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能写三体这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吗?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与高等研究院支持我召开了一个科幻研究会议。在设计会议的时候,我已经考虑,或许不需要仅仅局限在狭义的科幻文类。因此整个会议的设置,从科幻小说,到借用科幻小说元素的实验文本,到打破现实与幻想界限的文学作品,都已经包括在内。参与会议的作家们,可能也已经意识到这个设置背后的动机。每当过去科幻作家开会,仅仅只与科幻作家接触,或者所谓纯文学作家开会,可能不会想到邀请科幻作家参与讨论。那种情形在香港会议中被打破了。以至于最后一位作家应邀发言时,很真诚地坦言,他本来对科幻没有兴趣,通过科幻作家的发言却深深地被吸引了。同时,他也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科幻应该走向文学,而不应该仅仅走向科幻。

  这话让我想了很久——这句话本来很简单,立足点应该是在文学的品质。但中国科幻的位置,却一直存在模糊性。曾经有一个时期,科幻作家们,评论家们,甚至科学家们,热烈地讨论过科幻究竟姓科,还是姓幻。

  在当时,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当中国走向科技现代化的时候,姓科绝对是正确的。姓幻则会被认为是某种偏离正统思想的倾向。在那场大讨论中,科幻不明不白地被认为姓幻,也就是被认为没有科学性。结果造成中国科幻小说一个长时期的断档。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科幻重新兴起,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前几年,科幻到底姓什么的问题,终于得到完美的解决。科幻作家被吸纳进入科普学会,这也就意味着,科幻归根结底可以姓科。必也正名乎?科幻进入了科学的领域。

  然而,我在前年复旦大学举办的另一次科幻研究会议上就提出,科幻既可以姓科,也可以姓幻,但最重要的,科幻其实也应该姓文。两年后听到的这句话,可能比我更为确切地表达出科幻与文学的关系。科幻小说,是凭借文学的载体、语言的符码来呈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如何,科幻首先是一种文学形式。即便是类型化的文学形式,科幻的写作也首先建立在文学形式之中。

  或许有许多原因,造成一些中国科幻作家排斥对于文学的认同。这部分是因为科幻在长时间内是边缘化的文类,没有被主流的文学界接纳。另一个原因是科幻小说确实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科幻必须有科学话语,即使其中的科学技术是无法证实、异想天开的,甚至根本不能算是科学。但科学话语是一种符合内在逻辑性的真实性话语。科幻话语不需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注脚。科幻话语直接指涉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看不见,或者无法言说的事物。假如是成功的科幻小说,这种看不见的现实会得到具有逼真真实性的表现。在这里,真实不等于现实。现实感取决于人们与内部或外部世界的关系。真实性则首先在语义的层面成立。

  比如读者熟悉的卡夫卡小说《变形记》,这不是现实主义的小说,但这个小说的文本却有真实性。读者明明知道这故事是假的,却在语言层面上能够接受它带来的真实后果——这终究甚至会改变读者对于现实的看法。科幻小说比作为寓言的《变形记》要更加严密地建立真实性原则。假如《变形记》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大概不能随便地把格里高利变成甲虫,一定需要借助于某一种科学话语来描述格里高利变成甲虫的合理化原因,即使那个合理化的原因没有现实基础。然而,在描述这种变形的后果时,科幻小说也可以更加有说服力地表达出对于现实成规的挑战。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我们通过语言可以描述的真实?什么是我们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真实?

  以上的这个例子其实就是用来说明,科幻小说不见得仅仅依赖科幻的点子,或者仅仅是投入幻想世界架构之中。科幻小说在诗学的意义上,具有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语义,修辞和文本性。用更为极端的例子来说,正如著名作家韩松曾经说过的那样,现实可能比科幻还要科幻。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在否定我们寻常认为的现实感。或许现实中充满了神奇、未知、神秘的时刻,只是我们看不见,或者我们害怕看见真实。但透过科幻依据其自身真实性构建的日常生活的肌理,日常的现实可以退得远远的,读者直面不可思议的真实。这种真实会带给我们何种启发?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是不可思议的真实吗?刘慈欣小说里面的黑暗森林是难以琢磨的真实吗?

