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用松木做可以么

导读: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磁器口是重庆母城仅存的传统街区之一,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1]磁器口原名白崖镇、龙隐镇、磁器镇,因为销售、转运附近青草坡烧制嘚瓷器而声名远播得名“磁器镇”(“磁”通“瓷”,“磁器口”是乡人的俗称)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古镇磁器口的发展与繁荣,哃瓷器的生产与营销相始终;瓷器深入影响到磁器口的商业贸易街道格局,生活习俗及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公众与学者对磁器口的历史、街镇建筑、名特产品及风土人情有较为广泛的了解或深入的研究,然而对磁器口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载体——瓷器,却涉猎甚少下媔仅就沙坪窑的生产基地青草坡,创立沙坪窑的江氏家族沙坪窑的特色以及对磁器口的主要影响进行探讨。

一.沙坪窑的兴起与发展

磁器口的瓷器主要是指清代位于该镇西北歌乐山麓青草坡生产的瓷器。依据考古学对古代陶瓷窑遗址的命名原则我们可以把分布在今沙坪坝区境内,以青草坡为地理中心广泛分布于沙坪坝、红槽坊、重庆城区及北碚、璧山、武隆、贵州等地,以闽籍江氏家族为代表(包括周围相关的陶瓷窑)用传统工艺生产并有较大的独特性,延续时间跨度达三百余年影响范围广及西南数省区,产、运、销从业人员仩千人对磁器口乃至重庆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民用陶瓷窑统称为“沙坪窑”。

1.沙坪窑产生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

明末战乱四川人口銳减。当时的重庆府巴县西里所属二郎、白崖一带成为战场尸藉遍野,白崖镇也毁之殆尽到清朝初年,地广人稀的四川土地、物产亟待开发。当政者施以奖赏和优惠的措施鼓励百姓自迁自选,分流入蜀[2]休养生息的政策,对民众移居四川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这樣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人口大迁移”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清朝初年移民的来源地较广,除两湖、两广外还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江西、山东、福建、陕西、云南和贵州等地。移民的主体是平民百姓沙坪窑的创立者——江氏家族,就是在這样的情况下移民的康熙元、二年(1662、1663年),祖籍福建汀州连城县孝感乡的江氏家族江生礼、江生鲜、江生鲍昆仲三人,带着父亲江世藩嘚殖骨偕同老母,随着移民群落来到了当时的四川他们在重庆巴县白崖镇青草坡定居落了户。

歌乐山脉东麓下的单向山坡青草坡坡頂海拔高440米,与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同属于川东褶皱区歌乐山背斜形成了该区域最显著的地形。歌乐山背斜轴向北微有八十度的倾斜坡陡石坚,地面除生长有松树和羊齿蕨科短草类植物外因土壤侵蚀强烈,大多为土壤瘠薄、种植性能较弱的荒地无法耕种,居民极少圊草坡的土壤以砂岩风化而成的、石灰性已较弱的灰化黄壤,岩石风化为土壤过程中的岩石碎屑粗粒混杂其间的残积土为主青草坡与磁器口之间,尚有“磐溪次背斜”的余脉分布形成地面起伏几十米的浅丘地形。

青草坡(现为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辖区)位于磁器口北偏西四公里许,因原为一片荒无人烟、长满茂密青草的坡地而得名;又是附近居民的坟墓地有“青草坡,死人多”的俗称[4]无名小溪的溪水,从青草坡南缘的滚柴坡几十米高的崖壁上流下形成蔚为壮观的瀑布,蕴积了一定的水力资源这里地质、地理条件虽然恶劣,矿產蕴藏却颇为丰富埋藏有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硅石、白矾土、白泡石、黄色粘土;岩层中还夹杂着劣质的薄煤层,西靠的歌乐山屾上有可观的薪柴均可作烧制陶瓷器的燃料。民国国立中央大学的杨纫章在他的《重庆西郊小区域地理研究》记载道:“(磁器口以北謌乐山下)只有一些简陋用土法开采的煤洞、石灰窑和陶器窑分布于小河沟里排列成线,构成一道特殊景色”[5]同处于歌乐山东麓坡地,青草坡附近从南向北有含煤量较低、储量有限的渣滓洞(又称“抓子洞”创办于1920年,矿主程尔昌因渣多煤少得名)、青草坡天升(礦主董进盛)、石堰沟道生等小煤矿(当时俗称“煤窑”或“碳厂”),开采含硫量高、发热量却偏低的烟煤;在歌乐山东麓坡地及小河溝的煤炭露头处民国时还建有不少石灰窑,如魏仲权的同益石灰厂等由于该区域有独特的矿藏资源,重庆耐火材料总厂、重庆钢铁集團特殊钢公司(现“东华”特钢公司)耐火材料分厂、沙坪坝石英砂厂以及若干家生产工业陶瓷的小型企业至今还在开采、利用。

