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落款书於北京这样写多吗?

<article>
<section>
自清代中叶,碑学书派逐渐兴盛。至清末民国时期,书法艺术理念以尚新为主流。康有为继清代阮元、包世臣之后,再度阐发碑学理论,倡导从魏晋南北朝碑版汲取艺术养分,影响巨大。近现代许多书法家尝试抒发个性,取法金石碑版,撷古意以创新姿,质朴雄强的风貌是这一时期盛行的书法艺术时尚。&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金石”一词,渊源早有。它的词义最初源自物性。金,指钟鼎彝器;石,指碑碣石刻。由此延伸,“金石”指用以颂扬功德的箴铭,还用以比喻意志、情感的坚贞。而“金石”一词与书法产生密切关系,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欧阳修《集古录》将金石文字形容为“古文篆箍分隶、诸家之字书,皆三代以来至宝,怪奇伟丽,工妙可惜之物”,并将之集录成书,但并未过多关注其书法之美。在唐以后至清代的近千年历史中,以篆、隶书为代表的金石书法虽不是主流,仍绵延不绝。明末清初的郑簠,终生以访碑、临古为业,开启了发现与书写汉隶之美的新篇章。乾嘉学派兴盛,清中期篆书创作开始流行,出现邓石如、钱坫这样的篆书大家。而随着人们对以篆、隶为代表的金石书法的关注增多,从清中期的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开始,到清末康有为、杨守敬等人,他们提炼出“金石”笔法,将篆隶的笔意运用到楷书、行草等其他书体的创作中,或者反向行之,运用某些帖学中的法则来书写篆隶,最终将“金石”书风推向新的高潮。&lt;/span&gt;&lt;/p&gt;
style="font-size:20px;"&gt;《华山碑》全名《西岳华山庙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又称“华山庙碑”“华山碑”等。碑末有“郭香察书”四字,故一说郭香察是书丹者,一说郭香是察书者,尚无定论。碑额篆“西岳华山庙碑”六字,碑文隶书22行,满行38字。碑石旧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现有重刻碑存于陕西西岳庙。碑文内容为记帝王修封禅、祭天地之事。传世拓本真者稀少。翁方纲评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观前后变革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夫使人易见者,非其至者也”。&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吴大澂(),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白云山樵、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书画家、收藏家。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官陕甘学政、冀豫道员、通政使、御史、巡抚各职。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富收藏。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古字说》《古玉考》等书。&lt;/span&gt;&lt;/p&gt;&lt;p
篆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两大类。汉代以来,篆书虽然从实用书体层面大规模减退,但其发展并没有完全中断。清代以前,历史上以篆书著称的书法家有李斯、李阳冰、周伯琦等。篆书亦普遍被使用于墓志盖、书画卷引首等比较正式或重要的位置。清代中期以来,乾嘉学派留意金石,篆书再次受到众多学者与书家青睐,重新开始流行起来。&lt;/span&gt;&lt;/p&gt;
style="font-size:20px;"&gt;赵宦光(1559—1625),字凡夫,又字水臣,号广平、寒山梁鸿、墓下凡夫、寒山长、山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代王室后裔,定居吴郡太仓,一生不仕,偕妻陆卿子隐于寒山,经营“寒山别墅”,读书稽古,工诗文,精六书,尤善篆书。著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蔓草》《寒山帚谈》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一字伯渊,号季逑、芳茂山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清代官员、藏书家、学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历任编修、刑部主事、山东督粮道等职。于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皆通其义。工篆隶,精校勘,善诗文。著有《尚书今古文注疏》《京畿金石考》《周易集解》等,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官员、学者、收藏家、书画家。崇祯四年(1631年)进土,官至刑科给事中。人清后任吏科给事中、吏部右待郎等职,授太子太保衔。富收藏,精鉴别。著有《孔易传义合阐》《尚书集解》《禹贡考》等经学著作,《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水利&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沈风(1685—1755),字凡民,号补萝、帆溟、樊溟、凡翁、谦斋、补萝散人、补萝外史、桐君等。江苏江阴人。官至南河同知。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嗜古博览,工铁笔,善山水,自言生平篆刻第一,画次之,字又次之。有《谦斋印谱》流传。&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钱铜(),字同人,号赵堂,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清文献学家、藏书家、文字音韵学家。钱大昕侄,钱大昭子。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任文颖馆校录官,叙知县,后归家不出,治《说文》和经史专志。嘉庆四年(1799年),他从《欧阳文忠公集》《玉海》《文献备考》等书中,辑成《崇文总目》5卷。能传从父钱大听历算之学。藏书颇多。著《孟子正义》《说文音韵表》《群经古音钩沉》《唐宋文集锦》《历代钱币图考》《乐斯堂文集》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又字篆秋,号小兰、十兰,又署泉地,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官员、书法家。钱大昕之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曾任乾州州判。精研训诂奥地之学,工书小篆,尤擅铁线篆,亦能篆刻、画梅竹。著有《十经文字通正书》《史记补注》《篆人录》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朱为弼(10770一1840),字右甫,号茮堂、椒堂,又号颐斋,浙江平湖人。清朝官员、学者。嘉庆二年(1797年),曾受阮元之聘,参与修辑《经籍纂诂》,并为阮元所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稿审释、作序、编定成书。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累官至漕运总督。通经学、工诗文、善篆刻,精季金石之学,尤嗜钟鼎文。著有《椒声馆诗文集》《伯右南吉金释》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潍县(今山东潍坊)人。中国清代金石学家、收藏家、书画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嗜古富收藏。著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吴大澂(),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白云山樵、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书画家、收藏家。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官陕甘学政、冀豫道员、通政使、御史、巡抚各职。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富收藏。1886年,作为清政府代表与沙俄谈判,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对中国的出海权进行妥协并归还黑顶子山地区。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古字说》《古玉考》等书。&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沈兼士(),名坚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中国新诗倡导者。章太炎弟子,同盟会会员。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建树颇丰。&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著名收藏家、学者,在保存、研究中国古文献方面功不可没,编著出版《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古籍丛残》《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民国时期曾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出任伪职。&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释文:召酒和盐宴宾客,好风豪雨乐田夫。乙亥(1935年)三月休禊日,偶于月下与诸儿女话,适东邻小友来访,并持素纸索字。遽命龙孙磨墨,如意伸纸。新月如钩,晚光如玉,因不等火,更不计其浓淡,信笔书此。泊然自乐。秋翁记。&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金梁(1878—1962),号息候,晚号瓜圃老人,杭县(今杭州)人。满洲正白旗瓜尔佳氏。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内城警厅知事、民政部参议、奉天政务厅厅长、蒙古副都统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典守沈阳故宫古物。民国后,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九·一八”事变后居津门,与清朝遗老组织“俦社”、“城南诗社”等各类团体。工书法,擅篆籀。著述丰富。&lt;/span&gt;&lt;/p&gt;&lt;p
