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人怎么谈恋爱如何谈恋爱?

袁咏仪的经济独立上了热搜。但她的经济独立观点有点不一样。

被问到家里的财政是谁做主,她说:我们很独立的,分账,各占50%。但我是很独立的,独立到很少用自己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都是这样,开朗、乐观,总是笑着说一些生活里好玩的事。之前有人问她:有什么独门的“御夫术”吗?

她理所当然地说:哪有什么御夫术,就是长得漂亮。

问她:老公当选男神,会不会有危机感?

她坦率道:为什么要怕,我也不差啊。

每次面对这种带着“坑”的问题,她总有一些清奇的解题思路,理直气壮地说“我很漂亮”“我很好”“我挺不错的”。

她就像一个小太阳,表现出来的样子是暖热的,正向的,可爱的,大部分时候,她也总是笑着的。

刚好今天是世界微笑日,大家都在互相提醒:今天你笑了吗?

这才意识到,微笑已经变成了一件没那么平常的事情,需要提醒,需要注意,才能笑出来。

我们都想像一样,发着暖暖的光和热,笑着享受生活,可是大部分时候,我们要么乌云蔽日,要么绵绵细雨。

我们总是不记得如何关照自己,忽视自己的感受,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发自内心地开心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状态,跟小时候的经历都息息相关。

每个人心里都住了一个小孩,他是我们从小开始一起成长的伙伴,代表了那个最原始最本真的自己。在心理学上,这个小孩被称为“内在小孩”。

那些忘记怎么笑、把自己活得很累的人,内在小孩都带着伤,而像袁咏仪这种小太阳,内在的那个小孩都健康阳光。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身体里还住着一个小孩。而如何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疗愈内在小孩,决定了成年人真正的生活状态。

你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在小孩,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

呵护内在小孩,活得自在

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有两面,我们经常能想到的,都是那个脆弱、受伤、需要人怜爱的小孩,他有着不幸福的童年,经历了很多曲折。

而这些经历,也都深刻影响着成年后的自己,自卑、怯懦、胆小、唯唯诺诺。

但是,内在小孩只是原始本真的我们,他原本也是快乐、纯真、无忧无虑的,只是我们渐渐忘了怎么去爱他、呵护他。

所以,这个小孩总是显得寂寞和无助。

我们要先看到这个小孩,看到他现在的状态,是开心的,还是伤心,再去疼爱他。

那要怎么去发现和觉察自己的内在小孩呢?也许,周依慧老师的亲身经历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她说: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教授,妈妈是工程师,所以对我的管教非常严格。

小的时候,父母的关系不太好,所以整天吵架、打架,说要离婚。

我有一个姐姐,她非常优秀,爸爸就总拿我和姐姐比较,让我很痛苦,而妈妈生我的时候,她希望我是个男孩子。

因为生我之前,妈妈失去过一个孩子,所以她生我的时候,其实处于非常不健康的状态,很抑郁,生完我后,她就整天说“想死”。不久就中风了,身体不好,让我非常内疚。

我学习也不好,因为我是右脑孩子,爸爸又希望我去学数理化;但我天生就比较会唱歌跳舞画画啊,可是也没有好好的培养。

所以,我很早就休学了,开始谈恋爱。在感受不到爱,总是认为找到男朋友,就可以得到这份肯定、这种接纳。

二十八岁时,失恋了,就抑郁了,然后进了精神病院。后来又自杀两次。

那时,我自己开始反省我自己:为什么会把自己好好的日子过成这样。

于是,我就学习佛法、,学道教,总之学了各种的法门。才开始真正读懂了,原来我的内在小孩真的是很疯狂,没有。现在,我就希望好好地呵护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也许你已经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了,你长大了,可是你心里的那个内在小孩长大了吗?