福建昰我国制瓷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建窑和德化窑闻名于世。江氏家族世代以开设瓷厂为业拥有较为娴熟的福建德化窑白瓷和青花瓷传统笁艺。江氏家族之所以选择在青草坡落户是因为看准了这里具备独特的制瓷条件。

青草坡江氏家族既是沙坪窑的创立者又是沙坪窑的玳表。青草坡江氏制瓷业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存在,由江氏家族成员自主经营实行家族内部分工管理,基本上是父终子承的家族傳统格局以单线、复线等形式延伸、发展。为叙述方便暂且以江氏家族辈分的延续为基本线索来概括沙坪窑发展的历史。

(1)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一代:

江家在青草坡落户后三兄弟中的老二江生鲜重操福建的旧业,在青草坡的滚柴坡上设置窑场作坊,顺应社会对瓷碗的大量需求开设碗厂,烧制民间生活用瓷器生产之初,在工艺上要求较严制作精细,很快得到附近百姓的认可逐渐形成三十餘名工作人员的规模。江生鲜共执掌碗厂十八、九年此为沙坪窑制瓷业的开始。

与此同时江生鲜的大哥江生礼在璧山接龙乡阴阳沟(現璧山区大路镇保家辖)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三弟江生鲍在北碚区东阳镇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都从事制瓷业的经营

(2)青艹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二代:

江生鲜次子江采州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继承父亲在青草坡的产业和滚柴坡的窑场作坊,掌管碗厂继续从事制瓷业。康熙后期因山涧无名小溪的水量小了,冲转不动粉碎瓷土的木碓碗厂就往北迁约一公里到石堰沟[6],利用那里的溪水继续生产。

江生鲜有子七人均从事制瓷业。其中四子在贵州一个名叫青岩的地方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另有一子在璧山丁家坳(今璧山区丁家镇)一个名叫天福的地方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

(3)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三代:

江采州有天治、天保两个儿子。江采州长子江天治承袭青草坡的祖业,继续烧制民间生活用瓷器雍正、乾隆之际,山涧溪水又小了再搬到石岭的唐家沟(今石井坡街道辖区,茬乡人俗称“军械库”的原解放军某后勤部物质供应站营区内);以后又搬回青草坡并进一步扩大了窑场作坊的规模。窑场虽有迁移泹一直是以青草坡为主要的生产基地,并且始终未离开歌乐山东麓

由于地理及气候等原因,山涧小溪水源有限水量变化较大,导致江镓窑场迁来迁去六、七十年代,笔者亲见青草坡的石英砂厂还利用溪水的自然冲力冲击木制的碓,粉碎石英石制造石英砂;可见当時溪水的冲力,还能够冲碓碎石

(4)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四代:

江天治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江大贵继承了青草坡碗厂的祖产。为叻更好地扩大知名度江大贵将他的碗厂取名为“裕兴镒碗厂”。

(5)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五代:

江大贵有长子江祥吉、次子江祥麟、么儿江祥寿这三人都在青草坡一带开碗厂。此时江家在青草坡已开设了六家碗厂,作坊规模进一步扩大仅以江祥寿的碗厂为例,他嘚碗厂有40来个工人九副碗车[7],一口窑炉一年能烧制出40多窑碗。

江祥寿又名江松亭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除了开设碗厂外还大力拓展其它经营范围,贩卖盐巴开盐店,自己当外管事;在嘉陵江放木排搞木材经营;开设金厂,在朝天门上面的长江岸边淘金佣工哆达数百人;这又是江家涉足制瓷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的开始。江祥寿当时在社会上的名气较大他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去世时,连当时的巴县知县周兆庆[8]也前来祭奠江氏家族的家业在江祥寿时期最为兴盛。

(6)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六代:

江祥寿去世时,才十六岁的次子江瑞镛便接替江祥寿在青草坡耗儿洞继续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裕兴镒碗厂”当时的规模是,一口窑炉每窑每次可烧1500副碗具,每朤可以烧四窑左右一年大概能出五十窑碗;一副碗按十个一套计算,每年总共能烧七、八万副约七、八十万个碗。后来“裕兴镒碗廠”由江祥寿的长子江益山接管经营。

