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是选费米能级高的好还是低的好?用锂片做半电池测

提高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循环性能的研究 - 汽车电子 - 电子工程世界网
提高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循环性能的研究
12:18:10&&&来源:eechina &&
硅是最有潜力用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之一,其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是循环稳定性差。本文通过两种途径来探索提高硅基负极的循环性能。一是设计一种新型的电极结构,适于具有大体积变化的活性物质;二是研究了电解液添加剂对硅负极循环稳定性的影响,为提高硅与电解液界面相容性做出了初步探索。
硅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 g-1)和较低的脱锂电位(<0.5 V),成为最有潜力取代石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硅会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材料粉化、剥落、失去电接触,容量衰减很快。为了减小硅材料的体积效应,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包括制备无定形硅薄膜、纳米硅、多孔硅、硅氧化物、含硅非金属化合物、含硅金属化合物、硅/碳复合材料、硅/金属(活性或惰性)复合材料等。这些方法或者抑制了硅材料的体积膨胀,或者改善了硅颗粒之间的电接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硅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和首次充放电效率。除了硅基活性物质本身的改进,人们在电极制备工艺和电解液上也做了大量研究。
1.1 电极制备工艺的改进
一般商业化的电极由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导电剂分散在粘结剂中使其具有电子导电性,粘结剂则起到将活性物质颗粒紧密包裹的作用,避免活性物质颗粒在循环过程中粉化、松散而失去电接触。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不仅与活性物质有关,而且受到粘结剂性质(强度、弹性、粘附性等)与分布状态的很大影响。
除了硅材料本身的体积效应和内部颗粒之间的电接触状态外,硅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状态对于负极的循环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改善硅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电接触状态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提高粘结剂的性能。传统的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剂易吸收电解液而发生溶胀,导致粘结性能下降。一方面,探索新型的高性能粘结剂,如采用1%丁苯橡胶(SBR)/1%羧甲基纤维素钠(SCMC)作为粘结剂制备碳包覆硅负极,其循环性能优于使用10%PVDF粘结剂的电极,这是由于SBR+SCMC具有更大的延伸率和粘附力。另一方面,研究对传统的PVDF粘结剂进行改性以提高它的强度、弹性和粘性,起到抑制活性材料的体积变化,增强硅颗粒与集流体之间粘结力,改善电接触的作用。改性方法主要有交联化和热处理两种途径。通过改进粘结剂的性能可以提高硅负极的充放电循环性能,但是这种改善十分有限,离商业化的要求距离较大。
二是改变集流体的表面形貌。集流体的表面粗糙度越大,则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导电接触面积越大,粘附强度越高,在充放电过程中越不易剥离,从而具有更高的循环稳定性。Kim Y. L. 采用相同的硅碳复合材料和粘结剂(PVDF),在不同表面形貌的集流体上制备硅基负极,其初始容量均在800mAh/g左右。经过30次充放电循环后,采用平整集流体的a电极的可逆容量已衰减至300mAh/g,采用粗糙集流体的b电极的容量衰减至650 mAh/g,而集流体表面呈瘤状突起的c电极的可逆容量仍保持800mAh/g。但是,制备这种具有瘤状突起表面的铜集流体需要经过两次电沉积,工艺较复杂,增加了生产成本。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的硅基负极结构,采用柔性的乙炔黑涂层替代传统的铜箔作为集流体,将活性物质粘结在乙炔黑涂层和聚乙烯膜之间,提高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并期望通过这种夹心结构缓冲硅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1.2 电解液成膜添加剂的研究
导致硅基负极容量衰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解液中的LiPF6分解产生微量HF对硅造成腐蚀,见式(1)和(2)。
