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ppt中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什么样子

>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音乐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怎么写
  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与喜爱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倾听音乐,&命运&引读
  1、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意图:导入新课,课文与《命运交响曲》都表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提示本节课的学法:通过欣赏音乐来领会文章的内容。)
  2、&命运&引读:
  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
  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中疑难问题的探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通过人物速写练习,学习塑造人物的学习方法。&情感目标&欣赏《命运》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热爱。&&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教学模式&参与式&主要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与教具&&课型&第&& 一&& 轮&& 教&& 学&& 设&& 计&第二轮教学设计补充完善一、倾听音乐,\"命运\"引读 &1、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意图:导入新课,课文与《命运交&响曲》都表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提示本节课的学法:通过&欣赏音乐来领会文章的内容。) &2、\"命运\"引读:&&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备注:每课时设计要写出必要的小结、课后记载、板书设计等内容。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 总第&& 课时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2、整体感悟:&&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③(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总第&& 课时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三、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人物速写练习,学习塑造人物的学习方法。&情感目标&欣赏《命运》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热爱。&&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教学模式&参与式&主要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与教具&&课型&教&&&& 学&&&& 过&&&& 程&&&& 设&&&& 计第&& 一&& 轮&& 教&& 学&& 设&& 计&第二轮教学设计补充完善一、回顾旧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1、品读赏析:&&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教师准备:&&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备注:每课时设计要写出必要的小结、课后记载、板书设计等内容。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总第&& 课时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③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三、体验反思, 人物速写&1、体验反思:&&①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②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③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2、人物速写: &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走近音乐,走近大师 &1、走近音乐:&& 再次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畅谈感受,写下心灵随笔 &2、走近大师:&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总第&& 课时①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②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只有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才能战胜他们。&&2、拓展延伸:&&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章)。&
3、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六、布置作业&完成配套练习&七、板书&&&&&&&&&&&&& 内心孤独&& 遭受苦难&&&&&&& 神态 语言
&&&&&& 善良可爱&& 坦荡真诚&&&&&&&&&&&&&&&&&& (描写)&生活简单&& 充满希望&&&&&&& 外貌 衣着&热爱生活&& 不屈不挠&&&&&&&&&&&& 大写的人――巨人&&&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五、板书设计:&邓稼先&&&&&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 :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侧面描写&写作特点:1、角度新。(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2、内容新。“两弹”,两人关系密切,作者是物理学家。&&&&&&&&&& 3、手法新。&&&&&&&&&&&&&&&&&&&&&&&&&&&&&&&&&&&&&&&& &4、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及点评_沟口村_新浪博客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及点评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及点评
