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90九十年代漫画书排行老漫画(国漫或港漫,可能在画王上连载过),讲述南宋时期外星人追踪十三道令牌的故事

问得好!是时候把我压箱底的老物翻出来聊聊了有一本杂志,叫做《龙漫少年星期天》我曾经真的以为他会成为国产动漫的中流砥柱这个杂志当年可谓思路非常清晰用你喜欢的日韩动漫引流,扶持优秀的国内动漫作者生存!他深度与日本的小学馆合作,在其杂志上同步连载小学馆sunday上连载的魔笛magi和名侦探柯南。收获了一大批忠实读者同时大力扶持国人的作品而且定价还不贵,8块钱但这杂志不仅有日本动漫,还有很多国产优秀的作品比如《玄皓战记》,《神契幻奇谭》,《诛神之夏》,《镇邪甲胄 剑狮》但不仅仅如此这漫画杂志还连载过韩国的漫画《新暗行御史》当年的韩国画手,也是出圈级别的世界有名啊而且这杂志打出现开始,就定位在14-18岁的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体除了尺度大外,搞笑方面也是玩梗玩的飞起韩寒当年还是文坛巨星的时候,他唯一一部武侠小说《长安乱》就漫画化过,而漫画就是在这个《龙漫少年》上连载的可惜的是,正当这杂志准备走向正规商业化的时候纸媒在国内走向了末路14年随着国内传统媒体的转型,越来越少的订阅量,昂贵的纸价,这本杂志宣布停刊杂志没了,但公司还在请记住长春吉美文化有限公司有了他们,才有了简体版《三坪房间的侵略者》轻小说有了他们,才有了《拜见女王陛下》单行本漫画
本回答基于有限的资料和见闻,仅为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经历过这个时代的读者发声,更希望业内一起重现这段故事。 一、石群中的第一把土:香港的日漫杂志谈及港漫,我们眼前都会浮现出一系列画面:写实的五官风格,硬朗的肌肉线条,密密麻麻的解说旁白,以及夸张而统一的演出风格。以至于我们谈漫画创作时,会轻易把“港漫”和“日漫”“美漫”等并列作为一种创作范式。“日系港漫”被大众忽视并不奇怪,当下最权威的中国漫画史资料、由陈维东先生编著的《中国漫画史》中也缺乏相关介绍,足见它离主流的距离。我们熟知1993年《画王》诞生是中国漫画产业的起点,这个说法一般默认指内地漫画产业。如果囊括上港台地区,日系港漫的起点和《画王》的诞生非常接近。1992年,讲谈社授权台湾东立,将原盗版漫画杂志《少年快报》转型为正版代理发行的日系漫画杂志《新少年快报》,即讲谈社《周刊少年Magazine》的中文版。1993年3月,香港东立也在推出港版《新少年快报》,1994年更名《新少年周刊》,(以下简称《新少年》),是第一个进驻香港市场的日漫杂志。(来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少年週刊)紧随其后的是集英社,于同年6月授权文化传信出版社(以下简称文传)代理发行《Ex-am》,即中文版《周刊少年Jump》(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X-am)日本漫画三大出版社中的两家几乎同时进场,拉开了香港市场日系漫画杂志大战的帷幕。1993年的《新少年快报》和1991年转型前的《少年快报》。1993年《Ex-am》创刊号。《Ex-am》是中国最早能看到正版《龙珠》连载的平台。杂志首期刊登的是四百一十回,进展到孙悟饭与沙鲁的决战。如果仅从后世影响力来看,孕育出《火凤燎原》的《新少年》其成就是一骑绝尘的。但《火凤》是2001年起步连载的作品,在上世纪末并未能助力《新少年》拿下头把交椅。仅从杂志销量来看,手执《龙珠》《全职猎人》等顶级作品的《EX-am》才是最大的赢家。不仅创下单期20万销售的佳绩,由文传发行的《龙珠》也一度达到单期17万册的销量。(资料来源:《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吴伟明.P175)在《新少年》和《EX-am》之前,并非没有刊登日本漫画的杂志,但皆为未经授权的盗版漫画杂志。获得正规授权的两本日系杂志诞生,不仅是市场正规化的开始,也给予了香港孕育本土日系漫画作者的舞台。根据日本漫画学者夏目房之介的说法,日式港漫最初的生存土壤,说来并不光鲜。日本漫画出版巨头在考虑进入香港市场时,为了避免本地读者对一本全是日本漫画的杂志心有排斥,才划出一些篇幅留给本土漫画作者。(资料来源:《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夏木房之介.P247)这个背景并不体面,但这便是香港本土日系作者最早的耕耘空间。