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映天边连四四,打一肖

今天天刚亮,五彩霞光染红了天,染红了地,染红了工厂,染红了与我们朝夕相伴的钢厂铁路运输线……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其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呈盾圆形。荷花的花期在六至九月间,有红色、粉红色等多种颜色,或有彩纹、镶边。


按照栽培目的,荷花的品种大致可分为藕用莲、子用莲、观赏莲三大类。而每一类中又有不同品种。如观赏莲中就有花型多变的“千瓣莲”、一柄两花蕊的“并蒂莲”、一柄四花蕊的“四面莲”等。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荷花有许多别称,如《诗经》中称菡萏、荷华,《离骚》中称莲华、芙蓉,《毛诗传》中称扶渠,《尔雅》中称芙蕖,《本草纲目》中称水华,《群芳谱》中称水旦、水芙蓉……称谓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古代人们对这种水生植物的喜爱之情。

唐玄宗时期,太液池中有数枝千叶白莲盛开,皇帝便设宴邀请皇亲国戚一起欣赏,这进一步推动了赏荷享乐的风气。后来,人们便常把富贵之家的官邸称作莲花池,借莲花表达家道昌盛的吉祥之意。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曾作诗吟咏荷花,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太阳刚刚升起,诗人陪着朋友走在路上,谈笑风生。那西湖翠绿的荷叶是多么茂盛,一片片连缀相接,仿佛要涌到天边,使人感觉就像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一般;而娇艳的荷花,在初升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红艳夺目。短短十四个字,诗人就将荷花蓬勃盛放的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难怪是千古流芳的佳作。

婀娜多姿的荷花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考古专家在河南发掘仰韶文化时期的“房基遗址”时,曾发现两粒已经炭化的莲子,这成为五千年前人们食用莲子的最早证据。而《上树·周书》中也有“数泽已竭,即莲掘藕”的记载。

两千五百多年前,吴王夫差为了让喜爱荷花的宠妃西施赏荷,曾在自己的离宫修筑了“玩花池”,这可能是最早对荷花进行园池栽植的记载。到了唐以后,盆栽荷花就已经比较普遍了,韩愈的《盆池莲》一诗中“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的句子就是很好的佐证。

荷花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在枯水季节,胡泊边缘一带的地面往往会变得比较干燥,但只要地下保持着一定的湿度,荷花的地下茎——藕就会坚持不懈地伸向含水的土层,吸收自身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即使地面上的茎干已经干枯,只要地下茎不干瘪、不冻坏,等来年湖泊进水后,荷花仍有可能萌发出新叶。

而荷花种子有着更为惊人的生命力。那些散落在泥土中的莲子在恶劣条件下不萌发,却能长期保持活力,一旦条件适宜,变回萌发新株延续后代。一九五一年,我国辽宁省新金县普兰店的泥炭层中发掘出千年前的古莲子,经过专家细心的播种繁育,最后竟然成活,育出了现已开遍中华大地的“中国古代莲”,不得不让人惊叹荷花超强的生命力。

荷花不仅花朵美丽,它全身上下可都是宝。

荷花的地下茎在水下泥土中呈水平方向延伸,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地下茎长至三到五节即可成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莲藕。藕的横切面上有大小不易的圆形或扁圆形的气孔;折断后有丝相连,即藕丝,其实质是一种粘液状木质纤维素。莲藕多汁,甜脆可口,还蕴含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它不仅可以当成水果生吃,还可以做汤、炒菜,深受中国百姓的喜爱。如今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以莲藕作为经济作为种植。

藕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莲藕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可见古人相信长期食藕,不仅能够延年益寿,还能祛除百病。相传东汉神医华佗曾以藕皮作为主要材料制成一种膏药,将这种膏药涂敷于病者手术后的伤口上,只需数日伤口即可愈合。荷花的叶片中部稍凹,多呈浅漏斗状。当水珠落在荷叶上时,由于叶片表面张力大于附着力,所以水珠会向低处滚动,在阳光之下,形如粒粒珍珠,光彩夺目。荷花池中大片荷叶茂盛时风景特别好,欧阳修就有一首名为《荷叶》的诗:

池面风来波涟涟,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微风轻拂池面,泛起层层的涟漪,波光粼粼。远远望去,那荷叶偏偏挺拔,各自相连,就像在池面纸上撑起了把把青色的伞盖,煞是好看。

