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区赛龙舟在什么时候候龙舟比赛?


打着“疫情后政府补贴”旗号,“大妈组团”诈骗100多万
打着“疫情后政府补贴”旗号,“大妈组团”诈骗100多万
2021/01/25
下载APP被“客服”忽悠转账 江苏多地发生网贷诈骗案
下载APP被“客服”忽悠转账 江苏多地发生网贷诈骗案
2021/01/25
常州警方速破特大网游诈骗案:玩家转账180多次被骗455万
常州警方速破特大网游诈骗案:玩家转账180多次被骗455万
2021/01/25
冒充公检法诈骗又双叒叕“冒头”,记住两点就不会上当
冒充公检法诈骗又双叒叕“冒头”,记住两点就不会上当
2021/01/25
连云港警方查处“刷量+养号”黑灰产公司,关停服务器600余台
连云港警方查处“刷量+养号”黑灰产公司,关停服务器600余台
2020/11/03
晋安鉴定评估瓷器收购价,福州这座城市的魅力都体现在哪些方面?省城嘛配套服务齐全,教育,医疗,就业比省内其他城市都有优势,看病什么大医院多,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协和医院,省立医院,总院等等看大病基本不要去北上广……闽江穿城而过,屏山,于山,乌山,被称为三山一水的福州,屏山有镇海楼,乌山有乌塔和很多摩崖石刻,于山有白塔等,鼓楼区是福州中心区,省政府市人民政府部门所在地所以这个区是最有钱的,台江区是做生意批发市场集中的地方,晋安区是以前的郊区工业区比较多还有北锋鼓岭山区,仓山区是闽江中心的岛面积和厦门本岛一样大,学校很多有个学生街,马尾区是福州的出海口港口,长乐区是新的区以前是长乐市靠海边福州机场所在地,有很多个美丽的海滩,闽清县属于闽北山区福州闽江上游有个水口发电站,闽清有瓷器,橄榄等,永泰县在福州南边旅游县景点很多,天门山,云顶等,有好吃的芙蓉李,还有永泰光饼啥的,闽侯县离福州中心城区最近大学城所在地,福清县靠海边有汽车城等工业区,福清光饼啥的,连江县也是靠海的贵安欢乐世界比较好玩,还有水世界,罗源县也是靠海的渔业为主有个海洋世界比较好玩……平潭也是属于福州的本来,现在独立发展了,是个海岛。福州本地人说福州话,市区里现在基本说普通话,福州便宜好吃的东西有 锅边糊,海蛎饼,芋头糕,鲨鱼汤,鱼汤,鱼丸,捞化,粉干,拌面,扁肉,太平燕,牛杂汤,等这些都是本地特色的小吃大街上很多,比较有名的菜有佛跳墙,荔枝肉,醉排骨,爆炒双脆,南煎肝,粉丝鲟饭等,吃流水席的话基本这几道菜是都有的,福州的龙舟活动比较发达,很多龙舟爱好者龙舟队,福州的超市特别多,麦德龙 ,山姆会员店,永辉超市买东西很方便,每个区基本都有个万达广场,以前东街口是最热闹的地方,一到节日街上都是人挤人,福州二环内禁摩,不过不禁电动车,电动车骑着市区随便走很方便,停车一块钱,汽车市区就比较堵了,出城可以走三环比较快,汽车上牌现在不要钱,随便买,市区房价2万以上吧现在,租个单间800左右,福州大企业还是很多的,好多家上市企业,比如新大陆,星网锐捷,海欣食品,实达电脑,顶点软件,榕基软件,睿能科技,圣农食品,茶花股份,海峡环保,冠城大通,阳光城,泰禾集团,大名城,国脉科技,坤彩科技,福晶科技等,目前已开通地铁有两条,……传统的手工艺有寿山石雕这个大家都懂会玩石头的都知道,福州比较潮湿所以会玩油漆有脱胎漆器,闽侯的根雕象园头木雕,以前还有纸伞什么的,还有软木画等,都是福州特有的绝技,福州喝茶的不多但是有全国闻名的茉莉花茶,以前销量很大,福州的女的都比较强势,男的比较温柔顾家,所以女的如果嫁到福州一般都比较幸福,福州还是有地下温泉,以前有很多澡堂泡了澡躺竹椅上,现在有个温泉公园里面可以体验免费温泉泡脚,老人家泡一下养生,是个温泉之都,很多温泉度假村,福州还是会玩鱼的高手,福州的金鱼在全世界都有名,阿拉伯土豪最喜欢,福州人很好客的,七月半鬼节连过七天,每个村的过节时间不一样所以轮流过,同事朋友同学都来,以前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村里有钱的就会请闽剧团到村里唱戏,连唱七天,小时候经常在戏唱完后在剧场找钱,地上总会有小钱,现在七月半还是有过的,只是现在村都拆迁了,福州的端午节赛龙舟也很热闹,市区你可以到光明港还有浦下河去看划龙舟,福州的龙舟是村里有钱的想坐龙头的,要给划船的买烟买水有的还发钱,划的时候在龙头上放鞭炮……船上有鼓手和锣手,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凑出不同的节奏的锣鼓声,不是电视上单一的那种咚咚的鼓声,所以看起来很给力……福州本地方言有很多谚语,比如酒席都有吃鸭蛋,鸭蛋福州话和压浪是偕音,指平平安安压住大风大浪的意思。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不是民间的传说,而是明确的史料记载。《宋史·司马光传》当中有这么一段: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不仅如此,在北宋时期的《冷斋夜话》当中,也有一模一样的记载。话虽如此,但有个细节要注意,那就是当年司马光砸的都不是“缸”,而是“瓮”。缸与瓮并不是一样的东西,简单来说,缸是一种宽口窄底的容器,而瓮是窄口宽腹。如果再形象一点,就好像传统上用来装酒的那种容器,然后放大就是“瓮”。搞清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那个时候,的确没有这么巨大的缸,但如此巨大的瓮还是存在的,而且瓮的口太小,有人掉进去,不容易救出来,所以要将其砸破。司马光所处的北宋时期,缸与瓮都是存在的,但是大小完全不一样。明朝时期保留下来的最大的缸,高度也就不到七十公分,更别说是宋代,这样的高度,哪怕是有小孩子掉进去,也根本不足以有性命之忧,直接就能站起来。比起缸,如果想要烧制巨大的瓮,在技术上要容易得多。有个成语叫做“请君入瓮”,这个故事出现于唐朝时期,当时的瓮,已经能够容得下一个成年人。宋朝的时候,同样有巨大的瓮作为容器,宋朝时期的瓮,主要作为存酒的容器,此外,当时的人们经常会在院子里放上盛满水的瓮,用来防止火灾。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有小孩不小心掉进瓮中,也是情理之中的。除此之外,因为缸的烧制难度比较大,而且容量相对于瓮比较小,在明清之前,缸往往不是用来盛水的,主要是用于盛放其他的东西。比方说,盛放灯油、存放衣物,这样能够防止老鼠、虫子之类。明清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更大的缸,现在在故宫当中,经常能见到那种大的铜缸,这种缸在宫里被称作“门海”,也是用来存水,防止火灾的。相较于瓮,缸的开口比较大,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取水也更方便。明清以前,虽然有缸,但的确没有这么大的,那时候有足够淹没小孩的容器,是瓮。这一点在相关的史料记载当中也是很明确的,《宋史》与《冷斋夜话》当中,原文说的都是司马光打破了一个大瓮,救出了里面的孩子,没说过打破了水缸。只能说“司马光砸缸”的可能性很小,但司马光砸“瓮”的可能性很大。到底司马光小时候有没有砸瓮救人,就目前的资料记载来说,确有其事,宋代印刷术普及,很多的故事也传播很广,司马光的故事,也让更多的人知道。至于为什么“砸瓮”变成了“砸缸”,可能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瓮出现的越来越少,甚至许多人都分不清瓮与缸,而缸听起来更朗朗上口,所以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为什么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存在感比较低?晋朝中国历史朝代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1][2]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3]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4]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中文名称晋朝英文名称The Tsin Dynasty简称晋所属洲亚洲首都洛阳、建康主要城市睢阳、陈留、长安、广陵、江陵等官方语言雅言货币圆形方孔钱时区东八区政治体制君主制国家领袖司马炎、司马睿、司马绍等人口数量3500万(300年),1746万(五世纪初)[5] 主要民族汉族、鲜卑、匈奴、羯、氐、羌主要宗教道教、佛教、儒家国土面积543万km2(281年),302万km2(417年)[6] 政治制度三长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军事制度世兵制行政区划州制热点关注解读 如何准确把握晋朝的历史脉络?