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道1993年大米的零售价格是多...

Copyright&沈阳宝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东软电脑城C座515室
辽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
邮编:110002&&&当前中国的粮食供求与价格问题
一、当前中国粮食价格的基本情况
自198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恢复增长以来,直到1993年10月以前,中国的粮食供求关系一直是比较宽松的。粮食的市场价格也曾一度下跌。1991年因灾减产后,市场粮价虽有上涨,但涨幅不大。1993年与1990年相比,粮食的收购价格总指数上涨了15.3%,其中集市贸易市场上的粮食零售价格指数还下降了0.1%。而同期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上涨了22.8%;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上涨了21.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26.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21.8%,均高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
但是,自1993年11月开始,市场上粮食价格却突然大幅度上涨。从1993年12月28日开始,国务院规定全国城镇所有国有粮店,对大米、面粉和食用植物油必须按规定价格销售。同时,开始动用政府储备粮向粮价涨幅高的地区调运,以平抑粮价。在有的城镇,对集市上的粮价也实行了限价措施,有的地方还恢复使用已被取消了的城镇居民购粮证或粮票,对国有粮店限价销售的粮食,实行限量供应。在采取了上述措施之后,粮价迅猛上涨的势头虽得到了控制,但粮价继续上涨的趋势却仍在发展。到1994年3月底,全国粮食的市场价格平均比上年上涨了37.3%,其中稻谷价上涨了47.0%,小麦价上涨了8.6%,玉米价上涨了37.5%。到9月底,市场粮价已比上年同期上涨了62.3%,比1994年年初上涨了39.8%。
截止1994年9月底,集市上3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水平和上涨幅度如下:大米每公斤2.41元,比上年同期上涨84.7%,比本年初上涨49.7%,比8月底上涨6.5%;小麦每公斤1.25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8.8%,比本年初上涨31.6%,比8月底上涨5.0%;玉米每公斤1.14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0.1%,比本年初上涨30.2%,比8月底上涨2.7%。由于粮价上涨,也带动了饲料和肉、禽、蛋产品的价格上涨。9月底,集市上米糠和麦麸的价格分别为每公斤0.67元和0.97元,比上年同期各上涨了40.7%和52.7%;猪肉的集市价为每公斤12.54元,鸡蛋为每公斤7.24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72%和22.4%。
1993年是中国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的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5644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1%。在粮食总供给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却发生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局面,这似乎令人难以理解。
但具体分析起来也不奇怪。引起粮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一是自1990年起连续几年粮食价格偏低,客观上需要调整粮价和其他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因此,这一次的粮价上涨中应该说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
二是政府主动出台的结构性价格调整所引起的成本推动。1994年实行的汇率并轨、国产原油提价等措施,对农业生产资料,尤是对化肥、柴油、农用塑料膜等的价格上涨推动很大,1994年8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4.5%。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今年粮价将有一定上涨,本是预料之中的事。当然,涨幅如此之大,则是出乎意料的。
