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琅琊榜六部尚书阵营中的户部尚书沈追与刑部主司蔡荃?

11月7号更新:文末再加几则评论回复。不过是一部剧似乎没什么可认真的,可是世上值得认真的文字和言论又有多少呢?并不是非要从这个剧里挖出什么证明什么,道理往往都摆在眼前我们看不到,难得有个由头让自己多想想,有什么不好呢?11月6号更新:一早看到这么多反馈,很开心,特别是有朋友很认真的指出与我不同的意见。开贴就是希望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我也把来去交流都加在文末。有兴趣的直接拖到最后来看吧~----------下面是由衷欢迎各路质疑的正文-----------对于我这样一个极少看电视剧的人而言,随大流看了琅琊榜竟欲罢不能,熬夜二刷。期间带着一个疑问:这个虚拟出来的梅长苏魅力到底在哪里?如果单单是因为是个所向披靡的完美杰克苏,靠胡歌的颜值加上苏兄的智商,最多让无知少女来舔屏,不至于让这么多观众有酣畅淋漓之感……二刷时很多台词让我有如此熟悉的感觉,让我开始怀疑梅长苏这个人物的原型,一家之言,抛砖于此,如有疏漏欢迎补充,如有不妥欢迎拍砖。前方多图预警……1、 梅长苏怎么赢的?通篇看上去梅长苏就像此区唯一一个付费玩家,信息全,帮手多,满级满装备,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唯一能限制他的只有自己的病,还有武林高手和名医神药傍身。就像涅槃重生的哈姆雷特,带着父亲留下的江湖遗产和人脉遗产掀起的王子复仇记,看上去赢的原因简单粗暴——就是人设和规则的完全不平等嘛。
只是这样吗?
在终极boss梁王的寿宴上撕逼大战结束后,静妃对这场结局有如下解释:走到这一步,并不是梅长苏的阴诡之术搅弄风云的结果,而是“天下人良心的定论”。
真相总会浮出水面,梅长苏的呕心沥血只是让冤案洗雪的更早一些、更昭彰一些。
即使没有梅长苏,也会有“后世评说”让沉冤得以昭雪。最后的赢家,不是某些人、某些家族、某个案子,而是——
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就在每个人心中的自然灵觉处。
梅长苏只是推波助澜的其中之一,他的权谋让故事更精彩,但若要把这最后的胜利归为权谋的胜利,太委屈这部片子了,太委屈了。
既然说梅长苏是其中之一,那么还有其他助苏兄开挂打boss的小伙伴们,为什么要这么死命的帮他?
为报林帅当年恩情?
为了换取功名利禄?
为了对小殊爱爱爱不完?
为了顺便达成自己的某些目的?……
或者就是为了作者任性用来烘托小苏苏金灿灿的主角光环?
这里来引用一下夏江大人的话:
都是有头有脸有光环的人物,干的却都是随时掉脑袋的事儿,为了一定不是名利,不是情爱,因为这些都不及命重要。
有什么比命更重要?
小苏苏知道:我想,跟随小苏苏的人们,一定也是一致的“同意楼上”。
来,我们听听这些舍命相助的小伙伴,一个个都是怎么说的:
金殿首告莅阳长公主是关键人物。之前犹豫再三、去而复返,一是觉得让梁王认错难度极大,二是一旦失手不仅自己没命,还要牵连满门亲眷。
这样权衡完百弊而无一利的事儿,她竟还是答应了——
为什么?
权衡的这一步是千难万险,而另一边只有一颗砝码——是非。
再说说金殿首告的备用人选——言候。
这位侯爷给靖王的回复是“就算到时候刀斧加身,也绝不退缩”。
梅长苏第一次请言候相助靖王的时候,小苏苏什么也不劝,就一句:
言侯为照顾这电视剧表现方式,低头锁眉沉思良久后还把心理活动都絮絮叨叨讲了出来:
说的多在理,不论是图名图利图安稳,都不该选择帮靖王啊。
执着的小苏苏还是那一句:
我不是聋,也不是傻,你说得这些都有道理。但还是请侯爷问问自己的心,抛开这些外因,抛开这些私欲,但问此心是否愿意?
