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数学3十2=5怎么做?

篇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教学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教研话题,面对日新月异不断迭代发展的社会,教学需要改进,我们教学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改进的中,我们更需要思考改进什么、如何改进。

曹培英老师结合近年的“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组织形式,指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追随热点,而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关注儿童的学习认知特点,关注数学教学的本色,提高学习效能。基于以上的分析,曹教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六点教学改进的主要策略,让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2022版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例如,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可以采用“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将体积与体积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对于体积和体积单位,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的经验的。第一,是感知物体占了多少空间的生活认知经验;第二,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后,知识迁移上的经验。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先前的学习经验进行对比、类推、迁移,利用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经验:长度单位用什么表示?面积单位用什么表示?体积单位呢?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对比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得出答案,而且能更清楚地区分出长度、面积、体积间的区别与联系。

当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材凝结了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教材是教学之本,而我们的课程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实施校本化。因而不管是怎么样的教学形式,我们都应当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曹培英教授提倡,学数学应当关注从书中学,也应当是做中学,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例,我们应当关注到,在情境上,教材将测苹果的体积改成了测土豆、梨的体积,是因为当把苹果放进水中,苹果是悬浮的,不能完全使用排水法进行测量体积;而土豆、梨放入水中,则是沉在水底,可以采用排水法计算体积,说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应当考虑到生活实际。而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曹教授给出了新思路——称出体积:我们可以先测出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梨的质量,再称出它们的质量,最后计算出体积。

当我们把教材用出经验、用出创意时,也就是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发挥出每一堂课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应该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安静思考的时间,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由于空间观念意识较为薄弱,学生在学习中其实会遇到不少困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为例,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切”的问题——把一个长方体平行于底面切开,表面积增加20平方厘米,求长方体的体积;“拼”的问题——把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在一起,面积减少60平方厘米,求原来正方体的体积;“增”的问题——把长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体积增加多少;“铸”的问题——把一个正方体铁块铸成一个长方体,求长方体的底面积……这类关于长方体实际应用的题目。有不少学生面对这些情境变化多样的题目,往往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笔。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我们不妨尝试转变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态,给学生动脑想、动手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变化,让学习回归本色,进而发展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楚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闻一知十,学会举一反三。

篇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在核心素养中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这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每一册的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少,内容较分散。“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不断渗透,在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中逐步培养。在学习了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后,对于“统计与概率”部分有了一些感悟。

在现实情境中养成数学眼光

数学眼光的表现之一为“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而统计就是要基于现实世界,学生必须经历真实的调查研究、收集数据的过程,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分析。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首先要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

以曾经听过的《数据背后的秘密》一课为例,老师先呈现了6个不同的年龄段,让学生选择“谁是火锅店的主力军”,学生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做出了选择后,教师用一个课前的调查视频真实地呈现了数据收集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人数、时间、地点都会对统计的数据造成影响。在数据面前,我们不要急着分析数据,而是要先用数学的眼光想一想数据的来源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意义,逐步理解数据的随机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低段开始就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面对杂乱无章的数据,首先想到“数据的分类”,这是统计的基础,也是培养数据意识的第一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据。

在数据分析中培养数学思维

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是统计的关键。而学生要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首先要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先呈现了两家火锅店的相关素材,包括商品的价格、好评率,综合评分以及每日到店消费人数,学生通过对已知数据的分析得出初步结论:A店价格更高;A店好评率更高;A店综合评价更高;A店人数更多。接着教师在其中一个素材中增加了数学信息,让学生的分析发生了大反转。有了这样的经绿色作文网验后,学生就会开始质疑眼前的数据,产生更多的思考,是不是数据的背后还会有“隐藏信息”影响数据的结果呢?有了这样的思考,学生开始对另外三个素材进行再加工,通过问题“你能让结论大反转吗”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

在以往的统计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计算以及简单地描述数据的多少,而很少有真正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性的统计局面,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还要在数据分析中学会思考,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

在开放性问题中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语言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数据意识”,让学生“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

在统计的问题中,最常见的是根据信息绘制图标,或者根据图标分析解决问题。这需要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进行转化融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数学语言呢?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从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对于上述数据,你有什么看法?”等,由于这样的问题答案不固定,很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有些学生对数据不敏感,只能说一些和题目无关的话,而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往往指向“XX更好,更喜欢XX”等这一类的回答。其实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一个契机。例如在上述课例中,学生根据4张统计图表的数据一开始只能说出哪个店更好这样的判断,而当增加信息发生反转后,学生能提出更高层次的看法,如在好评率中关注到“单位1”的不同会对百分数造成影响,在计算平均数中极端数据的干扰,通过这样的分析,再让学生表达对两家火锅店的看法,学生所呈现的答案会更丰富,更数学化。

篇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随着4月下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落地,尺规作图作为小学数学新成员,它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理念激起我们一线教师持续而深入地思考:尺规作图的数学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提前到了小学阶段?尺规作图“新”在哪里?有什么新要求?与原来的画图内容有什么一致性和迁移性?

