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字游戏?存在的意义在哪?

  为做好北京市中小学师生在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心理防护工作,维护好师生心理健康,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学生教师应对疫情心理防护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防疫心理服务支持方案》要求,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会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专业人员、区教研员、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成三个编写组,分别编写《北京市中小学师生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指南》、《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服务与专业支持手册》、《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服务与专业支持手册》

  《北京市中小学师生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指南》依据积极取向、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原则,关注学生、教师在疫情期间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可能的想法、体验、态度、情绪等,运用心理学原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具体、明确、可行的建议。

  本指南分学生篇、教师篇两部分,力求有针对性为师生提供应对疫情心理防护的知识与方法。

  “火神山医院接诊首批患者,雷神山正式建成”“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禁食野味,全方位全链条监管”“哈佛八剑客集体回国援助武汉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到现在,同学们通过各大媒体、网站、公众号、朋友圈看过很多有关疫情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客观公正,有的充满煽动性,有的真假莫辨,让我们的心情也如坐过山车般,一会儿激动,一会儿愤懑,一会儿迷惑。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面对网络上纷至沓来的信息,我们一定不能不分真假照单全收,必须具备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

  人类天然渴望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新冠肺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生事物,由于对它缺乏了解而带来的信息不对等会激起我们内心焦虑。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从各个渠道多认识它,从而降低它带来的危险,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事实上,对真实信息的深入理解也正逐步让我们安心。

  然而,有时我们看信息也会感到疲惫或茫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的过量摄入。长时间高频率的信息摄入,会造成信息量过剩,刺激大脑产生负性情绪,进而带来身体的疲惫。二是情绪的积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部分网站用“震惊”“可怕”等有情绪煽动性的词汇编造一些假消息和谣言来吸引人的注意力。这种坏信息带来的坏情绪不断积累,就会让人产生失落或者绝望的感觉。

  所以,我们在疫情期间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甄选信息才能真正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握紧科学的利器,最终理智的战胜它。

  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学会识别虚假信息,不做谣言的传播者呢?其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减少信息摄入量

  网络信息数以万计,筛选信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选择官方渠道获取信息。官方渠道可以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视频媒介,也可以是新华网、人民日报网、央视网等网站。这些网站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言语客观公正,能大大减少不良信息带来的焦虑感。此外,适当减少你刷信息的频率,拉长两次看信息的间隔,也能有效地减少你的信息摄入量。当我们大脑没有被各种信息所左右时,也更利于对信息进行辨别。

  二、增加确定性的知识

  你不会相信“太阳是从西边升起了”这样的谣言,源于你掌握了科学的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对于“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掌握足够多的确定性知识也能避免受到网络上不实信息的干扰。这些确定性的知识经国家权威机构的考证和发布,比如包括罹患“新冠肺炎”会有哪些症状,防疫“新冠肺炎”的自护措施,所住城市的基本防控措施等。想获得这些信息,你只需要在官方网站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找到。

  三、信息核查三步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事实核查101”中为我们提出信息核查的三步法:

  第一步,提取信息中的待核查事实。如“山东兰陵县146万人无一人感染,因其为大蒜种植区”这一信息中,待核查的事实有:地点“山东兰陵县”,数据“146万人无一人感染”,特点:“大蒜种植区”。

  第二步,通过正规官方信息寻找证据。上面这个信息中,“146万人无一人感染”这个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兰陵县所属临沂市卫建委的统计结果获得详细数据加以核实。

  第三步,对比已获得的证据和原有信息,进行判断。上面的信息对比产生的矛盾,让我们能快速判断这是一个谣言,不足为信。

  类似这样的小道信息,有些会让人放松防范的警惕,有些则会让人陷入愤怒、恐慌。因此我们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对非官方的信息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甄别。近期,腾讯新闻推出了“较真”栏目,大家也可以在遇到不确定信息时借助类似的网站加以辨别。