言侯干脆!给言侯坚毅的表情点赞先。
之前言侯决定相助去拖住夏江的时候,原因是因为“这个决定让我震动——明知是陷阱,明知是虎狼之穴,可是仍然要闯,利弊得失如此明显,却仍然去救”
可见,这位侯爷和莅阳公主一样,也是三思利害、揣度得失的人,权衡之后,仍然是抛开私欲隔断,直问内心——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大家要帮的并非小苏苏,也不是靖王。
而是真相,是大是大非:
或者我们已经不太习惯这种结论了。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里,
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里,
在这个一心牟利的时代里。
扶个摔倒的老人尚且还要犹豫半天,
看见路边乞讨已经习惯性认为是骗子,
生活的愉悦大都来自吃喝玩乐再在朋友圈晒一晒,
交友为了人脉,
挣钱为了攀比,
没有信仰,没有理想,
怎么去理解这些舍生取义?但是这么多人追捧琅琊榜,除却对剧作本身制作精良的认可,一定还有触动内心的缘故。虽然大家好像一时说不清在哪里,但是在情绪被剧情起伏而牵动的时候,在看完全局感到荡气回肠的时候,一定感受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对剧照人物舍生取义之举的认可。
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良知。
如荧荧一炬,照亮此心。二、梅长苏究竟是什么人?
好的,小苏苏没开挂,只是得道者多助。
可是这样一个深得人心的形象,真的就是架空历史的虚拟人物吗?
我尝试去百度“梅长苏原型”,看到有人煞有介事依据“大梁”可能的朝代推断原型是一个叫陶弘景的人,实在没什么说服力。
我也只是二刷琅琊榜时的许多台词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忽然让我想到一位历史上与梅长苏颇为相似的人:
他也是少年天才,家学渊源,内阁首辅称其有状元之才。
也是自小研习兵法,有经略四方之志。
也是入仕不久被朝中奸佞构陷,施以重责,死而复甦。
也是即在朝中为国效力,也在江湖中有众多拥趸。
也是后半生都拖着病躯,动辄咳咳咳。
也是极富军事才能,领兵作战计谋致胜。
也是到死前还在平复叛乱,平乱后病逝归途。
他所处的朝代,也是封建王朝开始由稳定逐渐走向危机和衰败,朝中争权夺利,而他却如暗室一炬。
他身后一朝君王对他的评价是:“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这样说下来,很多应该猜到了。
没错,就是明朝一哥王守仁,心学创始人。
引钱穆先生的评价,阳明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阳明先生心学所传达的思想极其精妙,我浅薄学习实难窥豹一斑。既然在说琅琊榜,就只挑这里的人物和台词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好了。考虑到有人没接触过心学,先拣三个要点来说。一是“知行合一”。既然合一,那么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闻恶臭属知,只闻那恶臭时已经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这是人的道德觉察。二是“致良知”。去人欲,存天理,人心即是天理。良知就是是非之心,知是心之本体,只要此心不为私益所阻碍,就是致知。就像言侯那一句“愿意”,不论利弊,只论是非大意。三是“事上磨练”。心学就是要我们去修炼自己的心,在事上磨练,而不是没事时空谈心学,遇到事比谁都慌。修炼要从内求,而不是向外求。修炼得内心明镜,无物不照,遇到任何事自然有对应计策。在谈论梅长苏是否符合这几点之前,先谈谈其他几个人。3、 梅长苏的B面:夏江与梁王夏江和梁王是剧中的大小boss,之所以跟梅长苏不在一个阵营,都是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分别被俩人的老婆点明了。