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庄园特点需要什么功能,未来的强势是什么,构建双赢未来 英文什么文化底蕴,怎

中国模式的特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模式的特点
上传于||文档简介
&&探​讨​中​国​模​式​的​经​典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世界的未来是中华文化
世界的未来是中华文化
世界的未来是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包容性。西方文化在总体上排他性的,表现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上也是排他性的。歧视其他民族、歧视其他宗教,甚至因此而爆发很多战争。正因为这种排他性的特征,所以,他们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分得很清楚。乍一看,似乎很有学问的样子,其实这正是西方文化是落后文化的原因,也是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掠夺性质战争的根源。
  中国文化是融合,在民族上也是融合的,在宗教上没有歧视。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民族这种概念,而是以文化的归属作为区别的标志。“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无论什么民族,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是华夏民族的一员,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
  文化中国论的主要观点:以是否信奉中国文化作为是否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判别标准,而不以血统、血缘、人种、地理作为判别标准;以是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存续和中华民族的存续作为价值判别标准。把屠杀、弱肉强食当作反动的去抨击,而不是当作武功去赞美,要赞美奋起抵抗侵略屠杀的人,而不是去赞美杀人的人。
  中国从整体上、本质上讲,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而且中国自己也受益于社会的世俗化。历史上,中国没有发生惨烈和持久的宗教战争,也没有长达千年的蒙昧中世纪,更没有残酷的宗教迫害。这使中国文明更容易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从而丰富自己的文明。中华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个,遇到很多周边的小民族,这些小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最终中国文化吸收了他们的内容,他们中的很多民族也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越来越大,文明也越来越博大精深。
  这是中国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中国独步天下时,也没有如同西方一样向外传教,强迫其他文明皈依。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发展出来内容丰富而本质协调的诸子百家。在五代十国时期,佛学东来,与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为糅合在一起,实现了本土化改造,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代,则是东西方文化的博弈。我相信,中华文化一定能够像历史上多次吸收外来文明一样,从西方文化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成为我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将再次升华。
    有人感叹,郑和下西洋,不像西班牙人、英国人那样,到处扩张,将别的国家变成殖民地。郑和下南洋,也有科技代差的优势。但是郑和没有去抢,而是与他们和平相处、公平贸易。这也是文化的原因。因为中国地盘很大,没有多占别人土地的想法。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富足的国家,没必要去抢别人的东西。就是抢,也抢不了多少,还不够路费的呢。
  因为家大业大,历史悠久,因此中国文化是一种胸怀博大的文化,是一种崇尚道义而不是崇尚侵略的文化。郑和下西洋没像西方人那样抢东西,建殖民地,是因为我们的文化。
  地理决定文化,文化决定未来。伟大的国家,才能产生伟大的文化。
    如果这个世界,是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如果这个世界要更加和平一些,大多数弱小国家希望过得好一些,就需要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成为主流。
  在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呢?未来的中国,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准则呢?中国应该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去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呢?
