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移动运营商商为什么不对其他ott收费

附近人在搜什么
运营商与OTT合作加深 跳出哑管道重在价值创造
  美国运营商T-Mobile近日宣布,其GoSmart Mobile预付费数据计划将向全美提供Facebook应用及即时通讯Facebook Messenger应用免费流量。以T-Mobile为代表的运营商向OTT敞开怀抱,是竞争环境巨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发展思维转变的必然,或也是今后持续发展的成功之道。  OTT大放异彩,电信运营商加紧拥抱OTT  OTT业务正大放异彩。据HIS所发布的一项最新电子产品的专题报告显示,OTT设备出货量从2012年到2013年上升了20%:2012年为14.3亿部,2013年为17.16亿部,这意味着全球每4个人就有1个人使用OTT设备;预计2014年还将增长20%,到2017年总出货量将增长86%,达到25.7亿部。  3G乃至4G时代,OTT业务无疑是运营商发展的有效敲门砖。认识到此,全球范围内的不少运营商推出了自有品牌的OTT业务。如西班牙Telefonica,在全球最大的两家移动操作平台上推出了集信息、VOIP 和照片分享一体的TuMe服务。法国Orange也推出了Libon应用。前年2月,西班牙Telefonica、英国沃达丰、意大利Telecom及德国电信等在内的5大欧洲电信巨头,联合推出自有即时手机短信系统Joyn。当然,中国的运营商也不会甘于落后。比如,中国电信的“易信”,已经成为运营商向OTT企业展开对攻战的利器。  面对来势汹汹的OTT大军,运营商也开始纷纷拥抱OTT。在美国处于弱势地位的T-Mobile,将提供不限量Facebook接入,无疑是想借OTT应用获得更多用户的好感以达到盈利的目的。据了解,T-Mobile的GoSmart包含两档不含数据接入的套餐,有了免费的Facebook流量后,这部分用户可能会尝试手机上网,良好的体验可能会促使这部分用户转而升级套餐,提升用户ARPU。此外,既有的低数据流量用户也可能进一步尝试更多的移动上网消费,进一步增加通信支出。  寻求智慧合作是王道  尽管诸如“微信”这类OTT服务商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但这些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现有业务却产生了强烈的替代和分流作用。以国内运营商为例,过去几年,由于国内三大运营商的OTT产品竞争力不强,且没用利用好自己的管道优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卸载飞信、翼聊、沃友等运营商的OTT产品,转而用上了微信。  在此背景下,运营商与其仓促推出即时通讯软件或与OTT对立,不如加强与OTT企业的合作。事实上,一些有远见的运营商已经行动起来。早在2012年,西班牙运营商Telefonica就宣布与谷歌、脸谱、微软等合作,达成“全球性框架协议”,开展运营商计费业务。用户可使用其移动积分,在OTT商店购买移动应用及虚拟商品,从而刺激了Telefonica的手机付费业务,为其赢回了大量的移动用户。在中国,三大运营商也展开了与OTT的合作。去年7月30日,腾讯与中国联通联合宣布在广东地区推出“微信沃卡”,除了提供专属微信的定向流量服务外,还推出“微信支付”等5项特权服务。去年10月30日,阿里巴巴宣布联手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两大电信运营商推出手机上网流量免费计划。  对于OTT与运营商破冰之旅,马化腾表示,“一定要合作才有出路。”香港电讯盈科与微信达成合作,推出8港元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可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服务。这也表明,运营商们与OTT服务商之间,并非要拼得你死我活,完全可以合作共赢。  4G新时代考验运营商转型  如今,全球4G网络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信息高速公路”打通后,运营商将需更多优质应用助其实现流量变现。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不再是产业链和利益链的主导者。在传统电信市场增速放缓的今天,如何经营好数据流量,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4G时代的到来,与OTT走向破冰之旅的运营商该何去何从?  目前,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主体要求分食通信市场蛋糕。运营商陷入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实用主义误区”。“管道为王”、“内容为王”,已经不能满足运营商当下的发展需求,未来必须是对价值链进行重新分配。但是,价值链如何分配,这极为考验运营商的智慧。  长远来看,运营商必须走“去电信化”道路。一方面,运营商应正视其数据网络核心问题。运营商传统网络结构如果不灵活,就很难适应互联网新业务的需求,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产业价值链难以为继。另外,随着互联网流量的飞速增长,运营商网络日渐难以负载海量信息财富的需要,因此,运营商需要灵活配置网络资源,构建一个智能的未来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来临,运营商可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业务系统IT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业务系统IT支撑平台,以提升内部IT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以更好的成本结构应对互联网公司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位置: >