  本文试图提出的,其实是一个大问题。在这有限的篇幅里,讨论只能到此为止。科幻小说如果姓文,科幻的文本性可能比科学话语、幻想世界架构,都更具有基本的功能。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科幻具备一种独特的诗学,这是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与近代的现代主义也不同。科幻诗学指向我们通常看不见的真实,现实中难以言说的层面,当然也指向不存在的未来,尽管未来一定与此时此刻密切相关。

  中国科幻仍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三体》成功之后,原来的科幻作家群都在努力发展,新锐作家更是急切地进入领域。只是在后《三体》时代,作家们可能仍需要从自己切身的角度来考虑文学性,文本性,真实性等一系列的问题。我期待中国科幻有美好的未来——科幻可以走向文学,但未必失去自己的特色,科幻可以在文学与文本意义上变得更加精彩。


在首届三体征文大赛的获奖者中,欧阳乾绝对可以算是独特的一位。

科幻作家/拳手/艺术硕士/10万+自媒体写手....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斜杠竟叠加到他一人身上,于是让特派员惊喜地发现了这样一位具有江湖气息的科幻作者。

他是怎样评价《三体》的呢?又在征文大赛中带给我们一个怎样不一样的云天明?快来认识一下他叭!↓↓↓

欧阳乾,2011年发表处女作,格斗题材长篇小说《黑市拳》引起热烈反响,之后出版数本黑帮、悬疑题材作品。2018年出版科幻短篇集《AI觉醒》,同年以短篇小说《地球资深玩家》获得第九届科幻星云奖科幻创意专项奖优秀作品奖。其他科幻作品有《美丽旧世界》、《无限梦魇》、《云天明往事》等。

《三体》改变了我的创作路径

Q:在您眼中,《三体》是什么样的作品?

对我来说,《三体》是一部重新打开我世界观的作品。

到现在犹记我看完《三体》的那个晚上,仰望天空,深邃黑暗,星辰似乎都要坠落下来。那种全身通过电流的感觉无法形容,当时只感觉:这一切太疯狂了。

Q: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确切来说,《三体》改变了我的创作路径。我之前写的东西很杂,有江湖故事、黑帮火拼、都市情感……但读完三体以后,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科幻文学的写作中,并且感觉终于找到了能承载自己奔放情感与狂暴思维的题材。

Q:您为什么选择云天明被三体人捕获后这个片段进行创作?

既然是三体主题,就要围绕三体来写。大刘老师在《三体》里的故事写的已经非常详尽了,能发挥的空间不大,而云天明被三体人捕获之后的经历,却简单略过。我之前一直在想,云天明在三体世界的那些年是怎么度过的呢?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Q:在您看来,云天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云天明是一个用情至深的人,以至于显得有些愚蠢但正是这一点“愚蠢”,却深深打动了我们。他对程心的感情至死不渝,反倒衬托的他对人类漠不关心,但这就是真实的人性啊。不管什么样的宏大叙事,总要落到渺小的个人情感上才能成立。

不关心人类的云天明,最后用“三个童话”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这说明,他是深爱着这片土地的。

Q:在您看来,程心是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程心是个“圣母婊”,我也不例外,但是,程心也有让人敬佩的一点,那就是她“将圣母进行到底”,也算是完整的履行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总比那些两面三刀,出尔反尔的人强。

从另一点来说,程心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影子吧——试问这世间能有几人,能狠下心来与三体文明同归于尽?不能将她与罗辑、维德那些人比,他们已经是“超人”了。

选自三体插画集,by西愚

Q:您如何看待云天明和程心之间的关系?比如有一些争议认为他们不是爱情?

一厢情愿的爱情算不算爱情?这个应该是有争论的吧。或许,爱情应该是“两情相悦”、“比翼双飞”的样子,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俩之间确实不是爱情,只是一场痛苦的单恋。

选自三体插画集,by起司

Q:在创作中,您如何去揣测三体人对人类的认知?

其实《三体》里说的已经很清楚了,三体人对于人类文明研究的已经非常透彻,只是由于生理构造原因,它们无法理解“欺骗”这个东西。所以,我认为它们一定非常好奇,云天明的大脑是如何运行“欺骗”这个功能的。如果攻克了这一关,人类在它们面前相当于完全透明。

但事实上,人的大脑不仅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迷,对于三体人来说也一样。我想,三体人最后应该是这样的:它们彻底地了解了人类文明,却依旧无法了解人类个体。

Q:您如何看待人的意识的这种不透明性?

