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本小说,中期时有个女配角男主姓阎的小说,她爹是另外一个界面的首领,最后这个女的背叛了主角?

这个剧本是我在2014年初根据《故事会》中篇故事《扁担村抬出的棺材》(1998年9月号)改编的。当时我只是一个肤浅的观众,谈不上什么创作的见解,只是靠着一点直觉,想把一个文本故事以剧本的方式写出来。七八年后的今天我把这个剧本从贴吧复制到B站,与各位小伙伴们分享

何清家的猪在宰杀前丢失,寻找不到,而后听闻猪被自己的对头胡安偷藏杀掉。何清上门讨要说法未果,二人矛盾却愈加深刻,最终在小人的挑唆下,性格倔强的两个人互不相让,在相互误会猜忌之后两败俱伤。

(何清家中,何顺娘上)

何顺娘:奴家何顺娘,自幼丧母,与爹爹相依为命,家有良田依靠,日子倒也安乐。爹爹何  清,为人本分,性情倔强。眼看年关将近,请来屠户,要将家中那出栏的肥猪宰杀  过年,不想一时大意,让那肥猪走脱了。便去到村上各户找寻,天到这般时候,怎  么还不见回来啊?

(何顺娘四处张望,何清上)

(几乎昏倒,何顺娘见状忙去搀扶)

何顺娘:爹爹,你回来了

何  清:为父口中干渴,快搀为父进去。

(何顺娘搀何清进屋坐下,倒水递给何清,何清猛饮呛着,何顺娘为何清捶背)

何顺娘:爹爹,可曾找到么

何  清:唉!村中四处寻遍,就是不见那畜生的影子,奔波半日,还不曾寻见

何顺娘:爹爹,村中养猪人家甚多,那畜生进入别家,也未可知。那村东杨家你可去找过?

何  清:胡家!这……嗳,我儿你原知道,我与那胡安乃是冤家对头,素无来往,今番前去  他家搜寻,岂不是要低声下气地恳求于他!

何顺娘:爹爹,我知你与胡大叔一向不合,但不知你二人因何结怨

何  清:这个……唉,皆因为父当年做下了一件糊涂之事!

何顺娘:啊呀爹爹,今日你若是前去他家搜寻,岂不是也要被他赶出来么

何  清:我儿说的是,正因如此,为父今日阖村找遍,偏偏避开了他家

何顺娘:既如此,女儿问你,这鹅和猪,哪一个贵,哪一个贱

何顺娘:这件事儿我倒有一个主见

何顺娘:爹爹,有道“冤家宜解不宜结”,此事本是你的过错。你理当前去赔情,多说好话,    倘若胡大叔提起旧事,要你赔偿,那鹅不值几文钱,赔他便是。待等找回了猪,你

二人又可解和,岂不是一桩美事

何  清:我儿说得有理,待为父前去胡家,一来赎偿前愆,二来寻回肥猪也好过年

(刚出去,又犹豫而返)

何顺娘:爹爹为何去而复返

何  清:嗳,那胡安平日里傲气的很,为父孤身前往,少不得要吃他的亏啊

何顺娘:爹爹,你可找村东杨老伯一同前去,倘若你二人言语不和,也可请他从中周旋。

何  清:如此甚好,哎呀,天色不早,待我快些前去了吧

何顺娘:正是:冤仇欲得解,心诚金石开(下)

(胡安家 何清,杨老伯上)

何  清:啊,杨大哥,少时胡安倘若不肯解和,你要帮我好言相劝啊

杨老伯:那个自然,哦,现来到他家门首,你前去叫门

何  清:(上前叫门)内中可有人么

何  清:(苦笑回来)呵呵,杨大哥,门内言道无人

杨老伯:既然无人怎有人声应答

何  清:哪里是无人,分明是那胡安心怀旧恨!听得是我,不愿开门

杨老伯:既如此,待我上前叫门

胡  安:哦,原来是杨大哥到此,待我前去开门

(胡安开门,请进杨老伯,何清跟着进去,被胡安拦在门外)

杨老伯:胡安,何清是我带来的,倘若有话,也该让他进来再说

(何清进门,胡安关门进屋坐下)

(杨老伯坐下,何清站在旁边)

胡  安:何清!你我二人素无来往,今日上门所为何事

何  清:呃……年关将至,小弟今日想要杀猪准备年事,不想一时不慎,叫这畜生逃脱。阖  村寻遍不见,故而来此寻找

胡  安:(怒)呸!听你之言,敢是道我私藏了你家的猪么

何  清:(接)当年事差少体面

胡  安:(接)【快板】花言巧语来诓骗

何  清:(接)老儿伤人出恶言

(白)胡安,我道你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不想却是这般小气,今日我不寻便了,杨 大哥,小弟告辞

杨老伯:胡安,你也忒意的刻薄了些

杨老伯:天时不早,我也告辞了(下)

胡  安:哈哈哈哈哈,何清啊何清,你也有今日!

薛  氏:老老,唤为妻出来何事

胡  安:适才那何清上门言道,他家的猪走失了,跑遍全村不曾寻见,来此要搜,被我轰了  出去,哈哈哈哈哈!

薛  氏:竟有这等事,想那畜生不是伶俐之物,怎会寻不见呢

胡  安:许是苍天有灵,当年他赖了我家的鹅,今日才有这等报应。他今日杀不了猪,老夫  心中高兴,你快去烧水,今日我要杀猪

薛  氏:家中只有你我二人,将那口猪杀了,如何消受得起

胡  安:消受不起,贱价卖与众乡邻。我主意已定,你休要阻拦,快去烧水,我请马屠户前  来

薛  氏:唉,想你偌大年纪,何苦与旁人争这闲气!(下)

(内传杀猪声,鸡叫之后,胡安和马虎提肉上)

马  虎:那还不是你这老儿非得连夜杀猪,折腾了这一宿,还差点儿没把我这老腰闪了,得  了,现在天也亮了,我还得赶紧回去补上一觉

胡  安:呵呵,辛苦了,辛苦了

胡  安:喂,众位高邻!昨夜我家杀猪,今日贱价卖肉啊

村民甲:老胡,你怎么想起杀猪卖肉了

村民乙:嘿嘿,你当我们都不知道?你这老小子够缺德的,这不是成心跟那何清置气么

村民丙:既如此,我来割上五斤

村民甲、乙:我们也来点儿!

(胡安割肉,分给大家,村民甲乙丙丁下,薛来上)

薛  来:这不是听说您杀猪卖肉么,侄儿我来赊上两斤

胡  安:若是旁人,赊上两斤倒也罢了,只是你么

薛  来:侄儿我还有什么不好吗

胡  安:想你父母早亡,既已成人,却不思劳作,年关将至却连年肉都买不起,你这……

薛  来:得了得了,又来这一套,给句痛快话,赊不赊

胡  安:(没好气地)无有了,只剩这猪尾一根,你拿去吧

薛  来:嘿,好你个胡老头儿,等着瞧吧,哼

(白)自前日我爹爹为了寻猪,去至胡家,不想被赶了出来。回到家中气急成病, 眼看年关将至,却生出这等事来,真不知如何是好啊

薛  来:何大叔在家吗?(推门)诶?这门怎么没关啊,嘿嘿!(进门)何大叔!(见何顺  娘)哈哈!原来小娘子在家啊

何顺娘:(怒)唗!你是怎样进来的

何顺娘:门不曾关上,你这样冒失地进来,就不怕问一个私闯民宅之罪么

薛  来:呀嗬,好厉害的一张嘴啊!嘿嘿,你别这么瞪着我,说不定一会儿你还得谢谢我呢

(笑,上前抓何顺娘的肩膀,被何顺娘躲开)

何顺娘:休得放肆!你来此作甚

薛  来:这且不言,我先问你,你们家前天是不是丢了一口大肥猪啊

何顺娘:我爹爹找遍全村,不曾寻见

薛  来:哈哈!我现在打听到了那畜生的下落

何顺娘:怎么?你知道那猪的所在?

