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五段曲式又称?

写作文要有结构,作曲也要有结构,音乐作品的结构就是曲式,通常作曲家都会按照某个曲式来作曲,这样能更好的表现音乐主题。常见的曲式结构有:

这种曲式结构最简单,它一般由几个乐句构成,没有明显的重复段落,没有第二主题,也没有副歌。用这种结构写出来的乐曲通常较短。

由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叫做单二部曲式,结构为A+B,通常情况下A段和B段会形成鲜明对比。

再继续细分的话又分为两种情况:

(1)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这种曲式里通常B段的前一半为对比部分,后一半为再现部分。

(2)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这种曲式A段和B段由完全不同的材料构成,行程鲜明对比。

由三个乐段构成,其中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材料,结构为A+B+A。这种曲式的中段B会与前后两段A形成鲜明的对比,通常在速度、力度、感情变化方面都完全不一样。有一些作品的 B段主题也可能由A段的主题变化而来。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有些作品完全一样,有些作品可能会产生一些微小的变化。

这种曲式的大结构与单三部曲式完全一样,只是在这里的三个段落中,每个段落还包含一个独立的曲式结构,可能为单二部曲式,可能为单三部曲式。

在古典作品中,中间的段落叫做“三声中部”(Trio)。

这种曲式由两种部分构成,为主部与副部。在段落中,第1、3、5……奇数段落为主部;第2、4、6……偶数段落为副部。主部的段落主题是一致的,而副部的主题一直在不断变化。回旋曲式主部和副部的数量可以很多。

这样的曲式听起来会感觉到不断有新主题出现,然后又回到原来的主题。

回旋曲式的产生源于声乐性的轮舞曲,在轮舞曲中有分节歌与副歌,分节歌通常是独唱,副歌是合唱,每次独唱完成后都会回到合唱,每次的合唱部分都是相同的。

变奏曲一开始会有一个完整的主题段落,在后面的段落中,都是这个主题的发展变化。这个发展变化会改变其中的音型、节奏、调性、速度、音区等等,但是主题中的某些材料会保留下来,例如和声、旋律走向、句子逻辑关系等等。

变奏曲式的变奏部分数量可以有很多,例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有24个变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有30个变奏。

奏鸣曲式在大结构上和三部曲式一样,但是其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第一段的呈示部和第三段的再现部用相同的主题,而中间的展开部会把这个主题发展变化。

呈示部中往往还包含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第一结尾、第二结尾,这些片段之间还有一些连接段,在调性安排上,第一主题为主调,第二主题转到属调。

展开部中变化较为丰富,内容可长可短,材料可以取自呈示部中的任何一个部分,这个部分通常调性变化也较多;

再现部包含了呈示部中的所有部分,区别在于这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都为主调。

有很多的奏鸣曲、协奏曲、交响乐、室内乐的乐章都用到了奏鸣曲式,尤其是第一乐章用得最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用奏鸣曲式来写的,也可以用其他的结构来写。

在一些作品中,除了主结构之外,还会在作品的最开始加上引子,在作品的最后加上尾声,当然这两个部分不是必须的。

有些作品的引子部分反而成为的作品的标题,例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其“悲怆”主题在引子中体现了出来,这个引子又在段落之间多次插入,而它的主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并没有悲怆的部分。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1

  1、理解儿歌内容,能清晰的说出儿歌。

  2、能用固定音型敲打出儿歌的节奏,感受儿歌的欢快。

  3、感知各种颜色,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对鱼儿进行涂色。

  1、手摇铃、响棒若干、彩笔。

  2、《鱼儿鱼儿水中游》挂图。

  3、音乐《水族馆》

  一、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2、根据固定音型的节奏,边拍手边念儿歌。(1-2遍)

  二、直接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朋友,听,它是谁?(放音乐)在幼儿说出是“小鱼”后,出示小鱼的挂图。

  三、引导幼儿探索小鱼的特征,能大胆的用肢体动作变现小鱼。

  1、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一看,小鱼有什么秘密呢?(小雨生活在水里)

  2、教师放《水族馆》让孩子们做小鱼在教室里游来游去。

  四、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1、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师:小鱼在水里,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看看小鱼在水里是怎么生活的。(听录音)