运营商瞄准OTT: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怎么能赢
  OTT服务也称为OTT业务。OTT Service是指Over-The-Top式服务,通常指一种架构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之上的服务业务,如Skype,Google Voice,QQ等。它可以是网络运营商提供,也可以是第三方提供。目前第三方提供的更多,网络运营商由于OTT业务的兴起,日益被管道化。它被称为OTT服务是因为它运营在用户已经获得的网络之上而且不需要网络运营商额外的商业/技术支撑。
  像支持语音聊天的微信就属于OTT业务,属于被运营商瞄准狙击的对象。
  尽管与OTT合作未必能够赢得未来,但是视OTT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则极有可能让运营商因为把宝贵的竞争资源用在了错误的方向上,而在未来败得一塌糊涂。
  OTT已经成为推动行业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通信行业统计公报,在2013年,行业发展对话音业务的依赖持续减弱,其中&非话音业务收入占比首次过半,达53.2%&;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对整个行业的收入增长的贡献为75.7%,相比2012年的51%,增幅高达24.7%。
  尤其是手机上网成为拉动流量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2014年1月的数据显示,手机上网流量持续增加,并且占据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大头,高达80%以上,月户均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39.3 M。
  我们可以看到,在3G发牌之后的五年中,推动电信行业转型的主体力量,并不是电信运营商自己,而是被电信运营商视为洪水猛兽的OTT厂商。
  尤其是在过去的2013年,作为一个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和增长模式都发生了质变的一年,所有OTT应用向移动智能终端迁移,并成为主导力量。
  同样是来自工信部的官方数据,手机视频的增长率达到了83.8%,高居四大拉动流量收入增长的应用,手机即时通信、手机搜索、手机视频、和手机网络游戏之首。
  在这四大领域,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有自己的业务布局,比如视频领域,中国移动有和视频,中国电信有天翼视讯,在即时通信领域,有飞信、易信等。
  运营商自有的这些业务,无论是在用户体验还是商业模式上,与互联网OTT厂商有着本质不同,依靠传统KPI任务式的推广和套餐流量补贴,本质上对运营商的收入存在减收的影响。
  以视频为例,在已经成为重要衡量业务成功率的客户端安装量来看,三大运营商的手机视频业务不可谓成功。
  根据第三方机构艾媒的报告,在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客户端使用分布方面优酷视频以20.1%的市场份额暂时领先其他竞争对手,爱奇艺紧随其后,用户占比为15.2%。搜狐视频借助本季度&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吸引了大批用户,表现抢眼,目前处于第三位,占比13.6%。
  而视频客户端作为主流的视频消费模式,三大运营商的客户端份额几乎客户忽略不计,不能不说是一种市场讽刺。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只有运营商的手机视频,对行业发展的结构转型拉动的效果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所以,对于OTT,看似过顶传球的业务,实际上是电信运营商应该主动拥抱的,而不是视为洪水猛兽的对象。
  OTT对运营商最大的挑战不是产品功能,而是商业模式
  艾媒的调研数据显示,即使是视频用户,其直接付费的意愿也很低,用户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付费比例为24.5%,超过50元的付费用户仅有2.9%,付费额在10-50元的用户比例占比为8.5%。
  互联网视频应用服务提供商,比如优酷、爱奇艺,其主要商业模式则是第三方广告客户付费,这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此前傲游浏览器推出60秒广告快进浏览器,遭到来自主要视频网站的一致封杀,最终不得不放弃,可见第三方付费的广告模式是多么重要。