尺规作图是我们小学阶段未曾过多涉及的新领域,顾名思义,尺是无刻度的直尺,规是圆规,利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进行有限次的作图。重视尺规作图,在不断的思考、操作、反思中,学生学习了如何想事,如何做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思中学,创中学,从而培养了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

下面我以最近和任教班级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为例,谈谈尺规作图在本节课中的教育价值。

我原来一直以为尺规作图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技能,在小学阶段,学生用直尺量取长度,再到六年级学习用圆规画圆。然而当在观摩北京实验二小的三节课时,我看到尺规在四年级孩子手中的灵活运用,才恍觉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我们从没有提供这样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史宁中教授也说,直尺可以画直线,圆规可以确定长度,还可以得到两个确定长度线段的交点。当学生用尺规去尝试作图时,他们在思考、在想象、在操作、在反思、在创造,尺规作图不仅仅是孩子数学学习的工具,而是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直观想象的一把钥匙。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一节探究型课型,要更多关注学生理性探究的过程。教材借助实验材料——小棒,呈现了三根小棒的四个组合,探究围成三角形的可行性,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初步发现有两组能围成三角形,有两组无论怎么摆也围不成三角形,但此时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了解还是浮于表象、比较片面的,尤其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得出是困难的。对比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也基本相同,直接给有数据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搭一搭,减少了非必要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但反过来说固定的材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也造成了限制。结合新课标中课程内容中的实例32,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用直尺和圆规作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给定的两条没有数据的线段a和b,想象线段c的长度范围,用直尺和圆规进行尝试和建构,经历“够不着”、“重合了”的试错过程,在操作中逆向猜想和验证,帮助学生更好的触摸“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学生推理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有些迂回和曲折,需要学生获取知识、探出规律、总结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提供推理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一个事实性的结论,而推理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结论的成立,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时很容易忽略过程追求结果,另一方面学生的推理过程往往是内隐的,为了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尺规作图在本节课中为推理过程的外显化和可视化搭建了牢固的脚手架。在三角形第三边线段c的确定活动中,把“围成”与“围不成”的数据在表格中一一记录,并用“画弧”图示的方法直观清晰地呈现操作结果,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互相交流,进行数据的分析,最终验证结论。学生用语言、用图示描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外化,便于教师对学生推理过程的规范和推理意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课在本册学习过后,小学阶段没有相关后续的内容了,因此相比结论的得出和记忆,背后的推理意识和几何直观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更为有价值。经验是个性化的产物,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经验的积累必然离不开个体的亲身经历,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方式经历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用合情推理进行大胆的推测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进行结论的证明,完成整个推理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助理推理意识的形成。

正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丹老师所说的:“如果给学生可想象的空间,可操作的东西,可交流的环境,这种精彩是可预约的。”我们平时教学就要多给学生机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开放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尺规作图为手段,让学生获取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比技能更重要的是过程,只有学生充分经历、尝试探索,才能让“尺规作图”成为学生想象、创造、推理的沃土,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要多挖掘探索知识本质,教学时要想办法渗透数学思想,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尝试、反思、再调整。

篇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读了2022版新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更加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本次研读活动,我重点读了“数与代数”(第三学段)的内容。此次课标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这与之前的三阶段不同。这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更加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阶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其中“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核心素养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强化核心素养。

在第三学段中,课标新增的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感悟计数单位,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性;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模型意识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目标更加准确和完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在新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引导数学感知,推进感悟提升

在第三学段教学提示中,数与运算的教学,通过整数的运算,感悟整数的性质;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与小数有关的数学文化,理解、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进一步提升数感。例如在讲解到小数除法知识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像16。9÷0。13=130可以看做事,以这种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师还应当采取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数学计算问题与现实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计算学习,全面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计算应用问题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感悟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三、提炼知识模型,深化课堂教学