此外,由于硅在常规的LiPF6电解液中难以形成稳定的表面固体电解质(SEI)膜,伴随着电极结构的破坏,在暴露出的硅表面不断形成新的SEI膜,加剧了硅的腐蚀和容量衰减。
电极表面SEI膜的形成是由于有机盐和溶剂的电化学还原,它的形貌和组成主要决定于电解液中的成分。它不但影响着电极的嵌脱锂动力学,还影响着长时间循环过程中的表面稳定性。[10, 11]然而对于硅表面SEI膜及成膜添加剂的研究仍然较少。[12, 13]本文采用硅薄膜为电极,研究了4种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为提高硅与电解液界面相容性做出了初步探索。
2.1 制备具有柔性集流体的硅基负极
将0.85g碳包覆硅与0.05g导电碳黑、10g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乳液(固含量1wt%)混合搅拌6小时,然后涂布到20微米厚的多孔聚乙烯膜表面,在40℃真空干燥8小时得到碳包覆硅层。将0.9g乙炔黑和10g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乳液(固含量1wt%)混合搅拌4小时,然后涂布到碳包覆硅层表面,在50℃真空干燥10小时,得到具有柔性集流体(即乙炔黑涂层)的硅基负极。
图1 具有柔性集流体的硅基负极结构示意图
以铜箔为集流体的常规负极制备方法如下:将0.85g碳包覆硅与0.05g导电碳黑、10g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乳液(固含量1 wt%)混合搅拌6小时,然后涂布到20微米厚的铜箔表面,在80℃真空干燥10小时,得到以铜箔为集流体的硅基负极。
2.2 制备薄膜硅负极
薄膜硅负极由复旦大学激光化学研究所提供。以铜箔为基底(表面预先用0.12 mol L-1的FeCl3溶液进行腐蚀处理),以硅片为靶,在真空环境中通过等离子体溅射制得无定形硅薄膜。
2.3 配制电解液
常规电解液购自张家港国泰华荣有限公司,为1 mol?L-1 六氟磷酸锂的碳酸乙烯酯与碳酸二甲酯(体积比1:1)混合溶液。分别加入4种添加剂,其名称及用量见表1。
表1 所用添加剂的全称、分子式及添加量
2.4电池组装与测试
将具有柔性集流体的硅负极用直径12mm的冲头冲成极片,放入真空烘箱中在40℃下干燥8小时,然后转移到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以金属锂片为对电极,ET20-26为隔膜,采用常规电解液组装成CR2016扣式电池,20℃下在LAND电池测试系统(武汉蓝电电子有限公司提供)上进行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充放电截止电压相对于Li/Li+为0.01"1.5V,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2 mA cm-2。
对于薄膜硅负极,采用含添加剂的电解液组装半电池,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0381 mA cm-2,电压范围为0"1.5 V。其它同上。本研究中放电对应材料的嵌锂过程,充电对应脱锂过程。
2.5 电极表面形貌观察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JSM-7401F)观察20次循环后的硅薄膜电极表面形貌。在手套箱中将处于全部脱锂状态下的电极从电池中取出,用DMC反复清洗后自然晾干,放置在充满氩气的密封玻璃瓶中,然后从手套箱中取出,迅速转移至扫描电镜的样品室。
3.结果与讨论
3.1 具有柔性集流体的硅基负极&
采用乙炔黑涂层为柔性集流体的硅基负极前20次循环的充放电容量如图2所示。其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为85%,20次循环后的可逆容量约为1100 mAh g-1。而采用常规铜箔为集流体的硅基负极,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为81%,12次循环后可逆容量即衰减到200 mAh g-1以下。
循环性能的提高得益于这种硅基负极的夹心结构。活性物质碳包覆硅层紧密地夹在弹性的隔膜与柔性集流体层之间,柔性集流体层会随着碳包覆硅层的形变而相应变化,降低了二者之间的机械应力,从而改善了界面电接触状态,显著提高了硅基负极的循环稳定性。
图2 采用柔性集流体和常规集流体的硅基负极的循环性能
3.2 电解液成膜添加剂
含不同添加剂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如图3所示,其储锂容量、首次充放电效率等数据详见表2。各样品均在0.5V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平台,对应着硅薄膜表面SEI膜的形成。0.5V以下主要进行无定形硅的嵌锂过程。不含添加剂的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为60.6%,添加VC和ET后首次效率提高至66.6%和61.2%;而添加SO2Cl2和LiBOB后,首次效率分别降至51.7%和49.2%。可见加入不同添加剂后形成SEI膜时消耗的不可逆容量不同。
图3 含不同添加剂硅薄膜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曲线&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硅基负极相关资源
