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西游 亟需和急需的区别,求助

拒绝访问 | lusongsong.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lusongsong.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165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QQ西游 服务端,怎么添加新的任务?到底都需要修改那些文件,为什么我添加不成功,求高手!_百度知道
QQ西游 服务端,怎么添加新的任务?到底都需要修改那些文件,为什么我添加不成功,求高手!
QQ西游 服务端,怎么添加新的任务?到底都需要修改那些文件,为什么我添加不成功,求高手!
我只知道其中的几个文件,但修改了都不行!!!求全部文件名,本人并不是用于非法用途,只是自己单机和朋友玩而已!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什么新任务?这些客户端就是麻烦,还不如玩铁血大宋,草鸡省心简单。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qq西游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b&我先来撕一个背景吧:某猎刻意引导无数候选人虚高要价和实际工资,已经开始被业界成批量的抵制和诟病!!!我亲耳听到的HR们和我吐槽的就超过15家,还不算上其他道听途说。&/b&&br&&br&君子爱财,取之有道!!!&br&&br&相比一些以偏概全的数据,我更喜欢给出有关Offer选择中的整体思维框架。&br&&br&闲话少说,发文吧。&br&&br&&p&&b&此文非常长,慎入慎入!!!&/b&&/p&&br&&br&&br&&p&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可能不是猎头&/p&&br&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br&作者:Kevin Zhang&br&&br&(本文加华咨询CC-Wise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ksc0013&a href=&//www.zhihu.com/people/8a41db82cff2& data-hash=&8a41db82cff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163.com& data-hovercard=&p$b$8a41db82cff2&&@163.com&/a&,获得授权,否则必究)&br&&br&&p&&b&你该怎么选&/b&&b&Offer&/b&&/p&&p&&b&写在前面&/b&&/p&&p&这几年的互联网从业经历中,我和我的团队接触了数千个招聘案例,从入行不久的互联网新鲜人,到年薪超过几百万的资深从业者,在Offer满天飞的轰炸下,都难免有些纠结。从这期开始,我将就如何选Offer这个话题,展开3期的连载探讨,希望通过实际的案例和典型场景的设置来解读背后的原因和应对的手段。&/p&&p&如果有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是此文中没有覆盖到的,也欢迎在专栏中和我们互动,或发送问题至邮箱。&/p&&p&恭喜大家身处于如此红火的互联网行业。纵观30年,没有哪个年代,哪个行业可以让你有如此之多的选择。如今的互联网业,如果你手头不拿着5,6个Offer,你都不好意思跟朋友说你在看机会。&/p&&p&这无疑是幸运的,但可能也是不幸的。无数候选人倒在了选择Offer的路上,要么是左右为难纠结死,要么是悔不当初遗憾死,要么是冲动抉择被虐死。这篇文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典型场景的分析,来找到一些能够使选择变得更加有效的方法,顺便理一理思路,看看选择的背后都是什么。如果大家能够从这当中品出一些职业路径规划的味道,那就更好了。&/p&&p&&b&场景一:大公司,还是小公司?&/b&&/p&&p&1、年过30,之前从没有过大公司经历,但好不容易碰上了大公司的青睐,想去贴个光环的,就别去了。你想啊,要在履历中贴上名企的标签,你怎么着都得在当中混个2年吧,出来至少32,33了,在互联网中算是高龄了,后面留给你的变现时间和机会太少了。没有大企业经历是很多人的心结,就像没有名校背景一样,很多人都想圆梦。但问题是30岁是干事的黄金时段,你如果只是解决个标签的问题,那太得不偿失了。而且只是顶个大公司的光环,你后面的路未必就一定好走。&/p&&p&2、如果本科毕业出来2年内收到大公司的邀请,多数情况下我会劝你进去历练一下。毕竟能人多,平台大,视野广,流程和方法严谨,你能学到的和看到的还是会很多的。这种严格的训练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很有价值。别着急一出校门就想着创业,想着挣大钱,那条路并不好走,成功概率很低。在该长本事的时候长本事,在该变现的时候变现,阶段和目标的错位只会打乱你正常的职场节奏。&/p&&p&3、如果你革命意志不是很高昂,一心想着稳定,又不是风险偏好型选手,那么有大公司的Offer就去吧。创业公司的浑水不太好淌。&/p&&p&4、想着混圈子、结人脉的可以多考虑大公司,平台大,周围牛人多,资源吸附效应较好。&/p&&p&5、纯现金部分现在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不是很大了。大公司能开出的Offer,小公司通常也可以,有时甚至还会多一些。区别在于期权部分,大公司的期权变现相对稳妥,但增值不大,不会对你的生活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小公司的期权风险较高,但万一你人品好,拿个大几百万也是常事。个中利弊,自己权衡。&/p&&p&6、几年前,从大公司出来往小公司跳的人总担心万一创业失败,回大公司的路也就被堵死了。但这几年,创业已成常态,大公司为了保持自己体系的创新活力,也会比较欢迎那些有过创业经历的候选人。所以现在的人才流动是双向的,没人会因为一段或几段小公司的经历而低看你,关键还是你自己的能力如何。&/p&&p&7、大公司做事萧规曹随的多,按部就班的多。如果你壮志未酬,想做点有着自己印记的东西,那建议还是去小公司。毕竟成熟业务和成熟体系下,你的成就感不会太强。&/p&&p&&b&场景二:小公司的&/b&&b&Offer&/b&&b&怎么选?&/b&&/p&&p&1、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用以形容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市场再贴切不过了。不光你难选,投资人也难选。部分看眼力,部分靠人品。人品我们没法教大家,所以就练练眼力吧。因上努力,果上随缘。&/p&&p&2、怎么选团队&/p&&p&我们把团队放在了第一位。因为事情都要靠人做出来,有人,才能磨出好的方向和模式,有人,才能拿到像样的投资。如果人不行,那么即使再有钱,模式再好,做败也是迟早的事情。就像当初的打车市场,上海的大黄蜂和北京的摇摇招车,都曾是这个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但因为团队的问题,很快就成明日黄花。&/p&&p&团队选择首先要看创始人,我们说C轮之前的公司,创始人对于公司的重要性超过8成丝毫不为过,算是荣辱成败系于一身了。选择要点如下:&/p&&p&l
传统行业出身的创始人通常不选。互联网的玩法和传统行业差别太大,你等创始人自己转过身来,公司早就黄了;&/p&&p&l
就想趁着创业浪潮起把哄的创始人不选。我们看过一个市调,采访了超过500个创始人,结果触目惊心。当能够拿到20-30万的稳定年薪,有19.2%的创业者选择放弃创业,回去上班。当这个数字上升到30-50万时,又有36%的人选择打工;真正到百万年薪还不改初衷的,只有0.2%。这个0.2%大致吻合了创业公司的成功概率。因为拿不到50万年薪而跑出来创业的,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的Loser,你如果跟着这样的创始人,结果不言自明;&/p&&p&l
投资人兼创始人的通常不选。他外面的事情太多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没有全情投入,事情基本不成;&/p&&p&l
有过连续创业经历的加分,即使之前的创业并不成功。一则他有着过人的勇气和定力,二则之前的失败会让他少走弯路,你跟着他,自己的试错成本会小。如果是之前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创始人,那就更好了;&/p&&p&l
有过大公司背景的创始人可以谨慎加分。他之前的人脉、资源和训练都是创业的重要条件,当然眼高手低的也有。但总的来讲利大于弊;&/p&&p&l
有情怀的创始人加分。互联网创业,还是需要一点情怀的,需要有一点改变世界的勇气。只为名和利而创业,通常坚持不下去。当然情怀这东西不能当饭吃,有情怀,还要有实现情怀的脚踏实地。判断情怀这个东西其实也不难,你就看一下创始人在关键利益点上的选择就知道了。你不知道什么是关键利益点?好吧,了解一下公司的期权池,了解一下公司的股权结构,了解一下老板自己实际拿多少工资,在B轮之前有没有套现,老板自己有没有往里面投了像样的钱,等等。还不知道?算了,你只能找我们来咨询了;&/p&&p&l
当然,团队中除了创始人,还可以看看有没有大牛。有大牛在,也能从侧面说明老板的魅力和实力;不知道谁是大牛?那就看看他的背景,和圈子里的朋友打听打听,再不成就上知乎问问哈。&/p&&p&3、怎么选资本&/p&&p&l
一线VC投的优先,红杉啦,经纬啦,IDG啦,软银啦,等等。大的VC钱多,资源多,旗下投资的公司多,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补和互通,存活和成事的概率相对大些;如果不了解这个,你需要补补课;&/p&&p&l
有大粗腿可抱的优先,B啦,A啦,T啦;&/p&&p&l
估值高的优先,在细分领域做到第一的优先;&/p&&p&l
投后管理做的好的优先;&/p&&p&l
煤老板或传统土豪投的互联网项目一定要谨慎,他们的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相距太远。可谓步步掣肘,时时牵制;(某传统大佬投的电商,做了好几年了,也没起来,据说一项决策董事会要审一个月,大家都把功夫用在PPT上了,历任CEO听说都是PPT高手,这就是传统和互联网的差别吧。)&/p&&p&l
独角兽可根据情况而定,不少独角兽已经和大公司没有区别了,如美团、小米、滴滴,所以我们一般不再把它们归类为创业公司;&/p&&p&l
融到钱多的优先,这个好理解。不过现在投资圈忽悠的太多,人民币数额说成美元的有,虚吹2,3倍的有,几次融资说成一次的有。总之,自己擦亮眼睛吧;&/p&&p&4、怎么选阶段,A轮,B轮,还是C轮?&/p&&p&不同的投资轮次代表了企业的发展阶段。通常来说,轮次越靠后,意味着模式越成熟,风险越小,离上市也越近。当然,你加入的晚,期权收益也会下降。一般我们不太会建议候选人加入天使轮的公司,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一切都不明朗,变数太多,不过如果是合伙创业,另当别论。对于互联网模式来说,A、B、C轮的核心任务不同,估值侧重点也不太一样。A轮一般是要跑通产品闭环,建立基本模式的逻辑;B轮则要在闭环建立的基础上,快速增加用户数、订单数、交易额、下载量、日活量、UGC量等核心指标;C轮通常就要建立商业模式,进行商业变现的实践了。所以大致的概括就是:A轮打基础,B轮跑规模,C轮见真章。重模式需要的投资多,周期长,因此投资轮次也多,参照京东、滴滴等。轻模式对资本的需求相对低,过了C轮还看不清前景的就要谨慎了,警惕变成僵尸企业。候选人选择不同轮次的企业加入,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如生活压力大,供房供车,现金流不能断,那意味着风险承受程度不高,一般不建议去创业早期的公司;又比如你是玩大数据和分布式的,A轮公司恐怕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你是玩商业产品的,B轮末或C轮以后的公司会更适合你,等等。&/p&&p&5、怎么选商业模式?&/p&&p&相比上面的因素,这个是最难选,也最难讲清楚的,毕竟模式太多,变量也太多。我们只能给出一些大致的标准,如果有具体的问题,大家可以直接和我们沟通。&/p&&p&l