李玲娇编录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 微信号 xxjszljx
功能介绍 信息技术助力教师素养提升,促课堂教学生意盎然!
该课获湖北省青年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授课教师:丘文宇 整理、点评:王文
师:同学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中长眠着这样一位音乐家,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一只振翅欲飞的金色蝴蝶,但却被一条毒蛇团团围住。蝴蝶,象征着渴望自由飞翔的贝多芬,毒蛇,则象征着缠绕他一生的病魔。贝多芬二十六岁开始耳聋,但他却在这没有一点声响的世界中写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乐章。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家去拜访他。(板书:音乐巨人贝多芬)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仍略显紧张)师:以我们中国人的礼节,初次拜访的时候两手空空可不好,我们得给他“提”点什么去。提什么呢?生:(面面相觑)师:提点问题吧。生:(笑)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做了预习,下面就请各组的组长把你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生1:我有一个问题,是根据题目来的,题目叫《音乐巨人贝多芬》,应该是说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但文章却好像是些他在无声世界里的彷徨,为什么要这样写,我感到疑惑。生2:贝多芬为什么不让保姆干活,也不让保姆整理房间?生2: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内写出的音乐!”我对这一段感到特别不理解。生3:我在阅读了课文之后,我知道了贝多芬在客人来访之前和来访之后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我想问,究竟是什么让他的态度有如此大的变化?生4:贝多芬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他还要像年轻的时候一样孜孜不倦地创作乐章呢?生5:文中有这样一句,“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为什么说,他有永恒为伴呢?生6:“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同学们问得真好,有的问题问得很有深度,有的连提问的语言都那么优美。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总结一下,有三类,一类是“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生活乱糟糟,为什么对客人先冷后热;还有救是“他为什么这么说?”对贝多芬的语言不是很理解。当然还有一种,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这样吧?生:(纷纷点头)恩。师:贝多芬为什么要这样,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身边的人应该是最了解了。让我们先去问问他家的女仆。生:(读课文)师:贝多芬家的女仆,会说房子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生:会说他是个怪人!(生笑)师:哦?怪在哪些事情上:生:怪在邋里邋遢。生:怪在不喜欢女佣帮他整理房间。生:怪在喜欢“孤独和安静”,喜欢“安静”我可以理解,但是“孤独”……师:整体上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印象,描述一下这屋子的主人。生:一位双耳失聪的孤独的音乐家,离开了鲜花和掌声,在一幢老旧的房子内,过着孤独的生活。师:说得真好。那么你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生:很同情。师:多么善良的女孩。在女仆的眼中,贝多芬是个怪人,同样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生:他的穿着和他的身份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文章第七自然段写到:“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他可是他名满天下的大音乐家啊,衣着即便不华丽也应该很素雅,怎么会穿得如此破旧?生:我要补充一下,“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这也是和他身份不符的,还有,助听器失效了为什么还带着?师:(挠挠头)是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吧。(多媒体展示:在田野中散步的贝多芬)这样的贝多芬给我们以什么样的感觉?生:狼狈。生:像个乞丐。(生笑)生:潦倒,落魄。师:作者所言非虚呀,我们更困惑了,贝多芬仅仅只是这样一个潦倒落魄的人么?我们再往后看课文,看看从他的外貌上还能看出什么。生:(迅速找到第9自然段)师:(指导学生齐读,展示图配文—贝多芬的肖像)看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部分?生:眼睛。师:对眼睛是怎样描述的?生:“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师:什么是“深邃”?生:就是看得很深,看得很远的意思。师:我们结合贝多芬的经历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能对人生看得很深,看得很远呢?生:我觉得对于贝多芬来说,他的童年就是跟我们不一样的,那时候我们还是爸爸妈妈手中的宝贝,不必担心什么,有爸妈给我们撑着,贝多芬就不是这样,他的童年有很多苦难,这些都是他创作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他看人看事比我们看得深,看得远。师:了不起的回答,你的知识很丰富,所以你也能看得深,看得远。贝多芬因其人生经历,所以他在音乐上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深沉而富有力量的。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脸。课文是这样描写的,“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师:从这张脸上我们看到了愁苦和力量。怎么会这样?生:他受到了很多压力,生活不是很好,所以脸上会呈现出愁苦的感觉。师:那么力量呢?生:我觉得是因为贝多芬自己的耳朵聋了,但他又不甘向命运屈服,所以他就和命运做抵抗(抗争),所以他的脸上呈现出力量。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火”一样蓬勃的头发。