在《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一书中,夏目房之介对于当时见闻到的日系港漫评价不高。二、在石缝中发芽的日系港漫作者最早获得在《EX-am》上连载机会的港漫作品为《继承者超人 H .V》,是创刊号唯一的港漫作品。杂志其后继续刊登了《念动少年》《星君少侠》等作品,给了曾健游、温世勤、童亦名(早期为童彦名)等作者最初的创作舞台。但《EX-am》中港漫总体占比并不高。文传于1997年末尝试推出过完全由本土作者执笔的漫画杂志《RUN-ON!》,但只推出七期便草草收场。到后期《EX-am》彻底转型为日漫杂志,不再刊登港漫作品。其实在早在《EX-am》推出同年,由自由人出版社发行的月刊《自由少年Free》已率先尝试全本土作者阵容,首发阵容也包含了《EX-am》旗下的《继承者超人H.V》。《自由少年Free》26期停刊,资料匮乏难以考据其影响。《继承者超人H.V》《EX-am》对日系港漫的推动意义,除了在其本身的市场价值外,还在于文传为重点培养日系港漫作者,于90年代中旬集结了一批作者给予赴日学习的机会,其中包括内地漫画作者胡蓉。(资料来源: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吴伟明.P175)这让日系作者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日系漫画的创作学习,而非以读者的身份靠看漫画独自摸索,可以说为后来日系港漫的创作学习开了一扇门。(尽管夏目房之介在《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一书中认为这次学习的成果有限)与《EX-am》相比,《新少年》对本土作者的支持力度似乎就小得多,其成就几乎压在了后期的《火凤燎原》和《武道狂之诗》上。虽然日系港漫作者获得创作空间的理由并不中听,但这个担心后来被证实并非耸人听闻。在新世纪初,龙珠完结后,死火海尚未形成全球热潮之时,《EX-am》和《新少年》由于忽视本土作者力量而迅速衰落。《新少年》靠《火凤燎原》和《武道狂之诗》勉强维持,一度是销售奇迹的《EX-am》则不得不在2009年选择停刊。而后期缺少本土作品的小学馆“正规军”《快乐龙》,其生命力也不及模仿者《CO-CO!》。2008年,一期杂志有三部《哆啦A梦》,却只有两部中文作品的《快乐龙》是的,《CO-CO!》作为本题的主角终于出场了。《CO-CO!》创刊于1997年,正是文传想以全本土阵容制作《RUN-ON!》大败而归那年。这本没有日本出版巨头背书、当地巅峰销量达8万册、寿命长达22年的漫画杂志,到底做了什么呢?三、打不死的小强——《CO-CO!》《CO-CO!》于1997年2月创刊,由正文社发行。和《EX-am》、《新少年周刊》不同,《CO-CO!》背后并没有一个日本出版巨头的牌匾撑腰。早期粗糙的排版、较薄的小开本规格,也暗示着其草根出身的地位。1997年的《CO-CO!》在一段时间里,《CO-CO》并非香港日系漫画杂志销路最好的。在多数时候一期销量约两万册(《来源: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吴伟明.P175),其巅峰期八万册也远远不及巅峰期的《EX-am》。虽并非第一本主推本土作品的漫画杂志,却真正称得上日系港漫的摇篮(来源:《CO-CO!》前编辑-小贝的动漫理论https://www.facebook.com/1449418855308342/posts/2200766513506902/)。《CO-CO!》的策略既不是纯粹的刊登日漫,也不是纯粹的刊登港漫,而是选择以日本品牌培养本土作者。借由和SNK、BANDAI等厂商的良好关系,《CO-CO!》拿下了许多在日本大获成功的游戏、玩具项目,交由本土作者进行漫画改编,作为产品在本土推广的助力。《CO-CO!》杂志也比《EX-am》和《新少年》安排了更多的玩具、游戏产品广告页。其中知名项目里,最早就有由黄正东改编的《一休》漫画版,和数码宝贝漫画版。我们熟知数码宝贝系列(粤称数码暴龙,为便于区分,下文将港版称为数码暴龙,内地版成为数码宝贝),印象大多是基于1999年的第一部动画剧集,事实上数码暴龙机早在1997年就推出玩具产品,并授权制作漫画。八神太一第一次出场,是在由井泽宽和薮野展也合作创作的漫画《数码兽大冒险V》中(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846161/answer/818575080),而于1999年,香港作者余远锽(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余遠鍠),则获得Bandai授权在《CO-CO!》