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触角,棕褐色,比成年蟑螂小一点,腿上有类似蟑螂腿上的毛毛,背部为左右两部分,请问这是什么虫子?

我从小就不喜欢蟑螂,甚至还有些害怕。这种长长的胖虫子,头上还有两个长触须在不停的探索,背着油光黑亮的外壳,毛咋咋的触角,飞快的移动,甚至还会展现出黑色的翅膀,简直成了幼年时期的噩梦。尤其是用脚踩上去,即使隔着鞋底也能感受到蟑螂背上的壳破碎,身体里的汁被挤出来的感觉,简直恶心。

家里总是在不遗余力的除虫,各种喷雾,粉末轮番上阵。但是,惊叹的是,蟑螂那顽强的生命力,总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惊蛰而出,而且还会有小蟑螂出现。我记得最后一种药是黄褐色的粉末,被洒在屋子的各个角落,一度还觉得到处都是粉末,最后也没有疗效,真是白忙活了。但是,第二天,仅仅是第二天,大的小的蟑螂就都躺在这黄褐色的粉末上一动不动了。而且,死亡还在继续,每天都有新的尸体躺在上面,清了一拨又添一拨,连续了三四天。家里已经不再撒新的粉末了,但是在墙角里仍然能够发现蟑螂的尸体,并且他们都是集体死在一个地方,偶尔看到还活着的蟑螂,是属于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它们也是溜着墙边一步一趋,仿佛是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

就这样又过了一周,蟑螂销声匿迹了,再也发现不了一只活着的蟑螂了。我想,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在家里看到蟑螂了,我很欣慰,终于和这种油光黑亮的虫子拜拜了,也不用想起那恶心的画面了。

潮虫是一种温和的小虫子,它们行动迟缓,仿佛也有很多触角,但是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一般家里发现的潮虫都是灰色的小个子。记忆中它们都是在潮湿炎热的夏季才会出现,尤其是三伏天的时候,坐在椅子上不动都会流汗的季节,它们更加活跃。

它们一般都是在厕所或者下水道口周围留下它们的足迹。这种温和的小生物,懵懵懂懂地爬行探索着,毫无方向感,让你都不忍心一脚踩上去。而且,如果你的鞋底有花纹的凹凸,它们甚至会正好被凹进去的空袭罩上,所以你一脚下去,甚至都不会踩上它们,接着,你可能就失去了耐心,或者忘记了没有踩到它们,放它们走了。

它们就像生活里的老好人,人畜无害,每天笑呵呵的,不会给你带来伤害,也许还会激起你的保护欲。

时间向前推移,就在蟑螂消失了一段时间后,大约到了深冬,屋里也因为暖气的关系而变得很温暖,甚至穿着厚毛衣的情况下还有些热。

偶然的一天,妈妈去大衣柜上面摆着的旅行箱里找东西,搬动旅行箱的一刻,大叫一声,原来一只体型很大的蟑螂,可能是一只母蟑螂,但是肚子看起来很扁,奄奄一息地趴在旅行箱的下面。这只虫子仿佛一个幸存者一样,逃过了之前的大劫难,借助旅行箱的覆盖,仿佛找到一个山洞一样的避难所,在这里残喘了三四个月。可是,显然找不到什么吃的,一直在这里忍饥挨饿。

最终,它当然也难逃赴死的劫难。当它被处理后,我和妈妈都觉得,蟑螂真的再也见不到了,心里由衷地感谢那种黄褐色的粉末。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紧接着就是新年,欢度了春节假期后,开始春暖花开了,然后又是一年一度的惊蛰。往年都是蟑螂开始活跃的时节,这次我们一点也不担心,而且最终也证明了我们是对的,半只蟑螂的影子也没发现。

不过,就在一天我上厕所的时候,我正在低头看着书,忽然,余光里,一只地上的潮虫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比我印象中的潮虫个头要大,移动速度也有明显的加快,而且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它的头部有比之前更长的触须,而且在灵活地四向探索。

那一刻,鬼使神差地,一个想法击中了我。莫非,这是蟑螂和潮虫的孩子……

这个想法触碰到了我的内心,让我想起了那只躲在旅行箱下几个月的奄奄一息的母蟑螂。也许,当时的大灾难,让蟑螂这种本就生命力顽强的生物,本能地要去延续它们的种族。于是,在身边的同类纷纷倒下的时刻,幸存的蟑螂开始了行动。它们深知此次的药粉非常厉害,大家都不会逃过这一劫,留到最后的必须要是身体最强壮的,生命力最顽强的。

