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任何数图中必存在次为一的点?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①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    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②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①    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①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①    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①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②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①    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B*C(C<0)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①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①      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②    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①    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①    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      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②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①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定理: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定理: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和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④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

①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③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⑥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他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⑦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他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⑧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⑨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他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⑩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图形的全等: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叫全等图形。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反之亦然。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定义。

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①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②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星等,反之亦然。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平面图形的密铺: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①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他的对称中心。

②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②经过旋转,图形商店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黄金分割: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与BC,如果AC/AB=BC/AC,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根号5-1/2)。

①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②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①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②条件:AAA、SSS、SAS。

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②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②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与Y轴统称坐标轴,他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他们分4个象限。XA,YB记作(A,B)。

①对名称与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他们的定义。

②对事情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分真命题与假命题)。

③每个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④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离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叫做反例。

①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②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SAS、ASA、SSS,反之亦然;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三角形的一个外交等于和他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心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他不相邻的内角。

④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

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①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

②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③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上边一横)。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大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的众数。

③优劣:平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①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②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③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个体,因此他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①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②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①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他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

②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

③一般来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①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②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③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

84、(2)合比性质:

85、(3)等比性质: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平面几何中讲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面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而且用它来证明平面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面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平面几何题的方法,称为面积方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面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求证的结果。所以用面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另一方面,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图形本质的认识。

几何变换包括:(1)平移;(2)旋转;(3)对称。

10、客观性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选择题的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大了试卷的容量和知识覆盖面。

填空题是标准化考试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同选择题一样具有考查目标明确,知识复盖面广,评卷准确迅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优点,不同的是填空题未给出答案,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

要想迅速、正确地解选择题、填空题,除了具有准确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常用方法。 

(1)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6)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称为分析法。

在当前状态未使用过的规则中找到第一条可应用的规则,应用于当前状态,得到的新的状态重新设置为当前状态,并重复以上搜索。
如果当前状态无规则可用,或者所有规则已经被试探过仍未找到问题的解,则当前状态的前一个状态(即直接生成该状态的状态)设置为当前状态。重复以上搜索,直到找到问题的解或者试探了所有可能仍找不到问题的解为止。

递归法是常见的回溯法。

所谓深度优先搜索,就是在每次扩展一个结点时,选择到目前为止深度最深的结点优先扩展。

  • dfs不但不能保证找到最优解,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找到解。
  • 如果状态空间是有限的,则可以保证找到解。
  • 如果状态空间是无限的,可能会跌入“深渊”。

在每次扩展一个结点时, 每次选择深度最浅的结点进行扩展。

  • 当问题有解时,bfs一定能找到解,并且在单位耗散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找到最优解。

定义一个评价函数f,每次对当前的搜索状态进行评估,招呼一个最有希望的结点来扩展。
其中n是被评价的结点。
g* (n) : 表示从初始结点到结点n的最短路径的散耗值。
h* (n) : 表示从结点n到目标结点的最短路径的散耗值。
f* (n) : 从初始结点经过n结点,到目标结点最短路径的散耗值。

  • 在A算法中,h(n)恒等于 0,则A算法演变为动态规划算法。
    在实际的问题中,h(n)常常难以定义,所以动态规划仍然是常用的算法。
    动态规划实际上是分支界限法的改进。

在算法A的评价函数中,当h(n)满足h(n)<= h * (n) ,即对h(n)的估计总是保守的估计,则这个算法成为A *算法。

  • 当问题有解时,A *算法一定可以找到一条到达目标结点的最佳路径,如h(n)恒等于 0的极端情况(动态规划),一定可以找到最佳路径。如果此时g恒等于d(deep)则算法等同于bfs。

影响A *算法的三个因素

  1. 求解路径时所扩展的结点数(从扩展结点的角度来看h == h *扩展的结点数最少,但是会造成h的计算复杂)
  • 扩展:完成自顶向下的图生成操作,先通过有标记的连接符,找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局部有解图。然后对其中一个非终结点进行扩展并对其后继结点赋估计散耗值和加能解标记。
  • 修正:完成自下向上的散耗值修正计算,连接符(即指针)的标记以及结点的能解标记。

假定有一个评价函数可以对所有棋局进行评估,当评价函数值大于0时,表示棋局对我方有利,对对方不利。当评价函数小于0时,表示棋局对对我方不利,对对方有利。
在只看一步棋的情况下,我方一定走评价函数值最大的一步棋,而对方一定走评价函数值最小的一步棋。