  观察运营商的是视频内容服务,广告绝无踪迹,即使在在PC端也没用广告。
  电信运营商则不同,其主要的收入是依靠向用户直接收费。那么对于电信运营商的挑战在于,OTT厂商依靠大量的内容为用户提供了免费的服务,但是运营商却对这些免费的内容坚持收费的原则,而同时,电信运营商却并没有能够掌控的独家内容。
  对用户而言,理性的选择自然是OTT厂商提供的服务。
  其实不只是视频,即使电信运营商视为最大的洪水猛兽的微信、WhatsApp,这一对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话音和消息业务既有极强替代性的OTT业务,互联网厂商的游戏规则也是基础服务免费,增值和衍生服务收费。
  即使在增值衍生服务上,微信们也并非一刀切全部采取收费策略。
  以微信为例,增值服务提供免费的表情服务,也提供收费的表情服务;而依托微信作为重要入口的游戏,也是有吸引玩家的免费功能和筛选出深度的有意愿付费的游戏用户的付费功能。
  在MWC巴塞罗那电信展上,被全球运营商视为能够与微信竞争的融合通信(RCS),在其对外的公开宣传中,也只是强调在业务功能具备的潜在的与微信等OTT应用竞争的能力。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如果同样的功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融合通信服务,是不是要收费呢?如果收费,且功能与微信一致,恐怕用户理性的选择不会是融合通信产品!
  如果免费,则更为挑战的问题电信运营商如何收回巨大的融合通信网络建设和终端补贴的成本?
  无论中国的运营商还是全球的运营商,其竞争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在了与OTT应用提供相同功能的服务上面,无疑这是一条弯路,或者说是错误的竞争策略。
  OTT对电信运营商基础通信服务的替代,之所以运营商无力反击,其核心在于互联网的产业特征&&对最终用户刚性需求免费服务,与电信行业的产业特征&&对最终用户刚性需求收费服务,在本质上的不相容。
  这种不相容的竞争结果是显而易见&&这是一场电信运营商不可能打赢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悲观的论调是,运营商所要做的,除了延缓,正确更长的窗口期,恐怕没有更多的战术上的选择。
  乐观一点的观点则是,OTT的繁荣对于运营商回归管道服务,提供有竞争力的网络,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为电信运营商价值最大化自己的网络提供了机遇。
  中国运营商需要面对产业分工去中心化的现实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冲击下,整个ICT行业的格局,已经从以电信运营商为中心的格局,演变为移动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传统行业巨头和虚拟运营商等多个角色并存的多中心格局。
  每一个中心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基于此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
  电信运营商需要重新回归以网络为核心的竞争范式中去。OTT的应用越繁荣,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差异化竞争优势将越明显。
  这其中的假设是各类终端的无所不在的网络连接是影响用户最终体验和感知的核心因素。作为用户体验的基础,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网络服务,恐怕在炫的功能都只能是影响一时而不能长久。
  但是在市场的用户感知传播上,为了规避这种问题,几乎所有的OTT应用都会告知用户网络质量不好。
  久而久之,这将会影响用户的网络选择。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是打车软件对出租车司机在选择运营商上的行为。
  由于打车软件公司提供了补贴,出租司机对资费的敏感度已经极大降低,同时对运营商的网络接入质量开始变得敏感起来。
  以至于在四川、广东、河北都多个地方,电信运营商都开始关注网络质量的宣传,以争夺出租车用户市场。
  我相信这正是一个开端。
  结束语:放弃幻想需要正确认识生存模式的不同
  OTT厂商与电信运营商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不同,一个依靠自由竞争和市场选择获得垄断市场地位,一个依靠政策庇护和牌照垄断获得发展机遇。关键是在电信运营商这样的国企中,并不存在显性的制度激励,能够使得OTT的业务创新协同发展。
  所以放弃与OTT竞争的幻想,聚焦竞争资源,回归网络价值核心,并不是坏的选择。
  小编寄语:运营商需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来提高竞争力,而不是将自己的竞争对手都打下去。不管怎么说,OTT业务的火爆应经毋庸置疑。运营商的应对策略需要尽快改变才是。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热门频道推荐移动互联网动态 一味反击OTT,运营商不可能打赢的战争--梧桐--凤凰网博客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移动互联网动态 一味反击OTT,运营商不可能打赢的战争