三是目前粮食市场极不完善,流通秩序混乱,中间费用过高,结果是既推动了粮食销售价的上涨,又拉动了粮食收购价的上涨。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粮食部门的购销价格差过大。国有粮店目前销售的粮食,基本都是1993年以前收购的。1993年粮价低,政府对晚稻的合同定购价为每公斤0.74元,但目前国有粮店对大米的零售价一般均为每公斤2.%元左右;1994年政府对晚稻的合同定购价为每公斤1.04-1.08元。晚稻的出米率一般在72-75%,加工过程中的碧糠、米糠也归国有粮食部门所有。即使按1994年政府合同定购价计算,每公斤大米的购销价格差至少也在0.50元以上。而如果农民自己加工,每公斤稻谷的费用一般不会超过0.05元,且米糠等副产品还归他自己。这种情况第一是使农民不愿将粮食多交售给国有粮食部门,第二是给私营粮商抬高粮食的市场收购价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四是粮食供求关系中品种、品质的矛盾明显突出,而这一矛盾又并非是粮食供给总量的增加所能缓解的,使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增加了难度。因这一矛盾正日渐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因素,故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一问题。
二、粮食供求中品种、品质结构的矛盾对粮价上涨的影响
除了其他原因之外,粮食供求中品种、品质的矛盾日渐突出,是1993年年底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看到的是1993年11月市场粮价上涨时,政府的结构性调价尚未发生,因此,当时的粮价上涨,实际上主要是粮食品种供求结构失去平衡而引起的。
(一)关于粮食品种供求结构的失衡
1993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3.1%,但其中稻谷的产量却比上年减少4.6%。1993年的稻谷总产量为17770万吨,不仅低于年4年间的任何一年,甚至比9年前的1984年的产量还低56万吨。因此,1993年底的粮价上涨,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供给不足,而是粮食品种供求结构的失衡。以1993年与1984年相比,9年中,全国总人口增长了13.57%,而稻谷的总产量却反而减少了0.32%,因此,稻谷的供求关系必然要紧张。实际上,稻谷供求关系趋紧的矛盾已积累了3年,只是由于1993年减少的幅度过大(852万吨),供求矛盾才突然变得尖锐了。中国稻谷产量最高的是1990年,为18933万吨,此后已连续3年未达到此水平。如以1990年的稻谷产量为基数,此后3年中累计减产的总量已达2026万吨,超过了日本全国两年的稻谷生产总量。中国南方居民以大米为基本口粮;全国居民的口粮消费中,稻谷的消费比重占到60-65%,这种消费习惯具有极强的刚性。因此,尽管粮食总产量增长,但只要稻谷的供给偏紧,整个粮食市场就会显得偏紧,因为其他品种的粮食无法对大米进行替代。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的稻谷产量一般都占粮食总产量的42-45%,而1993年这一比重却降到了38.9%。从1982年开始,中国人均占有稻谷的数量就超过了150公斤,其中1984年超过170公斤,其余年份大多接近于160公斤,而1993年人均占有的稻谷却只有149.9公斤,是12年来第一次出现人均稻谷占有量低于150公斤的局面。正是由于1993年稻谷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和人均占有量都降到了近十几年来的最低点,因此才造成了1993年晚稻上市后稻谷的市场价格率先陡涨,进而引起其他品种粮食价格的相继攀升。由稻谷减产而引起整个粮食市价较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近10年来已发生过多次。1985年稻谷减产5.4%,次年粮价上涨9.2%;1988年,稻谷减产3.0%,次年粮价上涨21.3%;1991年稻谷减产2.9%,次年粮价上涨24.3%;1993年稻谷减产3.6%,就不难理解粮价必然会大幅度的上涨了。由此可见,稻谷供给偏紧,已经成为引发中国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一大敏感因素。而稻谷减产对整个粮价波动的影响,显然也不是其他品种粮食的增产所能抵消的。1994年中国稻谷的总产量估计又将比上年减少200万吨左右,因此,对于早稻上市之前市场粮价继续上扬的可能性仍要有足够的估计。
从1989年以来,中国的粮食总量虽然是增长的,但这种增长的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却都是不均衡的。因此,这种结构失衡的总量增长,实际上也正在积累着粮食市场供求与价格的波动。
