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弦桥这里用白色胶水粘合起来了,如果它还是破裂严重,是不是需要换把吉他?

现场演出,永远是乐队最有魅力的所在。

不管你在耳机里听到过怎样动听的音乐,都永远无法取代现场演奏那种最直接的能量,声光电构筑的氛围很容易就能让人沉溺其中。

即便有些乐队的音乐并没有那么出彩,但足够精彩的现场却为他们赚足了人气;而一支现场表现不佳的乐队,就算音乐做得再好,也很有可能被乐迷们加入黑名单。

也许我们会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排练上,但在这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也相当重要。巡演过好几轮的老炮演出时也偶尔会出现状况,而如果你的乐队也将要踏上舞台,下面的内容或许会对你有帮助。

演出必备乐队站位图与通道表

当你已经敲定一场演出的时候,为了方便沟通,一般都会有一个场地、乐队和调音师的群。如果你作为乐队负责人在群里对接,场地方很有可能会问你:「有没有乐队站位图?」

顾名思义,乐队站位图就是标识乐队成员在舞台上分别站在哪个位置的图片。但同时,它还需要记录乐器与音箱的配置、器材需要怎么摆,如果你有特殊的需求,也都可以画在图里示意。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交响乐团的站位图。交响乐团参与的乐手众多,单纯用语言去描述他们的需求实在过于繁琐,而画到图上就很一目了然了,你可以看到乐手所使用的乐器和监听设备都标注在图上,十分清晰。

可以看到这张图的底部还有一些文字信息,这实际上就是 输入输出的通道表

在通道表里详细地标注了人声和乐器都需要用什么话筒、用几支话筒去收音,如果场地能够提供的话,他们就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现在我们知道了乐队站位图的用途,那么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画。上面这张图就是用一款较为主流的乐队站位图绘制软件 StagePlotPro 绘制的。

虽然这些画出来的图标看上去并不高大上,但是它的选择种类足够多,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形式的演出需要。例如在下图里,你可以看到光是一个吉他就有这么多选择。

虽然它是个收费软件,但根据个人的使用经验,即使过了试用期,它也依然能继续用下去。下面是我曾经画过的一个乐队站位图,虽然很简单,但它依然是必须的,也会给你的调音节省不少时间。

吉他手需要做哪些准备?

在演出时,吉他手最好多备几套琴弦,谁也不能保证你弹嗨了不会在台上把弦弹断。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带上两把吉他,其中一把做备用,这样就省去了换弦所占用的时间。

为了音乐的丰富度,吉他手通常都会在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段落里使用许多不同的音色。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音色是怎么组合的,但是到了现场,尤其是多个乐队参与的演出,调音的时间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调音师有可能并没有那么有耐心等你踩来踩去,会催你快点切到下一个音色。

如果你是一个传统派的吉他手,那么你大概率使用的是单块效果器,并且有可能是一整盘。假如你的第一个音色是加了合唱的清音,而下一个音色是加了 Flanger 和延时的失真音色,那么你可能需要这么做来切换音色:

也就是说,你需要踩四脚才能把这个音色切完,并且第二步到第四步的三个效果也有时间间隔,无法同时被开启。

当你身兼主唱、歌词又衔接地比较紧密的时候,并没有时间让你去踩这么多脚,于是你只能带着并不需要的效果继续演奏,要么就是放弃一些次要的效果,但这些方案都太过将就。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台这样的线控 (线路控制器)

简单来说,一台线控会有很多 Loop,这些 Loop 就像吉他音箱上的 FX Loop 一样,你可以把单块都串进它的 Loop 里,就像下面这张图里画的一样:

在使用时,你的所有单块需要处于全开的状态,然后再为线控的每个踩钉分配一个预设。在这个预设里,你可以去选择单块连接的顺序,以及需要开关哪些效果的讯号。

这样你只需要踩一下就能切一个音色,再也不用在板子上跳舞了。并且这么做还有额外的好处:不用再考虑单块的物理连接顺序,每路 Loop 都要带 Buffer 电路,不会再因为效果链太长担心信号会有所损失。

单块音色虽好,但加上板子跟电源,真的太沉了。本来已经摆满单块的效果器板又要加上一块线控,你就要换一个更大的板子。更大就意味着更沉,这个时候你又发现以前的线材也不够用了,又要去买新的……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也从单块转到综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综合效果器已经不再那么笨重,声音也很不错,并且不再需要额外去添置电源和单块连接线,对付现场演出绰绰有余。

综合效果器的便捷性不仅体现在重量上,还体现在操作性上。线控只能去控制单块的开关,综合上不仅能够做到这一点,只要踩一下,一个效果模块上每个旋钮的参数都可以被改变,就像下面这张图这样:

除此之外,有很多综合效果器还有许多不错的功能,无论是什么样的连接方式都能适应,你还可以把它同时输出到吉他音箱和调音台里,去调整音色的比例。

当然,很多用惯了真箱子的人可能觉得这样的声音还是不够真实,也有人干脆使用软件效果器演出。不管我们选择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让演出更加稳定和顺畅,所以我们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

其他乐手都需要做什么准备?