模式必须实际解决痛点。比如滴滴,痛点切的很直接,就是大中城市出行难的问题;又比如团购,C端痛点切的还可以,就是价格和便利,但B端痛点就很难说了,牺牲利润的方式得来的大部分是价格敏感的顾客,一旦价格优势不再,立刻鸟兽散,形不成有效回头客流,不啻于饮鸩止渴。除非做成全产业链平台,否则团购业务单独规模盈利的可能性很渺茫;&/p&&p&l
巨头深度介入的领域就算了,你懂的;&/p&&p&l
被实践屡次证明不可行的模式也就不要蹚浑水了。比如职业化社交,这么多年起起伏伏,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出来,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我就极度不看好;&/p&&p&l
传统公司办的互联网分支就算了,鸡是没法同鸭讲的;&/p&&p&l
模式太大太空,动不动就说要建平台的慎选。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除非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否则平台型的模式很难做起来了。即使有这种机会,也是从一个细分领域慢慢摸索出来。一上来就说要建入口级、平台级模式的,要么是忽悠,要么是梦游,你可以给他鼓鼓掌,然后拍屁股离开;&/p&&p&l
一段时间无数公司、无数投资人蜂拥而上的模式要慎选。比如当年的团购,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大家扎堆,洗牌是迟早的事,即使模式跑的通,那么多公司,你怎么能保证你选的那家能存活下来。当年选了高朋、窝窝、拉手、24券的同学请举手...............&/p&&p&&b&场景三:鹅厂,还是狼厂?&/b&&b&360&/b&&b&,还是京东?大公司的&/b&&b&Offer&/b&&b&之间怎么&/b&&b&PK&/b&&/p&&p&1、核心业务优先&/p&&p&大公司好,但不是什么都好。每个巨头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专属领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比如阿里的电商基因,腾讯的社交基因,百度的搜索和数据基因。这些都是大公司的看家本事,是他们市值的主要来源,都会死死看住,并投入最主要的资源。如果你手头两个大公司Offer,一个是核心业务,另一个是非核心业务,那通常要选择去核心业务部门。因为这意味着钱多、资源多、内部话语权强、上升通道通畅等等。&/p&&p&非核心业务部门就比较不好说了。君不见腾讯的微博和搜搜、百度的百伯和爱乐活,阿里的阿里云和来往,如今都在哪里?一定要搞清大公司的业务逻辑和战略走向,什么是吃饭的家伙,什么是阻击性业务,什么是尝试性业务。我们说大公司资源多,钱也多,当方向看不清的时候,他可能同时孵化几个,十几个方向的业务,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和天使投项目没什么区别,万一哪个成功了呢。通常这样的项目,老板给你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果数据不错,接着投,如果不行,立刻裁撤。而且在这样的项目中,因为不是大公司的核心业务,他们的人员储备也不多,所以很多职位会通过社招解决,你如果觉得这是馅饼砸中了你,那就是一厢情愿了。他们的稳定性甚至还不如小公司呢。&/p&&p&阻击性业务也是一个不小的坑。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腾讯微博和搜狐微博,因为新浪微博那时比较火,Twitter又刚上市,大家都觉得不能让新浪微博一家独大,于是纷纷上马,希望通过牵制和用户分流来起到阻击作用。再比如阿里的来往,阻击微信的目的就更明显了。但结果,因为不是自己的基因,也不是自己挣钱的主要来源,就像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小股部队一样,被牺牲几乎是必然的。你如果拿到这样的Offer,一定要谨慎,看看巨头背后的目的再做决定不迟。&/p&&p&2、核心职能优先&/p&&p&和业务有基因一样,大公司职能也是有基因的。我们说互联网三大职能:技术、产品和运营,其中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这些口口相传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主营业务的一种必然需求。搜索要求技术牛,电商要求运营强,社交要求产品体验好,这些不是谁拍脑袋就能定的,而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磨合出来的基本倾向。但一旦这种格局形成,对于组织文化就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它决定了在内部运作中,话语权和资源的分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导向、技术导向、还是运营导向。如果你拿到了几个大公司的Offer,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能领域来做一个比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部门是公司的主导部门。&/p&&p&3、傍着熟人好吃饭,朝中有人好当官&/p&&p&大公司的岗位职级设置是基本的螺丝钉状态,芸芸众生,牛人多多,你想出头还真是不太容易。一个P5到P6,一个T6到T7,无数人挣破脑袋,也未必如愿。我们说,在大公司发展,办公室政治会比小公司凸显一点。除非你是天才,那么领导的赏识,团队的合作还是非常重要的。绩效评定,升值加薪,靠的是实打实的业绩,你的领导虽然不能罔顾KPI体系,空口无凭地把你平地擢升,但因为信任,因为熟悉,他可以给你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屏蔽一些不利的噪音,只要你自己不掉链子,那有人替你撑腰,有人帮你扛事,你还是可以更快地脱颖而出的。熟人的重要性就是这么体现的。当然,你的熟人不能是路人甲路人乙,还得是有一定话语权的直线领导,否则作用近乎于零。&/p&&p&于是,当一个Offer是熟人公司,一个是纯陌生环境,那有熟人的会有不少的优势,也是选择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p&&p&4、剩下的就不太好说了,方向自己是否感兴趣,和领导聊的投不投机,妹子或帅哥多不多,Offer上有没有超过明显的薪资差别,职级高低,距离远近,等等。如果都差不多?那扔个骰子试试?&/p&&p&&b&场景四:如何看待钱的问题&/b&&/p&&p&千里求职只为财。也许碍于面子,也许不想让人觉得你唯利是图,很多人并不把钱说成是选择Offer的第一因素。但这大可不必,毕竟大家都要生活,都要用钱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要就大大方方地要,只要是合理的,大家都能理解。最烦那些顾左右而言他的候选人,叽叽歪歪,你给他加个几K试试,立马什么都不说了。&/p&&p&但钱的问题又不能仅仅通过一个固定的数字来理解。因为收入是一个人所有工作结果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当中还包含了他对于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的概念。比如一个机会是一周工作40小时挣20万年薪,另一个机会是一周工作80小时挣30万年薪。未必第二种机会就更受人青睐,除非他有迫不得已的生活压力。&/p&&p&收入问题之所以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是因为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候选人为何对收入不满。比较常见的有几种情况,一,候选人有切实的生活压力,比如买房、养车、养老、照顾父母和孩子等等,而现实收入无法有效缓解这种压力,如他必须挣到2万,才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而公司能提供的薪资只有15K,而他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也无法看到能挣到2万的可能,那么他就会有比较强烈的换职动机了;二,候选人觉得自己在收入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单位没有做到同工同酬,他觉得跟他能力水平差不多的人都挣的比他多,又比如他和市场上的同等职位和经验人横向比较,发现自己的收入水平偏低,俗话说,不患寡,只患不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三,收入的攀比心理,看到自己以前的同事朋友同学都挣的比自己多了,产生了不平衡;四、候选人认为自己的贡献和收入不匹配,最明显的就是销售人员,认为自己的业绩很好,但公司的提成政策不合理,或者承诺的提成没有兑现,都会引发对于收入的不满。&/p&&p&钱的问题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来看看在选择Offer时如何看待钱:&/p&&p&&b&1&/b&&b&、收入的稳定性。&/b&&/p&&p&比较Offer不能仅仅看到一个静态的数字,有了满意的数字,还要看看这份收入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如果是一家发展前景和融资前景极不明朗的公司,那么即使有一个比较高的初始薪资,但仅仅只能拿几个月,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不会选择的。当然,那些为了获得下一步跳槽更高的基准薪酬,或者是为了拿Counter Offer的,(用一家的Offer作为和另一家谈判的筹码)另当别论;&/p&&p&&b&2&/b&&b&、收入上升的可预期性&/b&&/p&&p&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收入。在一个模式清晰,市场预期明确,资本也看好的公司中,即使初始薪资不高,但因为发展的速度快,薪资上升的空间自然就有可能更大。而在一个没落的企业或行业中,尽管进入时收入挺高,但一、两年纹丝不动的情况也不少见。姑且不论薪资稳步上升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和成就感,即使只看一段时间区间里总收入的数额,起始的那一点差距也很容易就被后期的增长所覆盖;&/p&&p&&b&3&/b&&b&、跳槽薪资的正常涨幅&/b&&/p&&p&跳槽涨薪几乎已经是天经地义了。在如今的互联网业,各种涨幅五花八门,有30%的,有50%的,翻倍的也有,我们见过最极端的案例中,候选人一次跳槽薪资涨幅达到原有的3.2倍。但一般情况下,如果你的薪资目前不低于15K,那么常见的薪资增长是在15%-30%之间。(薪资低于15K的不在此列,比如从6K涨到9K,虽然涨幅达到50%,但额度只增加了3K,算不得是很大的增长。)在我们的统计中,超过6成的候选人是在这个区间里的。候选人在Offer谈判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提出这样的薪资涨幅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有几种情况你可以尝试突破这个区间,一个是你之前的薪资被大幅低估,和市场行情有较大的差距,那么你完全可以在跳槽时要求一步到位;另一种是你的某种能力或经验在市场中比较稀缺,而又是目标公司所急需的,那么也可以提出较高的涨幅要求。