锂离子电池相关资源
循环性能相关资源
编辑:什么鱼
本文引用地址:
大学堂最新课程
本周热门资源推荐
EEWORLD独家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薄膜锂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研究
下载积分:780
内容提示:薄膜锂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08:16:1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78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薄膜锂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多年总结锂电池问答99问答95 三亿文库
多年总结锂电池问答99问答95
关于炉子的问题,马弗炉是个封闭体系,没有风量的调节,对于被烧是很致命的,性能往往会受到影响,最好要用气氛炉,要能通风的。
2、超级电容器不同于电池,一个为功率型,一个为高能量型的,在某些应用领域,它可能优于电池。有时将两者结合起来,将电容器的功率特性和电池的高能量存储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途径;超级电容器在其额定电压范围内可以被充电至任意电位,且可以完全放出。而电池则受自身化学反应限制工作在较窄的电压范围,如果过放可能造成永久性破坏。 超级电容器的输出电压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超级电容器释放能量;另一部分是由于超级电容器内阻引起。两部分谁占主要取决于时间,在非常快的脉冲中,内阻部分占主要的,相反在长时间放电中,容性部分占主要。
49、楼主我想问一下,压实度是个啥玩意,被老大搞得有点晕,就是不给你解释到底是个啥玩意?
在锂离子电池设计过程中,压实密度的计算方式:压实密度=面密度/(极片碾压后的厚度-集流体厚度),单位:g/cm3 ;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制作过程中,压实密度对电池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压实密度与片比容量,效率,内阻,以及电池循环性能有密切的关系。找出最佳压实密度对电池设计很重要。一般来说,压实密度越大,电池的容量就能做的越高,所以压实密度也被看做材料能量密度的参考指标之一。压实密度不光和颗粒的大小、密度有关系,还和粒子的级配有关系,压实密度大的一般都有很好的粒子正态分布。可以认为,工艺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压实密度越大,电池的容量越高。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合适的正极压实密度可以增大电池的放电容量,减小内阻,减小极化损失,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利用率。在压实密度过大或过小时,不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嵌出。
一些常见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钴酸锂压实密度3.7-4.2g/cm3;镍钴锰酸锂(5:2:3) 压实密度3.4-3.6g/cm3;锰酸锂, 压实密度2.7-3.0g/cm3;磷酸铁锂压实密度2.0-2.2g/cm3
50、Lz 你好,新手提个基础的问题,请问电极材料相对锂的电极电势是怎么得出的?比如,通常做半电池的时候,我们说石墨相对锂的半电池开路电压是3.0 左右,别的正极材料相对锂的半电池开路电压是多少多少。。。之类的这些值是如何算出的?
这个可是大学物理化学的内容,建议下去可以去看看物理化学或者电化学书就可以明白了。锂一般做负极,其标准电极电势为-3.045。电池开路电压即为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
51、我想问一下,锂离子电池的D首次充放电效率‖怎么计算啊?要达到百分之多少才算性能好呢?
首次充放电效率即电池首次充电和放电的容量比值。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充放电制度下,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效率是不同的。碳材料对锂的反应电位都比较低,一般小1V。石墨的半反应就是C--C6,半电池和全电池中都一样!C-C6的电极电位没有具体意义的,电极电位一般是针对半反应而言,锂电负极的电极电位应针对Li+
+ C6= LiC6这个反应,对锂是0.2~0.05V左右,对标准氢电极的话-2.9~-3.0V左右。
52、首先感谢楼主开了这么一个帖子,学术论坛需要这样的讨论,支持!最近天津的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具体真假未知)、石墨烯表面锂离子交换电池等等新一代产品的出现势必对锂电池构成威胁,尤其是锂电得功率密度较
小,快速充放电能力还有待提高,最近草草的看了一些资料,貌似锂电材料得向着纳米级发展才能寻求突破,不知道楼主对锂电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有何见解?