而碧绿的荷叶配着红色的荷花更是惹人喜爱,宋代诗人文同有诗句“金红开似镜,半绿卷如杯”,就是写红莲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金红,与尚未完全展开的新荷叶相互辉映的美景,花红叶绿,真是绝妙的搭配。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还有一首《赠荷花》的名诗,述说了荷花与荷叶始终相伴的忠诚: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这世上许多花卉,花朵与叶子常不能同时留存,往往花朵被植入盆中之时,叶片部分就会被抛弃。唯有那自然生长的荷花,红色的花苞始终与绿色的叶片相依相映,一起享受盛放的美好,也一起承担衰败的命运。诗人其实是在以写荷花来讽世情:世人所结交的朋友们,有几个能像荷花与荷叶一般,死生与共,不离不弃呢?

荷叶是一种重要的食材,唐代已出现了“荷包饭”,柳宗元的诗句“绿荷包饭趁墟人”就是佐证。而我国八大菜系名菜谱中,以荷叶为辅料的名菜也不少,如“荷叶粉蒸肉”“荷叶包鸡”等,都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佳肴。

荷花的种子即莲子也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莲子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十二静脉之气血,使气血畅而不腐,不仅能够防癌抗癌,还有降血压、强心安神、滋养补虚、清心、祛斑等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糖烹调莲子,做成糖莲子或莲子汤,或者加在糕饼里。在中秋节的月饼中,莲蓉是常见的馅料,而其实际上就是以打碎的莲子加上油和糖与其他香料制作而成的。

秋冬季节果实成熟时,人们割开荷花的莲蓬,就能得到莲子。在中国古代,采莲这项劳动似乎很受文人的青睐,采莲女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许多诗人以《采莲曲》为名作诗,如李白之作: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夏日的若耶溪傍,采莲女们悠闲地采着莲子。美丽的荷花映照着美丽的采莲女,满池子的欢声笑语。灿烂的阳光照耀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呈现出一片光明。一阵风国,衣袖无意被吹起,荷花的香味与女子的体香一起飘荡于空气之中。河岸边上,风流少年在那里徘徊,三三五五地躺在垂杨的树影里,身边的紫骝马嘶叫声声,落花纷纷。这样的美景,怎能不叫多情的人踟蹰不前,空断愁肠呢!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女衣裳的颜色与荷叶的颜色简直一模一样,而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也容易让人分辨不清。当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真是一时分辨不出哪里是荷叶,哪里是衣裳;哪些是荷叶,哪些是人面。直到听见了采莲女的歌声,才直到她们正穿行于荷花丛中采莲呢。

以采莲女为主人公的诗作,宛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那些代表着青春的采莲姑娘们,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白莲》一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人们都喜欢那些色彩艳丽的花卉,而很少能有人真心欣赏素雅的白荷花。诗人陆龟蒙却认为,这冰清玉洁的素花美如天仙,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瑶池仙境之中——这种淡雅高洁的特质,也正是古人对荷花的一致评价。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时期屈原的《离骚》中,荷花就已经以纯洁的形象出现了:“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用荷花织就成下裳,只要自己的品质果真是芳洁无暇的,就算没有人了解也无所谓。在这里,荷花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屈原以荷花为衣裳,实际上就是以荷花来代表洁身自好的品质,同时象征自己高洁的生命志趣。

三国时的陈思王曹植曾作《芙蓉赋》,其中形容荷花时曾言:“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确实,在古人眼里,荷花的灵性是无人能及的。荷花也常常与女子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诔》中就将素雅的芙蓉花与纯洁的女性联系在一起: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佛教之中,荷花更是崇高、圣洁的象征。佛国又称“莲花净土”,佛的最高境界是:莲花藏界”,佛祖的塑像置于莲台之上,甚至连佛祖的坐姿(“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亦被称为“莲花坐”。佛教经典中记载着许多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莲花有关的传说。

据说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一般的大眼睛。悉达多太子降生之时,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了一朵白莲花,大如车轮一般。就在这时,悉达多太子的舌头中闪出了千道金光,而每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白莲的中间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也有传说,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每一步都生出一朵莲花。