  同学们是未来信息时代的主人,只有从现在开始树立信息鉴别和甄选的意识,培养这种能力,才能在真假信息泛滥的时候保持清醒,理性运用信息,使其服务于自己和社会。

  (作者:雷智慧 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

  不少同学每天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情况,大家发现,随着防控措施的见效,局势出现明显好转的趋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有的同学看着日益攀升的感染人数,内心恐惧,每天在忐忑中度过,无法安心学习;有的同学则在数字的攀升中看到了疫情拐点的临近,知道疫情终将过去,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随时做好复课的准备。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反应却如此不同。看来,人在遇到事情时会有不同看法,带来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也会不一样。建立积极的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艾利斯在情绪ABC理论中提出,决定人的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对于大家来说,某段时间内,不断攀升的感染人数就是图中的事件A,当我们内心的信念是“太糟糕了,感染的人数这么多,这真是一场无法控制的大灾难”时,这种负性加工的信念B让我们显得无力和绝望,从而引发消极懈怠的生活方式,造成个体免疫力低下。如果此时我们及时结合事实调整观念,替换为“医学专家说一个高峰值过后就是拐点了,看来拐点越来越近,疫情一定会被控制住”这样的信念,内心就会充满希望,行动上也会变得更积极。

  抗击疫情的战役非常艰辛,一些不幸消息让人茫然无措,保持积极和乐观的确不易。尽管面对群体性的危机事件,悲观、焦虑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但我们也要看到,“危”已然成为事实,焦虑、无聊、烦躁只会增加我们的慌乱,降低我们的免疫力。相反,如果能用积极的信念给自己更多力量,就能化“危”为“机”。

  一、正向思考,赋予事件积极意义

  “在家憋着真难受啊!”当你有这种想法时,心情就容易低落。其实大部分生活事件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习惯化的消极信念会让人过多体验消极情绪。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学会正向思考,识别和修正我们内心的消极信念。

  第一步:学会识别消极信念。它们往往带有这些特点:(1)绝对化要求。“我绝对不能再玩电子游戏了”“我必须把这本书看完”,把“希望”“想要”绝对化为“必须”“应该”,会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和挫败感;(2)过分概括。“吃野味求刺激,都是武汉人惹的祸”因为部分人的过错而责怪所有的武汉人,就会让自己更愤懑。(3)糟糕至极。“完了,我家没有口罩了,我肯定会感染上病毒”,没有口罩就觉得一切都完了,会让自己陷入极端的惶恐和焦虑。这些信念通常会自动化地出现,所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识别。你可以回顾这段时间你感受到消极情绪时的情景,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尝试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它们很可能是你习惯化的消极信念。

  第二步,学会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尝试在心中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我会怎么理解它”然后用一种更客观的角度来解释它。

  二、变换角度,挖掘负性事件的多种可能

  负性事件带来的消极情绪会蒙蔽我们的眼睛和心智,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变换角度,发现它的多种可能。如果把这次疫情想象成一个大圆形,在这个圆里,除了疫情的破坏性,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首先,对于家庭而言,因为不能外出,我们与父母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家庭关系有了变得更温馨融洽的机会;曾经与父母的小矛盾,现在也能找到机会把话说开……

  其次,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难得这么长的假期,刚好可以让身体充分休息;而且有大块的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和能在家里做的事情做一做,还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次,对于中国大地,更多的人开始拒绝捕杀野生动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医学防护常识,那些能自由呼吸自由运动的平凡日子显得更加珍贵,那么多平凡人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更相信真善美的存在……

  原本占了100%的“破坏性”,当我们愿意换个角度看时,也可以发现其他可能。同学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当自己被现实中的一件事情和想法困住时,画一个圆,把自己能想到的想法都写出来,你也能在失望中找到更多希望和可能。

  三、积极暗示,强化正向动力

  面对疫情,不管是你自己,还是我们的国家,都有很多做得好的地方值得肯定。抓住这些好的行为,及时用肯定的、精简的语言重复地给自己暗示。比如大家都担心自己会被感染时,你自我防护做得很好,你可以这样暗示自己:我保持卫生,我是安全的。当你在网络上持续跟进疫情信息,心生担忧时,再看看全中国上下一盘棋,各省市一对一帮扶,防疫举措稳步推进,你可以这样给自己鼓劲:疫情终将过去,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积极暗示经常重复,能够让人心中更加坚信,因此,对于这些能够给你积极力量的暗示语,你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不断重复,从而获得信心和动力。

  同学们,透过疫情的消极影响去看看潜藏在下面的机遇,看看我们被激发出来的创造性、承受力、抗击危难的能力,你会发现,希望的曙光就近在眼前!