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具体真假未知)、石墨烯表面锂离子交换电池等等新一代产品的出现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喜悦程度,也为挑战锂电池的地位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你别忘了,在今后至少十年的时间内,锂电池由于其成熟的工艺、不断发展的电源管理系统的出现、不断发展的高性能材料的出现,其地位是难以撼动的。越级电容的最大优势在瞬时大电流上,而电池的优势在适当电流的持续释放上,所以二者呈现出互补使用的趋势,没有谁取代谁,谁威胁谁的地位之说。石墨烯表面锂离子交换电池这个我就不敢说什么了,现在最多也就是在实验室研究而已,要想工业化的话预计还要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现在大规模生产石墨烯的厂家好像还没有吧?!而且成本相对之高,这些因素的制约似的其应用是难上加难,何况现在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够。
53、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实验中,电池的工作模式:静置、恒流放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还有充放电容量等工作模式的参数(结束条件)根据什么来设置?谢谢大家指教!
循环工作模式的参数设定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对电池性能的要求来设定,有的电池要求在高倍率下使用,那么我们设定参数的时候就要模拟其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充放电电压,电流去设定循环参数。一般情况下电池的循环均先采用1C恒流恒压充电,截止电流0.05或者0.01C,静置5-10分钟后进行恒流1C放电。有的也要求进行1C充nC放循环的,躯体还要依据电池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确定。
54、麻烦介绍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看看下面的图片,比较比较就知道现在的情况啦。
55、锂离子电池循环伏安法测试的参数,如扫描频率,怎么设置?为什么?谢谢!
循环伏安一般想要测定的较为准确的话,一般的测定采用三电极体系,扫描速度为0.1 mV/ s ,电压范围依
据材料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范围。扫描速度的高低决定测定值的准确性,你要想准确分析其过程的话,扫描速度做好放慢点,在0.1 mV/ s左右,但是扫描时间就要长一些。有的要好几天的。如果你知道初略的看一下其反应过程的话扫描速度可以大一些,这样消耗的时间就短一些。
56、我做了两个模拟电池(正极为硅,负极锂片),测得开路电压分别为A 2.6V, b 2.5V; 我用A跑了一会(20多分钟吧,没跑完就停了)循环伏安(辰华CHI650D),开路电压变成0.5V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同一个电池做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充放电循环,这三个实验的顺序如何安排?
循环伏安法模拟的是一个氧化还原的过程,电池经历氧化还原之后,电压发生变化应该的正常的,至于在其过程中变成多少那是依据电池及其组装过程来看的,可能是正常现象,也有可能是电池组装的时候没有接触好或者其他什么问题,具体原因那要开自己去分析解决。同一个电池你可以先做循环伏安,在进行阻抗后进行循环测试,循环后你还可以测试阻抗,看看循环前后电池阻抗的变化。
57、LZ你好,我想问一下,现在企业关注LFP的比较多,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问题,如其低温性能目前还不是很理想,振实密度低等问题,那么就目前来说LFP的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改性以获得更好的性能?第二个问题是关于LMP的,它的性能明显比LFP的要不如,但目前仍然研究的较多,你认为这个材料的应用前景何在?第三个是关于橄榄石结构材料的,就他们相互混合的样品(一般会出现两个放电平台吧),其能量,容量等如何计算?谢谢!
58、请教楼主一个问题,就是放电倍率的问题,有1C,2C,3C,~~~20C的说法,对于一个新型的电池来说,如何确定C,如何设置1C,2C,3C,~~~等不同倍率的放电?
一个新型的电池来说,1C就是你电池的标准容量。2C,3C就的你电池标准容量的2倍和三倍。比如你电池的设计标准容量为300mAh,那么1C就为300mAh,2C,3C就就为600mAh和900mAh。
但是问题是,对于实际实验中组装一个新型的电池(如新的阴、阳极反应),电池的标准容量是是未知的,在实际中如何确定一个新型电池的标准容量呢?