近年来中国的粮食增长,靠的主要是北方地区的旱作粮食。以1993年与1984年相比,中国粮食的总产量增长了12.06%,其中小麦产量增长了21.15%,玉米产量增长了39.90%,大豆产量增长了57.84%,薯类产量增长了11.69%,只有稻谷的产量反而下降了0.32%。中国稻谷播种面积的94%、产量的92%是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但1993年,在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安徽一个省的稻谷产量是增长的,其余均减产。1993年稻谷减产在30万吨以上的省区共有9个,其中北方1个南方8个,即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其中除辽、闽之外其余7个省均减产50万吨以上,而湖北、广东、四川的减产都超过100万吨,3省减产合计为412.9万吨,占全国减产总量的48.5%,其中尤以广东减产最多,为174.4万吨,占全国减产总量的20.5%,比其本省上年的稻谷产量减少11.1%。
南方近年稻谷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如广东稻谷的播种面积,1993年与1990年相比,减少了819万亩,即减少了17.2%;江苏1993年比1990年减少了264万亩,即减7.2%;浙江减少370万亩,即减10.4%;江西减少641万亩,即减13.0%;湖北减少38万亩,即减9.8%;湖南减少517万亩,即减7.9%。二是稻谷与其他粮食品种的比价不合理,水稻生产无论是劳动消耗还是物质消耗都比小麦生产高得多,但稻谷的政府定价一直比小麦低,尤其是早稻价格更低,1994年早稻的政府定价每公斤为0.84元,小麦价为1.08元,早稻价只相当于小麦价的78%。在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大、就业机会增强的情况下,南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对增加比较利益偏低的水稻生产的热情下降。因此,各级政府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耕地的减少,不适当调整稻谷与其他品种粮食的比价关系,要恢复南方稻谷的产量将是很困难的。
(二)关于粮食品质结构与流通渠道的矛盾
1994年政府对粮价上涨也采取了一系列平抑措施。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于是社会上开始流行两个观点:一是认为政府粮食部门储备量数量不实,因为实际上并没有所说的4000万吨储备粮,因此抛不出粮来平抑市场粮价;二是认为政府粮食部门为本部门谋利益,没有认真采取平抑市场粮价的措施。这两个观点是否真有道理,还可以通过调查再作分析。但事实上是由于粮食的品质结构矛盾日渐突出,仅有储备粮的数量是根本不足以去平抑粮食的市场价格的。中国粮食生产的规模细小、经营分散,加上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粮食的品质差距大,标准化程度低。这种情况决定了不同的收购价格、不同的流通渠道,所掌握的粮食的质量有很大差距。通常情况下,政府定的粮食收购价都低于市场的收购价。1994年,早稻的政府定价为每公斤0.84元,而市场收购价一般为1.20元;晚稻的政府定购价为每公斤1.04-1.08元,而市场购价则在1.40-2.0元之间;小麦的政府定购价为每公斤1.08元,而市场购价一般在1.25元左右;玉米的政府定购价为每公斤0.64元,而东北产区的市场购价则在0.85-0.90元左右。政府定购价与市场收购价的价差如此之大,决定了政府粮食部门不可能收购到质量好的粮食。而多数城镇居民由于收入水平提高,用于购买粮食的支出在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又较低(1993年全国平均只占6.25%),因此宁可多花点钱去购买质量高的粮食,也不愿为省钱去购买质量差的粮食。这就给可以按市场价收购粮食的私营粮商提供了扩大贸易量的机会。由于私营粮商很了解政府粮食部门没有高质量的粮食可以销售(特别在大米上更是如此),因此他们根本不担心政府抛售储备粮能够平抑质量较高的市场上的粮价。目前,北京市国有粮店限价销售的大米为每公斤1.92元,但购买的人并不多;而集市上粮商卖的大米为每公斤2.60-3.00元,生意却不错。这种情况表明,如继续实行政府低价收购粮食的政策,那么政府储备的粮食主要也只能起到备战备荒、救灾救济和保障低收入者基本口粮需求的作用,在非直接食用的饲料粮、工业用粮等方面,政府储备粮可以发挥一定的平抑市价的作用,但在口粮方面,却很难要求它也起平抑市价的作用。
三、当前中国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
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明显加快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进展。1991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分区决策、分省推进”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布署,广东等省在1992年年初率先实行了放开粮食销售价格的改革措施。到1992年年底,全国已有30%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食的销售价格;到1994年年初,放开粮食销价的县市已扩大到99%,至此,全国放开城镇居民口粮销售价格的改革已基本完成。这一方面的改革之所以推进较快,一是由于当时粮食的供求关系比较宽松,政府对粮食的定价市场价比较接近,因此放开销价对社会的影响不大;二是各级政府的财政平衡比较困难,放开粮食的销价可以使政府尽快卸掉对粮食补贴的包袱。但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各级政府急于卸财政补贴的包袱,因此,放开粮食销价的步伐走得太快,而粮食的市场建设等工作却没有很好跟上,致使粮食销价放开之后,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粮食市场。
