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未来游戏的手机游戏未来发展趋势势是怎样的?

棋牌游戏大势崛起,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呢?|游戏|棋牌|趋势_新浪网
棋牌游戏大势崛起,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呢?
棋牌游戏大势崛起,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呢?
棋牌游戏潜力无限,虽然竞赛剧烈,但入局早的开发商基本都在挣钱了。依据CNG数据显现,2017年国内棋牌商场规模为87亿元,而到2018年将到达113亿元,支撑这一数据的是庞大的棋牌用户。棋牌商场前景广阔也意味着竞赛堆集,主流老牌厂商夹杂着重生实力,一番龙争虎斗便是在所难免。所以想在竞赛日益剧烈的商场上站住脚,就要像小编一样,去了解棋牌游戏开展的趋势:网络游戏市场正在逐步与文化产业接轨,游戏多样化和实战化使用户有更多选择,棋牌游戏程序风靡全球,未来棋牌游戏的发展趋势可归为以下几点:1、在不远的未来,网络棋牌游戏会更注重游戏效果,开发上会努力向网络游戏的效果靠拢,而在游戏可玩性的提升上,会大量借鉴网络游戏的模式。2、地方性棋牌游戏程序开发将继续成为市场竞争的突破点,更多地方游戏特色的融入,以便满足差异化需要。我们仔细看看周围,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棋牌游戏站点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他们融合了大量本地化的棋牌,休闲游戏。游戏语言方言化、地方游戏规则,和大型棋牌游戏平台形成了差异化,弥补了本地需求。现在在生活中,人们越来越依靠手机,住宅消费能用手机完结的尽量会用手机完结,所以天然平常打牌休闲文娱也会在手上上完结,渐渐的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渐渐也养成了这种习气。这也是大部分游戏开发商转战移动端的原因。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2017年中国游戏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图】_中国产业信息网
欢迎来到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年中国游戏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图】
& &&2016年中国游戏市场增速有所放缓,增量仍然保持稳定。2016年增量部分来自移动游戏的高速增长,移动游戏2016年实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9.2%,达到819亿,一举超过PC客户端游戏的占比达到49.5%,成为中国游戏行业的最大细分市场。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规模及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年中国游戏市场格局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年中国游戏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除了移动游戏保持高速增长外,2016年页游市场和PC客户端游市场规模分别为187.1亿元和582.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4.8%和4.8%。自此中国游戏三大细分行业的发展趋势已逐渐明朗。年中国客户端游戏市场收入规模及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年中国网页游戏市场收入规模及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PC客户端游戏方面,16年PC客户端游戏依靠电子竞技热,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4%,重回正向增长,但是由于目前电子竞技的变现能力较传统RPG类端游稍弱,另一方面在端游IP改编手游的趋势下,市场出现分流,因此整体销售收入依然呈现下降趋势;网页游戏方面,在巨头纷纷转型手游的潮流下,16年上新品的节奏有所减缓,因此销售收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17年随着新产品的逐步到位,未来市场收入有望回到200亿元以上。& &&至于目前最大的细分游戏行业-移动游戏方面,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在经历了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缓慢增长后,2016年迎来了将近30%的增长,整体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已达5.28亿。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收入规模及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及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的增量用户主要来自于2016年精品游戏、影视IP改编游戏对原本非游戏用户的转化,特别是女性用户的转化。以网易推出的爆款手游《阴阳师》为例,百度指数中女性搜索的比例高达44%,相比普通游戏中女性玩家比例低于20%的情况,性别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了女性用户接触互联网的首要工具,她们不再需要那些&传统印象中属于男人的电子工具&来上网了,游戏门槛的降低、游戏精品化以及&二次元&等文化渗透让更多的女性用户参与进来。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结合移动端的便捷性和影游联动效应,未来移动游戏用户规模仍然有提升空间,主要的增量依然来自于传统的非游戏用户。& &&从国家新闻出版社广电总局批准出版的国产游戏数量分布来看,16年广电总局共批准出版国产游戏约3800款,其中移动游戏占比约为92%,网页游戏占比约为6%,PC客户端游戏占比约为2%。2016中国游戏出版类型分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通过国产游戏数量分布来判断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PC客户端游戏的行业整合度最高,上线新游集中在行业龙头上;网页游戏经过过去几年的洗牌,目前竞争环境在逐步改善,资源将进一步向行业巨头集中;移动游戏虽然在2016年实现了用户规模和销售收入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市场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2016年国产移动游戏上线约3500款,远高于其他细分市场的产品数量。进一步对2016年移动游戏收入进行拆分,其中腾讯和网易移动游戏销售收入分别占据中国移动游戏收入的46%和20%,合计达到66%,总计达541亿。对比2015年,腾讯和网易的移动游戏占比分别为41.39%和14.99%,合计实际收入为290亿。也就是说,在16年中国移动游戏收入305亿的增幅中有251亿来自腾讯和网易的移动游戏收入增长,占比高达82.4%。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收入占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未来游戏行业主要关注两条发展路线:& &&1.存量市场博弈下,&剩者为王&。提前进行产业链卡位,掌握优质资源的公司将放大竞争优势,在行业洗牌中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三大细分行业的持续发展将依赖于消费升级下,单用户价值的提升。& & 2.寻找新的增量市场,填补空白需求+创造新需求。早在2013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全面铺开,至今2017年,VR等新型媒介走上舞台,移动终端已成为旧媒介的代名词,端游、页游和移动游戏三大细分市场的需求逐渐饱和。游戏作为当下最热门的娱乐形态之一,需要寻找新的增量市场以维持发展。H5游戏对于开发者具有开发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对于渠道有帮助闲置流量变现等,对于用户有&快消&、多屏联动等特性,我们认为H5游戏行业涵盖新的增量市场,有望成为游戏行业中与端游、页游、移动游戏并列的第四大细分市场。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服务号