  以前,我国曾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但是这五项原则,都是就政治谈政治、就国际关系谈国际关系,没有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西方国家就绕过政治,专门强调普世价值,提出了人权高于主权、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然后以此蛊惑人心,制造国际舆论、欺骗当事国的国内人民,最终达到欧美国家“抢劫+欺骗”的目的。
  世界需要新型的国际关系,我把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原则起个名字,叫做大中华主义的国际关系。抛砖引玉,大中华主义的国际关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条:尊重、共生、互利。
  理念的传播与理念本身同等重要。必须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去传播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才能造福世界。如果需要研究20年才能初登堂奥,那就变成阳春白雪了,有几个人能明白中华文明。
    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大众化的东西,我们要面对大众做工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把中华文明提炼出几条原则,便于传播。
  西方在这个方面就做得很有水平。自由、民主、人权,几个词,一听都明白。含义可以多种解释、选择性解释。西方自己又掌握国际舆论,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做解释。这种精神原子弹一定要有。
  和平相处五项原则,内容很好,但是这些东西是说给外国政府听的、是说给外交官听的,很难在大众传播的领域发挥应有作用。
  国家之间桌子底下的利益交换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手,利用舆论引导大众是另外一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行。
  什么是尊重、共生、互利呢?简单阐述一下,也算是抛砖引玉:
  尊重: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不能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把别人的说成是野蛮。应该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哪怕你看着不顺眼。也许别人看你也不顺眼呢。
  共生:不要侵略掠夺别国,各国应该和平共处。中国的王道,从来都是并存、包容思想的,西方的霸道则要控制别人的思想和政治。
  主权在西方意味着同质性和趋同,中国的主权则强调“多元化的和谐”。西方动辄就想改变其他国家政体,使其符合自己的标准,而中国文化强烈反对这种做法,并重视不同国家的共存。这就是共生。
  一个国家的制度即使不好,也是内生的,即使改变也应该是内生的,而不能由外力去改变。外力的介入,其实也只是一个幌子而已,西方就是这么做的。
    我一直很困惑:西方国家这么热衷于改变国家的内部生态,真的符合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吗?还是最终沦为寡头集团的代理人,也许只是符合寡头集团的利益。
  互利:一种关系一定要互利,才能持久存在下去。如果赢家通吃、零和游戏,那只能玩一局。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弱肉强食,只能引发深刻矛盾和持久仇恨。看看恐怖主义都是针对谁的,就清楚了。西方国家的政策给自己制造敌人,再和各种台面上台面下的敌人对抗,这得消耗多少国家资源啊?最后,从害人开始,到害人害己结束。
完全不一样的帝国——产业帝国与金融帝国的本质区别  
大航海时代以来,国家要强大必须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国家就不可能富强。工业化是独木桥。由于市场有限、一次只能有1-2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越多,后起国家工业化的机会就越低,甚至就没有了。工业化的中心是基干产业的建设,也就是以钢铁和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基干产业发展需要前期有大量投资,单纯市场化运作,不可能建设成功。
    那钱从哪里来呢?
  英法美三国能顺利推动工业化的原因是他们有外部补充,用掠夺非洲美洲大陆的资源做本钱、欧美的工业化资本来自肮脏的贩卖奴隶和三角贸易促成资本积累。
  日本能工业化成功,关键在于西方为了制衡中俄的扶持,还有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大量白银的战争赔款。
  中国要搞工业化、要搞基干产业,无法从外面抢,只能从内部想办法。
  选择是土地改革,引导全国的资本投入工业发展。但是在农业国的中国,这会侵犯多数社会精英的利益。如果不是强力政府做不到这一点。旧中国的政府根本不可能做到上述工作。因为政府需要各地的地主充任官员以掌控行政区域,土地不可能收归国有,农民不可能解放,筹集工业化资本在私营企业的体系里不可能完成。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投资到无利可图的重工业建设中。
  以国民政府的软弱松散领导,即使没有战乱,也很难在那个时代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使命。而一旦错过工业化的末班车,就只能等明天了。明天的车什么时候来,还很难说。
  但是红色政权却有能力做到工业化。1949年以后,新政府毫不考虑的选择以“重工业”主导的发展路线,开始大炼钢铁。奉行“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和清朝民国完全相反。
  在政府体制地高度组织下,整个中国变成“全国一盘棋”,把农业剩余彻底转移到工业部门,但还是不够。中国再一次被迫土地国有以筹集任何能搜集到的粮食去投入工业化。这是非常残酷而艰难的过程,但是却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不能不过的一关。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期间经历了很多政治折腾,但还是基本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功德无量。