先是夏江,也算是有勇有谋,这方面跟梅长苏也能正经过上几招,但是最终还是上演“铁窗泪”,还被自己老婆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孩子:持心不纯,心被私欲所蒙,无法看见心中的天理、本心之善念,单有计谋与权势,终究不得善果。梁王呢?从头到尾,从祁王到靖王,始终都少不了猜忌。他坚持说皇帝的宝座让他变成这样,实则是对皇权的极度依恋和极度保护,让他也看不到心中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或者说,梅长苏就没有私欲吗?他不也是一心昭雪吗?是的,但是他昭雪的起因,并非为了自己的名利前程,所以他的最终所求就到昭雪为止,再没有多一步的私下要求:不求重返朝堂、不求位高权重、不求恢复身份。孰是孰非已然大白于天下,于愿足矣。4、 梅长苏的A面:靖王与飞流飞流看似是个贴身萌宠+僚机,在我看来还有深意。他就是一颗至纯之心。良知只是的是非之心,是非就是个好恶。向飞流这样一切不讲利弊全凭好恶,像是物理里绝对光滑表面,一个不切实际的极端模型。梅长苏没有劝住靖王去救卫铮,同时也未自己劝服不住自己而懊恼的时候,飞流直接回了一句“不用”。小苏苏立刻领悟,是自己想多了:但毕竟,飞流是个极端的例子。与之很像的,就是不那么极端、但也很典型的犟驴子靖王。心是纯善,但磨练太少,做不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意气用事如以卵击石,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只有穷尽事理,才能充分发挥天性。他比梅长苏缺的,恰是心中没有足够的良知,这良知需要从外面包罗万象中求取,实践笃行,格物致知。而不能约束自己、任情恣意,也是因为不能从我们内心的良知上精细洞察天理。于是小苏苏第一次发飙,就大骂他没有脑子。对于一向敬守此心,惊雷崩于前而不改于色的小苏苏而言,这是难得的一次情绪失控。要知道,之前靖王一次次质疑他的人品,他也不曾恼怒,该献策献策,该讲理讲理。先是犟驴子靖王误以为梅长苏以郡主当棋子来兴师问罪立规矩,小苏苏并不为自己辩解,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靖王知道该怎么做:然后是犟驴子靖王误以为梅长苏献策炸毁私炮坊来构陷太子,小苏苏也并不恼怒,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好下一步还要做什么:这些只是权谋吗?5、再看梅长苏的权谋与本心梅长苏和靖王都知道共同的目标是什么,但是靖王并不知如何实现,而梅长苏知道。他既知道目标的光明与正义,也知道将遇到的艰难与险阻,知道对手的狠辣,知道事情的复杂,知道要付出的代价,知道要做出的牺牲,知道要让心如何变得更加坚韧,知道要如何为朋友挡住风雨。他知道这个国家需要怎样的统治者,于是要帮靖王守住真性情。也知道要到达彼岸不可能没有牺牲,沾满鲜血的事,留给自己好了。飞流贵在至纯之心,但心中无事,无知无行;靖王贵在时事烦扰中仍能时时照见本心,但未能“集义”,未能事上磨练,知是良知,但终究太少;夏江问题在持心不纯,虽有谋略,但信念的根基并不稳固,虽致知,但非致良知;梁王问题在私欲遮蒙,无法用良知做判断,或者说,全然不顾良知的判断。唯有梅长苏,既怀敬心,又时时集义,不是空谈大义的理论家,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去做,不是截然为二事。若无权谋,则行无果,也不算真的知。不仅知事,更懂知人。所以他懂飞流,懂靖王,懂朝臣之心,懂宫羽之情,懂夏江,懂梁王,懂皇子争权,懂党争倾轧,而且把这些人和事都放在心上,又不掺入心里。最后用郡主的话了结吧:这颗赤子之心,让我想起阳明先生临终的遗言,只有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求。6、 最后一点牵强附会1)琅琊王氏。百度王守仁,其先祖为琅琊王氏。再百度“琅琊王氏”,第一句就是“江左王氏自导公始,而王导又是琅琊王氏之后裔。明朝时期的王守仁,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2)琅琊阁阁是找不到了,琅琊山还是有的。