薛  来:我今儿来就是给你们送信的

何顺娘:你坐在这里等候,我去将我爹爹请来

(白)女儿,请出为父为了何事

何顺娘:爹爹,方才薛来上门,言道有了我家那猪的下落

何  清:哦,待为父前去问他一问

(何清精神稍振,走到薛来跟前)

何  清:薛来,听我女儿言道,你知道那走失之猪的下落

薛  来:何大叔,您别急啊,我告诉你说,您的那口猪没有跑出村子,是被人偷藏起来杀了

(何清气急,精神亢奋)

何  清:啊?竟有这等事,薛来,你与我老老实实的讲来!

似这等趁火打劫把良心丧

您老快点要做主张,做主张

薛  来:这个人您老人家可熟识得很

薛  来:你细想想,您丢了猪的那天,全村都找遍了,可独独没去……

何  清:(倒吸一口凉气)听你之言,那恶贼敢莫是胡安么?

薛  来:可不就是他吗!那天傍晚,您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张罗着杀猪,昨儿个一清早就出  来卖肉,还比别处的便宜不少呢!

何  清:好哇!这个胡安,竟做出这等下作之事,真真气煞我也!(扯下头上的布)想前日  我平白地叫他羞辱,今日我定要出这口恶气!待我前去找那老儿论理。

何顺娘:爹爹,此事切莫性急,到了那里。还需要好言质对

何  清:为父自有道理,你与我取一贯钱来。(顺娘下)薛来,倘若此事闹开,你可敢与我 作证

薛  来:那有什么不敢,别看那胡安是我的姑父,就算是我亲爹,也不能随便赖人家的东西,  您看我跟他好歹沾点亲,是不是得避避嫌哪

(薛来下,何顺娘取出一贯钱交给何清下,何清行路赶至胡安家中)

何  清:我有话讲,容我进去细细地说来

(胡安何清进门,胡安坐下,何清站立)

何  清:当年之事,是我一时贪心,不该赖你两只鹅。如今连本带利,折了一贯钱,如今赔  还与你!(把钱放在桌上)

胡  安:(得意)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银钱收下,你回去吧

何  清:且慢,我还有一件事儿未曾说明

何  清:前日有人偷杀了我的猪,趁夜动手,还贱价卖肉

胡  安:(惊起)怎么?听你之言,是我杀了你的猪?

何  清:那个怕你!来来来,与我同上公堂去辩!

(胡安何清同走出门,拉扯下)

(县衙公堂,衙役列班上,分站两旁;知县上)

(何清胡安进来跪下参拜)

何 清、胡 安:小人拜见大人

知  县:你二人谁是原告,谁是被告

知 县:你告哪一个,所为何来

何 清:小人告的便是他(指胡安),前日小人家中走失一只肥猪,遍寻不着,不想被他  起来连夜偷杀,贱价卖了

知 县:方才何清讲的可是实情

胡 安:回禀大人,小人杀的是自家养的黑鬃猪,那何清与小人久有仇恨,乃是诬告

知 县:诬告与否,本县自有判断,何清!

知 县:你道那胡安杀的乃是你的猪,可有凭证

何 清:大人,小人丢失的猪乃是白鬃,那夜胡安杀猪,请的是屠夫马虎帮忙。可叫马虎前  来问明究竟

知 县:传马虎上堂回话

马 虎: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一向忠厚老实,不想今日卷进这场官司,这还是头一回上公堂  呢,可得留点神,千万别说错了话(跪下)小人给大人叩头

知 县:马虎,本县问你,你可要老实说话

马 虎:大人放心,小人只会说老实话

知 县:前日你可帮胡安杀猪么

马 虎:回大人话,是有这么档子事儿

知 县:那猪鬃是黑是白,你可看的清楚

马 虎:回禀大人,那日胡安叫小人前去已是傍晚,杀猪又在夜里,小人年纪老迈,两眼昏  花,没看清楚是黑是白

知 县:留过证词,下堂去吧

(马虎走出公堂,擦汗)

马 虎:真悬,差一点就崴了!这俩老犟牛打官司,偏把我给扯进去,得罪他们谁都难做人,  真不够意思!幸亏我足智多谋,搅和了一滩浑水,你们自个儿慢慢蘑菇去吧(下)

知 县:何清,你还有旁的干证么

何 清:大人,胡安倘若不曾杀小人的猪,为何要连夜动手,得了屠肉为何要贱价出卖,岂  不是做贼心虚,销毁赃物

胡 安:大人休要信他!这老儿是诬告好人!

(知县肃然,胡安安静)

知 县:何清,你无凭无据,本县凭你这一面之词,岂能妄断!

胡 安:(得意地)大人,小人也有证人!小人内侄薛来,我曾送他猪尾一根,不曾退毛,  大人唤他前来,便知小人清白

何 清:薛来?(坐起)呵呵,我险些儿把他忘了,就请大人传薛来到堂问明

知 县:前日胡安可曾送你猪尾一根

知 县:你可看清那猪尾上的鬃毛是黑是白

薛 来:回禀大人,小人看得清清楚楚,那猪尾上长的是白毛!

何 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胡安惊倒,扑上前去)

胡 安:薛来,老夫平日待你不薄,你你你你你休得要胡言乱语!

薛 来:大人,小人说的句句是真!

(衙役将胡安双腿夹住,开始打)

衙 役:一五,一十,十五,二十,打完了!

知 县:听判:胡安偷盗干证齐备,命你将杀猪之钱赔还何清,退堂!

(知县衙役下,胡安趴在地上缓慢爬动)

(站起来看见何清薛来)

(白)薛来,你,你这个丧尽天良的畜生!

薛 来:老姑父,您还是多心疼心疼您自个儿吧!

何 清:休要管他,走哇!

(何清薛来下,薛氏上,见胡安狼狈,上前搀扶)

薛 氏:老老,你这是怎样啊?

胡 安:再休提起,那何清与薛来设下圈套害了老夫!我,我岂能善罢甘休

薛 氏:想你年迈之人,何苦再惹这样的闲气

胡 安:嗳!想我胡安,平日安守本分,不想被人暗算,遭此恶辱,成了那偷盗的下贱贼人,  我就是与那何清拚命,也要洗刷冤屈,出此恶气!

胡 安:我定要找到那猪的下落,叫那何清与我磕头赔罪,不然我还有何脸面活在世上!妈  妈,搀我回去

(幕后音:胡安:哈哈哈哈哈,你来看,我找着了胡安的猪,这猪尾分明是白的

薛 氏:老老啊,那是一根井绳,你快快放下!)

杨老伯:唉,不想胡安竟被这一件事儿逼成疯病,想人生在世,只要问心无愧,何苦自寻烦  恼

(杨老伯摇头叹气下,薛来上)

薛 来:哈哈,何清这个老小子,这回可是把那胡安逼疯了,我去瞧瞧他去

(薛来来到何清家门口,抬手叫门)

(何清上,开门,薛来进)

薛 来:我来告诉您一件事儿啊

何 清:你终日不务正业,能有什么好事

薛 来:嘿嘿,胡安疯了,您可知道?整天提溜着一根井绳游来荡去,说是找着了您家那头  猪

何 清:他疯不疯,与我什么相干!这老儿心术不正,又弄出花样来骗人

薛 来:以我的看法,他没准儿是真疯了

何 清:那也是他咎由自取,你来究竟为了何事

薛 来:胡安是没找着您家的猪,可侄儿我找着了!

何 清:(惊)怎么?你找着了我家的猪?休得胡言!

