无 法进行测量和判断 。 由于这些局限性 , 心理学家受雷达工作原理的启发 , 将信号检测论 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 。 信号检测论认为 , 如果个体对某一刺激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 可能 是因为噪音的干扰导致的 。 基于这一假设 , 信号检测论 (Signal Detection T heory , 简称 SDT ) 可以对人们在判断客观刺激信息时 , 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决策 。 20 世纪为主义已经被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 (Humanism ) 所取代 , 但行为主义在实验心理学50 ~ 60 年代 , 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的感知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并通过被试 对呈现刺激的强度 、 肯定程度等的判断 , 测量个体判断时的感受性 、 判断标准和反应倾 向性 。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 信号检测理论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如在感 知觉研究 、 个体反应倾向性的评价 、 工业心理学以及内隐记忆与阈下知觉等领域 , 信号 检测论的理论与方法都对探讨人类的心理加工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对实验心理学理 论与实验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三 ) 认知心理学与现代实验研究方法 生了巨大的冲击 。 对认知心理学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位著名学者是 New ell 和 H . 尝试建立计算机专家系统 , 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人脑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 路 。 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 Neisser 出版了 枟认知心理学 枠 一书 , 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 领域 。 认知心理学认为 , 人不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 而是主动地 、 积极地对环境信息进行 加工 , 个体的这个加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 。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 , 主要研究 内容包括个体的感知觉 、 注意 、 记忆 、 思维 、 推理 、 概念形成 、 问题解决等大脑内在的 心理加工过程 , 并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来研究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机制 。 认知心 Simon (1972) , 他们运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对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 并 20 世纪 50 年代 , 由于计算机科学 、 信息论 、 系统论的发展 , 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 。 如今 , 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并成为重要的基础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纲要                                                               理学的产生对人工智能 、 计算机科学 、 神经科学 、 神经网络 、 心理过程的脑机制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新兴的研究领域 , 如认知神经科学 (Cognitive 脑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 这些技术手段包括 : Neuroscience) 、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简称 AI ) 等 , 并还发展了研究人类大 基于反应时测量技术的研究范式 ; 眼动技术 ; 脑电技术 (EEG /ERP ) ; 医学影像学技术 , 包括 fM RI 、 PET 、 rT M S 、 CT 等 。 这些技术对认知过程的脑功能定位具有高空 间分辨率 ; 视野计 ; 多导生理指标测量技术 ; 听觉与语言分析技术等等 。 的介绍 。 关于上述现代心理学 、 医学的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 , 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做详细第二节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研究是心理学研究重要的方法之一 , 与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方法一样 , 心理学实 验研究也同样遵循着如下过程 : 文献的查阅与课题的选择 、 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 研究 设计与实施 、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 。一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是 如此 。 通常情况下 , 研究者在某一学科领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会发现新的问题 , 这 些新的研究问题不断酝酿和积累 , 当与问题相关的研究条件具备之后 , 就会成为研究者 的研究课题 。 选择研究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 在选择研究课题的基础上 , 研究者还 要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查阅的工作 , 在文献查阅和研读的基础上 , 对选择课题的研究 课题不断地具体化 , 并进行具体的研究设计 、 实验设计和具体实施实验 。 在研究实施过 程中 , 不断进行反馈和调整 。 (一 ) 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对于研究者来说 , 选择研究课题包括两层含义 : ① 选择研究领域 。 研究领域是指某一学科范畴内的具体研究方向或分支学科 。 心理 学分为基础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学科 , 每个学科又有很多研究 方向 , 如基础心理学又可划分为语言认知 、 感知觉 、 注意等 , 每个研究方向又可以划分 为很多具体的研究方向 , 甚至有很多研究方向存在着交叉 ; 总之 , 研究方向对于任何一 个研究者来说应该是十分明确的 , 这直接关系到一个研究者的专长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 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 因此 , 选择研究方向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14                                                               第一章   绪   论 ② 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 。 确定了研究方向不等于确定了研究的问题 , 对于任何一个 学科领域而言 , 研究方向都包含着很多具体的研究问题 , 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 , 无 论是在研究问题的深度还是在问题的广度上都是没有止境的 。 对于研究者来说 , 就是要 对某一或者某些具体的研究问题不断地进行连续性的探讨 , 解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 如 对于语言认知领域来说 , 又包含汉语认知 、 双语认知等 , 而每一个研究问题又有不同的 研究层面和研究角度 , 比如汉语认知问题有行为层面的研究 (行为层面研究又区分为汉 字 /词认知 、 阅读理解和阅读困难等 ) 和认知神经科学层面的研究等 。 研究者只有确定 了具体的研究课题 , 才能够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 对于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 , 学会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是非常重要的 。 从基础研 究和应用研究的角度来说 , 选择研究课题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策略 : ① 从基础理论的角度选题 。 从基础理论的角度选择的课题多属于基础研究领域的研 究课题 。 通常情况下 , 从基础研究领域选择课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 第一 , 可以根 据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 冲突或者各种限定的条件等问题入手 , 寻找产生理 论之间矛盾 、 冲突和条件限制的原因 , 并尝试探索更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或者对已有的理 论进行整合 ; 第二 , 根据实证研究之间的矛盾 、 冲突或者不一致的观点或结论进行选 题 , 必要时可以对相关的观点或者结论进行重复性的验证 , 寻找解决观点或结论不一致 的原因 , 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 第三 ,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已有研究 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 发现没有研究或者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 并针对这些研 究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 最后 , 善于观察和思考也是一个研究者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 , 这也是选择具有创造性和创新研究课题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 。 ② 从实践应用的角度选题 。 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过程中 , 不断发现新的有待于解决 的 、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 ,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 、 全面地研究 , 并将研究的 成果应用到社会实践的各领域 。 ③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选题 。 对于相同的问题 ,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获得不同层 面的研究结果 , 如对汉语言认知的研究 , 以往采用的主要是认知层面的实验方法 ——— 即 反应时的方法来探讨汉语言认知的规律 , 随着医学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 , 认 知心理学家采用医学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的方法和技术 , 从汉语言认知的脑机制的角 度 , 对汉语言认知加工的规律及神经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更为直接的研究 , 也获得了很多 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 从不同的层面对同一问题 进行研究可以是不同研究结果或者结论之间相互补充 , 并系统和全面地探讨这些问题的 本质 。 采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 技术和研究手段 , 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 并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 研究成果 。15 实验心理学纲要                                                               (二 ) 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 ① 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 能够补充和丰富某一学科领域的 基础理论或在社会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这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 ② 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依据 。 科学研究应该避免主观 性 , 任何具体问题的研究都应建立在充分的科学依据与实践依据的基础上 , 这样才能够 保证研究可行性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 避免科学研究的盲目性以及人力 、 物力和财力 的浪费 。 ③ 科学研究应该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 因此 ,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 , 应该在阅读国内 外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 提出前沿性的研究课题 , 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研 究 。 当然 , 并不是说重复性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 , 当某一问题的研究结果具有争议时 , 进行重复性的研究来对问题的结论进行验证是必要的 。 ④ 选择研究课题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手机测量距离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