在产能利用率大幅回升的背景下,考虑到政府去产能目标依…
全国咨询热线:400-700-小时) 业务咨询电话:010-0-600-8596 传真:010- 客服QQ: 客服电邮:
chyx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 运营公司:智研咨询集团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4&分页:∞∞∞∞∞∞∞∞发信人: infinetely (∞∞∞∞∞∞∞∞), 信区: GameIndustry
标&&题: 许怡然:中国游戏的未来在哪里 - 游戏行业20年历史观察及趋势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9 13:40:11 2018), 站内 &&&&&& 自从3月离开360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国内游戏圈里了,因为选择了在一家香
港上市的游戏公司工作,这段时间一直在海外市场到处看,也花了不少时间思考整个游
戏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对比中国游戏市场和海外主流游戏市场的历史、现状进
行了一些对比分析,思考了很多关于未来的事情,有一些心得,总结出来,用一篇长文
给大家分享一下,欢迎交流。 && 一. 中国游戏开发公司的发展史:下沉,再下沉 &&&&&& 中国游戏行业这么多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可以叫做:一直主要往下走,很少往
上走、往外走。分析起来是有一些必然原因的。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下”和“上”
都是打引号的,并不是说“下”是低下、不好的意思,或者可以改称为“上升”或者“
下沉”吧。这里说的往外走,是指往海外走的意思。如果把中国市场比喻成一个金字塔
,塔尖是1线城市,塔底是最广大的乡村市场,中国市场的整个用户群基本上是这么分布
的,越往金字塔上面看,用户越成熟,见识过的各种高大上的游戏越多,对游戏的品质
越挑剔,越往下走,没玩过游戏的小白用户越多。但是从游戏娱乐产品的消费能力上看
,并不是传统大家想象的那样,因为越往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给游戏的平均付费也
越高,市场越大,越往下虽然人数越多,但钱更少。实际上由于游戏市场的特殊性,中
国的一二线城市的用户,虽然收入可能高一些,但实际可花费以及愿意花费在游戏娱乐
上的比例以及绝对值其实并没有三四线城市的用户高,导致整个金字塔里的用户,只要
接触到对他们胃口的游戏,平均每个用于愿意花费的钱可能是差不多的,这样算下来,
中国的游戏市场,越往下走,市场空间越大,钱的总量越多,机会也越大。再加上刚才
提到的见识问题,导致越往下走,用户对游戏品质的要求越没那么苛刻,承受能力越高
,说白了“钱越好挣”。所以我们看到,任何一个身处中国的游戏公司,在他们制定公
司战略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更多考虑往下走,而不是往上走,因为往下走容易啊,
不用下太多功夫提升游戏质量,游戏大家都差不多即可,简单快速抄袭也行,更需要在
市场营销和触达用户的手段上多下功夫,谁能第一个把一个已经证明的游戏模式搬到还
没见过这个的用户面前,谁就赢了,所以能抄则抄,越快越好,以快取胜,而不是以质
或以创意取胜。 &&&&&& 咱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中国游戏市场在80年代末的时候曾经有过有创意有想法的
单机游戏可以卖钱的时代,但也仅限于一线城市有情怀,喜欢尝鲜的很小一群人而已,
可惜还没来得及发展,就很快被盗版毁掉了,那段咱就直接略过。就以2000年左右通过
PC网游 重新起步为开端来说吧:一开始大家先都是去韩国搞代理,这样最快,比自己做
快,当然自己也不会做,最早一拨做代理的多数都赚到钱了,后来慢慢自己会做了,就
开始抄,第一波抄出来的也赚到钱了 。慢慢因为更多人看到这个行业有钱赚,越来越多
的人过来抢,这是中国市场一个典型特征,竞争很快就变激烈了,这时候大家开始纷纷
往下沉市场走,多数公司开始拼谁的地推团队大 ,谁的渠道走的深。当然也有些公司开
始逐渐更加重视自己搞开发,做创新,提升技术,提升品质,毕竟投资人只要用他们赚
到的第一桶金继续投入到这个行业里,开始考虑更长远的未来,对这个行业就是个良性
的事。这个趋势如果能一直持续下去,其实也会有不少公司慢慢水平越来越高,慢慢就
可以超过韩国,再继续一路往上走,往欧美发展也是有机会的。可惜这个过程并没有能
一路顺风的走下去,路上突然杀出来了一个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页游市场,很多公司发
现做页游比做端游容易得多,用页游下沉下去获取小白用户也容易得多,这样赚钱看来
更快更简单啊,于是大量的资本开始流向页游,而页游市场培养出来的技术和美术就是
往下走的,原本已经走向3D化的开发方向,又开始往2D走了,原本都是要求底子非常扎
实的C++的编程技术,现在又开始往flash和java方向走了。市场走到2013年左右的时候
,页游市场竞争也已经变得非常激烈了,基本上页游开发商也都开始尝试微端3D化,美
术高大上的页游了,再继续走下去,页游端游殊途同归,应该大家一起再回到往上走的
路上去吧。可是非常巧的是,这个时候手游市场又爆发了,而且这一拨比页游大得多,
不但带动了中国更大的下沉市场,连海外都跟着起来了,主要是受手机的方便特性所赐
,人人都有机会变成游戏用户了,这一拨下沉的厉害了,游戏用户一下子长了好几倍,
新用户全都是小白,为这些小白做游戏,根本用不到高端的技术美术,凡是能做出来是
个游戏的都赚钱了,甚至连10年前用在端游上的技术,直接移植到手机上都是高射炮打
蚊子,能把10年前的端游搬到手机上来的,全都赚得盆满钵满的,这也是一个中国市场
比较独特的现象,因为这些十年前玩端游的用户,家里买不起电脑,要跑去网吧,现在
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反正手机无论如何是要买的,比电脑刚需,还便宜,所以不用再去
网吧了,在家用手机玩游戏就行了,于是他们就拿手机在家当PC使了,所以中国在手机
上完全复现了一遍当年端游市场的成功,而且市场规模一下子冲到当年端游鼎盛时刻的
好几倍,主要原因是:1. 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玩过这些端游,但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的流
失用户,他们对这些游戏都还有感情;2. 这些用户当年玩游戏的时候多数还年轻,十年
后消费能力都变强了,现在在手机上重新捡起来玩的时候,很多人愿意花更多的钱,圆
了当年买不起道具钱不够玩的不爽的梦;3. 当然还有大量新进入市场的小白人口红利。
这就又推动着资本大量涌向手游领域,到现在为止,这一波还在继续中,不过局势已经
渐渐明朗起来了,整个市场正在快速向几家实力最强的大公司集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公
司已经发现生存越来越难了,已经纷纷在寻找新的出路了。在我看来,从开发品质的角
度,这又是 一次集体往下走,更多的人从C++的端游引擎转向Unity,美术从3D转回2D,
其实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绝大多数原来做端游的大团队都被打散了,要不跳
槽去小公司创业了,要不在公司内也化整为零,都分散成小团队了,因为手游不需要那
么大的研发团队,不需要上百人做好几年,大家都羡慕supercell那样的公司,6个人半
年做出一款神作,就可以每年挣10亿美金,于是市面上的小开发团队一下子多了数十倍
,各种制作人、主策划、主程、主美,CXO也多了数十倍,安心做大游戏的大团队几乎全
军覆没,再想把这些人拉回来组织大团队难上加难了,那么多当过CXO的人谁管谁服气呢
?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埋头好几年搞一款大产品,赚钱可能遥遥无期呢?都觉得有这时间