另一方面,政府对城镇居民的粮食销价放开了,但向农民收购合同定购粮的价格却基本都未放开。如1993年政府对合同定购粮的平均收购价格为每公斤1.04元(已取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款)。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粮食销价,放开而购价不放开,农民感到吃亏。目前政府向农民定购的粮食为5000万吨,其中约1000万吨为征收的农业税,农民实际向政府交售的合同定购粮为4000万吨。如按每公斤粮食的政府收购价与市场收购价相差0.2元计,则农民在完成粮食的合同定购过程中,至少要少得80亿元人民币。购销价格没有同时放开,还引出了其他两个问题,一是政府粮食部门对农民的收购价与对城镇居民的销售价之间的价格差比以前扩大了,二是私营粮商的市场收购价与政府粮食部门的定购价之间的价格差比以前扩大了。显然,这两个间题都容易造成农民更不愿意把粮食交售给政府的粮食部门。1993年10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确定:1994年的粮食收购实行“保量放价”的政策,即政府向农民收购5000万吨合同定购粮的数量不变,但收购的价格将随行就市。但由于会后不久即出现市场粮价较大幅度上涨的局面,因此“保量放价”的政策实际上未能实行。1994年政府确定的粮食收购方针,是在比1993年提高价格30%(即从每公斤0.80元提高到1.04元)的基础上,向农民收购9000万吨粮食,其中5000万吨按以前的办法以任务形式落实到农民家庭,另4000万吨由政府粮食部门仍按政府规定的价格在市场上收购。但现在由于市场粮价涨幅较大,政府粮食部门对秋粮的收购难度相当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合同收购计划,不得不对合同定购粮加价收购,这个价格比中央政府规定的早稻收购价格约高60%;江苏省则规定,对中央政府定价分别为每公斤1.06和1.08元的杂交籼稻和梗稻分别加“抗旱补贴”0.12元和0.16元,加价幅度分别为11.3%和14.8%。中央政府不鼓励也不限制、不制止地方政府的这种加价做法,但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粮食收购中的加价部分,不得计入粮食的调运和销售价格,加价部分只能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开支。
总的看来,1994年秋粮收购的矛盾较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压低市场粮食购价,以保证按政府定价完成合同定购粮的任务,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来限制粮食的市场收购和市场流通。
四、对目前中国粮食供求与粮食价格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基本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粮食供求和价格波动影响大的因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品种和品质问题,其中优质大米供给不足是尤其突出的问题。但也应看到,1994年的粮价上涨中,存在着一些特殊原因。第一是前几年粮价持续过低,按现在的比价关系,粮价确应适当提高;第二是1994年的粮价上涨,受政府主动出台的结构性调价影响很大。从以上两点来看,应当说1994年的粮价上涨中,有一部分因素是合理的和必然的。此外,还应看到,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生产资料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难以避免,因此,粮食的价格也必然将逐步有所上升,否则就难以保证国内粮食供给的逐步增加。
有以下三点建议供参考:
(一)努力稳定和恢复国内的稻谷生产
1.适当调整政府对稻谷的合同定购价。1994年政府对稻谷的合同定购价,早稻每吨为840-880元人民币,晚稻每吨为元人民币,低于每吨小麦1080元的水平,更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不调整稻谷与其他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不按国际市场的规律使稻价高于麦价,国内的水稻生产和稻谷收购都将日益困难。
