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死亡又近了一步音乐剧the calling 歌词翻译含义

一文读懂丨张雨绮看男人眼光真不行?相识70天闪婚今与前夫互怼

昨日,张雨绮与其前夫袁巴元通过朋友圈和微博展开了一系列骂战,为这个寡淡的周末送上了一枚大瓜。这已经不是这对夫妻第一次掀起风浪了,虽然目前舆论依然一边倒地站在了“大女人”张雨绮这边,但事实也在证明她自己在《吐槽大会》上说的——“我看男人的眼光确实不行”。袁巴元一条一条地回怼张雨绮,划重点的话,就是:关于“情人间的对话”,他认为张雨绮在“照对话的时间我们都是情人关系”,张雨绮与别人约会“更恶心”。也有网友提问——张雨绮和前夫相识70天就结婚,是不是当时没了解清楚?

刘恺威杨幂离婚后小糯米首露面,被问“妈妈”时她的回应耐人寻味

2018年年底最轰动的娱乐事件,莫过于杨幂和刘恺威经由公司宣布离婚消息,女儿“小糯米”将由双方共同抚养。宣布离婚后,刘恺威很少露面,直到昨日,小糯米的假期即将结束,港媒拍到刘恺威带着一家人外出用餐,同行的还有很少露面的刘恺威妹妹。父母离婚之后,这次是小糯米首度露面,她面对镜头开心欢笑的模样,下车时向爸爸张开双手,甜甜叫一声“daddy”,都让大家觉得她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刘恺威与杨幂都在尽力保护着她。

吐槽大会收官:张艺兴欧阳娜娜互损演技差,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昨晚《吐槽大会》迎来收官,节目组也是大手笔,不仅请来了当红人气偶像张艺兴作为主咖。张艺兴吐槽欧阳娜娜演技让人出戏,还模仿欧阳娜娜的经典台词“加油,鹿小葵!”2018是张艺兴的收获之年,这一年,凭借个人第三张专辑《NAMANANA》,张艺兴成为billboard 200有史以来排名最高的华语流行歌手,而这次与他在《吐槽大会》同台的欧阳靖则是首位进入这个排行榜的华裔歌手。确实,认真如张艺兴,为了更好推广华语音乐,张艺兴除了做音乐,还努力学习英语,没想到却遭到了“英语学习伙伴”欧阳靖的无情吐槽。

乐基儿挺孕肚和老公一起做瑜伽 大方透露四到五月在香港生孩子

黎明现在已经有了老婆和女儿,而38岁的乐基儿同样没有落后,她先是嫁给了圈外老公,现在还怀孕了。乐基儿是一个瑜伽高手,她就算怀孕了也一直有保持做瑜咖。今天凌晨港媒就晒出乐基儿和老公一起做瑜咖的恩爱照片,她还接受采访大方透露了预产期和在哪里生孩子等问题。而且她不像很多明星一样遮遮掩掩,她还自曝了预产期在4到5月,同时透露将会选择自然分娩,也和老公商量过会在香港生孩子。乐基儿表示自己现在做的瑜伽动作都是比较轻松的,但是看照片发现也不简单啊。

苍井空晒与闺蜜合影,怀孕6个月孕肚明显,脸蛋圆了一圈

上个月11日,苍井空与老公DJ Non首度合体公开亮相公布怀孕5个月的消息,与老公结婚一年多终于晋升一家三口,一路走来实属不易,结婚怀孕后的她经常在网上分享婚后的幸福点滴,成功转型为幸福人妻形象。昨日晚,苍井空在微博晒了几张与闺蜜聚会的照片,并写道:“朋友一起去汉堡牛排,胖了很多,没办法”,照片中的苍井空身着黑色毛衣格纹裤,及肩短发笑容甜美十分少女,怀孕6个月的苍井空孕肚十分明显,闺蜜们摸着她的孕肚开心甜笑,个个脸上笑容洋溢欢乐又温馨。