薛 来:小侄我今儿内急,进了您家屋后的竹林解手,不想就瞧见了那口肥猪!不信您自个  儿去看

何 清:(半信半疑)待我去看来(下)

(薛来悠然自得坐下,准备倒水,但茶壶是空的,四处寻摸)

薛  来:嘿!这老东西家里连口水都没有,这日子怎么过的?!咦,他家还有一个娇滴滴的小娘子呢,干脆叫她出来说说话,嘿嘿!小娘子可在家中,小娘子可在家中啊?

(薛来四处找,正巧遇上何清回来,二人撞在一起,坐在地上。何清呆坐一旁,薛来揉脑袋)

薛 来:(看到何清)何大叔,何大叔,(何清不懂)喂!何大叔,瞧清楚了吗

(何清目光落缓缓落在薛来身上,猛然惊醒,关上房门,一把抓住薛来衣领)

薛 来:您这是干什么(挣脱开来)

何 清:(手指薛来,气急发抖)薛来啊薛来,老夫与你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你为何编了谎  话欺哄于我,害我逼疯胡安!想老夫平日为人本分,你竟挑弄是非,陷我于这不仁  不义当中,老夫日后还有何脸面在这村中做人

薛 来:您别嚷啊,您放心,这件事只要你我不说,还有谁能知道?侄儿我跟您是一条绳上  的蚂蚱,您的事情要是败露,侄儿我还能有好吗

何 清:那你千万不可泄露半分!

薛 来:放心吧!这都是胡安自己做的孽,但凡他对我仁义一点,我也不至于去招惹他!现  在您快想想该怎么办,把那畜生是杀是卖

何 清:噤声!(四下张望,思忖)也罢,活埋在竹林便了!

何 清:噤声!事到如今岂可张扬,趁天黑之时,你我二人同将此事料理干净,以绝后患

薛 来:您要我帮忙可以,有一件事!小侄我还没钱过年呢,您老人家要不帮衬我点儿

薛 来:哈哈,二十文?您打发要饭的呢?两贯!

薛 来:您不舍得?那就不太好办了,您想想,你逼疯了胡安,这事儿我要是抖落出去,嘿  嘿!我反正早就臭了,无所谓,您老人家在村庄之中是有体面的人,您的这张老脸,  恐怕,嘿嘿,没地方搁了

何 清:你真是个无赖!老夫给你就是

薛 来:得了,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咱们去埋猪去!

(何清取板锹两把,同薛来下。何顺娘上)

何顺娘:天色已晚,爹爹到哪里去了(坐下)

(胡安疯癫上,手提一根白色井绳)

(上前叫门)何清老儿,快快出来!

(何顺娘受惊,不敢开门)

何顺娘:哎呀,爹爹他,他到哪里去了

(白)何清老儿,快快出来!

薛 氏:老老,你不要喊叫,惊扰乡邻!快快随我回去吧

胡 安:嗳,我定要与那何清讲个明白!

薛 氏:天啊,他怎么又疯癫了啊,你连为妻都不认得了么

胡 安:(哭)我冤枉啊

薛 氏:天时已晚,明日再讲

(何清上,见此情形衣袖掩面躲避二人,薛氏搀胡安下,何顺娘听无声音,放心下)

何 清:唉,我当真做了不义之人,那薛来诈去我两贯钱,但愿平安无事

何 清:老夫心神不宁,再回去看看那猪埋好了无有(下)

(翌日,薛来家,薛来上)

薛 来:(伸懒腰)昨儿个问老何清要了两贯钱,那老东西缺心眼,要把那么大一头肥猪给  活埋了,这下也便宜我了!

薛 来:这一大清早的怎么就来了

(薛来开门,何清将门关上)

何 清:昨夜那畜生跑了

薛 来:跑了?(眼珠一转)不可能!

何 清:我后来又去察看,那头猪不曾死,已逃出去了

薛 来:嘿嘿,老大爷,您可真糊涂,活埋了的猪能有这么大的劲儿逃出去?实话告诉您吧,  是我把它给挖出来,连夜找了一个伙计给抬到集市上,今天就把它卖了!

何 清:怎么?哎呀呀,你……你既已收了我的银钱,怎能走漏风声,这猪从我家房后竹林  挖出。你那个伙计,他焉能不问?

薛 来:您别急啊,这件事儿有解

薛 来:您只再出两贯钱,我转交给那伙计,谅他也不会说出去的!

何 清:唉!事到如今,只好如此!薛来,此事万万不可教旁人知晓,不然我的颜面,可就  保不全了

薛 来:您放心吧!这事儿我心里有数,不过这往后的日子,还得请您老人家多照应着点儿

何 清:你,你又要做甚?

薛 来:我这是跟您说笑呢!走吧,上你们家取钱去!

(薛来何清出门,胡安上,胡安看见何清,追赶上去,拉住何清)

胡 安:你,你,你叫我好找!

(哭白)我,我不曾偷你家的猪,你来看(拿出井绳)你家的猪分明在这里,你来 看,你来看这跟猪尾,分明是白的

(胡安追赶何清,何清慌忙逃跑,薛来上前拦住,夺下井绳)

薛 来:你这个老疯子,拿根烂绳子吓唬谁?

(将绳子扔掉,胡安找井绳下。幕后人喊:不好了,胡安落水了)

薛 来:(对何清)快跑啊,有人来了

(胡安薛来下,村名甲乙丙丁抬着胡安上,把胡安放在地上)

村民甲:唉,为了一根井绳,丢了命

村民乙:他家里的老婆子,可是苦命人啊

薛 氏:老老啊,(见胡安尸体)天啊(昏倒)

村民丙:老嫂子就一个人,怎么料理后事呢?

杨大伯:还请众位高邻帮忙料理吧

村民甲:说起来,这老头儿一辈子争强好胜,最爱面子,如今说他是贼,这一个字儿不就逼  死他么

村民乙:也怪他一时糊涂,就算跟何清过不去,也不该偷杀他家的猪啊

(何清家,何清同薛来进门)

薛 来:好险啊,要不是我叫您快点跑,这胡安落水,大伙儿不得赖在我们俩的头上

(何顺娘上,进门,薛来盯着何顺娘)

何顺娘:胡大叔他死了!

何顺娘:胡大叔他失足落水死了

(何顺娘,薛来忙上前拉起何清)

(何清醒来,恢复常态)

何 清:女儿,为父与薛来有话讲,你暂且回避

何 清:薛来,你害苦了我!

薛 来:这怎么是害了您呢?这不正好吗,胡安死了,这件事再不会有人提起了,这是一件  好事啊!

何 清:无耻的小人,你,你与我滚!

薛 来:怎么?无耻的小人?嘿嘿,当初是谁听风就是雨,把个胡安逼疯了?这胡安的死,  有一多半,得算在您老人家的头上,您现在后悔了,害怕了?好哇,您去出首,把  我们俩都给抓起来给胡安抵命!

何 清:(害怕,犹豫)那我给你钱,此事绝不外传!

薛 来:老大爷,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您再多拿两贯钱,就能值胡安的一条命?

何 清:(怯懦地)我家中无有那么多钱啊

薛 来:您家没钱,可您家有人啊!只要您愿意把您女儿许配给我,我来做个上门女婿孝顺  您老,咱们就是一家人了,这事儿您也可以放心

何 清:(气急,发抖)你、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我女儿焉能许配与你

薛 来:老大爷您别想不开啊,有道是天灾人祸,各安天命,既然如今咱两家因着胡安一事  结下了这个缘分,您就认了我这个女婿吧

何 清:无赖呃,我是不允

薛 来:老东西,我给他来个碰的!何清,听了!

薛 来:告你何清,拿钱买通我,叫我一口咬定猪尾是白的,我被蒙在鼓里,中了你的奸计,  害死了胡安!您老就等着到阎王跟前过年去吧!