人的意识应该也是透明的,但我们对外输出的时候又加了一道工序:语言。是语言让我们变得不透明了。因为语言可以加工、伪造。这一点有利有弊吧,大刘老师写过一个短篇叫《镜子》,说的是人的所有言行都在某种监控下变得透明,毫无欺骗性,一开始社会变得很良性,但最终,人类文明还是因此覆灭了。

Q:故事不断反转,对写作的要求挺高的,您的完成度得到了评委的肯定,您是如何想到这样的设计的?完成的过程挑战大吗?

我想得很简单,既然三体人对云天明不停的试探,那么云天明就要不停的反抗,就在这种拉锯战中,故事的不断反转就完成了。完成的过程还算可以吧,主要难点就是要把控住云天明的情绪,不要过火。

以前以为江湖是打打杀杀,现在知道江湖是人情世故

Q:在其他访谈中,您说您小时候算命先生说:“你这辈子靠写书出不了名。” 您怎么看?这句话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这个问题……哈哈哈。以前还是挺信的,因为连爱因斯坦都相信“宇宙决定论”——世间的所有轨迹,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都已注定。

但是人类认知也是不断发展的嘛,后来我又了解了“量子力学”,哟呵,原来这玩意是不可被观测的呀,是无法确定的呀。所以我现在还是相信“人定胜天”,你看,我参加了三体征文,又往成名的路上迈进了一步。

Q:您曾经说过,“我的梦想还是要做个有影响力的作家,致力于反鸡汤文学,希望若干年后的人们检索历史时,我的名字不至于湮没于风尘。”您有想过,希望给别人什么样的影响吗?

从文学上来说,大刘老师就是我的标杆,我也希望自己能写出一部像《三体》这样的作品,把中国的科幻拉高到一个让人瞩目的程度,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人思考,让人惊叹,让人重开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观,用另一种角度去观察人生,去观察宇宙,这才是科幻真正的魅力。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到这一点,便无憾了。

Q:目前的科幻写作,有给您带来一些这方面的满足感吗?

目前来说,出版了几本科幻小说,入围了一些科幻奖项,我个人算是得到了一些满足吧。但对于那个真正的目标:用科幻去影响社会,给人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还差的很远。每每看到大刘老师、王晋康老师这些前辈的璀璨成就,我就有一种紧迫感,督促自己努力起来。

Q:您所理解的“江湖”是什么?

套用一句俗点的话来说:以前认为江湖是打打杀杀,现在知道江湖是人情世故。就算没有刀光剑影,只要有人,一样也有江湖。我之前在单位上班,几十号人的规模,也能分出各个派系来,我觉得这就是江湖。江湖可大可小,“黑暗森林”也是一种江湖嘛。

Q:您的科幻小宇宙中,“江湖”依然存在吗?如果是,是什么样的?

其实不止是科幻小说,只要有人,有矛盾冲突,那么江湖就必定存在。江湖不应该是一种生存环境,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像我写的科幻小说里,有人与AI的冲突,人与克隆人的战争,这都是江湖,一种”未来版“的江湖。我想,如果哪天真的AI觉醒,取代了人类,们也会发展出自己的“AI江湖”的。

Q:江湖系列小说、电影、科幻小说、公众号文章…… 在做不同类型的创作时,您会有不同的乐趣和享受吗?如果有,有什么区别呢?

创作不同类型的作品时,心态是不一样的。公众号文章是一种”短平快“的情绪抒发,要是的直奔胸臆;江湖系列小说是一种代入感,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拳手,很多作品都是以我自己的经历为蓝本的。

但写科幻小说不一样,它需要沉静,做深度思考,有时候还要有一点哲学上的思辨,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来观察这一切。相较而言,科幻作品的难度是最大的,但每完成一部,自己的思维也会跟着提升。

Q: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较大的几件事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呢?

应该有这么几件事:第一次离开家在外读大学,开始独立生活,间接地促使我性格上的独立。第一次走上拳台比赛,输的还比较惨哈哈,让我认识到在实力面前,一切幻想都是浮云。还有就是第一次读《三体》,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真的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Q:对其他参赛的创作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第二届的三体主题征文大赛,我已经写好了作品投稿了,希望各位也能踊跃参加,再续辉煌。去年我们相聚一堂,共襄盛举,希望今年还能重逢。

Q:对于现在还没看过您作品的读者,您会首先推荐您的什么作品?为什么选这个?

