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长征里面的所有歌曲中女主角是什么声部?

关键词:《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复排后原战友文工团部分演职人员于“大渡河”合影
由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演出的《长征组歌》自1965年8月首演以来,激励鼓舞了几代人,用歌声将长征精神带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作品以大合唱的形式描摹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到陕北的长征路,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作品不仅是一部不同地域民族音乐曲调集大成的红色经典,更是革命的合唱,合唱的革命。
说它是革命的合唱,是因为《长征组歌》既凝聚着革命先辈的心血,也使得革命的火种得以薪火相传;说它是合唱的革命,是因为合唱说到底是西方舶来品,一般至少分为四个声部,而《长征组歌》有的乐章只有两个声部,且每个乐章都可以拿来单独演唱。《长征组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合唱的面貌,它不是单纯只追求声音共鸣,而是更注重中国字的吐字归音,它不是一脸到底的呆板样式,而是注重队形变化、动作表演,甚至连气口都带着感情。“革命的、民族的、大众的”,这也是《长征组歌》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
《长征组歌》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萧华创作的词。为庆祝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在杭州疗养时,选取了12个最具概括性的典型场景进行创作,用组诗的形式来展现长征的艰难历程。而萧华本人也是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亲历者,他14岁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他是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的先遣队队长。创作历时半年,经过反复修改,最终他完成了12首诗歌,并借用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中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做总标题。萧华的歌词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是史与诗的贯通、情与景的交融。曾任萧华秘书的李圭在回忆萧华的一篇文章里写道:“萧华同志曾多次说过:‘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边流泪一边写的。想起长征中那样的艰难困苦,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么能不难过呢?遵义会议确定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终于历尽艰险,战胜敌人。三大红军主力在陕北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么能不高兴?难过、高兴,都会使人流泪的。’”
值得一提的是,萧华作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有“娃娃司令”之称,而他出生的兴国县同样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2004年10月,原战友歌舞团复排《长征组歌》重走长征路,演出的其中一站就有兴国县。我至今仍记得,一位年迈的老妪坐在门口等待她的丈夫归来,银白色的发丝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夺目。每天,她都用一把银梳子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宛若当年的新娘,在此等候新婚丈夫的归来,而那把银梳子,正是丈夫北上长征前送给她的定情信物,却成了天人永隔的念想。当地人民对红军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看《长征组歌》的时候禁不住跟着哼唱,动情处常常流下泪水。演出结束离开兴国县的时候,他们还像当年十送红军那样送别身穿军装的我们。
1964年11月,萧华将军写完组诗后,将谱曲的任务交给了原总政歌舞团和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组成了两组不同的谱曲班子。其中,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合作完成了《长征组歌》的谱曲。组歌分别运用了红军传统歌曲和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曲调,围绕长征主题,合唱配之以领唱、重唱等艺术变化,效果十分好。1965年4月下旬,战友歌舞团的几位作曲家带着谱好的歌曲来杭州向萧华逐段试唱,萧华听后十分满意。经过完善,战友歌舞团开始了紧张排练,为参加纪念长征活动做准备。
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首演,反响十分强烈。首演后,周总理曾于当年一个月中,分别于8月6日、8月24日、8月27日3次观看《长征组歌》。8月24日晚的那场演出,周总理事先并没有打招呼,而是在秘书的陪同下来到北京人民剧场观看演出。周总理来时演出已经开始,他悄悄坐在最后一排工作人员的座位上,直到中场休息大灯亮起,观众才发现周总理,并自发起立鼓掌请总理前排落座。时任战友歌舞团团长的晨耕告诉周总理,前面留有艺术指导看节目的位子,总理这才同意,他还特意叮嘱秘书,这是公演,不要忘记去补一张票。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对着大汗淋漓的指挥唐江打趣道:你的衣服全湿了,你这是十曲大会师了。后来战友歌舞团的同志都称唐江“大会师”。也正是这场演出当晚,留下了周恩来总理与《长征组歌》演职人员的现存唯一一张合影。由于彼时技术局限,这张合影当时是分三次拍摄,由三张底片合成。合影上,总理没有坐在正中间,而是坐在了六曲《过雪山草地》领唱贾世骏的旁边。
1967年春天,贾世骏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周恩来总理唤贾世骏教他唱《过雪山草地》。贾世骏怕累着总理,就说:您不是已经唱会了吗?周总理说:再和我一起唱唱,纠正纠正。周总理对这一曲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它展现出了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辛不易,更重要的是,该曲充盈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将领鼓舞红军奋勇前行的意志随音符跃然耳畔。
“二马一贾”(指歌唱家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的精彩演唱为《长征组歌》增色不少。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们对于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人动容。例如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男中音领唱马国光,设计了四个夹在手里打的竹片,他将其称之为“四瓦”。马国光曾向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求教,为了让竹片碰撞的声音更加清脆,他还将竹片放进油锅中烹炸。至今,他妻子手中还保存有两块当初炸煳了的竹片。而《长征组歌》四曲第二代领唱褚乃辉倍加真爱的“四瓦”,也是马国光妻子烹炸过交给他的。再如九曲《报喜》领唱马玉涛,她的女高音宽厚洪亮,《报喜》正是创作人员专门根据她独特的音色和音域“量身定制”的。