  1979年改革之后,基干产业的力量转而投入到轻工业,一下子释放了生产力,使国家财富急剧增加。  
  了解实业的人都知道,把实业做好那还真是不容易。先不说创新这种时髦而又容易失败的企业行为,即使在风平浪静的市场环境下,把纯利润做到20%以上的行业极少,这样的行业能够持续获得20%纯利润的时间也很短。
  电脑行业在80年代还不错,到了90年代中后期,毛利迅速下滑到15%一下,纯利润下降到5%以下。国内电脑业最大最成功的联想集团,在2000年以后的毛利一般在12%左右,纯利在4%左右。稍微没做好,还可能亏损。真够闹心的。
  好在电脑行业周转速度快,联想的周转速度大约是一年6次。所以投资回报率还算不错。完全是依靠精细化管理来提高赢利能力。
  国外的航空业、汽车业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到了后来都是依靠精细化管理、靠压缩成本来实现赢利。一旦刚性成本比例提高,企业就进入无力扭亏的下降通道,再也回不来。美国那么多的航空公司、汽车公司亏损倒闭,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像通用汽车这种公司,在90年代,赢利就已经不再是依靠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而是靠汽车贷款部门的金融收益来维持整个集团的赢利。
  上面这一大堆,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做实业挣钱不易,需要人付出长期努力,稍微做不好,很快就会失败,风险不小。但是实业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首先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鼓励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勤劳工作精神等。还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反正就是一句话:实业是一个社会能够健康运转的根基。
  在农业社会,农业、手工业就是最主要的实业。在工业社会,制造业是最重要的实业。在金融行业,30%的毛利,那是最起码的起步价,只能把费用摊平,再低根本就不会有人做。
  通常情况下,没有50%的毛利的投资回报,在金融机构看来,完全没有吸引力。金融机构的利润,是靠钱来生钱,这种利润的最终来源是什么呢?是某种实业吗?肯定不是,没有哪种实业能够提供如此高的毛利。那是什么呢?只能是“博傻”的金钱游戏。于是大量的金融创新出现了,而且这种金融创新与实业完全不相关,是纯粹的金钱游戏。
  几十年来,西方实业家们纷纷将生产转到劳动力、设备和材料都更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本国的制造业不断被掏空。与此同时,中产阶级也萎缩了,原因是金融驱动型经济产生的收益都到了“华尔街”手里,财富急剧地向有钱人手里集中,逐渐演变出1%的人群和99%的人群,这个国家分裂为富人和穷人。
    在产业帝国的定位下,中国的金融创新和欧美的金融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欧美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金融自身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搜刮财富,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受益人就是资本集团本身,而不是该国政府、不是普通老百姓。
  但中国金融创新的核心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现在和将来,中国的金融都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中国,这一点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中国的金融财富不是控制在资本家手里。
  这就是中国作为产业帝国,与美国这样的金融帝国的本质区别。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产业空心化是同时发生的。很多人以前总是拿耐克这样的企业来说事,以为美国人的利润高,中国人的利润低。其实,本质不在于耐克这个公司与中国工厂的利润高低,而是钱被谁赚走、以及这些钱被拿来做什么事。
  例如,美国人在中国设厂,中国来料加工,辛辛苦苦的工作,生产成本是950元,工厂以1000元卖给美国公司。美国公司拿到美国后,以1800元卖出。中国工厂的利润率是5%,美国公司的利润率超过40%。中国的利润似乎特别低。
  其实呢,分析一下成本构成。中国的5%的利润是工厂的老板赚走的,其他的950元则包含了工人工资、水电费、运输费、政府税收、工厂厂房租金等,这意味着很多人的就业机会,工厂附近的餐饮和住宿的生意机会,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
  利润低,其实是老板的利润低,而这些老板原来没有这个生意的时候,也没有这个利润。如果他们能找到更多的赚钱生意,自然不会做这个生意。既然做这个生意,肯定是因为这个生意比其他生意赚钱多。所以这个生意对这些老板来说,肯定是有得赚的。当然,今后设法产业升级,那是另外一回事。饭还没得吃,却要说“何不食肉糜”,是很不着调的。
  再来看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就没有了,与此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不可能搞了,只有原来的零售批发的工作机会仍然存在。利润的大头是资本家个人拿走,资本家个人赚的钱肯定比原来多,因为中国的成本更低。那么原来美国的那些制造业工人怎么办呢?新的就业机会从哪里来呢?如果没有就业机会,政府就要拿出钱去提供救济,此时,赚了大钱的资本家不会把自己多赚的钱拿出来分给失业的工人。政府收入减少、支出还要扩大,还要继续背着原来的高福利的财政包袱。假以时日,政府的财政还能健康吗?
  当然,由于工厂减少,环境污染会得到改善。但是,好的环境不能当饭吃。现在希腊人,就是面对无敌美景挨饿,那种感觉很爽吗?