无论中国的运营商还是全球的运营商,其竞争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在了与OTT应用提供相同功能的服务上面,无疑这是一条弯路。OTT对电信运营商基础通信服务的替代,之所以运营商无力反击,其核心在于互联网的产业特征——对最终用户刚性需求免费服务,与电信行业的产业特征——对最终用户刚性需求收费服务,在本质上的不相容。电信运营商OTT尽管与OTT合作未必能够赢得未来,但是视OTT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则极有可能让运营商因为把宝贵的竞争资源用在了错误的方向上,而在未来败得一塌糊涂。 OTT已经成为推动行业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通信行业统计公报,在2013年,行业发展对话音业务的依赖持续减弱,其中“非话音业务收入占比首次过半,达53.2%”;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对整个行业的收入增长的贡献为75.7%,相比2012年的51%,增幅高达24.7%。尤其是手机上网成为拉动流量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2014年1月的数据显示,手机上网流量持续增加,并且占据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热点新闻流量的大头,高达80%以上,月户均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39.3 M。我们可以看到,在3G发牌之后的五年中,推动电信行业转型的主体力量,并不是电信运营商自己,而是被电信运营商视为洪水猛兽的OTT厂商。尤其是在过去的2013年,作为一个中国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闻热点产业格局和增长模式都发生了质变的一年,所有OTT应用向移动智能终端迁移,并成为主导力量。同样是来自工信部的官方数据,手机视频的增长率达到了83.8%,高居四大拉动流量收入增长的应用,手机即时通信、手机搜索、手机视频、和手机网络游戏之首。在这四大领域,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有自己的业务布局,比如视频领域,中国移动有和视频,中国电信有天翼视讯,在即时通信领域,有飞信、易信等。运营商自有的这些业务,无论是在用户体验还是商业模式上,与互联网OTT厂商有着本质不同,依靠传统KPI任务式的推广和套餐流量补贴,本质上对运营商的收入存在减收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最新热点新闻以视频为例,在已经成为重要衡量业务成功率的客户端安装量来看,三大运营商的手机视频业务不可谓成功。根据第三方机构艾媒的报告,在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客户端使用分布方面优酷视频以20.1%的市场份额暂时领先其他竞争对手,爱奇艺紧随其后,用户占比为15.2%。搜狐视频借助本季度“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吸引了大批用户,表现抢眼,目前处于第三位,占比13.6%。而视频客户端作为主流的视频消费模式,三大运营商的客户端份额几乎客户忽略不计,不能不说是一种市场讽刺。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只有运营商的手机视频,对行业发展的结构转型拉动的效果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对于OTT,看似过顶传球的业务,实际上是电信运营商应该主动拥抱的,而不是视为洪水猛兽的对象。 OTT对运营商最大的挑战不是产品功能,而是商业模式艾媒的调研数据显示,即使是视频用户,其直接付费的意愿也很低,用户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付费比例为24.5%,超过50元的付费用户仅有2.9%,付费额在10-50元的用户比例占比为8.5%。互联网视频应用服务提供商,比如优酷、爱奇艺,其主要商业模式则是第三方广告客户付费,这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此前傲游浏览器推出60秒广告快进浏览器,遭到来自主要视频网站的一致封杀,最终不得不放弃,可见第三方付费的广告模式是多么重要。观察运营商的是视频内容服务,广告绝无踪迹,即使在在PC端也没用广告。电信运营商则不同,其主要的收入是依靠向用户直接收费。那么对于电信运营商的挑战在于,OTT厂商依靠大量的内容为用户提供了免费的服务,但是运营商却对这些免费的内容坚持收费的原则,而同时,电信运营商却并没有能够掌控的独家内容。对用户而言,理性的选择自然是OTT厂商提供的服务。其实不只是视频,即使电信运营商视为最大的洪水猛兽的微信、WhatsApp,这一对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话音和消息业务既有极强替代性的OTT业务,互联网厂商的游戏规则也是基础服务免费,增值和衍生服务收费。即使在增值衍生服务上,微信们也并非一刀切全部采取收费策略。