汉代,隶书兴起。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言:“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以平直流畅的线条、规整抽象的字形,加强了书写的便捷性,提高了书写速度。“今草”和“楷书”流行以后,隶书沉寂多年,经典的“汉隶”通过石碑或摩崖石刻得以存留。至明末清初,郑簠、朱彝尊等人对汉碑的访求、对隶书的临写,带动了隶书的复兴。清中期后,出现金农、伊秉绶等影响深远的隶书名家,大放异彩于书法的历史。&lt;/span&gt;&lt;/p&gt;
style="font-size:20px;"&gt;宋珏(),字比玉,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善诗文,工书画,尤精八分书,自成一家。侨居杭州,在江南有盛名。其隶书古拙朴茂,是明清隶书的开拓者之一。海宁周春《论印诗》云:“闻说莆田宋比玉,创将汉隶入图书”。&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的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照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精金石鉴赏。著有《曝书亭集》《经义考》等;选辑《明诗综》《词综》。&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释文:秋水才深四五尺,湖馆倏然无俗客。种松皆老作龙鳞。船一只鹤一只,周步一池消半日。颜貌只同三二十。年来渐觉髭鬚黑。人间岂不是神仙。紫毫笔,珊瑚席,滴露研朱点周易。寿词书祝贞起宗翁华诞。竹垞彝尊。&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谭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清代顺治时期。初名立卿,字九子,后更名宗,字公子,晚号漫方野老,性情孤峻。精于六书,工诗词、篆刻,善鼓琴。黄宗羲称其豪宕不羁。著有《南征杂咏》《曼方初集》。&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号柏庭,又号子舆,山东安丘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张贞子,郑簠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授观城教谕未就。筑“宝墨楼”,收藏书、画、古玩,偕在戊、在乙两弟及群从讨论风雅。工篆、隶,兼精刻印,画人逸品。著有《印相轩印谱》《隶法琐言》《隐厚堂诗集》《画石琐言》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钱泳(1759—1844),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梅花亭长,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后居常熟。工诗词,善书画、治印,精通金石碑版之学,尤长于篆隶。有论书名篇《书论》,收入《履园丛话》中。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嘉定区)人。清代著名学者、官员。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编修,历任山东、湖南、浙江考官,督广东学政。解职后精研经史、训诂之学,先后在中山书院、娄东书院、紫阳书院讲学。工书法,尤精汉隶。著有《潜研堂文集》《恒言录》《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疑年录》《二十二史考异》《吴兴旧德录》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面家、篆刻家、官员,“西冷八家”之一。曾任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行书硝拔隽雅、隶书开张纵横。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苍茫浑厚。著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并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清代官员、书法家。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除广东惠州知府、扬州知府,清廉有政声。喜绘画、治印,亦工诗文。善书法,尤长于隶书,气象高古宏大。在清代书法史上与邓石如并称。有《留春堂诗抄》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东卉,号雩门,别号萧然山外史,晚称老苔。山东曲阜人。清代书法家,训诂学家、篆刻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任云南永平县知县,调署顺宁县知县。精通小学,擅书法、篆刻,尤精于隶书,长于金石鉴赏、碑版考证,兼及秦汉印玺、书画诗歌。著有《说文义证》《缪篆分韵》《晚学集》《札朴》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应会试不中,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50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罢官后寓居苏州,读书著述,鬻字为生。精隶书,出《礼器碑》而更舒展飞扬。&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齐白石(1864—1957),名璜,小名阿芝,字渭清,号濒生、齐大、木人、借山翁、萍翁等,别号白石老人,以“齐白石”之名行世。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大师。齐白石绘画以纯朴的民间艺术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大写意风格。书法广临碑帖,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篆刻取法《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治印风格雄奇恣肆。为近现代绘画、书法、篆刻代表人物。&lt;/span&gt;&lt;/p&gt;&lt;p
楷书,又称真书,在隶书基础上形成,点画更为规范,结构更加严整。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当篆隶书法的金石之美开始深入人心,书法家们进行了以篆隶笔法和金石美学特征来改造行、楷书体的尝试。兼之清中期后魏晋六朝碑刻的大量被发现,又为同时期及以后的书法创作增加了新的取法元素。此后的楷书、行书,呈现出一种充满金石之美的新面貌。&lt;/span&gt;&lt;/p&gt;
style="font-size:20px;"&gt;周亮工(),字元亮,又号缄斋、栎园等,人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祥符区)人。明末清初官员、学者、篆刻家、收藏家。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官山东潍县知县、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任两淮盐法道、淮扬兵备道、福建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职,后屡被弹劾又赦免。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长于篆刻。著有《赖古堂集》《读画录》《印人传》等。此轴上为露园主人(唐仰杜)收藏题跋一则,下为周亮工书诗二首。&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人。清代书法家、学者。道光十—年(1831)举人,屡试不第,长期游历江淮吴越。晚入曾国藩幕。善书法,长于各体。有《郘亭诗钞》《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影山草堂六种》《经说诗文集》《黔诗纪略》《声韵考略》《遵义府志》等各种著述。&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此轴上为作者考校古籍版本著述一则,款署“壬戌(1862年)中秋郘亭记”,钤白文“友芝私印”,并有莫氏后人藏印数方。下为作者为《诚斋文集》写书评一则,款署“同治甲子(1864年)岁中夏独山愚姪莫友芝再拜书后”,钤白文“友芝私印”“郘亭”印章两方。&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style="font-size:20px;"&gt;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县(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以实业、教育救国。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省闽侯县人。近代书法家、官员。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使馆秘书、神户大阪总领事等职。