  西方经济学把工人工资看成生产成本,而中国是把工人工资看作利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是产业决定论的思维,以解决就业(也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为第一要务。而私人资本家肯定只承认揣进自己兜里的才是利润,至于国家的失业率什么的关我鸟事。
    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结论。
    欧美资本家逐利的本性,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本人的财富增加,但是国家实业被掏空、失业人数增加、中产阶段萎缩。当欧美资本家通过转移实业,让自己有了更多的钱之后,这些国家的富人集团的财富整体增加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首先是人口财富结构上,两极分化日趋严重,1%与99%两个集团日趋明显。  
  其次,巨大的财富流入,必定需要投资机会去生利。而且这个“利”必须比实业的利润还要高才行——而他们实业已经暴利了。于是催生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出现。这些追求巨大赢利的金融衍生产品,几乎与实体经济毫无关系,纯粹是金融游戏,在击鼓传花的过程中博傻,谁最后接棒,谁就是这个最傻的人。
  由于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主导权,他们既是参加赌博的人,又是庄家。由于自诩能够控制市场,所以他们就自然而然减少了对风险的控制,放任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放任金融杠杆的扩大,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追逐到极高的赢利率和规模巨大的资产回报。
  当前中国已经有了很多不妙的态势。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大量实业家已经远离实业,很多本来或潜在的实业资本正在变成金融资本。为什么呢?因为中小企业的实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满足民间资本欲望的胃口,融资价格谈不拢,自然会导致这个“两多两难”问题——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金融赚钱越高效,一个民族的实业精神越完蛋。
  我们过去二十年来的所谓金融创新,不过是照搬照抄西方金融的做法,而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依据中国实体经济需求的创新。比如股指期货,它的推出到底为了什么?实体经济是否需要这样的产品?对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融资、股票市场定价到底有多少帮助?实际上,它所发挥的作用,不过是金融市场上多了一种玩法而已。实业家和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此毫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一市场的存在没有熨平市场波动,反而放大了市场波动,甚至扭曲了资本价格。
  国内的股指期货,仅仅是金融领域、金融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实体经济的需求。这就是我们错误地学习美国金融创新的一个案例。
  为什么发达国家过去30年不断金融创新?基本初衷就是为了让金融不断地自我循环下去。让闲散而庞大的金融资本,能够通过这种自我循环、与实体经济毫无关系的金融游戏赚大钱,同时有货世界各国把钱投入到这种游戏中。而美国资本集团既是运动员、又是庄家,就可以大捞特捞。美国实实在在的次级按揭贷款不过1万亿美元,但由此派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总值高达60万亿美元。这就是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其后果,不仅不会让一个国家的有效资金得到有价值的利用、还会导致金融体系本身的崩溃。
  中国作为产业帝国,必须避免美国式的金融帝国的错误道路。正如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不可避免必须脱离西方教科书的误导一样,中国产业帝国的金融创新也必须始终围绕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而绝不能向欧美那样为金融而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现实需求。
  也就是说,作为产业帝国的中国,我们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帝国的美国的金融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欧美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金融自身服务,但中国金融创新的核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否则,产业帝国最终也会滑向金融帝国的失败老路,去犯美国曾经犯过的所有错误,最终也是中国的金融街控制国家、人民沦为99%。
  中国产业帝国的道路,必须还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个一体化”以及在全球的“海外屯田”的道路,以及内部持续的产业升级的道路,围绕这三类经济活动的金融创新就是中国需要的金融创新,这种金融就是产业帝国所需要的金融。中国不能学习美国金融帝国模式下,自娱自乐地、掏空实体经济式的、掠夺式的金融创新。
产业帝国——中国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战略
  第一个关键词:“四分之一”。
  三十年前,中国人口是世界的四分之一;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现在是五分之一;将来呢?大约还是在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的样子。
  所以,中国人拥有、利用、经营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资源,也就是一个人均的水平,不是一个过高的要求,而是一个合理的要求。
  以占据各种资源的“四分之一”作为中国未来的国家目标,这就是“四分之一”的含义。
  也就是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为中国人生产粮食,四分之一的矿产为中国企业开发利用,四分之一的海洋面积被中国海军直接控制,世界各国至少四分之一的储存货币是人民币(更不要说贸易中所使用的货币了),四分之一的人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控制至少四分之一的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
    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之一”的意思。
  “四分之一”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还需要关注“质”。从“质”的角度,可以分为“强势的四分之一”和“弱势的四分之一”。什么是“强势的四分之一”、“弱势的四分之一”呢?
