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结尾女宇航员得病了,飞船坠毁在外星球的电影的密码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什么电影?

人类航天已经走过了60年历史,塑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自然也少不了惊心动魄的危机与拯救。如果将所有的“太空救援”列出来的话,排名前三的是铁定不会变的:第一:1970年美国阿波罗13号登月自救计划:在飞往月球过程中,飞船氧气罐发生爆炸,三名宇航员命悬一线。结果采取一系列措施、甚至冒极大风险绕道月球背后(也创造了人类距离地球最远记录),终于自救成功。第二:1985年苏联礼炮七号空间站突然失联:在充满未知的情况下,苏联宇航员起飞前往拯救这个礼炮系列最辉煌的顶点,竟然神奇般交会对接成功,拯救了这个伟大的空间站。第三:1990年哈勃望远镜升空后发现不能工作:镜片、陀螺、仪器等相继出问题,代价是美国先后执行了5次航天飞机发射任务,近30名宇航员出舱行走上百次,最终将这个本应报废的望远镜续命到了2030年以后。要知道,航天飞机每次执行任务的代价至少为10亿美元!其中,《阿波罗13》被拍摄成著名的电影早在1995年就上映,哈勃望远镜拯救的事迹更是拍成了太多记录片。遗憾的是,在冷战早期创造人类航天多个首个洲际导弹、火箭、卫星、男宇航员、女宇航员、月球探测器、金星探测器、火星探测器、载人空间站的苏联/俄罗斯却从未将礼炮七号的事迹拍成电影。直到最近,《太空救援》(俄语中《礼炮七号》)上映,它在俄罗斯创造的各种电影记录已经不需要赘述了,总之足够反应出礼炮七号在苏联/俄罗斯人心目中无比辉煌的地位。貌似在国内还没上映,就不剧透了。但为大家列一个值得关注的列表,大家能够看电影过程中按图索骥。提的多是跟技术相关,大家不要打我。。。电影八大航天看点:1. 人类最成功的第二代空间站人类历史上有四代空间站,第一代单舱段单对接口(礼炮1-5号,天宫1、2,天空实验室),第二代单舱段双对接口(礼炮6、7),第三代多舱积木式(和平号),第四代多舱桁架积木式(国际空间站)。可以明显从演化历史中看出,其中最重要的起过渡作用的就是第二代空间站。礼炮七号是六号(1977-1982)的备份,但由于后发优势(1982-1991)显然更加先进。礼炮七号全景效果图,后侧和前侧各有一个飞船可以对接影片中的任务是在1985年6约6日执行的联盟-13飞船,彼时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礼炮七号待在太空,所以只有一个接口连上了。另一侧在几天后就被进步号货运飞船填上了,当然它最大的时候还是当年当年9月TKS4飞船对接成功,礼炮七号达到巅峰。大家可以关注下电影中它的舱段设计,真实还原度极高。2. 航天器轨道交会到底有多难?一秒钟飞行大约7800米/秒,这是世界上最快狙击步枪子弹的7倍还多,是世界上最快跑车速度的60倍以上,且目标失去联系完全不可控。实时状态下国际空间站“凌月”速度,当年失控的礼炮七号就这个速度(gif动图)追击它的飞船需要达到同样的速度并逐步精确靠近,把相对速度最终将到0。而且它还不老实,还在转动,难度可想而知。历史上,直到联盟飞船飞到了距离礼炮七号200米的地方,才发现它旋转的状态存在对接的可能,否则就可以直接打道回府了。3. 手动交会对接比自动对接还要高级?所有的载人航天技术都是先由无人状态实现的,所以苏美中的载人航天技术都是首先实现了航天器自动对接。由于两个航天器可以使用多种仪器信号和辅助机械,对接起来反而不难。手动操作难度却大大提高,失重、依赖人操作精确性、存在不确定性。但对于已经失去电力供应的礼炮七号而言,手动操作是唯一的选择。而且礼炮七号姿态也并不稳定,尝试对接和刀尖起舞基本没有区别。影片虽然动作上略有夸张,但基本反应真实情况。当然,这也解释了,两位宇航员实现任务目标后,获得了苏联最高国家荣誉:苏联英雄。4. 