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分段并如何教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意如下:?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惠子相梁》《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智子疑邻》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  (三)汉朝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陈涉世家》  《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苏武》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四)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诗》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  《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张衡传》  《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  吴均,南朝人。《与朱元思书》  (五)唐朝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凉州词》《登鹳鹊楼》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过故人庄》  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存诗近千首。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杰出现实主义诗人。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存诗1400多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的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存诗近3000首。《钱塘湖春行》《忆江南》《卖炭翁》《琵琶行(并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马说》《师说》《原毁》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xie)州人。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作品。《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杜牡,字牧之,号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  岑参,诗人,是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刘禹锡,字梦得,著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  崔灏,著名诗人。《黄鹤楼》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著有《嘉 集》《六国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水调歌头》《浣溪沙》《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提倡变法。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人称王文公。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著有《王临川集》等。《伤仲永》《登飞来峰》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花了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训俭示康》《孙权劝学》  李清照,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后人辑有《漱玉集》。《武陵春》《如梦令》  陆游(1152~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过小孤山大孤山》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存词600多首。《西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文,被俘不屈,壮烈殉国。著有《指南录》等。《过零丁洋》《正气歌》《〈指南录〉后序》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约派词人。《雨霖铃》  周敦颐,字茂叔,著名哲学家。《爱莲说》  姜夔,南宋词人。《扬州慢》  (七)元明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写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窦娥冤》  张养浩  施耐庵,著有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水浒》,是在民间传说、说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杨修之死》《群英会蒋干中计》 吴承恩,在民间传说、杂剧和其他著作的基础上创作《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美猴王》  (八)清朝  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号柳泉,代表作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狼》《山市》  吴敬梓,所做《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  曹雪芹,名 ,字梦阮,好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最高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  龚自珍,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己亥杂诗》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改良主义思想家、宣传家。《敬业与乐业》  近现代文学  (一)鲁迅(1881~1936),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一件小事》(1919)、《社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是前期小说,除《祝福》选入《彷徨》,其余均选入《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1923)是前期杂文。《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是后期杂文。  鲁迅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诗集有《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卓文君》《武则天》《蔡文姬》等。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天上的街市》《屈原》(节选)。  (三)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小说有《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与《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白杨礼赞》《风景谈》《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四)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记金华双龙洞》《古代英雄的石像》《苏州园林》《。  (五)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浙江绍兴人,著名诗人、散文家。《春》《荷塘月色》《绿》。  (六)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戏剧有《茶馆》《龙须沟》等。中学课本里有《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龙须沟》(节选)、《茶馆》(节选)。  (七)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戏剧家,主要剧本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改编的电影有《林家铺子》《祝福》《春蚕》,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  (八)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小说集有《南归》《往事》等,散文集有《同情》《冰心游记》等。课本里有《小橘灯》。  (九)巴金(1904~),原名李芾甘,四川人,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日》《月》  (十)  三 外国作品 (按汉语拼音顺序)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小说《筑路》  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守财奴》  巴甫洛夫苏联书信《给青年的一封信》  达尔文英国说明文《物种起源》导言  都德法国小说《最后一课》  法布尔法国科学小品《绿色的蝈蝈》  高尔基俄国散文诗《海燕》  高尔基俄国小说《母亲》  马克?吐温美国小说《竞选州长》  莫泊桑法国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国小说《项链》  欧?亨利美国小说《警察和赞美诗》  普希金俄国诗歌《加入生活欺骗了你》  契诃夫俄国小说《变色龙》  契诃夫俄国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威尼斯商人》  伊索古希腊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古希腊寓言《蚊子和狮子》  初中语文涉及文学文化常识荟萃  一、 名词解释: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阿房宫赋的知识点  《阿房宫赋》铿锵有力,把“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剖析得很微妙。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阿房宫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房宫赋知识点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一词多义  (一)实词归纳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③族庖月更刀(一般的)  ④每至于族(筋骨交错的地方)  5、缦  ①廊腰缦回(动词,萦绕)  ②缦立远视(形容词,久长)  6、尽  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是)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二)文言虚词归纳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 连词,表转折。  ①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其  (1) 代词。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②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4、朝歌夜弦 (
唱歌
,奏乐)  5、鼎铛玉石 (当做铁锅;当做石头),金块珠砾 (当做土块;当做石子)  6、楚人一炬 (点火),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7、、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腰一样)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三)数词用作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 动词作名词。  1、燕赵之
收藏
,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 动词的意动用法。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六)形容词作动词  1、蜀山兀,阿房出(变秃了)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二)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三)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四)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
短语
后置【状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阿房宫赋的中心思想  主旨:
文章
由铺陈描写阿房宫的兴衰写起,
总结
了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版、横征暴敛以及二世而权亡的历史教训,并以此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要“哀之”更要“鉴之”,应该以“爱人”之心爱国爱民,切不可荒淫无度重蹈秦之覆辙。  《阿房宫赋》
读后感  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
文化
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  杜牧的
散文
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
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X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千二百年前,杜牧在文章结尾时的感言可谓振聋发聩,读来锵然!    文化常识介绍(任意)  1.古代文化常识介绍——避讳  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月”。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ēng”,“正月”读成“征月”。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改“姮娥”为“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这两个网上有很多  《阿房宫赋》备课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这时的中国潘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杜牧针对这种形式极力主张内平潘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愿意愿望相反。当时的皇帝年少即位,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是愤慨而有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文学文化常识】:  赋  嫔妃媵嫱  幸  锱铢  【文章整体结构】:  【明确文意】:  本文是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娇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语段品读】  第一段:  1.自行梳理文意(裸译),圈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或词。  2.参考课下注释,解决自己疑问的地方。仍然不理解的地方,用红笔圈出来。  3.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解决红笔圈出的地方。有依然无法解决,班级提出。共同解决。  4.展示自己小组翻译的结果。其他同学做纠正、补充。  5.做笔记。总结这一段出现的文言现象和文学文化常识。这一段出现的文源现象,要在头脑里搜索同一类型的文言现象写在旁边。  6.做习题。《大本》54页习题。  【课外巩固】  1.《大本》54页习题,熟练掌握知识点。  2.会译会默写第一段。  3.预习第二段,读熟。  ——待续——  阿房宫赋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1.读准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见课件)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段意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七、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八、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九、布置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预习思考题:  (l)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 论证方法;二、语言特点;三、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一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  “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洁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l)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钦”,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衫”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八)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九)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十)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这一内容,主要由教师来做。具体进程是:先指名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接着范读;最后宣布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关于解题的补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古代文化常识记忆口诀  古代文学常识有很多,又比较难记,平时遇到不会做怎么办?不用怕,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我们给你总结了记忆口诀,一起看看吧~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壁”人称赞,建安七子推“三曹”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5、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  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家长们记住了吗?给孩子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学习更轻松!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三无反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anwufan.com/shjgdq/7844.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教学生概括段落大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