    中国海军控制大多数海上通道和主要海域,这就是强势的四分之一。如果中国海军只能控制少量的海域,但是能够让其他国家海军不威胁我们的海上通道,那就只能算是弱势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根本不能保证海上通道的畅通,那就连弱势的四分之一都没有做到,那么估计我们也无法保证得到“四分之一”的数量。
  中国能够从国际市场按照对我们合理的价格(而不是被人操控的价格)、稳定地采购我们所需要的粮食,这只能算是“弱势的四分之一”;中国人直接控制大批耕地,直接在产地农民手里收购粮食,甚至有大批中国农业工人在当地直接工作生活,除了供给国内市场之外,还能占据部分国际市场,这才是“强势的四分之一”。在强势的四分之一版图中,类似中粮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粮食企业,取代现在世界上的“ABCD”四大粮商。
  如果我们在某地——例如非洲——采矿,从当地到出海口、再到中国的海路,都在中国的军政力量的直接控制之下,这就是强势的四分之一;如果随时有人能够切断这条运输线、或者在当地捣乱,使我们无法正常获取矿产资源,那就是弱势的四分之一。
  第二个关键词:产业
  前面曾经说过,国家分为两类:抢劫型国家,劳动型国家。
  欧美日就是抢劫型国家。他们抢劫来的财富在他们本国财富中——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所占的比例都是举足轻重的。一旦他们不能继续抢劫、或者抢劫的数量大幅减少,他们的国家就无法正常运转,就会快速衰败下去。
  中国是劳动型国家,中国的财富都是中国人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积累财富,比抢劫财富要慢,但是可以持久。
    抢劫型国家带给其他国家的是灾难,无论他们用什么手段——军事的手段、金融的手段——去抢劫,留给其他国家的都是一地鸡毛、一片废墟和长久的仇恨。为什么恐怖主义势力总是瞄准美国英国这些国家下手?冤有头债有主,大家心里都明白。
  劳动型国家也要赚钱,通过产业来赚钱。做生意都是要赚钱的,谁不希望自己多赚一些呢!这是正常的逐利。劳动型国家带给其他国家的是共同富裕的机会。
  而抢劫型国家则是捅你一刀,抢走你全部的东西,完事之后还要吐一口吐沫,骂你是野蛮人,他们是“用文明驯服野蛮”。欧美日犯下的罪行都是如此。这和劳动型国家的逐利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抢劫型国家,其抢劫的基础都是武力。这些国家在外表上看上去都是尚武的,并且把尚武精神当作民族精神的核心。
  但是尚武和尚武不是一回事,抢劫型国家的“尚武”是强盗型的,没有武德,练武之后就干强盗,无论怎么花言巧语都改变不了抢劫的本质。
  在武力占据优势的状态下,又表现出几种帝国主义的不同嘴脸:最基本的就是“武力吞并”,第二种是殖民主义,第三种是金融掠夺。
  殖民帝国和金融帝国都是近代才出现的。一部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欧洲掠夺世界(美洲,亚洲,非洲)的历史——日本后来一度加入。金融产业在20世纪的发展,使抢劫变得更容易了、更隐蔽了。于是在殖民帝国主义的废墟上,就诞生了2.0版本的新型帝国,金融帝国主义——美国。金融帝国主义貌似比较文明,不吞并别国领土,而只是施加影响,但是其实质仍然是掠夺,只是掠夺的方式不再是赤裸裸的抢劫,但是掠夺的财富却更多。
    时代一直在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殖民地经济霸权模式终结的时代,21世纪上半叶是金融殖民霸权终结的时代。一个霸权终结的时代,霸权的军事、经济外交模式看似威猛,实则难解决实际问题!美国,正在因发展模式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而走向衰落,直至如大英帝国般被淘汰!