后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街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督办广西边务、湖南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鬻字沪上。后为清室复辟出谋划策,曾任伪满洲国总理职。&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释文:老却英雄人,以诗自遣。倏然尘土外,与古为徒。止园先生五十六十时,孝胥皆尝为诗,天下颇诵之,而初未相见也。甲子(1924年)春日始相见于京师,遂如故交之欢。先生所居卧游阁为都下胜绝处,属余题楹,因书以献。孟夏之月,闽县郑孝胥。&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张伯英(1871—1949),原名张启让,字勺圃,号云龙山人,晚号东涯老人,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江苏省徐州铜山县人。光绪进士。1924年,出任北洋政府临时执政府副秘书长,“三一八”惨案后退出政界,习字治印,研究碑帖。书法以魏碑为宗,兼取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笔力凝重雄放,方圆兼用,有隶书笔意,字形方扁,舒展宽博,世称“彭城书派”。清末民初,张伯英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明夷、更姓、西樵山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戊戌变法”的主要推行者之一,失败后逃往日本。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著《广艺舟双辑》,大力宣传“尚碑”的书法理论。书法长撇大捺,气势开张、浑穆大气。&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书画家。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授编修,曾任四川学政,历典福建、贵州、广东等乡试,晚年讲学湖南。通经史,精金石之学。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行草书。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谥“文恭”。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先后为同治、光绪二帝师,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书法初学唐代欧阳询、褚遂良,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轼、米芾笔意道劲,天骨开张。晚年沉浸于汉隶。&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释文:仆自东武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傍诸峰,真若剑铓。诵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子厚云:“海上尖峰若剑铓,秋来处处割人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此诗非子厚不能道,非东坡不能解也。壬寅(1902年)三月,似蜀中弟龙书。瓶生翁同龢。&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杨守敬(1839—1915),谐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字鹏云,号惺吾、星吾、心物,晚号邻苏老人,湖北省宜都县(今官都市)人。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曾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湖北通志局纂修等职。精通舆地、版本、金石之学,富藏书。驻日期间,购回大量古籍善本,其中许多是中国失传的孤本。书法诸体皆擅,行楷苍劲秀逸。&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释文:登云锦阁西轩望瀑布,其旁香炉、双剑二峰,尤秀丽。上有三石梁,横绝青冥,杳不见底,苔滑不可度,度辄得异人。瀑行青壁间,如长虹委蛇,下沉邃渊,从旁掣拽,欲断……觐臣一兄方家正。弟杨守敬。&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风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微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好游历,晚年居扬州,以鬻书刻印自给。其篆刻称“邓派”。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lt;/span&gt;&lt;/p&gt;&lt;p
中国绘画艺术绵延数千年,纵横八万里。水墨丹青挥酒的精神气质和格调意趣有着浸润灵魂、启迪人心的力量。中国绘画发轫于史前时期的原始萌动,魏晋隋唐日臻成熟,宋元明清益发繁盛。至近现代,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绘画创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环境、创作对象、品类形式、风格特色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绘画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杰出画家群体和美术社团脱颖而出,承余绪、开新风,创造了一个中国绘画史上兼容并蓄、辉煌多元的时代。&lt;/span&gt;&lt;/p&gt;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画是中国文人寄情抒怀的永恒主题,注重“师造化”,讲求意境的表达。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至宋代大兴,元、明、清开创新风,近现代绽放新貌。万里江山,深谷幽潭,听松观泉,山水画创作的不同面貌就此呈现。&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style="font-size:20px;"&gt;张大千(),名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曾随李瑞清、曾熙习诗文书画。与溥儒并称“南张北溥”,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人物、山水、花鸟画皆擅,早岁精于摹古,晚年创“泼墨泼彩”的山水画新风,壮丽雄奇。&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擅作花鸟虫鱼,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亦画山水、人物,画风独特。书法、篆刻、诗文皆能。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文化部“人民艺术家”称号。&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胡佩衡(1892—1962),又名衡、锡铨,字佩衡,号冷庵,以字行,蒙古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后迁居北京。19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主编《绘学杂志》。1927年参与发起湖社画会,编辑《湖社月刊》。曾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建国后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兼院委,人民美术出版社及《中国画》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以山水为主,兼善花鸟;60岁以后多运用传统笔墨进行真山实景的写生。&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字 遹骏,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民国时期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别号予向、宾虹,以号行。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我国近现代著名山水画家,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作品面貌浑厚华滋,笔墨沉着刚健,创“五笔七墨”说,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有重要影响。辑有《宾虹草堂藏古玺印》(初、二、三集)及《古玺印存》《竹北簃古印存》;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萧俊贤(1865—1949),字屋泉,号铁夫、天和居士,湖南衡阳人。曾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国画教席(1906年)。民国初年居北京,曾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并代理校长。晚年鬻画京沪。与胡佩衡、萧愻并称“二萧一胡”。学画肆力临摹古代作品,所作山水,雄浑严谨,气韵苍厚,人称“萧派”。&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汤涤(1878—1948),字定之,小字丁子,号乐孙,亦号太平湖客、双于道人、琴隐后人,室名画梅楼、茗闲堂、云视楼。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画家汤贻汾之曾孙,禄名嫡孙。擅山水及梅竹松柏之属,亦能人物。书工汉隶。&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边题:定师此帧作于乙卯(1915年)结画社之次年,其时余与越园甫学作画。是夜,在卣铭宅观定师作此,犹未晓用笔之妙。