那你正极物质的克容量你总知道吧,要是实在不行的话就要求用半电池去标定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克容量,然后全电池实际的克容量比半电池的稍微小个10mAh左右就可以啦。然后依据电池极片的长度和正极主料的含量,以及克容量计算出电池的设计容量。
59、我想请教楼主电池型号的分类,怎么表示的,比如A123字母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外形分类:软包,扣式,柱式,钢壳各种外形的型号表示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别。
A123字母数字代表的没有什么意思,它是一个公司的名字啊!A123于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3位创办人之一是MIT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华人教授Yet-Ming Chiang(蒋业明),1位是MIT的商业研究顾问Ric Fulop,另1位则是担任技术长的康乃尔大学材料科学博士Bart Riley。A123核心竞争优势是有办法将锂离子电池的磷酸锂铁正极材料制造成均匀的奈米级超小颗粒,因颗粒和总表面面积剧增而大幅提电池的高放电功率,而且,整体稳定度和循环寿命皆未受影响。现在一般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粉体颗粒比A123的还大约100倍,若要制
成小颗粒便会产生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弱的副作用,以致必须面对放电功率难以提高的先天极限。
外形分类:软包,扣式,柱式,钢壳各种外形的型号表示依据每个电池厂家的不同可以自由表示,没有严格的要求的!如扣式AG碱性系列、扣式SR氧化银系列、CR锂锰系列,柱式LR 碱性,也有按照电池外壳分的,依据电池外壳材质:A为铝壳,S为钢壳,P为软包聚合物等,也没有严格的规定,了解一下就可以啦!
60、 磷酸亚铁锂的掺碳烧是,掺碳量应该掺多少合适啊,最后混合物中的剩余碳能有多少。(因为部分碳会转化成气体挥发走)?碳包覆的量怎么把握啊 谢谢
实验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由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的不同,掺碳量的多少和最终混合物中的剩余碳的多少都不是一定的。这需要你做多次实验去确定。按照规划去掺进去不同比例的碳,测试电池性能,最后得出一个比较好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最后混合物中的剩余碳的量控制在1.5-6%之间,在各大厂家中,属Valence的含碳量比较大,约为5-6%左右,A123在2.0%左右,BTD的比较少,在1.5%以下。
碳包覆的量与材料的电性能的密切相关的,掺碳量的多少,怎么把握是靠很多次实验得出来的。并不是说我告诉你一个数值了,你按照这个数值做出的材料性能就一定很好,因为机器设备和操作工艺的不同,使得最终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还得靠自己亲手实验的出来的才是最好的!
61、钴酸锂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正极材料,钴产生3.9V(vs. Li)的电势平台,对钴酸锂而言,对应于其理论容量,高达274mAh/g,实际容量可达155mAh/g,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对钴酸锂(LixCoO2,0&x&1)而言,当x=1 时,对应于其理论容量,高达274mAh/g,但在实际的循环过程中,当x&0.55 时,材料的容量发生严重的退化,其层状结构倾向于塌陷。另外其资源紧缺也是限制瓶颈之一。怎么控制x&0.55呢?