我们前两年就有一个候选人,原先在国内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从事社会化运营的工作,客户那时正好筹建类似部门,各种求之不得,她适逢其会,薪资从12K直升28K,接近2.5倍了;&/p&&p&&b&4&/b&&b&、薪资增长的心理感受和实际感受&/b&&/p&&p&比如一个月薪30K的候选人,以12个月计,一家发Offer35K,一家38K,3K的差距,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差10%。那么如何看待这3K?我相信,心理感受上会觉得这是个事。但对于一个月入3万的人来说,每月多挣3000会对他的生活水平有实质性的帮助吗?顶多就是每个月多吃几顿好的,出去玩的时候酒店能升一个星级。实际感受并不会因为这3000有太大的区别,而且这还是税前,税后也就差个2000多。那么在选择Offer的时候,除了薪资上的差别,可能还要更多地关注一下有关发展、成长、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因素,别被这3K一叶障目。当然,如果其他方面都差不多,钱多怎么都是一个利好,哪怕只多1K呢。&/p&&p&&b&5&/b&&b&、过高涨幅的负作用&/b&&/p&&p&谁都希望涨幅越高越好,但不合常规的薪资增长可能会带来以下两个负作用。这种不合常规可以理解为大幅超出目标公司的薪资承受范围或其既有薪资体系,但其为了吸引你加盟,捏着鼻子认了,可以视为一种例外或临时性举措;或者远远背离市场行情和候选人自身能力。其一,因为目标公司是不得不的举措,其一定对你有过高的期望,你的各种所作所为会被放到显微镜下,一旦和预期有些许出入,必然大失所望,动辄获咎,你在公司的日子不会好过;其二,突如其来的过高增长也会造成你自己的膨胀和心理失衡。我们曾经跟踪调研过当年那批翻倍甚至三倍薪资加盟团购公司的候选人,发现在团购行业垮掉之后,大批人因为突然的过高薪资心态完全失衡,在其后的二、三年当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错失了职业发展的黄金期,你说他们是赚了,还是赔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p&&p&说到这里,想起了我当年一个研究生同学,一毕业,以26岁的年龄担任某家上市公司的常务副总裁,主持操作和某家国外企业的并购案,一时意气风发,在我们同学中算是起来的最早的。一年半后,并购完成,他离开这家公司,N年没有音讯。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又再遇到他,发现形容憔悴,长吁短叹。因为都是很好的哥们儿,就问他这些年混的怎样。他说不好,当年完成并购后,正是他人生的巅峰,其后也有很多的机会,但因为起点太高,一一都看不上眼,都是这家半年,离开,那家几个月,再走,近几年就是靠给一些公司做做资本掮客打发日子,完全没有了当年的神采。&/p&&p&我们说,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走平甚至走低固然不好,但如果一步跨的过大,也会干扰到正常的节奏。作为一个普通人正常人,稳步上升,扎扎实实,恐怕还是幸福感更可靠的来源。&/p&&p&&b&6&/b&&b&、如何看待绩效工资&/b&&/p&&p&这个就要看看是正常的绩效工资,还是为了压低员工薪酬而设的一个局。正常的绩效体系无可厚非,奖勤罚懒,奖优惩劣,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手段。其特征也比较明显,就是有比较明确的KPI指标,额度设立比较合理,通常的原则是跳着脚能摸到。常见的有5-3-2分布,也有7-2-1分布,也就是大部分人只要努力工作,不调皮捣蛋,能拿到中间值,10-20%的可以拿到高限,另有10-20%的人拿不到。我们要甄别的是有一类公司,薪资看似给的挺高,但细究之下,基本薪资其实很低,通常达不到市场的50%分位,但为了使自己在人才争夺中不落下风,又不想多花钱,于是把薪资的超过30%设为绩效(业务岗位除外,那本就是靠提成的),又设定离谱的高指标,或者是根本没有指标,全凭老板一张嘴,其结果就是你根本拿不到。&/p&&p&&b&7&/b&&b&、钱的问题的引申&/b&&/p&&p&孤立来看Offer的高低,它就是一个表象。但表象背后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我们大致可以认为:钱多,意味着公司有一定的实力和前景,也愿意认可人才的价值,这也是公司对于你这个人或者这个岗位认可程度的一种体现。于是抛开数字的大小高低,我倒更愿意去品味这钱背后的那些因素对你职业发展的意义。这不就像现在大家都愿意说的嘛:你爱我,起码得愿意给我花钱吧。&/p&&p&&b&场景五:期权该怎么玩&/b&&/p&&p&1、期权的通俗理解&/p&&p&网上随便一搜,大家都可以找出对于期权的定义,但很多都比较拗口,不易理解。简单来讲,对于未上市公司,期权就是公司给你一个鸡蛋,大家一起努力把鸡蛋孵成小鸡,然后上市一卖,有鸡蛋的人就可以赚取小鸡和鸡蛋的差价;对于已上市公司,期权是公司授予你的一只小鸡,大家也是同心协力把这只小鸡养成大鸡,然后挣小鸡和大鸡的差价。&/p&&p&2、期权的变现途径&/p&&p&对于期权的被授予者来说,期权的价值就在于变现,如果无法变现,就是一堆废纸。互联网行业常见的变现路径有3种:一种就是上市,大家都知道的,一旦上市,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可以自由买卖,在解禁期后,你就可以兑现鸡蛋和鸡的差价了;另一种是被收购,通常你的期权也可以变现;当然这里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被现金收购,差不多是可以直接变现的,被上市公司通过换股收购,你的期权变成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期权,基本也可以套现,如果是被未上市公司换股收购,那么就还有点曲折,你得等到那家公司的股票可以变现或自由买卖的时候才能变成钱了。期权的最后一种变现路径不太常见,所以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公司在进行某一轮融资的时候,和投资人商量,投资人愿意支付一部分现金来收购公司现有的期权。通常投资人愿意这么做,一种可能是公司发展的很不错,为了对早期团队进行激励,回购部分期权;另一种可能是股权结构上的安排,某个投资人希望增大对于公司的持股比例,也会回购。但总之,被回购期权的持有人是套现了。上述套现即使发生,通常也是在公司的至少C轮以后的融资行为中,一般套现的比例比较小,因此不是期权变现的主要途径。&/p&&p&3、期权变现的可能与风险&/p&&p&我们说期权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变现,那么变现的可能性就成为大家在选择Offer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了。上市公司的期权变现的可能性大,但增值空间相对较小,属于风险较小,但收益相对确定的一种投资;发展相对成熟,投资轮次也靠后的公司因为理论上更接近上市,变现可能性要比早期公司高不少,但如果你加入的晚,增值空间一般大过已上市公司,但不如早期公司。如国内的一些大型独角兽。当然也有那些融资已到H轮的公司,上市仍遥遥无期,大家慎选。一句话,加入越早,风险越高,收益也越大,加入越晚,风险越小,但收益也越小。如何选择,大家斟酌自家情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p&加盟创业公司,为了提高期权的可变现性,我们说主要看人、看钱、看模式。在前面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参照场景二)&/p&&p&4、期权的授予&/p&&p&这是候选人最容易被忽悠的地方。有多少是口头授予或授予协议只有一张纸的同学请举手。期权授予是一个严肃的法律流程,需要有严格的法律文本。如果说A轮之前的公司因为规模尚小和制度不完善,一张纸的代持协议还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B轮及之后的公司还是如此,多少就有忽悠的嫌疑了,要仔细探究一下老板的诚意。至于只有口头承诺的,则多属儿戏。VIE结构下的期权协议应该是全英文的,厚厚的一沓,其中包括授予条件、行权价、限制条件、行权条件、退出机制等关键内容,负责一点的公司还会请律师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分别签署,但以英文的为主,通常不用盖章,创始人签字即可生效。&/p&&p&5、期权的退出机制&/p&&p&这里提到的退出机制不是指行权套现,而是指你在可以行使行权权力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公司,你被授予的期权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期权是要通过4年的供职才能全部拿满的,其中有均匀成熟和非均匀成熟,均匀成熟就是每年得到四分之一,非均匀成熟有可能是前期多,后期少,也可以是反之。&/p&&p&通常是三种退出机制,一种你中途离开,已经成熟的部分你可以行权价购买,从期权变成股权,全部带走,等待未来变现,这种是比较仗义的;第二种是部分带走,具体比例可以事先约定,也可以到时和公司商量,也还算是可以接受的;最后一种是只要你中途退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所有期权立刻作废,这种可能是创业公司当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不靠谱的一种。&/p&&p&有关期权的退出机制大家关注的不多,因为对于加盟创业公司来说,期权变现的可能性较低,时间周期较长,很多人并没太把这个当回事。但我们还是建议候选人在选择Offer的时候,如果有期权,要问清楚,一方面你可以通过这点来判断公司的诚意和靠谱程度,另一方面,万一哪天真能套现呢?你可能会损失了一大笔收入,到时可就悔之晚矣了。&/p&&p&这里分享一个故事,认识一个当年狼厂的小姑娘,当初就是一个打杂的,那时有几个月狼厂的现金流非常窘迫,发工资都成问题,于是公司用期权替代一部分工资,当然你可以选钱,也可以选期权,那个妹子啥都不懂,自己当时手头还过得去,出于和公司共渡难关的责任感,选了不少的期权。结果一上市,收获颇丰。算是好心有好报哈。所以期权还是有价值的,万一你人品好呢。&/p&&p&6、国内上市,还是海外上市的期权区别&/p&&p&新三板最近很火,无数公司都在酝酿或开始操作回归。国内股市和国外股市,当中的区别很多,这里只讲一点可能和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VIE结构下的期权不用花钱,它就是一种权利,不是股权;国内股市还没有健全的期权规则,通常在授予的时候你是要以行权价来购买的,严格来讲,这就不是期权,而是股权了。当然如果授予的额度较大,你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不少公司还会安排贷款来帮助你解决。&/p&&p&&b&场景六:提出离职,遭到挽留,该怎么办?&/b&&/p&&p&不少候选人在出去谈机会的时候,可能想离开的意愿并不明确,也就是受到朋友的推荐,随便看看,但一谈不错,对方就下了Offer,回去提离职,又受到挽留,这时可就纠结了。两相比较,收入啦,团队啦,发展啦,空间啦,距离啦,这些我们都不谈,我只想换一个角度,从老板或直属上级的角度来推演一下你提离职,他们挽留,后续可能的演进过程。&/p&&p&1、只是口头挽留,没有任何有关收入、职位、工作方向的变化,这可能就是客气客气吧,基本可以忽略;&/p&&p&2、中国的文化对于忠诚还是挺看重的,你提出离职,即使最终被挽留下来,老板对你的信任通常要打个折扣,如果是公司的重点部门,老板的第一反应是立刻要为这个职位作备份,因为谁都不知道你哪天就又不爽了,老板在此可承受不起反复的折腾。一旦备份到位,你的位置就很尴尬了。