今忽忽遂十年矣。越园锐进不已,即定师今作亦异前时。独余未有成就。寒窗灯下,朔风怒号,观此为之怃然。正京师都市旦夕恐怖时也。乙丑(1925年)十月,祥麟。&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萧愻(1883—1948),字谦中,号大龙山樵、龙樵,安徽怀宁人。曾参与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并担任会中研究员,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初为姜筠弟子,常为其代笔,后学石涛、龚贤、梅清等,其画作在精研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细笔彩萧”和“浓墨黑萧”两种面貌,多繁密构图,笔力苍劲。&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周怀民(1907—1996),名仁,字怀民,以字行,江苏无锡人。1926年加人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吴镜汀,攻习山水。曾任京华艺术专科学校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入北京画院任职,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等。擅长中国画,尤以传统山水、芦塘、葡萄著称。笔墨温润峻峭,意境清疏高远。&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郑午昌(1894—1952),名昶,字午昌,以字行,号弱龛、丝鬓散人,斋名鹿胎仙馆,浙江嵊县人。历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著有《中国画学全史》《中国美术史》《石涛画语录释义》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邵章(1874—1935)字伯炯,号倬盦,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历任翰林院编修,杭州府中学堂、浙江两级帅池子堂、湖北法政学堂及东三省法政学堂监督,法律馆咨议员,奉天提学使,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约法会议议员,司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北京政府评政院评事兼庭长、院长等职。收藏甚丰,精研碑帖工书法,尤其擅长行楷、榜书、行草,其字多杂章草及篆隶笔意,富有奇趣。著有《云综琴趣》等。&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李苦禅(1899—1983),原名英杰,字超三,号励公,改名苦禅,别署禅、禅父,山东高唐人。齐白石弟子。工书,擅写意花鸟。作品雄浑厚朴,磅礴大气,笔墨豪放,天趣自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lt;/span&gt;&lt;/p&gt;&lt;p
花鸟画以花卉禽鸟、果木鱼虫为描绘对象,笔墨洒脱,朴素自然,崇佝情趣。风格或富贵艳丽,或清新雅逸。花鸟画自六朝历经各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近现代花鸟画坛名家云集,在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带着“红花墨叶派”的奇趣和“四君子”清雅淡泊的气质,实现了对真、善、美的表达。&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style="font-size:20px;"&gt;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擅作花鸟虫鱼,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亦擅画山水、人物,画风独特。书法、篆刻、诗文皆能。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文化部“人民艺术家”称号。&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款题:玉杵无声桂宫冷,老蟾夜泣余孤影。玄霜不自脱尘胎,一堕白云双目炯。龙沙废苑草如烟,故物金源二百年。令人追忆当年事,双兔花阴傍母眠。不从东郭困韩庐,一任田中笑守株。千载独传毛颖传,常留姓字与人呼。乙丑(1925年)岁暮,写于椿草堂大树下。伯龙。&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擅国画、油画、素描,融合中西技法,自成面貌。人物造型,注重写实。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闻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张大千(1899—1983),名爱,号大千,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曾随李瑞清、曾熙习诗文书画。与溥儒并称“南张北溥”,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人物、山水、花鸟画皆擅,早岁精于摹古,晚年创“泼墨泼彩”的山水画新风,壮丽雄奇。&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自称苍虬居士,湖北浠水县人。晚清官员、诗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天津人。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任北洋政府国务卿、民国大总统。绘画工于山水、松竹。书法多行、草体。&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擅作花鸟虫鱼,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亦擅画山水、人物,画风独特。书法、篆刻、诗文皆能。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文化部“人民艺术家”称号。&lt;/span&gt;&lt;/p&gt;&lt;p
人物画的历史最为悠久,早于中国画的其他题材,在魏晋南北朝已臻成熟。"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人物画力求生动传神的刻画人物,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注重对眼神、手势、姿态等细节的描绘,重视笔墨、笔法技巧。&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张大千(1899——1983),名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曾随李瑞清、曾熙习诗文书画。与溥儒并称“南张北溥”,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人物、山水、花鸟画皆擅,早岁精于摹古,晚年创“泼墨泼彩”的山水画新风,壮丽雄奇。&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题跋:己卯(1939年)秋日,厂估携示文姬归汉图一纸,规模略具而勾勒点染多未竟。拖爱其惨淡经营,不忍废弃,遂购收而属刘子凌沧完成之。惟景物繁重,未易讫功。每晤必话及此事,刘子语我某日完某部,或某部尚缺几何。瞬经三年忽深夜叩门,持以奉报。人物如生,神采焕发,旌旗车骑,无不精妙。虽曰补掇,实易旧观。既有功于前哲,复可示于将来。力果心精,克践夙诺,求诸近日罕见其俦。书付装池,用资兴感。时中华民国第一癸未(1943年)三月上浣也。退翁周肇祥。&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吴光宇(1908—1970),又名吴显曾,浙江绍兴人,生于北京,为吴镜汀(熙曾)之弟。现代画家。擅长山水、人物,尤以工笔重彩人物著称。画风细腻工稳,装饰性强。1926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曾在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专任教。1957年被聘为北京画院画师,从事年画、连环画创作。1961年后先后在天津河北美术学院、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任教。为中国美协会员。&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徐宗浩(),即徐石雪,名宗浩,字养吾。号石雪,后以号行,字号石雪居士,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北京。久居北京通州。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徐宗浩花卉、翎毛、山水皆超逸有致,神似华新罗。尤精画竹,初师郑板桥法,后学夏仲昭,上及元人顾定之,踢枝扫叶,时以书法出之,丰神潇洒,妙绝一时。&lt;/span&gt;&lt;/p&gt;
style="font-size:20px;"&gt;画面上方空白处有寿镛题《佛说无量寿经》节选,自“又无量寿佛”起,至“得三法忍”止。又题:“独庵貌无量寿佛,无题字,余为节录无量寿经藉以补白。弟七十八。丁丑(1937年)先浴佛十日。旧京城西,永宁砖研,堪竹窗向夕倚檠。绍兴寿镛无量父,试晋永宁元年砖砚、明程公望清芬斋此君墨并记。是日大风不出。”&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徐操(1899—1961)字燕孙,号霜红楼主,祖籍河北深县,生于北京。我国现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擅长历史典故题材及描绘宏大精细之场景,所绘建筑、器皿、服饰等皆有依据,对古代名画、壁画研究精深。画艺娴熟,弟子众多。民国时期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949年后曾担任中国美协创作组中国画组组长。&lt;/span&gt;&lt;/p&gt;&lt;p