王守仁有首诗就是《琅琊山中》风景山中雪后增,看山雪后亦谁曾。隔溪岩犬迎人吠,饮涧飞猱踔树腾。归骑林间灯火动,鸣钟谷口暮光凝。尘踪正自韬笼在,一宿云房尚未能。这个琅琊山在安徽滁州,当年王守仁在此开坛讲学。3)一身病骨海宴在小说里有写到,梅长苏一到夏天,咳喘尤为加重。王守仁的慢性病也是咳喘不止,夏季犹重,而且冬天怕冷……看到最后竟然没有广告,太不合常理了。那就安利下阳明先生的心学,我这份信仰好了。愿自己当如小豫津,不断追求这光明之心。----------下面是欢迎继续讨论的答主交流--------考虑到保护隐私,名字匿去了这是第一位提出意见的朋友,谢谢:回答如下:感谢您的意见。其实像您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嘛,正义都是成功的人书写的嘛。为什么梁王觉得因为祁王想反就能反就要灭他?因为在他心里,“天下是朕的天下,不是萧景禹的”,在他心里,谁能治理好天下不重要,谁治理才重要。我很惊讶您不谈心学理学,却要谈皇权。难道您还觉得统治者应该是“天子”,而不是贤能?所以苏苏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天子,若无社稷,何来主君?祁王饮毒酒而尽,你觉得他败了。是的,若他心中也如梁王一般认为皇权最重要,那么他败得彻彻底底,苏苏翻案也于事无补;若他心中坚信公道自在人心、世间尚有良知与光明,那么倒下的只是他尚未来得及发出的光热。“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祁王不知父皇心中已无公道,只有皇权,这才是他唯一的遗憾。不知梁王的岂止祁王,还有当年的林帅和言侯啊!梁王最后解释说是这皇位让他变了,因为他并不相信会有魔戒不变心志的Frodo。这很难,真的很难,所以这致良知之学才需要不断修习。这部戏写得确实有不少疏漏,但我不觉得作者偏向梁王。所以我认为这部戏的可贵之处并非逻辑,而是把良知与光明向大家心中注入了一点,用理想的火炬把这个社会又照亮了一些。第二则:回答如下:是的,真相确实可能一时无法浮出水面,但是知道真相的那些人若无私欲影响,良知会促使他们推进正义。苏苏并非利用这些人帮助他报仇雪恨,而是他找到了这些和他一样希望还原事实、匡扶正义的人。这些人并非单纯的帮助苏苏,这也是他们自己的心愿。历史确实总摆脱不了任人打扮的命运,然而我们既然知道他被打扮了,说明我们心中还是有一杆秤的。读史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美与恶,我们也会拿自己这杆秤做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则:回答如下:那您就当我这篇影评的标题是:从梅长苏再看如何成功塑造一个杰克苏角色。一直以来称霸荧屏的不都是甄嬛苏、教授苏、上仙苏等等,苏的各有不同。难得出来个这个多观众买账的万人苏,分析下如何苏的深入人心不好吗?哪位作者也难以写的完美,看清方向就好了~第四则:回答如下:形成利益集团又怎样? 你弱你有理,我强我活该吗? 祁王和林帅受追捧就功高震主就活该该灭吗? 祁王据理力争就是顶撞圣意,林帅发展壮大就是意图不轨,竟然还结交了这么多江湖人士,这是要翻天啊!!! 这是什么?这还是梁王封建统治那个逻辑:谁能治好不重要,谁在位才重要。 请问,你现在是否坚信美国那套“中国威胁论”呢?中国日益强大是否是要霸凌全球呢?第五则,还是第一位朋友:回答如下:不相信林帅势力日增会没有反义? 我倒是想起夏冬问梅长苏当年为何要帮郡主解边境之急时,梅长苏说的,:身为大梁子民,抗击外侮却要被问为什么,京中风气已到如此地步了吗? 我也不禁开始感慨现在的风气了,这些年国内没什么信仰,竟然开始不相信会有利益之外的驱动力了吗?20160108更新:---------------------------------------------------------------------------------- 好像跟多人都认定林帅和祁王这样下去“早晚会反”,“绝不相信他们会一直不反”,“谁让他们实力大到想反就能反”……好吧好吧,你们说的对,就是有实力,早晚会反。若一个如此倚重悬镜司的君王继续胡乱猜忌、罔杀忠良……我们还必须毫无作为,继续磕头万岁万岁万万岁是吗?心里还有是非吗?我觉得郡主帅!炸!了!!!!!