由于我在乐队中主要担任吉他手和主唱,所以在上个章节主要分享了作为吉他手所需做的准备工作。由于我不够专业,所以在这里,只粗略地谈谈其他乐手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如果你在乐队中只担任主唱,不用弹奏任何乐器,你基本不需要多做太多的准备工作。当然,你有可能使用效果器处理人声,这一点可以参考上个章节吉他效果器的部分,都是相类似的。

但如果你不使用场地的话筒,而是使用自备的话筒,请尽量选择动圈话筒。一般的电容话筒灵敏度比较高,虽然能很好地拾取你自己的声音,但也会把现场的嘈杂都收进去,相对来说会比较难处理。

当然,如果你非要使用电容麦克风的话,记得让调音师把话筒这一路的幻象电源打开。但有时许多乐队在一起演出,他也有可能忘了去做这个配置,所以最好还是使用自备的声卡或者话放供电更加稳妥。

贝斯手的效果链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直接由琴插入音箱或 DI 盒。如果有复杂效果的需求,其实和上一章节吉他手所做的准备工作比较相似,可以同样作为参考。

如果贝斯手使用的是主动琴,也就是需要用电池的琴,那么最好在演出前去更换一个全新的电池,避免在演出时因为电量不足导致音色出现问题,当然这一条也同样适用于使用主动琴的吉他手。

键盘手和吉他手一样可能会有众多的音色,如果你并不追求纯模拟合成器的音色,那么最便捷的方法还是使用操作性更好的数字合成器,可以存储好自己的预设,也更方便调节声音。

例如这台我比较常使用的 Novation Mininova 也是一台数字合成器,在面板的左下角有 1-8 八个按键,可以做音序器使用,也可以存储预设,把常用的八个音色存在里面,在演出时也非常方便切换。

和主唱一样,鼓手一般也会选择使用场地提供的鼓组,也可能会自己带一部分,比如镲片。在所有的鼓都装完之后,记得检查一下它们是不是有被好好地固定住,否则演出的时候突然有个鼓掉下来,不仅会影响效果,还可能会砸到自己。

和吉他手的琴弦一样,最好多准备几根鼓棒。在演出时鼓棒被打断也是很正常的事,尤其在演奏一首歌的过程中,你可以迅速地抓起一根新的鼓棒继续打着你的节奏。

还有一些所有乐队成员都应该注意的公共事项,例如对照你现有的设备和你提供给场地方的设备是否一致,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场地方什么都有,只要你想到的都尽可能写下来,之后再和场地方进行协调。

提前制作好每首歌的 Program

除了乐队真实表演的部分,我们还需要准备额外的音频:

一部分是完整音乐的 Program;

另一部分则是给乐手提示速度和节拍的 Click 轨,

两者同步播放,从而让乐队稳定地完成表演。

在 Click 轨里,你还可以把一些 卡点的信息录制进去,比如「准备开始」、「准备变奏」之类的,尤其在一些前奏里没有鼓的地方,这些提示音可能会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不喜欢听 Click,觉得这种方式非常机械,没有情感——但是哪怕是世界一线的乐队,也都在听着 Click 录音和表演,所以我们这样的 Nobody 还是老老实实听 Click 吧。

要知道,大多数人都不是人肉节拍器级别的神仙乐手, 跟着 Click 的声音演奏同样也是乐手的基本功,习惯了这种方式也更容易对歌曲形成肌肉记忆。

场地方可能并不是总能为每个人都提供一个耳返,设备也比较昂贵,所以有时候会使用地返给乐队监听。但是如果地返里有 Click 的声音,可能也会让前排的观众听到,演出效果也同样会大打折扣。

这也可能是大多数乐队的演出方案:鼓手听耳返,所有人跟着鼓手的节奏演奏。如果场地方没有耳返,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声卡,将调音台的总输出输入到声卡里,鼓手使用耳机监听就好。

这样一来,在一些原本没有鼓的安静部分,鼓手也得机械地敲着镲片来为整支乐队提供稳定的速,对演出效果还是会有一点影响,但总比大家的速度乱成一团要好得多。在一场演出里,稳定永远是第一位。

乐队放 Program 是件丢人的事吗?

前段时间,关于乐队在现场演出时该不该放 Program 的问题,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好像乐队在现场使用 Program 变成了一件特别丢人的事,不使用 Program 的才是真摇滚。

能通过实际的表演去还原整首歌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由于人员和预算的限制,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选择 Program。一间小小的 Livehouse 大概也塞不下那么多人,有时候 Program 的演出效果未必就不好。

当然,把大段的 Solo 放在 Program 里确实有些过分,所以大部分用于 Program 的音轨,都应该只是起到铺底和润色的作用,不会在歌曲里占据很大的篇幅,不然观众花钱买票来听你唱 KTV,你好意思吗?