非合作目标的跟踪与捕获是种什么体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的针对一个不想配合你的航天器的操作,毕竟礼炮七号在随意飞还在旋转不是?但最后还是被联盟飞船强行跟踪、捕获、俘获、随意处置,那可是1985年!这是历史上同样真实的事件:航天飞机派出的宇航员抓住了一颗卫星并最终把它带回地球那么问题来了,你家的卫星也不太想配合被抓住,可是别人真飞到门口查水表了咋办呢?5. 失重环境下,你要动起来!失重+电力缺失+通风系统故障,在礼炮七号内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随时运动起来,否则你呼吸出来的二氧化碳就会形成气团包围住你,在你不经意之间造成严重的“中毒”。历史真实情况是,这俩人一个在礼炮七号里维修,另一个在联盟里观察,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察目标就是严防二氧化碳中毒情况。6. 躲在地球背后时,毫无办法飞船这么快运动速度,以至于90分钟就围绕地球一周,那么问题来了,其中一半左右时间是苏联的地面监控站完全无法联络的状态怎么办(处在地球背面)?答案是:凉拌,不联系了。毕竟直到2018年了,世界范围内能够实现载人航天实时联系的,也就只有美国和中国两家而已。亚平姐姐给大家上了一节51分钟的课你们觉得相貌平平?背后的天链中继卫星通信技术,那可是实打实的“天顶”科技!所以这两位维修礼炮七号时就碰到了跟地面沟通时有时无的尴尬局面。7. 提到的苏联神秘反卫星武器是什么?俩人维修危机四伏,还不想被美国人给“阴”了,地面上也一直做好随时把礼炮七号彻底摧毁的准备。在1985年,苏联人可以把礼炮七号打掉的手段包括且不限于:反卫星卫星:火箭送入轨道,平时看起来跟卫星一样,但自强力带发动机,发现目标后可以随时攻击。到1985年,苏联部署测试了至少50个。。。1985年的真实反卫星导弹发射场景反卫星导弹:地面上发、轰炸机在空中发、战斗机在空中发,各种变着法的都成功过。反卫星核武器:你没有看错,美国人先试了一个相当于100万吨TNT当量的(投在日本原子弹的50倍以上),然后苏联差点试了一个更大的!激光武器:本来是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中的核心技术之一,用来拖垮苏联,结果苏联真搞出来了而且美国都承认远远领先他们。后来苏联闲着没事儿就照美国的军事卫星,历史上美国造价数亿美元的导弹预警卫星连续飞到苏联上空5次,每次都瞎了。。8. 毛子们的空间站,的确是有酒的。。。老哥,这会儿地面看不到我们,抓紧来一杯?全人类目前有了536个宇航员,但在太空中喝过酒的都是苏/俄宇航员,只有他们是允许/强烈要求携带伏特加升空的。。电影中当然也要致敬。嗯,这很像战斗民族作风!同时,槽点也很多,不详细展开了。大家看到时候稍微留意一下,尝试感受下我们这些航天人看到导演这种安排的镜头有多么痛不欲生了。1. 航天飞机能够“抓捕”礼炮七号?别开玩笑了,不仅尺寸装不下,质量装不下,而且彼时苏美的航天器都有自毁装置,这个完全不可能。更何况美国人表示:你们救援礼炮七号的时候我们的航天飞机都在地上趴着好么?最后的航天飞机宇航员在机舱内敬礼致敬,简直是YY无敌了,估计也是俄罗斯影迷们高潮的最高点。2. 陨石就这样撞上去了?深受很多太空灾难电影剧情荼毒啊,为啥出个啥事儿都是石头块/陨石撞的?先不说这事儿纯属杜撰了(礼炮并未发生此事),就片子里那种大小的石头疙瘩,能把整个航天器撞碎了你信不?不至于只是破坏一点的。3. 绿光梗,导演你也是阴谋论么?阿波罗登月看见绿光发现外星人,礼炮计划看见绿光发现外星人,和平号看见绿光发现外星人,这些阴谋论传了多少年?没想到导演也给主角安排了一道神秘“绿光”。简直无语,推动剧情可以理解,但咱好好拍电影能不能别推波助澜阴谋论了不?4. 太空里抽烟,这个不服不行。如图,不解释了,既颠覆了人类物理(失重状态火焰接近圆形),又颠覆了宇航员基本道德规范,你觉得会有任何一个国家空间站允许明火出现么?而且还抽烟?因此,看完电影我的最大感受是:吸烟危害健康,控烟从我做起!吸烟危害健康,控烟从我做起!吸烟危害健康,控烟从我做起!