李宗盛后周华健也要投身音乐剧创作,还放话要抢先一步

日前,原创华语音乐剧《赛貂蝉》在上海举办发布会,为3月即将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演出预热。该剧由著名音乐人周华健作曲,张大春填词、监制,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监制,剧场界鬼才导演谢念祖担任编导,卓文萱、黄志玮等联合主演。所以,周华健表示“没想到比李宗盛抢先投身音乐剧创作了”。谢念祖则表示,这次让大家非常兴奋的是加入了周华健的作曲,他所创作出来的旋律,搭配大春老师的歌词,足以让演员在情绪表达上有更多层次的展现。

汪小菲夫妇血拼购物一顿晚餐花两千七,大S瘦成瓜子脸仙气十足

大S和汪小菲结婚多年,育有一儿一女,此前大S惊爆怀上第三胎,后终止妊娠,让汪小菲一家都非常伤心。随着时间流逝,大S和汪小菲现在感情变得越来越好,两人还上综艺一起秀恩爱,虽然大S有很多公主病,但汪小菲特别宠爱她,汪小菲之前为了大S他把家迁往台北,还以大S的名字开了一家酒店,可以说是宠妻狂魔了。记者拍到大S近照,真是非常瘦,瓜子脸,看起来仙气十足。血拼购物完之后,汪小菲还带着大S一起去吃晚餐,两人没有带儿女是享受二人世界,据悉他们是到台北一家非常有名的日料店,需要提前预约,一人消费就需要6000新台币,两人这顿饭吃下来需要2700元人民币左右,非常奢侈了。

核心提示:萨依德身为一个同情犹太人当年处境的巴勒斯坦人,他不能够接受华格纳的反犹太主义,不能够接受华格纳的法西斯美学倾向,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能够欣赏华格纳的才华,为他写出很精彩的乐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即便自己被诊断出了血癌,音乐也是萨依德寸步不离的伴侣。

凤凰卫视9月18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因为我自己瞎写过一些乐评,所以我知道写乐评是件多么复杂的技术活,你想想看你怎么能够用文字去把完全另外一种表意跟记号系统,用声音做成的这套系统翻录成文字出来,让你的读者了解你听到了什么,你对他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而要把这样的乐评写的不枯燥,就是不让人家你觉得谈太技术性,完全在谈给那些只有听过那场音乐会或者听过那个录音的人来看的才有意思,才看得懂的话,你就需要一层更深的综合的功力,抽象的功力,能不能够把你要评的这些音乐、音乐家、录音或者演出,在里面找到一个概念,一个话题,进行一种自信的探索,把它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这么一个人,我觉得它做的是非常好,它就是已经故世的文化研究跟当代文化理论大师萨依德,我手上拿的就是他这本书《音乐的极境》Music and the Limits,《音乐的极境》这本书我拿的是台湾的太阳社的繁体字版,大陆也有它的简体字版,大家很容易就能够找得到,翻译版本是一样的,是台湾有名的翻译家彭淮栋,必须说他译的相当不错了。

Limits这本书其实以前很多文章我都已经看过,因为这是他过去在美国的老派,左派的期刊的上面的一个连载的乐评专栏的一个结集,当然并不是每一篇专栏都收录进去,他有的有收,有的没有收,说回这个萨依德,萨依德在华人世界有名,主要是因为他写过《东方主义》或者也有人翻译成《东方学》这本书,都知道他开创了整个现代流行的后殖民学术研究倾向的这么一个潮流,是当代文化研究比较文学,文学理论里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前几年血癌去世,可是大家也许不晓得他这个人一生兴趣非常广阔,他除了是个正儿八经的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名牌教授之外,他也参与很多政治活动,参与过巴勒斯坦的建国运动,同时他还是个非常有名的乐评人,我们看过他的自传或者早年著作人都晓得,他对音乐是非常非常的熟。