11月7号更新:文末再加几则评论回复。不过是一部剧似乎没什么可认真的,可是世上值得认真的文字和言论又有多少呢?并不是非要从这个剧里挖出什么证明什么,道理往往都摆在眼前我们看不到,难得有个由头让自己多想想,有什么不好呢?11月6号更新:一早看到这么多反馈,很开心,特别是有朋友很认真的指出与我不同的意见。开贴就是希望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我也把来去交流都加在文末。有兴趣的直接拖到最后来看吧~----------下面是由衷欢迎各路质疑的正文-----------对于我这样一个极少看电视剧的人而言,随大流看了琅琊榜竟欲罢不能,熬夜二刷。期间带着一个疑问:这个虚拟出来的梅长苏魅力到底在哪里?如果单单是因为是个所向披靡的完美杰克苏,靠胡歌的颜值加上苏兄的智商,最多让无知少女来舔屏,不至于让这么多观众有酣畅淋漓之感……二刷时很多台词让我有如此熟悉的感觉,让我开始怀疑梅长苏这个人物的原型,一家之言,抛砖于此,如有疏漏欢迎补充,如有不妥欢迎拍砖。前方多图预警……1、 梅长苏怎么赢的?通篇看上去梅长苏就像此区唯一一个付费玩家,信息全,帮手多,满级满装备,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唯一能限制他的只有自己的病,还有武林高手和名医神药傍身。就像涅槃重生的哈姆雷特,带着父亲留下的江湖遗产和人脉遗产掀起的王子复仇记,看上去赢的原因简单粗暴——就是人设和规则的完全不平等嘛。
只是这样吗?
在终极boss梁王的寿宴上撕逼大战结束后,静妃对这场结局有如下解释:走到这一步,并不是梅长苏的阴诡之术搅弄风云的结果,而是“天下人良心的定论”。
真相总会浮出水面,梅长苏的呕心沥血只是让冤案洗雪的更早一些、更昭彰一些。
即使没有梅长苏,也会有“后世评说”让沉冤得以昭雪。最后的赢家,不是某些人、某些家族、某个案子,而是——
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就在每个人心中的自然灵觉处。
梅长苏只是推波助澜的其中之一,他的权谋让故事更精彩,但若要把这最后的胜利归为权谋的胜利,太委屈这部片子了,太委屈了。
既然说梅长苏是其中之一,那么还有其他助苏兄开挂打boss的小伙伴们,为什么要这么死命的帮他?
为报林帅当年恩情?
为了换取功名利禄?
为了对小殊爱爱爱不完?
为了顺便达成自己的某些目的?……
或者就是为了作者任性用来烘托小苏苏金灿灿的主角光环?
这里来引用一下夏江大人的话:
都是有头有脸有光环的人物,干的却都是随时掉脑袋的事儿,为了一定不是名利,不是情爱,因为这些都不及命重要。
有什么比命更重要?
小苏苏知道:我想,跟随小苏苏的人们,一定也是一致的“同意楼上”。
来,我们听听这些舍命相助的小伙伴,一个个都是怎么说的:
金殿首告莅阳长公主是关键人物。之前犹豫再三、去而复返,一是觉得让梁王认错难度极大,二是一旦失手不仅自己没命,还要牵连满门亲眷。
这样权衡完百弊而无一利的事儿,她竟还是答应了——
为什么?
权衡的这一步是千难万险,而另一边只有一颗砝码——是非。
再说说金殿首告的备用人选——言候。
这位侯爷给靖王的回复是“就算到时候刀斧加身,也绝不退缩”。
梅长苏第一次请言候相助靖王的时候,小苏苏什么也不劝,就一句:
言侯为照顾这电视剧表现方式,低头锁眉沉思良久后还把心理活动都絮絮叨叨讲了出来:
说的多在理,不论是图名图利图安稳,都不该选择帮靖王啊。
执着的小苏苏还是那一句:
我不是聋,也不是傻,你说得这些都有道理。但还是请侯爷问问自己的心,抛开这些外因,抛开这些私欲,但问此心是否愿意?
