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传播学理论有哪些里的“子弹理论”是错的?

文明从传播开始,梦想因传播精彩
2006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办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传播学》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正式开课。该课程定位明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后续《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艺术》、《文化传播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该课程除了面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还向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开设,同时也可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迄今已经连续开设十多年,听课人数超过6000多。
& & 大学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是教会这些就要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这种人要具备健康的思想情感、光明的道德情怀、开阔的胸襟、热情的为人、淡化的自我、世界的眼光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其次培养的才是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强烈的求知欲。新闻广告专业、传播学原理实践性都非常强,该课程的任何教学安排都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课程教学采用下列基本教学模式:本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所谓案例,不是用书本上陈旧的案例来示范给学生,而是用最新的突发性事件做样本,让学生作为事件亲历者进行实地或摹拟操作。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下学生可以用网络在线平台课程学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传播学课程教改团队目前6人,副教授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人。整个团队知识结构合理,主要成员均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知识背景,另有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学科背景老师加盟;团队成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四十岁以上教师有3人,三十岁以上2人,三十岁以下1人;团队负责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队成员既有韩国启明大学的在读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学博士,也有苏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的硕士,学缘结构合理;师资配置也较为合理。新闻与传播学院领导历来主张科研和教学两架马车要并驾齐驱目前,教学科研气氛活跃。“在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以科研促进教改实验”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申请人常民强主持的新闻传播学理论课“对分课堂”教改实验正在有序开展,他主持的教改项目:《从科学发展观看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平顶山学院,2012年;《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研究》平顶山社科联,2014年等均已经结项,获奖,相关成果在人才培养修订中得以实践,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受到学生和领导的好评。本教改课程建设过程中,受到省内外其他高校教师、专家、校内教学督导组、校内学生的一致肯定。
《传播学》课程历年来学生评教成绩优秀率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学校教务处对学生进行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表明,《传播学》这门课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很多学生都认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富有魅力的课程,让我们畅游在传播带给我们的集艺术与规范于一体的美妙境界中。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这门课不仅教会我们许多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引领我们走进人文科学殿堂。”在近三年来的学生评教中,《传播学》课程教学效果测评等级均为“优”。
使用教材:主要参考书:
经典案例库
大咖面对面
考研加油站
国内外传播学方向研究生和博士生基本书目与参考网站&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名称叫“新闻思想”,实际包括传播、新闻、宣传思想的研究)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传播学史论:3.《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埃弗里特·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传播学概念:7.《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费斯克等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传播学范式:8.《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闻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9.《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0.《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1.《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传播学研究的几种代表作:12.《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13.《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14.《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15.《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16.《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作17.《交往行动理论》(三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18.《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符号学19.《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20.《结构主义符号学》,格雷马斯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21.《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S·霍尔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中文版。22.《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意识形态控制23.《图绘意识形态》,齐泽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24.《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朱学勤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25.《论意识操纵》(上下册),谢·卡拉-穆尔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消费文化26.《童年之死——电子时代成长的儿童》,大卫·帕金汉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27.《娱乐致死》,伯兹曼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28.《理解通俗文化》,费斯克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人际传播29.《人与人相遇——人际传播论》,王怡红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组织传播30.《组织传播》,米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31.《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贝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社会传播32.《有效传播》(第7版),特里·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或者《有效沟通》,黑贝尔斯、沃威尔二世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传播技术主义33.《重组话语频道》,艾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34.《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广告35.《广告,艰难的说服》,迈克尔·舒德森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36.《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约瑟夫塔洛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视觉传播37.《视觉思维》,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38.《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保罗·莱斯特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跨文化传播39.《跨文化传播:东方的视角》,莫腾森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40.