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向绿心中行走的音乐会是什么?

2019-05-17 05:01
来源:
人民网
  20世纪上半叶,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作品奠定中国童话独特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年来儿童文学写作出版蓬勃发展,但童话写作尤其是秉承现实主义精神的童话精品并不多见。作家汤素兰最新作品《犇向绿心》重拾童话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现实指向凸显作家写作的问题意识;浪漫童话想象因为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现实,具有切实感召力。
《犇向绿心》同时编织两条叙事线索,展现城市化提出的生态建设等问题。在城里孩子田犇的视野中,覆盖着林木、被称为“城市绿心”的小山包被推平修建大楼,校园中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百草园”也即将改建为停车场;当代青少年对大自然的渴望、对中华农耕文化的陌生,经由一只骨雕黄牛摆件娓娓道来。
《犇向绿心》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惊蛰这一天,外婆家早已荒芜的梯田被惊醒,大地渴求耕种的心声唤醒沉睡中的骨雕黄牛。黄牛被带回云岭故乡,既唤起大地生机,又集结人心,召回外出务工的青年劳力重返农田。与此同时在城市中,田犇和同学们积极奔走,不仅成功解决停车场问题,留下“百草园”,而且在校园中多出一块“脚板丘”,使城里的孩子们识五谷、接地气。
汤素兰匠心独运,在作品中成功营造童话叙事的真善美境界。“真”即作品中强烈现实主义底色,作家以贴近少年儿童生活经验的语言,将自己对故乡的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建设性思考传递出来,鼓励今天的青少年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积极关注社会发展,有所担当。“善”和“美”则关乎童心之善、愿望之美,如作品对惊蛰的描写。“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春雷惊醒的不只是骨雕黄牛,还有城市里的草木繁花。一夜之间,田犇家中阳台长满青草,卧室里的芦笙长成竹林,走廊摆放的树墩长出树苗,客厅的紫藤秋千椅开满紫藤花,凡此种种,取细节之微,尽描摹之工,以真实生动的形象感牵动读者思绪。其中,骨雕黄牛的故事最具浪漫色彩。黄牛重返故土后,生活在云岭的人、飞禽走兽都陷入沉睡,独有黄牛在田间耕作,一夜之间犁遍云岭所有梯田,四处是泥土欢快的歌声。再比如,骨雕黄牛代表的农耕之美、充满诗意的乡愁、农人与黄牛间感人至深的依恋,在传递出善和美的同时,也赋予作品较高审美境界。
生活之树长青。作为古老的文学类型,童话所以一直葆有蓬勃生命力,离不开奇幻色彩和闪耀美善之光的浪漫主义情怀,更离不开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根脉对它的滋养。童话幻想和现实、历史的紧密关系容易被忽略,童话容易被误解为纯粹的幻想故事。事实上,童话具有积极的建构功能和鲜明的社会意义,如《犇向绿心》中,田犇舅舅田有粮从外地赶回云岭,请来考古学家、水利专家、农业专家前来考察,发现云岭梯田自然天成的储水保水系统,进而开发出自流灌溉工程和云岭农场,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童话《犇向绿心》构建起童话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重要联系,重拾我国童话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对当代童话作家如何关注现实生活、如何在写作中兼具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很有启发。关注当代青少年生活现实,以真善美引导青少年珍重传统、关怀现实,进而有所作为,这是儿童文学创作者的使命担当。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童话面世,赋予当代文学新的活力,引领更多青少年读者积极面对生活、创造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7日 20 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狄金森
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给种子以美好滋养,并唤醒所其蕴藏的伟大和神奇。——朱永新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阅读润泽成长,文学滋养童年
——“萤火虫教室”的故事
原创|曹永健
当童年遇见文学,我们的故事从此浪漫而深刻,真挚而谦卑。阅读,就是一切,阅读就是现在,就是未来。
我曾在一篇文中写道:“我一无所有,但我有一间萤火虫教室。”一间教室对于一位老师而言,就像一片土地对于农夫的意义。在这个被命名为“萤火虫教室”的空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朝向光亮。四年来,我所做的全部努力,不过是把儿童文学这个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孩子们的平凡生活。
01
打造一间阅读教室,让孩子遇见书
让教室被书环绕
让书触手可得
我无法想象出,一间没有图书的教室会是什么样子。这些年我在教室的阅读实践,只是在一点点描摹一间教室应该拥有数不清的图书的样子。
“萤火虫教室”的前身是一间美术教室,学校因为用房紧张,暂时将美术教室给我们过渡。如何因“室”制宜?我和家委会的家长们反复商量,最终我们在教室空间利用上达成了一致认识:以阅读为中心,建立一间处处有阅读气息的“萤火虫教室”。