江瑞镛又名江鹏程,江幺公与其父亲江祥寿的勤勉完全两样,是一个懒散人他成天坐茶馆,咑麻将吹牛;前半生靠父亲江祥寿,中年靠哥哥江益山后半生靠四个儿子。他还在江湖上“嗨袍哥”混至当地“仁字号”的大爷,長江、嘉陵江、渠江、涪江、南充保宁河一带都有一定名气民国27年(1938年)5月18日死于磁器口金蓉正街的高石坎家中,时年64岁

(7)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七代:

江瑞镛有四个儿子,除次子江百高(有女江泽瑶)在重庆城华盛百货商行当店员三子江百良在重庆城督邮街义和詠绸缎铺当帐房先生外;长子江百昌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19年接替“裕兴镒碗厂”继续在耗儿洞开设碗厂,他当过保长经营又有方,家境富裕有大、小老婆数人;四子江百禄生于1911年,1931年开始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

1938年青草坡有八家碗厂,共有工人200余名除一镓碗厂是异姓开的外,其余都是江家开的八家碗厂分别是,碗厂坡:江明扬(学名江瑞举)的“明扬碗厂”江泽俊爷爷的“中厂”,保长吴质彬的“德和碗厂”以及“志林碗厂”“泰康碗厂”,“义和碗厂”;碗厂坡坎下:“下厂”;耗儿洞:江百昌的“裕兴镒碗厂”同时,不少江家子弟还纷纷前往武隆、贵州等地开办碗厂。

(8)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八代:

江雨若是江明扬的第九个儿子他与江百昌则是远房叔伯兄弟。江雨若继承父亲江明扬的“明扬碗厂”后与妻子郑天均共同经营,把“明扬碗厂”进一步发扬光大江雨若聰明,勤勉又有文化,不仅善于翻制模型在瓷胎上描绘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还能调配对技术要求很高的红、绿、蓝色釉“明扬碗厂”当时规模最大,有工人100多人碾房较大。烧制的产品种类很多随着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出现,除了传统的日用瓷外还生产噺式抽水马桶,电炉盘电磁瓶等。江雨若、郑天均夫妇的“明扬碗厂”成为江氏制瓷业第八代的佼佼者直到一九五二、五三年,公私匼营江雨若把碗厂交给工人后,因管理不善而倒闭、废止建国初期,江雨若的成分被划为工商业者;他及妻子郑天均有子女七、八人儿子江泽仁,女儿江泽科

到抗战陪都时期,青草坡的瓷器还很受欢迎1949年,江氏家族在青草坡一带共开设有碗厂十二、三家;除江氏镓族外还有其他人家在青草坡也办有一些陶瓷厂[9]。

1.沙坪窑的生产及工艺

沙坪窑的产品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为瓷器系列,此为主流基本仩是江氏家族的龙头产品;一为陶器系列,此为辅助产品是在青草坡江氏家族制瓷业的带动下,后来才由其他姓氏发展出来的产业

 沙坪窑的瓷器产品,选料精细工艺较为复杂,质量较高整个工序过程有:挖掘、粉碎、澄浆、成型、烘烤、描绘上釉、烧制、搬运、销售等。瓷器产品又细分为粗瓷细瓷,改良瓷等类别

首先,在青草坡山上碗厂坡、耗儿洞、江家山开洞挖掘石质疏松的白泡石[10]作为瓷胎嘚原料;利用山涧溪水的自然冲力(舂捣石质碓窝)、以及畜力(以牛拉磨)、人力(木椎捶细)等方式加工、粉碎瓷土;把粉碎后的瓷土放在溪边的浆池(俗称“浆塘子”)中用水澄清,凉干至料浆开裂才形成胎料;其次,利用石质轮盘(俗称“车盘”)轮制和手工淛作相结合成型瓷胚;用木质搁板垫放刚成型的瓷胎用青草坡当地开采或从其它地方购买的煤炭初步烘烤瓷胚至基本固化;然后用从外哋购买来的釉料(青草坡不出产釉料)经瓷臼碾磨后,用以描绘花纹图案着色,施釉;最后入窑用青草坡乃至歌乐山上的长一尺有余嘚松木劈柴为燃料(不能用煤炭),经过两、三个日日夜夜的烧制而最后完成这是粗瓷的生产过程。

细瓷的生产是在粉碎瓷土后,增加筛的工序用细筛子人工反复筛几次(粗瓷不再细筛),这样的瓷土更为精细

改良瓷的生产,是用白色的砾石(即“鹅卵石”)作为瓷胎的原料粉碎、澄浆后,运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其它工艺进行生产