这种熟悉使得他能够写出很多外行人看不出来的东西,但相反的内行的音乐学者又写不到他写的某些关联,什么关联?比方说我们看他过去的研究文化或者帝国主义的一些的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常常谈到18、19世纪的欧洲著名的大师级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那些音乐家在当时一个欧洲殖民帝国的背景底下工作、创作,他们的创作跟帝国的政治、社会,乃至于生活本身难道可以一点关系都没有吗?于是他就找到了这个关联,这样子就会得罪很多人,很多就说,你是不是想侮辱我们崇拜那些大师,觉得他们都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凶,你这么讲又太简化他了,他想说的其实只是这些人之间跟他的所处的环境,那个帝国的环境不可能毫无关联,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有这种关联就反过来抹杀了这些人艺术上的某种的创造力,探索或者,也就是说每一代人,不同的人都会有他自己的局限,正如我们这代人也会有我们的局限,我们后人也许会帮我们发现我们的问题所在一样。

所以,萨依德身为一个巴勒斯坦人,身为一个也同情犹太人当年处境的巴勒斯坦人,他不能够接受华格纳的反犹太主义,他不能够接受华格纳的那种法西斯的美学倾向,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能够欣赏华格纳厉害的地方,然后为他写出很精彩的评论,说了半天,我们来看回他的乐评,说到他的乐评,他这个人喜欢音乐,喜欢到一个什么程度?比如说这里面这一本文集是他去世之后,他们帮他编的,他的遗孀,他的太太,就说到1983年1月,也就是在古尔德,古尔德就是他最崇拜的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古尔德去世后数个月,我们的儿子瓦迪,发生非常事故,对我们这个家庭那是很恐怖和死神擦肩而过,我们得知瓦迪严重感染,而需要住院那天,我吓了全身瘫痪,爱德华,也就是萨依德,承受了那个消息,半小时后说我们既然有当晚音乐会的票,应该准备出门了,我留在家里既害怕,又困惑,爱德华则去了音乐会,多年后我才明白他面对死亡的恐惧,寻求音乐对他是多么的重要。

又比如说爱德华的母亲去世一年之后,自己也被诊断出了血癌,音乐成为他寸步不离的伴侣,1998年夏天,他必须接受一场严酷可怕的实验治疗,当时正值海力克排定以14场音乐会演奏巴哈的管风琴作品,爱德华安排治疗日错开那些音乐会,他不但所有14场都到齐了,还写了一篇评论,也说到这本书,所以你就能够了解到,写这本书,这些专栏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底下,是在一个多么狂热的音乐爱好者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这么狂热的爱着音乐,但是他对当代的音乐很多的现象,很多朝列是毫不客气的要来批评跟分析的,比如说当代独奏家的一种炫技的表现,他就非常讨厌他们,什么叫炫技表现?就炫耀自己的技巧,也最近班月明所说的,纯粹是外弄的技巧,空无内容,没有内涵,他非常讨厌这一些现象。

而这些现象在他笔下已经不只是没有内涵这么简单,甚至还是一个更复杂的一个学理上的,社会上的问题,他怎么批评,我们先看一些简单的批评,他就说到,已经去世的指挥大师萧啼,他见过他怎么指挥布鲁克纳,布鲁克纳缓慢,那种经过细心安排,拖的很长的结构线条,用意是要产生那种深思熟虑,逐步展开的效果,结果被萧啼完全毁掉了,他说萧啼现在在指挥台上的角色是三分之一的管子领班,三分之一的马戏团训师员,三分之一40年代、50年代,好莱坞音乐剧想象的那种大师,动作咻咻有声,脑袋起起落落,挥舞、猛刺、猛仆,要命的装模装样,结果最后我们得到了就是乏味无趣的一连串琐碎语句,偶尔来的抑扬顿挫,夸张的段落,但是完全对于整个音乐的结构毫无效果,这就是他所说的炫技跟杂耍。

《开卷八分钟》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7:05-17:1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0:25-00: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美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文化的大熔炉,这几年也有用“马赛克”和“沙拉盘”来做比喻的。这不难看出,美国文化虽然本质上是西方的,但也是多元的、内涵丰富的。在建国前,受英国殖民影响,美国的语言、文化、制度、法律等等,与欧洲别无二致。随着美国的独立,民主、自由、平等、个人主义的思想也兴盛起来。