  (作者:雷智慧 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

  “新冠肺炎”防疫科普和健康常识特别节目活跃在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级各类媒体中。“钟南山教你如何戴口罩”“李兰娟院士告诉你消毒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分钟让你看懂如何正确洗手”“居家防疫全知道”“返程怎么办,返程必看”等构成了一门最生动的卫生防护和应急防范课程,也让我们对有效防护、战胜疫情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戴口罩为何如此重要?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其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一个喷嚏从体内排到体外,会分成4万多个包含大量细菌病毒的滴液,其传播距离能达3-8米。因此戴口罩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事实上,戴口罩的习惯,绝不仅仅属于严重疫情的当下,而属于日常生活防护自己、尊重他人的常规卫生意识。

  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 “武汉方舱医院广场舞进化史”“疫情让全民成了厨子”,这些广为流传的流量帖让我们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限制外出的日子里反而愈加健康了。不再依赖外卖、不再久坐懒动,利用有限条件、发挥创意,锻炼身体,自制美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普通人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的最大贡献。

  一、文明卫生,从我做起

  谨遵“勤洗手、勤通风,打喷嚏、捂口鼻,戴口罩、讲卫生”的防疫卫生习惯,同时还应将其内化为常态化卫生习惯。当咳嗽或喷嚏时,用纸巾、手绢或者双手捂住口鼻,以防止病菌扩散,如一时来不及,可采取“衣袖遮挡法”,防止唾沫飞舞;当洗手时,尽量采用医务人员标准的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减少传染病传播。

  二、规律生活,好处多多

  按照学校“延期开学”期间的课表制定自己的居家作息安排表,需要包括的重要节点有起床、早饭、学习、锻炼、睡觉等,一旦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可增加居家防疫的稳定感和控制感,调节机体的精、气、神,提高身体抵抗力,增加学习效率。

  三、健康饮食,保证营养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吃清淡少盐膳食;减少外卖,尽量在家烹食;使用公筷,鼓励分餐。

  四、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在家积极创造条件,在同伴、老师、同学的监督、陪伴、指导下完成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锻炼,比如跳绳、瑜伽、跑步、拉伸等,可适当培养1-2项运动爱好,锻造健康体魄。

  五、监测体温,及时上报

  防疫居家时期,要按照学校、社区等要求,做好每日体温监测,及时汇总上报;若有身体不适,要及时跟家长、老师如实沟通。

  六、居安思危,应急防范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利用各种有效资源积极学习传染病应急知识,与家人进行传染病应急情境练习,一起准备应急医药箱物资清单,掌握应急用品的基本内容和使用方法。

  (作者:谢庆红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来的生活轨迹和作息。我们不能正常上学、外出、会友,只能待在家里。有同学会感到烦躁、无聊、憋闷、恐惧、悲伤,甚至是愤怒,焦躁不安,坐卧不宁。有的同学变得爱发脾气,显得很暴躁,偶尔会和家长产生冲突。

  有同学会想,我这是怎么了,是不是不正常,不会是有病了吧?

  现在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不是病,这是正常人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当我们意识到外界发生重大变化或存在威胁时,生理和心理都会调动一系列的机能来应对,称为应激反应。

  面对本次疫情的应激反应有哪些表现呢?