本文简要梳理了晋朝在制度史与政治史视角上与前面的汉朝、曹魏的关系,并由此切入,细密梳理了两晋史实的流变,并进而分析了晋朝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关系,希望对各位读者理解晋朝历史有所帮助。...2017-12-25国号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晋公,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历史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7],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8]。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317年三月在建业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9]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10]。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8]。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灭吴统一结束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总共96年的大乱到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了长达298年的五胡十六国及以后的南北朝纷争)。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11],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政权所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12]。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9],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13]。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14]。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叛乱。谯纵在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1][2]。司马氏起源参见:高平陵事变、司马氏专权司马家族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就是显赫的世家大族,[16]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10]。司马懿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10]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17]。此期间发生三次严重的内乱和割据战争,史称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马氏逐步掌握了执政权。统一天下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统一中国,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18][19],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20]。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刘禅见大势已去而投降,蜀汉灭亡[19][21],史称魏灭蜀之战。之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司马昭胜利后称晋王,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马炎继立后于266年建立晋朝,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2]。晋武帝施行了一系列进步政策增强国力,发展生产。此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民心不附[24]。晋和东吴在长江上游的备战形势270年河西鲜卑领主秃发树机能叛[25],次年匈奴刘猛也随之出关。272年司马炎又派何桢招降李恪平定刘猛叛乱。274年陆抗去世,275年司马炎释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树机能归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晋朝,马循平定鲜卑[8]。为了防御吴国,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与吴将陆抗对峙[26],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6年羊祜提议伐吴,遭群臣反对而作罢。277年树机能复叛,司马骏帅文鸯等败树机能,降鲜卑二十万[25]。沙漠汗被鲜卑旧贵族杀害,卫瓘平定拓跋部内乱。278年羊祜病故,临终推荐杜预镇守荆州。此时司马炎派马隆前往凉州平叛,秃发部众杀树机能降。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伐吴的时候了,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27]。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27],上游王浚、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胄军多路并进。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见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22]。世族兴起晋朝建立后,曹魏时期压抑的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抬头[10],当时出名的世族有琅玡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颍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斐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太原郭奕、清河崔琰、范阳卢钦等。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28]。晋武帝司马炎朝政方面,晋朝在历史上首先建立了门下省,三省制度完善,并且在277年创 建了国子学。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等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以侍中任恺为首张华、庾纯、温颙、向秀、和峤等一派,与尚书令贾充为首杨珧、王恂、华廙等为一派相对立,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司马骏、卫瓘、和峤等主张废衷立攸,但遭杨皇后和贾充、荀勖等人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马攸回其封国,齐王忧病而死。[28][29]军事方面,西晋立国后,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司马亮督豫州、楚王司马玮督荆州。统一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备。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显示天下太平。