只要发生a(后基层) >= 贝塔(先辈层),就终止该层的搜索。

  • 比较在极大和极小层,同类层中对比没有意义。
  • 比较的是先辈层,不止是父辈层。
  • 当只有一个结点的值“固定”后,其值才能够向其父结点传递。
  • 该方法得到的方法和极大极小的方法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命题逻辑是数理逻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单个常量或变量的命题称作合式公式。联结词联结的合式公式的组合也是合式公式。合式公式的有限次组合构成的字符串称为命题公式。

命题逻辑演算扩展了布尔代数,为人们提供了描述特征的约定和进行推理的必要工具。命题逻辑有数理逻辑作为坚实的理论支柱,同时又是谓词逻辑的基础,对于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与推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结原理依赖于一个单一的规则,即:
此规则可以由真值表证明是正确的。

证明一个定理成立,就要证明该定理在这个域中每个点的情况下都成立,当域是不可数的显然无法解决。
Herbrand定理就是把证明永真转换为不可满足(只要有限归结出Nil即可)
归结原理的理论基础是Herbrand定理,其基本思想就是:

将待证明逻辑公式的结论,通过等值公式转换成附加前提,再证明该逻辑公式是不可满足的。

归结原理是在逻辑逻辑公式的子句集合之上进行归结的。

  1. 建立待归结命题公式。首先根据反证法将所求证的问题转换为命题公式,求证其是矛盾式(永假式)。
  2. 归结,对子句集中的子句使用归结规则:
  • 归结式作为新子句加入子句集参加归结
  • 归结式为空子句Nil,停止。
    得到空子句Nil,表示S是不可满足的(矛盾),故原命题成立。
  1. 归结法的完备性: A->B成立,那么归结过程将能够归结出空子句。因而可以说归结方法是完备的。
  2. 归结法的不完备性:A->B不成立,使用归结方法得不到任何结论。

最终可以认为归结方法是半完备的。

命题逻辑有其局限性,不能表达原子单元的内部结构。谓词逻辑能跟即指明事物的名称又能指明有关该事物性质(细节)。

与命题逻辑相比,谓词更加细化:

  1. 表达能力强(表达层次)
  2. 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谓词表示的知识之间可看作一种映射关系。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映射为关系谓词,知识的常量可以映射为谓词表示中的常量,谓词公式中的解释便表示了知识具体内容的真伪性。

基本原理与命题逻辑一样,以Herbrand为基础,与命题逻辑不同的是,谓词逻辑有谓词、变量和函数,所以在生成子句集之前要对逻辑公式做一些处理,将其转换为Skolem标准型,然后在子句集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结,其中还设计到置换合一

  • 更换每个辖域的变量名不同
  • 消去存在量词(看其在哪些任意量词的范围,换成函数表示)

Skolem定理:证明谓词公式的任意公式都可以转换为与之等价的前束范式。

归结法和其他推理方法的比较

语义网络、框架表示、产生式规则等知识表示方法都是以逻辑推理方法为前提的。即有了规则和条件,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和公理找到结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归结法没有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在一个规则(p V q 和 ~q V r都为真,则p V r为真。)指导下,进行自动推导。

    在谓词公式中用置换项去置换变量 寻找相对变量的置换,使两个谓词公式一致。

在谓词逻辑下去两个子句的归结式,和命题逻辑一样是消去互补对,但需要考虑变量合一与置换。

  1. 用反演法写出谓词表达式

  2. 对S中可归结的子句做归结

  3. 归结式仍放入S中,反复归结过程

  1. 要解决的解决问题是归结方法的知识爆炸
  2. 控制策略的目的主要是归结点尽量少
  3. 控制策略的原则是删除不必要的子句,对参加归结的子句加以限制
  4. 给出策略,便于选择合适的子句进行归结,避免多余的,不必要的归结式出现。

将子句集S的所有可能解释展示在一棵树上,今儿观察每个分支对应的S的逻辑真值是真是假。


语义网络是一种用实体以及语义关系来表达知识的知识表达方式。

产生式表示法同行用于表示事实规则及它们的不确定度量,适合于表示事实性知识和规则性知识。

框架表示法是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它适用于表达多种类型的知识。

几种知识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归结法和其他推理方法的比较

语义网络、框架表示、产生式规则等知识表示方法都是以逻辑推理方法为前提的。即有了规则和条件,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和公理找到结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归结法没有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在一个规则(p V q 和 ~q V r都为真,则p V r为真。)指导下,进行自动推导。

不确定推理是指那种建立在不确定性知识和证据的基础上的推理。它实际上是一种从不确定的初始证据出发,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知识,最终推出既保持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又是合理的基本合理结论的推理过程。
不确定证据---不确定知识--》不确定结论,又基本合理

为什么要采取不确定推理?