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两侧,是两个美术作品展柜。为了唤醒孩子们对图书的关注,我把黑板左侧的展柜,用来陈列当周我要讲的故事。这个柜子我暂且称之为“陈列柜”。陈列柜的图书,孩子们不可以随意借阅,正是这个“不可以随意借阅”保持了它的神秘感,让孩子们每天十分期待我从中选取一个故事讲给他们听。我会把最近一周要讲的故事摆放在陈列柜里。这个位置十分显眼,这样一来,一部分经过我挑选的图画书就能天天与孩子们相遇。
当然,仅仅陈列,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讲述,唤醒沉睡的故事,让孩子们对阅读产生极大的热情和渴望。一经我讲完的故事,就会从陈列柜“下架”,投放到教室的图书角,成为“香饽饽”。
黑板右侧的展柜,是班级文化栏,包括班歌《萤火虫》的歌词,班级愿景,还有孩子们入学第一天拍下的合影。当然,也有若干本图书。在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图书是最需要不过了。不同于左侧陈列柜的是,右边的书可随时借阅。
打造开放的借阅环境,这是教室的应有之义。教室后部是班级阅读的重要区域。
二年级过后,我发现两个木质书架,已经远远不够摆放图书,尽管我们每个学期都要清理出上百本“旧书”捐赠出去。经与家委会商量,增加一排书架,让教室四周被书架环绕。经营不锈钢板材的楚瑞家长,为了支持孩子们的阅读,以最快的速度赶制了一排黑色系不锈钢板材书架。这样一来,“萤火虫教室”的图书柜迅速扩容,现已藏书1500册。
触手可得的好书,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概率大大增加。而这,也是一间阅读教室必要的硬件基础。
朱永新: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阅读?
朱雪晴:把每一间教室都建成图书馆
随时随地与孩子聊书
曾在湖南邵阳乡村小学支教时,我就提出“用故事喂养孩子”。几年来,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孩子们刚入小学时,我每天朗读一个故事。故事迅速消除了孩子们对学校、同学和老师的陌生感,在听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时,孩子们畅游“海底”,用智慧击败金枪鱼、大鲨鱼;在《月亮的味道》中,孩子们踮着脚尖,想去摘到月亮,那“咯嘣”一声,那么清脆,仿佛真的就品尝到了“月亮的味道”;读《生命不息》时,小萤火虫开始触碰沉重而神秘的“死亡话题”,他们朦朦胧胧感受到有一天,我们的祖辈将要“死去”,在制作“家族树”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体认到生命的源流,原来在枝繁叶茂的大家族树上,他们只是一个小小的枝丫,而泥土中的根却扎得很深。
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书里清楚地记载着什么是幸福。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嘴、自己的声音,告诉孩子书里所写的事情。这比起让孩子自己看更有意义。”请允许我暂且将“父母”改成“老师”。一位老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声音演绎故事,以朗读的方式把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带到孩子们的生命里。
随着孩子年段的上升,图画书渐渐淡出他们的阅读视野,桥梁书开始登场。我们讨论的话题也越来越有深度。
读《苹果树上的外婆》时,我们聚焦“外婆的出现和消失”,外婆为什么会出现,在什么时候又消失了,是怎么消失的?这些问题结合着孩子们的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就变成了一群人的远行。而我,总是不快也不慢地陪同着,不过是有时故意高声喊出“看,前方是一块草原!”的那个人而已。
在读《豆蔻镇的强盗与居民》时,我们讨论“强盗是怎么变成好人的?”孩子说,强盗得到了爱,强盗有了用武之地,虽然这不是孩子们的原话,但讨论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在萤火虫教室,和孩子们聊书已经是一种新常态。
孩子们会读书了,阅读量也在稳步扩大。
疫情期间(还未启动网络课堂前),我给学生开出了一个书单,“萤火虫教室”的孩子几乎是“照单全收”。多年来,萤火虫家长早有共识——买书是最重要的“投资”,对于买书,他们从来都很慷慨。
其间,我做了一次阅读反馈活动,通过微信与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我第一个访谈的对象是陈思涵,因为她爸爸早前告诉我说她假期读了三十本书。我问陈思涵读了哪些书,她如数家珍。对这个数字,我抱有一定的“怀疑”,因此在问话中,我提出的一些问题直指作品的内容,我的“刁难”并没有难倒陈思涵,广泛的阅读给了她足够的底气和勇气。
开学后,我还不定期对孩子进行“阅读访谈”。形式很简单,我把访谈对象约到办公室,孩子与我相对而坐,聊他们正在读的书,然后我会不断发问。当然,在发问前,最重要的是我的认同、倾听和等待,我的发问,更像是为孩子找到一个又一个聊书的“口子”,这一个个“口子”像极了我们师生之间的“魔法通道”。
我们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图书馆、阅读和白日梦
林忠玲:他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
把作家请到教室来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若干位作家朋友。读到某本书时,我有时向小萤火虫“炫耀”,我有这位作家的微信呢,我们什么时候还聊过天呢。我的花式“炫耀”,常常激起小萤火虫的好奇之心,从而鼓舞他们去阅读这位作家的更多作品。
三年级结束后,我就在酝酿四年级上册的共读。经朋友推荐,汤素兰老师的《犇向绿心》走入了我的视野。但这本书是否适合全班共读,我仍没有底。对于共读的书,我总是异常挑剔。暑假,我用了一天时间读完《犇向绿心》,我想就是它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犇向绿心·犇向美好未来”这个主题在我心中呼之欲出。