  面对疫情时,我们可能会出现认知、情感、行为、躯体四方面的应激反应。

  认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思考能力下降,对疫情发展情况敏感,频繁关注身体变化等。

  情感:疫情初期的紧张、恐惧、愤怒,现在的缺乏耐心,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感到困惑、沮丧,对不能正常开学感到无奈和厌烦,压力增大,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等。

  行为:行为冲动,过度刷屏,反复查看疫情进展消息,易激动,对身体过分关注,安全感降低等。

  躯体:食欲不振或饮食过度,睡眠差,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等。

  疫情下的应激反应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其实,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应激反应对自己的影响,“化危为机”。疫情下的应激反应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还会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然而,这种“应激”反应是人类本能的预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在疫情面前,如果我们积极调整自己,我们会更加自律、自主,对生命、责任、健康、亲情会有更深的理解,更加自信、乐观和坚强。

  因此,我们要用具体、可行的方法对应激反应的程度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对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产生较为持久的不利影响的应激反应,为有效处理这些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反应奠定基础。相信下面的自我检测方法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通过身体反应和行为进行检测

  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轻、中度应激反应均属于正常反应。然而,一旦应激反应过度,持续时间过长则需要高度关注。这些相对比较严重,需要我们关注和处理的应激反应一般会在个人的身体和行为上有所预警,你可以关注自己身体和行为的预警信号。比如:相对比较严重的焦虑、紧张、恐慌等负性情绪会在身体上带来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头痛、头晕;会在行为上带来入睡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相对比较严重的压抑、忧郁会在身体上带来胃肠不适和乏力;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兴趣减退,学习、交往动力不足等。以上有持久性身体、行为预警的就是过度的“应激反应”了,需要进行包括自助、互助和他助在内的心理干预。

  二、通过家人的反馈进行检测

  家人和我们朝夕相处,对我们平时的身体状况、脾气秉性、饮食起居、兴趣爱好、行为能力和为人处事等都了如指掌。在面对疫情的时候,他们会对我们的身心变化非常关注。我们可以和他们多沟通交流,倾听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比如:家人反应你最近心神不宁或者爱发脾气。这时请你不要把家人的反馈看作批评,急于反驳争辩,而是结合平时对自己的了解,自我反思一下,看看家人的反馈是不是可参考的预警信号。

  三、寻求正规途径进行检测

  当我们感觉痛苦,无法解脱,又说不清是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自己无法判断其严重程度,身边人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向心理教师、心理咨询热线、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必要时他们会提供一些测评工具,一般情况是比较科学的评定量表,通过让我们填答这些有评估功能的量表以及一系列的综合分析,专业人员会对我们的身心状况进行检测和有效的干预。

  (作者:刘秀华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

  居家生活学习二十多天了,没法出门,没有朋友一起玩,有的同学会百无聊赖,干什么都没劲儿,吃什么都没味儿。有的同学每当学不下去的时候,就开始烦躁,同时就埋怨自己怎么一学习就烦,就不是学习的材料。还有的同学一听家长的唠叨就生气,忍不住跟家长争吵,之后又会很自责,觉得自己就不应该对父母有烦躁情绪。有的同学尝试过一些情绪调控的方法,结果发现,不但没有马上消除负性情绪,还让自己更加紧张、不安、愤怒和烦躁,于是更加自责,寝食难安、心神不宁,痛苦不堪。

  上面同学的烦恼都是不能接纳自己的负向情绪,因为摆脱不了负向情绪而自责。那么,我们生活中是只需要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就不好吗?其实不是的,情绪本身并没有正负面之分,都是我们对环境和自身的内在感受,都有存在的理由。负向情绪对我们也有警示和保护的作用,比如愤怒就代表着一种力量,指引我们改变自己;痛苦,可以让我们找到摆脱痛苦的方向;焦虑,提醒我们理清各种关系,看清事物的本质。

  情绪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忽视或压抑情绪。当负向情绪得不到适当的心理表达,就会通过躯体来表达,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人们常说的急得吃不下饭,烦的睡不着觉,气的心口疼,就是负向情绪的躯体表达。因此,接纳多样情绪,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释放情绪值得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实践。