言侯干脆!给言侯坚毅的表情点赞先。
之前言侯决定相助去拖住夏江的时候,原因是因为“这个决定让我震动——明知是陷阱,明知是虎狼之穴,可是仍然要闯,利弊得失如此明显,却仍然去救”
可见,这位侯爷和莅阳公主一样,也是三思利害、揣度得失的人,权衡之后,仍然是抛开私欲隔断,直问内心——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大家要帮的并非小苏苏,也不是靖王。
而是真相,是大是大非:
或者我们已经不太习惯这种结论了。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里,
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里,
在这个一心牟利的时代里。
扶个摔倒的老人尚且还要犹豫半天,
看见路边乞讨已经习惯性认为是骗子,
生活的愉悦大都来自吃喝玩乐再在朋友圈晒一晒,
交友为了人脉,
挣钱为了攀比,
没有信仰,没有理想,
怎么去理解这些舍生取义?但是这么多人追捧琅琊榜,除却对剧作本身制作精良的认可,一定还有触动内心的缘故。虽然大家好像一时说不清在哪里,但是在情绪被剧情起伏而牵动的时候,在看完全局感到荡气回肠的时候,一定感受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对剧照人物舍生取义之举的认可。
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良知。
如荧荧一炬,照亮此心。二、梅长苏究竟是什么人?
好的,小苏苏没开挂,只是得道者多助。
可是这样一个深得人心的形象,真的就是架空历史的虚拟人物吗?
我尝试去百度“梅长苏原型”,看到有人煞有介事依据“大梁”可能的朝代推断原型是一个叫陶弘景的人,实在没什么说服力。
我也只是二刷琅琊榜时的许多台词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忽然让我想到一位历史上与梅长苏颇为相似的人:
他也是少年天才,家学渊源,内阁首辅称其有状元之才。
也是自小研习兵法,有经略四方之志。
也是入仕不久被朝中奸佞构陷,施以重责,死而复甦。
也是即在朝中为国效力,也在江湖中有众多拥趸。
也是后半生都拖着病躯,动辄咳咳咳。
也是极富军事才能,领兵作战计谋致胜。
也是到死前还在平复叛乱,平乱后病逝归途。
他所处的朝代,也是封建王朝开始由稳定逐渐走向危机和衰败,朝中争权夺利,而他却如暗室一炬。
他身后一朝君王对他的评价是:“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这样说下来,很多应该猜到了。
没错,就是明朝一哥王守仁,心学创始人。
引钱穆先生的评价,阳明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阳明先生心学所传达的思想极其精妙,我浅薄学习实难窥豹一斑。既然在说琅琊榜,就只挑这里的人物和台词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好了。考虑到有人没接触过心学,先拣三个要点来说。一是“知行合一”。既然合一,那么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闻恶臭属知,只闻那恶臭时已经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这是人的道德觉察。二是“致良知”。去人欲,存天理,人心即是天理。良知就是是非之心,知是心之本体,只要此心不为私益所阻碍,就是致知。就像言侯那一句“愿意”,不论利弊,只论是非大意。三是“事上磨练”。心学就是要我们去修炼自己的心,在事上磨练,而不是没事时空谈心学,遇到事比谁都慌。修炼要从内求,而不是向外求。修炼得内心明镜,无物不照,遇到任何事自然有对应计策。在谈论梅长苏是否符合这几点之前,先谈谈其他几个人。3、 梅长苏的B面:夏江与梁王夏江和梁王是剧中的大小boss,之所以跟梅长苏不在一个阵营,都是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分别被俩人的老婆点明了。