TA一直在呐喊,一直在吸引你的注意,TA制造了各种戏码来提醒你:来看看我,来抱抱我,来爱我。

TA却总被抛在荒野,被关在小黑屋,被丢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我们总是把自己关在看不见边缘的牢笼里,却找不到走出去的方法。

你不如去打开那个牢笼,让那个小孩出来,这个时候就可以完全打开你的内在,释放出你内在原本的那个爱和光,就会发现你真的可以活得很自由自在。

走入亲密关系前,先学会爱自己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很难有能力去真正的爱别人。

爱自己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让自己有安全感,积极关注自己,欣赏自己,接纳和关怀自己等等。

当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时候,他就无法给自己安全感,也无法认同自己,不能做到接纳自己,自己把自己放弃了却幻想着出现一个完美的另一半来给拯救自己。

即使出现拯救者,也是暂时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心理扶贫下去。

别人很难承受起这样伟大的重任和天真的幻想,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没有这个义务,也没有这个能力。

在爱里,我们都想要的是一个具备爱人能力的人,会懂你的需要,能付出的人。但前提是你要先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那如何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首先,你要认识到自己严重缺爱的根本问题。

严重缺爱的人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过有质量的爱,因此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关爱自己,更不认为自己具备可以爱自己的能力,他们大大的忽略掉自己的能力和力量,以为这些事情只有靠别人才能给自己,这恰恰是一种婴儿心理的固着。

在婴儿的时候,我们可能受限于自己的能力,无法爱自己,无法给自己安全感,需要妈妈全然的关注,及时的回应及敏感的觉察以确保我们是被爱的。

但是时过境迁,你现在已经不是婴儿了,以你现在完全成年人的身份,很多事情你是可以自己给自己的。

就好像马戏团里长大的小象,从小被铁链子禁锢,即使长大了潜意识还是以为自己挣脱不了。

对严重缺爱的人来说也一样,他们的心理还固着在婴儿期,认为没有能力给自己爱。所以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审视自己,意识到“铁链子”的存在。

其次,不要再把别人投射成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

当我们的心理固着在婴儿期,还毫不理会自己已经成大成人这个事实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把其他人投射成我们缺席的理想父母,认为别人会有能力给我们爱,并且应该给我们爱。

这种不合理思维听上去很荒诞,然而,从小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是不会去觉察自己的荒诞之处的,甚至指责别人的时候有理有据,却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问题。

所以,在发现这一事实之后,就要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别人给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要自己真正学会对等付出,关系才得以良性发展。

第三,当你尝试去爱自己的时候,你才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的理解自己,了解自己,体贴自己,安慰自己,认可自己,他很难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也很难会看到别人的这些需求。

只有你学会爱自己,把自己修炼成一幅好镜子,别人在跟你互动时,才可能被映照的不扭曲,才可能吸引并有能力构建有质量的好的关系。

爱自己就意味着在处理关系之前,先去照顾一下自己的需求,去觉察一下自己,而不是带着巨大的黑洞去抓取关系来填补自己,越去抓取,越容易陷入关系的漩涡,通常也更易建立消耗型的关系而不是滋养型的关系。

第四,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幸福的全部。

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女人对爱的需求和憧憬总是更多。似乎作为一个女人,你的全部的价值和幸福就在于得到爱,如果没有得到,你就是个失败的女人,没有魅力的女人,无价值的女人一样。

因此,这造就了很多的女人的缺爱恐慌,比如三十未嫁,比如20多还没恋爱,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啊,是不是哪里不好啊,陷入到依靠爱去证明自己的荒谬逻辑里,也就是会发生严重的身份焦虑。

男权社会对女人的定义是家庭,是被爱,如果不被爱,似乎女人就没有身份,在很多女人的深处都潜伏着这样的身份危机:女人自己成全不了自己,必须借助男人的爱,她才有自我认同,不然就处在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弃儿的境地一样。

知名评论家刘瑜说:千百年来,仅仅是因为爱情这个坑,就不知道埋葬过多少女人,无数女人的聪明智慧都献给了这个坑,如果把用填这个坑的精力用在发展别的上,不知道能干出多少丰功伟业来。

是的,为了追求那个幻想中的童话,美人鱼从海里跳出来,牺牲自己,获取爱情,连爱情也可以不顾。漫天的琼瑶,韩剧畅销不衰。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以至于太多女人都觉得只有爱才是好的,为了爱甚至可以抛弃掉自己的。

如果女人能从这种文化塑造甚至误导的被爱饥渴,被爱恐慌,被爱焦虑里走出来,她们更能缔结有质量的亲密关系,更能获得更多的爱。

一句话,爱是自己经营来的,它不会凭空掉下来,你更不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来进行身份认同,相反,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