何 清:哎呀且住,这个无赖口舌伶俐,倘若真的上到公堂争辩起来,哪有我的说话之处

何 清:慢来慢来,配婚一事,容我思量思量啊

薛 来:那您就好好思量,晚上我来听您的信儿!

(薛来得意洋洋地出门,下)

也不枉养她成人【散板】二十年

何顺娘:爹爹,那个泼皮走了么

何 清:嗳,这是怎样讲话

何顺娘:你二人方才讲些什么

何 清:为父做主,将儿终身定下

何顺娘:爹爹!你,你怎么讲

何 清:为父决计,将你许配薛来

(白)爹爹啊,儿的父啊

细思量莫误了儿的终身(哭)

(白)顺娘,想你年幼丧母,若不是为父养育,哪有你的活命。婚姻大事非同儿 戏,为父不做主,那个做主?

何顺娘:爹爹休要再多遮掩,分明是你为了胡家之事,受了薛来胁迫!女儿我是不允

何 清:好奴才,住口!你这样言语顶撞,莫非在外有了私情!

何顺娘:(惊)爹爹,女儿清白,你怎能这样讲话?

何 清:既如此,为父已与薛来商定,将你许配于他,有何不可?

何顺娘:那薛来乃是一个无赖小人,女儿嫁他,怎生度日

何 清:哼!为父主意已定,你休得多言!(下)

何 清:我方才言语忒重了些,还是前去劝慰她几句,早些了了这冤孽才是

(何清进屋,魂飞魄散,跪爬)

到如今醒思前情悔当初我珠泪如麻

连日来恍如噩梦自顾不暇

却原来我一步行错步步差

悔不该当年贪婪把鹅昧下

同胡安结成了这夙世冤家

悔不该误信奸人祸祟闯大

上公堂叫年迈之人受刑罚

悔不该自顾脸面假作不察

逼死了老胡安我永难自拔

悔不该为保自身逼儿下嫁

可怜儿性烈如火自身戕杀

到如今我自吞苦果难说话

欠下这两条性命难逃天罚

(白)哈哈,哈哈!如今我还怕什么?薛来啊薛来,待老夫收了你这个祸害!

(收拾东西,准备杀人工具)

(何清来到薛来家,叫门)

何 清:薛来,开门来!

薛 来:是何大叔,您想明白了?

何 清:(进门)老夫已将此事告知顺娘,她纵有不愿,怎奈老夫心意已定

薛 来:真的?您可没骗我?

何 清:我连定亲的酒都带来了

薛 来:嘿嘿,您这事办的还真痛快!

(何清强装笑脸,把酒放在桌上,倒酒)

薛 来:慢着,他早上见了我都像见了苍蝇那么恶心,怎么一天不到的工夫就转了性?不会  是想破罐破摔吧?我得留神着点

(薛来坐下,警惕何清)

薛 来:呵呵,您这是来定亲的?

薛 来:那你我倒要共酌一杯,一表翁婿之情了?

何 清:与你同饮,贤婿把盏啊

薛 来:不对,他这情形必有蹊跷,让我来试试他(转笑脸),岳丈啊,您现在可是背着一  条人命呢,怎么还这么高兴

何 清:(干笑)贤婿说笑了,小女出聘,老夫应当高兴,老夫敬你一杯!

薛 来:我跟您说实话吧,您这么着,我可真有点害怕。按理说您现在该是咬着牙放着屁地  恨我,现在却是,嘿嘿,您不会是想杀人灭口,这酒里怕是有毒吧!

(何清一惊,强装镇静)

何 清:你这是怎样讲话,虎毒尚不食子,何况你是我的半子,我焉有害你之理,你若不信,  老夫先饮!

(何清咬牙,喝了一杯)

薛 来:嘿嘿,我信您老人家有胆量豁出命去,横竖您现在死了够本,小婿我还是不喝!

何 清:(气急,上前抓住薛来衣领)呵呵!你说的不错,你这奸邪小人,挑弄是非,害我  逼死了胡安,又害我逼死了女儿,似你这等祸害,老夫岂能容你!(拔刀便刺)

(薛来逃脱,欲往门口去)

薛 来:来人啊,救命啊,何清杀人了!

(何清将薛来从门口抓回,一刀将其刺死)

(腹痛,倒毙;村民甲上,推门而入)

村民甲:哎呀,天啊!(跑出)来人啊,何清和薛来死了!

(村民乙,丙,丁上,进门看见惨状,议论纷纷。杨老伯上)

杨老伯:不好了,何清的女儿死在家中了

村民甲: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何清和薛来都死在这儿了

杨老伯:天啊,眼看年关将至,因何故出了这许多的人命啊

(众人议论之时,幕后传来猪叫声)

杨老伯:啊,这不是何清丢的那口肥猪么,怎会藏在薛来家中!

村民乙:原来何清的猪是薛来偷的,这个薛来,贼喊捉贼,还上公堂冤枉胡安呢!

村民丁:这个薛来,下辈子准得做猪!

杨老伯: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帝尧裔孙刘累在夏朝时被赐号为御龙氏,其后代在商代更号为室韦氏,西周初年被迁于杜(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建立杜国,被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入朝为大夫,遭诬谄而死,其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掌刑罚、狱讼)。隰叔之子 以官命氏,称士 ,其孙士会,字季,为晋国重臣,受采邑于范(今河南范县),以采邑名为氏,就是范氏。

江姓源出嬴姓,始祖为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为舜时东夷族的首领,曾佐禹治水有功,被禹选定为接班人,但他避而不就。西周初年,伯益的后代受封建立江国(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春秋时期,江国介于楚、齐、宋等大国之间,一直未得到发展的机会,公元前623年,终为楚国所灭。江国灭亡后,子民为怀念故国,遂以原国名“江”为姓氏。 米尔军事论坛

傅姓来源有三:其一是以封地为姓,源出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遂以傅为姓,被其后裔奉为傅姓始祖。其二是以地名为姓,源出商代名臣傅说(音悦),此为傅姓主源。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后,为商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盘庚之后的两代商王无甚作为,商朝又呈衰败之势。高宗武丁继位后,一心想重振商祚。一天晚上,武丁梦见一个叫说的人,认为他就是理想中的辅佐之臣。次日,他请人画了那人的画像,令群臣四处寻访,最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南)找到了正在和许多奴隶修筑土墙的这个人。臣子把他请到殷都,武丁一看,果是梦中所见的人。两人交谈甚为投机,武丁遂拜说为相,后天下大治。于是武丁便让他以傅为姓,称其为傅说。傅说的后代以傅为姓,奉傅说为傅姓始祖。其三,少数民族中有傅姓。汉时的西羌族有傅姓。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有子名敖,任职于晋。敖有个孙子叫伯宗,也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直言敢谏,得罪了执政的郤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来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支为复姓钟离;一支为单姓钟。后来,复姓钟离亦多改为单姓钟。如秦末人钟离昧曾为项羽部将,其次子接,迁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为避仇,改为单姓钟氏。今天,钟接被多数钟姓人奉为钟姓始祖。

以官为姓的钟氏出自古代的官名钟师(掌管击钟奏乐)。据史书记载,州犁逃到楚国以前,楚国已有钟氏,因此姓氏学家张澍认为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代钟师的后代。

卢姓的主源出于姜尚的后裔。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封于齐,史称齐太公。数传至齐文公赤时,生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得食邑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就是卢氏。除此之外,卢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上古时期有一个庐国,庐国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姓庐,后来又简写为卢;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人以卢蒲为姓,后来简化为单姓卢;北魏孝文帝进行姓氏汉化改革,鲜卑族的莫芦氏、吐伏芦氏分别改为芦氏、卢氏,后来芦氏去掉草字头也改为卢氏;在卢姓人聚集的范阳(今北京市)一带,生活着一些姓雷的人,因为族小势弱,有人以雷、卢声相近而改姓卢氏。