贴篇以前写的,仅从配乐的角度来聊聊这部电影。
我聊这部电影的理由就是:作死,作大死。
每一个看完《2001太空漫游》的人都是勇士。——孔子。
孔子忘记说的是,要看完(我都不敢提看懂)《2001太空漫游》还必须得听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听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得看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那我开(作)始(死)了。导演库布里克并不推崇好莱坞的职业银幕作曲家,在他的多部电影中都用了古典音乐自身的能量来辅助或深化主题(比如《发条橙》里那段著名的贝九,好吧,坏人都听贝多芬)。关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001太空漫游》在黑暗中开始,恩,开始了……应该开始了……等等,是不是我的显示器有问题了,我拍打了几下显示器,泡了杯茶,磕了一包瓜子,屏幕还是黑的。一片虚无中浮现了地球、月球、太阳三点一线的日出景象。
寂静无声。
静有很多种。比如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比如夜静春山空。但这个静更如石头记中的混沌未开,静极思动的静;是从无到有;是霍金描述的宇宙奇点前的不安与悸动。所有版本的演绎中,乐团都给予这片静足够的时间。蓄势待发——在开辟鸿蒙前,在万物生长前。空白。呼吸。然后小号的一声号角缓缓地悠远而庄严的吹响这个星球上第一缕曙光。理查施特劳斯不需要旋律,只需要用一个简单的强力五和弦C-G-C,便呈现出一个神秘而壮丽的主题。这就是著名的“世界之谜”的主题。每一个音都在寻求解决。这是一首天地自然的篇章。C是最原始的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是每一个学琴的孩子手指落于琴键的第一个音,是尼采永远循环论中出发就等待回归的始与终。紧接着两个大小调极度不和谐冲突的和弦,隐喻着天与人的对立,也是那个世界之谜的无法解决的暗示。定音鼓敲出低沉不祥的三连音。定音鼓是一种魅惑的乐器。有人说小提琴的魅惑在于它的声音接近人声。那么,定音鼓的魅惑就在于它的声音,接近心脏的跳动。乐句被有力地推动。如同一个黑洞兀自吸收着巨大而摄人心魄的能量。大小调继续转换。音色逐渐明亮灿烂。调性开始趋向回归辉煌的C大调。乐句的能量开始释放,一波一波直至乐队全奏的高潮。(在这首乐曲中,理查施特劳斯动用了管弦乐队的最大编制。)太阳升起。从此有了万物。有了欢乐与悲哀。有了生与死。有了天地乾坤间的种种。光芒万丈。管风琴在结尾奏出神圣的回音。这是神的声音。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段各达近五分钟的近乎无声的黑暗,形式上类似于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无声演奏,但放映当时只是为了让观众在巨长的影片中途得以休息,有意思的是,第一段黑暗暗合了混沌之处的虚无; 第二段黑暗出现在赫尔偷听(读唇语)两名宇航员准备废掉自己的计划后,仿佛是电脑陷入了幽暗的思考,当此时的我长久凝视着屏幕时,有种“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的不寒而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取材于尼采同名散文天书,电影选用的是第一段“日出”。老库说:愚蠢的人类们,老子提示地够明显了吧?)