因此,有不少的升职、加薪的挽留是&b&临时性挽留&/b&,纯粹属于公司目前没有可用之人,一旦老板缓过手来,再收拾你不迟。你可以想啊,为什么之前不给升职加薪,难道公司不知道你的价值吗?你一说要走,就忙不迭地给这给那,老板肯定不是那么心甘情愿,有点被逼宫的味道,心理落差难免,迟早是要扳回这个局面的。我有个产品朋友,在一家O2O公司任职产品总监,外面拿到高过现有30%-50%的Offer数个,和公司提离职,老板立刻给涨薪,然后各种手段挽留,各种承诺,画下了天大的饼,光是大酒,就喝了不下三顿,每次都是推心置腹,甚至泪眼迷离,相约不离不弃,一定要共同奋斗到革命胜利。友被其真诚打动,遂推掉所有机会,潜心修炼公司产品。然三个月后,公司新产品总监到位,朋友被开。&/p&&p&我们有个小统计,那些提出过离职,又被留下的候选人,最终在此事之后在公司生存超过1年的,不超过四分之一。&/p&&p&&b&场景七:不同年龄段该怎么选&/b&&b&Offer&/b&&/p&&p&1、日前一枚32岁技术男,现有年薪35万,手里拿到大公司Offer一个,创业公司Offer若干,期权不等,现金部分都在40万上下,问我该如何抉择。我说32岁正是互联网从业黄金期,是该把能力和经验变现的大好时间,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尚可,不妨把风险值拉高一点,去成长型公司闯一闯。按照2年一个尝试周期,(通常2年怎么都看出一个公司是否有套现前景了)你还至少有3次左右赌的机会,当中任何一次赌成,你的生活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如果按部就班地走,恐怕几年内你的提升不会太大。退一步讲,即使中间赌败了,固定收入部分也不会有损失,而且以现今的互联网就业形势和你的背景,再找到下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当然,如果你不是风险偏好型选手,比较追求心理的充分安全感,那么就还是去大公司吧。&/p&&p&2、鉴于目前互联网行业,超过40岁还坚持奋战在一线的同学不是很多了,被边缘化的也不在少数,其实真正的从业黄金期也就是从22岁到40岁的这18年。(姑且以统本毕业的22岁为正常职业起点)粗略地来看,这18年可以大致分为入门期(22-26岁),成长期(27-30岁),成熟期(30岁以后)。当然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不同,少年发达的有之,30蹉跎的也大有人在,互联网的最大好处在我看来就是人才发育速度的非线性。但从我们近万个统计样本来看,上述分拆大致成立。既然有了这样的分期,那么在不同的分期里,各自的职业诉求也会大相径庭。&/p&&p&3、处于入门阶段,通常懵懵懂懂,还看不清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学习正规的专业技能为首要任务。于是如果有大公司的Offer,我们通常会建议考虑进入。当然,能在校招中就拿到知名企业Offer的毕竟是少数,那些拿不到的怎么办呢?不太建议去很初期的创业公司,这样的公司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的都是即插即用型人才,没人有时间精力来慢慢教你,会让你本来的迷茫更加迷茫。即使成熟大公司没机会,也还是要优先考虑上点规模的企业,学习的环境会好些。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入门级选手来说,有时选择好的直属老板要重过选择平台,当然这是在平台没有实质差距的情况下。好的老板有能力,并且有意愿带你,这是实质性利好,远比把你扔到一个空旷的大平台上蒙眼裸奔要好的多。&/p&&p&4、如果说入门期的关键词是扎实,那么成长期的关键词就是&b&速度&/b&。互联网留给每个人的成长时间都是相对短暂的,你在成长期的任务就是&b&尽可能地跑起来&/b&,去触摸你可能到达的高度。对于这个阶段的同学,如果是在大公司,可以尝试超越一些常规,去加入发展速度快的新兴业务群组。也可以考虑加盟那些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公司。个人的成长速度一定是和企业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的,速度快,空间就大,你能接触到的新鲜技术、模式、方法的机会就多,个人的发展天花板才能不断提升。试想如果是在一个每年各项经营数据增长不超过10%的环境中,你再怎么扑腾,也扑腾不出这十个百分点的大圈子。在飞机上走路,相对地面速度可以超过800公里每小时;你在大巴上即使能以博尔特的速度奔跑,相对速度也超不过时速200公里。这就是载体的重要。&/p&&p&5、经过成长期的快速积累,你就该进入经验、知识、技能、体力的组合高峰期了。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b&变现&/b&:&b&成就感和金钱的双重变现&/b&。成就感变现可能包括:你会开始渴望带一支像样规模和水平的团队,做一款有自己印记的产品,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种模式或体系,在业界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同,看到公司的业绩在自己的努力下节节攀高,自己在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等等。用N年前我的一个长辈告诉我的话说:&b&真正地拿一些大主意&/b&。今天想来,这可能是成就感变现最直接的解释了。&/p&&p&金钱变现就更好理解了,不过我在这里可不是指薪酬的按部就班地逐次上升,互联网年代,为无数有志青年提供了一飞冲天的财富可能,如果可以,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p&&p&那么在成就感和财富双重变现压力的职场成熟期,我们该怎么选择Offer呢?首先我建议在基本生活状态可以维持的情况下,不妨适当调高一点风险指数,毕竟富贵险中求嘛。于是无论A轮、B轮、还是C轮公司,大家可以自主选择。当然如果你在大公司中也能脱颖而出,那你就是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完全不用顾虑什么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径直去练如来神掌就可以了。其次,一定要选择和你理念相投的老板和公司。职业早期,你的可塑性还比较强,可以调整自己来适应环境,但成熟期后,各个方面相对成形,你做出重大改变的意愿下降,机会成本上升,一旦不合,你的拳拳之心就会面临流产,苦不堪言。所以高阶职业经理人选择机会,软性契合要重过硬性契合。最后,变现黄金期留给你的时间并不多,要想有所斩获,选择机会眼光要毒,进入之后操作动作既要有条不紊,但也不能拖泥带水,毕竟这样的时间,一天就是一天,每一天都是钱啊。因此还要保持开放的职场心态,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保留机会选择的容错性,拥抱各种可能的变化。&/p&&p&&b&场景八:职业转型的&/b&&b&Offer&/b&&b&选择&/b&&/p&&p&1、互联网的职业转型场景很多,比如UE、UI转产品,前端转后端,B端转C端,产品转运营,PC转移动,电商转O2O,门户转互联网金融等等。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转型可以凭兴趣,可以图发展,但也会有些小小的规律需要把握。&/p&&p&2、最好新的领域和之前的经验有衔接,别强行转,那样机会成本太高,你也不想从头来过对不。像上面所说的产品转运营,运营转产品,还是有不少东西可以承袭的,但如果是研发转BD,跨度就有点大,恐怕会比较累。&/p&&p&3、从没落或成熟的向新兴的转,也许会有一片新天地。可以留意市场的趋势,互联网的新业态和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从旧往新的转型虽然要冒点风险,但还是比固守一隅要好。&/p&&p&4、向上升空间更高的领域转型。就像我们会看到不少从UI转向产品的,但从产品转向UE、UI的却比较少见。简单从薪资上看,纯UI很少有突破60万的,产品的发展空间无疑大不少,而且在团队中的话语权也重。&/p&&p&5、从非核心职能向核心职能转型。比如HR,培训和员工关系算是非核心模块,如果有机会向薪酬绩效和组织发展转,是比较靠谱的。&/p&&p&6、转型要趁早。互联网发展太快,一般来说,过了30再做大的转型就有点晚,新人全上来了,容易被拍死在沙滩上。&/p&&p&&b&场景九:规避换职时的心理噪音&/b&&/p&&p&1、心理噪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某种看似重要,但实际偏离中长期诉求的心理困扰。比如一个候选人公司离家较远,每天上下班单程超过2个小时,刚开始可以忍受,但久而久之,各种矛盾凸显,陪伴家人时间减少,夫妻开始吵架,路上时间太长,自己休息时间不够,精力下降,造成工作失误,受到老板质疑,几次加薪都没有赶上,收入不满,无法参加公司各种活动,和同事关系疏远,等等等等,各种内外交困,终于有一天爆发——老子要换个离家近的工作,单程超过半个小时的都不考虑。&/p&&p&2、在这个案例中,候选人就受到心理噪音的干扰,形成了一段时间久久萦回不去的心理主旋律,他把职场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公司离家太远,自己时间受限,无法摆平各方需求,于是在Offer选择中,把距离看成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诉求,超过发展、平台、收入、兴趣等通常的职业选择要素。但这无疑是个头疼医头的误区。我们试想一下,照此选择的话,距离倒是解决了,但一旦这个矛盾消失,其他问题必然又会显现,正所谓按倒了葫芦起了瓢。想起一个笑话,你出门购物,途中内急,各种求之不得,团团乱转,当时你脑袋中唯一的念头一定就是洗手间、卫生间、厕所、马桶等弹幕关键字,购物的事情肯定是想不起来的,一旦成功解决内急,你长吁一口气,这时才会想起此行的目的。在这里,内急就是个典型的心理噪音,你出来不是就为了上个厕所的,购物才是你的真正目的。&/p&&p&3、心理噪音是一种感性,既然产生,我们不可能不回应。常见的职场心理噪音包括距离,让你不爽的Leader,猪队友,不舒适的办公环境,刻板的考勤制度,就餐不便,停车麻烦,等等。我们见过的极端案例中有因为空气干燥,公司不给配加湿器而离职的。但进行重大职业选择时,我们还是需要厘清哪些是短期矛盾,哪些才是中长期的真正需求,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一段时间,平复心理噪音,那样的选择,无疑会更符合你的根本利益。&/p&&p&&b&Offer&/b&&b&选择的对策——信息对称化&/b&&/p&&p&很多时候Offer难选,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充分,你很难客观评价A和B的好坏,总怕自己选错了。那我们就来看看大雾里开车,雾灯是怎么打开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到信息的对称。&/p&&p&1、面试前做好信息搜集工作。现在资讯很发达,各种媒体都是信息的来源,你可以事先了解该公司的模式、融资、创始人、产品、团队等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p&&p&2、如果是朋友或猎头推荐的,通过他们也可以获取不少有价值的信息。重点说说猎头渠道,猎头资质良莠不齐,糊弄事的小猎很多,他们不但不能给你提供有效信息,还经常误导。资深猎头会靠谱一些,他们会了解很多有关职位和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且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和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会让你的信息对称化事半功倍。&/p&&p&3、面试时不要只是被动地应答,而要主动地去了解职位的需求和全方位的背景。