汪姓的主源有两支:其一出自远古时期汪芒国。汪芒国是帝舜时期的一个邦国,奉命驻守封、禺二山(今浙江德清县境)。禹时,大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汪芒国君防风氏迟到被杀。消息传到汪芒国,国人西迁至浙江湖州一带的深山中,历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又迁至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以原国名为姓氏,即汪芒氏,后又去繁就简,单姓“汪”。其二出自鲁国。鲁国始封君伯禽传19世至鲁成公时,赐支子满食邑于汪,其地约在今山东西南部。这支鲁国贵族遂以邑为氏,改姓汪。此外,还有翁姓所改的汪姓。北宋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生子六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六姓为氏,其第六子翁处休遂又名汪处休,他与五位兄长均以才学显,同中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芳”。由此,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形成汪姓中颇为著名的“六桂堂”。

戴姓的戴,俗写为代。戴姓的来源主要有二,得姓方式分别是以谥为氏和以国为氏。以谥为氏的戴姓出自子姓宋国的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宋戴公是宋国的第11位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他去世后,长子司空继位,史称宋武公,次子及以下的子孙则成为宋国贵族。宋戴公的孙辈中,有人为表明自己的血统而以祖父的谥号为氏,就是戴氏。今之戴姓人多为此支戴姓后裔。以国为氏的戴姓出自姬姓戴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在今河南民权东。公元前713年,戴国为郑所灭(一说灭于宋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戴氏。

崔姓源出姜姓,系以邑为氏。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周文王及周武王有功,被封于齐,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姜尚,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市西),故又称吕尚。吕尚死后,其子丁公伋继位,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应继承王位,但他却把君位让给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名得)。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作为食邑赏赐给季子,后季子以邑为氏,姓崔,被当今崔姓人奉为始祖。后到东汉末年,平州刺史崔毖率宗族千余人避乱进入朝鲜,后来还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

任姓的主源出自黄帝。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共得12姓,任姓为其中之一,是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今江苏邳州市西南)而得的姓氏。由于任姓是中国最早产生的一批姓氏,其得姓的具体情况今已难得其详,所以对于其得姓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神农之后有任姓,太昊伏羲氏之后也有任姓,等等。另外,南北朝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以任为姓者;元代山东行省平章事王信之子王宣为避乱而改姓任。

陆姓的主要源头有四支:第一支陆姓出自陆终。五帝之一颛顼有个曾孙叫吴回,在帝尧时任火正之职,称为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被分封于陆乡(今山东乐陵市西南),称为陆终,其后代有人以陆为姓。第二支陆姓出自陆浑之戎。古代戎族人有一支称为允姓之戎,原居于瓜州(今甘肃敦煌市境),春秋时为秦、晋两国所迫东迁于阴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称为阴戎,后又迁到伊河流域的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称为陆浑之戎,成为晋的附庸。春秋末年为晋所并,其公族子孙以族命氏,就是陆氏。第三支陆姓出自田氏。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建立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氏在齐国势力日大,后取代了姜姓齐国的政权。田齐传至齐宣王时,封其少子田通于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市西南)陆乡,田通的子孙以邑为氏,是为陆氏;第四支陆姓为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革新,原鲜卑族的步陆孤氏(一作步六孤氏)被改姓陆氏。

廖姓的起源与古廖国有关。古代有两个廖国,一个相传是黄帝己姓子孙叔安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唐河县南40公里的湖阳镇,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另一个为西周时期所封,是皋陶后裔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灭于楚。亡国后的廖国子孙,以原国名廖作为姓氏。廖姓还有一支,系以人名为氏,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廖。伯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氏,姓廖。

姚姓主源有三支:其一,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城县北一带),因以姚为姓。其二,田姓改为姚姓。虞舜在当天子以前,曾娶帝尧的两个女儿为妻,使之居于妫汭,他们的子孙有的以水命姓,姓妫。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出奔于齐,改姓为田。西汉末年,田完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祀帝舜。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改姓妫,其5世孙妫敷,又改姓姚,迁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这支姚姓的先祖也可以追溯到虞舜。其三,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人姚弋仲,世为羌族首领,自称为帝舜之后,其子姚苌曾建立后秦政权。

方氏为方雷氏之后。方雷氏,相传为炎帝神农氏8世孙榆罔的长子,因佐黄帝讨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其地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即今河南嵩山,也有认为在今河南禹州市),其子孙以地为氏,即方氏。据古籍记载,黄帝时有大臣方明,为黄帝驾驭马车;尧舜时有隐士方回;

周武王时有隐士方辅。可见,方姓的起源是相当早的。另外,西周时,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姬姓),曾受命北伐与南征,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又增加了方姓的人口。

金姓的来源相当复杂,其主要源头有两支:第一支出于少昊金天氏。少昊名挚,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他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建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市)。少昊的子孙中,有一支从他的号金天氏而来,姓金。

第二支出于西汉时的金日 ,系皇帝赐姓。公元前121年,生活在大漠南北的匈奴族休屠王太子日 (字翁叔)随浑邪王归汉,被汉武帝留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匈奴族何屠部有铸造金人祭祀天地的风俗,因此日 被武帝赐姓金,称为金日 。金日颇得武帝宠信,官至侍中,并在武帝临死前与霍光等同受遗诏辅政。

金日死后,子孙累世相继,贵盛于西汉中后期,且以金为姓,成为金姓中的一支望族。除上述两支金姓外,在历史的发展中还有多支金氏融入了金姓姓族: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唐代时,新罗(今朝鲜)国王姓金;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吴越,开国君主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钱镠名讳,该国刘姓人有的去掉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系出自满语,译成汉语便是金,所以后来清朝灭亡后,原姓爱新觉罗的人就有一部分改姓金。

邱姓为丘姓所改,其来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姜姓。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后齐国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南),留居营丘者以地名为氏,即丘氏。第二支丘姓出自妫姓。西周初年,虞舜后裔胡公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陈国有地名叫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居住者以地名为氏,即丘氏。第三支丘姓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的丘林氏、丘顿氏被改为丘氏。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丘姓人改为邱姓;到清朝雍正时,为避孔丘名讳,多数丘姓人也改为邱姓。

夏姓是以禹为部落首领的夏后氏部落的后代,系以国名为姓。尧舜时期,夏朝的前身有崇氏活动于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曾受命治理洪水而没有成功,被舜放逐到羽山。鲧的儿子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把堵塞改为疏导,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并被舜选为接班人,在舜之后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建立国家,“国号曰夏后,建姒氏”。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后迁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禹死后,儿子启继位,正式称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约于公元前21世纪开国到公元前16世纪灭亡,存在500年左右,共传13世,16王,为商部族所灭,子孙中有一支以禹时的国号为姓,称为夏后氏。西周灭商之后,封大禹的后代东楼公于杞(今河南杞县),奉祀夏朝香火,而那些不得封者以夏为氏,产生了夏姓。杞国后来被楚灭亡后,末代国君杞简公的弟弟佗出奔到鲁国,鲁悼公给了他一块采地,使之享有侯爵的职位。佗为纪念祖先,也以夏为姓。

此外,还有一支夏姓,出自妫姓陈国,是舜帝裔孙胡公满的后代。西周初年,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数传至陈宣公时,有个儿子字子夏。子夏有个儿子叫御叔,为陈国大夫,娶郑穆公之女为妻,生征舒。征舒,字子南,看到陈灵公君臣数人与其母淫乱,遂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征舒始以祖父之字为氏,即夏氏,其母则被称为夏姬。

第三支夏姓为复姓夏侯改为单姓夏。唐武宗时,湖南安化的夏侯氏为当地著族,后因族中有人直谏被革职,族人多隐于九江,为避难而改夏侯氏为夏氏。

谭姓的起源与谭国有关。谭国,子姓,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章丘县的城子崖,公元前684年灭于齐。谭国被灭之时,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以国为氏,姓谭。