《晋书》山涛传:大郡武吏百人,小郡有武吏五十人,职官志:大国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整个中原没有常备军防御[30]。尽管诸侯王名义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队,镇守本国,但是晋朝实际没有出现诸侯割据,《晋书》地理志:王不之国,官于京师[31][32]。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琅玡王南渡整个江南没有诸侯王镇守。[29]贾后乱政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11],外戚杨骏托孤辅政[27],出汝南王镇守许昌。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当时杨骏执政,与贾后对立,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贾南风291年贾后藉由楚王司马玮除去杨骏及其势力[34],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34][35]。不久贾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34][35]。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此时关中羌氐叛,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郝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江统和郭钦都曾建议将胡族强制迁离,他所著《徙戎论》提出更完整的主张,晋室施行了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代替过去的强制迁徙,但是没有对有野心的分裂贵族采取迁徙和防范措施。[28][29]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33],贾后意图废除。300年太子被贾后污篾谋反,被废。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36][29]八王之乱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联合宫廷将领于京城洛阳响应。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被外戚羊玄之遥控。[28][29]八王之乱303年成都王颖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讨伐羊玄之等人,但被长沙王乂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宫廷将领逼东海王奏免长沙王乂,开城投降。长沙王乂被河间王颙将领张方杀害,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颖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36]。而后宫廷将领陈轸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晋惠帝被俘,东海王越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颙将领张方占领洛阳[28]。[29]但不久东海王越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鲜卑、乌桓等势力击败成都王颖。张方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颙与东海王和解,最后成都王颖被废,河间王颙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36]。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司马模占领长安。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成都王被害,晋惠帝病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摄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28][29]五胡乱华天灾人祸,少数民族又受到当时士族统治者极端压迫,内迁诸民族乘机举兵纷纷寻求独立谋生,造成五胡乱华[37][38],永嘉乱后士族百姓纷纷南渡自保。其中“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十六国,分别是:成汉、前赵(汉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大夏、北燕。后世由此统称16国诸多列国的那段混乱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39][29]五胡乱华前夕五胡乱华前北方外族分布图,当时外族有匈奴、羯、鲜卑、氐、羌、卢水胡、乌桓、巴人及高句丽人。八王之乱期间,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陆续叛变,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于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与罗尚在巴郡对峙。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和司马腾围攻,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割据山西西南部。由于晋朝在中原解除武备,无力平定叛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动摇了统治基础。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一场覆亡危机。[39][29]刘渊为了要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攻打洛阳,多次被击败。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石勒吞并王弥,脱离刘渊转战南下[40]。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又有蝗灾,洛阳缺粮,鲜卑拓跋部猗卢等欲派兵防御洛阳,司马越以无粮推辞,并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讨石勒,怀帝困于洛阳。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41],密诏苟晞伐之,随后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当他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此时洛阳空虚,被刘聪、王弥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41]。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39]。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29]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多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冀州的邵续、青州的曹嶷、徐龛;东北还有慕容廆、段眷;北方还有代王;西北凉州还有张氏集团。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王敦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后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刘聪死后,部将分裂[42],叛逃的多达二十万户,晋军也一度攻打到离其都城不远的绛县,靳准杀刘粲,建立晋藩天王制度,向晋朝臣属,不久遇害。石勒占领了河东,刘曜也抛弃汉旗号[43],两人都自立为赵国。刘曜载记:在凉州张寔去世之后,其弟张茂向前赵的刘曜称臣(张轨传记载张茂未降并打败了刘曜)。