它们环顾四周,发现了这只母蟑螂,它们把最后的希望托付给她,让她离开,寻找新的栖身之地。于是,为了不再误食被药粉污染的食物,她决定不吃不喝,长途跋涉,逃离此地。

她在探索的过程中,碰到了一直和平相处在同一片土地的潮虫,她惊讶的发现,潮虫并没有受到这药粉的影响,它们依然懵懵懂懂,健健康康。也许昆虫没有更多的思维,但是它们作为地球上古老的物种之一,生存的本能激发了它们自觉的行动,让它们产生了基因突变的行为。这只母蟑螂同潮虫交配了……借助蟑螂强大的繁殖基因,以及潮虫在这次劫难中的抗药性,她生下了杂交的虫子后,欣慰的离开了。最终,找到了安静的地方度过弥留之际……

结果就是,我看到的一幕,一只像蟑螂的潮虫从我眼前爬过。它们比潮虫的个头更大,行动也迅速了许多,拥有了探索用的更长的触须,以及更加坚硬的外壳,但是总体来说都比蟑螂的属性低了几个层级。唯一留下的潮虫的影子是,灰色的外壳,以及懵懵懂懂的爬行。

我像对待潮虫那样放这个新物种走了。我感叹,蟑螂的韧性。不管我的猜测是真是假,但是我愿意相信我的猜测是真的。因为,打不死的小强,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嘲讽对待这种的确让人恶心的害虫。然而,蟑螂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打破了常规,以一种不那么优雅,甚至想想会有点恶心的方式,延续了自己的基因。

过程有的时候并不重要,结果却是非常的重要。蟑螂的基因延续了下去,至少它们被消灭了,但是并没有被打败。

  • :别名_,为螳螂目、螳螂科、小螳螂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大部分地区,野生于园林空地、低矮灌木丛、草地上等环境,在山上的低海拔地区也常见。虽然分布广泛,数量也较多,但伪装能力极强,并不太容易被发现。如果它到路面上晒太阳,与它碰面的机会就多了。捕食负蝗等害虫,是中国农林果树以及观赏植物的害虫的重要天敌。

    属肉食性昆虫,体型中等,较为细瘦,性格与其它螳螂相比稍显胆小。不是热带螳螂,对湿度要求也不高,也是我国本土螳螂,所以也是我国最容易饲养的宠物螳螂。也是一种益虫,经济价值很高。

  • 适宜温度:24℃±5℃

  • 棕静螳形态特征 >

    体长4-6cm,身体大多为棕色,也有褐色、米色的种类,前足基节和腿节内侧具有大块的黑色斑纹,前足内部有黑、白、粉色斑。复眼突出,单眼三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若虫通常绿色或褐色,有白斑,也有具有花斑的种类。

  • 棕静螳生活习性 >

    生性安静,可长期守候猎物,常在靠近地面的草丛、草地上伺机捕食小型昆虫,如蚱蜢、蟋蟀、蝇类等。棕静螳并不凶恶,所以只要喂饱就不会出现“杀夫”现象。将两只螳螂放在一个较大空间里,不要去打扰。交配几个小时左右后将雄性拿出,雌性留在笼中,第一次产卵后可将它移到其他容器里。

  • 棕静螳饲养方法 >

    饲养时温度在18-29℃为最佳,对湿度要求也不是太高,所以非常易饲养。1-3龄的幼螳主要吃果蝇、蚜虫、粉虱等,饲料以果蝇为例,一龄的一天喂1只,二龄喂2只。随着龄数的增长,可每天多喂1-2只。到五龄以上可喂中号樱桃蟑螂。次末龄及末龄可放在网箱里饲养。棕静螳生性胆小,饲料可用果蝇、蚜虫等,不要用比螳螂大的昆虫做饲料。

  • 棕静螳雌雄分辨 >

  • 棕静螳繁殖方式 >

    卵鞘细长,与大多数螳螂一样,以卵鞘过冬。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卵鞘孵化。成虫出现比绿螳螂略早,于7月下旬开始出现,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9月上旬全部羽化为成虫。8月下旬成虫开始交尾,9月上、中旬雌虫开始产卵。9月下旬成虫开始死亡,到10月下旬,在野外还可见到活动迟缓的成虫。如雌虫将雄虫抓住,及时分开。当一雌一雄两只螳螂同时钩起下腹,就可以交配了。