人家早都上市卖掉啦。可是现在剩还有几家有这样的机会呢? && 二. 海外一线国家游戏开发公司发展史:还在一路往上走 &&&&&& 咱们用同样的视角,再来对比的看一下海外的发展情况。海外一线市场主要就是欧
美日为主,我们看到基本上自电子游戏诞生以来,他们就是一路向上走的,主线是靠硬
件的拉动,不论是PC的机能,显卡的算力,还是专业游戏机的机能,都是一路拉着开发
者们在图形图像和开发质量方面往上跑。他们半路上也经历过一两次横着走或者往下走
的小波折,但影响都不如中国市场这么大。一次可能可以算是social game吧,就是Fac
ebook和Zynga带动的社交游戏这一波,基本上相当于欧美的页游吧,始作俑者就是农场
类游戏,借助facebook的社交性,突然火起来,很多公司看到这波机会都冲进去干,觉
得可能是很大一波未来,尤其是以前做休闲小游戏的公司,比如以前给RealArcade做下
载单机休闲小游戏的公司,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有:做植物大战僵尸的Popcap,做美女
餐厅的PlayFirst,还有当时重点做找茬类游戏的BigFish,还有重点做三消游戏的King
,只有少数几家做类似中国的页游的公司,比如比较知名的Kabam(原来叫Water Cooler
),他们纷纷转过来用Flash技术,用2D美术做这种社交小游戏。但是这一波时间很短时
间就过去了,现在这些公司现在基本上都转型了,有的做老虎机去了,多数做手游去了
,整个过程基本上并没有影响专业做PC\Console大游戏的主流开发商,所以对整个行业
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影响几乎为零。第二波就是手游了,这一波应该说有一定的影
响,不少欧美日本一线的开发商,还有不少独立开发组,都从PC\Console转型去做手游
了,因为毕竟开发手机游戏相比做AAA级大作要便宜很多,快很多,找投资也容易得多,
尤其是类似Rovio,Supercell这样瞬间爆发的小公司,示范效应很强。很多人放弃了原
来做AAA级大作的技能和大团队,分散成独立的小团队,试图以小博大,复制Supercell
的成功。不过几年下来,这一波行情已经开始回落,以我在欧美观察的情况来看,越来
越多的团队又开始转回来做PC\Console了。因为他们发现手机的屏幕尺寸和控制方式等
先天问题,使它很难成为一个专业的游戏设备,这个市场里,绝大多数核心的游戏用户
还是更喜欢大屏幕,高品质的游戏,就算一直伴随着主流游戏市场的掌机,虽然都是按
照专业游戏设备设计的,也从来没有超过主流大屏幕游戏市场的20%,手机是一个体验不
如掌机的游戏设备,手机游戏虽然带动了整个游戏市场有了一个几乎翻倍的增长,但并
不是靠从主流大屏幕游戏市场挖用户,而是主要是靠以前没玩过游戏的新进入的小白用
户群体带动的,这些小白用户慢慢喜欢上游戏之后,也渐渐变得越来越重度,反而是在
慢慢为主流大屏幕游戏市场输送更多的潜在用户,这一点我们从各种报告的数字里都看
得到,主流大屏幕游戏市场的绝对值这几年并没有下降,而是继续在增长中。再仔细研
究这个新生的手游市场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钱反而更不好挣。表
面最容易看到的原因是开发团队多了很多,产品多了很多,竞争自然就多。让我来试图
再分析下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用户不把手机当作很认真的专业游戏设备,所以对手游
产品的忠诚度相对偏低,用户选择游戏的随意性偏高,对产品质量的敏感度也偏低,游
戏的生命周期就更短。进一步往下推演,就明白为什么广告在这个产业链里占的比重比
较大了,因为谁能让用户看到得多,谁有更有机会被用户选择,既然产品生产难度低,
投入小,产品数量就多,产品质量差异就小,产品数量那么多,用户又没那么在意,当
然是看见谁就玩谁呗,所以谁广告费花的多,让用户看见的多,把用户圈到手了,谁才
能赚到钱,否则用户根本没机会看到你,也不会像大游戏那样主动来找你,你怎么赚钱
呢?这也就解释了手游更需要IP的原因,因为有IP的更容易吸引用户注意,没有IP的宣
传起来就更难。所以这个市场里的钱就更多被广告公司和流量渠道赚走了,虽然表面看
上去市场规模不小,最后被广告渠道、发行商(一般小开发公司哪有自己发行的实力啊)
、IP版权方分走收益之后,落到做游戏的开发商口袋里的钱就少得可怜了,好容易成功
一款产品,又因为生命周期短,很难长期维持稳定收益,所以这个行业的开发商日子普
遍不好过。相比之下你会发现,越是高端的PC\Console游戏,对广告的依存度就越低,
对品牌和口碑的依存度就越高,就可以用这同一个道理反推出来了。另外一个值得在这
里重点提出来的关键点就是:在大屏幕高质量的PC\Console游戏领域,IP虽然也非常重
要,但更多成功的IP是靠游戏本身创造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代理过来的,在这个市场
里,IP其实反而是输出的资产,比如生化危机、刺客信条、魔兽世界这样的游戏IP,可
以输出出去拍电影。反之,通过手游创造的出来的IP就少很多了。我个人分析起来,其
原因还在屏幕尺寸和玩家的重视程度上,在更大的屏幕上,体验往往更好,美术表现力
更好,游戏的沉浸感更强 ,用户就会更投入,一个新的IP就更容易印在用户的脑海里,
迪士尼不但很少做手游,甚至收了漫威之后,连漫画都不做了,皮克斯也不做面向小屏
幕的动画片,直接上电影,为什么?屏幕大,印象深,记住一个IP要容易得多,创造IP
效率高啊。咱们有没有想过,世界上最大的屏幕是什么?其实不是电影,而是线下乐园
,全360度立体高清还带体感,谁比得了?所以人家迪斯尼除了做电影就是做乐园,连游
戏都懒得做,自己做游戏多累呀 ,让全世界最N的游戏公司抢着来找我要,星球大战授
权给EA做,漫威授权给SquareEnix做,咱自己除了创造IP以外,就坐着收钱,这路子霸
气不?手游原本开发成本就低,市场反应要求快,广告转化率要求高,投资者肯定哪有
耐心去磨一个全新的原创IP啊,反正用户也没那么认真,在更小的屏幕上还要费更大的
力气才能让用户印象深刻,得不偿失啊 ,显然是直接把别人已经成名的IP直接借来更方
便。咱再往远了多说一步,VR行业虽然现在感觉有点趋冷,但已经又给全球游戏开发者
指引了一个明确的继续往上走的方向,而且空间大到不得了,目前国外已经有一小部分
高端的游戏开发商能够依靠制作VR游戏生存下来了,大厂虽然全力做VR游戏的并不多,
但也都在研究储备中,他们往往会给他们做的大作弄个VR体验版,当作吸引眼球抓口碑
的市场营销工具,这就养活了一批更高端的开发者,他们的整体能力就这样还在不断提
升中。我预测用不了几年,VR硬件就能够完全成熟,价格充分降低,至少能像咱们现在
玩的游戏机一样普及,甚至我相信在十年之内,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的硬件能力就可以
支持非常高端的VR游戏了,甚至借助云硬件和高速互联网的支持,可能我们根本就不用
再带传统手机了,带个云眼镜就够了,眼镜里看到的都是无限大的VR/AR屏幕,到那时候
,你再做只适用于小屏幕的低质量游戏,估计已经没人能受得了了。总结下来的结论就
是:海外一线市场,游戏研发的实力能够数十年一直维持向上的路,没有什么大的因素
导致停滞。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经过两波一路往下的过程之后,我们跟一直在往上走的
欧美一线游戏相比,差距是不是越拉越大了呢? && 三. 中外玩家群体差异分析:殊途同归 &&&&&& 分析过游戏开发史,就必然会想到要分析大家服务的对象,我们的上帝是什么样子
的。游戏行业最经常被说起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外玩家的巨大差异,这一节我们就重点来
讨论这个话题。我觉得中外玩家就算有很多差异,但毕竟都是人嘛,在人性方面,大方
向上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之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老外喜欢付费买游戏,中国人好像更喜
欢免费游戏,其实我觉得是有所误解的,有点凭感觉偏执的贴标签了。其实老外的玩家
也图便宜,也喜欢免费,而中国人也都知道其实免费游戏并不是真的免费。我分析形成
中外玩家差异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 1. 社会整体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正版意识差异。其实老美以前也喜欢过盗版软件,后来
全民教育水平上来了,法制也更加健全了,大家慢慢形成习惯花钱买正版了。只不过欧
美日一线市场这个正版意识形成的比我们早很多年,电子游戏来的比这个晚,在电子游
戏刚开始发展的年代,他们整个社会的正版意识就已经在了,而中国的游戏产业来得比