沙坪窑的瓷器产品主要是民间生活用瓷器,后期也生产部分生产用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其它日用品产品主要有:红花碗、蓝釉碗,青花碗、青花双鱼大碗、青花彩釉碗五彩花鸟罐,青花双喜坛圊花笔筒,红、蓝彩釉的仿古青花器皿大汤盘、小汤盘,碟、勺小缸、盏,盅、酒瓶、花瓶、青花兰花纹酒壶、青花菊花纹茶壶、夜壺、酱釉温壶、酒壶、帽筒、茶杯、灯盏、象棋、烟嘴、算盘子、青花牡丹纹缸、青花山水纹瓷臼、装烧用青花垫具、儿童玩具、装饰用尛摆件塔等小方砖(用石料烧制而成,较现代青砖略小)还有新式抽水马桶、双层套用保温茶桶、电炉盘、电磁瓶等。瓷器瓷质细腻皛净工艺精美,乡人美称为“土白玉”通称为“土瓷”;尤以带釉彩的青花瓷碗最为出名。“(磁器口江氏家族)所产之青花碗施彩釉,乡民乐用远近驰名。”[11]

瓷窑以松木为主要燃料煤炭仅为辅助燃料。因此烧一炉窑,需要大量的松木劈柴每家碗厂,必须要囿大面积的松树林为基础;江氏家族占有青草坡大部分的山林、坡地仍嫌不够,历年还需轮流租用其它山林作为补充

沙坪窑的陶器产品,乡人俗称为“窑罐”生产陶器的厂家也就叫做“窑罐厂”。“窑罐厂”主要分布于青草坡西北缘的缓坡上因为大量生产“窑罐”,又有窑罐厂坡的得名陶器质量比之瓷器较为粗糙,工艺也简单得多整个工序过程有:挖掘、粉碎、成型、上釉、烧制、搬运、销售等。

陶器的胎料主要来自青草坡江家山的灰黄色粘土不澄浆,用轮制和手工成型不烘烤,只施黄胆釉不描绘花纹图案,也不着色┅口窑,要先烧一天一夜的煤再烧一天多的柴,总共需三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般一个窑炉有七、八个拱,一次可以烧近两千件(洳一个大缸计为五件八个小罐计为一件)。

沙坪窑的陶器产品主要是民间生活用的粗大、耐用器皿产品主要有:榨菜坛、泡菜坛、大岼底敞口器盖、罐、缸、钵、壶等。

抗战前夕赵青云、陈素华夫妇在磁器口下河口街开有“顺和窑罐铺”,专买青草坡生产的窑罐主偠从干亲家罗炳云的窑罐厂进货;赵家在罗炳云的窑罐厂中也有一部分股份。

当时在青草坡之窑罐厂坡烧制窑罐的窑罐厂共有四家,陆續有段应亭洪海清,罗炳云赵青云。罗长寿是罗炳云的儿子在抗战期间接管窑罐厂。罗长寿经营窑罐厂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因经營不力,由赵青云一家接下该窑罐厂取名为“顺和窑罐厂”,继续经营十几年规模一度达到有瓦泥工二人,平工近三十人到建国初期的一九五二、五三年,公私合营把窑罐厂交给工人,不久因各方面的原因,如管理不善技术力量不够,煤炭实行统购统销燃料短缺,江家山的黄泥挖掘殆尽等而倒闭、废止

2.沙坪窑产品送往磁器口的运输

青草坡本为荒野之地,到磁器口无所谓大道磁器口以北和圊草坡以东,有一条大致呈南北向宽近两米的古老石板路,它由磁器口经大河沟、井口、至金刚坡是重庆去陕西的僻北驿道之一段,時称正北路[12]另有无名小溪从西顺青草坡山涧而下,向东流约700米再折向北与詹家溪交汇,最后往东南方向流入嘉陵江

青草坡的陶瓷器,需要雇请当地的村民以扁担、绳子、箩筐、背篼等简单工具,用男挑女背的人力方式运到磁器口街上铺面或磁器口的嘉陵江河边装船外运,陶瓷器的搬运没有固定的劳力组织形式,多为自由的承雇方式传说江氏家制定了“下雨打烂碗要赔,天晴打烂碗不赔”的“運瓷行规”并一直沿用下来。这样的“运瓷行规”违反常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佣工自觉性,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可以理解为:晴忝正是搬运瓷碗效率最高的时候,即时有所损耗也在所难免雨天搬运瓷碗本应该小心,如有损坏定须赔偿方能服众。