style="font-size:20px;"&gt;管平湖(),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江苏苏州人,生于北京。父管念慈,号莲盦,为清末如意馆供奉。我国现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古琴演奏家。为金城弟子,曾加入湖社画会。擅长仕女题材,作品面貌妍秀细腻。&lt;/span&gt;&lt;/p&gt;&lt;p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2年正式传入我国,在我国两千余年历史上,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净土宗等众多宗派,产生了建筑、雕塑和绘画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精美作品,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
佛教大约于十六国时传入北京,经过两晋南北朝、隋唐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辽代进入全盛时期,自辽至清一直兴盛不衰。佛教在北京的长足发展,留下了寺庙、佛塔、造像、佛画、法物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为古都北京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魅力。&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gt; 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文物工作者本着保护和抢救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北京古代遗存的少数佛塔和僧塔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的佛教文物。这里我们遴选部分佛塔文物进行展出,以期展现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独特的佛教文化风貌,以及建筑、雕塑和各种工艺等发展水平。&lt;/span&gt;&lt;/p&gt; &lt;p
雷音洞,又称华严堂,是石经山最早开凿的藏经洞,由石经创始人静琬大师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开凿,现在编号为第五洞。1981年11月27日,在修补该洞地面时,在原来佛座后5厘米处发现一块方石,取开方石露出一个地穴,从地穴中发现了五重舍利函及千年秘藏的佛舍利。舍利供奉方法十分独特,反映了我国早期佛舍利瘗埋制度。&lt;/span&gt;&lt;/p&gt;&lt;p
天开塔位于于房山区岳各庄乡天开村东南,始建于唐,辽代重修。通高约15米,为八角三层楼阁式塔。这里原有一座佛寺,名天开寺,始建于唐,自唐至清延续不衰,历史悠久。清末民国,寺庙殿堂毁圯,佛塔亦逐渐残破。1990年夏,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塔藏文物30余件。2005年北京龙门生态园董事长尤西森先生施资对天开塔进行了重新修缮。&lt;/span&gt;&lt;/p&gt;
无垢净光舍利塔位于顺义区旧城南门外,俗称南关塔,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辽开泰二年(1013年)完成塔基地宫,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毁于地震。1963年3月发现其长方形地宫,清理出石经幢、白釉童子形净水壶等约30件套文物。&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北郑塔位于房山城区西南长沟镇北郑村,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于辽重熙二十年(1015年)。塔旁原有崇福寺,建于隋唐,为京西著名佛教道场。1977年6月辽塔突然倒塌,从塔基、塔身和地宫共清理出60余件重要文物。目前这批出塔文物大部分收藏在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法源寺内)。&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冶仙塔位于密云县城东北4公里的冶山上,始建于辽重熙八年(1039年)。通高约12米,为八角三层楼阁式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塔前原有一座普照寺,亦毁于二十世纪中叶。1988年发现冶仙塔塔基并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40余件文物和大量铜钱。&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2008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大兴区康庄两限房工程项目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处辽金时期的塔林遗址,共有25座。它们均为砖塔,上部已毁,仅存塔基,塔基下有地宫。经过清理,发现铜镀金菩萨像、经幢、两颗尼僧舍利等一批佛教文物。目前被考古界定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规模塔林考古发掘。&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续秘藏石经塔,俗称压经塔,位于房山云居寺内,北邻云居寺南塔。建于辽天庆八年(1118年),通高5米,为八角十一层密檐式石塔。塔下有地穴,埋藏辽金时期所刻石经10082块,主要为辽道宗和通理师徒所刻石经。年,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藏经地穴进行了发掘清理,清理出全部埋藏的石经及舍利石函、石刻等。&lt;/span&gt;&lt;/p&gt; &lt;p
庆寿寺位于西长安街电报大楼附近,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元时期为北京禅宗临济宗传播的重要道场,明代以后逐渐衰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只剩殿堂数楹和两座僧塔。1954年因拓宽长安街马路,寺塔被拆除,文物部门对两塔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其中的海云塔地宫清理出大量珍贵文物。&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瓦窑塔位于丰台区王佐乡瓦窑村和栗园村之间,原有金元时期密檐式砖塔数十座,俗称乱塔寺,是北京城内大庆寿寺的下院。抗日战争期间,塔群遭日寇破坏毁圯,仅存一座7级砖砌密檐式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现两座砖塔塔基,从塔基地宫清理出青白釉观音像等20余件珍贵文物。&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此像结跏趺端坐,头顶梳高发髻,戴花冠,花冠正中塑有小化佛。通体素白,仅袈裟边缘施青白色釉,露胎处加饰金彩(已脱落)。袈裟自头顶披下,露出面部及前胸。宽额广颐,丹凤眼微倪,直鼻小口,面相生动写实。整像胎质洁白细腻,塑造精巧大方,体现了宋代佛像和陶瓷艺术的鲜明特点。&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除以上佛塔外,还有一些佛塔或佛塔遗址也有零星文物出土,如上世纪60年代房山区坨里乡上万村“土寺”塔基出土金代悟玄舍利石函;北海永安寺白塔主心木内发现金银盒供奉的舍利;上世纪80年代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和通州区燃灯塔出土文物;2005年石景山区苹果园附近发现元代白塔寺住持知拣舍利石函等等。&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林林总总的藏品中,每一件藏品都有其具体来源,而其中的古代文物大多具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文化标识。然而,当这些出土文物进入现代化的博物馆后,便被人为地编目分类,湮没于汪洋大海般藏品之中,而其原有的文化标识逐渐消失,代之以艺术门类的重新定义。本展览不是一个简单的文物展现,而是试图以佛塔文物的出土场景为基本单元还原文物的历史原貌,唤起人们对文物原始出处及历史背景的关注和重视,进而从文化脉络、谱系而不单纯艺术的角度对博物馆藏品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lt;/span&gt;&lt;/p&gt;
读城悦空间,是《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的辅展,对象是以少年儿童为重点,围绕北京城,由元大都城营建,1700余年历史人文脉络,开启北京城的神秘之旅,翻阅历史承载的文化文明的巨著,在这里互动对话,来领略华夏文明之精彩印记,穿越时空,探访古今,赓续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文明,使之光华永恒。&lt;/span&gt;&lt;/p&gt; &lt;p
style="font-size:20px;"&gt;  按照北京建城朝代时序更迭,一块块展陈版面,不仅有说就北京历史文化的图片,还有与其相关的知识提问,在一道道问题面前,一知半解的我,只能是望洋兴叹啊!在我编撰美篇之时,我是一边编辑,对提出的问题,一边找资料作答,在北京的历史中遨游。&lt;/span&gt;&lt;/p&gt;&lt;p
font-size:20px;"&gt;答:宝典爷爷的墓不能用黄肠题凑。“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251);"&gt;答: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lt;/span&gt;&lt;/p&gt;&lt;p