《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布拉德福德·J·霍尔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传媒法与伦理41.《传媒伦理学》,克里斯蒂安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42.《媒体法》,萨莉·斯皮尔伯利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文化霸权43.《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传播学研究方法:44.《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王石番著,台湾幼狮文化实业公司1989年版。45.《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安德斯·汉森等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46.《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戴远光著,复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力丹2005年4月拟)补充:(2006年7月)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萨默瓦、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4.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7.艾森伯格等《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8. 斯蒂文小约翰 陈德民 叶晓辉译 《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新闻传播研究网络资源(不含收费类期刊或文献数据库)&(一)中国大陆研究网站:1. 中华传媒网 http://www.mediachina.net2.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tp://www.cjr.com.cn3. 传播研究网 http://www.mediaresearch.cn/4. 《新闻记者》 http://xwjz.eastday.com/5. 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main.asp6. 新华传媒 http://www.xinhuanet.com/newmedia/7. 人民传媒 http://media.people.com.cn/8. 《新闻战线》 http://www.snweb.com/gb/xw/xw.htm9. 媒中媒 http://www.softkoo.com/10.慧聪网·报刊资讯行业 http://www.media.hc360.com/1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http://research.ruc.edu.cn/xw/index.asp12.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 http://www.cmcrc.com.cn/gb/index.htm13.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14.媒体安都 http://www.mediaundo.com/15.My9w.com报纸观察Link传媒研究链接http://www.my9w.com/chuanmeiyanjiulianjie/16. 紫金网 http://www.zijin.net/17. 传播学论坛(阮志孝) http://ruanzixiao.myrice.com/18. 新传播资讯网 http://www.woxie.com/19. 五洲传媒网 http://www.cn5c.com/new/20.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CDDC http://www.cddc.net/&(二)台湾、香港、海外华文网站:1.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 http://better-communication.com/cca.html2.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ACCS)http://www.uni.edu/comstudy/ACCS/home.html3. 中华传播学会(CCS) http://ccs.nccu.edu.tw/4. 中文传播资料库 http://commdb.nccu.edu.tw/age/WebApp/5. 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 http://www.mediaed.nccu.edu.tw/6. 《新聞學研究》http://www.jour.nccu.edu.tw/Mcr/7. 文化研究学会 http://csat.org.tw/8. 传播学生门阵 http://twmedia.org/scstw/9. 香港传媒教育计划 http://www.hkbu.edu.hk/~alicelee/media-education/10.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http://jmsc.hku.hk/index.asp&(三)国外研究网站:综合网站:1.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http://www.cjr.org/(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 Quill-http://www.spj.org/quill_list.asp(新闻评论杂志)3.The CIOS's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http://www.cios.org/encyclopedia/enindex.htm(新闻传播研究搜索)4. Online Journalism Review-http://www.ojr.org/(在线新闻评论杂志)5.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http://www.icahdq.org/(国际传播学会)6.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NCA)-http://www.natcom.org/nca/Template2.asp(美国全国传播学会)7. The Americ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ACA)-http://www.americancomm.org/(美国传播学会)8. American Communication Journal-http://www.acjournal.org/(美国传播学杂志)9.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http://info.wlu.ca/~wwwpress/jrls/cjc/index.html(加拿大传播学杂志)10.The Europe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ECA) -http://www.ecanet.org/(欧洲传播学会)11.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EIM)- &http://www.eim.org/(欧洲媒介研究)12.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asp(亚洲传播杂志)13.Poynter Online- http://www.poynter.org/(新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14.Mediachannel- http://www.mediachannel.org/(媒介研究资源)15.Mediatribe-http://collection.nlc-bnc.ca/100/202/300/mediatribe/(本科生传播研究)&专题网站:1.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http://www.jmme.org/(传媒伦理)2. The News Media & The Law -http://www.rcfp.org/news/mag/index.php(传播法制)3. Fairness & Accuracy In Reporting:http://www.fair.org/index.php(公平精确报道)4. Media Awareness Network- http://www.media-awareness.ca/(媒介素养)5. 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IVLA)- &http://www.ivla.org/(视觉教养)6.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MEA)- http://www.media-ecology.org/(媒介生态研究)7. Advertising Age-http://www.adage.com/(美国广告时代杂志)8. Editor & publisher-http://www.editorandpublisher.com/eandp/index.jsp(编辑与出版)9. The 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PRSA)-http://www.prsa.org/(美国公共关系)10.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http://www.press.umich.edu/jep/(电子出版)11.http://www.newseum.org/(新闻博物馆)