    当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综合国力大幅下降,这时美国再次赤裸裸地采用军事威慑的方式来维护霸权,有人把美国霸权称为“航母本位制”,因为美国需要更多依靠军事优势来维持霸权,回到了抢劫型国家最本质的嘴脸,这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妖怪,平时披着人皮,但是金箍棒的打击下,就会“现出原形”,抢劫型国家在国力衰弱之后,最后也只好扯下遮羞布,直接用武力说话,不再“普世价值”了。
    产业帝国之不同于殖民帝国、军事帝国、金融帝国的地方,在于我们不去掠夺别的国家的财富、不去侵略别的国家的领土、不会无端地干扰别国内政,而是采取公平竞争的方法,在经济层面进行竞争与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之间的共生和互利。我们只是做好我们自己,而不是去搞坏别人的国家。
    和气生财,是劳动型帝国产业竞争的特征;杀人越货,是抢劫型国家军事威胁的特征。
  国家之间共生、互利,这才是长久强大的道路,这才是福佑子孙的道路。中国文明五千年不绝,其内在的生命力正在于此,我们要继承这种传统,把产业帝国的道路走下去。
  第三个关键词:帝国
  “帝国主义都是扩张的,但是扩张的并不都是帝国主义”,中国的历史和规模,决定了中国只能做一个帝国,但是中国是一个好的帝国,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中国是帝国,但是中国不是霸权。中国再强大,中国也不会抢劫,而是走产业帝国之路,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生、互利。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国际政治环境中,“没有枪,就会被抢”仍然是一个不幸的现实,我们只能适应这个现实。
  帝国的基础之一就是坚强的军事力量。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在领土上去扩张,而只是扩张我们产业的势力范围。中国要直接控制经营四分之一的海陆空间、金融资产、文化影响。
  中国也不是使用军事力量去抢劫别的国家——欧美日就是这么干的,而是用我们的军事力量来保护我们的势力范围,在这个实力范围内,与各国公平贸易、共同开发资源,共同从中获利。中国军事力量立足于保护我们的利益,以及势力范围内其他国家的利益。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强势文化,我们一直在输出文化,而不是进口文化。这种态势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科技暴力打断——一个国家打了败仗,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不会令人信服,没有硬实力,软实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国帝国的特征之一,就是恢复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态势,重新让中国文化对外输出,这种中国文化的扩张主义,是帝国的附属品,也是必需品,是帝国的重要特征。将来我们还是要这么做。
  当然,当代中国要输出的文化肯定不同于古代中国所输出的文化,时代不一样了,内涵要符合当代的特征,儒家学说打天下的日子结束了,我们要输出的是更加综合、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这要求我们自己首先要全面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在儒家的圈子里面打转。要当一个帝国不容易啊!
  帝国的结构,是以中国为核心,按照地理距离、国家关系亲疏、各国地位重要程度,形成一个个的同心圆,越靠近核心圈,就越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硬边疆”;越在外,就越是中国的相对次要利益,是中国的“软边疆”。
  中国要通过争夺和保护“软边疆”来保护中国的“硬边疆”,软边疆一旦沦陷,就为中国敲响了警钟,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所改革、有所改变,才能重振雄威。不能等到敌对势力打倒我们的家门口才惊醒起来,那就太晚了、付出的代价会大得多。
  像清朝这种政权,甚至敌人已经打倒国内来了,割地赔款之后继续睡觉,这种政权不推翻,中国真的要灭亡了。
  拓展软边疆,保卫硬边疆,这就是“国有界,朝无疆”。
  帝国扩张并且保卫“软边疆”,在软边疆与他过竞争。一旦软边疆失守,就意味着他国势力即将威胁到中国的“硬边疆”,说明了中国国家实力的相对衰落,中国就必须做彻底的反思,进行必要的改革,重振雄威。软边疆的攻防就是中国国家实力的一块“试金石”,绝不能像清朝那样,“敌无一日不可以来,国无一日不可以亡”,还在忙于割地赔款换取暂时苟安,坐等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
  中国作为一个帝国的底线是:决不允许在中国周边出现一个反对中国的军事同盟。以此为底线,中国的软边疆根据国力的盛衰而出现膨胀和收缩。
发表评论:
馆藏&1167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园系统在未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