了解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岗位设立的背景,工作内容,要达成的目标,公司融资情况,团队构成和状态,薪酬结构,公司核心竞争力,产品模式,竞争态势等等。提问的时机和沟通的方式会决定沟通的效果,既不能面瓜一个,但也不能咄咄逼人,掌握好平衡点。&/p&&p&4、去面谈时仔细观察公司的氛围和员工的状态,这是你对一家公司的直观印象,通常无法作假,从中可以体会出企业的风格。面试安排的严谨合理大致可以体现出公司对于人才的态度,那些候选人过去了都无人接待,空等若干时间,流程各种杂乱无章的公司,通常不值得考虑。&/p&&p&5、如果有可能,投资人会对行业和公司有深入的了解,从他们嘴中得到的真实信息会很有价值。不认识投资人?好吧,可以尝试联系我们。&/p&&p&6、发动自己的朋友圈,通过人脉资源找到目标公司的人,你可以得到很多内部信息。&/p&&p&7、从任何一点得到的信息都可能只是一个片段,你需要找到更多的拼图,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职业选择是个大事,在事前多花点时间总比事后拍大腿要好。&/p&&p&&b&结语&/b&&/p&&p&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圈像是患上了焦虑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家都怕自己的车道不够快,于是频繁变线,就产生了选择的纠结。我们必须承认,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中不但有利弊得失的权衡,还有心情的起起伏伏。我们所分析的九种场景和一个对策,算是理性范畴的框架吧。&b&但在真正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我们更发现,无论你做了怎么理性的分析,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内心深处的某种声音,而很多时候,这种声音可能是情感的共鸣,潜意识的呼唤,也可能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延续,这些,好像是应该归入感性的范畴。这可能才是“&/b&&b&Offer&/b&&b&选择”这个话题最难的地方。&/b&&/p&&p&&b&所以,当各种分析已经穷尽,你还是无所适从,那就听从内心的声音吧——这是我们对于&/b&&b&Offer&/b&&b&选择给出的最终答案。&/b&&/p&
我先来撕一个背景吧:某猎刻意引导无数候选人虚高要价和实际工资,已经开始被业界成批量的抵制和诟病!!!我亲耳听到的HR们和我吐槽的就超过15家,还不算上其他道听途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比一些以偏概全的数据,我更喜欢给出有关Offer选择中…
贡献一个珍藏的文案,具体作者已经不详了,但文案句句撞击内心:&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f23d023fcb5abd_b.jpg& data-rawheight=&292& data-rawwidth=&6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f23d023fcb5ab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992dfdbddc_b.jpg& data-rawheight=&301& data-rawwidth=&6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992dfdbdd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9fabe1a18fe4e14eba89b9_b.jp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7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99fabe1a18fe4e14eba89b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df69fdc6ed42c17ebe65b_b.jpg& data-rawheight=&296& data-rawwidth=&7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df69fdc6ed42c17ebe65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3d3e7f7b5adcd944cd5_b.jpg& data-rawheight=&297& data-rawwidth=&7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93d3e7f7b5adcd944cd5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99edb11f4b3dc1c28ec0a_b.jpg& data-rawheight=&297& data-rawwidth=&7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99edb11f4b3dc1c28ec0a_r.jpg&&&/figure&
贡献一个珍藏的文案,具体作者已经不详了,但文案句句撞击内心:
腾讯是怎样通过创新一步步登上王者之位的?&br&&br&任何科技行业的领导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必然是创新能力,一旦失去这种能力,失败就将不可避免。&br&腾讯亦然。&br&&br&又有童鞋表示了对腾讯创新能力的不屑,——腾讯不是只会抄袭吗?&br&如果你只看到这些,那我只能对你冷笑三声,问一句:&br&&b&一家生于草莽,没有爹,没有党的关怀,没有北大清华的水草滋养的企业,到底是怎样的魔法在十五年间做到市值千亿美元,比肩四大银行的规模,位列全球互联网四强的?如果抄袭可以做到,你怎么不去抄?&/b&&br&&br&好了,废话不多说,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15年前,看看腾讯的创新之路吧。&br&1,QQ是如何打败ICQ的?&br&1996年,ICQ诞生,瞬间风靡全球,到1998年的时候,这款软件已经垄断了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而在这一年,ICQ嫁入豪门,成为美国最大的互联网集团AOL公司的旗下资产,有钱有人气,地位不可撼动。&br&1999年,QQ推出,只有两个员工,也就是创始人马化腾和张志东,蜗居在深圳的一个民房里,埋首研发半年时间而成。&br&这时候的QQ仍然很粗糙,但是中文界面使得QQ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如果仅仅如此的话,QQ不可能获得后来的成功,因为这个时候市场上已经相继诞生了一批同类型的通讯软件:PICQ、TICQ、GICQ、新浪寻呼、雅虎即时通……&br&QQ凭借以下一系列的创新技术,迅速在同类型软件中杀出重围——&br&首先,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而QQ的用户资料存储于云服务器,在任何终端都可以登录聊天。&br&其次,ICQ只能在好友在线时才能聊天。QQ首创离线消息发送功能,隐身登录功能,可以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头像。&br&第三,ICQ通过来自给企业定制的即时通讯软件获利,而QQ坚持通过面向消费者的免费服务寻求商业化机会。&br&可以说,QQ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家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他和ICQ的根本区别,在于互联网理念和软件理念的差别。&br&互联网理念打败软件理念,这不是如今最流行的观念吗?但在15年前,小马哥就已经领悟到了。&br&市场永远是精明的,他只把回报奉献给用户体验最好的创新产品:到2000年的时候,QQ已经一统江湖,成为即时通讯市场上的王者。&br&&br&2,QQ群是如何打败聊天室的?&br&在QQ崛起的年代,上网=聊天室+新浪新闻+电子邮件。名头最响的有新浪、网易、碧海银沙等聊天室,最高峰的时候,网易聊天室的一个房间就有几万人同时在线。火爆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聊天室,多少人在网上做着偶遇“轻舞飞扬”的梦。&br&俱往矣。&br&聊天室的没落,在于这种用户关系是陌生人之间的,太不稳定,而QQ创新推出的QQ群,可以查看聊天记录,可以自行定义好友名,将QQ从早期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真实的用户关系。&br&这个时候,美国的AOL网络集团市值达到1630亿美元,站在巅峰时刻,旗下的AIM即时通讯软件集成了ICQ的功能,也推出了聊天室的功能,并且拥有2000万的用户。&br&但是,AIM软件和AOL聊天室的功能是分开的,这使得AOL聊天室只能成为陌生人的聊天工具,并且,使用这两个软件的服务,还是要收费的:登陆AOL聊天室,每月要支付19.95美元的月费。如今看来,这真是愚蠢的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软件为王的时候,又是如此的天经地义。&br&而美国的社交网站Myspace在2003年上线,Facebook直到2004年才上线,比2002年推出的QQ群诞生晚了1-2年。可以说,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商业成功的社交网络,不是FACEBOOK,而是腾讯的QQ群。&br&2002年8月份发布的QQ新版本,新增QQ群功能,好友手机绑定,摄像头绑定,手机通讯录保存在云服务器,手机资料中新增好友手机类别、品牌、型号等信息。这些功能,让QQ迅速转型成为真实的社交网络平台,而QQ号也成为了人们的网络身份证。&br&2003年以后,QQ推出QQ秀形象、群相册、QQ空间等功能,不断深化满足了用户的潜在社交需求,使得其人气一直保持旺盛。&br&&br&3,QQTM是如何打败MSN的?&br&MSN1999年开通即时通讯服务,依靠微软的雄厚资本和WINDOWS的操作系统平台绑定,到2001年的时候就已经打败了AOL,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即时通信平台。&br&到2003年的时候,MSN已经拥有3亿用户,在几乎所有的重要市场上成为第一,只差一个:中国。&br&这一年,踌躇满志的MSN开始大规模杀入中国市场,开始了与QQ的交锋。凭借免费绑定策略,高富帅的品牌形象,强大的hotmail邮箱和MSN新闻网站服务,很快就在商务通讯市场上占有了一块地盘。&br&此时的腾讯,形势岌岌可危:QQ秀刚刚推出,还没实现盈利,人才匮乏,为了生存,不断卖身融资:40%的股份卖给了海外投资者,换回200万美元发工资,而国内的投资者,根本没有人愿意买。&br&2003年,腾讯推出企业版QQTM,正面迎击MSN。此后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完美细致的用户体验,一点一点的挽回了高端用户的心:&br&UDP方式传送文件速度更快,文件断点续传,文件直接拖放窗口,共享文件夹,屏幕截图,好友分组,聊天记录备份和快速查询,短信互通,视频会议,网络硬盘,软键盘密码保护,个人名片……&br&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都是QQ首先推出,而MSN或者跟进,或者没有的,忽然有一天,大家发现,白领们的工作沟通工具已经悄悄的又换回了QQ,而MSN已经悄无声息的成为无人关注的龙套。