放 Program 最为主流的方案就是使用笔记本电脑或者 iPad 加上声卡,最好是有不少于四个输出的声卡。

你需要在 DAW 中分配音轨的输出通道:例如 Program 输出到 1-2,Click 输出到 3-4。这样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输出通道进入到调音台的不同输入通道,最后把这两路都返送给乐手,然后只把 Program 送到舞台的外扩。

如果你的 Program 内容比较多,例如可能会想把合成器、弦乐和采样分别单独输出,那么只要在 DAW 里为它们单独设置输出通道就好了。不过不过轨道数量比较多的话,你的声卡也需要有更多的输出通道。

电脑加上声卡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但由于操作系统比较复杂,处理音频并不是它唯一的任务,尤其是 Windows 系统的电脑并不是那么稳定,很可能一个蓝屏就完蛋了。

如果你的需求只是播放一轨 Program 和一轨 Click,可以考虑添置一个专门放 Program 的设备,例如 Roland 的 SPD-1W,非常小巧便携,很适合鼓手使用。

SPD-1W 有一个立体声输出通道和一个耳机输出孔,你可以按照它的设置,把 Program 送到立体声输出,Click 通过耳机输出孔送到调音台。它有 2G 的存储空间,对于一般的演出也完全够用。

不过 SPD-1W 只能存储 12 首歌,当然也可以把几首歌的音轨合并在一起,但是这样的话在表演的间隙需要很严格地控制时间。如果你想要存储更多的曲目,可能需要功能更多的采样机,例如 AKAI 的 MPC 系列。

上面这张图就是销量最好的一款 MPC ONE,它可以插入扩展的 SD 卡或者移动硬盘,所以存储空间可以说是没有限制。其实它本身就相当于一台只处理音频工作的电脑,也能外接声卡使用,为不同的轨道分配输出通道也没问题。

不过这台采样机也并不便宜,只把它拿来放 Program 实在有些浪费。它同时还有打击垫、合成器跟效果器等众多功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在此就不再展开介绍。

VJ:营造视觉效果的利器

音乐的部分基本上结束了,接下来是影像的部分。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乐队在现场使用了非常好看的 VJ 当作背景,观赏性有了不小的提升。所以为了演出变得好看,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 VJ 这个说法并不是那么准确,它描述的是提供影像的人(Visual Jockey),也就是说 VJ 实际上指的是放 VJ 的人,不过大家都已经约定俗成了,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所谓了。

第一种方式是把视频和 Program 结合在一起,就像配乐师做的工作一样。如果你的视频里包含歌词的话,就能做到和音频完全同步,是非常便捷的选择。

在下面这张图里,我使用的是一款叫做 VideoPad 的软件,你也可以使用任何能编辑视频的软件进行操作,有些 DAW 里也可以导入视频。这样几个轨道都对齐在一起,只要投屏后按下播放键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的方式也有弊端,譬如你在切换不同的歌曲时可能需要暂停、退出去,你的操作也会被投在大屏幕上,就会形成不够连贯的感觉,多多少少还是影响观看体验。

而前面也提到过,使用电脑放 Program 多多少少会有些不稳定,所以在现场我通常并不使用这种方式。所以接下来介绍一款比较主流的 VJ 软件—— Resolume Arena。

这款软件可以把视频投屏到外接的屏幕上,而你在电脑上所做的任何操作都不会投到外接屏幕上。我通常会把需要表演的歌曲都导入进来,能够很随意地去做切换。

通常情况下,我会在 Click 里设置预备的声音,随着节拍的声音按下空格键。虽然这样不是 100% 的精准,但误差在可控范围内,基本上视频和演出的内容也是可以保持一致的。

当然,也有其他放 VJ 的方式。例如孤独的利里,他们的 VJ 是 PPT 形式的歌词,由专门负责的人员在演出时一页一页翻过去。还是那句话:大家选择对自己来说最容易操作、最适合自己的就好。

关于乐队演出所需要准备的东西,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也许并不是所有都是大家需要的,但一定的准备工作仍然是必需的,能够让你更加快速、高效地进入演出状态。

除了上面这些之外,要知道最重要的准备工作还是好好排练,把要演的歌练熟练好,花时间培养乐队的默契。要记住,表演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附加值。

希望这些内容对将要展开演出、或是刚刚开始演出的朋友会有所帮助。在这个特殊的节骨眼上,也祝大家都能实现核酸自由,顺利地完成每一场演出吧!

后台回复 「投稿」查看详情

  • 答:成人可以去文化宫的,那里面有好多给成人开的各种小班学习很多,你可以去 看看,就是在夜猫子那边的入口进去就可以,鲁圆对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他开胶了拿什么胶水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