也是在暑假,我向汤老师发出走进“萤火虫教室”的邀约。汤老师当即回复“非常愿意”。就这样,我们迎来了深秋的共读。
在汤老师到来前,我们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细读《犇向绿心》。每一次讨论,我都写成共读笔记。其中一天,我这样写道:
最近几日,秋雨绵绵。天转凉了,是共读的好时光。读到“云岭”一节。这个名字极富诗意,云上之岭,岭上有云。云岭不但有云,还有梯田,还有美食。说到美食,我们来了个“云岭美食排行榜”。
在学生心中,排第一的是云岭的剁辣椒。湖南人爱辣椒,孩子对剁辣椒很钟情。剁辣椒蛋炒饭,剁辣椒鱼头,都令人垂涎三尺。反而是云岭花生、兰花豆,孩子们印象不深,但都有所提及。
……
活动当天,孩子们上演了文学剧场“飞来的脚板丘”,精彩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在共读课上,我和孩子们讨论“我的云岭”以及“如何返回云岭”,这些深邃的话题,在孩子们身上一一得到回应,他们的回应如金鼓之声,撞击在每个人心上。
在这次共读课上,我抛出了一个话题,“云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孩子们陷入了思考。随即有了精彩的分享。刘德凯同学说,“云岭”是我们的故乡,“云岭”意味着我们心中的“绿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像舅舅田有粮一样,去建设自己的“云岭”。
更让我感动的是,汤素兰老师在场的一番点评,她说:“小萤火虫,你们的曹老师就在不断返回他的‘云岭’,他利用寒暑假,募集资金到他的老家,也就是他的‘云岭’,带领乡村孩子阅读,这是曹老师反哺、回馈‘云岭’的一种方式。”汤老师还没讲完,我已经热泪盈眶。
也是在现场我向汤老师邀约:“亲爱的汤老师,我们五年级、六年级还要共读您的作品,您愿意再来吗?”汤老师慎重而开心地说:“我愿意。”“我愿意”三个字,表示她已把孩子们捧在了手心里。
后来,汤老师写了一篇题为《萤火虫的光芒》的文章送给孩子们,她说:“如果能重回童年,我一定要做一只萤火虫教室的小萤火虫,跟着曹老师,用好故事的智慧和光芒,照亮自己的童年,照亮自己的成长之路。”
星星点灯,只为照亮更多的阅读童年——我有一个彩色的教育梦:打造一间彩色的阅读教室
全学科阅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将育人方式改革落实在课堂
02
师生都是阅读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首先要做“领读者”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温儒敏主编说:“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温主编的“牛鼻子”说,凸显了阅读的重要性,也对教师自身的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做好“领读者”,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做好整合,打通课内与课外的樊篱。
以四年级上册为例,我根据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推荐相应的书籍。八个单元就是八本书,其中四本我将和孩子们共同精读,做到每月一本。以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语文要素的其中一条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我们共读的作品是常新港的《寒风暖鸽》。
二是做好解读,读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领读者”的应有之义是教师先要读起来,不仅仅是读起来,还要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的解读,要丰富而开阔,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胸襟和视野。《寒风暖鸽》一书中,有不少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场景、事物。读懂了这些象征,便能进一步理解书本的主题。《寒风暖鸽》书名中,一“寒”一“暖”形成对比,显然“寒风”并非仅指自然之寒风,而是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寒风”。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书中有情节,人们猎杀鸽子,那是对和平的破坏,最后鸽子又飞过城市广场的上空,战争的硝烟也已然飘散。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的冰排、解冻的河流,意指战争解冻,国家间的对立解冻。
读书要留意言下之意,还要思考言外之意。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书本。
学生亦是阅读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的领读,只是第一步。为了更好引领孩子阅读,还要针对孩子当下的阅读能力,设计导读题。由此,教师的身份也由“领读者”转为“开发者”。为了呈现一个整体的样貌,接下来仍以《寒风暖鸽》为例。
以下是我设计的六个导读题和两个阅读活动设计:
1.这本书写了哪些人?围绕这些人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2.马树一开始不愿意把猫给鲁塔,为什么后来主动提出把猫还给鲁塔?说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有人说老维卡是疯子,有人说他是天才,你赞同哪种观点?依据又是什么?