&br&&br&4,QQ游戏是如何打败联众的?&br&2003年的时候,联众是世界上最大的休闲游戏平台,他的创始人鲍岳桥是UCDOS的开发者,中国软件行业最早的技术大牛人。&br&在联众的最辉煌时刻,他拥有2亿注册用户,月活跃用户15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60万,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架设有服务器,这样的规模貌似是不可动摇的。&br&2003年,QQ游戏推出第一个版本,拥有打牌升级、四国军棋、象棋三个游戏。鲍岳桥上去玩了一下,觉得不过尔尔,于是决定将研发重心投入到新的项目“联众新世界”中去,原有系统不再更新。&br&2004年,联众嫁入豪门,成为韩国最大的网络游戏集团NHN旗下子公司,大量的韩国网游资源可以移植过来,无论是产品、资金,还是人才,都是腾讯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个时候,进入休闲游戏市场的不止是腾讯一家,还有网易、盛大、金山这些自主研发游戏的大佬们。&br&但在这一年,QQ游戏逐渐后来居上,实现了对强者的超越,超越的逻辑在于:&br&A,联众精力转向大型游戏市场,休闲棋牌游戏不再更新,一些BUG长期存在,导致老用户的流失。&br&B,腾讯快速更新迭代,以更精美的界面,更人性化的操作细节取胜。&br&我举个例子,首先是界面。&br&在2005年的斗地主版本中,QQ可以自定义用户角色形象,侧边栏显示玩家历史战况,背景清爽。&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93e88cc4e4769bb45fea63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93e88cc4e4769bb45fea63_r.jpg&&&/figure&&br&&br&联众角色形象定义要收费,否则就是个空白,背景丑陋,广告一堆,侧边栏是无关紧要的系统消息,毫无美感可言。&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f67684fedc244b3eef1c1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f67684fedc244b3eef1c1_r.jpg&&&/figure&&br&&br&再看操作人性化。&br&联众自动找座位功能要收费,否则就要自己去慢慢找,有时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位置却坐不下来,弹出提示说其他会员不愿意和自己玩(理由多多啊,有嫌级别低的,有嫌网速慢的……),真是无语。&br&QQ可以自动加入,自定义查找意气相投的网友,而这些都是免费的。&br&正是这些微创新,在细节上击败了联众游戏。&br&&br&5,腾讯网游是如何打败盛大的?&br&2001年,盛大引入韩国网游传奇,火爆全国,正式建立了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br&2002年,网易自主研发的大话西游二获得成功,2003年梦幻西游再次大受欢迎,从此成为自主研发网游领域的老大。&br&2003这一年,腾讯也开始进军游戏市场,但是直到2007年为止,腾讯的大型游戏一直没有什么作为。&br&原因何在呢?不但腾讯没有作为,作为网游模式创立者的盛大,在此后几年引入了大量韩国大作,几乎全部折戟沉沙。&br&这不得不让人反思。&br&我认为这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盛大的成功,首先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的,但是产品上并没有任何改进,大量采取拿来主义,随着国内本土研发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任何缺乏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都必将被市场淘汰。盛大如此,九城如此,早期在大型网游市场上的腾讯也是如此,即使他拥有火爆人气的社交网络平台。&br&2006年,韩国网游市场上枪战射击游戏开始兴起,“突袭OL”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据网络评测认为,此款游戏“真实的枪械数据、人体物理学向CS看齐、地图设计十分精美和优秀,并且《突袭OL》的每一张地图都具备了很强的可玩性。”这款游戏也很快被引入国内市场,只可惜并未能风光多久。&br&在射击游戏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还是CS这款老牌游戏,他优秀的操作体验,绝佳的平衡性,不是哪个随便进入的游戏能撼动的。&br&2007年,腾讯以极低的价钱从韩国一家不入流的小公司那里买来了CF穿越火线这款游戏。&br&其开发者Smile Gate公司只是一家33个人的小公司,至今只制作出了CF一款游戏,研发实力实在有限,推出后在韩国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在2012年停止了运营,退出市场。&br&其实这一年的腾讯,已经通过QQ秀和棋牌游戏赚到了第一桶金,不但买回了CF,还买了英雄联盟,地下城与勇士等一大堆的网游。&br&但是这一次,腾讯已经意识到,不是有流量就有一切的,失败的产品在哪里都是个死。&br&腾讯对买回来的大批泡菜游戏从新回炉打造,细致打磨。CF在经过一年的深度开发后,才推出市场。&br&请注意,&b&CF在2008年3月推出后,到2010年2月,两年的时间推出了22个版本,平均每个月推出一个新版本,&/b&多种多样的模式、角色、枪械,不断优化的操作体验,在道具收费模式下相对最合理与平衡的体系,最终使他赢得了广大玩家的肯定。&br&此后,腾讯自主开发或者引入的韩国网游大量获得成功,正是通过这种研发微创新的复制,2010年,腾讯打败盛大,登顶网游市场第一的宝座。&br&从此,中国网游市场发生了巨大的格局变化:那些只会引入国外大作,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纷纷衰落,QQ炫舞取代了劲舞团,QQ飞车打败了跑跑卡丁车,巨人的进击啊。&br&另一方面,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自主研发网游企业,网易,畅游,巨人,越活越滋润。2009年腾讯推出QQ西游,被网易打得满地找牙。&br&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腾讯网游的成功,是产品创新的成功,而那些相对平庸的作品,即使同样具有QQ这个平台的导流,照样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无情嘲笑。&br&&br&这个规律其实在腾讯身上反复的上演着:&br&QQ浏览器,QQ影音,SOSO搜索,拍拍网购,QQ杀毒,财付通,SOSO地图,因为只有模仿,缺乏创新,始终只能甘当市场的配角;&br&QQ邮箱在早期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将张小龙这个技术天才网罗帐下,才获得突飞猛进的成功。&br&腾讯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他一旦找到了创新的魔法盒,那他就将脱胎换骨,黄袍加身。&br&&br&6,微信的创新和未来。&br&2010年,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腾讯在所有互联网巨头中第一个转身。&br&大象的转身是如此的轻盈而迅速。&br&从2011年1月推出到年底,微信在1年的时间里更新了11个版本,平均每个月迭代一个版本。1.0版本仅有聊天功能,1.1版本增加对手机通讯录的读取,1.2版本打通腾讯微博,1.3版本加入多人会话,2.0版本加入语音对讲功能。直到这个时候,腾讯才完成了对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追赶,开始创新之路。&br&2.5版本率先引入查看附近的人,正是这个功能的推出,实现了对主要对手米聊的技术创新和用户大爆炸式增长。&br&3.0版本率先加入漂流瓶和摇一摇功能,3.5版本增加英文界面,全面进军海外市场。这个时候的国际市场上,日本的LINE同时崛起,并且更早一步的开始了对东南亚的占领。而美国的社交巨头FACEBOOK仍在梦中,WHAT'SAPP仍在延续着当年ICQ的软件思维,向用户收取服务费。时不我待,机不可失。&br&4.0版本率先推出相册和朋友圈功能,4.2版本增加视频聊天插件,4.3版本增加语音搜索功能,4.5版本增加多人实时聊天,语音提醒和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的功能。微信的社交平台功能日趋完善,并且一步步向移动智能助手的角色发展。必须说明的是,在视频聊天和智能语音搜索上,微信的比LINE更早了一步,产品体验开始领先。(LINE的成功更多是明星营销策略和商业化生态系统的搭建上,产品创新体验上并无优势。)&br&5.0版本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扫一扫功能全新升级,可以扫街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单词翻译、扫封面,微信支付体系打通,一个移动商业帝国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毕。&br&从全球来看,LINE的商业化无疑更早获得成功,国际化的脚步也更快,但是腾讯最擅长的从来就是后来居上:只要方向正确,专注创新,奇迹总会发生。&br&2013年4月,海外用户突破4000万,8月突破1亿,月均以超过1500万的速度滚雪球,按此速度,年底将突破2亿,明年将达到4亿,全球用户达到10亿量级。&br&如果一切顺利,腾讯将真正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创新领导者。接下来,让我们见证奇迹吧。&br&&br&7,腾讯的创新之道。&br&在我看来,腾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br&一,腾讯是世界上最早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之一,正是这种思维让他区别于ICQ和AOL,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获得大规模商业成功的即时通讯企业。&br&二,腾讯是世界上最早获得成功的真实社交网络平台,通过QQ和QQ群在2002年的创新式无缝连接,让他从陌生人社交转向了真实社交关系,摧毁了传统的聊天室商业模式,并在QQ秀上赚到第一桶金,这种转变在时间上比facebook领先两年。&br&三,最早执行快速迭代微创新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正是这种微创新能力让他击败了MSN、联众、盛大等众多的互联网巨头,获得强大的盈利能力。平台导流只是让他放大了这种商业成功,否则无法解释腾讯旗下众多失败的副产品,譬如SOSO搜索等。&br&四,腾讯是所有大象企业中最执着于创新的企业之一,这体现在微信的成功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转型上。即使在全球来看,腾讯的转身也要早于美国的facebook,仅仅慢于谷歌。&br&&br&截止2013年一季度,腾讯拥有2万5000名员工,其中超过一半是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7000项,全球互联网企业中仅次于谷歌和雅虎。&br&这就是腾讯的创新底蕴。&br&&br&&br&—————————————&br&关于创新与抄袭的争论。&br&&br&如果说,产品的模仿就是抄袭,我相信国内互联网的从业者,没有谁是干净的,包括国外的谷歌facebook同样有这样的行为。&br&争吵这些是没有意义的。