以微信为例,增值服务提供免费的表情服务,也提供收费的表情服务;而依托微信作为重要入口的游戏,也是有吸引玩家的免费功能和筛选出深度的有意愿付费的游戏用户的付费功能。在MWC巴塞罗那电信展上,被全球运营商视为能够与微信竞争的融合通信(RCS),在其对外的公开宣传中,也只是强调在业务功能具备的潜在的与微信等OTT应用竞争的能力。移动互联网综合新闻资讯但是核心的问题是,如果同样的功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融合通信服务,是不是要收费呢?如果收费,且功能与微信一致,恐怕用户理性的选择不会是融合通信产品!如果免费,则更为挑战的问题电信运营商如何收回巨大的融合通信网络建设和终端补贴的成本?无论中国的运营商还是全球的运营商,其竞争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在了与OTT应用提供相同功能的服务上面,无疑这是一条弯路,或者说是错误的竞争策略。OTT对电信运营商基础通信服务的替代,之所以运营商无力反击,其核心在于互联网的产业特征——对最终用户刚性需求免费服务,与电信行业的产业特征——对最终用户刚性需求收费服务,在本质上的不相容。最新移动互联网新闻这种不相容的竞争结果是显而易见——这是一场电信运营商不可能打赢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悲观的论调是,运营商所要做的,除了延缓,正确更长的窗口期,恐怕没有更多的战术上的选择。乐观一点的观点则是,OTT的繁荣对于运营商回归管道服务,提供有竞争力的网络,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为电信运营商价值最大化自己的网络提供了机遇。移动互联网的最新相关信息 中国运营商需要面对产业分工去中心化的现实在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闻的大潮冲击下,整个ICT行业的格局,已经从以电信运营商为中心的格局,演变为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资讯速递巨头、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传统行业巨头和虚拟运营商等多个角色并存的多中心格局。每一个中心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基于此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电信运营商需要重新回归以网络为核心的竞争范式中去。OTT的应用越繁荣,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差异化竞争优势将越明显。这其中的假设是各类终端的无所不在的网络连接是影响用户最终体验和感知的核心因素。作为用户体验的基础,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网络服务,恐怕在炫的功能都只能是影响一时而不能长久。但是在市场的用户感知传播上,为了规避这种问题,几乎所有的OTT应用都会告知用户网络质量不好。久而久之,这将会影响用户的网络选择。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是打车软件对出租车司机在选择运营商上的行为。由于打车软件公司提供了补贴,出租司机对资费的敏感度已经极大降低,同时对运营商的网络接入质量开始变得敏感起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至于在四川、广东、河北都多个地方,电信运营商都开始关注网络质量的宣传,以争夺出租车用户市场。我相信这正是一个开端。移动互联网新闻资讯 结束语:放弃幻想需要正确认识生存模式的不同OTT厂商与电信运营商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不同,一个依靠自由竞争和市场选择获得垄断市场地位,一个依靠政策庇护和牌照垄断获得发展机遇。关键是在电信运营商这样的国企中,并不存在显性的制度激励,能够使得OTT的业务创新协同发展。所以放弃与OTT竞争的幻想,聚焦竞争资源,回归网络价值核心,并不是坏的选择。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移动互联网时代OTT如何经营
来源:搜狐IT
  (文/李鹏,潘霄斌&搜狐IT特约作者)&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微信一打开,看到一群朋友在吃喝玩乐;微博一打开,看到一群公知在忧国忧民”,这里的微信和微博就是当下国内最流行的两个 OTT(over the top)业务。从字面来看,OTT是指信息流承载在运营商的数据通路之上的服务;其引申的含义则是,OTT业务有自己的玩法,如何管理用户以及怎么收费与“下面”承载流量的运营商无关。OTT市场的爆发给移动数据流量带来了巨大的增长,2012年国内某移动运营商3G数据流量同比增长竟达5倍。为了应对巨大数据流量的增长,运营商纷纷加大力度投资网络建设,然而由于OTT业务中的各类通讯功能减少了用户对传统电话和短信的使用量,使得运营商主营业务收入并未随着网络建设而同比例增长,数据流量的重荷甚至影响到话音业务的质量,成为令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头疼的“甜蜜的负担”。那么移动运营商应怎样才能拥抱OTT的巨大市场呢?