总而言之,莲花即是释迦牟尼诞生的象征,释迦牟尼因此也被称为“莲花王子”。

在佛教中,莲花还被认为是修行程度的象征。假如佛教徒诚心念佛,那么,西方七宝池中就会生出一朵莲花。如果他能坚持精进佛法,那朵莲花就会越长越大;如果他怠惰于流行,则莲花就会渐渐枯萎,甚至败落。而七宝池中的莲花,则据传说是世上万物化生的源头。

佛教究竟为何与莲花有着如此不解之缘?这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有重要关系。荷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可花朵却洁净如水,不能不令人感叹。而佛教认为人世间充满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污染,欲望令人们难得平静与洁净,着繁杂的尘世正如荷花所生长的淤泥一般。

佛教旨在解脱人生的苦难,以佛法指引佛教徒们从人生苦海中超脱、重生。而要想进入彼岸的极乐净土,就必须摒除一切恶念,清除所有的干扰,专心修佛。这种不受尘世污染的愿望,正与在污泥浊水中保持超凡脱俗本体的荷花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因此“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自然就成为了佛教理念最好的象征物。

莲(怜)藕(偶)多言情

相传王母娘娘身边有一个极其美貌的侍女,名为玉姬。一次,玉姬无意间看见人间男耕女织的生活,长久以来生活在天庭的她十分羡慕人间那些双双对对的夫妻。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动了凡心的玉姬与河神的女儿一起偷偷离开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优美秀丽的风光让玉姬不禁陶醉了,她忘情地在西湖中游玩嬉戏,流连忘返,甚至直到天亮时分也不舍得离开。没过多久,玉姬偷出天宫的事情就被王母娘娘直到了,王母娘娘十分生气,便将玉姬罚入凡间,并让她陷入西湖淤泥之中,永世不得再回天庭。从此以后,这位来自天庭的仙女便化为人间的荷花。

假如美丽的荷花时由仙女幻化而成的,那么以荷花来形容女子的美好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西京杂记》中就曾以芙蓉花来形容卓文君的美貌。传说南齐东昏侯曾用金子凿成莲花的形状,贴在地上,令妃子行走在上面,并称之为“此步步生莲花也”。后人也因此称美人之步伐为“莲步”,而女子的纤纤细足为“金莲”。宋代诗人孔平仲《观舞》一诗就有“云鬓应节低,莲步随歌舞”的句子。

除了美人,荷花似乎天生还与浪漫的爱情有着难解的缘分。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藕之“藕”字与配偶的“偶”字谐音,因此,古诗中有不少借写莲花或莲藕来表达爱情的诗句。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有名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郞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这里“莲子”即“怜子”,表达“爱你”的意思;“莲心”即“怜心”,意思是相爱之心。在虚虚实实的描写之中,歌者以谐音相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这爱情如此纯粹而美好,难怪打动人心。

同样是写《采莲曲》,在白居易的诗作中,采莲的姑娘也有了心爱的人儿: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之间菱叶于水面静静飘荡,荷叶在风中清清摇曳,荷花丛深处,一只采莲的小船轻快地穿梭着。采莲的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被人笑话,只得低头羞涩地微笑。恍惚之中,头上的玉簪竟一不小心掉落到了水中。这情景多么生动,那姑娘多么可爱,让人不觉会心一笑。

娇艳的莲花象征着动人的爱情。在中国古代,荷包是男女之间定情的常见信物,传递着爱情的信息。而两花仅仅相依的并蒂莲花,更是男女相依相偎、永不分离的象征,因此人们常用“并蒂莲开”表示夫妻之间形影不离、终身相伴、白头偕老的爱情。

有合则有分。莲藕之中有千万条细丝,难解难分,很适合用来表现男女之间关系的缠绵缱绻。“藕断丝连”这个盛有,意思就是男女虽然分手,但情意未绝。

中国人对荷花的喜爱是长久而深厚的。在古代,我国一些主要的荷花产地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来举行观莲节。节庆的主要内容是在荷花塘中一遍泛舟,一边赏荷,这也是爱侣结伴游玩的好机会。

而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一些地方又有放荷灯(河灯)的习俗。或以天然荷叶或琉璃制成盛器,或将莲藕挖空,燃烛于内。制成之后,人们将荷灯沿河放下,任其随波逐流,以此来普度水中漂泊的魂魄。而今天,放荷灯已成为一项带有民俗色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双成对四八中猜一生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