&br&事实上,我相信,任何老大都是通过创新来实现对竞争者的超越的。普通人不知道,不代表没有。&br&如果只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于抄袭,我们将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只有研究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才能获得成功。&br&祝大家好运!&br&&br&——————————————&br&大创新与微创新&br&&br&腾讯的大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交平台领域,QQ与ICQ,QQ群与聊天室,微信与米聊、whatsapp,表面上很像,好像抄袭,其实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开发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这些本质上的体验区别,腾讯不可能在今天获得社交网络战争的完胜。&br&腾讯的微创新,主要体现在游戏开发和应用工具层面,抢了很多人的饭碗,让很多人不爽。但是,微创新真的不值得让人尊敬吗?&br&我来告诉你:&br&珍妮纺纱机是在原有纺纱机上的微创新,瓦特蒸汽机是在原有蒸汽机上的微创新,没有微创新就没有工业革命;&br&爱迪生灯泡是在原有灯泡上的微创新,&br&西门子在法拉第发电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微创新,&br&莱特兄弟在原来单发动机飞机的基础上微创新为双发动机飞机,&br&奔驰将原来的蒸汽机汽车微创新为内燃机汽车,&br&他们没有牛顿爱因斯坦一样的伟大创造,但是他们的微创新改变了世界。&br&&br&&br&——————————————&br&你行你上&br&&br&有同学对我这句话表示了鄙夷。&br&我的观点是,事情要一分为二来看。&br&如果话题针对的是普通事情,比如一盘菜,一场足球联赛,那么这句话就没有说服力,因为显然有更优秀的人可以完成它。&br&如果针对的是世界顶级的人物,比如成吉思汗的军事能力,老毛的政治运筹能力,乔布斯对创新和艺术的结合,周星驰的喜剧想象力,那么我认为就有充足的说服力。因为在这个领域,他已经用铁的事实证明,他是最优秀的。&br&事实上,我认为腾讯是当今中国最优秀的科技企业,没有之一。&br&腾讯的成功,我认为是创新,远见和管理三项能力的结合。在这三项能力的发挥上,他已经做到了一个创业者所能发挥的极致。&br&所有创业者都应该研究和学习他的成功之道。&br&&br&___________&br&如果腾讯进入了你所在的领域,你怎么办?&br&&br&正如百度帝国的边界是广告媒体市场,阿里帝国的边界是电商市场,离开了这个市场根基,他们涉猎的产品大多以失败告终,腾讯帝国同样是有边界的。&br&&br&1,社交网络。&br&社交平台是腾讯的命脉,对于腾讯来说,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腾讯对社交的积累非常深厚,面对所有的挑战者,几乎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从未遇到对手。&br&但2003年后,腾讯转型熟人社交市场,对陌生人社交市场的关注就下降了,为以兴趣为连接点的陌生人社交市场留下了创业者生存的空间。&br&我们看看一些成功案例:&br&新浪微博:微博本质上是围绕着“新闻信息”这一兴趣点而产生的陌生人社交市场。由于其迅速扩大的影响力,腾讯在焦虑之下迅速推出了自家的微博展开竞争。目前仍然处于下风,但由于腾讯的资金雄厚,未来的较量将长期化。由于新浪在媒体市场上的人脉和品牌效应,腾讯想超越难度很大,未来可能像腾讯门户和新浪门户的关系一样。&br&YY欢聚:围绕着“视频通话”这一兴趣点而发展起来的陌生人社交市场,目前的商业化能力很强,发展迅速。腾讯也推出了与之竞争的产品,但是由于重视程度和产品体验等问题,并未对YY的发展产生威胁。YY的成功,在于他的语音通话技术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不惧怕腾讯的进入。&br&陌陌:围绕着“地理位置”这一兴趣点而产生的陌生人社交市场,与微信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由于微信的重点在于熟人社交上,淡化了对陌生人社交的处理,使得陌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并且凭借“约炮”等概念默默发展。微信为了自身更广大的市场利益考虑,会与“约炮”这些联想尽量切割,使得陌陌并无生存之忧。&br&豆瓣、唱吧、知乎、雪球:分别是围绕着“文化”“
音乐 ”“知识”“投资”这些兴趣点而产生的陌生人社交市场,这些市场的商业化能力不明显,空间狭窄,腾讯没有进入。&br&在陌生人社交市场上,腾讯会根据社交平台影响力的大小,综合考虑,选择对自身根基“熟人社交网络”威胁最大的领域进行竞争,因此微博首当其冲。而在其他细分领域,或者推出几个简单的产品,增加用户粘性,但受限于资源投入,其实并未对这些细分行业龙头产生影响。&br&为什么腾讯不大举杀入陌生人社交市场,将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占领?&br&第一是资源分配问题,腾讯虽然很庞大,但是资源投入总是有限的,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了熟人社交市场上,其他资源就少了。&br&第二是货币化能力问题,腾讯的熟人社交平台能够很好的将流量导向娱乐游戏市场,产生大量利润,陌生人社交的货币化能力就要弱多了,几乎除了少部分的广告和电商推荐,并未能带来更多的收益。&br&&br&2,游戏娱乐。&br&2013年Q3,腾讯的增值服务收入占总收入75%,其中游戏占54%,QQ秀等娱乐服务占21%,是腾讯帝国的利润支柱所在。服务于年轻人--控制游戏娱乐市场,是成就腾讯今日地位的关键:2012年Q4,腾讯占据客户端网游市场份额的40%,远超网易的17%和盛大的9%。&br&虽然如此,腾讯的游戏布局也并非是通吃的,仍然留下了竞争者参与的空间。&br&我们看到,腾讯最成功的游戏,集中于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QQ棋牌、QQ飞车、QQ炫舞这六款游戏上,其他游戏虽多,其实处于打酱油角色,并未贡献多少利润。&br&而这六款游戏,无一例外的,全部属于竞技类型。在另一个利润丰厚的角色扮演游戏市场上,腾讯其实并无大的作为。&br&原因何在?&br&我的观点是:第一,腾讯的竞争对手网易、盛大、畅游、巨人、完美,在角色扮演游戏上更加专注,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产品;第二,腾讯的平台战略思维,倾向于重点投入资源发展更具有持久性利润空间的竞技型游戏,因此忽视了剧情型的游戏开发。&br&这个局面会改变吗?&br&其实答案和社交网络市场是一样的,资源投入的分配永远是有限的,剧情型游戏的流行属性和利润长期化弊端,使得腾讯不可能将资源重点转入到这个领域,竞争力始终不如更专注的相关游戏企业。&br&&br&3,电子商务。&br&2013年Q3,腾讯的电商业务贡献营收15%,仅次于游戏,同比增长108%,发展速度迅猛。很明显,未来的日子,腾讯将把资源重点投入到电商领域,与阿里巴巴、京东展开厮杀。&br&过去几年,腾讯一直在投入资源培育电商业务,但实际上效果不明显,被阿里巴巴彻底的边缘化了。直到将易迅收归旗下之后,电商业务才开始突飞猛进。微信支付体系建立之后,腾讯的电商未来,开始变得光明。&br&腾讯的平台导流一直存在,而过去不行,现在却火了,原因何在?&br&事实上,电商市场和游戏娱乐市场是隔了一条河的,线下的投入和运营效率非常重要,没有出色的运营,没有懂行业的人才,腾讯在这个领域是难以获得成功的。&br&腾讯电商的起飞,完全是易迅创始人卜广齐的功劳。腾讯在看到成功潜质的情况下,大力投入资金和流量支持,放手一搏,这是对腾讯的投资眼光的回报。&br&而在其他领域,人才难得,QQ商城也好,QQ团购、财付通也好,基本处于惨淡经营状态。&br&&br&4,信息媒体。&br&2013年Q3,腾讯的广告业务贡献营收9%,处于最末,并且包括了拍拍网购业务的收入。在这块市场上,腾讯是有过企图的,但是由于成绩的不理想,最终放弃了。&br&腾讯网:最早拓展的门户业务,在市场影响力上一直未能动摇新浪的地位,但是总编陈菊红上任后,便继承了南方系的精神,策划更加新锐,与新浪的四平八稳形成对比,渐渐形成南北对抗的阵势。&br&腾讯视频:最晚加入视频市场的竞争,在集团资源支持下,一定会是最后留下来的几个巨头之一,至于能不能成为第一,那就要靠执行者的运营能力了。依我看来,最后会成为仅次于百度爱奇艺的行业老二,毕竟视频市场的媒体属性更强,百度的流量导入其实更快捷。&br&SOSO:挖了谷歌的技术牛人,投入大量金钱,也没能达到预期,这大概是腾讯在过去十年里最伤心的一笔投资了吧。&br&垂直媒体:一直没有进入。这个领域属于媒体市场,离百度的信息入口更近,离腾讯的娱乐定位有点远了,利润前景和资源投入的综合考量之下,使得腾讯选择了放弃。&br&&br&5,工具应用。&br&腾讯开发了大量的工具应用,主要包括——&br&系统应用类:TT浏览器、旋风下载、QQ输入法、电脑管家、应用宝……&br&娱乐应用类:音乐播放器、QQ影音、电影票……&br&日常工具类:QQ邮箱、网络硬盘、QQ词典、soso地图……&br&其实这些包罗万象的应用工具并没有为腾讯带来利润,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但是腾讯为什么一直还要不断投入呢?&br&这就要说到腾讯的“工具”情结了。&br&腾讯是靠QQ这款通讯工具起家的,对工具的用户粘性有着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并且这些工具大多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拉几个人,投入一点小资源,就可以开发出来。因此,腾讯在应用工具上虽然一直在不断的投入,其实重视程度并不足,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br&除了QQ邮箱这款产品,继承自技术天才张小龙的foxmail以外,其他产品获得成功的并不多。&br&还有QQ输入法这款产品,经过对比,发现和几年前相比,确实进步很大,由此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成功。&br&问题是:为什么腾讯的平台导流并没有让这些应用统统占据领先地位呢?&br&答案是:首先,腾讯的平台只能让用户看到这款产品,但是能不能留住用户,还是靠产品体验的。其次,腾讯的投入一直都有,但投入一直都是有限的。&br&分析腾讯的这些应用工具,我们会发现,腾讯的产品大多走的是“简约”路线,功能并不贪多求全。这源于腾讯的投入限制,也是源于腾讯并不依靠他获得收入。于是那些产品竞争力在于“稳定”和“速度快”的应用,腾讯就获得了成功,那些产品竞争力在于“丰富”和“个性化”的,腾讯就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br&&br&总结:&br&腾讯帝国如果用一座金字塔来描述的话——&br&&b&第一层:基座底层,熟人社交平台——竞技型游戏市场。&/b&这是腾讯最重视的领地,也是其主要竞争力和利润来源。&br&&b&第二层:微信支付和B2C电商平台——腾讯视频。&/b&这是腾讯扩张的主要方向,矛头指向阿里和百度的饭碗,成功与否关键是项目负责人的运营能力。&br&&b&第三层:应用工具——&/b&&b&角色扮演游戏——微博——腾讯网。&/b&防御型投入,自生自灭,能成功就好,不成功也没关系,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持续不间断的研发更新”和“简约的产品特性”。&br&&b&第四层:&/b&&b&陌生人社交&/b&&b&——垂直媒体——垂直电商——其他领域。&/b&这些领域属于腾讯的边界之外,偶尔插足,基本不关注。&br&&br&现在,作为一名创业者,如何与腾讯对抗,如何选择创业项目,你想好了没?