韦姓源头主要有四支:第一支出自颛顼高阳氏,这是韦姓最早和最主要的一支,祖根在河南滑县。韦氏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室韦(也作豕韦),其地在今河南滑县。夏商之际,室韦为商汤所灭,子民出逃异地,以国为氏,产生了韦姓。第二支韦姓出自韩信。西汉初年,吕后以韩信谋反,诛杀其九族,但韩信的一个儿子却幸免于难。萧何得知后,托人把孩子带给南越王赵佗。赵佗收此儿为养子,封之于海滨,赐姓韦,即用韩字的右半边为姓。后来,这支韦姓经过长期发展,成为当地的世族大家。第三支韦姓出自少数民族的疏勒国。西汉时,西域有36个小国,其中的疏勒国有韦姓。第四支韦姓为桓姓所改。唐初,中宗皇后韦氏,与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不少他姓人归附韦姓。名臣桓彦范被赐予韦姓,其后未复祖姓,成为韦姓中的一支。

贾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源头。西周时期,康王姬钊分封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其地在今山西襄汾西南。公元前678年,晋国曲沃武公攻杀晋侯缗,尽取晋地,并侵吞了贾国的领土。贾国灭亡后,子孙以原国名“贾”为姓氏,此为以国为氏之贾。

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曾出亡在外19年,狐偃一直侍从,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君后,重赏狐偃,并让他出任上军统帅。后来,狐偃之子射姑任晋国太师,继重耳之位的晋襄公把原贾国之地赏给他作为封邑。狐射姑又称贾季,字季他,其后代以封邑为氏,此为以邑为氏之贾。

邹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封邑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据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的8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封邑名为氏,即邹氏;另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战国时期,系以国为氏。西周初年,武王分封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邾国,又称邾娄,初都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纪王城)。到战国时期,邾国以邾、娄合音为邹而改名邹国,后邹国为楚国所并,子民以国为氏,即邹氏。除上述两支邹姓外,邹姓还有两支较小的来源,一支出自蚩尤。黄帝败蚩尤于阪泉之野,迁其民于邹屠,以地命族为邹屠氏,后来邹屠氏又分为邹氏和屠氏;另一支出自越王勾践。勾践的姓氏原本为驺,后因笔误被写为邹,又因驺与邹可以通用,所以越王勾践的后代也有人以邹为姓,繁衍至今。

石姓的始祖是春秋初期卫国大夫石碏,系以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分封同母弟姬封(即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春秋初年传至卫庄公。石碏(即公孙碏,字石)时为上卿,是康叔的8世孙,曾进谏庄公,反对庄公任其宠姬之子州吁为将。后庄公之子桓公继位,撤州吁之职,州吁逃往国外。十几年后,州吁率党徒秘密回国,在桓公去洛阳朝觐周王的送行宴上袭杀桓公,自立为卫君(公元前719年),并任用石碏之子厚为大夫。石碏对儿子的行为非常不满,趁儿子向自己讨教治国方略时设下一计,引州吁与厚到陈国,使其二人被陈国大夫子针所抓。卫国派人杀死州吁,石碏则亲自派人杀厚于陈。石碏为国大义灭亲,甚得时人称赞。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即石氏。另外,石氏还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族的三字姓嗢石兰氏改为石氏。

熊姓的来源主要有二,其一为黄帝有熊氏之后。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长居姬水,因而又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市),故号轩辕氏。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故亦称有熊氏。黄帝后来打败炎帝和蚩尤,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奉为中华人文始祖。在他的后代中,有人以他的号有熊氏为姓,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熊姓的第二支为楚国鬻熊之后,以王父名字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陆终的第六子名叫季连,季连的一个孙子名叫穴熊,穴熊的裔孙又有人名叫鬻熊,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其后代有人以他的名为氏,称为熊氏。由于颛顼是黄帝的玄孙,所以这一支熊氏也是黄帝的后裔。鬻熊的曾孙熊绎,以文王功臣之后被封于楚,后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国,公元前223年灭于秦,楚国贵族中又有更多的人以熊为姓。

孟姓源头有三支:其一,颛顼时有大臣孟翼,其后以孟为氏。其二,出自鲁国(姬姓)。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庆父,称仲孙氏,后叛乱未果,自杀,其子孙以庆父在鲁桓公庶子中排行老大,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其三,出自卫国(姬姓)。卫襄公之子公子絷,字公孟,称为公孙絷。其后以公孟为氏,后又去“公”为孟氏。

中国古代姓氏书多把秦姓列入以国为氏之类,认为秦姓是秦朝亡于汉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实,秦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颛顼的裔孙,因功被虞舜赐姓嬴。伯益的后裔非子因有养马之技被周孝王封于秦邑(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其后或姓嬴,或姓秦。非子的后裔建立的秦国在公元前206年灭于汉,子孙以国名秦为姓。

除以国为氏之秦外,还有以邑为氏之秦,是周公姬旦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建立鲁国,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伯禽裔孙有为大夫者,食采邑于秦(今河南范县东南),遂以邑名秦为姓。

阎姓系由姬姓所衍生,具体来说有三个来源,均与带阎的地名有关。第一支出自吴国始祖仲雍的曾孙仲奕。周武王封仲奕于阎乡,子孙因以阎为氏。第二支阎姓出自西周昭王少子。昭王姬瑕的小儿子出生时手心中有文曰“阎”,后被周康王(昭王之父)封于阎城,因而得阎姓。第三支阎姓出自春秋时晋成公之子懿。这一支阎姓的发展最为辉煌。唐叔虞的后代晋成公,封其子懿于阎邑(在今山西运城市一带),晋国灭亡后,懿的子孙散处于河洛一带,以封邑作为姓氏,就是阎氏。

薛姓源出于任姓。相传黄帝有25子,得12姓,其中的任姓出自黄帝的小儿子禺阳,系因受封于任地而得姓。禺阳的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被更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市南),建立薛国。商汤时的名臣仲虺就是奚仲的12世孙。商末,周伯季历娶薛侯的女儿大任为妻,生下姬昌,就是周文王。春秋后期,薛国迁至下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直到战国时期,薛国历64世后为齐国所灭(一说灭于楚),子民以国为姓,姓薛。

出自舜帝的薛姓也是当今薛姓中较为重要的一支。舜帝裔孙胡公满在西周初年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传数代后公子陈完因内乱而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陈完后裔在齐国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姜姓齐国的天下。战国时,陈完裔孙田文(即孟尝君)因功被封于薛国故地。秦灭六国后,孟尝君的子孙为表示对封地的怀念之情,遂以封地之名薛为姓。

另外,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薛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鲜卑族的叱干姓改为薛姓。

侯姓来源有六支:其一,出自姬姓。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逃往他国者以姬缗的爵位命氏,姓侯。其二,出自姒姓。夏后氏的后代封于侯(地址不详),子孙以侯为氏。其三,春秋时郑国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以侯为氏。其四,苍颉之后。苍颉是河南南乐人,所以这支侯姓出自河南。其五,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侯伏侯氏均改为侯氏。其六,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赐姓为侯氏。

雷姓为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为炎帝神农氏的9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后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复姓方雷氏。后来发展成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雷氏:十六国时,居于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羌族人众多,如前秦大司马雷弱儿;汉代以后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瑶、苗、黎、布依、畲等族中,至今,瑶、畲中的雷姓仍为大姓。

白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系以字、以邑为氏。以字为氏之白姓源出秦国。周太王5世孙虞仲封于虞,后为晋所灭。虞之公族百里奚作为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百里奚有个朋友叫骞叔,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用重金把骞叔从齐国召至秦国,封为大夫。骞叔的小儿子名丙字白乙,为春秋时期秦国名将,其后代以他的字为氏,