与晋朝对立的三个割据势力,在当时占领了晋朝五分之一的国土。[37][29]衣冠南渡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谥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44]。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压抑江东世族。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未能统一中国。明朝人所绘晋元帝司马睿像世族扰政晋元帝司马睿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下邳。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晋元帝渡江后倚重王氏,信任王导、王敦,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吴姓世族以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并为江东二豪,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45],皆由义兴周氏的周玘和顾荣、贺循、纪瞻、甘卓等平定,使江南得以稳定,史称三定江南。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纪瞻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晋怀帝蒙难司马睿被天下推举为盟主,不久被晋愍帝任命为丞相,在江东建立统治。[44][46]东晋地图东晋统治阶级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因为内部矛盾而始终未能重建巩固的全国统一政权。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44]。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47]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48]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46]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士族掌握强大的武装形成割据。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牵制,并防御王敦,削弱其兵权。[13]王敦利用祖逖去世、京城防御不足,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王敦之乱。晋元帝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当时王敦欲专权,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于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44][46]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及外戚庾亮辅政[50]。当时军事重镇分由陶侃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使得未能辅政而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温峤镇守武昌[50]。由于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史称苏峻之乱。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芜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44][46]北征五胡在东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园。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但是东晋建立后,依然进行了多次的北伐[51][29]。五胡内迁形势图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52]。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给予充分支持,不仅从库存数千匹布帛中取出三千匹支援,晋元帝命祖逖相机收复中原。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北上,晋元帝还先后派自己的次子和司马飏出兵配合祖逖[9],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于321年派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各军守寿阳,镇西将军祖逖不愿隶属其下,修武牢沿黄河防御,又得知朝廷内部王敦和刘隗矛盾重重,忧愤而死。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遂叛变[13]。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由于晋朝内部矛盾,失地得而复失。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被抵制,所以没有实现统一。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朝廷先后由褚裒、殷浩、谢尚、桓温、司马勋等多次北伐[44][46]。346年晋穆帝时,桓温、周抚、司马无忌、毛穆之、袁乔等讨伐成汉,次年讨灭。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破坏北伐,在褚裒北伐失败后引军东下武昌与殷浩争权。晋廷不许,改以殷浩、司马勋、谢尚负责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殷浩被桓温弹劾罢免。东晋与前秦对峙354年桓温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53],桓温又态度消极不进,最后晋军缺粮而撤退[13]。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攻占洛阳,修谒皇陵。358年桓温不顾朝廷要求其驻守经营洛阳,仅留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阳,自行南撤。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兵权。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代凉割据的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专权,于369年讨伐前燕[13]。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44],东晋暂时中止了北伐。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东晋对峙图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44]。[46]370年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帝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围攻襄阳,朱序坚守,于隔年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彭超围攻彭城,却被谢玄率北府兵击败。382年吕光平定西域后,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次年5月桓冲率10万军,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53]。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54]。