最后,如果你总是在关系里受苦,或者缔结不了关系,学着去看一下,你想从这个关系里获取什么,索取什么,匮乏越多,索取越多,受苦可能就会越多,缔结的关系就更容易是纠缠的怨恨型关系。

只有先自己学会爱自己,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你才能在一个人抛来好感的时候,和他自如的互动。

这时,是你们俩在一起创造一个未知的剧本,这个剧本的走向如何,会有什么样的情节,彼此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们知道的很少,但你们很愿意一块去探索,同时在这种互动里,你们互相能够给出对方需要的爱,所以这段关系它走了下去。

先处理自己的匮乏,而不是抓住一个人去解决匮乏,这样那个人才不会被吓跑,即便他跑了,也没关系,你知道,真正的生活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走了这个,还有下一个,直到遇到那个最适合你的人。

你无需要急,你要慢慢来。

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你是否感觉自己太过于孤单了?你是否感觉这个世界好像也没什么让你特别在意的事?一名叫“夜猫”的网友说:我从小就是留守儿童 ,从小在伯伯、姑姑不关心,爷爷奶奶觉得你吃饱不饿着就行的环境里长大 ,这么多年了

你是否感觉自己太过于孤单了?你是否感觉这个世界好像也没什么让你特别在意的事?一名叫“夜猫”的网友说:我从小就是留守 ,从小在伯伯、姑姑不关心,爷爷奶奶觉得你吃饱不饿着就行的环境里长大 ,这么多年了,感觉人生的喜怒哀乐对于我来讲,并不会有很大的起伏。缺爱的人很容易会变成讨好型人格,因为他们总会害怕自己会不招人喜欢,会被人嫌弃。如果很不巧,你也是这样的人,或者说你非常痛恨这种现象。那么我希望你放过自己,在这条朦胧的充满迷雾的路上清醒过来。不爱你的人,我们不必理会,这个世界,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是为你而来的。长期缺爱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你是否感觉自己太过于孤单了?你是否感觉这个世界好像也没什么让你特别在意的事?

一名叫“夜猫”的网友说:我从小就是留守儿童 ,从小在伯伯、姑姑不关心,爷爷奶奶觉得你吃饱不饿着就行的环境里长大 ,这么多年了,感觉人生的喜怒哀乐对于我来讲,并不会有很大的起伏。现在长大了对父母一点也不依赖 ,每次学校里面不管是开学、放假、还是开班会,我的家人从不到场,一开始我还期盼着他们能来,后来,我就直接是根本不希望他们来。可以说现在对他们一点亲近感都没有了, 对亲情甚至还有点冷漠,我一点都不想回家。

更是有网友直接在下面评论,说:我不留守,但是跟你一样,是不是更惨。

缺爱的人很容易会变成讨好型人格,因为他们总会害怕自己会不招人喜欢,会被人嫌弃。因此这类人,不管是在学校里面,还是社会上,行走的都非常不自在心中有太多约束肩负沉重的枷锁。

如果很不巧,你也是这样的人,或者说你非常痛恨这种现象。那么我希望你放过自己,在这条朦胧的充满迷雾的路上清醒过来。不爱你的人,我们不必理会,这个世界,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是为你而来的。

长期缺爱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相关: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同,但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一个人的缺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缺爱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每个缺爱的人,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创伤经历,因为这些不同的创伤经历,从而发展出来各自的应对模式和生活模式,这些也就分出了各类不同的缺爱者。

而他们的“雷区”,他们的不合理信念,他们每次和你作等行为的内动力,以及你觉得不可理喻的他们的想法和“原则”,则是他们的内部病因。

而那些童年的创伤、阴影,那些藏于深处的恐惧与焦虑,则是他们的病根。

要治病,我们先要找到病症、病因以及病根。对症下药,治标也治本,才是治愈一个缺爱的人,最有效的办法。

1、缺爱型A:回避型缺爱

这类人是我们常说的回避型人格,他们在所有的关系中(家庭关系、亲密关系、朋友关系),都会刻意与被人保持一定距离。

而且最要命的是,一旦出现矛盾,他们也不吵架,也不对峙。他们只会灰溜溜的躲开,远离你的一切,让你有力没处使。

l 病因:原始的融合恐惧

他们都有着最原始的融合恐惧,融合恐惧指的是,一旦与别人产生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他们就会感觉失去自我,感觉自己被另外一个人的存在“吸”走了。