  下面几种活动方式,可以帮助你让那些不容易表达的情绪被看见并被接纳,也可以帮助你分析情绪背后的欲求和渴望,以更科学的态度看待它们,以更有效的方式调整自己。

  一、画一画——用绘画表达情绪

  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安静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在纸上画上自己此刻想画的任何东西,什么都可以,直到不想画时为止。感受此时的心情,试着用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情绪或状态,做几个深呼吸,再看看你的画,感觉一下,试着给这幅画命名。如果你愿意,还可以继续在这幅画上随便的画,直到你不想画为止,感受你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状态。

  二、说一说——用言语表达情绪

  言语表达也是一种适合抒发情绪的方式。它会把你将头脑中思考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张力,用比较精确的形容词把此时的情绪说出来。告诉自己或者家人:我现在有些紧张,我有点害怕,我很伤心。潜在的情绪一旦被我们用言语标注出来,上升到意识层面,它的能量就会变弱,达到释放负面情绪的作用。

  三、听一听——用音乐表达情绪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能够引起生理反应,人体组织细胞会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不同的时间段和心态下,我们可以选听不同的音乐。但是一定要记住,要选自己喜欢的,听起来舒服的音乐。

  让自己的整个身体放松下来,调整自己的呼吸,找到合适的频率和节奏,进入自己的内在情绪体验。在音乐的陪伴中,全身心的和自己呆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呆在一起,允许自己的情绪充分地流淌、充分地展现。想着此时的情绪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试着给它命名,是恐惧、愤怒、悲伤、无聊,还是别的什么。然后想象它变小、变软、变轻,越飘越远,随风而去。

  四、写一写——用文字表达情绪

  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放着自己喜欢的舒缓的音乐,把思绪回归到自身。想想自己遇到的事情和当下的感受,把它们以不同的文字方式记录下来,可以用几个词,也可用一段话,或者一个故事。顺着意识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评价,不中断,也没有对错。写完以后,请用你喜欢的方式细细地品读它,可以给它起个题目,也可以修改调整,直到你感觉满意为止。通过这个活动,你会对自己的情绪有不同的觉察和感悟。

  请接纳所有的情绪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你开始接纳的时候,情绪的张力会变弱,你会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实现对情绪的有效管理。

  (作者:刘秀华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

  前面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有所了解,知道紧张、焦虑、不安、无聊、愤怒等情绪,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映。有的同学想“我知道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也试着接纳各种情绪,但还是控制不住的焦虑、担心、郁闷,胡思乱想,忧心忡忡,心神不宁,总觉得有股火发泄不出来,胸闷,头疼,浑身难受。这要怎么办呢?”

  前面两节的内容和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情绪进行觉察和接纳,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给情绪一个宣泄能量的渠道或出口并尝试用适当的方法调节它。情绪构成理论认为情绪发生包含生理唤醒、表情行为、主观感受等成分,可见,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调节情绪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途径、多种感官进行,使用多次就会见效。

  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在居家的条件下就可以进行的

  这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节律来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站好或坐好,身体自然放松。

社交电商是否只是一个匆匆过客,风口一过,便不复存在?社交电商还能否脱离社交风口的泡沫,找到新的发展模式?

如果我们来寻找后联网时代的风口的话,社交电商或许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互联网巨头的参与、资本的不断加持都在将社交电商推到了历史前台。以流量为主打,以带货为目的,社交电商生来便具有了风口的基因。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到社交电商的洪流之中,他们或是单纯地为了吸引投资,或是真正想要给死气沉沉的电商市场带来些许的改观。总之,社交电商是他们付诸实施的首要选择。

尽管有太多太多的人投身到了社交电商的洪流里,尽管有太多太多的人折戟沉沙。但是,这些败局丝毫都没有浇灭人们对于社交电商的“热爱”,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社交电商的滚滚洪流之中。

既然社交电商市场如此凶险,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以身试险呢?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说明社交电商本身有巨大的红利存在。特别是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社交电商依然是一个值得人们投身其中的火热领域。

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社交端口巨大的流量红利,想要用这股红利来给已经日薄西山的电商行业“输血”。

在流量红利依然见顶的大背景下,以社交为手段来挽救电商市场的危局显然有些太过自信了。电商的问题在于电商本身,并非仅仅只是流量,如果用社交的手段来透支流量,从而让电商起死回生的话。