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著书立说的角度来看,选用理查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非常契合主题。影片的开场用影像化的语言诠释了尼采的三种核心思想:创造、超越、永恒轮回。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大家注意,我要开始装逼了!一个磅礴日出的清晨,也是人类的第一个黎明,干涸的大地上万物躁动起来,准备迎接下一个丰沛的雨季。大猿猴凯撒一家如平常一样醒来,这个种群的国王凯撒伸展着强壮的臂膀,轻松地把身旁的初醒的野猪纳入怀中……够了,赵忠祥老师,请你从我脑中离开!
这群猿猴虽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并没有对野猪(我就说这是野猪怎么了!)表现出攻击欲望(从后面可以看到,是没有必胜的实力)。看得出,这个猩猩家族算是和善而快乐的,为了行文方便,就称它们为“快乐家族”吧。在这片资源贫瘠的大地上,弱肉强食的生态法则简单而有力地维持着秩序。对于这只猿猴来说,伙伴们撒腿就跑的情形更让它心碎吧。从水的浑浊程度可以看出,这处水源非常珍贵,正当快乐家族快乐地享用着黄水的时候,远处摸过来一群不怀好意的猿猴,因为它们天天结群来骚扰,为了行文方便,称它们为“天天兄弟”吧。因为都没有战胜对方的实力,所以它们的交战仅是隔水嘶吼,到后来情绪上来了,支配身体开始扭动,竟然演变成了“斗舞”,由于快乐家族舞技高超、舞台走位风骚,这次水源争夺战又以它们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一部分中,库布里克完全舍弃了配乐,只用自然粗粝的风声、动物撕斗时痛楚的咆哮以及背景中漠不关心无休的虫鸣来构建混沌世界。很多电影的配乐确实会对情节推进和情绪激发有强烈的推动作用,我们很难想象《蓝》或者《香水》、《和你在一起》如果失去了配乐会如何的苍白无力宛如失去灵魂。但有时,舍弃配乐而带来的原始力量更能撞击心灵,如《碟中谍4》里那几段让人屏息的精华场面也非常聪明地选择了让观众的心跳和呼吸来为电影伴奏。一天早上,一块黑色石碑如查拉图斯特拉般降临,矗立在洞穴门口,对于这个画风不和谐的违章建筑,快乐家族选择了膜拜。 原著里这样写道:“某日清晨,他和曙光一同起身,走到太阳面前,对它如是说到:你伟大的天体啊,你如果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有何幸福可言?”可以看出,查拉图斯特拉如同地球上突然出现的黑色石碑一样,是施与者,他并未希冀追随者们能一路相随,孤独感贯串全篇。长时间的无配乐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再度响起。猿猴在黑色石碑的启示下(并不是指示)捡起骨头研究,学会敲击,反复练习;又捡起更大的骨头敲击,反复练习,作为武器投入猎杀行动;再挑选更大的骨头,形成在残酷世界中赖以为生的一套习惯程序,从此,这只猿就成为了程序猿,它的每一次敲击都准确有力地配合着定音鼓如春雷般宣告着“超猿”的诞生,骨头上浸渍得越来越多的血迹成了进化的见证。这样的进化过程类似于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但其核心区别是:尼采强调的是自我超越性和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程序猿并未和石碑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互动,它接受的只是心智的开启,库布里克明确交代了程序猿琢磨骨头用途并反复实验的过程,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是“自我”意识下的,正如尼采认为,生命和人类都具有自我超越的本性,这种本性集中体现在强者、优秀者(程序猿)身上,“你们称为世界的这个东西,应当先由你们创造:你们的理性,你们的心象,你们的意志,你们的爱,这一切本当成为世界!”影片如书一样否定了神创,而提倡自我发现与创造。 超猿带领着快乐家族抄起了家伙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击溃了天天兄弟,果然,有了武器,腰杆也更直挺了。他们开始再次超越了自己,开始用两条腿站立于世!“生命是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影片最后一次出现理查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在影片的结尾。