前面女仆都说怕他责怪,贝多芬大概是个性格暴烈的人。师:“蓬勃”呢?生:富有生命力。生:“紧闭的嘴”,我想贝多芬不大爱说话。师:整个这张脸给来访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师:概括成一个词呢?生:坚忍。生:刚毅。生:倔强!师:好词,这就是对贝多芬性格的最好概括。(生齐读肖像描写的段落)师:除了肖像描写之外,作者还用动作、语言表现了贝多芬对客人的冷漠和拒绝,同学们们找找看。生:我从第八段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无视屋内的人”,从无视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对客人的冷漠。还有十三自然段,他说:“谁,那是谁?”十四自然段,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大声些,我是个聋子!”他明明看到有客人,一般人都会表示问候或者是尊敬,他却用鄙夷的口气和人说话,我觉得贝多芬对来访者是无视与不屑的。师:说得非常透彻。10——14的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贝多芬对客人的冷淡、拒绝和不耐烦。下面我们来给贝多芬配配音,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生两人一组对读)师:谁愿意来试试看?(先后有两组学生展示,气氛热烈)师:采访一下贝多芬扮演者,刚才你读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生:我感觉是非常不喜欢有客人来,觉得他们打扰我了,很不耐烦。师:这个时候贝多芬高兴吗?不高兴,他很难受,他很痛苦。穷困、嘲笑、冷遇、误解,这些在贝多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更要命的是他的耳聋,贝多芬没有幸福的童年,音乐是他唯一的伙伴,但命运之神偏偏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听觉,从此他陷入了一个死一般寂静的世界。听不到一丝声响,听不到喜欢的音乐,更加与世隔绝,陷入永远的孤独的痛苦之中。(生沉默,静静思索)师:但是贝多芬不屈服!从我们刚才的阅读中就可以感受得到,从他对放着的钢琴,从他失效的助听器,从他蕴含着愁苦和力量的脸,我们知道他没有屈服。贝多芬几乎所有最伟大的作品都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面对无情的命运,贝多芬说了一句最有力量的话,是什么?生: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师:这是何等的坚强。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活,就是一场战斗,而且是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战斗。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大家的问题,是不是大多已经有了答案?师:贝多芬为什么不怨人打扰,喜欢孤独和安静?生:我想是因为现在世上没有什么人理解他了,在死一般寂静的环境里,他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战斗,孤独地写下他自己的乐章。师:那么贝多为什么不让女佣收拾屋子,还坚持要自己煮东西吃?生:我觉得他是个很坚强独立的人,他会觉得别人帮他做事是在嘲笑他,他要凭自己的努力生活下去完成梦想。师:还有一个问题难一点,他的助听器失效了,为什么还要带着?生:因为穷困,没钱。生:不是,听力对他来说最重要了,他还能请女佣,也应该有钱买助听器的。生:我觉得这是他与命运抗争的表现,只要还有一点希望,他都不放弃,这种个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师:那为什么不戴一副好助听器?生:我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我还想补充一点,可能是贝多芬完全听不到了,他根本都不知道助听器失效了,但因为他太爱音乐,怎么也不愿放弃希望,所以还总是带着,希望能听到,我觉得这是他与命运抗争的表现。师:很精彩,同学们对文章细节的把握令老师感叹。师:女佣眼中的贝多芬孤独、孤僻,让人同情;来访者眼中的贝多芬仿佛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又表现出坚强。但是,这都是我们看到的外在的贝多芬,贝多芬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去看看。我们怎样才能走进一个人的内心?生:和他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师:我们说“言为心声”,了解他得通过他的语言。请大家读课文,找出贝多芬倾吐他心声的词句。(生读课文,勾划)(生迅速找到相应词句,举手发言)师:请从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四句语言中,任选一句,反复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生读,思考)师:小组交流一下。(生小组交流,气氛热烈)师:一起来分享一下。生:“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我读了这句话,觉得贝多芬在惊讶中带着一点喜悦,因为终于有个人能理解他了,因为别的人都称他为“厌世者”,认为他厌弃这个世界。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到了一丝惋惜。“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他觉得可惜,觉得遗憾。师:我们都为他感到惋惜,贝多芬丧失了听觉是全世界的损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生朗读,众生鼓掌。)生:19段,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从这句中我读到了痛苦,他失去了听力,在无声的世界里是非常痛苦的,所以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生:我想补充一点,树是生活在大自然中,树是有同伴的,而贝多芬意思是说我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倾诉。所以他到田野里去,向自然倾诉他的痛苦。生:贝多芬感叹于自己的命运,所以他想弃世,远离尘世,到自然里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师:自然对贝多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第六交响曲就叫《田园交响曲》,我们一起听一小段,感受一下。(生欣赏乐曲,再读课文)师:贝多芬希望自己是一棵树,在自然界里无忧无虑的生长,但他毕竟不是一棵树,是一个人。命运不不幸加在他的身上,他有没有逃避人世,归隐山林呢?生:没有。贝多芬有这样一句话“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句话很像当时的贝多芬,他丧失了听力,这是对音乐家来说最残酷的事情,“头颅在熔岩内燃烧”,他每天都承受着耳聋、贫穷带来的痛苦,包括孩子们嘲笑他,让他难受,这些都折磨着他。他“拼命巴望挣扎出来”,他希望命运能给他哪怕是一根稻草,让他能抓住这一根稻草,爬出来。