所谓的社交电商或许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等到风口已过,社交电商同样将会如同共享单车一样不复存在。

社交电商,一场并无新意的文字游戏

如果我们将社交电商看成是电商的一种,或许并不足够全面。在我看来,社交电商更像是将社交和电商两种概念硬生生拼凑到一起的文字游戏。从本质上来看,社交的背后其实是有流量的吸引力,如果缺少了流量的支撑,我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看到社交电商这个概念的出现。

因此,所谓的社交电商仅仅只是一个被生拼硬凑出来的概念,缺少了对于流量的崇拜,社交电商或许毫无吸引力。

社交电商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流量的无限迷恋。

互联网时代的洗礼让人们看到了流量背后所蕴藏着的巨大的潜能,借助互联网的手段,我们可以将流量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某个互联网平台救活了一家传统企业的经典案例。互联网平台究竟如何救活一家传统企业呢?其实这背后就是有流量的巨大作用。

借助互联网的手段,我们可以将传统时代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获得的流量输送给传统企业,从而带动传统企业的销售,最终让这样的企业起死回生。互联网时代太多太多的流量赋能的案例让人们对于流量充满了迷恋,甚至有人断言一旦拥有了流量就拥有了一切。

人们对于赋予流量的巨大魔力最终让其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即使是在流量红利已经见顶的大背景下,人们依然期望通过借助流量赋能的方式,来挽救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企业和互联网物种,电商就是其中之一。

而社交本身与流量的天然联系又让人们找到了一条捷径,借助社交的手段,人们可以获得无数廉价的流量,再通过将这些流量输送给电商,无疑可以给已经进入到日薄西山状态下的电商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于是,社交电商开始出现。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社交电商就是人们对于流量无尽迷恋的具体体现。在电商行业的迟迟找不到解药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社交电商的方式来打破传统电商的天花板。

忽略了消费升级,社交电商终将“供不映求”。

一种良好的商业模式反映出来的是供求两端的对等和自由流动,电商行业之所以会出现瓶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商提供的产品(供)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真需求(求)。供求的不对等和不平衡才是导致电商行业出现如此多的痛点和难题的原因所在。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仅仅只是一味地通过供血的方式来给电商续命的话,所谓的救命稻草或许仅仅只可以短暂续命。

社交电商的出现正是忽略了供求两端不对等的因素,仅仅只是一味地用流量供给的方式来解决电商行业出现的难题。缺少了对于消费升级的正确认识,仅仅只是用社交电商方式来给电商续命的做法,并不能够真正改变电商本身的痛点和难题,供不“映”求的现象依然存在。

站在供给和需求的角度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所谓的社交电商其实是一种对于供求关系的无视,一味地用外在的元素给电商供血,缺少了对于供求两端关系的和谐发展,所谓的社交电商或许依然仅仅只是一个替代品而已。

对于资本的迎合和追捧最终让社交电商并无新意。

我们始终都无法低估资本在互联网时代的巨大作用,对于资本的依赖和笃信同样影响到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即使资本对于互联网的投资热度减退,我们依然看到人们通过对资本投资偏好的迎合来延续自身的发展。社交电商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诞生的。

我们看到:其实很多的玩家都是想要用社交电商的方式来获得资本的关注,并不真正想要用社交电商真正给行业带来一些什么新的改变。仅仅只是求迎合资本的投资偏好,缺少了对于电商的真正的改变,所谓的社交电商或许仅仅只是一个熟悉了资本运作套路的玩家们新的故事范本而已。

当社交电商的目标并不是电商本身,抑或是不是用户本身,而是仅仅只是为了迎合资本的需要的时候,所谓的社交电商到最后或许仅仅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而已。等到资本对于它的投资偏好不再,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场类似互联网时代的大逃亡。

因此,所谓的社交电商依然仅仅只是一场以迎合资本为代表的陈旧的概念而已, 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虽然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交电商异常火爆,市场里不仅有阿里、腾讯、京东这样的巨头型的企业,通过还有一些习惯了互联网式的运作套路的玩家。虽然社交电商整个牌面非常火爆,但是,社交电商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新意。从本质上看,所谓的社交电商仅仅只是一个毫无任何创新的文字游戏,当互联网式的套路被市场抛弃,所谓的社交电商或许将会和共享单车一样被市场抛弃,无法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蜕变出独角兽的新沃土。

当概念和资本充斥社交电商,它的未来在哪?