251);"&gt;答:云居寺北塔。云居寺唐景云二年塔(公元711年)为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塔,辽代古塔以云居寺钟鼓楼形制的北塔为代表,集建筑造型独特、文化积淀深厚、装饰艺术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等特点,是研究中国历代造塔艺术的典范。&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251);"&gt;答:不是。金丝冠,金陵遗址九龙山主峰大宝顶前竖穴圹墓出土。初步判定此墓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睿陵。金丝冠质地纯正,编制技艺精湛,花纹装饰精美,展现出金代的帝王风范和金质艺术品高超的制作技艺。&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style="font-size:20px;
font-size:20px;"&gt;答: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贡生”即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才能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荫生”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是不能任官的。&lt;/span&gt;&lt;/p&gt;&lt;p
font-size:20px;"&gt;答:著名人物在进士题名碑上体现的有:于谦,史可法,袁崇焕,曾国藩,翁同龢,林则徐等。其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代最末一科进士题名碑,在二甲栏内的第三排【第十名】刻有“沈均儒江西秀水人”,另刘墉、纪晓岚也在其位。&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font-size:20px;"&gt;表示“福寿如意”纹饰有: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为主题;以十二团龙为主体;龙的边上均饰有云头、海浪、锭、海珠、飘带和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宝。279个卍字,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富意福寿如意。&lt;/span&gt;&lt;/p&gt;
251);"&gt;答:北京雨燕早在1471年,就有雨燕在城门楼上筑巢了。正阳门甬道南口的重要的标志是箭楼,再南是一座“五间、六柱、五楼”柱出头式,书写“正阳桥”三个大字的木牌楼。&lt;/span&gt;&lt;/h1&gt;&lt;h1&gt;金文大篆“城”&lt;/h1&gt;&lt;h1&gt;中国汉字多为象形表意,你能从这个字里找出哪些与“城”有关的元素?&lt;/h1&gt;&lt;h1&gt;&lt;span
251);"&gt;答:会意兼形声字。其字形像两座城楼相对立的象形图案,是城墙的意思;“成”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斧钺一类兵器的象形,借指守护、保卫。城的本意就是环绕都市的防御墙。一说成表示完成。从土者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早期为上下结构。上面是“成”,下面是“土”。从土,是说城墙、城楼是用土筑起来的。《说文》小篆后“成”下的“土”移到“成”左面,变为左右结构,发展至今。&lt;/span&gt;&lt;/h1&gt;&lt;h1&gt;遗址地:北京市东南城角角楼文物保管所&lt;/h1&gt;&lt;h1&gt;东汉秦君神道石柱&lt;/h1&gt;&lt;h1&gt;遗址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lt;/h1&gt;&lt;h1&gt;秦君神道石柱有两个,分别收藏在哪里?秦君是幽州书佐,你知道书佐是什么职位吗?五塔寺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可以说是北京的“碑林”,秦君神道石柱上的铭文是什么字体?&lt;/h1&gt;&lt;h1&gt;&lt;span
251);"&gt;答:是!德胜门之称的由来。北京城在元朝时被称之为“元大都”,德胜门称之为“健德门”。1368年8月,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率十万大军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元顺帝即从健德门败逃到蒙古,明军大获全胜,进入元大都。大将军徐达为纪念这次取得的重大胜利,便把“健德门”改称为“德胜门”,意为德道而取胜。德胜门之称既由此而来。箭楼小窗户名字叫做
251);"&gt;答:北京古观象台保存着清代八架古天文仪器;天体仪,天体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地平经仪,由地平圈、龙柱、铜柱支、立表等组成。地平经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观测时,使待测天体与横表两端的线,和中心垂直在一个平面上,就可定出地平经度;黄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古天文观测仪器,也是中国第一台以现代的黄道坐标系统作观测的仪器。适用于作观测太阳和行星等天体的运动。&lt;/span&gt;&lt;/p&gt;&lt;p
251);"&gt;答:不是!京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承的乐种。京音乐出自于宫庭,传承于智化寺,他集宫庭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与西安都城皇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以及福建南音齐称为中国“五大古乐”;京音乐的记谱方式为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公尺谱方式;主要乐器为管、笙、笛,云锣、鼓、铛子、钹、铙等。&lt;/span&gt;&lt;/p&gt;&lt;p
251);"&gt;答:景德街牌楼原有两座最早坐落在京城阜成门内大街,分立于历代帝王庙围墙的东西两侧,为皇家坛庙建筑的一部分。“景德”二字含义为景仰前辈功勋、推崇先人德行;“景德街”牌楼正反两面,一边色彩缤纷,一边古老悠远,体现了北京城,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的现代气息,也彰显了人们对历史的珍重和对未来的憧憬。&lt;/span&gt;&lt;/p&gt; &lt;p
251);"&gt;答:雍和宫,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和宫白檀木大佛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径八米,全重约一百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251);"&gt;答:有!圆明园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是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粉彩六方瓶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由洛克爵士)掠得,从此流离国外,2000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它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lt;/span&gt;&lt;/p&gt; &lt;p
251);"&gt;答:二个。除北海团城还有一处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位于香山南麓,“团城演武厅”;乾隆十四年,以健锐营演武练兵为目的修建了团城和演武厅,乾隆皇帝在此检阅骑兵与步兵的操练;其中有一支特种部队叫健锐营,擅长云梯攻城。&lt;/span&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span
251);"&gt;答:明清两代24位皇帝;“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图案,各朝代的十二章纹还有不同。明清以后定型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如三光之耀;山,取其稳重,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华虫(雉鸡),取其文丽,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取其忠孝,取其深浅有知、威猛有德之意;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光明,表达火焰向上,率领人民向归上之意;粉米(白米),取其滋养、养人之意,象征济养之德;黼(斧形),白刃而銎(斧子上安柄的孔)黑,取其善于决断之意;黻(双兽双背形),谓君臣可相济,见善去恶,取其明辨,寓意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明定陵十二章纹衮服,龙纹最突出,共有十二团龙,分别织于两肩和前后襟上。另外,两肩织日、月,背织星辰、山,两袖饰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纹饰分别列于前后襟团龙两侧,共列十二章纹。到了清代,清代,十二章纹地位下降,十二章纹渐失其主要地位,演变为多种装饰图案中的一种,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位置。&lt;/span&gt;&lt;/p&gt;
font-size:20px;"&gt;答:建立之初主要是用来招待湖南、湖北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北京第一百座博物馆是北京戏曲博物馆;1、李刚、2、张飞、3、曹操、4、关羽、5、窦尔敦、7、宇文成都、8李元霸、9、崇黑虎(也不知道对不对)&lt;/span&gt;&lt;/p&gt; &lt;p class="ql-block"
</section>
</article>