2.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在追求经济发展中,保护耕地的间题日益突出。土地管理法在不少地方实际上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尤其在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区特别突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耕地的流失,强化耕地的复垦补偿制度,避免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耕地锐减。
3.适当鼓励北方增加稻谷生产。北方稻谷品质好,特别适合于中国北部和东部地区居民的需求。目前北方稻谷产量的比重不高,但扩大的潜力不小,如黑龙江省1993年的稻谷产量比1990年增加了23.5%。因此北方应适当增加稻谷生产。
(二)适当扩大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稻谷的供求与价格
当前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按政府定购价收购的稻谷其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因此,在扩大了地方政府和粮食部门的外贸自主权之后,出现了不顾国内需求、竞相增加出口稻谷的现象。这不利于国内稻谷供求的平衡和价格的稳定,而这种现象目前仍在发展。二是适当鼓励有外汇支付能力的东南沿海发达省市的地方政府,增加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如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早稻价格为每吨元(人民币,下同),中晚季优质稻每吨为元,折合成米,分别为元和元左右。因此,只要有外汇支付能力,目前增加进口部分大米在经济上并不吃亏。
(三)加快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和粮食市场的建设
1.粮食收购中的政府定价过低,引起了诸多的矛盾,如农民不愿向政府粮食部门交售粮食;政府只能购到低质粮食,难以发挥平抑市场粮价的功能;政府粮食部门的购销差价过大,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被中间环节截留过多;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差太大,不利于政府利用国际市场的粮食来调节国内粮食市场的供求与价格波动等等。因此,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还是要下决心快走购销都放开的路子。作为过渡,可以先对原定的5000万吨合同定购粮实行“保量放价”的办法。
2.应尽快完成对私营粮商的资格审查。现在的私营粮商“有利一哄而上,无利一哄而散”,毫不承担粮食供求的社会责任,只对粮食市场的供求与价格波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应当允许私营粮商介入粮食的流通,但对他们的资格应实行严格的审查,例如要规定他们的资金额、粮食的库存量以及必要的设施条件等,不具备条件的不允许从事粮食经营。
3.在城镇开设政府的平价粮店。目前政府的粮食储备系统尚无力平抑整个粮食市场上的价格,对优质粮更是如此。因此要把政策目标修正到保障城镇低收入者基本口粮的供应上来。在城镇(特别是在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内地中小城市和县城)开设政府平价粮店,由政府规定并公布价格,专门销售价格较低、口感较差的粮食,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口粮需求。这对于稳定全体市民的心理有较大的作用。
4.加快国有粮食部门的政企分设。粮食流通秩序的混乱,与国有粮食部门至今政、企不分关系极大。政府只应留下精干的政策性粮食机构以承担行政性职能,大部分国有的粮食机构都应尽快转变成真正的经营性机构,不再赋予其行政职能。
5.加快粮食流通设施、市场设施及信息传播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中国粮食市场体系。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期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投稿 Email:大米收购价每斤不足2元 零售199元
通过二维码转到手机观看
核心提示:
2011年,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迎来好光景,大米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最贵的一斤甚至卖到了199元。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秦利明说,五常的有机农业发展得很超前,稻农手中的水稻,应该卖到5块钱一斤,但实际上相差甚远。
大米收购价每斤不足2元 零售199元