所以他们经常会感觉失去了自由——

你想查他的手机:他会觉得你在监视他;

你想约他周末玩:他会觉得你在安排他;

你想和他更亲近:他会觉得你在侵占、控制他得生活;

他害怕与你在一起,他害怕与你一起互动。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对人都有着深深的原始融合恐惧。

l 病根:客体关系边缘化

简而言之,就是他的童年中太过于受忽视,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理解他。最后导致他习惯一个人生活,同时也养成了从不分享自我的习惯。

这个习惯也让他渐渐变得不习惯被别人爱,所以面对这类人,你越是爱的热烈,爱的真诚,他越是怕得要命。

面对他们,你要做的绝不是大量的释放你的爱。是的,他们是很缺爱,但是他们也害怕爱。

在爱的前面,他们更在乎。

所以,提供安全的空间、提供安全的时间、提供安全的范围,一点点的,放出他能接受的爱意和关心,才是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形式。

而能否控制,则考验的是你的能力:你能不能控制自己的爱?你能不能先尊重他,再爱他?你能不能理解他的恐惧与害怕?

当你一次又一次的接受了他的拒绝,一次又一次的认可他与你划清界限的时候,他就可以感觉到安全,他才能从这个安全的渠道中,接纳你的爱。

2、缺爱型B:自卑焦虑型缺爱

l 症状:示弱,自卑(自负)

这类人的特征与常说的讨好型人格很相似,他们在所有关系中与回避型都相反,经常表现出没有边界感,舍身为人。

但是就像我在症状中写的,他们的自卑与自负是一体两面。他们总是在该自负的时候自卑,在该自卑的时候自负,总体来说就是自我认同的主观与客观上有着很大的偏差。

他们喜欢疯狂的讨好你,甚至最好牺牲自我。但是,这并不是不求回报的,相反,他们会以此来疯狂的要求你的回报,如果不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l 病因:依赖性边界丧失

简单来说,就是这类人他们习惯于依赖别人,通过别人的肯定来体现自我的价值。而这一行为渐渐地变成了一种无底洞,以至于无论他想要什么,都会通过:牺牲→回报的形式来获取。

所以他们经常会感觉收到了亏欠——

你不接:他会觉得你辜负了他对你的关心;

你没时间陪他:他会觉得你辜负了他对你的付出;

你忘记了某个约定:他会觉得你背叛了他对你的信任;

他的爱是没有自我的,自我牺牲式的爱;所以你也必须牺牲自己,才能回报给他等同的爱,你也不能有自我,不然,就是背叛。

l 病根:母婴客体关系未分化

白话来说,就是童年时期父母的极限压力,给予了他极限付出的动力。从小他就学会了一个道理:只有付出,才能爱;所以想要得到最多的爱,那就要全部付出,甚至牺牲自我。

在他的父母那里,这套公式是成立的,因为他的父母也是自我牺牲式的爱,虽然这种“爱”里面更多是利用、工具化甚至伤害。

面对他们,你很容易一开始就陷入他们的陷阱。在一开始,你很可能以为这是最良性的付出与收获,直到又一次你发现,你怎么也“还”不清他的“债”。

当然,这并不是让你完全拒绝他的付出。这是他的方式,是他表达爱的方式,你当然得接受。但是前提是:你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何为坚定自己的立场:你给我的,我很感谢,但是我给你多少,并不取决于你给了我多少,而是取决于我想给你多少。

一开始,这样的立场会让他很惶恐。因为他第一时间的感觉是:你不想给。但是当你坚持之后,他会发现你很愿意付出,而且并不是因为他的“债”,而是因为你本身就爱他。

他在这之后才会感受到:原来他不用一直牺牲自己,你也会一直爱他。

而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安全的,温暖的,发自真心地无条件的爱。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态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缺爱的人怎么谈恋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