上连载原创角色和剧情的《激斗!数码暴龙》,32话完结后,余远鍠则获得东映授权,继续执笔由《数码暴龙》动画剧集改编的漫画版。事实上,前四部动画的改编版皆由余远锽执笔。(来源:https://www.hk01.com/遊戲動漫/301404/co-co-停刊-主筆余遠鍠專訪-港產-數碼暴龍-漫畫衝出國際)余远锽凭借数码暴龙系列成为《CO-CO!》的门面作者,后续推出的福尔摩斯系列更是多次登陆三联畅销榜,并改编成了动画电影。(虽然票房惨败,但达到这个影响力的日系港漫并不多见)余远锽版《数码暴龙》漫画除了余远锽外,《CO-CO!》上还有几位代表性作者。童亦名应该是内地认知度最高的日系港漫作者,其代表作《花样梁祝》曾获得2009年金龙奖最佳幽默漫画奖。上文提到,童亦名在《EX-am》时期便开始创作《念动少年》,也是文传外派学习的作者之一,可以说是《CO-CO!》中资历最老的作者之一。(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童亦名/6879375?fr=aladdin)早期作品《风之soccer》有着不俗的动作表现力同为金龙奖获得者的作者姜智杰(K先生),则是凭《CO-CO!》(《少年漫画王》)上连载的《森巴Amigo》获得2007年金龙奖最佳儿童漫画。(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金龙奖/7366579?fr=aladdin)同时,森巴是《CO-CO!》上销路最好的漫画,也是《CO-CO!》停刊时,画在停刊寄语下的,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作品。99年出道的姜智杰,几乎是《CO-CO!》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顶梁柱。姜智杰作品《森巴》与《CO-CO!》停刊寄语。图片来源:小贝的动漫理论(来源:《CO-CO!》前编辑-小贝的动漫理论https://www.facebook.com/1449418855308342/posts/2200766513506902/)除了童亦名和姜智杰外,内地知名度较高的便是《封魔幻想》的作者力奇。同人创作出身的力奇,在同人展中被正文社编辑发掘。在完成一部悠悠球的衍生连载后,时值SNK在推广自己的掌机产品Neogeo pocket,其首发主推作品是当家之作《拳皇》的掌机版《拳皇R》,需要有漫画配合宣传。传统薄装港漫版《拳皇R》由司徒剑桥负责,日系港漫连载方面,SNK选择和正文社合作,正文社则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力奇。拳皇R游戏为了配合掌机性能,角色画风变成了适合在小屏幕上表现的Q版形象,宣传美术也因此变成了可爱的四头身,这个特性和偏向日系少年画风的力奇一拍即合。按力奇本人的说法,他是极为深度的《拳皇》系列粉丝,对故事细节了如指掌,因此合作过程非常顺畅。他本人清爽的画风和成熟的战斗分镜技巧也让看惯了肌肉猛男版的读者眼前一亮,《拳皇R-2》让力奇在日系港漫读者的范围内一炮走红,并紧接着推出了同样基于原作剧情蓝本的《拳皇R-2番外篇》、《拳皇R-X》。力奇作品《拳皇R-2》真正让力奇独当一面的作品是原创作品《封魔幻想》。在香港地区,《封魔幻想》一度被改编为网络游戏,对一部本土原创日系作品,称得上前无古人(2009年公布,2011年停运)。(来源:http://rickycomic.byethost4.com/exonline.html?i=1)除此之外,资历和童亦名相当的曾健游,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漫画作者之一。其画面绘制精致而又不乏调理,细节丰富的同时保证了画面的可读性,在当时算得上独树一帜。曾健游作品《飞天狗贼》还有其他优秀的作者,比如方米高,狐人,梅老等,不胜枚举,但缺少更详细的资料,以后有机会再细聊。如果说《EX-am》带来了日系漫画杂志的黄金时期,那《CO-CO!》便是带来了日系漫画作者的黄金时期。但谈及再多《CO-CO!》的功绩,似乎仍绕不开身为模仿者的原罪。到底《CO—CO!》是不是山寨杂志?为何它刊登了很多和《快乐龙》相似乃至重复的内容?为何内容风格有杂糅感?其实只要仔细了解,并不难回答。1.首先,《CO-CO!》是否有模仿痕迹?