自尤金·奥尼尔以来,美国的戏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与社会环境联系紧密,时常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病。

题主问有什么音乐剧表现了美国文化?那还挺多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剧的相关背景:

该剧于1961年在百老汇首演,根据作家 Shepherd Mead 在1952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是一部讲述如何不用很努力就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职场讽刺喜剧。

《一步登天》百老汇首演版剧照

2015年,《一步登天》中文版在国内上演时,《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曾写过一篇剧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他提到了那个时代美国职场的一个基本情况:

职场上的变革初露端倪,女性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但职场中依然以男性为主导,黑人只能站在最低等的服务性岗位,犹太人依旧被歧视。

就像热门美剧《广告狂人》中的桥段,在职场中,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暗地较劲,职员与职员之间的笑里藏刀,员工与领导之间阿谀奉承,男上司与女秘书之间的擦枪走火……都是大公司的真实写照。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成功,没有人甘愿一辈子做一个小职员,这就是美国五六十年代职场成功学的核心价值观。

音乐剧《一步登天》自然就是反应这个时代职场文化的产物,它对成功学展开了“疯狂”地反讽。

不难看出,性别和种族的不平等,以及个人主义的盛行造就了当时的职场文化。人人都想成功,但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好像太慢了,所以,为了加快成功的速度,就有了成功学。

成功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美国梦”的代名词:发掘自身潜力,通过不懈努力,养成良好习惯,遵循一套法则,就能获得成功。成功学提供了平等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有无限可能。当然,如何获得成功,使用怎样的手段,就都看个人的选择了。

Finch(中译名费嘉诚),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通过假装认识老板获得工作,巧妙地选择有前途的职位,制造勤奋工作的假象,以求快速晋升。但过程中也曾遭到同事的陷害,幸好有同“行”中人相救,保住了他的职位。这种看似钻营、拍马屁、虚张声势的人最终居然从一个清洁工成为了董事,也是令人大跌眼镜。不过,这也正是当时美国职场的写照,由于环境的压抑和社会的不公,人们为了自我实现而不择手段。

音乐剧《一步登天》中文版剧照

说到美国,移民是不得不谈的一个话题。

一直以来,少数族裔在美国被歧视的问题屡见不鲜。虽说已经完全消除了制度性的歧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比比皆是,什么奥斯卡“全白”提名名单啦,地铁上黑人被骂啦。并且人们对于每个族群,都形成了难以根除的刻板偏见。尤其是近年来,大量涌入的移民被认为夺走了当地人的工作机会,稀释了社会福利,所以新移民也未能幸免,加入了被歧视的行列。此外,在每个族群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不理解,传统和西化的对抗一直在持续。

音乐剧《身在高地》讲述的就是一个在纽约上曼哈顿地区的拉美移民家庭的生活。他们在纽约经营小商店和发型屋,中间也遇到了种种困难,不过都化险为夷,最后男女主角收获了爱情,也意识到纽约才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所以决定留下来。

这也体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遭受着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大多移民还是选择留下,一方面是因为被美国文化和生活习惯所同化,重新回到家乡会难以接受;另一方面,美国确实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可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音乐剧《身在高地》剧照

多说一句,这算是拉丁裔词曲作家 林漫威 Lin·Manuel Miranda 的音乐剧处女作,当然你们更熟悉的可能是他的《汉密尔顿》(Hamilton):历史上的伟大国父汉密尔顿也是移民者,舞台上的国父们都是由黑人和拉丁裔演员扮演的,即便如此,该剧照样一票难求,火的一塌糊。更多关于林漫威和《汉密尔顿》的内容可移步:

音乐剧《汉密尔顿》剧照

嬉皮士文化也是人们喜闻乐道的话题之一。

提起嬉皮士,大家就会联想到一些长发、吸毒,随意不羁的形象。实际上嬉皮士文化也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不循规蹈矩的嬉皮士们反对主流的价值观和宗教,批判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支持平等主义、女性主义、同性恋等等,热衷于朋克和摇滚乐,但是他们不羁的生活方式也深为人们诟病。