先是夏江,也算是有勇有谋,这方面跟梅长苏也能正经过上几招,但是最终还是上演“铁窗泪”,还被自己老婆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孩子:持心不纯,心被私欲所蒙,无法看见心中的天理、本心之善念,单有计谋与权势,终究不得善果。梁王呢?从头到尾,从祁王到靖王,始终都少不了猜忌。他坚持说皇帝的宝座让他变成这样,实则是对皇权的极度依恋和极度保护,让他也看不到心中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或者说,梅长苏就没有私欲吗?他不也是一心昭雪吗?是的,但是他昭雪的起因,并非为了自己的名利前程,所以他的最终所求就到昭雪为止,再没有多一步的私下要求:不求重返朝堂、不求位高权重、不求恢复身份。孰是孰非已然大白于天下,于愿足矣。4、 梅长苏的A面:靖王与飞流飞流看似是个贴身萌宠+僚机,在我看来还有深意。他就是一颗至纯之心。良知只是的是非之心,是非就是个好恶。向飞流这样一切不讲利弊全凭好恶,像是物理里绝对光滑表面,一个不切实际的极端模型。梅长苏没有劝住靖王去救卫铮,同时也未自己劝服不住自己而懊恼的时候,飞流直接回了一句“不用”。小苏苏立刻领悟,是自己想多了:但毕竟,飞流是个极端的例子。与之很像的,就是不那么极端、但也很典型的犟驴子靖王。心是纯善,但磨练太少,做不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意气用事如以卵击石,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只有穷尽事理,才能充分发挥天性。他比梅长苏缺的,恰是心中没有足够的良知,这良知需要从外面包罗万象中求取,实践笃行,格物致知。而不能约束自己、任情恣意,也是因为不能从我们内心的良知上精细洞察天理。于是小苏苏第一次发飙,就大骂他没有脑子。对于一向敬守此心,惊雷崩于前而不改于色的小苏苏而言,这是难得的一次情绪失控。要知道,之前靖王一次次质疑他的人品,他也不曾恼怒,该献策献策,该讲理讲理。先是犟驴子靖王误以为梅长苏以郡主当棋子来兴师问罪立规矩,小苏苏并不为自己辩解,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靖王知道该怎么做:然后是犟驴子靖王误以为梅长苏献策炸毁私炮坊来构陷太子,小苏苏也并不恼怒,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好下一步还要做什么:这些只是权谋吗?5、再看梅长苏的权谋与本心梅长苏和靖王都知道共同的目标是什么,但是靖王并不知如何实现,而梅长苏知道。他既知道目标的光明与正义,也知道将遇到的艰难与险阻,知道对手的狠辣,知道事情的复杂,知道要付出的代价,知道要做出的牺牲,知道要让心如何变得更加坚韧,知道要如何为朋友挡住风雨。他知道这个国家需要怎样的统治者,于是要帮靖王守住真性情。也知道要到达彼岸不可能没有牺牲,沾满鲜血的事,留给自己好了。飞流贵在至纯之心,但心中无事,无知无行;靖王贵在时事烦扰中仍能时时照见本心,但未能“集义”,未能事上磨练,知是良知,但终究太少;夏江问题在持心不纯,虽有谋略,但信念的根基并不稳固,虽致知,但非致良知;梁王问题在私欲遮蒙,无法用良知做判断,或者说,全然不顾良知的判断。唯有梅长苏,既怀敬心,又时时集义,不是空谈大义的理论家,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去做,不是截然为二事。若无权谋,则行无果,也不算真的知。不仅知事,更懂知人。所以他懂飞流,懂靖王,懂朝臣之心,懂宫羽之情,懂夏江,懂梁王,懂皇子争权,懂党争倾轧,而且把这些人和事都放在心上,又不掺入心里。最后用郡主的话了结吧:这颗赤子之心,让我想起阳明先生临终的遗言,只有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求。6、 最后一点牵强附会1)琅琊王氏。百度王守仁,其先祖为琅琊王氏。再百度“琅琊王氏”,第一句就是“江左王氏自导公始,而王导又是琅琊王氏之后裔。明朝时期的王守仁,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2)琅琊阁阁是找不到了,琅琊山还是有的。王守仁有首诗就是《琅琊山中》风景山中雪后增,看山雪后亦谁曾。隔溪岩犬迎人吠,饮涧飞猱踔树腾。归骑林间灯火动,鸣钟谷口暮光凝。尘踪正自韬笼在,一宿云房尚未能。