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谢琰、桓伊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44][46]淝水之战383年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后,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泄秦军虚实,并建议速战速决。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56]。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于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淝水之战”。[44][46]谢安战后,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准备北伐支离破碎的前秦。384年谢安命谢玄、桓石虔率军北伐,谢玄等人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广固等地,并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57]以运送粮草。此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川、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邺城。但专政朝廷的司马道子忌讳谢氏功高,朝议“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令谢玄回镇淮阴,最后北伐功败垂成。[44][46]朋党之乱司马道子为晋孝武帝之弟,甚受信任。淝水之战后谢安谢玄被司马道子排挤,最后相继去世,朝廷逐渐混乱,北府军后由王恭等人统率。桓冲去世后,桓家后来由桓玄领导。390年晋孝武帝对司马道子不满,遂内以王珣、王雅入廷,外以王恭任兖州刺史、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司马道子也引王国宝及王绪抗衡,朋党乱起。[46]396年晋孝武帝被贵人张氏杀,太子继立,为晋安帝。398年王恭和 庾楷上表弹劾王国宝并领兵讨伐,殷仲堪遥援,吴姓世族也发民支持。司马道子畏惧,只好杀王国宝、王绪求和。之后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建议,任王愉江州刺史为外援。[46]桓玄次年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再度举兵。司马道子命其子司马元显为都督同王愉率军抵御。王愉被击败,联军攻至京师。司马元显收买刘牢之倒戈,王恭败死。殷仲堪与桓玄得知后退至寻阳,由桓玄任盟主,最后双方言和。朝廷为分化殷仲堪势力,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其部下杨佺期为雍州刺史。399年桓玄杀殷杨二人,并其辖地。[59][46]司马元显担忧北府军不可靠,征江东豪族佃民以建立新军,称为“乐属”。这却使“东土嚣然”,引发民变,399年孙恩率众攻陷会稽,史称孙恩之乱。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大受世族及平民信仰。400年孙恩扩张势力,江东豪族[60]及五斗米道纷纷响应,江东八郡完全沦陷。401年孙恩偱海路直袭丹徒,京师震撼。刘牢之派刘裕至海盐击败孙恩,孙恩乘船而退,又被刘裕击败。402年3月孙恩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投海而亡。余众由其妹夫卢循领导。[59][46]402年司马元显为免桓玄乘乱偷袭,抢先西征,任刘牢之为先锋,司马尚之为后部。桓玄也率军东下,大破司马尚之,刘牢之认为司马元显无用而倒戈,引桓军入建康。桓玄控制朝廷,诛杀异己,先后杀司马元显与道子,夺取刘牢之兵权,诛戮部分北府将领,提拔北府将领刘裕。桓玄最初有意革新朝廷,但最后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渐失人心。[46]谢道韫403年桓玄篡位称帝,建国桓楚。司马遵与毛璩等起兵拥晋后,刘裕同北府旧将何无忌、刘毅举兵,收复建康,桓玄挟晋安帝西撤江陵。而后桓玄又率军东下,被刘毅击败。最后桓玄逃往蜀地,途中被冯迁所杀。桓振、桓谦又挟晋安帝反抗,直到405年肃清桓氏势力,何无忌得以迎晋安帝复位,也掌控了朝廷。[59][46]走向灭亡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63]。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谯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0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随后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谯纵也自号成都王。408年晋廷派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守朱龄石率军西伐,攻占成都。谯纵败退自杀,谯蜀亡。[59][46]灭亡东晋的刘裕卢循为孙恩继承人,桓玄为安抚之任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断袭扰沿海。404年卢循由海路攻占广州,隔年晋廷为安抚而命他为广州刺史。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与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溃刘毅于桑洛州(今江西九江市),乘势攻入京师建康,史称卢偱之乱[63]。此时刘裕已赶回,卢循和徐道覆发生内讧,卢循久攻京师不破,撤守寻阳。10月徐道覆进攻江陵,为守将刘道规所败。12月卢循败于晋军,退守广州。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最后于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歼灭,投水自杀,至此乱事平定。[59][46]刘裕消灭若干异己后,为了名正言顺称帝,先后发动两次北伐[63]。当时南燕慕容超屡屡入侵,409年刘裕率军伐南燕。于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擒杀慕容超,南燕亡。而后因卢循叛乱,刘裕回师。后秦因为屡遭夏主赫连勃勃入侵,国势大衰,幼主姚泓初立。416年12月 刘裕再度北伐,连克许昌、洛阳[63]。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后秦亡。[46]但于该年冬天,留守京师的刘穆之突然去世,为免朝廷生变,刘裕不得不亲返。他命其幼子刘义真同王镇恶、沈田子等诸将防守长安,后来诸将内哄,夏主赫连勃勃率军攻击[64]。417年冬刘裕命刘义真等将领率军东归,遭夏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关中失守后,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晋恭帝。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63]东晋至此灭亡。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后,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59][46]疆域领土范围西晋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65][66][6]西晋版图东晋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败于前燕而止。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31]。东晋行政区划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31][65][66]行政区划西晋政区制度承袭东汉末期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于三国曹魏时期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晋代曹魏后,分雍、凉、梁三州之地设秦州,后分益州地设宁州,后分幽州地设平州。