  •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原文链接:


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这就是它们孳生所需要的四个基本条件。凡是有人生活和居住的建筑物内,一般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蟑螂成为侵害千家万户的害虫就不足为奇了。 

喜暖爱潮是蟑螂的重要习性。不难发现,不管在饭店、家庭,还是在火车、轮船上,厨房总是侵害最严重的场所。就是在厨房,它们一般也喜欢栖居在靠近炉灶、水池的地方。到了盛夏高温季节,厨房温度过高,它们分散迁移到别的地点,分布扩大,因而厨房的蟑螂密度反而降低。在冬天,北方地区的特殊行业单位如饭店、副食店等和家庭除了在厨房栖居外,同时还大量集居在暖气片等热源附近活动。 

喜暗怕光,昼伏夜出,这也是蟑螂的重要习性。白天它们都隐藏在阴暗避光的场所,如室内的家具、墙壁的缝隙、洞穴中和角落、杂物堆中。一到夜晚,特别在灯闭人睡之后才出外活动、觅食,或寻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时中,约有75%的时间都是处于休息状态。 

蟑螂体扁,适于钻缝藏洞,可以躲进很窄小的缝洞中,例如德国小蠊的成虫和若虫可躲进仅1.6毫米的缝隙。怀卵的雌虫也可在4.5毫米宽的缝隙中栖居,它们在缝隙中栖息时,足紧贴着身体,尾须平伸或与支撑面接触,触角常伸向外面,不时挥动,保持警戒状态。 

不同种类的栖息场所有所差异。德国小蠊多见于各类缝隙中,如管道周围、墙缝、护墙板等缝隙和地板之间的裂缝中。美洲大蠊亦喜栖息于大的洞孔,偏爱湿热的环境,例如酿造厂发酵车间、豆制品加工场等,也常在阴井、下水道、地下室等处群居。黑胸大蠊多见于碗菜柜、桌子和水池底下角落等处。 

蟑螂还有群居的习性。常可发现在一个栖息点上,总是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上百个聚集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素的诱集作用。蟑螂的成虫和若虫都能分泌一种“聚集信息素”,它由直肠垫所分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蟑螂栖居的地方,常可见它们粪便形成的棕褐色粪迹斑点,粪迹越多,蟑螂聚集也越多。由此可见,在蟑螂防治中,搞好卫生、清除蟑迹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蟑螂是杂食性昆虫,食物种类非常广泛。各类食品,包括面包、米饭、糕点、荤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饮料等等,尤其喜食香、甜、油的面制食品。蟑螂有嗜食油脂的习性,在各种植物油中,香麻油对它们最有引诱力,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们为“偷油婆”。在食糖中,红糖、饴糖对它们的引诱力最强。 

除了喜爱各类食品外,蟑螂也常咬食其他物品,例如在住房、仓库、贮藏室等处,它们可啃食棉毛制品、皮革制品、纸张、书籍、肥皂等等。在室外垃圾堆、阴沟和厕所等场所,它们又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甚而啃咬死动物。但是不同种类的蟑螂,食性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德国小蠊喜吃发酵的食品;黑胸大蠊喜吃糖和淀粉;美洲大蠊喜吃腐败变质物质,但糖对它也有很强的吸引力;澳洲大蠊喜吃植物性食物。与食物相比,水对蟑螂的生存和发育尤为重要,如在蟑螂若虫期,褐斑大蠊的1龄若虫在供水情况下,即使无食仍有22.7%的虫体发育成2龄期,若无水供给,则无法生长发育。蟑螂能耐饥而不耐渴,美洲大蠊在只给干食不给水的情况下,雌虫只能存活40天,雄虫只能存活27天。反之,如果有水无食,则雌虫能存活90天,雄虫能存活43天。当处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无食又无水时,蟑螂间会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大吃小,强吃弱,特别是刚刚蜕皮的虫子,不能动弹,表皮又嫩,就成了竞相争食的猎物。 