舞台是遗憾的艺术,有幸的是,电影胶片将这段记忆永远保留了下来。1976年1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拍摄完成,并于当年在全国上映,反响热烈。从此,《长征组歌》成为那个时代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经典革命歌曲。
《长征组歌》陪伴周恩来总理走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患病的日子里,每当疼痛难忍,夫人邓颖超就会取出《长征组歌》的唱片,为他播放这些歌曲,听着熟悉的旋律,他用微弱的声音哼唱着“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长征组歌》不朽,长征精神不朽,它将鼓舞一代代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时刻,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受邀首次亮相广州大剧院、并作为“广州艺术节·戏剧2019”的开幕演出与观众见面,也正是向“长征精神”的庄严致意。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受邀首次亮相广州大剧院。5月31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首度加盟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的广州交响乐团,携手阎维文、王宏伟、王喆、龚爽、李扬等多位国内著名歌唱家和王海涛、关致京、金郑建等优秀的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以恢宏的制作和精湛的表演为广州观众倾情再现了伟大长征中的峥嵘岁月和英雄群像。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首度加盟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的广州交响乐团。演出在乐池中响起的、澎湃撼人的“序曲”中拉开帷幕,在吕嘉指挥的从容调度下,广州交响乐团呈现出壮硕的音场和豪迈的气魄,伴随着多媒体投影上那蜿蜒曲折的漫漫征途,一部“歌剧视听化的长征史诗”宛如旖旎奇崛的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告别瑞金的离绪与“我们终将得胜利”的豪情,湘江战役的惨烈与为理想永不后退的壮志,黔北重镇遵义的质朴民风与飞夺泸定桥的艰险壮烈,爬雪山、过草地的团结互助与艰苦卓绝……作曲家印青以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音符谱就了这部动听、动情的红色歌剧,在兼具史诗感与当代审美的舞台呈现之下,第一次亮相广州便收获了当地观众的热情肯定。一部“歌剧视听化的长征史诗”宛如旖旎奇崛的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作为广州某街道社区合唱团一员的观众苏阿姨在演出后激动地说:“《三月桃花心中开》这部作品已经是我们合唱团最常演出的保留曲目了,这次能完整地在歌剧中欣赏,体验更好、理解也更深了!以前我们总会本能地感觉到歌剧‘不好懂’,但是《长征》真的好听,而且真的特别震撼,印青老师了不起,国家大剧院了不起!”当晚的演出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与作曲家印青一样,该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此次也提前数日抵达广州,为这部值得反复推敲打磨的艺术精品全情投入。她表示:“《长征》在过去的三年间已经演出了六轮、超过三十场,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南京都是场场爆满,把它称之为‘红色爆款’我觉得还是很恰当的。观众之所以喜欢这部歌剧,是因为它让身处和平年代的观众,感受到了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时代的声音”。当晚的演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再次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无论是深切思恋的咏叹调《我的爱人你可听见》、还是苦涩不舍的二重唱《我不知该说些什么》,他都以真挚的表演和动人的歌声将彭政委的铁血柔情塑造得真实感人。阎维文说:“对于我这样一个有接近50年军龄的老兵来说,排演《长征》不但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让我在思想上不断提升的一次洗礼,我相信广州的观众们这次也一定会被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动,深刻体悟到什么是‘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喆,青年歌唱家龚爽、李扬,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王海涛、关致京、金郑建,也以细腻的表演,鲜活地塑造了平伢子、洪大夫、万霞、李文化、曾团长、军团长、刘平权等人物形象。其中,平伢子的饰演者王宏伟一曲长达10余分钟的《我舍不得离开红军》与洪大夫的饰演者王喆的《告别的时刻就要来临》所表现出的为改变旧世界而不畏牺牲的崇高境界,令许多观众感动落泪。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与来自吕梁市民间艺术团的舞蹈演员,也以壮阔的合唱、震撼的舞姿,展现出红军不惧强敌、不怕险阻的英雄气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青年歌唱家龚爽从酝酿构思到多轮演出,“用长征精神排演《长征》”始终是国家大剧院对这部歌剧不变的坚持,此次赴广州演出,从北京、广州、太原三地集结的超过二百人的演出阵容,以及调动16辆重型卡车的货物,克服了包括暴雨天气在内的种种困难因素,保障了演出的高质量呈现。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全情投入的热忱,让《长征》自2016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至今,始终一票难求。5月31日晚,座无虚席的广州大剧院歌剧厅再度印证了这部精品力作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歌剧《长征》本轮在广州的演出将持续至6月3日。6月1日晚,由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王冲、刘嵩虎、李欣桐、关致京、金郑建,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男高音声部长梁羽丰,青年歌唱家王一凤、李扬等实力唱将将继续用情酣意畅的精湛表演诠释这部代表民族精魂的艺术作品。当晚的演出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剧长征里面的所有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