280年灭孙吴后得荆、扬、交、广四州,并将荆、扬两州与原曹魏荆、扬两州合并,共十九州。秦州、宁州曾经废止,后来复置。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307年分荆、江州地设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国。晋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但诸王仅得租税,王国如同郡县。诸王的军权,主要来自镇守之地。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至于公国、侯国,其地位同县[67]。[66]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2]。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67][66]政治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4]。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暂和平繁荣,但没有彻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施行偃武修文的国策以及诸王、外戚相互争权,造成八王之乱而西晋于元气大伤后[28]。中央制度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3]。世族的形成源自汉魏,主要由地方豪强、经学世家或累世为官者组成。220年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因战乱而崩溃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担任审查的中正一般为二品,但二品官几乎都为世族,使得世族获得拔选人才的权力。由于拔选往往重视家世而忽略才德,最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4][67]。九品中正制不仅维护门阀统治的主要工具,也构成其一部份。东晋时,世族政治达到巅峰,以侨姓世族为主。随晋室南迁的北方世族为“侨姓”,南方世族则为“吴姓”。东晋朝廷对吴姓世族采取排斥态度,吴姓世族也不愿与其积极合作,久之双方隔阂加深。但随者江南的开发,寒族及吴姓世族也逐渐抬头。[4][68]晋朝官员陶俑行政架构行政架构方面,朝廷的决策机关与行政机关也逐渐分立。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西晋承袭曹魏,中书监职权甚重,名实方面俱称为宰相[69]。由于地处枢近,虽然官位在尚书令之下,但权力在其之上。同时门下也自中书分到部分权力[70],共同掌管决策,尚书则掌管行政。尚书的内部架构发展较为充分,在西晋即有省、曹、郎曹三级机构,“八座”之官[69]。中书及门下直到东晋方扩张机构,中书省分局曹以协理奏章,门下至晋哀帝时建立门下省。后来皇帝为了提防权力渐盛的中书省,以门下省参与政治以牵制之。[67][68]两晋的三公虽然无实权为荣誉职,但可为皇帝顾问,该职也用来安置权臣。当时一些权臣,大多以三公录尚书事、加领中书及门下,或加领大将军、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至于监察制度,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69],直接由皇帝控制。然而其主要功能为维护皇帝威严,并非扫荡贪污[69]。御史台架构完整,属官分为监察司法的治书侍御史、维持朝殿威权的殿中侍御史和监督官吏是否渎职的侍御史。[67][68]法律制度律令方面,由于《魏律》内容繁杂,早在司马昭执政时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参考《汉律》及《魏律》来修编新法律[71]。267年完成新律,次年颁行全国,此即《晋律》。因于泰始年间颁行,又称《泰始律》[71]。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实行全中国的法典。张斐、杜预各别又为《晋律》作注本《律解》(张着)及《律本》(杜着)。经晋武帝批准后,该注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所以又与《晋律》统称“张杜律”。这种以注辅文的立法方式影响后世,如唐代的《永徽律疏》。[67][68]军事世兵制西晋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晋武帝颁布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内轻,地方方镇较不受朝廷管辖。谢安为了巩固中央,建立北府军[72]。[73]魏晋武士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外军全部兵员都来自军户。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有事出征,兵力不下10万人。驻防城内宫殿宿卫、宫门及京城宿卫为宿卫军。驻防京郊,有事出征为牙门军。中军统帅为中军将军,后改为北军中侯或中领军。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都督一般由征、镇、安、平等将军或大将军担任。州郡兵是地方军备,西晋灭孙吴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兵。并改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维持治安。但是实际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72][73]西晋军镇及八王封国分布图晋武帝颁布封国制,诸王分封郡国,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二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实际未能执行,详见晋朝诸王列表)[8]。并任一些王室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荆州、河间王颙督关中。晋武帝任诸王都督诸州军事是为了提升宗室力量避免权臣专政,但却使得地方宗室掌握军权,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西晋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统帅,监诸军次之,都督各州诸军事居末,和将军分统外军。[72][73]北府兵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征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72]。[73]晋朝武士盔甲名将羊祜、杜预、王濬、司马伷、马隆、唐彬、胡奋、卞壸[74]、刘琨、丁绍、苟晞、麴允、祖逖、张轨、陶侃、周访、桓温、谢安、刘裕经济经济方面,东晋庄园经济占据的比例比西晋更大。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发展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后来才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75]。[5]农业农业农业方面,由于兵事将休,西晋废除屯田制,将民屯田给予农民,实施占田制及荫客制,并以课田法课税[76]。占田制及荫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拥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购土地的问题并未解决。虽然课田法使地租比曹魏时重一倍,但由于农民由赋税更重的屯田农民构成,所以负担比屯田制稍微减轻[77]。由于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更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最后政府税收短缺,世族获得经济特权。