正是由于蟑螂到处爬行,无所不吃,它们沾染和吞入了大量的病原体,再加上它们边吃、边吐、边拉的恶习,成为一些病原体的机械性传播者。 

蟑螂虽然有翅,但不以飞行为主要活动方式,尤其是室内栖息的种类,仅能做短距离的飞行和滑翔。蟑螂的活动主要靠三对足爬行,爬行速度很快,雄虫每分钟可爬行21米,雌虫爬行稍慢些。有的蟑螂在受到惊吓时,可跳跃几厘米远。蟑螂不仅能在普通平面上疾走,而且依靠足上的爪和爪间盘以及各跗节间的跗节盘,能在光滑玻璃面、垂直面或物体下面爬行。蟑螂的爪间盘一旦损伤,就会失去在玻璃平面上爬行的能力。 

温度对蟑螂的活动有显著的影响,当低于15℃时,绝大多数蟑螂不活跃;15℃-37℃最为活跃;37℃以上呈兴奋状态;室温超过40℃蟑螂趋于死亡。噪音、振动、强光及某些杀虫剂处理过的物面,蟑螂会自动回避和逃窜。这是因为蟑螂身体上有许多感觉器官,尾须上有许多感觉毛,平时直立,受到外界刺激后就倒伏下来,这种信号就会迅速而直接传导到腿部,蟑螂就会立即躲避。这种被称为风感器的感官很敏感,它可以听到人听不到的声音,同时对风的压力反应也很敏感。蟑螂寻找食物主要靠头部两根细而长的触角,触角上面有很多感觉毛。嗅觉触角就是它的嗅觉器官,味觉主要依靠小颚须、下唇须和口腔壁上的一些感觉毛。 

蟑螂在夜间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德国小蠊一般19点开始活动,20点大量出现,22点为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直至凌晨4时又出现小高峰,5时下降,6时消失;日本大蠊19时左右开始活动,21点开始上升,23点达活动高峰,4点逐渐下降,6点终止;黑胸大蠊19时左右就有频繁活动,20点钟即成高峰,21点到22点活动减少,23点和2点又会出现两个小峰,翌晨4时活动终止;褐斑大蠊19时出现活动,21点急剧上升,22点达高峰,1点活动开始下降,4点有小回升,5点消失;美洲大蠊19时开始活动,21点迅速增加,24点达高峰,凌晨2点开始下降,7点活动消失。 

综上所述,蟑螂夜间活动,一般从19点左右开始,活动高峰大都在深夜22点到24点,上半夜活动比较频繁,下半夜活动逐渐减少,也有在黎明前出现一个小高峰,至翌晨5点到6点终止活动,重新隐匿到栖息场所内。 

蟑螂的扩散有两种方式,即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 

蟑螂的主动扩散是通过它们的爬行或滑翔而散布到不同场所。它们的这项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找适宜的栖息环境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食物以及隐蔽场所等。例如在室温低的情况下,蟑螂多移居到靠近炉灶周围的缝隙,或聚集到暖气沟中等温暖的环境。在酷暑高温季节,在南方地区,它们可作远距离的滑翔,躲在较阴凉的场所栖息,以避免过高的温度。 

蟑螂常为了获取水分和适宜湿度而有趋湿性的活动,所以到了夜晚,它们往往爬到水槽里,群集在茶水桶周围,或停息在水管上。 

室内蟑螂可以通过墙洞以及门、窗缝隙扩散到周围邻居,虽然扩散的范围不大。在温暖地区,它们可迁居室外,已如上述。 

蟑螂很少发生大量迁移,只在环境条件发生突然变化,如洪水泛滥时,可见成群的美洲大蠊从下水道迁移,分别寻找适宜的新处所。 

蟑螂的广泛分布,有的种类遍布全球,这是它们被动扩散的结果。在当今交通日益发达,运输更加频繁的时代,这种扩散方式尤其突出。 

火车受蟑螂的侵害极其严重,卧铺车厢的侵害率可高达40%,餐车更高。沿海和长江上的客轮受蟑螂的侵害也十分严重,主要栖息在食堂操作间、餐厅和客仓以及货仓。旅客随身携带的包裹、行李和其他物件以及托运的货物可能把蟑螂带上火车和客船。反之,火车上和客船上的蟑螂也可能被旅客和货物带到各地。飞机通常携带蟑螂较少,但也有发现。飞机上的蟑螂,和远洋轮船一样,可造成国际间的扩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蟑螂的触角剪了会怎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