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内容是以螺旋型结构排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第三学段数量关系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用字母表示的教学要设计合理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性质和规律。例如小明原有一些铅笔,爸爸和妈妈又分别给他买10支,这时他一共有38支,原来小明有几支。此题用方程来解要先建立解题模型:原来的铅笔数+新买的铅笔数=现在的铅笔数,用字母x表示原来铅笔的数量进行计算,运用数和字母表达数量关系,通过运算解决问题,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不仅要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知识,找准课堂的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地巩固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五: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联系,逐渐递进,呈螺旋式上升。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今天主要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三个层次和大家一起学习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课程内容。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第二学段中,需要培养的数学眼光包括抽象能力(量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现实世界中拥有纷繁的物体,而这些物体实质就是穿上“外衣”的数学图形。因此,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搜集、观察、比较的过程,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例28图形的共性与区别

通过相应的图形认识四边形,辨别其中的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明]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不同图形,说出图形的共性,知道这些共性与图形命名的关系。例如,四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共性,平行四边形要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长方形进一步要求四个角是直角,正方形进一步要求四条边都相等。

第二学段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这些都是四边形。在逐一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后,应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例如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来梳理图形之间的关系,充分理解不同四边形的共性与区别,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并且新课标中着重提出了一个新的核心素养——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例如,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

通过数学思维,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图形与几何第二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推理意识的培养,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就可以在推理过程中认识。

例29通过作图认识三角形周长

把三角形的三条边依次画到一条直线上,认识三角形的周长。

[说明]让学生从认识三角形的周长入手,直观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具体方法:利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圆规依次度量三角形的三条边,首尾相接画到直线上,得到一条线段,直观感知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以及线段长度的可加性。

在图形周长的教学中,可以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理解三角形的周长,进而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样,通过类比,感知图形面积的可加性,进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周长与面积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

数学是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数学语言,可以简约、准确的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在图形与几何模块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发展学生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打乱由几块积木或者几幅图画组成的平面图画(如图11),请学生还原,并利用平移和旋转记录还原的步骤。

[说明]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仅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图形运动是可以记录的,甚至可以体验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设计时,可关注如下要点。

(1)完成还原积木的任务一定要从简单到复杂。如图11,先打乱四块积木中的下面两块,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打乱三块或四块积木,让学生继续尝试。

(2)可以分小组进行。为了记录准确,事先要确定每一个步骤的代表符号。

(3)小组活动时,可以先讨论,确定一个大概的还原路线,然后操作验证。

(4)小组成员共同操作,进行比较,验证确定的路线。

顾志能老师在千课万人中曾展示过一节精彩的“图形的运动”练习课。在学习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得到切实提升。每次还原拼图都让学生去想象移动的路径,并让学生用实物操作演示,不适合操作的用课件演示。这样的做法,促使学生不断在想象图形移动后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轨迹,不断强化其图像知觉、运动表象,最终实现图像想象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丰富的学习形式,如观察、描述、画图、操作、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亲身去“做数学”,去“再创造”数学,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情感得到有效激发,数学学习的价值得到全方位的展现,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篇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新课标中新增了“三会”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部分,集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内涵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几何直观,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课标新增在第一学段要求图形的测量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1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8题。

  1、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掌握判断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

  生: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

  第一条:家邮局学校 第二条:家学校

  第三条:家商店学校

  生:家学校的路最近。

  师:为什么家学校的路最近?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的特性(二)(板书)

  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师:为什么大家认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1: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生3:我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近。

  师: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 观察情境图我们可以发现家邮局学校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家到邮局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家商店学校呢?

  生:家商店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离+商店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2

  1.在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

  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让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在设计中应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要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他们营造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硬纸条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图形朋友(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

  师:我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其它图形,你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能说说你是怎样做到的吗?

  2.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准确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三角形?看来你们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更深层的研究一下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理念:通过“摸一摸”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也给一部分知识比较丰富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1: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3:由三条线段、三个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设计理念:通过画三角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

  (3 (4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含义,从直观到抽象,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便捷。】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现在长颈鹿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课件)你能区分出哪个是长颈鹿的家吗?请说明理由。

  预设: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学生指)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其实就是三角形的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三幅图,让学生加以辨析 师:同学们请看图二,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预设: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图三为什么也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预设:没经过顶点。

  师生共同小结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设计意图: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对后两幅图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做铺垫。】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9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体现数学特色的前提下,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有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力拉,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而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又能使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全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方式。在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说说怎么修理松动的椅子等,这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角形、四边形教具 投影仪

  学生准备 练习纸 长度相等的小棒若干个

  1.创设生活情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你知道图中呈现的是什么吗?(埃及的金字塔和南京长江大桥)从图中的建筑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到屏幕前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图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象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为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1.教学教材60页例1。

  (1)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生1:有3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或有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3: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4:由3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5: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让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3条线段”“围成”。(此处重点解释“围成”就是首尾相连或者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样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10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教案(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日画怎么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