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被除数和商怎么求除数480,除数是8,另一个除数是6,求商?用线段图怎么表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课本P27~30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长( )长( )
  宽( )宽( )宽( )
  高( )高(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4)用一根长1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20厘米。(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 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 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 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 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2×1.6×1.5=4.8(立方米) 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 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 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xx-xx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
  (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xx-xx年上海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
  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xx—xx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略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某月份气温最低,从某月份气温上升,5~某月份气温最高,从某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
  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
  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质数、合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2.熟练记忆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请说一说20和5的因数各有哪些?
  有的数的因数个数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让学生知道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数的因数。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2.按因数的个数分,你可以分成几类?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两个因数:2、3、5、7
  有两个以上个因数:4、6、8、9、10
  3.明确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4,6,15,49都是合数。
  注意: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表。
  5.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设计意图】
  通过质数表和顺口溜让学生熟练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6.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3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4)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8395
  3.思维训练。
  两个质数,和是9,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108-10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计数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二、研究问题:
  1、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生:第二种更好。
  师:为什么?(学生茫然)同桌讨论一下。
  生:第二种更好,因为第一种有遗漏,少了231,而第二名同学是有规律地写的,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观察第二种写法有重复或遗漏吗?
  生:没有!
  师:看来按规律写是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老师把这种写法记录下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 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 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 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 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2×1.6×1.5=4.8(立方米) 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 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 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8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
  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2-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06-1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03-09
数字大发现中班下册数学教案04-10
认识1和许多小班下册数学教案02-1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9

除法知识点总结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除法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点】:
  1、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时候,分为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能整除除数和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前者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情景下,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找到算法,在汇报时通过比较找到最好的办法。教师要指出列竖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然后,要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商“4”要写在个位上的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部分学生可能会写成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书写格式。
  2、在教学被除数不能整除除数的这种情况时,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进一步理解48/3,先将40/3,每一份只能得到一个十,余下的一个十要和8合起来再除的算理。
  第2课时淘气的猴子
  【知识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0/7、0/8…各等于多少,最后给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
  2 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除法
  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部分学生可能不会写商十位上的“0”,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
  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商是几位数。
  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4,得商“0”。
  验算。
  3 练一练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的除法。”其中第4小题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只要能想出买5瓶满足6人,买10瓶能满足10人…买25瓶正好满足30人即可。
  第三课时练习七
  【知识点】:
  练习七中第1、2、3、6小题,在计算时要养成“先计算,再估算”的良好习惯。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夺红旗”“过小河”等方面的数学竞赛,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
  第四课时练习七
  练习七中第4、5、7、8这四道小题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
  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分数除法知识点总结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1、被除数÷除数=被除数x除数的倒数。
  2、除法转化成乘法时,被除数一定不能变,“÷”变成“x”,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3、分数除法算式中出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分数、假分数再计算。
  4、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①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0)
  ②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a≠0
  b≠0)
  ③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
  三、分数除法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
  ①连除:属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或者先把所有除法转化成乘法再计算;或者依据“除以几个数,等于乘上这几个数的积”的简便方法计算。加、减法为一级运算,乘、除法为二级运算。
  ②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
  四、比: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
  1、比式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比号后面的项叫做后项,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2、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写成分数的形式,读作几比几。
  注:区分比和比值: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是整数、小数。比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3、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化简比:化简之后结果还是一个比,不是一个数。
  (1)、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两个分数的比,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也可以求出比值再写成比的形式。
  (3)、两个小数的比,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也是先化成整数比。
  4、求比值:把比号写成除号再计算,结果是一个数(或分数),相当于商,不是比。
  五、分数除法和比的应用
  1、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
  2、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或列方程解答。
  3、分数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把分数看成比)
  (1)关于甲是乙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下面方法解决问题:。
  甲=乙x几分之几
  乙=甲÷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甲÷乙
  (2)关于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可以用下面方法解决问题:
  A差÷乙=(“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
  B多几分之几
  C少几分之几
  D甲=乙±差=乙±乙x=乙±乙x=乙(1±)
  E乙=甲÷(1±)
  (多是“+”少是“–”)
  4、按比例分配: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5、画线段图:
  (1)找出单位“1”的量,先画出单位“1”,标出已知和未知。
  (2)分析数量关系。
  (3)找等量关系。
  (4)列方程。
  小数的除法知识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3.5÷5=0.7
  ②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3.5÷0.5=7
  4、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①商x除数=被除数(通用)②被除数÷商=除数
  5、商的近似数:
  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6、循环小数问题: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0.37、1.4135等。
【除法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分数除法知识点总结07-20
《分式的乘除法》知识点02-17
四年级除法知识点总结08-19
二年级除法知识点总结02-17
二年级《除法》的知识点10-1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总结05-08
《分数除法的应用》教学总结11-20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总结11-23
三年级上册《除法》知识点解析1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被除数和商怎么求除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