师:说得太好了,每次你发言我都忍不住要带头为你鼓掌。(生笑)老师也补充一点,火山和贝多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给出火山内外两幅图的对比)生:火山里面是沸腾的岩浆,外面是冰冷的岩石。生:贝多芬外表看起来非常冷漠,但是内心是火热的,他有对音乐事业的热情。师:外冷内热,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贝多芬前后对客人态度的不同了?生:(纷纷点头)师:读一读(生找到相关段落,再读,体会印证)师:我记得有个同学问有关“老狮子”的问题,是谁?生:是我师:理解了吗?生:理解了。因为贝多芬外冷内热,对于不理解他的人总是拒绝的,脾气又暴躁,所以他自嘲为“老狮子”,但是当他觉得客人理解他以后,他们就谈得很好了。师:很好,你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了一个难题。我们再来想想看,火山心里有岩浆,贝多芬心里有什么?生:他心里有音乐,音符在他心里跳动,“比世界上任何乐队的演奏都美”。生:他心中有一种炽热的信念,有一份执着,支持着他创作下去。师:有火一样的信念,所以能创作出火一样的音乐啊!我们知道熔岩在压力之下会引起火山爆发……生:贝多芬在命运的压力下不断抗争,他的音乐激情和灵感会喷发出来,势不可挡,变成了音乐,变成了华彩乐章。师:好一个激情的喷发,听听他的《命运交响曲》。(生听《命运》,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4自然段,声音铿锵激昂)师:有同学问“永恒”指什么。生:指音乐,指他的信念。师:承载他信念的音乐。贝多芬已经去世近两百年,但是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每一分钟都有贝多芬的乐曲在播放,从不停歇。再看最后一句——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生: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这样的兴奋,因为终于有人理解了自己,理解了自己的心声,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音乐是无止境的,这时的他不再孤独,这时的音乐才是他心中真正的音乐。这段话刚好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音乐巨人贝多芬”,这句话是文章的升华。师:说得很长,也说得很好。他的回答已经几乎解决了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写音乐巨人不写成就而写他的生活,写他的痛苦与彷徨。生:因为他不仅是音乐巨人,更是人生的巨人,命运的巨人。师:文章更侧重于表现——生:命运的巨人。师:我们已经读懂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来给文章加一个小标题。生:音乐巨人贝多芬——一个倔强顽强的人生:一个和命运战斗的人生:一个骄傲的人。师:怎么说?生:他觉得自己可以,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挑战命运之神。生:我觉得他是一个连命运都惧怕他的人。他敢于向命运抗争,而且他还赢了。师:说得好,这样的人会让神都为之颤抖,他的音乐直冲云霄,激荡宇宙。贝多芬之所以被称为巨人,不仅在与他的成就,还在于他不屈的意志,抗争的精神,更在于他把自己的激情、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勇气都融于音乐之中,称为人类永恒的财富,为世界上不幸的人带来欢乐和希望。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齐读——(多媒体展示:我称之为英雄的,并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甚至不一定是个胜利者,但在他身上,一定有一种内在的,大江大河般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使他们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弃自己的奋斗;他们饱经忧患,历尽艰辛,却始终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以强大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使自己无愧于“人”的称号。——《贝多芬传》)师:下课!
简评:《音乐巨人贝多芬》很难教,难就难在有几个障碍需要跨越,一是时空的障碍,作者所描述的时空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二是语言的障碍,本文的语言艰深隐晦、意味深长,七年级学生难以读透;三是人生境界的障碍,贝多芬超人的顽强意志成人也未必都能真正理解,更何况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人生苦难的孩子。基于这种种困难,教师聪明地选择了“以退为进”的办法:采用了“先疑后教”的教学策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退居一旁,扮演了一个“问题梳理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课前通过“导学稿”收集到的学生问题多达44个,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了一部分,较难的问题留到课上来交流。但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为了避免课堂的冗长和琐碎,问题的梳理、分类尤为重要。教师将问题归为三类: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贝多芬为什么这样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前两个问题可以统率在一个主问题之下,即“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写”也就自然得解了。而在具体的“探究”、“细读”、“解疑”、“领悟”过程中,教师针对主问题艺术地切分了课文:女仆眼中的贝多芬——来访者眼中的贝多芬——贝多芬心中的贝多芬。引导学生步步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从外到内把握这个巨人的形貌心灵。这种切分即符合文本特点,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说是非常巧妙的——抓住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着力一击,有切中肯綮,豁然而解之感——既使前半部分“贝多芬为什么这么做”的诸多问题自然得解,又为读懂“为什么这么说”,触摸巨人灵魂做了良好的铺垫,再加上媒体手段的辅助,教师多处“略施小技”的引导,学生思维打开,情感喷发,灵思妙语奔涌而出也就自然而然了。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68,765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多芬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