正版意识早,所以付费游戏被盗版弄死了,只好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网游收费的路。
现在这个差异已经在一路缩小中了,20年前中国人都喜欢用盗版,但现在咱们已经越来
越多人有正版意识了,不光是游戏,包括各种软件,尤其是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现
在付费买爱奇艺的会员和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都已经稀松平常了。现在中国区steam活跃
玩家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了,几乎已经赶上欧洲,仅次于美国,成为steam全球第二大市
场了,这些玩家多数都是付费游戏的支持者,很多steam上的付费游戏中国玩家购买的收
入占比全球第一,甚至高达70%的都有。目前这些用户主要还集中在金字塔顶端的一二线
城市,不过正在飞速一路下沉中,早晚中国整个金字塔的用户全都能接受付费游戏的时
候,相信我们的付费游戏市场不会比欧美小的。 && 2. 社会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小白用户红利的差异。当网游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候,绝大
多数中国玩家是第一次接触游戏,并不像老外玩家普遍都接触过各种PC\Console上相对
比较高质量的付费单机游戏。我们管这些第一次玩游戏的玩家叫做小白玩家,他们由于
缺乏对比,对游戏质量和平衡性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而且中国市场越往下走,用户生
活环境中可选择的娱乐手段越少,除了看电视打麻将,连KTV都难得去一趟,再算上台球
厅,录像厅,网吧,基本上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时能接触到的全部的娱乐设施了,对他们
来说,在网吧里呆上一天很便宜,有游戏玩,还是免费的,网游还普遍有社交属性,能
让他们在游戏里认识很多朋友,形成稳定的虚拟社会关系,是其他娱乐形式根本无法比
拟的。长期游戏的经历之后,这时候他们关心的已经不再是游戏画面之类的表面质量因
素了,他们已经慢慢把这些他们第一次玩的网游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如此,
中国所有早期的网游开发商和运营商都享受到了这一波小白玩家的红利,把他们最早的
网游都塑造成了具有巨大价值的虚拟社区和超级IP,导致他们能够有持续稳定的用户群
和收益。这样的对游戏设计制作质量没那么挑剔的环境在海外一线国家是基本不存在的
。 && 3. 社会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娱乐选择环境和支付能力差异。中国市场最早出现游戏的时
候,咱们家庭的富裕程度还跟发达国家差得很远,多数家庭是买不起电脑的,甚至连游
戏机都买不起,甚至很多网吧里用的都是二手电脑,咱们的金字塔越往下走,用户数越
多,对娱乐内容的渴求越大,市场越大,可是硬件水平却越低端,为了适应他们,就必
须少用3D,少用美术效果,得故意的把质量降下去,迅速满足用户需求重要,顾不上讲
究那么多审美了。 && 4. 天然的文化差异。这也跟中国的下沉市场比较大有关,咱们前面分析过,为了能让更
多的玩家能进来游戏,在中国肯定往下走才是最自然的战略,当然游戏设定的文化背景
就得选择适应更多传统中国玩家的,武侠、仙侠、三国、西游这类的题材,欧美风的题
材就差得多。再加上多数人是靠网吧的社交环境接触到游戏的,用户在游戏选择方面天
然就带着社交属性,天然会出现集体性的趋同,这样就会造成中国游戏题材和玩法必然
趋同,市场再大也很难养活那些有创意的,有情怀的,专门开发小品类玩法的独立开发
商。 &&&&&& 说完了差异,再讲讲趋同,这一节咱们就专门讲讲免费网游这回事儿,认真分析一
下免费网游的形成机理和历史,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实在是太集中了,也是大家一直集
中讲中外用户差异的焦点,我觉得值得单独做一个话题来讲。 &&&&&& 刚才咱们分析过了,中国因为正版意识普及太晚,跳过了单机游戏时代,游戏市场
基本上算是从有了网游才正式开始的,不过一开始咱们的网游也是收费的,按时长收费
或包月收费,因为咱最早的网游是从韩国日本美国拿来的,收费模式当然也一起带过来
了。咱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第一批网游也是付费的,比如网易的大话西游、梦幻西游等。
后来因为下沉市场的原因,我们越往下走,发现越多的主流老百姓的支付能力还是有限
的,如果能把门槛降下来,让更多的人先进来,通过游戏内置的系统设计,让一部分人
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多花点钱玩的更爽更快一点,另一部分人少花钱或者干脆不花钱,
但多花点时间,或者拼一拼技术,也能在游戏里生存,这样整体算下来,游戏开发者赚
到的总钱数并不会减少,反而可能更多。而且只要游戏系统设计的精妙,付费多的人能
玩的更爽的同时,不付费的人也能在游戏里靠本事吃饭,甚至靠给付费的玩家提供些服
务,不但不用花钱,甚至还能赚钱呢!大家都能更开心,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免费网
游出现的过程和逻辑。最早的免费网游其实也是来自韩国,基本上被公认是mgame的热血
江湖,但后来大家都知道,最早的集大成并且大加发挥的是盛大的传奇,这款虽然也是
韩国游戏,但其实是靠中国人改造成功的,盛大将其免费化之后,其市场和收益一下子
翻了十倍不止,很显然证明了这种商业模式是更加适合中国的。紧接着之后就出现了更
上一层楼的史玉柱的神作—“征途”,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免费网游的设计理论和实
践被无数中国网游公司一路走深,不停的迭代创新,直到现在,几乎可以说已经达到了
深不可测的地步,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想法没有被试验过了,中国游戏市场达到全球市场
三分之一,几乎全部受益于我们超强的免费网游设计,如果单按免费网游收益来看,我
们的市场份额是远远的独霸全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强的
免费网游超级帝国。 &&&&&& 前面我们分析过,中国玩家并不是不接受付费单机游戏,只是历史演进的原因,那
么免费网游是否只适合中国玩家呢?从前面的玩家群体差异的角度分析来看,好像只能
看出来为什么免费网游能在中国盛行,却并没有看出来为什么老外就一定不喜欢免费网
游啊?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论是付费游戏,还是免费游戏,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并不能
说某一个模式就优于另一个,也不能简单说某个模式就只适合某一类人,不适合另一类
人。让我们尝试从游戏设计的机理上分析一下:海外绝大多数付费游戏的制作模式是,
前期投入100%的研发力量,一上来就要把游戏做到完善,否则玩家买了会骂,要不就退
款,原因很简单啊,就跟在淘宝上买东西一样,我花了钱,你总不能给我寄一个半成品
来吧?既然是这样,往往付费游戏就都是单机游戏居多,不太考虑联网,重点做剧情,
做有限关卡的类型就居多,就像拍一个电影电视剧一样,我拍完了给你,你买票进门看
。这样的游戏交互性就会差一些,基本上都是人跟机器玩,重复可玩性会比较弱。很多
游戏会赠送多人模式,但因为是完全白送的,无法持续创造收益,所以很少会花很大力
气去做,多数情况是外包出去做的,不会考虑太多长线运营和更新。也有一些游戏在往
UGC沙盒开放世界方向尝试,试图增加玩家自由度,但多数除了徒增游戏时长以外,并不
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和长时间的乐趣,也不能给开发商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且不要忘了,
如果没有持续收费能力,让你花太多时间沉浸在一款游戏里,对你再花钱买他们的新游
戏并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多数欧美游戏开发公司的心态是:一旦游戏发售,能赚多少钱
就一部了然了,甭管成功不成功,咱得赶紧开始开发下一款了,否则下一顿没饭吃了呀
。而免费网游的思路就不太一样了,虽然现在的网游也都普遍制作也非常精良,上线的