4.书中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场面,却又隐晦地写了战争和国际局势,你能找出这样的地方吗?
5.新野丸教授日语的目的是什么?对语言学习,你有什么看法?
6.书中有很多象征的地方,“寒风”“暖鸽”“漫长的寒冬”和“解冻的松花江”分别象征着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还有的阅读活动是以表格化的形式呈现:
读了这本书,找一找作者写了下面人物的哪些事件,带来了怎样的成长。
作家常新港用很多笔墨写了犹太医生,典当行老板松谷一郎,犹太学校校长刘胤,这些人物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前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到相关的地方,读一读。
围绕这些导读题和阅读活动的设计,我在课堂上会和孩子们交流讨论,它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起点。之所以说是“起点”,是因为我们只是借此起航,但非止步于此。随着师生对话的打开,我们将会漫步到一个更为开阔和深邃的阅读原野。
但不要以为只有老师才是阅读资源的开发者,在共读过程中,学生的全情参与,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碰撞,无时不在生成新的资源。学生也是阅读资源的重要“开发者”。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报告——改变,从阅读开始
朱永新:新时代、新教育、新阅读
03
共建阅读生态,
从一间阅读教室到一所所爱阅读的学校
让阅读点亮校园
我们的共读课堂,是开放的。我邀请学校老师走近“萤火虫教室”,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探讨,形成了一个共读共生的氛围。我从同伴身上,看到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参与了我发起的几次共读课后,他们开始设计自己的共读课,由模仿到主创,开出了有自己鲜明印记的儿童文学课堂。
最开始,我是把一本书的所有资料打包分享给伙伴。他们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行了,接着,是他们自己开发。二年级的戴汀老师,2018年入职,很快开发设计了《没头脑和不高兴》整本书共读。五年级的周婷老师,和伙伴一起开发了《柳林风声》整本书共读。六年级的谭春红老师、陈鹏老师开发的是高尔基的《童年》……
由“萤火虫教室”出发,一点点微光,开始点亮整个校园。经由经典作品这条深广蜿蜒的长河,我们围绕其旁,载歌载舞。那一个个被经典润泽过的生命,舒展而从容,优雅而谦卑。而这也极好地呼应了学校“相信是一种力量”的校训。阅读不就是最美好最恒久的力量吗?
借助网络平台
搭建阅读联盟
2020年冬,我受永兴县教师发展中心之邀,到县城给老师们分享了我在教室做阅读的经历。在交流环节,一个老师提问,可不可以跟着我一起来做?如果可以,如何操作?
这位老师的提问触动了我。回来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可否形成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阅读联盟?阅读联盟,将会聚一批“尺码相同”的老师,我们聚焦阅读,打开自我,拥抱世界。我将成立阅读联盟的想法和几位朋友作交流,他们听完一拍即合。于是,我们的“草台班子”开始唱“一出好戏”。阅读联盟,打破了学校与区域的限制。在这个舞台上,没有绝对的主角,人人都是参与者。
阅读联盟班级目前已经共读了《犇向绿心》一书,下一本共读的书籍是湖南本土作家吴昕孺老师的《牛本纪》。
放到十年前,苏霍姆林斯基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句话,对于我不过是千百句教育格言中的一条而已。如今随着我在教室阅读实践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分量和力量。
至于这种力量是什么,有多大,我无法像度量衡一样精确表述,我更愿意引用狄金森的《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来做回答: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萤火虫教室”的孩子,已然成为学校辨识度最高的孩子,他们走到哪读到哪,他们用阅读本身回答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一段天蓝色的阶梯,我们已迈出重要的一步。
当童年遇见文学,我们的故事从此浪漫而深刻,真挚而谦卑。
阅读,就是一切,阅读就是现在,就是未来。
作者,曹永健,湖南省长沙市青园中信小学语文教师。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1/4「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吴非: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孩子看电视和阅读的区别:科学家用实验来说明,结果很震惊.....(老师转给家长)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零点调查:新教育实验实施效果评估报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路音乐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