  2、再次欣赏2-3遍,乐意跟着录音一起念儿歌。

  师:会念的小朋友可以大声的念,不会念的宝宝可以轻轻的,边听边念。

  五、用固定音型敲打儿歌节奏。

  1、教师示范边拍打手摇铃边念儿歌,让幼儿感知儿歌的节奏。

  2、幼儿用拍手的方式打出儿歌节奏。

  3、分发幼儿人手两根响棒,用固定音型敲打儿歌节奏。

  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对鱼儿进行涂色。

  1、师:小鱼听了我们的儿歌,特别的开心,它想送我们没人一个鱼宝宝,让我们帮鱼宝宝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2、边听音乐《水族馆》,边涂色。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2

  1.感受ABACA的回旋曲曲式;

  2.在情境中感受、辨认主题音乐,感受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

  3.尝试多种乐器合奏,感知多种乐器的音效。

  农夫、小鸟、小鱼流水、雷电图片;响棒、手摇铃、沙锤、铃鼓、三角铁;配套音乐CD和挂图

  师:春天来了,所有的小动物都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教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讲故事,感受春天的情境)

  二、感受回旋曲曲式

  师:春天的到来大家都很开心,连森林里都想起来春天的声音……(教师播放音乐,随音乐出示不同动物的图片)

  师:刚才有哪些小动物来庆祝春天的到来了?

  2.随故事情景感受音乐曲式

  (1)肢体动作创编

  师:小动物们看到春天来了都做了点什么漂亮的动作?你们来做一下试试……

  (2)教师播放音乐,随音乐讲故事,伴随肢体动作。

  3.角色扮演――辨别主题、感受情境

  (1)教师和幼儿合作扮演

  农夫:学农夫耕田和播种

  小鸟:学小鸟捉虫、戏水、梳理羽毛、飞翔、玩耍

  小鱼流水:学流水中的小鱼戏水

  打雷闪电:用手抱住头或两人相拥

  (2)幼儿自主扮演

  三、乐器合奏――分析曲式

  1.感受乐器音响效果

  师:今天哪些乐器宝宝来了?

  (教师分别演奏各种乐器,让幼儿感受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了解乐器音响之间的区别)

  师:你们来听一听,今天来的乐器宝宝像什么声音?

  (教师一一演奏乐器,请幼儿猜想乐器和动物形象的配对)

  2.教师示范乐器操作

  教师播放音乐,随音乐变化操作各种乐器。注重乐器的正确操作姿势。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3

  1、通过肢体游戏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2、模唱唱名问答句,并体验游戏活动中的快乐。

  挂图P1、P2、呼啦圈、彩色飘带、唱名卡

  出示挂图P2、P1,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图画。

  师:瞧,小动物们都在等着宝宝叫他们的名字呢,小猫、小马、小鸟、小鸭、小狗、小猪,宝宝点完了名一看,哈哈,大家都到齐了,于是宝宝带着所有的小动物一起去农场,在农场他们都非常的开心,高兴地唱起了好听的歌。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动物们唱歌的声音吧!

  播放CD,教师带领幼儿做肢体律动。

  动物叫声部分感应拍子,咿呀咿呀唷部分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第一遍幼儿听音乐观察老师的肢体律动,第二遍请幼儿自己创造不同的肢体动作,第三遍站起来围圆圈活动。

  师:宝宝带着小动物们唱歌,还带着他们玩锯木头的游戏。看看宝宝给小动物们准备了这么多的呼啦圈房子,该怎么玩呢?原来,宝宝已经告诉了小动物们,他给每只小动物准备一间房子,听到“咿呀咿呀唷”的音乐就要跳到房子里锯木头。

  教师尝试让幼儿根据“短短短短长”的节奏创编各种锯木头的动作。

  播放音乐,分组游戏。

  师:小动物们和呼啦圈一起玩真开心,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他们的好朋友一起,两个人玩一个呼啦圈,听到动物叫声就和好朋友一起抬着呼啦圈散散步,听到“咿呀咿呀唷”的音乐就两人一起用呼啦圈锯木头。

  播放音乐,若干名幼儿示范,再请全体幼儿一起做。

  师:小动物们用呼啦圈锯了好多短短短短长的木头,可还是不够,宝宝给小动物们又送来了另外一种道具,瞧!这是什么?嗯,飘带也会听着“咿呀咿呀唷”的音乐锯短短短短长的木头哦!让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们吧!

  播放CD,幼儿听音乐锯木头。

  师:太好了,小朋友们真能干!宝宝要开始点名咯!宝宝这次想听听大家一起回答的声音,宝宝问‘dddslls’小朋友一起回答‘mmrrd’.