  房地产项目建议书范本一、项目背景

  为落实《北京城市整体规划》,加快规划市区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整治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确定了“以绿引资,引资开发,开发建绿,以绿养绿”的原则。随着北京市“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工程的启动,特别是中国正式加入wto、北京XX奥运会申办成功,温榆河流域开发建设将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顺义区后沙峪位于温榆河流域,商机无限。

  由北京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开发建设低密度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

  房地产项目建议书范本二.项目历史条件

  宗地位于顺义区后沙峪镇马头庄村,规划用地性为二类居住用地,可用来开发别墅外事型的居住性建筑。宗地面积为340亩,北侧尚有400亩规划二类居住用地,因机场联络线未定而未有合作伙伴。宗地北临京承高速与首都机场北门的联络线,东临后沙峪玉马教练场,西南侧为后沙峪镇罗马湖,交通便捷。

  宗地由后沙峪政府与北京xx经济开发公司于1993年签订合作协议,历经十年,北京xx公司于1996年取得顺义政府核发的国有土地使用证。XX年10月13日,xx公司与北京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338亩土地转让协议。后由xx公司对其175亩地进行土地变性,计委立项和规委规划意见书工作。因多方面原因后沙峪镇政府考虑收回该块用地。

  由我方出面与xx公司签订协议,该公司负责解除与xx公司的合作合同,与后沙峪镇政府的合作合同,此部分费用为1350万元(含200万元付政府定金),由我方与后沙峪镇政府重新签订土地开发协议。

  房地产项目建议书范本三、项目建设单位

  1、项目公司名称:北京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公司经营范围:

  在规划范围内从事“该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商品房销售、物业管理等。

  3、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该项目”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townhous低密度住宅和配套设施。“该项目”由北京当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入全部建设资金。

【关于建议书的格式】相关文章:

核心提示:当代的中国许多大学的校名流行“毛体”题词,多为集字,仅仅有13所是由毛泽东亲自题写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湘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

当代的中国许多大学的校名题写,都是采用“毛体”字体,其实大多数都是后来“集字”而已,当初并非真正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毛泽东亲自给大学题写校名的,由于大学合并,大学改名,今天存在的,仍在使用的真正的“毛体”大学校名,全国其实总共仅有13所,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贵州大学、湘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

