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国影评王朝影评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天国王朝》的导演剪辑版都无可挑剔。首先是战争场面,小仗惊心动魄,大战荡气回肠。文戏也相当有水准,特别是台词很有古风,只有翻译成接近文言文,才有那个味道。基本上,跟着剧情走理解故事毫无压力,三个多小时也不觉得太长。剧场版是为什么剪成那个样子,实在是想不明白。由于删减太多没法一一对比,我只说几个比较重要的点。首先是开篇删了很多细节铺垫,比如神父是贝里安的堂兄,他是因为贪图贝里安的财产,才多次羞辱陷害。贝里安杀他是忍无可忍,而剧场版剪秃了,就感觉贝里安是因为一个十字架草菅人命。然后,高弗雷是领主的弟弟,他的侄儿先前以为可以继承叔叔的爵位,叔叔找到贝里安之后,侄儿想把父子俩都干掉,以后还有机会继承爵位。剧场版把这个叔侄关系给删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地方骑士,绝对不可能为了一个神父去和十字军拼命,这就成了个硬伤。一个法国小铁匠到了耶路撒冷,怎么就突然变得无所不能呢?他的神父哥哥说了,贝里安是盔甲大师,还会建造投石机。贝里安自己说当过骑兵,操纵过投石机,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刚到耶路撒冷,国王第一次召见,还问过贝里安关于守城工事的建议,国王对贝里安的军事才能大为赞赏。他的铁匠铺牌匾上写着,大丈夫,当造福苍生。整体看来,贝里安本身具备一个优秀骑士的所有素养,只可惜他出身贫贱,而高弗雷回乡,只是给了他一个合法的身份。另一个删减比较多的是女主茜贝拉,她的精彩戏份几乎都给删完了,连同她的儿子也都删没了,当时看剧场版的时候,感觉是个花瓶女主。茜贝拉15岁就有了孩子,同时也成了寡妇。后来和居伊订婚,是她母亲的意思,因为耶路撒冷王国需要圣殿骑士团的支持,贵族女子的婚姻往往都是政治联姻。茜贝拉爱上贝里安,绝大部分是出于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她认识贝里安的时候才23岁,当时也不知道,贝里安是可以托付国家的大才。后来,她想把自己的幸福和耶路撒冷王国的未来,都托付给贝里安,但万万没想到贝里安竟然拒绝了。这是本片最难理解的一点。居伊或许死不足惜,但圣殿骑士团将会有大批,支持他的骑士一同被处决。贝里安不愿因为自己上位牺牲无辜的人,他觉得这样做是一个骑士的污点,会让他良心不安。国王对贝里安的反应可能早就猜到了,只是淡淡地说,那就这样。也可能国王已经想明白了,在那样的宗教狂热之下,十字军必将遭受灾难性的打击,耶路撒冷王国终将毁灭。贝里安答不答应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顶多就是苟延残喘几年。鲍德温四世死的时候才24岁,茜贝拉拿下他的面具,看到那腐烂变形的脸,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当得知儿子也是麻风病患者的时候,茜贝拉亲手毒死了儿子鲍德温五世,绝对不能让儿子的脸变成他哥哥那样,这是一个母亲最痛苦的抉择。她说没有哪个王国值得我的孩子活在地狱,我要代替他下地狱。茜贝拉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因为孩子,把她的孩子给删了,这个人物就垮了。通过《天国王朝》这两版的对比,也反映出我们做电影解说的尴尬,无论怎么解说,相对于原片都会做大量的删减,也就是把一部完整的电影给整得七零八落。事实上,电影好看的镜头,往往都是一些无关剧情的空镜,删掉这些就大大破坏了节奏感,成了走马观花。所以,壹戈每次都推荐大家去看原片,我之所以把视频分成两部分,前面说剧情后面说戏,是因为以前做纯影评根本没人看。如果要深入《天国王朝》的核心,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宗教历史。说到底,我们看电影,看的就是人间百态,归纳起来就是所谓的人文知识,而人文的基础是历史和地理,包括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等。欧美文化,如果不了解基督教,根本无从谈起。同样,中东地区的冲突,如果不了解伊斯兰教也没法理清。《法老与众神》里面讲到,大约公元前1300年左右,摩西带领犹太人,从埃及回到故乡迦南地。他们把约柜放置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耶路撒冷因此成为犹太教的圣城。犹太教是相对封闭的,他们认为只有犹太人是和上帝签下契约的民族,所以犹太教从不外传。到凯撒时代,罗马人占领了耶路撒冷,此后很长时间耶路撒冷一直都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犹太人虽然多次起义,但都被罗马帝国残酷镇压。公元70年,提多将军烧毁了犹太教圣殿,只留下一段地基没拆,成为著名的哭墙。《角斗士》里面的罗马大角斗场,就是为纪念罗马征服耶路撒冷所建。耶稣基督诞生于罗马帝国治下的耶路撒冷附近。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就是以基督诞生为元年,所以你要知道,基督教在全世界有多么大的影响力。耶稣基督诞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从小所受的教导大都从旧约圣经而来,30岁以后开始传播上帝的福音救赎世人。耶稣的传教并不止于犹太人,任何人都可以,应该说是把犹太教推广到多民族了。但耶稣并不完全遵照旧约的说词,甚至无视摩西律法。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耶稣当然会被犹太教所排挤,然后被罗马士兵钉死在十字架上。上帝展现神迹,耶稣死后复活乘云升天,基督教在耶路撒冷乃至整个罗马帝国境内,开始秘密传播。之后几百年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都是不合法的,包括前面说过的《角斗士》时期,公元180年左右,哲学家皇帝马克·奥勒留,仍然禁止基督教公开传播。