飞行员鲍曼掐死计算机赫尔后,孤身前往目的地完成任务,在途遇黑石碑的影响下掉入了时间的漩涡。 和《哈勃》不一样的是,鲍曼目睹的宇宙光影虽仍斑斓壮阔,但在尖锐嘈杂的配乐下交织着诡异的不安。这一段长达十分钟,而且全是鲍曼的主观视角,整个宇宙像妖媚可怖的大河一样扑面而来。飞船以这样的姿态投入宇宙的怀抱。除了库布里克也是没谁了!总算有我们熟悉的场景了,似乎是地球之初。配乐突然停止,在经历前面十分钟的煎熬后,我的心感受到了无比的宁静,让我开始有余力去思考。自此影片进入了哲学层面。
飞船停在了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房间内——用停似乎并不合适,飞船仿佛从这房子诞生之时就安静地摆放在那里。鲍曼目睹了自己年老而衰,衰极而返的生命轮回。令人顶礼膜拜的结尾,《查拉》最后一次在宇宙中响起。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多次谈到永恒轮回,"万物消逝,万物复归;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死灭,万物复兴;存在之年永远运行。万物碎裂,万物复合;存在之屋宇永远雷同。万物分离,万物复聚;存在之环永远对自己忠实。存在始于每一瞬间。”当然,尼采的轮回是具有超人的排他性的,只有健康的、快乐的、孩童的才能永恒轮回,并且这样的轮回不是随波逐流毫无意志,而是带着强烈的意愿的生成、消逝、死亡的肯定。 人与宇宙,不外如此。tips:1.电影海报有意思字体设计这些字母里出现的圆是绝对意义的圆(0),三角是等边三角(y的上半部分),S是流动无痕的,有一种永恒却韵动的美。《地心引力》海报的字体也是用的这个,《星际穿越》则是致敬了它的构图。片名翻译这部电影应该称为《2001:太空奥德赛》,取自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其描述了勇敢智慧的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斗争和胜利。 tips:2,关于理查施特劳斯“日出”标题:《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曲共九章,第一章“日出”的标题是理查自拟的,其余皆采自尼采原著。作品:理查写了很多与文学作品有关的交响诗,比如《唐璜》、《堂吉诃德》、《麦克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作品。人生:理查长期服务于纳粹音乐机构,并谱写了很多曲子。战后被审判。他有一个弟子叫施泰纳,曾担任《乱世佳人》|《金刚》、《北非谍影》的配乐。
库布里克是每个细胞都刻着“牛逼”二字的导演,他一共拍了十三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几乎每部电影都成了那个领域里最牛逼的电影。斯皮尔伯格会说“爽到了你吧?我牛逼吧?”诺兰会说:“多线叙事绕到你了吧?我的数学功底吓到你了吧?我牛逼吧?”王家卫会说:“注意,这个镜头我要牛逼了;这处配乐我要牛逼了。”昆汀则说:“我要吹牛逼了!”他们都极尽巧思地在人类审美范围内提炼出独特的芳香。而库布里克全面碾压人类审美,顺带轻松越过了极少有导演能攀登的审丑高度,直达灵魂审视的层次。关于《蓝色多瑙河》不知是库布里克先有了故事和画面再想到了音乐还是在音乐中找到了拍摄的灵感,抑或是两者磷火相遇擦亮的光芒——《蓝色多瑙河》完美地奏响了人类漫步太空的华丽篇章。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蒙太奇。《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缓缓奏响,如同宇宙自身散发的神秘、大气、壮阔的气质。粗粝的血肉搏杀终于被优雅、文明、进步取代。