1967年在外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毛发》被认为是嬉皮士反文化和性革命的产物,部分歌曲更成为反越战运动的代表歌曲。剧目也突出了许多嬉皮士的特点,剧评家Scott Miller曾如此形容《毛发》:

美国青年,尤其是在大学校园的美国青年,开始就他们认为美国做错的事情,如种族主义、环境破坏、贫穷、性别歧视主义和性压抑、家庭暴力和越战抗争、新科技的去个人化和政治贪污而抗争。

与主流舆论相反,嬉皮士对美国十分尊重,并认为他们是唯一真心地想救国和令它变得更好的人,是真正的爱国者。

长发是嬉皮士的象征。他们的象征不但表示反叛,亦表示拒绝歧视和性别定型的新可能。它象征男女平等。

嬉皮士的衣着亦反映诉求。单调的工作服表示抗拒物质主义。其他文化的衣着,尤其是第三世界和美国原住民的衣着,代表他们对全球化和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自私的觉醒。简单的棉质裙和其他天然物料,就代表拒绝合成物料,回归自然和简单的年代。有些嬉皮士穿着二战时和南北战争时的夹克,作为战争的双向选择,以传播非暴力的新思想。

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年轻人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发现社会的问题,并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改变世界。但是,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有时不免感到迷茫,看不到自己的归宿。剧中主角之一克劳德最终变成灵魂消失了,但也让嬉皮士的精神永远的留了下来。感兴趣的可以找找看1979年上映的电影版本,名字叫《越战毛发》。

这部音乐剧改编自美国的绿日乐队的同名专辑,剧情由专辑中的歌曲串起来,这在音乐剧的分类中被称作点唱机音乐剧(Jukebox Musical)。《妈妈咪呀!》(Mamma Mia!)就是一部非常典型又成功的点唱机音乐剧,里面的歌全都是ABBA乐团的作品。

《妈妈咪呀!》的名字正是来自于ABBA乐团的同名单曲

音乐剧《美国白痴》也反映了嬉皮士文化,但与《毛发》不同,时间设定不再是20世纪60年代,而是21世纪的今天。

三个主角虽是一起长大的朋友,却各自走入迥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当了年轻爸爸放弃原本钟爱的音乐、一个在大都市打混,一度染上毒瘾、还有一个加入军队,在伊拉克战争失去双腿……

绿日乐队的主唱 Armstrong 参与了音乐剧的剧本创作和歌词填写,他和导演想要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活在我们周遭的失落的时代。三个主角在各自在人生中尝过了失去与痛苦,挣扎在愤怒与爱之间,但勇敢接受这些磨难也是组成生命的一部分,也唯有接受这个事实,才有希望的可能。

音乐剧《美国白痴》剧照

《美国白痴》这张专辑是在2004年9月发行的,当时美国正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专辑的初衷就是为了宣传反对媒体洗脑和反战的思想,而且一阵见血地指出当代年轻人迷茫、孤独、缺乏信仰的现实。剧中对此也有很明显的体现:

音乐剧开场直接点题,先听到各大新闻报道的声音,然后出现整面墙的电视,接下来才是一群愤怒的年轻人拒绝再被电视报道牵着鼻子走,大声唱出“American Idiot”这首歌。

当然体现美国文化或社会问题的音乐剧还有很多,比如:

讲音乐剧行业的音乐剧《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金牌制作人》(The Producers

把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不择手段求出名的世态演绎的淋漓尽致的《芝加哥》(Chicago

聊宗教的话,就看《摩门经》(The Book of Mormon),各种戏谑,属于无神论者写给宗教的情歌。

本文抛砖引玉,更多推荐还请大家一起补充啦。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Over。欢迎关注我们——

微博/豆瓣/B站:七幕人生音乐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he calling 歌词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