[78][79]东晋时期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早在孙吴时期,江南经济日益开发。当时吴姓世族即拥有众多的庄园。晋室南迁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改善南方地广人稀的问题。侨姓世族大量开发无主地,建立方圆数十里至数百里的庄园,有效将劳动力组织起来。由于世族垄断土地,占夺田园山泽,使得贫富差距极大。所以王导曾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实施度田收租,以改变西晋时将田租与户调合一征收;咸康二年(336年)颁布“壬辰诏书”,禁止占山护泽。这些都意图减轻百姓负担。[81][79]晋朝越窑羊当时庄园除了有部曲、佃客外,还有门生及奴隶。中原人士带来北方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牛耕加快耕田速度。东晋南朝重视水利,代有修筑。最后,南方的水田普遍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生产量提高(如岭南地区一年可两熟),长久下来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78][79]手工业手工业主要由官府专营,设置少府及作部。冶炼业得到了发展,灌钢技术的发明,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工艺简便,生产效率更高,钢铁的品质也更好。在热处里技术中发明了油淬,使铸铁可锻化,最后锻件成为主导地位。纺织业用麻织成的布,马钧改良纺织机,品种及品质皆提升。当时制纸业除麻纸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纸”。纸张已经可作出雪白纸及五色花笺,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简和绢锦。制瓷业在制成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并广泛在南方地区扩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窑、瓯窑、婺州窑及德清窑。制茶业方面,由于晋代士人习惯饮茶并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种植区域进展到东南沿海。造船业归官府管理,当时大船载重达万斛以上。由于江南水路繁多,所以十分兴盛。[78][79]晋朝·盘口瓶·越窑釉商业商业方面,晋室南渡后,中原财富大多转移至江南地区,商业仍然兴盛,最大商业中心为建康、次为江陵。由于战乱与铜量不足,铸钱不足,币值处于混乱状态。贸易也有发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经营商业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粮食、布帛、鱼、盐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广州海上贸易发达,进口明珠、翡翠、犀象、香料,出口以丝绸为大宗。[78][79]文化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82]学术思想两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文化中心为建康、洛阳,在官方教育方面,晋朝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国子学,以后历朝历代延续,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教育学领域还是中国最早把书法作为教育课程进行推广的时期,在官方提倡书法教育,设立书博士。这是因为从司马懿到司马炎时代都有重视书法的传统,在《法书要录》中记载魏国的五位书法家中,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与韦诞、虞松、钟会被认为是魏国书法名家。《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此时期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不断的开发新领域与新学说。当代学派除儒教外还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83][84]、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该期间逐渐扩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84]。边疆民族的南下带来草原文化,东晋结合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之后南北双方形成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两晋的社会问题主要围绕在世族上,世族是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深深影响该时期。当代文化脱离儒教影响而发展出纯哲学、纯文学、纯艺术、纯史学及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王羲之及王献之的书法[85]、顾恺之的绘画。[86]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边疆民族内迁、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融合。由于儒学一统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兴起,使得学术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国为了生存或战争,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确保某些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提升。道家对中国科技史亦带来贡献,其外丹、内丹修炼包含多种科学。外丹包括了黄白,也就是炼金术。以炉鼎烧练铅汞来提炼丹药。丹药有些有毒,但有些有功效。内丹则以人体为炉、人的精气为材料、以神为运用来烧练成“圣胎”。它的修炼方法涵盖养生学及气功。[87]由于两晋世族生活优越,产生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清谈带来逻辑思辩的发展,以及老庄的自然观,使艺术蓬勃发展。绘画等艺术脱离儒教后走向自由探索,逐渐发展成纯艺术。佛教的推广,寺院及佛像大量出现,带动艺术创作。佛经、佛门故事的传入也拓展艺术的想像空间。到南北朝时艺术更兴盛,南方以绘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西晋时期的瓷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大墓砖画。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别为春秋隐士荣启期及竹林七贤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晋朝的学术思想,已由经学转为玄学为主。清谈则于士大夫之间广为流行。魏晋交替之际,司马氏意图夺取皇位,政治压抑,社会动荡,时称“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名节礼法流于虚伪或鄙视。此时世族苟且偷安,又心怀忧虑,遂以清谈代替,抛开现实,专尚理辩。儒学发展到最后已破落琐碎,着重考据而轻视义理,使得思想处于空窗期。玄学就在这些原因下,于240年-249年间发展并盛行[84]。[88]玄学与道教并非同物,主要书籍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思想核心为“无”,玄学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无”无法感应,但能主宰一切。玄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并将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为一体,提倡“名教出于自然”。