考研真题库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关于传播的定义,下列哪一观点反映了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的思想( )A.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B.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C.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D.强调媒介即讯息2.“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3.下列所述的人类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起始得最晚的是( )A.作家&B.艺人C.教师&D.记者4.倡导并亲自实践“内容分析法”的是(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5.在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具备较强不确定性的环节是()A.传者&B.受者C.媒介&D.效果6.下列不包含参照群体关系的有( )A.子女以父母为楷模B.有人一心想当科学家,处处以科学家为榜样C.向雷锋同志学习D.秘书按领导指示整理材料7.判断一个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 )的有无与强弱。A.可证实性&B.可证伪性C.客观性&D.逻辑性8.下列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属于运用演绎理论的是( )A.卡特赖特的劝服功能B.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和1944年对总统选举的研究C.费斯汀格有关态度改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D.把关人模式9.下列随机抽样中,样本代表性最高的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10.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 )A.娱乐功能B.文化传递功能C.授予地位功能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11.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观点,属于斯蒂芬森的是( )A.社交性&B.工具性C.目的性&D.游戏性12.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不足之处是( )A.单一化B.把关链C.缺乏反馈D.每个“关口”平起平坐13.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 )A.政治控制&B.经济控制C.受众控制&D.文化控制14.提出“信息的负熵原理”,认为“信息与负熵等价”的是( )A.维纳&B.布里渊C.巴克兰德&D.申农15.生物基因工程属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的( )A.共享性&B.传递性C.扩充性&D.替代性16.麦克卢汉以英尼斯的“偏倚性”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提出( )A.媒介即讯息B.地球村C.媒介是人体的延伸D.冷媒介和热媒介17.“前台的行为”和“后台的行为”是谁提出的( )A.麦克卢汉&B.英尼斯C.戈夫曼&D.梅罗维茨18.选择性因素在大众传播信息通道上设下的最后一关是( )A.选择性注意&B.选择性解释C.选择性记忆&D.选择性反馈19.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受众调查在数据的处理分析方面进入到了高级统计、分析性考察的更深层面上,标志是( )A.亚运会广播电视宣传效果调查B.首都知名人士对龙年的展望C.奥运会宣传效果报道D.国庆报道效果调查20.大众传播对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属于( )A.短期的预期效果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C.长期的预期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21.现代传播效果研究兴起的媒介背景时期是( )A.政党报刊&B.黄色报刊C.大众报刊&D.电子媒介22.明确提出传播媒介是“拟态环境”的构筑者的观点,成为直接考察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的第一人是()A.拉扎斯菲尔德B.李普曼C.麦奎尔D.霍夫兰23.1920年,李普曼在( )中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A.《自由与新闻》B.《舆论学》C.《传播模式》D.《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24.“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 )A.“镜子”式的反映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C.权利的工具D.群众的喉舌25.“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来影响和制约舆论。A.意见领袖&B.意见环境C.议程设置&D.两级传播26.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发生在( )A.法兰克福大学B.哥伦比亚大学C.伯明翰大学D.累斯特大学27.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间,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 )的作用而骤然间声名大噪。A.霍克海默&B.默多克C.阿道尔诺&D.马尔库塞28.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 )A.流行文化&B.通俗文化C.大众文化&D.商业文化29.“推”技术的运用使网上信息接受活动与( )传播相类似。A.报纸&B.广播C.期刊&D.电视30.下列不属于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的是( )A.实施统计分析B.指定分类标准C.抽取分析样本D.界定调查总体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31.自我传播包括( )A.老师讲课B.歌唱演员的演出C.演员心中的潜台词D.电影中的画外音E.小刚和小强在数学课上交头接耳,不专心听讲32.从经济角度看,美国媒介的作用主要有( )A.传递经济信息B.媒介产业创造利润C.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念D.和平演变E.普及文化,维护社会稳定33.下列属于解释性研究课题的有( )A.人们对传播内容、传播方式有何评价B.传播效果如何C.研究对象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差异D.为什么媒体在不同的社会架构中角色也不同E.网络对传统媒体将会产生哪些冲击和影响34.下列关于“潜网”的说法正确的有( )A.就是关系网B.媒介将违规者除名是“潜网”的直接表现C.是一种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D.任何媒介都负担着社会控制的职能E.“潜网”的控制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35.语言符号的特性包括( )A.复杂性B.强生成型C.概括性D.音义结合的任意性E.发展性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传播单位37.问卷调查法38.双重行动模式39.“培养分析”假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0.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表现如何?41.符号和信号的关系是什么?42.伯洛的主要论点是什么?43.人际传播的特点是什么?44.什么是传播功能失调?它有哪些主要表现?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45.从研究方法看,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6.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C 3.D 4.A 5.D6.D 7.B 8.B 9.C 10.A11.D 12.D 13.B 14.B 15.C16.C 17.C 18.C 19.A 20.D21.C 22.B 23.A 24.B 25.B26.B 27.D 28.C 29.D 30.D二、多项选择题31.CD 32.AB 33.CD34.CDE 35.ABCDE三、名词解释题36.传播单位:从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引申而来。它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都可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模式中统称解释者)以及发信(传送信息)、受信(接受信息)、编码(也叫符号化)、译码(也叫符号解读)这四种功能。37.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现代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的工具,它的内容是将调查目的和调查要求具体化为一系列有机联系着的提问项目和可测目标,以便进行相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和确定各种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38.“双重行动”模式:巴斯认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即“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个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39.“培养分析”假说: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四、简答题40.(1)在说服的内容和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2)在说服的内容和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对观点的接受,使传播效果产生衰减。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那里,还可以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41.区别:(1)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使信息具有超时空的意义,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2)符号表示信号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因此符号的抽象功能远远比信号高得多。联系: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征象),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如果接受者引起的仅仅是和某事、某物、某一条件存在有关的表象和感觉,那是信号的作用;如果能引出事物的概念,那是符号的作用。42.伯洛的主要论点是(1)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43.人际传播的特点不仅在于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44.在某种条件下,功能会受损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后果,这就是功能失调或功能障碍。其主要表现:(1)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2)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3)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4)娱乐的功能失调。五、论述题45.(1)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是一种有理论指导、有控制手段的程序化的科学认识活动。