确实有,但并不能说针对性模仿了《快乐龙》的原版《コロコロコミック》,它更像是模仿了各家热门日漫杂志的特征杂糅在一起,并相应地降低了配置。《CO-CO!》相对于《快乐龙》的“山寨感”,一方面在于节省成本而放弃了彩印内页,另一方面在于厚度和纸质。但也因此,让《CO-CO!》从诞生的15元,到停刊前的22元,22年下来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价格区间。2.小学馆并非对《CO-CO!》的诞生蒙在鼓里。《CO-CO!》最初刊登的日本漫画都获得相应的授权。其中包括小学馆门面《哆啦A梦》。这也是造成许多读者混淆《CO-CO!》和后来者《快乐龙》的主要原因。正版的《数码兽大冒险V》、《爆旋陀螺》,在《CO-CO!》和《快乐龙》上都先后刊登过。《CO- CO!》上的哆啦A梦及授权信息。在这里已经能发现上海碧日公司(SHANGHAI VIZ)的身影,即日后《星漫》与《吉美漫画Corocoro》的合作创始方。3.为何内容风格如此杂糅?因为《CO-CO!》没有固定刊登来自一个日本出版社的作品,虽然早期的内容以小学馆为主,但也会夹杂讲谈社和集英社授权的作品(《数码兽大冒险V》的版权属于集英社)。加上一些玩具厂商授权的改编作,一本刊物里可能同时包含小学馆、讲谈社、集英社、卡普空、SNK、万代的作品,不同的版权来源代表不同的利益诉求,反映到作品里的就是风格和题材层次的不同。既可以说是混乱,也可以说是独有的多样性。《CO-CO!》旗下由本土作者创作的改编项目。来源:《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当时三大漫画杂志社讲谈社、集英社和小学馆,只有小学馆未在中国地区授权发行自己的杂志。考虑到《CO-CO!》早期小学馆作品的比重尤其高,《CO-CO!》诞生很有可能有小学馆的助力,为的就是做一次涉水实验。由于资料匮乏,我们已无从得知小学馆是否曾经考虑过把《CO-CO!》当作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但可以确定的是,倘若它不是看到日系漫画在中国市场的潜力,也不会在1999年决定亲自进场。四、日系港漫的北上尝试在集英社和讲谈社在香港市场厮杀时,小学馆显得尤其低调。这种沉寂在《CO-CO!》的高速成长下被打破。1999年,小学馆在港台地区和青文出版社合作推出《快乐龙》,在中国大陆没有从广东入手,而选择了在2002年与吉林画报社合作,直接深入内陆推出《吉林画报漫画版-吉美漫画Corocoro》(下简称《吉美》),三本都是《コロコロコミック》的中文版。陆港台三线操作,小学馆对中国市场布局的野心之大可见一斑。所以我们能在《吉美》上看到更早在《快乐龙》上刊登的、首发于台湾地区的《折纸战士》。(冷知识:《吉美》的全名特别长,其实是沿用了98年吉林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吉美漫画》系列漫画丛书的品牌,但吉林画报社和吉林美术出版社皆隶属于吉林出版集团,并不是相互从属、或者相互演变的关系。所以《吉美》的名字由出版方、日本授权方、继承过来的品牌拼接而成。)(相关背景:https://b23.tv/mE8aGr)《吉美》、《快乐龙》、《コロコロコミック》、《CO-CO!》2003年6月的《吉美漫画Corocoro》和98年的《吉美漫画》丛书《CO-CO!》也不甘落后,以地缘上最邻近的广东为入口,和迪文文化合作,推出《少年漫画王》(后更名《珠海少年漫画王》)。迪文文化便是当时奥飞的子公司。此时奥飞仍未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在专注推广自己的玩具产品。《少年漫画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本“奥飞专刊”,主推作品都为奥飞的玩具产品量身定做,最突出的就是每期封面主打的、由童亦名创作的《火力少年王》。然而在创刊号,作者甚至没能在各个作品的扉页署名,编绘一栏留下的赫然是“迪文”二字。封面全是奥飞玩具的《珠海少年漫画王》《CO-CO!》的作品里,北上最成功的是余远锽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共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发行35册单行本,其次是力奇的《封魔幻想》,共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发行22册单行本。《珠海少年漫画王》于2009年奥飞上市后停刊,《CO-CO!》