  1、教师请一名幼儿上来示范后,全班一起模唱答句。

  2、请男孩女孩分组换角色交换问答句。

  3、听音乐把乐器送回筐里。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4

  1、认识乐器――碰钟

  2、能用不同的方式演奏乐器

  活动准备:小碰钟、碟片

  教师出示小碰钟,先敲击几下,让幼儿听,让幼儿感受音乐的乐趣;

  2、教师拿出光碟,播放光碟

  请幼儿观看图片,看一看图中都有些什么?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他们都用了些什么东西?

  3、请小朋友们模仿一下这里面的动作,所做的动作

  4、请小朋友用拍打来敲击,并有节奏的读儿歌

  让小朋友们多动手锻炼几次,让幼儿体会音乐中的节奏感。

  5、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游戏,并能够通过游戏,感受其中的乐趣。

  (1)、小朋友们自由结伴,分别都找到一个好朋友,互相拍手;

  (2)、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仔细的听,同时能够有节奏的和好朋友对手拍掌,在拍掌的过程中,教师先示范,幼儿在第一次游戏的过程中,只需拍手,教师念儿歌,慢慢的等熟练了以后,就请幼儿领读儿歌,反复的锻炼,以便加深幼儿的印象。

  6、教师小节:针对幼儿所学的加以巩固。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5

  1、认识乐器――碰钟

  2、能用不同的方式演奏乐器

  教师出示小碰钟,先敲击几下,让幼儿听,让幼儿感受音乐的乐趣;

  2、教师拿出光碟,播放光碟

  请幼儿观看图片,看一看图中都有些什么?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他们都用了些什么东西?

  3、请小朋友们模仿一下这里面的动作,所做的动作

  4、请小朋友用拍打来敲击,并有节奏的读儿歌

  让小朋友们多动手锻炼几次,让幼儿体会音乐中的节奏感。

  5、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游戏,并能够通过游戏,感受其中的乐趣。

  (1)、小朋友们自由结伴,分别都找到一个好朋友,互相拍手;

  (2)、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仔细的听,同时能够有节奏的和好朋友对手拍掌,在拍掌的过程中,教师先示范,幼儿在第一次游戏的过程中,只需拍手,教师念儿歌,慢慢的等熟练了以后,就请幼儿领读儿歌,反复的锻炼,以便加深幼儿的印象。

  6、教师小节:针对幼儿所学的加以巩固。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6

  1、感知AB两段不同的音乐,感应AB曲式。

  2、尝试乐器演奏,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

  3、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1、道具准备:彩色沙巾若干、手摇铃人手一个、配套音乐和挂图。

  2、情感经验准备:有观察云的经验。

  教师播放音乐,同时讲诉白云在天上一会一个样,一会儿变成什么,一会儿变成什么和白云乘着风在天上飘动的故事,让幼儿感知音乐。

  A、教师带着幼儿坐下或跳跃,空手抓白云的动作。

  B、跟着音乐,前后、左右摇摆。

  2、两人一组牵手。

  在听到A段音乐是请幼儿到处逍遥的走动,当听到B段音乐的时候就请幼儿面对面或背靠背坐着,左右摇晃

  三、造型游戏,感知音乐。

  配合音乐,教师做大象云的造型,在A段音乐时伸出长长的鼻子或大大的耳朵到处走;B段音乐时用鼻子或耳朵左右摇摆。

  四、利用乐器感知音乐。

  1、教师介绍乐器,并激发多种演奏方式的创编。

  2、A段敲奏手摇铃,B段摇奏手摇铃,原地摇晃。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7

  1.感受进行曲雄壮行进的音乐特征,尝试有节奏地进行表演。

  2.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剪辑过的音乐、动物图片、动物节奏卡、PPT。

  1.复习韵律,导入活动

  复习韵律活动《动物园》

  2.感受音乐特征。

  (1)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有关于小动物的音乐,请你们仔细听一听,猜猜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

  (2)第一遍倾听音乐

  (3)提问:这些小动物好像在干什么?

  (4)这是一首军队进行曲,听上去很神气,小动物们呀正在进行阅兵仪式呢!

  3.听故事,理解音乐。

  (1)T:你们想看看森林里的阅兵仪式吗?(PPT+音乐)

  教师讲故事,在间奏处加入X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段曲式的基本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