  2G时代合作与经营方式不适合OTT业务合作
  目前国内移动运营商和互联网业务提供商的合作模式尚停留在2G时代。现行 “买断”和“分成”的合作模式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OTT业务快速发展。例如,运营商不可能买断新浪微博,而新浪自己还仍在探索盈利模式,自然也不可能和运营商在进行分成。目前移动运营商的计费模式也停留在2G时代,针对终端用户实行套餐包月,如128元包300分钟通话和400 MB流量,没有考虑用户是以什么速度访问业务,也没有考虑到用户在使用具体哪个业务,以及用这些业务都路由去了哪些地址。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就是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高速的接入互联网”,区别于2G时代的合作和收费模式,移动运营商应该在3G/4G的“移动信息高速公路”上考虑采取更精细的经营手段。打个比方,开车从北京到广州,可以选择走京港澳高速,也可以选择走国道。如果走国道,无需付任何的费用但要接受可能的拥堵;如果走高速公路,则是用一定的高速通行费换取车行的畅通无阻。人们一般都会为了效率选择走高速公路,同时也习惯了为“行驶高速公路”而付费。如果“付高速费”模式是用户可接受的,那么同理,为“手机使用更高速率上网 ”而付费也应该能为用户所接受。同时,移动运营商还应更多的参与到OTT业务端到端的各服务环节中去,提供OTT业务级别的专项QoS保障,改进用户在业务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从而增加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避免沦为只为OTT业务提供“管道”的定位。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OTT合作和经营方式探索
  全球各大运营商都在从不同角度探索如何与OTT服务商进行合作,从付费对象到付费内容,从流量承载到商务智能,可选的合作模式变得越来越灵活,而运营商对于OTT服务的参与度也越来越深。
  探索一:数据流量的付费主体从个人转向企业。在语音通话领域,当消费者在拨打800(或400)号码的时候,通话的费用是由被拨打企业负责支付的。在数据业务领域,目前还没有类似的付费方式,无论终端用户使用哪个OTT业务网站或应用,消耗的都是消费者自己通讯套餐内的数据流量,同时互联网OTT业务运营商也没有渠道帮助用户承担数据流量的部分费用。如果是普通的网页浏览,可能影响还不大;但是对于如导航、流媒体类的OTT业务,数据流量的消耗则可能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的互联网OTT业务提供商也乐意帮助用户支付定向OTT业务的流量费,从而提升业务的用户黏性。AT&T首席执行官兰德尔?斯蒂芬森在去年7月投资者会议上表示,OTT提供商愿意为终端用户的访问付费,并暗示“免费通行(toll free)”的套餐在2013年第三季度有望推出市场。同时AT&T的老对手,Verizon和T-Mobile也考虑推出类似由互联网企业帮助用户付费的数据套餐。
  探索二:深化基于内容的付费产品。想象现在是日巴西世界杯的决赛之夜,比赛刚刚开始,一个铁杆球迷正在回家的地铁上,地铁车厢挤满了人,大家都刷着微博,聊着微信。他紧握手机,访问着当晚决赛直播网站,一次次的中断,一次次的缓冲,让他心急如焚。这时决赛直播网站适时地弹出推荐“视频提速套餐 ----20M bps / 2小时,只需5元”,他自然毫不犹豫的点击购买,立刻享受流畅的视频直播服务。这个场景中,决赛直播网站感知用户侧视频流的播放速度不够,通过和运营商的合作,为用户提供购买提速套餐的渠道,用户的购买提速套餐后,运营商通过动态策略控制调整移动带宽资源的分配,保障已经购买提速套餐用户的带宽,然后给直播网站返还一定比例的费用。这显然会是一种“三赢”的商业模式。