姓白。以邑为氏之白姓源出楚国。楚平王于公元前527年派大夫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妻。费无忌见秦女貌美,便先回国劝平王自娶秦女,并诬告太子与大臣伍奢合谋造反。平王不辨忠奸,囚禁伍奢,并欲杀太子建。太子建逃到郑国,其儿子胜由伍奢之子伍子胥携带逃至吴国。平王之孙惠王即位后,于公元前487年将胜召回楚国,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西南),称为白公胜。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发动政变,失败被杀。白公胜的子孙以其封邑为氏,即白氏。此外,中国古代南方有一个白民国,唐代于其地置白州(治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有的以地为氏,姓白。

龙姓来源有四支:其一,黄帝时有臣子龙行,为最早的龙姓人;其二,舜帝时,有纳言官名叫龙,其后以龙为氏;其三,舜帝时,颛顼后裔董父为驯龙能手,被赐号为豢龙氏,其后有以龙为姓者;其四,帝尧后裔刘累被夏代的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其后有以龙为姓者,此支为龙姓主源。

段姓出自姬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祖根在河南荥阳,始祖是郑国公族共叔段。春秋时期,郑庄公封其弟叔段于京(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公元前722年,叔段进攻郑国都城,失败后逃至鄢(今河南鄢陵县),再败后逃至共(今河南辉县市),被称为共叔段。后来,共叔段的子孙有人以他的名字为姓,是为段氏。

上古时,太昊伏羲氏为三皇之一,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有佐臣郝省氏(一作郝骨氏,或作郝胥氏),至商代末朝第29王帝乙时,郝省氏的裔孙期被封于郝乡(一般认为在今山西太原市,有人认为在今陕西周至县终南镇),期的子孙以封邑名为姓,姓郝。但《通志·氏族略》等书认为期为帝乙之子。这支郝姓为当今郝姓主源。郝姓还有其他来源,多出自少数民族:汉魏时,居于中国西北的乌桓族有郝姓;唐代,分布于今四川汉源一带的土著少数民族有郝、杨、刘三姓,其中尤以郝姓人口为众。

提到孔姓,有“天下无二孔”之说,其实,孔子所出的那支孔姓只是孔姓的源头之一,这支孔姓源出子姓。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夫人名叫简狄,食燕子卵而生契,遂以子为姓,成为商族始祖。后商汤(名履,字太乙)建立商朝,其子孙多人除继承王位者外,都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纪念商汤,便将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以子加乙),稍加变化,成为孔姓。商朝灭亡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的曾孙是宋闵公,宋闵公的玄孙是正考父,正考父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生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父,以祖父之字孔为氏。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孔子即是睪夷父的玄孙。上述出自子姓的孔氏有两支,其中尤以出自孔父嘉的孔姓为当今孔姓人的主体。除出自子姓的孔姓外,孔姓还有其他来源:春秋时,郑国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如孔叔;卫国有出自姞姓的孔氏,如孔悝;陈国有出自妫姓的孔氏,如孔宁;齐国有出自姜姓的孔氏,如孔虺。可见孔姓至少有以上六个源头。

邵姓原作召姓,源出姬姓,始祖为姬奭。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姬奭被封于燕,由其子就国,自己则另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称为召公,历代相沿。周王室东迁后,召公被改封于召(今河南济源市西)。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召公后裔分散各地,相约以祖上原封地“召”为姓,其中居住在河南汝南、安阳一带者,在召字旁加“邑”,成为邵姓。

史姓系以职为姓,其起源有两支。一支是唐人颜师古《急就篇注》所云“周大夫史佚之后,周又有史籀,晋有史黯,秦有史颗,卫有史狗、史鳅,其后并为史氏”,史佚是西周初年的史官,其子孙有以史为姓者。春秋战国时期,晋、秦、卫等国均有史官以职为姓。一支是南宋罗泌《路史》所云“仓颉后有史氏”。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其后代有以职为姓者,即史姓。这支史姓产生的时代比第一支要早得多。另外,古代有一个史国,为唐代西北“昭武九姓”之一,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南方,史国人到中国定居者,以史为姓。唐代的史大奈,本为西突厥人,被高祖赐姓史氏。

毛姓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支出自周文王之子姬明。文王第九子姬明被封于毛(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为伯爵,史称毛父明。毛国到春秋时期仍然存在,后来毛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即毛氏。第二支出自周文王之子姬叔郑。文王第八子叔郑被封于毛(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为公爵,称为毛公,这个毛国一直存续到西周晚期,后来毛国灭亡,子民以国为氏,姓毛。

常姓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一,黄帝时有大臣常先、占月官常仪(黄帝次妃),为常姓最早的历史人物。其二,出自姬姓。唐叔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封其支子于常邑(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其后以地名为氏,即常姓。这支常姓的祖根在河南淇县。其三,出自恒姓。北宋时,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恒惠公的恒姓为避真宗赵恒讳而改为常姓。其四,出自吴国公族后裔。春秋时,吴国国君把一个庶子封于常(今江苏常州市),其后人以邑为姓。

万姓源头有二,均出于姬姓人名。一支是晋国毕万的后代。西周初年,姬高被封于毕,称为毕公高,其后裔毕万在春秋时任晋国大夫,后来毕万家族势力强大,建立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毕万的子孙,或姓魏,或姓万。

另一支是芮伯万的后代。芮国是周文王时期建立的姬姓侯国,为伯爵,国君称芮伯,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春秋时,芮国有一个国君名万,人称芮伯万,据说因宠姬太多被母亲芮姜赶出了芮国,居于魏城(今山西芮城)。他的后代有以其名为氏者,是为万氏。芮国在公元前640年灭于秦,子民多以国为氏,姓芮。

顾姓得姓源头有两支:第一支出自己姓,形成于夏末商初,系以国为氏,出自今河南范县。顾国为颛顼的玄孙陆终长子樊的子孙的封国,在夏朝时为夏之同盟国,后为商汤所灭。亡国后的顾国子民,散居全国各地,为表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遂以原国名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顾姓群体。第二支出自姒姓。春秋战国时有越国,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为姒姓,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的庶子无余。越国在越王勾践之后渐趋衰落,约在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到秦汉之际,越王勾践的7世孙闽君摇佐诸侯灭秦,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以功被封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永嘉县西南)。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期视为顾余侯(一说摇封其子余于顾邑,在今浙江绍兴市,人称顾余侯),居于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又形成了一支顾姓居民。上述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为了便于区分,称源于北方的顾姓为北顾,源于南方的顾姓为南顾。

赖姓祖根在河南息县,但其源流有二说。一说出自姬姓,始祖为叔颖。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叔颖受封于赖(今河南息县东北包信镇),为子爵,公元前538年灭于楚,部分王室贵族逃至鄢(今河南鄢陵县)定居下来,以原国名为姓氏,即赖姓。另一说认为赖氏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列山氏,又称厉山氏、赖山氏,初居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约于商代在今河南鹿邑县东的厉乡建立赖国,后被周人讨伐被迫南迁,受封于赖(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公元前538年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姓赖。

武姓主要有三个源头:其一,出自子姓,为商王武丁之后。武丁时期,官族分析,武丁后代有一支以武为姓。其二,亦出自子姓,为春秋时期宋武公之后。宋武公名司空,“武”为其谥号,他的子孙以祖上谥号为氏,姓武。其三,出自姬姓,为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周平王少子出生时,掌纹似“武”字,遂以武为氏。