①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研究一般都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是由一定规则和结构组织起来的求证过程,通过有目的的调整与研究,检验理论假设的正确性,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②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控制机制,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③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人们对传播研究中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和数据都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并采用统计手段检验其显著性和客观实在性。④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从成果上看,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所得出的结论与原理不是偶然的、不可复现的,而是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便必然会产生和再现的。(2)操作性。传播学研究与传统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拜托了传统思辨哲学的影响,非常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以操作见长。传播学研究这种操作性的特色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①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②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③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3)综合化与定量化。现代传播学研究由于其面向实际的操作性要求,越来越强调测量的可靠性和研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综合化、定量化。所谓“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的研究手段。所谓“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目前,定量分析已成为世界传播学研究的主流。46.(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同等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重叠时,这种情况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总之,媒介的运用可以混淆区分不同情境的界限,导致新情境的出现,要求人们根据情境的变化采取新的行为。(3)电子传播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原理特点分明的、不同情境的界限的混淆,导致了社会角色的相应混淆?&《传播学》试卷三&《传播学》试卷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 D.施拉姆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   )A.控制过程&& B.社会过程C.编码过程&& D.反馈过程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   )A.编码—解释者—译码&&& B.编码—讯息—译码C.译码—解释者—编码&&& D.译码—讯息—编码5.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   )A.证真&&& B.自变量C.证伪&&& D.因变量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地反映(   )A.信源的特征&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C.信源的优势&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   )A.托尔曼& B.拉斯韦尔C.皮亚杰& D.贝雷尔森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A.巴斯&&& B.怀特C.卢因&&& D.伯洛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   )A.社会责任理论&& B.西方资本主义理论C.集权主义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1.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从语义学的角度归纳了语言的三种特性,其中之一是(   )A.语言是生成的&& B.语言是演绎的C.语言是无限的&& D.语言是静态的12.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物质、能量和(   )A.财富&&& B.信息C.时间&&& D.资源13.西方传播学界认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份是在(   )A.1356年&B.1456年C.1465年&D.1645年14.“地球村”观念的提出者是(   )A.霍夫曼& B.英尼斯C.麦克卢汉&& D.梅罗维茨15.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构成了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他们的若干“关卡”,其中最后一个“关卡”是(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16.广播、电视受众调查中采用的即时式电话询问法,可以获得(   )A.瞬间视听率数据&B.长期视听率数据C.平均视听率数据&D.短期视听率数据17.根据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研究,“意见领袖”是指(   )A.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 B.社会公认的“大人物”C.特定社会阶层的成员&&& D.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人18.“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实证研究始于(   )A.卡兹等对购物的研究&&& B.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选民的研究C.罗杰斯对推广农药的研究&& D.霍夫兰对美军士兵观看电影的研究19.“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者是(   )A.麦奎尔& B.诺依曼C.罗杰斯& D.蒂奇诺20.“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叫(   )A.制度研究&& B.文化指标研究C.控制研究&& D.讯息系统研究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E.大众传播22.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C.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D.倡导“内容分析法”E.提出了传播的“五W”模式23.按照德福勒模式的观点,传播过程中受噪音源影响的环节是(     )A.信源&&& B.发射器C.信道&&& D.接收器E.信宿24.非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     )A.等距抽样&& B.偶遇抽样C.判断抽样&& D.雪球抽样E.定额抽样25.怀利认为报纸具有五种功能,其中包括(     )A.分析消息&& B.消遣C.社会接触&& D.表达E.提供消息素材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6.申农—韦弗模式中的“信源”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27.问卷的提问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具体说,提问必须明确,不带倾向性,不要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8.贝雷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的研究方法。”29.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具有三种社会功能,即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和___________________。30.巴斯认为在“新闻加工”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31.信息概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中首先被揭示出来的。32.传播学界认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与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的中介因素。33.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关于传播效果的核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34.“知识沟”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在知识方面的差距越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趋势。35.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传播单位”37.语义分析38.“游戏说”39.《权力的媒介》40.社会分类论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1.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2.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3.以往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进行的“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一般性结论?44.为什么克拉帕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观点被称为“有限效果论”?45.什么是“上限效果”假说?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批判学派是怎样看待大众文化及其与大众媒介关系的?请概述其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种批判的看法。47.“培养分析”研究为什么特别强调电视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播学经典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