  探索三:商务智能信息挖掘分享模式。移动运营商在长期的运营中,通过用户对移动通讯网络使用的日志,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行为信息,使用合适的数据挖掘技术就能建立起准确的消费者用户肖像。当消费者通过移动宽带使用互联网OTT业务时,业务提供商对来访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来访目的会很感兴趣。例如,一个消费者在首次访问淘宝的时候,淘宝非常想知道这个消费者对什么商品感兴趣,如果用户是个体育迷,淘宝可以有的放矢的展示体育类产品推广,如果用户是个3C迷,则可以展示3C类产品的打折信息。移动运营商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这些肖像信息叠加到OTT应用的数据流量之中传给业务提供商, 不仅能够加强OTT业务提供产品营销的针对性,也能够使得OTT内容更人性化,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因为肖像信息并不涉及具体的用户数据,不会对用户造成隐私方面的困扰,因此对移动运营商来说是又一种可获得多赢的商业模式。
  探索四:帮助增强OTT业务对VIP用户的服务。VIP用户是OTT业务的重要收入来源,如腾讯的QQ会员,新浪的微博会员等。针对这些VIP用户的定向流量,移动运营商可以提供不同的网络能力,例如对微博会员不计流量,对券商VIP用户提供最高QoS低延时保障等,计费模式则可选择前向包月,或后向从OTT提供商处收费等多种方式。在后向模式中,移动运营商将这种网络能力提供给OTT业务提供商,如新浪微博,使新浪微博的VIP用户就能够免流量费访问新浪微博,新浪微博能够将这种服务包装为VIP用户可选的特权项目,并且包含在有相应的VIP会员月费中。这种更好的服务VIP用户的能力也将成为OTT提供商在竞争中的差异化亮点。同时,OTT业务的众多VIP会员也间接成为了运营商网络产品的优质消费群体。
  新的合作和经营方式需要新的业务支撑能力
  上述新的合作和经营方式也对移动运营商支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GPP对应的提出了核心网络的演进建议,增加定义TDF(Traffic Detection Function)节点,主要提供流量识别、流量交互、流量重定向等功能,如下图所示:
  OTT业务的识别能力:在高速数据流量上,要区别对待各种不同OTT业务的流量,首先是要识别出这些不同业务的流量,是哪个用户,用什么终端,什么时候,使用了什么OTT业务,这些OTT业务都访问了什么目的网址等,要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快速的识别出这些流量,并且在识别后分配不同的QoS,也对识别的实时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与OTT业务交互的能力:在识别出OTT业务后,移动运营商需要一个具有与互联网OTT业务交互的网关(承载TDF节点的功能),根据不同OTT业务的应用场景和OTT业务运营商协商。互联网业务网关根据不同OTT业务的承载协议,主要针对5类信息进行交互:后向支付意愿、QoS要求、相应产品信息、用户特权信息以及非隐私用户肖像信息。
  策略控制和实时计费的能力:通过与OTT业务运营商的握手协商,获取必要的信息后,移动运营商的系统按照协商结果对无线网络实施网络QoS控制和实时计费。如用户在购买“10元包2小时1Mbps”的无线提速套餐后,移动运营商实时计费系统为消费者触发该实时计费套餐,同时为用户在移动数据网络中分配1Mbps的无线信道和核心网资源,这样消费者就能享受到流畅的OTT业务服务了。
  以上这些能力的建设涉及到多个解决方案领域,在运营商组织内部也会跨界多个部门,因此需要从全网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才能最好的实现落地。凭借在移动宽带计费、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等领域的丰富建设经验,爱立信正积极的与运营商的多部门推进OTT业务合作系统的试点与商用建设,并且在初步验证中取得理想效果。从行业趋势来看,今年2月初,谷歌已经同意向法国电信为挤占流量额外付费,Orange从谷歌那里获得的收入将用于维护网络,确保用户们能够迅速访问谷歌的内容。在OTT合作的大背景下,爱立信将努力为移动运营商贡献更多方案创新,助力实现运营商与OTT业务合作经营的新模式,创建“用户-服务商-网络运营商”三赢的全新商业格局。
(责任编辑:毛启盈)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第一大移动运营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