康姓有五个来源,第一支康姓源出姬姓,这是康姓最为主要的源头。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称为康叔。后来发生了武庚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后,改封康叔于卫,建立卫国,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康叔也因此被称为卫康叔。卫康叔的子孙,有的以他原来的封邑名作为姓氏,就是康氏。有的姓氏书则说,康叔是姬封的谥号,康姓的得姓,系康叔的子孙以谥为氏。第二支康姓源出康居国。汉朝置西域都护府,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一带)亦派侍子待诏于河西,后来留居于中国,他们的后代遂以康为氏。第三支康姓源出突厥。据《隋书》记载,突厥有康姓。第四支康姓源出康国。唐代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人来中国者,有的以康为姓,如康谦。第五支康姓为匡姓所改。宋代,宋太祖名赵匡胤,宋太宗名赵匡义,为避皇上名讳,宋朝初年,匡姓改为主姓。北宋末年,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匡姓遂又改为康姓。

贺姓来源主要有两支:第一支出自庆氏,此为贺姓主源。庆氏,姜姓,为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之后。无亏之孙庆封以父亲庆克的字为氏,姓庆。东汉末年安帝时,庆氏为避讳而改为贺氏。第二支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的贺赖氏、贺兰氏被改为贺氏。

严姓的主源出自庄姓,是汉代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的。而庄姓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此外,严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其一,出自战国时秦人严君疾。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其二,出自严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相传上古名士许由之友严僖及战国时韩国人严遂,都是古严国人的后代。其三,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尹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支系以地为姓,是少昊的后代。少昊是我国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称金天氏。他有个儿子叫殷,任工正之职,受封于尹城(今河南宜阳县西北),子孙世袭其职,后遂以地名为姓氏,是为尹氏。另一支尹氏系以官为氏,产生于周代。商、周时有师、尹之官,为朝廷重臣,职位相当于后来之宰相。西周宣王时有大臣尹吉甫,兮姓,名甲,字伯吉甫,曾任太师之职,位居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首。其子尹伯奇以其父之官名为姓,即尹姓,以示家族之荣崇。

钱姓的远祖可以追溯至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的玄孙陆终生彭祖。传彭祖为古代最长寿者,活了800岁。彭祖在尧时被封于彭(今江苏徐州市),建立大彭氏国。后为商王武丁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彭。彭祖的后裔有个叫彭孚的人,在西周时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是上士、中士、下士三种士中职位最高者),遂以官职名称为姓氏,即为钱氏。

施姓主要有三个源头:其一,出自国名。夏代有一个诸侯国有施氏,位于今湖北恩施一带,国亡后,施国公族后代,世代以施为姓。其二,出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施”姓,据说是制造旗帜的工匠。其三,来源于春秋时,系以字为氏。鲁惠公的儿子子尾,字施父,后代即以先辈字中的“施”为姓。这一支施姓是鲁国王族后裔,起源于鲁国王族之姓姬姓。此外,明代名臣方孝孺被杀后,其后代逃难四方,改为施姓。因为在他们看来,“施”就是“方人也”的意思。

牛姓主源出于子姓,为微子启后裔,祖根在河南商丘。帝舜时期,黄帝后裔契被封于商,赐姓为“子”。契14代之后裔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朝历30王,至商纣王时为周族所灭。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之后,封纣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市),统率殷的遗民,使商族不致绝祀。同时,为了监视商纣子武庚所封之商朝旧都地区,武王又设卫、鄘、邶三个监国于殷都的东、西、北三面,称为“三监”,分别由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楚管辖。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叛乱。后周公率兵平定了叛乱,杀死管叔和武庚,流放了蔡叔和霍叔。之后,又重封商纣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市),称为宋公,奉商人之祀。西周末年,宋国公族大夫牛父任宋国的司寇之职,掌管军队。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狄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队抵抗,不幸阵亡,其子孙即以父名为姓,是为牛氏。此外,还有一支牛姓为尞姓所改。尞姓亦出自微子启,所以这支牛姓的祖根也在河南商丘。

隋人牛弘本为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县东北)人,本姓尞氏,其父允仕于北魏,被赐姓牛氏。或说牛允为三国时期魏将军牛金之后。牛金的部分子孙为避仇而一度改为与牛姓同为微子启后裔的尞姓,后到南北朝时期,牛允官拜侍中,由皇帝赐姓,改回了自己原来的牛姓。

洪姓主要源头有两支,其一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做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其二为共伯之后。西周时,有王室贵族被封到共(今河南辉县市),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此外,洪姓还有一些小的源头。如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弘氏,为避唐高宗太子李宏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龚姓为共姓所改,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中三支出自姬姓。第一支出自姬姓人姬和。西周末年,王室贵族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市)。共国在春秋时期灭亡后,子孙以共为氏。第二支出自姬姓人申生。晋惠公给哥哥申生加谥号“共君”(共即恭,古时音同通用)。

申生的后代以其谥号为姓,即共氏。第三支出自姬姓人共叔段。春秋时郑国共叔段的后代有以共为姓者。第四支出自炎帝裔孙共工。共工之子句龙把名字中的龙字与姓氏“共”合在一起,是为龚姓。西汉初期,一支共姓为避难改为龚姓,此后大部分共姓均改为龚姓。

暴雨倾盆,漆黑的山洞伸手不见五指。

萧拂衣浑身快散架了,疼痛难忍。

一道闪电劈进来,洞里豁然一亮。

她发现自己躺在一口漆金棺材上,棺材上拴着八根手臂粗的铁索。

对面一只白虎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

她的血正一滴一滴,浸入棺中,棺材中红光一闪,异变突起!

棺材剧烈震动,只听得“砰”地一声,漆金黑棺四分五裂。

缠绕在棺材上的铁链哗啦作响,直接被震断飞散开来。

她心里发毛,刚一扭头,就被一只冰凉的手掐住了脖子,整个人被带进了棺材里。

那人一口咬住她的脖子。

萧拂衣脑子里闪过无数种可能。

这到底是个什么鬼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么可怕的东西!

“尸兄,能不能口下留情?”

萧拂衣强笑着,说话很吃力,嗓子干到冒烟。

她想要转移这个狗东西的注意力,男人却倏地睁开眼。

双瞳猩红,却偏就生了一张绝美的脸,刀削斧刻般的五官,绝美的下颚线条,连咬住她脖子的牙口都那么好!

“尸,尸兄,我们打个商量,你别把我吸干了成吗?给我留一点血?好歹这也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利用的?”

“要不,你考虑一下养着我?我可以无限为你供应鲜血!”

萧拂衣想着被一个僵尸当成血库养起来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不敢看!

可男人却真的在她说完这句话之后,停止了吸血的动作。

他松口,唇边还有鲜红的血液,却是为他苍白的脸上增添了一抹妖异的艳色的。

像活死人一样的男人,竟然开口说话了,声音枯哑,犹如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鬼。

他仿佛在认真思考,把萧拂衣养起来的可行性。

趁他走神,萧拂衣眼神一利。

用藏手里的碎瓷片猛地划向男人的脖子。

却不想,男人出手如闪电,捏住她的手腕,碎瓷片落入他手里。

只轻轻一捏,瓷片瞬间变齑粉。

眼睁睁看着男人松开手,齑粉簌簌往下掉。

萧拂衣心头一跳,有了不好的预感。

“那个,尸兄,你该不会是想说,如果我再敢乱动,就犹如这块碎瓷片吧?”

不知道男人是不是听懂了萧拂衣的话,有洁癖似的抖了抖沾在自己衣服上的粉末。

然后,他开始打量萧拂衣。

确切地说,是盯着她的脖子。

这具身体很瘦弱,脖子上的青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萧拂衣被他看得心里发毛。

很怀疑这位在考虑下一次往哪里下口。

但她还是趁机探了一把他的脉搏。

脉搏迟缓,杂乱,但毫无疑问,这是个活人。

或者换个说辞,这是个活死人!

“那个,尸兄,你真的不能再啃我的脖子了,我就一个小乞丐。”

萧拂衣目光闪烁,如果她接收的记忆没错的话,她现在的身体确实说是个乞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是阎王的儿子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