我会推荐自己的短篇科幻小说集《AI觉醒》,因为这里面收录了十五个短篇故事,比起大长篇来说,比较好上手,也能很快的获得阅读快感。而且我认为自己的短篇比长篇写的更精彩一些。

因为他知道如何找地方放下一个安静的书桌,

并且该见过的都见过了,

刘慈欣家里条件不好,从小就经历过文革之痛,经历过饥荒逃难,这是第一个关键点。

就像《鬼吹灯》的作者张牧野一样,张牧野小时候在物探队长大,听大人们讲用物理方法勘探矿藏、风水学、古墓故事,耳濡目染,长大后这些童年听过的传奇成了写作输出最重要的资粮。

刘慈欣幼时对流亡、逃难、贫穷、资源匮乏的认识,是他树立写作方向的动力。

刘慈欣喜欢阅读,写《三体》“需要”看的书他都看了。

乔治·奥威尔的《1984》
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
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

他曾见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亲眼见过球状闪电飞来飞去

他知道下矿井的人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知道那些患上尘肺病的忍受着怎样的痛苦

工作之余,他望着废旧的、肮脏的工厂环境,心里想着的可能是人类未来要如何逃离这种环境

他写下一点心得,早早启示人们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但好像没有引起太多重视

有一次他和人打牌输钱,输掉一个月工资

从此他痛定思痛,重新捡起小时候的爱好——写作

后来他坦言,从小他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线路——好好学习,考大学,参加工作,工作之余写书

这样的规划十分现实,和许多人不一样,他没想过靠写小说一下火起来,或者蹭流量先捞一笔钱再说,更没有靠吃人血馒头发家致富的想法

他默默地在自己的领域中耕耘内心,完善要完善的想法

屠呦呦默默研究青蒿素,领奖之后很快又归于沉寂

南仁东亲身参与设计、施工,建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天眼望远镜,一步一步丈量现场,为了看见星空,他付出了一生

袁隆平觉得自己应该研制出更高产的水稻,让中国更多的人都能吃上一口饭,跑去田间研究,不管身后名,不论身外事

我们有多少人愿意耐一时寂寞,守一生孤独?

长大后刘慈欣的人生走向和自己的规划几乎完全一样

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上了脚踏实地的人生

他成功预见到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这是一个自制力、抵抗诱惑能力很强的人

他能随时坚定自己的本心

周国平说过:“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只有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才能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写《三体》的时候刘慈欣处于半失业状态,可以说当时他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

写《哈利波特》的J.K.罗琳也是这样

能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往往都是在一生的低谷时刻, 猛然抬头看见了星空,照见了希望,从此矢志不渝,用一生追逐属于自己的那颗星辰

大刘不用微信、微博等通讯软件,也不接受任何采访,大家只有趁他出来参加活动的时候才有机会见到他

他一直生活在封闭、落后的环境里,用物质之匮乏倒逼灵感的喷涌

所谓的阅历不足、学历不够、思维不一样都是借口,想看星空的人会始终保持抬头的姿势

刘慈欣只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到了乌云散开,月明星出

然后,和外星人做梦,带着地球流浪,沉醉在三体的岁月中,不知人间几度春秋


关于《三体》这本书本身的架构

喜欢科幻的人对新出现的事物很敏感,能够超前地预见到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体》中那个完全沉浸式的系统,今天看来就是VR,而引力波通信、光速引擎飞船、全球核聚变发电站等终将一个一个实现。这些普通人还在观望的东西,往往会被眼光超前的科幻作家直接拿来用,比如《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些经典科幻著作里就出现过超前时代很多年的东西,虽然当时很难被人理解。

幸运的是,刘慈欣写的新内容没过几年我们就看到了,比如引力波、VR

《三体》用地球危机,巧妙地警示我们要注重基础科学研究。

时下,不少人出于毕业不好找工作、工资低等原因,纷纷回避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

暂且不论《三体》,在现实中,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技术、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不断提醒我们,学好数学物理未必不能挣大钱,数学物理甚至可能是我们走向人生巅峰最坚实的基础

书中云天明的三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丰富了我们对未知的三体世界的无限遐想。

硬核的科幻里,夹杂人性的探究,这种感觉就像咬一口香脆的巧克力球,发现里面有红酒夹心一样让人惊喜。它们朴素、直接而又神奇地告诉我们,文学还可以这样玩,宇宙尺度的童话听上去,似乎比妈妈睡前讲的那种还要有意思得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越三体的科幻小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