这个琅琊山在安徽滁州,当年王守仁在此开坛讲学。3)一身病骨海宴在小说里有写到,梅长苏一到夏天,咳喘尤为加重。王守仁的慢性病也是咳喘不止,夏季犹重,而且冬天怕冷……看到最后竟然没有广告,太不合常理了。那就安利下阳明先生的心学,我这份信仰好了。愿自己当如小豫津,不断追求这光明之心。----------下面是欢迎继续讨论的答主交流--------考虑到保护隐私,名字匿去了这是第一位提出意见的朋友,谢谢:回答如下:感谢您的意见。其实像您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嘛,正义都是成功的人书写的嘛。为什么梁王觉得因为祁王想反就能反就要灭他?因为在他心里,“天下是朕的天下,不是萧景禹的”,在他心里,谁能治理好天下不重要,谁治理才重要。我很惊讶您不谈心学理学,却要谈皇权。难道您还觉得统治者应该是“天子”,而不是贤能?所以苏苏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天子,若无社稷,何来主君?祁王饮毒酒而尽,你觉得他败了。是的,若他心中也如梁王一般认为皇权最重要,那么他败得彻彻底底,苏苏翻案也于事无补;若他心中坚信公道自在人心、世间尚有良知与光明,那么倒下的只是他尚未来得及发出的光热。“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祁王不知父皇心中已无公道,只有皇权,这才是他唯一的遗憾。不知梁王的岂止祁王,还有当年的林帅和言侯啊!梁王最后解释说是这皇位让他变了,因为他并不相信会有魔戒不变心志的Frodo。这很难,真的很难,所以这致良知之学才需要不断修习。这部戏写得确实有不少疏漏,但我不觉得作者偏向梁王。所以我认为这部戏的可贵之处并非逻辑,而是把良知与光明向大家心中注入了一点,用理想的火炬把这个社会又照亮了一些。第二则:回答如下:是的,真相确实可能一时无法浮出水面,但是知道真相的那些人若无私欲影响,良知会促使他们推进正义。苏苏并非利用这些人帮助他报仇雪恨,而是他找到了这些和他一样希望还原事实、匡扶正义的人。这些人并非单纯的帮助苏苏,这也是他们自己的心愿。历史确实总摆脱不了任人打扮的命运,然而我们既然知道他被打扮了,说明我们心中还是有一杆秤的。读史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美与恶,我们也会拿自己这杆秤做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则:回答如下:那您就当我这篇影评的标题是:从梅长苏再看如何成功塑造一个杰克苏角色。一直以来称霸荧屏的不都是甄嬛苏、教授苏、上仙苏等等,苏的各有不同。难得出来个这个多观众买账的万人苏,分析下如何苏的深入人心不好吗?哪位作者也难以写的完美,看清方向就好了~第四则:回答如下:形成利益集团又怎样? 你弱你有理,我强我活该吗? 祁王和林帅受追捧就功高震主就活该该灭吗? 祁王据理力争就是顶撞圣意,林帅发展壮大就是意图不轨,竟然还结交了这么多江湖人士,这是要翻天啊!!! 这是什么?这还是梁王封建统治那个逻辑:谁能治好不重要,谁在位才重要。 请问,你现在是否坚信美国那套“中国威胁论”呢?中国日益强大是否是要霸凌全球呢?第五则,还是第一位朋友:回答如下:不相信林帅势力日增会没有反义? 我倒是想起夏冬问梅长苏当年为何要帮郡主解边境之急时,梅长苏说的,:身为大梁子民,抗击外侮却要被问为什么,京中风气已到如此地步了吗? 我也不禁开始感慨现在的风气了,这些年国内没什么信仰,竟然开始不相信会有利益之外的驱动力了吗?20160108更新:---------------------------------------------------------------------------------- 好像跟多人都认定林帅和祁王这样下去“早晚会反”,“绝不相信他们会一直不反”,“谁让他们实力大到想反就能反”……好吧好吧,你们说的对,就是有实力,早晚会反。若一个如此倚重悬镜司的君王继续胡乱猜忌、罔杀忠良……我们还必须毫无作为,继续磕头万岁万岁万万岁是吗?心里还有是非吗?我觉得郡主帅!炸!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琅琊榜六部尚书阵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