1938年:毛泽东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今鲁迅文学院)题名。

1949年:毛泽东为国立美术学院(今中央美术学院)、自己母校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题名。

1950年:毛泽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国立美术学院(次年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题名。

1951年:毛泽东为复旦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改名为中央民族大学,由江泽民题写)题名;需要说明的是四大交通大学只有北方交通大学是毛本人题名的,其他三所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均是借用北方交通大学题名中的“交通大学”,包括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山寨都是集毛体。其实上海交大最应该请学长江主席题名的。

1952年:毛泽东为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改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时,由邓小平题写)、广西大学、华南农学院(今改名华南农业大学)题名。

1958年:毛泽东为湘潭大学、安徽大学题名。

1974年,毛泽东为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题名。这是毛最后一次为题名,而且那个字已经站不住了……两年后,毛故。而今改名为的北京语言大学,在迎来50年校庆后,或改用时任政协主席贾庆林的题名。

建政前,毛泽东还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华北大学)等学校提写过校名,但是现在这些学校都不存在了。

有网友吐槽:南京大学门口的字谁题的?真TM的难看,太TM难看了,在南大附近上班,路过几百次了也不认识这几个字。

毛和南大及其前身似乎毫无联系。南大的校名取自毛体书法集字,四字之中南京两字过于倾斜,大字一捺过于僵硬,殊为可惜。配上两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更显生涩。

由于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奠基者,加上个人崇拜,很多的高校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等都采用了毛体书法集字的方式。

其中,比较绝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毛泽东手书“工业学大庆”五个字直接用了四个。然后再从毛的题名“哈尔滨铁路局”里集“哈尔滨”,好像为集字者天造地设,倒也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拥毛者认为:毛泽东的书法,传统功力深厚、苍劲有力,且个性鲜明、品位高妙。对于高校而言,不管是使用毛泽东亲自题写的校名还是使用毛体“集字”,都充满着浓厚文化气息。

反对者认为其字体龙飞凤舞,不是因为其身份使然,毫无艺术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1949年年11月

毛泽东为中央美术学院题名

建政后,徐悲鸿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49年11月29日,毛泽东为“国立美术学院”题字并致信徐悲鸿。

来示敬悉。写了一张,未知可用否?顺颂教祺!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1950年4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正式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挂起毛泽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题名。“中央”两字为集字。

一、北京大学:1950年3月17日

1949年12月,北京大学筹备第51周年校庆期间,决定用北大全体师生的名义,给毛泽东写封信,请他回来参加校庆,并请他给北大校徽题字。毛泽东外访近三个月后回国才收到信,仅在12天之后,3月17日,毛泽东经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把亲笔书写的四个遒劲有力的校徽题字“北京大学”函发到了北大校长办公室。据悉,毛泽东的题字原件现存于北大档案馆。,主要负责管理第二阅览室(即新闻纸阅览室,也就是今天的报纸阅览室)的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北京《晨报》《京报》《国民公报》《顺天时报》、天津《大公报》、长沙《大公报》以及英文《北京导报》、日文《支那新报》等15种中外文报纸,登记阅览者姓名,月薪8块大洋。有了这份收入之后,毛泽东就搬出了杨昌济家。为自己工作过的单位题名,确实也如同衣锦还乡之感。

二、清华大学:1950年6月

1950年6月,毛泽东应张奚若教授转达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了校名,他一连写了六个“清华大学”,谦逊地自荐“右下草书似较好些”。如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原件,珍藏在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四字清秀飘逸,是毛字中的精品。

北京师范大学:1950年

毛泽东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名

1950年8月30日,在举国上下喜气洋洋迎接建政一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拟改换校徽。林砺儒校长致函毛泽东,请毛泽东题字。不日,毛泽东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名送到学校。毛泽东共写了三行,横书,由上至下一行较一行字稍大,右上角写有“送师大林校长”,并在其中一行字后划一圆圈,写着“一般用”,即表示他较满意的一行题字。在毛泽东题写的各个大学校名中,“北京师范大学”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挺”。因为毛泽东写字很难工整,很难整齐一致。

毛泽东为中央戏曲学院题名

毛泽东接见戏剧学院学生

1949年11月,受命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著名老戏剧家欧阳予倩上书毛泽东毛泽东,请他为中央戏剧学院题写校名,不久,毛泽东回信曰:“信已收到,照写如另纸。” 纸上用毛笔写着4条“国立戏剧学院”,供选用。后来中央戏剧、美术、音乐诸学院统一称谓,“中央戏剧学院”即用现名,在制作校徽、校牌时,“戏剧学院”4 字选用毛泽东原书,“中央”二字参照中央美术学院集字。

拥毛者认为毛泽东题名的“南开大学”——校门上的四个大字金光闪耀,飘逸潇洒,神采飞扬,是南开大学的标志。1950年的南开,还是一片瓦砾,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南开师生决心再造一个漂亮的校园。可是,当时的学校连正式的校门牌都没有。于是有人写信请毛泽东为校题名。毛泽东回信时,专门写了横竖不同的几幅“南开大学”的字样,让同学们挑选。于是,南开大学,在毛泽东的题字中,得到了新生。

复旦大学:1951年下半年

1950年,复旦大学为换校门匾额(原匾额“国立复旦大学”六字为于右任于1946年题),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写信恭请毛泽东为复旦题写校名。次年复旦接到内装有毛泽东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的亲笔函后(尺寸为27.5×13.9厘米,题名未落款),立即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原迹由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湖南大学:1950年8月20日

学生会主席给毛泽东写信

1949年11月,当了5年农民、已经29岁的李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作品如何落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