连日来,南京警方全城布控,万余警力正“地毯式”布控查缉相关嫌疑人。
公安部将劫案列为第一号案 上海温州等地证实未发现嫌犯线索
12日是南京下关“1·6”持枪抢劫杀人案发后第7天,南京警方仍在全城布控缉拿嫌犯。根据公安部关于该案件的部署,目前已有江苏、浙江、海南等多个省全省布控抓捕嫌疑人。
昨晚,合肥市公安局通过其官方微博对外悬赏通告称,“对提供重要线索抓获嫌疑人或直接抓获嫌疑人的,我局将奖励人民币30万元。”南京市公安局已于昨日将此前悬赏10万元的金额提高至20万元,而江西、海南警方也发布悬赏通告,对提供重要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或直接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给予10万元重奖。此外,据本报记者查询并核实,四川省公安厅曾于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四川省公安厅查缉湘渝系列持枪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悬赏通告”,悬赏金额为30万元。至此,对于缉拿南京持枪抢劫杀人案嫌犯,各地悬赏总额已突破300万元。
12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南京持枪抢劫杀人案现场所在的农业银行。银行门口的玻璃墙上,新贴了一张悬赏通告。这张悬赏通告同样是由南京市公安局发出,落款时间是12日。与6日、7日贴出的“悬赏通告”及“涉案嫌疑人主要特征”不同的,除了通告纸张更大以外,悬赏金额已由此前的10万元,调整至20万元。
南京枪击杀人案嫌犯至今尚未落网,其行踪引发诸多猜测,近日网上不断出现多个版本的说法:有网友称嫌犯身份证近日在上海松江使用过,也有网友称嫌犯逃往温州。
12日,嘉定、松江、温州警方陆续通过微博进行辟谣,称并未在辖区内发现案件线索,并提醒市民不要以讹传讹引发恐慌。
警方:尚不能证明平头男即曾开贵
长沙街头十步之内必见悬赏通告
南京“1·6”持枪抢劫杀人案凶犯被警方确定与重庆、长沙系列持枪杀人案系同一人!日前,长沙市公安局刚向媒体证实此消息,这也导致长沙全城高度戒备,于1月11日再次发布悬赏通告。
湖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敖平洋介绍说,1月9日,公安部在南京召开“1·6”案件协调会,将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列为“第一号案”;并要求三省全力开展防控工作。目前,警方尚不能证明平头男即曾开贵。敖平洋表示,曾开贵是1995年10月份在云南杀人的逃犯,通缉的头像是在1993年采集的。但重庆和长沙的案子不能确定是曾开贵所为,由于很多特征跟该系列案件的疑犯相似,所以,曾开贵是一个嫌疑对象。
12日,记者一到长沙就体会到了“全城戒备”。很多出租车的车窗上已贴上“平头男”的悬赏通告。在长沙市中心的街头,每走十步便见通告。
据悉,长沙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长沙警事”前日夜间23时已经公布,确定1月6日发生在南京的持枪抢劫杀人案凶犯与此前发生在长沙、重庆的数起连环持枪抢劫杀人案为同一人所为。而南京《金陵晚报》官方微博称,之所以确定为同一人所为,是因为警方通过刑侦手段侦查后发现,嫌犯所用的是同一型手枪,子弹也一样。
目前,长沙市公安局也对外公开发布了新的悬赏通告。通告对犯罪嫌疑人的体征描述为:男,40岁左右,身高1.7米左右,中等身材,皮肤较黑,走路外八字,讲不标准普通话。作案时头戴棒球帽,戴墨镜和手套。(特派记者 梁国瑞 武威)
10地发布悬赏通告
江西:悬赏10万元
浙江:悬赏20万元
海南:悬赏10万元
四川:悬赏30万元
昆明:悬赏100万元
重庆:悬赏30万元
长沙:悬赏30万元
合肥:悬赏30万元
马鞍山:悬赏20万元
南京:悬赏20万元(实习编辑 王璐)
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击
舟山新城惠民桥村一大片违建厂房已存在超过10年
特别说明:新闻爆料请致电9
核心提示:
2011年,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迎来好光景,大米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最贵的一斤甚至卖到了199元。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秦利明说,五常的有机农业发展得很超前,稻农手中的水稻,应该卖到5块钱一斤,但实际上相差甚远。谁知道五常大米多少钱一斤
发布时间:日 17:34:24&&
来源:网络
1.50元,中等哈!93年大米多少钱一斤_百度知道
93年大米多少钱一斤
93年大米多少钱一斤
93年大米好像是几毛钱一斤,工资三四百元,土豆2到3毛一斤,肉三四元一斤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大米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谁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