时候也已经投入很大了,但一款网游上线的时候绝对不是这个游戏已经完成了的时候,
恰恰相反,反而正是它刚刚正式开始的时候。因为免费网游毕竟是免费的,用户进来的
时候你还没收到钱呢,这时候需要靠精细的运营和服务,相当设法让玩家留下继续玩,
并且至少要让一部分用户慢慢产生付费的欲望,自愿付钱给你,你才能挣到钱。而如果
想持续收钱,就主要不能主要靠一次性消费的内容,而是要尽量制造可重复体验和消费
的内容,最好是能靠一套规则把玩家联系起来,让玩家形成社区,让玩家群体在虚拟世
界里能自己创造内容。其实棋牌游戏就是一个最简单最好的例子,很简单的规则,但因
为是人跟人在玩,并不是人跟机器玩,所以乐趣无穷,可以反复的玩。在设计的好的免
费网游里,花钱的人可以和没花钱或少花钱的人在虚拟世界里形成良性的社会关系,互
相带动,由于自己的存在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互相给对方创造更多的乐趣,这
才是免费网游的设计精髓,也是那么多人一直喜欢玩免费网游的原因所在。所以总结起
来,免费网游讲究的是服务,是一直维持互动的”活“的服务,用老外的话讲,叫做"G
ame as a service",免费网游的游戏开发者往往不能停下来,而是要不断地聆听用户的
声音,不断为用户制作更多更新的内容,不断提供新的乐趣给他们,这种持续开发,持
续运营,持续服务,持续收钱的模式,可以持续很久很久。我们经常见到一个网游竟然
能持续火爆超过10年,竟然从来就没见它出过二代,相反,一个付费的单机游戏,10年
怎么也得出个好几代了吧,否则怎么继续卖钱持续养活开发团队呢。其实免费网游火爆
的10年里,也是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开发新东西的,只不过我们不把这种更新叫做二代三
代,而是叫做“资料片”,有时候有的游戏起了个2代的名字,也并不是真的另一个新游
戏,只是把一个很大的资料片重新起了个名字而已,主要为了宣传推广拉新用户用的。 &&这种免费网游里的资料片其实有点类似于国外付费单机游戏上线之后出的付费DLC(do
wnloadable content付费更新包),但资料片模式明显比DLC带来的生命周期要长久的多
,原因是两种游戏最原始的设计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国外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来跟免
费网游放在一起说的,一个负面词汇,就是“Pay to Win”,就是很多人觉得免费网游
不但不是真的免费,还造成了玩家之间的不公平,交了钱的玩家往往更厉害,在战斗中
更占优势,就像体育比赛里你吃了兴奋剂一样,感觉比赛不公平,让人很反感。其实全
球玩家对Pay to Win的感受都是一样的,中国玩家也不喜欢这种感受,其实真正设计的
好的免费网游不可能主动有意识的设计成Pay to Win的,免费的玩家都因为被付费玩家
欺负,觉得不公平,都不玩了,付费玩家自然也没有留在这个游戏里的理由了,这个游
戏就死掉了,正相反,所有免费网游的设计者都在全力以赴的想办法平衡付费玩家和免
费玩家,这是区分一个免费网游策划是不是真正的高手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么多还在运
营的免费网游都没死,那么多玩家都在持续玩,持续付钱,怎么可能是简单的一个Pay&& to Win或者中外玩家差异就能解释的呢。我经常思考一个距离比较远的例子,一个在全
球都适用的例子,也许可以类比一下用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超市,全球都一样的,任
何一个超市,在它开业的那天,不管你已经投入了多少,都只是赚钱的开始而已,每个
顾客进来转一圈,都不是一定要买东西的,他们如果没找到喜欢的商品,当然可以很自
由的空着手离开,再也不回来了,当然你也可以有理由吸引他下次再来,直到他愿意买
点东西,成为你的付费用户,像cosco这样的超市还会请你购买他们的会员,这就有点类
似某些免费网游里面的VIP,你只有把超市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商品弄的尽量吸引人,经
常换新的,还要偶尔搞搞活动,做做促销,甚至送点免费小礼物之类的,才能留住用户
,进而转化更多的用户变成常客,变成你的付费用户。这是完全合理的商业模式,并没
有什么中外差异,大家都能接受,相比之下,电影院就是先付费的娱乐模式,跟付费单
机游戏就更类似,也是全世界都通用的,两种商业模式都合理,也都并存,哪里有什么
高低贵贱之分呢,又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用户地域差异呢?所以合理的结论其实是:真正
设计的好的免费网游,在中外都是一样受欢迎的,反之在哪里都没戏。只是因为中外玩
家成熟度,见识程度,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有差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大家对
不同设计水平和质量游戏的接受度不一样而已。我认为发展到未来,应该会渐渐趋同,
中国人越来越多的能接受直接付费购买游戏,反过来外国人也越来越多的愿意玩社交性
更强,服务更贴心的免费网游。而且这个情况其实已经在发生了,咱们刚才说过了中国
区steam付费游戏的发展情况,而欧美这些年也陆续出现了很多非常成功的免费网游,除
了V社自己制作的扛把子的Dota2和军团要塞都是免费网游以外,还有坦克世界,英雄联
盟,炉石传说,星际战甲等等,手机游戏就更多了:Game of War,皇室战争,糖果粉碎
传奇... 。所以谁说老外就不喜欢免费网游呢?好游戏人人爱啊。 && 四. 中国游戏出口和海外游戏进口观察:我们的主要机会还是在下沉,下沉,再下沉..
. &&&&&& 除了美国日本少数几个几乎是发明了游戏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游戏市场的普遍发
展规律都是先代理引进,然后自主研发,最后走向对外输出。中国游戏市场最早接触的
是从美国和台湾引进的或盗版的PC版单机游戏,当然还有盗版的游戏机以及经典的日美
的单机版游戏机游戏。这其实催生了中国第一批自主开发的游戏人,但盗版同样伤害并
扼杀了这批人,包括我本人在内,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搜一下我写的祭奠刘铁的那篇文
章,里面有不少关于我们那一代中国早期游戏开发者痛并快乐着的生活的记录。所以中
国市场基本上没怎么经历国产单机游戏,能出口到海外的国产单机游戏当然更是少之又
少了。后来从网游搞定盗版和盈利模式之后,我们开始大量引进韩国网游,因为韩国游
戏多数长得差不多,玩法也大同小异,所以又被戏称为“泡菜”,紧接着就出现了大量
国产网游,因为国产网游更加本地化,服务更好,更贴近用户,各方面都更加下沉,国
产游戏的的占比越来越高。这时候就有中国游戏公司开始动往海外走的心思了,在中国
游戏公司制定出口战略的时候,如果我们把海外市场也画成一个金字塔的话,塔尖是一
线国家,欧美日,塔下面是二三线国家,我们会看到每个公司都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
平着走或者往下走,比如去东南亚,南美,这些地区虽然面临语言、文化、地域、推广
、支付等层层障碍,但至少不会面临太多挑剔游戏品质的情况,小白玩家红利多,在中
国证明成功的游戏可以直接拿过去用,在往国内下沉遇到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算是一个
可以考虑的选择;另一个选择是往上走 ,到欧美日等一线国家,但这个方向显然面临更
严峻的挑战,除了以上障碍以外,最关键是产品质量必须往上走,而且要往上走很多,
因为那里的用户要求高啊,比国内一线城市的用户还难得多,基本上游戏可能要重新做
才行,或者咱根本做不出来人家能接受的水平的游戏。所以面临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
中国公司的战略选择优先是在中国市场往下走,其次是出国往下走,很少有出国往上走
的,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 说到这里,正好顺便分析下韩国,他们虽然不是发明网游的,却是全球最早发展网
游的国家,这个跟他们国家政策的推动绝对相关,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韩国政府
开始大力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持虚拟经济和娱乐产业发展,凡是大学毕业选择去游
戏公司上班的,竟然可免两年兵役,这个政策为游戏行业贡献了一大批当时全国最顶尖