直到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才获得合法地位。到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此如日中天。基督教从犹太教诞生,也承认旧约圣经,并且耶稣在耶路撒冷受难复活,所以耶路撒冷也是基督教的圣地。公元610年,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崛起。伊斯兰教从创立之初就是一个激进的宗教,先知穆罕默德亲自组建穆斯林武装,使得伊斯兰教很快壮大,建立了阿拉伯帝国。整个阿拉伯地区到巴勒斯坦地区,延伸到土耳其,包括非洲北部和西班牙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他们像古代罗马帝国一样,把地中海变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内海。中国唐代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穆斯林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们在耶路撒冷建造清真寺,把耶路撒冷视为第三圣地。自此,耶路撒冷成为世界三大一神教共同的圣地。伊斯兰教的崛起和罗马帝国的衰落也有着很大关系。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会也随之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腹地有着延绵几百年的征战,和平统一的岁月寥寥无几。他们忙于内战,根本无法顾及遥远的中东地区,伊斯兰教才会在那个时期逐渐壮大。但在几百年间,欧洲基督教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一个被王权打压的教会,成为能够干涉政治的宗教。罗马教皇甚至可以把不听话的国王开除教籍,国王为了赢得教众支持不得不妥协。到了公元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基督徒,去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地耶路撒冷,这就开始了延绵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也就是说,十字军东征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以宗教信仰冲突为核心的战争。罗马教廷把穆斯林描绘成凶残的野蛮人,实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穆斯林的科技文化一度超越了欧洲,从同时期的建筑和手工艺品都能看出。欧洲的崛起要等到文艺复兴。把这些历史典故理顺了,我们才能充分理解,贝里安在大战前的演讲。他说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权力,也都没有权力占领耶路撒冷。我们不为上帝而战,不为君王而战,只为百姓的生命和自由而战,从而鼓舞了所有人。大主教认为贝里安的话亵渎神灵。只是,兵临城下的大主教已经没有任何威信,要在往常说这样的话,可能会被宗教法庭治罪。这部电影里,大主教完全被描绘成了一个小丑。大战结束,贝里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有何价值,萨拉丁脱口而出【没有任何价值】,然后又回头说【无上的价值】,这就看你如何理解信仰。《天国王朝》的核心就在于,到底什么是信仰?贝里安家乡的主教曾经质疑对自杀者的处置,我常常问自己:“耶酥会这样做吗?”耶稣最初的传教是以救苦救难闻名,他从不苛求于人,耶稣甚至说【要爱你的敌人】。而罗马天主教会对异教徒的憎恨,违背了基督教秉持的博爱和宽容。医生说他对信仰没什么信心,痛恨教徒假借上帝之名为非作歹。电影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狂热显然有着深刻的批判。真正的信仰是源于内心的虔诚,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强迫别人的教条。壹戈以为,《角斗士》是老雷最为工整的大片,技术方面无可挑剔。但我更喜欢《天国王朝》,原因就在于思想境界比《角斗士》要高深。一个王国的兴衰在历史长河里屡见不鲜,而一种文化形成,其影响会延绵几千年。马西墨斯从勇敢无畏的大将军沦落为奴隶角斗士,是罗马帝国的悲剧。贝里安从一个卑贱的私生子,成长为完美的骑士,却满含着人类对善良正义的渴望。强敌当前,无畏无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正直言,宁死不诳,保护弱者,勿怪天理。贝里安完全践行了誓言,是当之无愧的完美骑士,可能也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这段骑士誓言只改两个字,就很符合中国古代侠客的定义。果敢忠义,无愧【于心】。中国人很难相信有个全能的上帝,但我们相信【良心】。西方谴责一个人会说【你的信仰呢?】,而中国人会说【你的良心呢?】基督教提倡【爱人如己】,和儒家推崇的【仁者爱人】似乎大同小异。医生还说,圣者,侠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神者,仁也;存乎一念之间,在乎一心之隔。君子小人之分,在于决定平素从善或者为恶。这就是孟子的思想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能做到的都是圣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国的毁灭被骂的三个人是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