一个人工智能系统,由于本身的不精确和不完全,采用标准逻辑意义下的推理方法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一个智能系统来说,知识库是其核心。在这个知识库中,往往大量包含模糊性、随机性、不可靠性或不知道等不确定性因素的知识。为了解决这种条件下的推理计算问题,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应运而生。

不确定性推理的依据是什么?

不确定推理中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 表示问题:用什么方法描述不确定性
  • 计算问题:不确定性的传播和更新,即获得新的信息的过程。
  • 语义问题:如何解释上述的表示和计算的含义。

不确定性推理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贝叶斯网络结构+条件概率表CPT 有向无环图

在实际中,相关因素繁多,二千很多概率值是无法得到的,所以在推理中引入大量的近似计算会产生误差。

一种不确定推理模型,成功应用在地矿勘探系统中,引入了两个数值(LS, LN),前者体现规则成立的充分性,后者表现了规则成立的必要性。

  • 缺点:要求部分事件独立(无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能引起一系列误差。

确定性方法(可置信度方法CF):

(现象+经验+相信程度)

随即不确定的一种推理模型,以产生式作为知识的表示方法应用在医疗诊断专家系统中。
CF方法的宗旨不是理论上的严密性,而是处理问题的可用性。

  • CF方法主要优点是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使得各方的不确定性得到传播,最终得到系统结果。
    CF值的物理意义明确,并且可以将信任与不信任清楚地分开。同时CF方法本身也比较容易理解和实现。
  • 不能一成不变的应用到其他领域,甚至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科学领域。推广至其他领域的时候需要做具体的修改。

信任函数, 广义概率论,表达不知道

把证据的信任函数与概率的上下限值相联系,提出的一种构造不确定推理模型的一般框架。主要用于处理那些不确定、不精确以及间或不准确的信息。引入了信任函数,满足了概率论的弱公理。当概率值已知的时候,证据理论就变成了概率论。概率论是证据理论的一个特例,有的时候也称证据理论为广义概率论

特点:满足比贝叶斯更弱的条件,具有直接表达“不知道”和“不确定”的能力。


研究如何使用机器来模拟人类学习活动的一门学科。
学习是一个有特定目的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增长过程,其内在行为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发现规律等,其外部表现是改进性能、适应环境、实现自我完善等。






选取具有最高收益的属性进行划分。
最高收益:信息量最大的属性或则说让系统熵降低最多的属性(条件熵最小)。


分类测试速度块,用于大数据库的分类问题。不好理解,不能处理未知属性值,对噪声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

符号主义创造专家,连接主义创造婴儿。

y=f(u),称为特性函数,也称为激活函数,可以看作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信号由输入层到输出层单向传输。每层的神经元仅与前层的神经元相连接,只接收前层传输来的信息。

输入输出有反馈的前馈型网络

输出层存在一个反馈回路到数层的回路,而网络本身还是前馈型。

网络所含的神经元只有有互相连接的网络。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工神经网络。



简单感知器引入的学习算法称之为误差学习算法:
误差型(δ)学习规则:

  1. 选择一组初始权值wi(0)。
  2. 计算某一输入对应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δ。
  3. 如果δ小于给定值,返回2,否则继续。
  4. 更新权值(阈值可视为输入恒为1的一个权值):
    η为在区间(0,1)上的一个常数,称为学习步长,它的取值与训练速度和w收敛的稳定性有关;d、y为神经元的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xi为神经元的第i个输入。
  5. 返回(2),重复,直到对所有训练样本模式,网络输出均能满足要求。

利用输出后的误差来估计输出层的直接前导层的误差,再用这个误差估计更前一层的误差,如此一层一层的反传下去,就获得了所有其他各层的误差估计


解决爬山法的局部最优问题
对于随即产生的解的接收程度根据其能量有不同的接收情况。
爬山法:新解能量低(更稳定)则更新为现在解,否则不接收。
模拟退火:新解能量低(更稳定)则更新为现在解,否则根据当前的温度高低和能量情况有一定的接受概率。

退火模拟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

  1. 在每个温度下,状态的交换必须充分。
  2. 温度T的下降必须足够缓慢。

易得,行走路径只能为 黑白黑白黑白黑白...

黑开头黑结尾 黑白黑白黑 黑比白多1个
白开头白结尾 白黑白黑白 白比黑多1个
黑开头白结尾 黑白黑白 黑白一样多
白开头黑结尾 白黑白黑 黑白一样多

易得,黑和白的数量,只能相等或相差一个

数一数,图中13黑11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明区间0到1不可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