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以下称《蓝色多瑙河》)为约翰施特劳斯创作,其形象绝妙的第一个主题首次赋予了这条河流以优美诗意的韵味。施特劳斯创作之初是为了让维也纳的男女们跟随美妙的节奏(华尔兹)蹦擦擦的:蹦擦擦,转起来;蹦擦擦,摆起来;蹦擦擦,荡起来……衣香鬓影,浅笑笙歌。后来被誉为“无词的爱国主义民歌”,渐渐成了每年的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施特劳斯笔下的多瑙河为何是蓝色的,要知道那条河“时而呈现绿色,时而呈现黄色或棕色,却从未呈现蓝色”,等到自己心智渐全,才明白人类真是奇妙的生物,我们看着床前的月光忽然跌入沉思,在一个女子似笑非笑的眼神中迷失,在平淡的生活步履中偶尔听到若断若续的音乐不可抑止的哭泣。记忆中的那个人或那个片段就这么猝不及防地以这样或那样的微小信号出现了,不真实的种种表象往往牵绊着灵魂的千丝万缕。蓝色鲜存于动植物那样的生命体内,以至于俯手可掬的大海和难以触及的蓝天都能唤起人类心中不可抑制的渴望,这种渴望不同于依赖生存所需的水与氧气,而是郁于现实绵延滋长的情感寻求慰藉的方式。
即使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心境之下,也会有相异的感受,但我相信,如果沉静聆听,多半还是能获得与他人近似的体验。大一听力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Cielito Lindo》,问我们是否听的出是哪个民族的乐曲,许多同学同时说这是墨西哥的。音乐的奇妙之处在于此吧,不同天空中的阳光眷顾地洒在同一片心灵上,身在习习寒风中的耳旁也能拂过中北美洲热情的风。当我们听着汉斯季默的《埃及王子》的配乐时,忍不住会神游那个拥有金字塔的国度;有时也会不自禁地在《达芬奇密码》神圣又神秘,充满宗教感的配乐里浑身颤栗。
《蓝色多瑙河》无论如何都是欢快的乐曲,它如漩涡一样卷入微笑的人们,给了他们一个相拥而舞的充分理由,辅以浪漫的基调。而最迷人的是序曲缓缓流淌的薄雾中,小提琴奏出的两个震音,轻轻敲响了这条河、这座城市的黎明。有趣的是,春天里被轻灵的音符唤醒的多瑙河是由大型的管弦乐团演绎的,在施特劳斯春风得意的年代还亲自指挥过两千多人的乐团来歌唱维也纳人的快乐情绪。于是,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开启了一年又一年的新春,也开启了影片里为人类与太空深情凝望、互相试探的舞步。因为《蓝色多瑙河》的配乐,人类的太空探索似乎少了份孤独,多了份浪漫相依。而美妙乐曲下人类在太空的学步仍然蹒跚,这段旅程注定坎坷。TIPS:关于约翰施特劳斯1.准确的说,谱写《蓝色多瑙河》的是小施特劳斯,他的父亲也叫约翰施特劳斯,是为维也纳圆舞曲开宗立派的牛逼人物,不过小施在音乐才华方面更为突出,虽然长期为父亲打压,仍然独立闯出来一片天地。2.小施还有两个音乐家兄弟:爱德华和约瑟夫,曾和小施一起奋斗过。3.约翰施特劳斯和理查施特劳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当然这两个施特劳斯和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也无任何关系。就好比张嘉译和张嘉佳和张佳玮和张家界的关系;也好比高尔泰和高尔基和伏尔泰和福尔泰的关系。4.老约翰对儿子学习音乐之事大为光火,他一边谱写着华丽的华尔兹还一边明拦暗阻地扼杀小约翰的演出机会(莫扎特爸和贝多芬爸哭晕在厕所),“还有闲情逸致地向世界奉献着儿子们”。在老约翰狗血的婚外情史的催生下,小约翰在9年里多了7个弟妹。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老约翰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总是作为最后一首演出。5.小施红遍欧美,妇女们竞相收集他的头发作为私人珍藏(李斯特笑而不语);勃拉姆斯也是小施的脑残粉,宁愿放弃掉自己所有的作品来换取《蓝色多瑙河》,据称,他从未错过小施的任何一场下午音乐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船坠毁在外星球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