当x&0.55 时,整体就是属于过充现象,那么电压就会高于现在我们一般使用的上限电压4.2V。由于锂离子的过度脱出,其层状结构倾向于塌陷,那么锂离子再次潜入的话阻力就非常的大,因此材料的容量发生严重的退化。如果你要想做高电压的材料,那么三元材料中个元素比例的调配可以在一定电压范围内实现。至于怎么控制x&0.55呢 ?这个就要再使用过程中去控制,保证电池在标准电压范围内使用。但是如果你想再制备材料中将x控制在x&0.55那时不可能的,如果你的x&0.55,那么其容量就会进一步降低,电压也回进一步降低,将会达到无法满足现在的使用电压范围。
62、LZ你好,作为新虫,我想问一下,现在企业关注LFP的比较多,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问题,如其低温性能目前还不是很理想,振实密度低等问题,那么就目前来说LFP的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改性以获得更好的性能?第二个问题是关于LMP的,它的性能明显比LFP的要不如,但目前仍然研究的较多,你认为这个材料的应用前景何在?第三个是关于橄榄石结构材料的,就他们相互混合的样品(一般会出现两个放电平台吧),其能量,容量等如何计算?第四个是关于水溶液体系制备LFP纳米颗粒的,从文献来看,纯的球形颗粒貌似研究的人不是很多啊,这是为什么啊?谢谢
一、现在企业关注LFP的确实比较多,但是真正做好的,没有几家。就目前来说LFP的研究应该该如何进行改性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我只能教你最常规的做法,但是做好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1、表面包覆,至于用什
么物质包覆效果好,需要靠自己去发现,去试验。2、掺杂,既可以单质掺杂,也可以化合物掺杂,怎么掺,掺多少也是需要试验的。
二、关于LMP和LFP,真正从事锂电工作的人们对上述表格的结论都很清楚,磷酸铁锂和锰酸锂做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并不存在着谁优谁劣的巨大差异。世界上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最为成功的顶级锂电企业有美国A123、加拿大的E-One Moli、日本的Sony和Sanyo等。其中除了A123是使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以外,其他企业所使用的正极材料均是以锰酸锂为主要成分。再从2008年国际动力锂离子电池商业生产份额来看,以锰酸锂为主体正极材料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占了整个市场的90%以上。由此可见,锰酸锂正极材料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一流锂电行业制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首要选择。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性能是令人担心的。尽管人们通过各种方法(例如锂位、铁位、甚至磷酸位的掺杂改善离子和电子导电性能,通过改善一次或二次颗粒的粒径及形貌控制有效反应面积、通过加入额外的导电剂增加电子导电性等)改善磷酸铁锂的低温性能,但是磷酸铁锂材料的固有特点,决定其低温性能劣于锰酸锂等其他正极材料。
第三个问题,我不做过多说明,按照比例算应该就可以。
第四个问题,纯相球形的LFP由于没有进行包覆或者掺杂处理,其导电性的很差的,基本无法使用,既是在实际应用中加入大量导电剂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果你能研究出既是纯相球形的LFP,导电性又好的话,那恭喜你啦,说不定你就是锂电界的首富和风云人物啦!
63、楼主好,有看到磷铁混三元的做法,这个是什么道理啊??谢谢哦
第一,提高导电性;第二,提高使用电压;第三,提高电池容量;第四,改善低温性能。综合两者之长,但是也会综合两者之短。利弊对半分!
64、你好,问你个问题哦,半封装后电池在烘箱烘烤,一开始抽真空电池就鼓包,但是还有的电池收缩很紧,类似经过抽真空处理。这是什么原因?
开始抽真空电池就鼓包这个应该的不存在的现象吧,有也可能是暂时的压力问题,对于电池影响不大。电池收缩很紧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判断的,因为电芯的已经入壳了的。至于电芯太近的话可能的你卷绕的时候力度太大,卷心太紧,烘烤过后,隔膜进一步收缩导致电池收缩很紧。
65、菜鸟刚刚接触锂电,最近做了一批LiFePO4扣式电池,结果发现前几次充放电不正常,通常是充电比容充的很高(有时候超过理论比容量),然后放电比容量偏低,在这样往复三四个循环后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充电比容量逐渐下降,放电比容量上升)。一直找不到原因,求大侠解惑啊,不胜感激~
ps:充放电电压范围是2.5~4.2v,测试前已经静止了8h,LFP:PVDF:AB=8:1:1
一般电池组装完成后需要静置十几二十个小时,让里面物质充分接触完全后方可进行进一步的充放电测试。初始容量的异常可能是电池内部物质接触不充分,活性物质没有完全激活所知,因为在首次充电中,会在锂片的表面形成SEI膜的,那么电解液中的锂离子以及锂片溶解的锂离子,正极中的锂离子都会参与反应,形成不可逆的比容量,因此可能会高于理论容量。随着充放电的进行,电池趋于稳定,自然恢复正常水平。
联系客服:cand57</&#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3:49:00|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1000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