的人才,再加上政府花大力气把互联网硬件环境弄的超级好,还给了网吧特殊照顾的政
策,国家花钱买引擎,给游戏公司白用,国家组队带着全国的游戏公司全世界兜售游戏
去,这一连串组合拳,一下子把韩国的网游产业搞起来了,非常值得我们的政府部门好
好学习下啊。韩国跟我们另外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本土市场不大,不像中国纵
深这么深,所以本土游戏企业很快就在本土没有下沉的机会了,逼着他们必须要往海外
走,他们刚开始也是把中国当作他们最容易走的下沉市场,逐渐受到中国本土游戏公司
的狙击之后,部分公司只能转而向上走,当然其实很多公司是拿着从中国赚到的钱去往
上走的,韩国人做游戏往外走比我们困难少一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本土文化积淀不
够深,接受欧美日文化很频繁,文化障碍少一些,但说实话,泡菜毕竟是泡菜,他们也
并没有很多往上走得特别成功的案例,反而是瞎烧钱失败的居多,韩国人做的游戏除了
美术好看以外,技术策划积淀都不足,策划水平也不敢恭维,韩国人也看到这些不足,
NCSoft,Webzen等都陆续尝试过在美国直接雇佣当地老外来搞面向当地的产品开发,但
也多数都折戟沉沙,烧掉上亿美金的案例不一而足。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掉以轻心,最
近突然火爆的吃鸡游戏就是韩国人的一次绝地反击,这背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其实是蓝洞公司雇佣了H1Z1的制作人,老美带队做的产品,而且主要开发人员都分布在
世界各地,参与制作的韩国人并不多。在一直不懈的往上走的努力下,人家最终找到了
怎样投资美国人,组建全球开发团队,再次杀回中国,并且火爆欧美的路子。咱中国人
的大作呢? &&&&&& 反过来看欧美游戏向国内输入的情况,他们那边传统的付费单机游戏的进口,前些
年除了盗版问题以外,还有政府13年游戏机禁令的推波助澜,凡是喜欢欧美高质量游戏
的核心玩家,反正一款也没少玩,就是老外一直没看见钱在哪儿,基本上起到的作用就
是让咱们金字塔尖的用户都长了见识,知道怎么吐槽泡菜和国产低质量游戏了。但是最
近中国区steam上付费游戏开始火爆了,虽然都不是正是进口的,多少有点擦边球的感觉
,但至少让他们赚到钱了,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欧美厂商把中国市场看作他们单机
付费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销售战场。在网游方面,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他们很少做网游
,因为付费单机游戏市场太成熟了,网游这东西也不怎么懂,研究也不深,但最令我浑
身发冷的事实是:他们却总是偶尔会冒出来一个网游,还一出来就是神作,这些网游只
要在欧美本土成功,拿到国内来基本上都是秒杀级的成功:魔兽,CS,魔兽世界,Dota
2,LOL,坦克世界... 虽然也有少数几款因文化差异等特殊因素导致并不成功的特例,
比如无尽的任务,EVE,Runescape等,但总体来说欧美成功的游戏在中国都是口碑非常
好的。所以其实老外并不是对我们的中国免费网游的成功无动于衷,他们早已投入越来
越多的精力研究网游和道具付费模式了,只是研究这个的人少而已,不过我们必须注意
的是,手游市场的繁荣,大大推动了海外更多开发商研究免费网游设计,也大大提升了
他们的设计水平,Game of War的创始人据说就是每天20个小时趴在征途里研究中国MMO
的。近些年来,就连海外多年来一直固守着付费单机游戏的传统Console市场,也已经在
蠢蠢欲动了,在座的常玩Console游戏的各位应该早就注意到了吧:最近老外出的AAA级
付费console游戏越来越多的出现长线联网模式设计,长期成长模型,社交功能,以及长
期道具付费设计等。就在最近的新闻里,我们看到TakeTwo已经宣布其整个公司收入已经
一半以上来自道具和DLC付费了,虽然说偶尔你还会听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类似EA最新推出
的星球大战里道具付费设计被骂惨了的新闻,证明他们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而且目前
这些欧美网游主要还是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火,还很难在中国下沉下去,这是老外留给
我们国内擅长下沉的厂商留出的空间,但我们在这块最后的阵地上能坚守多久呢? &&&&&& 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只得把手游单独拿出来看,我们在手游市场能找到一些不
一样的有趣的现象:中国游戏出口竟然历史第一次的干掉了韩国,不但能够输出到全球
市场,包括欧美主流市场,甚至可以反杀到韩国市场获得不小的成功,而韩国日本欧美
的手游,除了极少数几款以外,在中国几乎全军覆没。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
1. 中国免费网游设计制作能力已经全面成熟;2. 手游对开发要求相对不高,小团队小
投入即可完成;3. 手游免费用户多,小白用户多,正像中国金字塔下面的用户一样,这
次不光中国,全球都有这波红利,这种用户我们比较擅长应对,自然成为了免费网游已
经集大成的中国去割草的好机会。不过这样的一波机会究竟能走多久呢? && 五. 中外游戏开发者群体分析:老外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 &&&&&&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外的游戏开发者。中国绝大多数的游戏开发者优先来自一
二线城市,多数是重度的游戏爱好者,他们对高品质的游戏的见识都是不少的,这一点
其实跟国外的情况相差并不大。可是这些人往往并不是决定公司战略方向的人,这就是
中外差距比较大的地方了。海外一线国家的游戏行业发展年头多,市场相对成熟,很多
游戏市场里的投资人本身就是游戏行业出身的,懂游戏、玩游戏的,甚至他们拿来投资
的钱就是他们通过前面做游戏赚到的,很多投资人把钱再投进来就是为了喜欢做游戏而
已,并不完全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中国游戏市场发展年头短,第一批投资人都是行业
外过来的,他们过来投资游戏的诉求多数是利润,为了更快的利润,因为看到这个行业
有钱,赚钱快,咱们不能对这个情况有什么微词,因为海外游戏市场当初第一拨投资人
也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已。少数有一些投资人是真喜欢游戏的,但因为他们
自己不懂游戏开发,往往又不知道怎么管理游戏开发团队,再加上中国的第一批游戏开
发者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怪不得人家投资人忍不住过来指挥,你又比人家高明多
少呢?(此处推荐我的另一篇很早的文章:网游创业失败全攻略) 。另一个中外差异之处
就是,中国的游戏开发者往往都比较苦逼,很少有人能掏自己的钱投资,按照自己的梦
想干,不拿投资人的钱谁给发工资呢?没工资拿什么钱买房子养家呢?相比之下,老外
游戏圈里有很多人虽然不是富二代,但他们也并不太发愁日常生活,整个社会的福利水
平比较高,社会理念压力也没那么大,没有丈母娘逼着他们必须买房子才能娶他们家女
儿,他们经常觉得在一个小城市租房子住就挺好,孩子上学、医疗之类的都没什么大压
力,生活也没什么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可以非常低成本的坚持宅在家里搞自
己喜欢的东西,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喜欢游戏就做游戏,能做自
己喜欢的游戏,赚点钱够活就行,就算不赚钱,有时候也可能不一定那么严重,而且老
外的市场比较成熟,只要你的游戏是认真做的,你不收钱都有人主动给你捐钱,有时候
靠玩家好心捐的钱都够养活一个indie工作室的。 &&&&&& 如果再多说一句呢,就是我们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并不是特别支持个性发
展和创造思维,所以咱们就算有衣食无忧的游戏爱好者,可能也未必有老外他们那么天
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教育体系造成的另外一个明显的差异点就是:我们这边
很少有跨界的人才,比如程序员或策划会美术,美术会编程或会策划。而老外这种人要
多得多,除了跟我们的教育体系有关以外,曾经有人跟我说过另一个原因蛮有意思的:
他说老外编程是用母语,因为编程语言本身就是英语,所以对他们的美术来说,学编程
可能要容易很多啦。不管这个说法靠不靠谱,至少我们从小会画画的程序员和策划的确
要少很多了,从小学画画的人又往往单纯为了走艺术道路而忽略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总
结下来我发现,我们有太多因素推着中国游戏往下走,而有太多因素妨碍我们往上走,
往外走,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必然吧。 &&&&&& 咱们刚才是拿中国游戏开发者跟欧美日发达国家做对比,其实还有一个普遍被中国
游戏从业者忽略的情况,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海外二线国家的开发实力正在快
速成长。尤其是那些语言障碍相对较小,教育实力并不弱,人力资本又相对比较便宜的
国家,例如东欧的某些国家:乌克兰、波兰、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
马尼亚 ,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等等。咱们这边看到的和经常被提及的主要就是一个
波兰的CD Project和巫师3,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人家是经历了怎样的巫师1和2到3的过
程?波兰这个国家为什么能诞生这样的公司?整个这个国家难道就是特别意外的独立的
诞生了一个这样的奇葩吗?不是这么简单的,波兰其实还有制作了Dying Light这样的A
AA级成功大作的Techland,制作Bullet Storm的People can fly,制作Shadow Warrior
的Flying Wild Hog等等,还有无数的给大厂做外包的公司,他们早就是海外AAA大作的
后花园了。各位知道波兰这些正在制作AAA级大作的游戏开发者们拿的工资是多少吗?波
兰首都华沙的平均工资算高的,也就2000多美金一个月,到波兰的二线城市,更是要便
宜一半都不止!别小看人家的二线城市哦,一个你从来没听说过的叫Wroclaw的小城,正
是Techland公司的主力部队所在地!大家也听过著名的英雄萨姆系列吧?那是一家克罗
地亚公司,现在你还会以为整个克罗地亚这个国家就只有这么一家意外的奇葩公司能生
产大作吗?塞尔维亚也有大到几百人的大厂已经为欧美大公司打工做高质量游戏超过10
年了。乌克兰就更不用说了,著名的地铁系列就是乌克兰公司的原创!注意是原创哦!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还有一家全世界最大的外包公司之一,叫Saber,有超过300人,他们
曾经负责制作微软的好几个版本的光晕,最近还刚刚完成了Zenimax整包给他们的大作Q
uake Champions。在马来西亚也有大到几百人的大厂,常年承接日本公司街霸、最终幻
想等大作的整包项目。我举的所有这些例子,他们的开发成本都比我们中国的一线城市
低,甚至直逼我们的二线城市。我们这边只有北京上海有少数几家公司参与过海外AAA大
作,而且主要还是美术,或者仅仅是部分技术移植工作,其他城市甚至连面向海外大厂
的外包公司都很少,大家都在忙不迭的往下沉去找机会赚钱呢,谁有耐心去赚那一点点
外包开发的微薄利润呢?Gameloft原来在上海有上百人,因为成本过高的原因,已经彻
底关闭了,转去越南了。育碧原来在中国的团队人数是仅次于育碧蒙特利尔的,现在人
家在罗马尼亚有上千人,负责着大量公司最核心的项目研发工作了,他们在墨西哥还雇
了不少人。不经历从部分外包美术到外包程序甚至部分策划,从移植二线作品到整包A级
大作的漫长艰辛的道路,我们如何培养出本土的能够制作原创AAA大作的完整团队呢?现
在我们的游戏研发已经逐渐完全丧失了成本优势,免费网游的策划优势也不一定能坚守
多久,也还远远看不到解决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的趋势,在不断寻找下沉空间的道路上
,我们的开发实力正在与全世界拉开越来越远的距离。 && 六. 历史指导未来 - 咱是继续往下还是往上? &&&&&& 研究历史是为了指导未来,经过以上这么一大圈分析,我总结出几个未来可能的发
展趋势,咱们一起来看看是否有一定的道理: && 1. 玩家对游戏品质的诉求一路向上:玩家一定会不断追求更高端的设备,更精致的游戏
体验。站在相对比较长期的立场上看,手机游戏这一波会像网页游戏或social game那一
波一样,慢慢降温下去,小团队,小投入,小屏幕,低品质,低服务质量游戏市场机会
会持续收窄。 && 2. 中国游戏的下一波机会主要在“继续下沉“市场:想办法到中国市场金字塔最底部去
,或者到海外二三线国家去,并且努力在那里找到下沉的空间,印度、墨西哥、非洲、
印尼、巴西等等这些地区,越是地域大,人口多,贫富差异大的国家,这个空间和机会
就会越大,只要下沉的功夫足够好,还能找到最后一波小白红利。(欧美一线国家下沉
机会小很多,是因为整体贫富差异和生活水平差异没有那么大)不过需要警醒的是:互
联网的发展让全球各地的用户都更容易的一起接触到最新的信息,世界变得越来越平,
下沉空间的纵深也在逐渐变浅。 && 3. 小白红利机会逐渐消失:中国以及全球金字塔底端的用户都会越来越成熟,高端玩家
群体会越来越往下扩大,未来再找新的下沉空间和小白人口红利会越来越难。新出生的
一代用户群从小就伴着游戏长大的,就会像欧美市场一线市场一样,直接跳过小白阶段
了,而且这帮新生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性,一般质量的游戏更难过关了。 && 4. 中国的付费游戏市场会继续扩大,欧美主流市场会出现更多的免费网游。根据前面分
析的人性趋同的理论,大胆预测一下,最后不论在什么设备上,免费网游和付费游戏的
稳定的比例可能都会逐渐逼近全球手游现在的比例,大概7:3左右。 && 5. 中国市场会对海外游戏更加开放,更多优质的海外游戏,尤其是高端的PC\Console游
戏,付费游戏会进入中国市场掘金,并缓慢下沉,给中国本土市场的开发商造成更大的
压力。 && 6. 中国仅剩的免费网游开发经验优势即将很快丧失:老外顶级团队的设计水平完全不弱
于我们,他们只是还没有全面调转枪口。 && 7. 中国的本土游戏开发质量的上升速度不太乐观,但在压力下未来成长速度会慢慢提上
来,最终还是能够抢回本土市场,并且有能力对外输出,甚至输出到发达国家,整个过
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悲观预期可能需要10年左右。 && 七. 我们现在能做点什么 &&&&&& 看清楚了这些方向之后,下沉显然还是可以继续深挖一段时间的,关于下沉,我也
大概总结了几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 1.嗅觉一定要敏锐!凡是看到市场上出现新的成功模型,立即能看到并且琢磨透。能否
第一个发现一个新的小白市场也是嗅觉,比如玩麻将的人从来不是麻将的小白,但利用
微信的社交功能把这些人抓上来,他们就是新创造出来的的房卡麻将模式的小白。 && 2.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必须苦练一身阿飞的功夫,否则你的剑主要慢一毫秒,人家的
剑已经穿喉,下沉比的主要不是谁做的更精细,而是谁能第一个抢占小白,每个品类在
一个新市场刚开始洗用户的时候你抓住了,你就能有一段好日子。 && 3.接地气!可以考虑重点关注细分市场的下沉机会。一线市场大家都杀红了眼,任何一
个新品类或新市场出现的时候,往往一线市场也会先出现一波小白机会,大公司会一拥
而上去抢,如果这个时候你是第一个用这个品类下沉去找机会的人,你就赢得了时间和
蓝海。比如二次元市场,女性市场,00后市场等,凡是第一个把一线城市已经成功的模
型带到二三线城市复制的,都可能有比较大的机会,当然前提是你一定要接地气,要了
解下沉市场用户的特点,哪些地方和一线市场的用户不一样,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
么,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差异都要研究透,这样你复制出来的产品才能接地
气,才能在下沉市场吃得开。魔兽世界很成功,但你偏要在农村市场弄魔兽世界,就不
会很好。 && 4.掌握下沉的推广渠道。提前在下沉市场找好适合这个用户群的推广渠道,或者跟当地
接地气的发行商搞好关系,第一时间能把你的产品推到最多的人面前,形成口碑风潮,
你就赢了,往往越是下沉市场的小白用户越忠诚。 &&&&&& 对于有理想,有情怀的独立开发者们,也许可以尝试独立开发者模式,我也总结几
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 1.一定要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最好人数少一点,但不要有想法不一致的人,家境都还