朋友圈带货好友的不断增多、巨头们在社交电商领域的布局以及各个细分行业的社交电商玩家的不断出现都在告诉我们,社交电商正在成为后互联网时代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

不可否认,以社交的方式来获取流量的切入点是非常切合时宜的。但是,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社交背后流量这块肥肉,缺少了更多深度的参与和介入。那么,所谓的社交电商或许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等到风口已过,社交电商的落幕必然成为必然。

那么,社交电商的未来在哪?

社交电商的未来在于对供应端的深度改造。

当消费升级时代来临,用户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满足于买得到商品,而是更加在乎的是买得到真正优质的商品。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即使是万能的淘宝,其实都在面临困境。所以,马云才会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的概念。社交电商也不例外。

尽管社交电商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电商的一种,但是,如果缺少了供应端的深度改造,所谓的社交电商或许真的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

如果我们思考社交电商的未来,对于供应端的深度改造或许是一个不可被回避的话题。当社交电商一味地用社交的方式来获取流量,但是却忽略了对于供应端的深度改造。那么,所谓的社交电商势必仅仅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而已,并不具备真正创新的东西。

只有通过社交电商的方式实现了对于供给端的深度改造,用户可以从社交电商这里获得与传统电商不一样的产品和服务,所谓的社交电商才能真正区别于传统电商,并且真正走出一条真正有别于传统电商的道路。否则,所谓的社交电商就只能是一个噱头和概念而已,其实质并不能够改变社交电商本身。

社交电商的未来在于电商,而不是社交。

社交宛如一剂毒药,让无数个迷恋它的人无法自拔。社交电商的玩家也不例外。我们看到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人迷恋社交电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看中的是基于社交关系链的流量红利,而不是电商本身。

其实,对于社交的迷信恰恰反映出人们对于流量的过度迷恋,忽略了电商本身改变的巨大意义。如果我们来寻找社交电商的未来,或许,并不在于社交背后能够裹挟多少的流量,而是在于电商本身能够与社交背后的流量究竟可以实现多少有效的对接。

社交背后的流量已经经过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双重洗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电商或许并未有太多改变。

因此,如果我们来探讨社交电商的未来的话,或许基于社交本身的电商的自我进化才是决定社交电商究竟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当社交电商缺少了电商的蜕变,或许只能沦为一种概念,并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内涵与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交电商的未来不在于社交,而在于电商。

社交电商的未来在于对传统电商的重塑,而不是在于对流量的疯狂透支。

在我看来,社交电商的出现其实是对流量的一种疯狂投资,电商行业为了获取流量开始用社交关系链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流量的透支显然不是社交电商的未来,我们看到的拼多多的转型其实正是这种方向的真实诠释。

社交电商想要走得更加长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电商原有逻辑的重新建构,只有真正改变了电商本身,所谓的流量赋能才有意义。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一味地透支流量,而不去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深度的改造,那么,等到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所谓的社交电商或许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我们寻找社交电商更加长远的发展道路,或许资本并不是终极目标,对于传统电商的颠覆性的改造才是根本。只有对社交电商有了深度的改造,只有将社交电商的蜕变看成是根本的动力源泉。所谓的社交电商才有意义,而不是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跟风资本的噱头。

尽管电商行业的发展火爆异常,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否认其背后潜藏着的巨大的风险。当社交电商一味地透支流量,我们需要找到更加靠谱且长远的发展轨道。只有真正将社交电商的发展回归到本源,摆脱对于流量和资本的依赖,它的发展才能走得长远。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媒体人,专栏作者。从事互联网多年,长期关注行业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机文字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