进入内地的计划宣告失败。(相关背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73689/answer/25029178)《少年漫画王》以短暂的寿命,给内地漫画市场带来了一些新鲜感,作品和周边广告如此密切的互动,对于从《画王》一脉成长过来的内地漫画杂志并不多见。同期,大陆的《吉美》于2006年转型为和日版命名统一的《龙漫Corocoro》(下称龙漫),再由原星漫编辑部主导年龄层更高的《龙漫少年星期天》(下称《龙少》),即中文版《少年Sunday》。《龙漫Corocoro》和《龙漫少年星期天》一度同时发行。前《龙少》责编、现阅动文化CEO王晨在回答中提到,成立龙少时的战略方向,是不能依赖日本作品,而要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处境和态度,和当年《CO-CO!》面对《EX-am》、《新少年》时,何其的相似。(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02513/answer/1109423196)五、落幕与新的曙光小学馆的中国布局,由《快乐龙》2010年停刊开始瓦解。失去港台地区的侧翼助攻,《龙漫》与《龙少》作为大计划的一环难免显得有些孤立无援,想必也影响到高层角色时的思考方向。最终,《龙漫》与《龙少》双双折戟,小学馆的中国漫画杂志市场布局彻底结束。《少年漫画王》于2009年夭折。2019年3月,《CO-CO!》宣布停刊。同年,于2009年创刊、主打模型和特摄题材的另一本日系漫画杂志《Lucky》也静悄悄地终止了发行,而内地漫画作者刚经历完一场行业金融动荡。届时好像一切都走向了尾声,陆港作者都在怀疑漫画行业的出路。有人认为《Lucky》无法复制《CO-CO!》的成功是题材受限,但我个人认为问题更多出在内容品控。但这些历史,就会这样静悄悄地消失吗?日系港漫作者并非都随着小学馆或正文社进入内地。黄志腾于1999年4月成立于广州创立冬日社,以“和日漫三分天下”的气魄为养分,吸收了许多日系港漫作者加入。期刊的制作和内容风格和同期内地漫画杂志差异巨大,这种碰撞对一个新生行业是很可贵的。冬日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陆港作者沟通桥梁的作用。冬日社先后推出《B&G》、《漫画家》、《可乐少年》、《糖果子》、《漫画+》等多套漫画期刊,均未能获得积极的市场反响,随后冬日社走向沉寂,名存实亡。冬日社解散后,黄志腾沉寂了一段时间,成立巨手动漫公司。而曾经在冬日社活跃的作者,或是留在了巨手动漫,或者散落在了业界各处继续创作。团队或许会解散,作品可能会中止,但创作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会凝成晶石,伴随从业者在行业里游走、碰撞,在花火中生长出新的晶石。只要人还在,只要人还在乎,一切都是可期的。从业不是祭祀,无法靠集体情绪请愿某种神力降临,从业者保护好自己手里的砂石,潮水退了,仍有机会聚沙成塔。无论看上去多么微不足道的东西,只要留下来了,就多了一线希望。2021年即将到来,现在我们站在水里,手里颤颤巍巍地捧着沙子。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在乎。六、结语和稀疏的资料相对的是,这篇回答包含了我非常多的个人感情。作为广东人,童年同时受到香港和内地漫画杂志的双重影响。或许它们在宏观视角下,并没有那么掷地有声的历史地位,对我而言,却都是非常重要的回忆。当下中国最权威的资料,由陈维东先生编写的《中国漫画史》,几乎没有和日系港漫相关的内容,更使得我对这个方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查阅资料的过程也直面了一些尴尬。陆港关系今日发展到了一个尖锐对立的时期,部分作者在去年修例风波里也出现了让人失望的表现,其中门小雷的一些言行更是可耻。本文不想聚焦于政治议题,所以跳过了对争议人物的讨论。陆港本一家,港漫史也是国漫史,我不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如有机会,以后我还会继续深入这方面的了解,并继续补充回答。基于有限的资料,和个人能力与见识,本文必多有纰漏,也往不吝指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十年代漫画书排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