过得去的最好,不要有需要拿工资的员工,这样就不会争管理权,也不需要找投资,受
投资者左右。 && 2.一定要找水平高的,对你们想做的游戏理解足够深刻一致的,大家能认同一个方向,
这样就可以避免对产品方向产生巨大分歧,或者半路有人掉队。可以考虑在互联网上异
地寻找合作伙伴,甚至考虑全球找,争取能加入老外的独立开发组也是好的。 && 3.从付费游戏开始做,或者用众筹,或者early access收钱的方式尽早获得收入,主要
面向海外市场,可能就更容易养活自己,就更容易坚持下去。 && 4.坚持一个细分品类,一个确定不是昙花一现,绝不会轻易消失的品类,立志坚持10年
不换,不断磨练对这个品类的理解,不断精研,追求极致,把全世界所有在这个品类里
出现的微创新全部研究透,用合理的方式加入自己的产品,再自己在所有巨人肩膀上引
领更多的微创新,力求超过全世界做这个细分品类95%以上的团队,这其实有点像搞科研
,你得把前人在这个领域做的所有最新论文彻底搞清楚,才能做出自己的创造,有时候
一个领域扎下去还不止需要十年,但一旦你能爬到这个顶峰,你就一定能长期立于不败
之地,这个在海外有很多成功案例的。 &&&&&& 我自己选择了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直接往上走。首先因为我实在没本事往下钻,
不是没试过,真心不好干,或者至少不适合我,这么多年认识这么多行业里的高手,我
发现在中国市场要论往下钻的能力,比我强的人不要太多啊。其次当然也因为一直心怀
着我最早进入游戏行业时候抱着的最原始的梦想,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也有还留着它
呢吧?我现在这家香港上市公司乐游科技,就是怀揣着这个梦想的,但是战略跟别人都
不太一样的一家公司。因缘巧合吧,我们用这家上市公司收购了两家欧美一线的大厂,
其中加拿大的Digital Extremes公司现在已经有差不多300人,主要开发和运营Warfram
e,中国翻译叫星际战甲,这款游戏在中国可能还并不是很出名,不过它是欧美市场近几
年以来表现最成功的免费网游之一,在steam上一直排名前十,今年最好成绩到第四,仅
次于吃鸡、Dota2和CS GO,要单看免费网游的话,就是steam第二名了。它在Console上
表现尤其突出,几年来一直是欧美PS4和XBOX1市场上免费网游的第一名。这家公司以前
做了20年的外包,做过虚幻竞技场、生化奇兵等超级大作,后来自主研发了这款AAA级跨
平台的免费射击网游,一举成功,可谓是厚积薄发。另一家公司在英国,也有差不多30
0人,也是做了十多年的AAA大作的外包,包括重返盟军总部、战争机器、蝙蝠侠、坦克
世界等,现在也在尝试做免费网游,运营中的有一款叫Dirty Bomb,出的相对比较早,
是在我们收购之前做的,现在我们正在一起努力做更新更好的。我们还投资了一家美国
公司,叫Certain Affinity,他们也有一百多人,十多年的历史,他们是专注给Halo光
晕和使命召唤系列做多人对战模块的顶级开发公司,我们正在一起合作一款正版变形金
刚IP的免费网游。当然不忘初衷,咱还得培养咱自己中国人的队伍嘛,所以我们也同时
收购了一家国内的开发公司,他们正在全力制作一款美术风格玩法清新的,Take Two正
版授权的文明OL MMO。所有这些产品都是面向全球市场,优先重点面向欧美主流市场的
PC\Console平台的AAA级大作。这算是我的一个曲线救国策略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吧,先搞
拿来主义,把老外最优秀的团队买过来,或者投资他们,再找一些水平不错有情怀的中
国开发者,我们输出我们的免费网游经验给他们,同时学习他们的AAA大作的开发经验,
大家一起合作开发,目前为止进展顺利!我非常相信这条路可能会是一条捷径,比全世
界二线国家都在走的那条给老外做外包的传统老路要快,我也非常非常感恩能够给我提
供这个机会的投资人,让我们一起共勉,把这件事做好做成!欢迎各位热爱游戏行业的
好朋友们,如果有兴趣或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一定要多来找我交流,也让我这条路走
的不感觉那么孤单哦。 &&&&&& -- && ※ 修改:·infinetely 于 Jan&&9 15:38:56 2018 修改本文·[FROM: 124.204.48.*]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24.204.48.*]
粗人|候雪发信人: stdio (粗人|候雪), 信区: GameIndustry
标&&题: Re: 许怡然:中国游戏的未来在哪里 - 游戏行业20年历史观察及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9 13:57:01 2018), 站内 && 许老板…… && 【 在 infinetely (∞∞∞∞∞∞∞∞)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从3月离开360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国内游戏圈里了,因为选择了在一家香
: 港上市的游戏公司工作,这段时间一直在海外市场到处看,也花了不少时间思考整个游
: 戏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对比中国游戏市场和海外主流游戏市场的历史、现状进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22.73.196.*]
诸神山谷的清道夫-奎斯特罗思发信人: godhearme (诸神山谷的清道夫-奎斯特罗思), 信区: GameIndustry
标&&题: Re: 许怡然:中国游戏的未来在哪里 - 游戏行业20年历史观察及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9 15:31:53 2018), 站内 && 文章写的挺好看,不管真的假的,挺好看 && 但是阁下能不能转载全了!!!!!!!!!!!!!!!!!!! && 不转载全了能不能给个全文链接!!!!!!!!!!!!!!! && 【 在 infinetely (∞∞∞∞∞∞∞∞)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从3月离开360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国内游戏圈里了,因为选择了在一家香
: 港上市的游戏公司工作,这段时间一直在海外市场到处看,也花了不少时间思考整个游
: 戏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对比中国游戏市场和海外主流游戏市场的历史、现状进
: ...................
&& -- && Soul of the mind&& key to life's aether
Soul of the lost
withdrawn from it's vessel
Let strength be grand so the world might be mended &&&& ※ 修改:·godhearme 于 Jan&&9 15:32:34 2018 修改本文·[FROM: 36.149.87.*]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36.149.87.*]
∞∞∞∞∞∞∞∞发信人: infinetely (∞∞∞∞∞∞∞∞), 信区: GameIndustry
标&&题: Re: 许怡然:中国游戏的未来在哪里 - 游戏行业20年历史观察及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9 15:40:02 2018), 站内 && 刚才没注意 &&&& 【 在 godhearme (诸神山谷的清道夫-奎斯特罗思)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章写的挺好看,不管真的假的,挺好看
: 但是阁下能不能转载全了!!!!!!!!!!!!!!!!!!!
: 不转载全了能不能给个全文链接!!!!!!!!!!!!!!!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24.204.48.*]
文章数:4&分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游戏的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