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新歌歌词那英回应罗刹海市市

引言:那英和刀郎的“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源于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网友又掀起一番网络“大战”,而参战的主角除了歌手刀郎,另一位是素有歌坛“大姐大”的那英。为什么会有这没完没了的讨论,归根结底还是千年的真理,“同行是冤家”。同是音乐圈响当当的人物,刀郎和那英都属于顶尖音乐人,相互看不上也是情有可原。而那英的傲慢是如今网友持续争议的重点。从现存的视频来看,那英确实说过“刀郎的歌不具有审美性”之类的话,言语间全是鄙视和看不起,而至于“刀郎的歌是给农民听的”这一句并没有根据,更大的可能性是媒体概括或者演绎出来的。自从《罗刹海市》发布以来,网友在那英账号的评论区进行围追堵截,大有“不放过她”的趋势。其中当然有好言相劝的理性声音,但各种批评和谩骂也不绝于耳,已经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700万评论足以看出网络舆论的威力之大。《罗刹海市》之战不断升级,这大概是谁都想不到的。于那英而言,可谓受了无妄之灾,始料未及。她是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此前都是以正面形象活跃于《中国好声音》《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名利双收,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多年前的言论被拿出来广泛传播,她成为无法原谅的批判对象。但退一步说,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音乐的形式也是五彩缤纷的,那英发表言论表示自己不喜欢刀郎的风格,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于刀郎而言,他当年因为同行看不上而被迫退圈,早就默默地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如今,他只是单纯发布一首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新歌,本身并没有“磨刀”“复仇”的意思。在笔者看来,《罗刹海市》的歌词“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号威名”等,并非局限于娱乐圈或者音乐圈,而是批判整个社会现实,它指向的是更大的一个范围,用在文学圈、体育界、教育圈等,都是合适的,毫无违和之感。而从传统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刀郎善于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运用到音乐创作中,这本身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可是,网友对此的关注非常少,舆论走向走偏了,刀郎的良苦用心被歪曲。网友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引战”和“蹭流量”,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两位当事人如今都是骑虎难下,那英如果发声就是对号入座,有理也说不清,刀郎如果开口,稍有不慎,或许会引发更多的联想,从而引发更大的争论。你认为《罗刹海市》之战该如何解决呢?刀郎和那英谁是赢家?-【正文完】-本文为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侵权必究。财经自媒体联盟
近日,刀郎发布新专辑,其中一首和《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同名的新歌《罗刹海市》火爆全网,带有讽刺意味的歌词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对于此歌,主持人李小萌在8月1日也录制了视频对它进行了解读和点评。在视频中李小萌说道:刀郎沉寂了多年突然发了个新歌,引起轩然大波,这首歌之所以引出这么多的联想,还是因为歌词取材的故事本身力量足够强大。当然也不排除大家看热闹不嫌事大。《罗刹海市》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了马骥出海做生意的时候遇到了海难,漂到了颠倒美丑的罗刹国。蒲松龄的原文讽刺的是一种普遍的审美扭曲,在讽刺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刀郎的歌词也正是强化了这一点。比如把“驴”拆成了“马户”,把“鸡”拆成了“又鸟”,而马户不知道自己是头驴,又鸟也不知道自己是只鸡……所以就有了各种刀郎究竟在讽刺谁、讽刺什么的猜测和解读,尤其引来了很多对于娱乐圈的联想。李小萌说:“如果硬要揪出那么一个具体的人来,对于这个作品,对于创作者刀郎来说,我觉得理解得也过于窄了,一个作品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共鸣,一定不会局限在看热闹,也不会局限在那么小的一个领域或两三个人身上,能够引发大众探讨和思考,不正是一个文艺作品对于社会的意义吗?”在视频最后,李小萌表示:相比于歌曲,蒲松龄笔下的《罗刹海市》结局更讽刺,马骥为了在罗刹国当官装出了一副虚假的面孔,去迎合风俗人情,与鬼无异,而荣华富贵呢?只能到海市蜃楼里去找了。而在对刀郎这首歌的讨论当中,在每个人心中的“罗刹海市”里,我们要以怎么样的面目对待他人、世界、自己?这才是这两部《罗刹海市》带给我们真正的思考吧。编辑 苏静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加载中...APP专享直播1/10热门推荐
收起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英回应罗刹海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