该论点认为天下尊卑、上下关系本来即有,不可否认。由于要求老百姓“顺天知命”,受到当道者欢迎而大力提倡。[83][84][89][88]早在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即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说。西晋初年,玄学思想的代表为竹林七贤,思想各有轻重,但主要以嵇康及阮籍的思想为代表。他们崇尚“自然无为”的态度,主张“越名教而放自然”。揭露司马氏集团虚伪的“名教”外衣,对所谓“名教”礼法唾弃之。但因“任自然”观点过于极端发展,呈现出声色犬马的放荡生活。到西晋后期,玄学代表为斐頠及郭象。斐頠对“任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此时清谈之风亦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83][88]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东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清谈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不衰。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废的价值观,导致东晋朝廷逸于偏安。由于佛教东传,许诣、孙绰将佛学加入清谈,与玄学互相激汤。若干僧侣也加入清谈,传达佛学,例如竺法护、道林等人。不过仍然有人反对清谈,大多为寒族。如西晋斐頠、江敦、范宁,东晋应詹、陶侃、卞壶等人,范宁甚至着有“王何论”,严厉批评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谈仍历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终止。莆田跟潮汕和闽南跟汕尾有什么不同?让莆田人承认自己是属于闽南人,就好比让上海人承认自己是江苏人,让福清人、长乐人承认自己是莆田人,一样让人觉得可笑。一般只有潮汕、海南、广东粤西,等地方的人,他们祖上有些是来自莆田的,现在他们所讲的母语和闽南话相似,他们才会觉得莆田是属于闽南体系的。而在福建的本省,个别闽南人乐于见到自己多了一个小弟,也开始刻意宣传、甚至偷换概念说莆田人是属于闽南人。莆田人自古以来就不属于闽南地区根据莆田县志所记载,在石器时代,莆田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福建以前是属于百越中的闽越,到了封建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福建被称为闽中郡。闽中郡所属的范围,不单是现在福建全省,广东的潮汕、梅州,浙江的温州等地,在当时也是属于闽中郡。从早期的闽中郡(福建)行政划分,也能解释,为什么现在广东潮汕、梅州、浙江温州等地,他们的族谱记载着祖先是从福建迁移过来的。秦统一六国后,只废除掉闽越王的王号,名义上建立了闽中郡,实际上并未派官吏,实施有效统治。后来汉高祖上位后,恢复了之前的闽越国,把驺无诸(勾践的后裔)重新封为闽越王。时间到了西晋,在西晋太康三年,将原建安郡,拆分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兴化也就是莆田的别称,福建现在的八闽,也是后来的明朝洪武元年,将福建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虽然在封建时代,兴化也曾一度是挂在南安郡(今闽南的泉州)所辖下,但并不代表着,莆田就属于闽南。如果你非要把封建时期的管辖说成莆田人就是闽南人,那你也可以说福建人,其实就是浙江人、江苏人,因为早期的闽越也曾划入扬州、浙江管辖的范围之下。福建第一次人口有规模性的入迁、迁出,应该就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到了西晋时期有次最大的中原人与闽人的交会,史称八姓入闽。以及后来的唐、宋时期等等,不同时期都有中原人迁入福建生活,这些从中原入闽的人,他们所选择的目的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家族有记载,在唐末入闽的分为两类,一个是直接在闽北安家,另一个是在闽南安家。这里的闽南并不是讲,莆田属于闽南人,莆田是属于福建最早设县地之一,根据莆田县志及其他史书所记载: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第一次为莆田置县,后来又废除了,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又置莆田县,又被废掉。莆田与闽南一直是独立的存在,只有在不同时期,所属的管辖地被变来变去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语言上,莆田话与闽南话差别还是很大的,莆田人听不懂闽南话,闽南人也听不懂莆田话。莆田人,跟潮汕和闽南跟汕尾有什么不同莆田人与潮汕、闽南、汕尾都属于沿海地区,这几个地方相同之处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是久远时期的祖先信仰,在这几个地方都很重视,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清明节祭祖,却不能不回去。这一点可以从这几个地方的农村,每个村都有宗祠就能看出来,宗祠供奉的并不是神明,而是自己的祖先,这是属于祖先的信仰。除此之外,这几个地方的人,都是很勤劳、团结,特别能吃苦。要说这几个地方的不同之处,应该是在于语系上的分别,潮汕的语系更接近闽南系,哪怕是祖上从莆田的语系迁移过去的,但莆田语系一直不是当地的主流,会被当地的闽南语系所同化。但你要是觉得,潮汕这些地方,不会说莆田话,就表达莆田以前也是闽南语系,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像是现在很多有方言的地方,他们的后代,长期生活在普通话的地方,他们都不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了。但你能因为他们不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就认定,他们是外地人吗?并不是他们只是被大环境同化罢了,骨子里的基因,还是父母给的。除了语言上的不同,饮食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莆田的很多饮食都保留着中原人的特点,再根据当地的气候、食物进行改良成适合当地人吃的食品。比如中原地区的河南水煎包,在莆田叫煎包,莆田的煎包馅料更丰富,个头也更大。河南人喜欢以面食为主食,莆田同样也有,莆田的卤面就是属于正餐,而把面食当成正餐,在南方很少会有。中原人冬至有吃水饺的习俗,莆田吃的是汤圆,这个汤圆和水饺差不多,里面所包的都是肉馅的。最后莆田一些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冬至扫墓的习俗,而不是在清明节扫墓。结论:莆田是属于闽中地区,自古以来就不属于闽南,闽南人与莆田人一样,他们的祖先,大多数都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不能因为在某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把莆田划到闽南系的泉州管辖之下,就认为莆田人属于闽南体系的。莆田与闽南一样是属于百越中里的闽越,经过几次衣冠南渡之后,闽越与中原人同化,造成了莆田独特的方言体系。现在莆田所居住的人,从他们族谱上都可以看出来,就是以前的古原人,而不是同为闽越的闽南人。至于莆田与闽南、潮汕的关系,也只限于历史上几次衣冠南渡,家族的变迁,让他们族谱上有同一个祖先。在早期的时候,整个福建都是属于江南所管辖的,闽浙一家亲的说法在民间很流行,而在广东除了广府人所占据的为主导,其他地方也有闽粤一家亲的说法。其实不管是闽浙一家亲还是闽粤一家亲,都是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人口,大变迁造成的。对于莆田与闽南来说,因为距离很近,这种变迁是相互的,比如莆田秀屿区居住着一些惠安迁过来的人,他们会讲闽南话也会讲莆田话,惠安也有莆田迁过去的,这种两个地方交界处人口相互迁移,代表不了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赛龙舟在什么时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