腾讯是怎样通过创新一步步登上王者之位的? 任何科技行业的领导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必然是创新能力,一旦失去这种能力,失败就将不可避免。 腾讯亦然。 又有童鞋表示了对腾讯创新能力的不屑,——腾讯不是只会抄袭吗? 如果你只看到这些,那我只能对你冷笑三…
谢邀。&br&&br&&b&&i&&u&以下内容均为本人个人观点,与我供职的公司、服务的客户无关。&/u&&/i&&/b&&br&&b&&i&&u&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u&&/i&&/b&&br&&b&&i&&u&感谢 &a data-hash=&9421e84eccc668920abbe93& href=&//www.zhihu.com/people/9421e84eccc668920abbe9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9421e84eccc668920abbe93& data-hovercard=&p$b$9421e84eccc668920abbe93&&@阿贝尔&/a& 和 &a data-hash=&df3cd0c47e951ffd158c756& href=&//www.zhihu.com/people/df3cd0c47e951ffd158c75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df3cd0c47e951ffd158c756& data-hovercard=&p$b$df3cd0c47e951ffd158c756&&@阿瑜阿&/a&
的指正。&/u&&/i&&/b&&br&&br&以下为目录:&br&&b&1.自身定位&/b&&br&&b&2.公司定位&/b&&br&&b&3.求职规划&/b&&br&&br&===============================正文开始==============================&br&&br&&b&1.自身定位&/b&&br&题主的资料显示是“北京科技大学”,很遗憾这不是传统咨询的target school。&br&但是没有关系,这一点可以通过很多办法弥补。&br&此外,因为不太清楚题主的具体北京,姑且提出以下推断与假设:&br&&ul&&li&题主的求职目标为知名外资咨询公司,包括但不限于MBB, ACN, IBM, SMC, 四大等&/li&&li&题主的具体目标为operation方向的咨询职位&/li&&li&题主在研究生阶段GPA不错,且有较强的应用能力&/li&&li&题主在学生阶段有一定的学生工作/课外活动/公益活动经历,并取得一定成就&/li&&/ul&&br&&b&2.公司定位&/b&&br&传统运营较强的是ATK,麦府也不弱,而最近几年accenture的势头也很猛烈。&br&根据这些以及题主背景,暂且把各类咨询公司分成以下几类:&br&&ul&&li&第一类:四大(除了DC的monitor和PWC的booz)的advisory等&/li&&li&第二类:accenture,DC(非s&o),IBM,凯捷等&/li&&li&第三类:RB,LEK,SMC等&/li&&li&第四类:ATK,DC monitor(即s&o),booz,MBB等&/li&&br&&li&其他类:HR四大,市场研究(nielsen, ipsos, ims等)&/li&&/ul&最后一类的公司申请难度有高有低,不能算题主最理想的target firm,所以单独放在一边。&br&&b&前四类从上到下,申请难度由低到高。&/b&&br&根据&b&一般经验&/b&来看,题主去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可能性比较大。&br&&br&&b&3.求职规划&/b&&br&看到评论里提到题主是2015年毕业生,&b&时间相当紧迫&/b&。&br&&br&&b&3.1 一些准备工作&/b&&br&&ul&&li&一份还不错的简历(我相信题主一定有)&/li&&li&具备一定的面试技巧(我同样相信题主没问题)&/li&&li&了解咨询公司的case interview(这个不知道题主是否有准备)&/li&&li&具备简单英语会话的能力(这个很容易训练)&/li&&/ul&&b&3.2 时间轴&/b&&br&--3月:最近是咨询公司的淡季,这两个月PTA的需求会比较低,但是很多咨询公司会开始summer intern的招聘。&b&建议题主尽早开始练习mock interview。同时开始简单准备结构化面试相关题目。&/b&&br&--4月:summer intern的申请应该暂时还没有回音,或者已经开始部分面试。咨询业将走出淡季,PTA开始有需求,建议题主开始关注相关信息,并投递简历。&b&题主最好找熟识的人推荐,这样成功的概率将大大提高。&/b&&br&--5月, 6月:如果顺利的话,题主应该拿到了PTA的offer并开始工作了;如果拿到了summer intern的offer,建议苦练office三件套(ppt, word, excel)。&br&--7月,8月:题主天天加班累成狗。&br&--9月:实习接近尾声,此时2015年校招将会开始。四大一般会比较早,大概在九月中下旬,笔试面试等会被安排在10月到11月。&b&建议题主在9月初多练习下SHL以及case interview。&/b&&br&--10月,11月:咨询公司陆续开始网申,四大开始笔试和面试。&b&继续在面试中不断完善自己的framework,技巧,以及各类结构化试题答案的story。&/b&&br&--12月,1月:这时候题主应该已经拿到offer了,如果顺利的话,甚至不止一个。恭喜!&br&&br&(规划写得很简单,仅供题主参考)&br&===============================正文结束==============================&br&&br&说点题外话。&br&这两年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咨询行业更不景气。各大咨询公司都在缩减headcount,很多公司甚至没有开启2014校招,只是从个别实习生中挑了几个留下来。还有更多的公司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招了多少人只有自己知道。这样也就导致了竞争更加激烈。&br&就以我们公司为例,听说今年招了不少北美藤校的小朋友…我这种三本大学毕业的渣渣直接就惊呆了……&br&其实个人觉得以题主的背景,完全可以去一个很不错的甲方公司,真的没有必要削减脑袋进咨询。&br&&br&以上。
谢邀。 以下内容均为本人个人观点,与我供职的公司、服务的客户无关。 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感谢
的指正。 以下为目录: 1.自身定位 2.公司定位 3.求职规划 ===============================正文开始============================== …
背景和楼主相似,在国外留学,社会学专业,所以完全能理解楼主心中的苦闷。大三开始就朦胧地意识到咨询好像不错,但是那时候真的太朦胧了,眼睁睁地就那么朦胧和迷茫过去了,随便投了几家公司,然后没什么音讯,然后。。。就又读研了,那时候不坚定的因素太多了,事后反思,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太不坚定了,俗话虽然很俗但是很有道理,你不认准一个目标坚定地朝前走,你就是再聪明有再多的精力最后都是一盘散沙,更不要说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现在读研了,终于坚定了要做咨询,从大三到现在,自己摸爬滚打琢磨出了一些方法,可操作性很强,整个框架严格遵照MECE原则,尤其适用于我们在国外留学的这些人。&br&&br&--------------------------------------------------------------------------华丽丽的分界线,上干货&br&&br&1. 想了一下,根据楼下的回答,补充了这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爱一个人不能光爱她的外表,要爱她的全部。所以,这个完全适用于找工作和选择进入一个行业,其实希望楼主能先去了解一下这个行业和几大major players,这也是咨询case中要进入一个领域要了解的东西。&br&&ul&&li&方法论:关于如何了解一个行业,请楼主点这里&a href=&http://www.zhihu.com/search?q=%E8%A1%8C%E4%B8%9A%E5%88%86%E6%9E%90&type=question& class=&internal&&行业分析 - 搜索结果&/a&。也有一个麦肯锡作行业研究的模板,&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view/acfc789ebc9a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麦肯锡行业分析模板&/a&我们正好拿来研究它,顺便了解一下他们的思路。或者也可以用case book里教的方法来研究行业,这样既能系统规律地理解行业,也能锻炼解case的能力。所以如果也有在求职阶段对咨询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给我发邮件team work一下深入了解consulting这个行业。我的邮箱:jana.&br&&/li&&li&初步了解。如何初步了解在方法论的帖子里已经给的很详细了。这里我就再提供一些资源。youtube有一些很不错的video解释什么是consulting以及一些各大公司的实战案列,是一个good starting point。其中有个firmconsulting挺不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youtube.com/results%3Fsearch_query%3Dfirmsconsulti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youtube.com/results?&/span&&span class=&invisible&&search_query=firmsconsulti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li&&li&Consulting Industry Life Cycle。 again,如何研究是方法论的问题,这里提供一些我找到的不错的材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plunkettresearch.com/consulting-market-research/industry-trend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nsulting-market-research&/a&一个market research 公司写得一个详细的关于咨询行业的分析报告,很不错。还有经济学人上的一篇文章也不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ouban.com/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o the brainy, the spoils&/a&&/li&&/ul&2 找实习:看楼主的情况,应该是没有很多相关实习背景的,那连简历关都过不了,谈什么case interview。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开始疯狂找实习。大概这里疑问又产生了,应该找什么样的实习?&br&&ul&&li&如何在国外找? 在没有什么牛逼背景的情况下,要在国外以我们international student的情况瞬间找个超大公司的实习也不现实,尤其是大型的咨询公司。我建议楼主先从一些相对小一些的但又和咨询所做的事相关的开始。我知道楼主的问题又来了,因为我每次被这样告知的时候也是这个反应,哪些实习是小的又相关的又有质量的?因为这个问题我迷茫了很久,一度觉得很绝望,即使上到招聘网站,也不知道该输入什么关键字,一旦输入consulting,出来的都是 要求full time的,要不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公司。然后(这也是我最近突然开窍的),我上到学校的alumni directory上,就输入各个consulting firm的名字,就找出已经在那些大的咨询公司工作的人,然后到linkedin上,输入他们的名字,看他们的整个简历。因为一般如果是校友,那么他找的实习肯定都是当地的,而且情况多多少少都有相似的,所以可借鉴性很高,假设你偏重于找marketing consulting 方面的实习,你就可以从这些人的简历中,看哪个人最后是从事了这方面的咨询工作,然后看他之前在那些小公司做过类似的实习,一般这种实习只要你具备一些基本能力,都不难申。而且你可以到linkedin上找到这个公司的公司主页,在linkedin的侧面就会自动为你推荐很多类似规模和同一industry的公司,你可以在上面观察它的员工人数和revenue, 并且看在那里做过的人对它评价,就可以从中帅选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公司list。想当初我因为不知道如何找合适的公司,稀里糊涂走了多少弯路啊。在具体找的时候,可以去这些公司的网站,也可以去学校的career center的网站上找(能通过学校的网站投就一定要通过学校的投,因为它既然在你学校网站上登,那么它就是想找你们学校的,你的简历被一个人看到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拟通过别的系统投,很有可能人家的系统就直接通过关键字查询把你pass掉了,又或者人家根本就不认真看),最后学校career center的网站上没有你要找的合适实习,就在一些找工作的网站上投,我不知道英国用什么比较多,在美国,Glassdoor, Vault, Monster上都可以试一试。当然关于resume和cover letter,请看我后面的详细讲解。&br&&/li&&li&如何在国内找?通常我们留学生比较尴尬的一问题就是两边都要顾,既想在国外碰碰运气,又不想错失很多国内的机会,尤其是寒暑假回国。一 我的建议是在快回国时,猛刷应届生。如果是要找最终的工作,那一般提前一年左右就要开始刷,如果先找个实习,那快回去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刷就够了。应届生上各种大小公司临时招实习生的情况很多,但最好提前咨询一下以前的同学,找到一些相关的有质量的实习。二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大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直接让他们给你推荐一些有质量的实习,我就通过朋友介绍做了一些很有质量但不是big name的实习。again,有质量的实习不一定就是大公司的,in fact,很多大公司的实习反而很水,进去之后都是coffee boy,给人端茶送水领快递,当然很多大公司的实习都是很锻炼人的,我只是想说实习阶段找大公司不是本质,找到有质量的才是真谛,不要盲目崇拜大公司(当然最后找工作我们还是希望大公司,因为各种高大上啊,此处省略一万字)&br&&/li&&/ul&3. 练面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亟需和急需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