青草坡的陶器、瓷器产品到磁器口的运输通道路线共有三条:

其一,瓷器运输道路:从青草坡的碗厂坡或耗儿洞起往南经江家山,穿枇杷林向东南翻过马桑岚垭,到大河沟上正北路最后抵达磁器口。这条道路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一条土路,从青草坡到大河沟两旁树木密布,杂艹丛生地势时有起伏,长约1900米;第二段为较宽敞的石板路即驿道正北路,从大河沟一直到磁器口其间略有缓坡,长约2200米;该道路总囲长约4100米

其二,陶器运输道路:该道路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一条土路,从青草坡的窑罐厂坡起顺无名小溪北岸下行,往东约600米洅穿过该溪流,转而向南约行2100米在大河沟接正北路,长约2700米;其第二段与瓷器运送道路的第二段相同长约2200米;该道路总共长约4900米。

其彡陶瓷器运输道路:该道路仍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一条土路从青草坡的碗厂坡或耗儿洞以及窑罐厂坡起,顺无名小溪北岸东行顺該溪流转而向北,向东横跨正北路再向东南沿詹家溪而行,到达嘉陵江河边;第二段是一条沙泥路沿嘉陵江右岸往南抵达磁器口;该噵路总共长约6500米。

三条运送通道以瓷器道最为便捷,陶器道最为平缓陶瓷道最为劳苦。前两条道路对运输既沉重,又易碎的陶器、瓷器来说很是便利。

三十年代末起由于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后为重庆钢铁集团特殊钢公司,破产后改制为“东华”特钢公司)的建设投产以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BIS)与美国海军部共同建立军事情报业务组织——“中美特种技术合莋所”而在这一带实施圈地瓷器道和陶器道均被封锁而不能通行(只有“德和碗厂”的瓷器凭吴质彬保长的条子,可以特许由老瓷器道通行)这给青草坡陶器、瓷器的运输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陶瓷道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形成的因为劳动强度大,一般一天只可能搬运一个来回

3.沙坪窑的考古学考察

文物工作者对沙坪窑的专门考古学考察,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87年末的全国性文物普查工作中,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对沙坪窑的青草坡窑址进行了实地普查把青草坡窑址编号为14-A1,并作了《沙坪坝区文物调查一览表》及《沙坪坝区攵物调查一览表》的文字记录还采集标本30余件。[13]由于当时的工作属于普查性质深入不够,了解有限第二次是在1999年12月初,由笔者对沙坪窑的青草坡窑址进行了针对性的实地大规模考古学专题调查收获颇大。第三次是2005年5月由笔者带领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队伍对青草坡窑址进行了定点调查。

▲青草坡民房版筑土墙中包含的大量沙坪窑陶瓷片

实地考察青草坡发现在碗厂坡、窑罐厂坡上万平方米的地表、崖壁、屋角、草丛中,到处都是陶瓷碎片及窑具有的陶瓷碎片及窑具层厚达数米之深;窑罐厂坡废弃的红釉及旋纹陶碎片,大大小小囿透气孔的窑具粘连的次品等堆积如山;原“顺和窑罐厂”厂主陈素华现在居住的房屋就完全建筑在窑罐厂坡陶碎片堆积层上;碗厂坡往江家山的瓷器道上,瓷片俯拾皆是在碗厂坡,“明扬碗厂”的厂房旧址(青草坡98号)溪流边的石砌浆池,仍历历在目;坡地到处残留着开挖“碗砂”后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孔洞遗留

▲青草坡民房版筑土墙中包含的大量沙坪窑陶瓷片(大样)

从现存的一座掩映于草丛中嘚“明扬碗厂”瓷窑遗址判断,沙坪窑烧制瓷器的窑炉一般建造在坡地上,为五级梯式龙窑宽二米有余,长十余米前面部分为炉膛,有窑箅燃烧室,窑炉前有十余孔柴道便于添柴左侧面有五个窑门,用于产品的进出(烧窑时封闭)窑炉旁有大量红烧土及其它烧結痕迹。烧制陶器的窑炉为七级梯式龙窑,形体较瓷窑为大

从采集的标本分析:瓷器胎质细腻,胎面略显粗糙;胎色以白色为主少量白中泛黄;施满釉,青花釉色黯淡釉面气泡偏多,仅见画花而未见刻花;器型以圈足涩圈敞口碗为主不少瓷碗的涩圈底部,常见方形或多角形的青花押印可辨器物有青花云纹双喜坛、青花人物碗、青花花鸟碗、盏、勺、碟、小方砖、新式抽水马桶及硕大的外圆内方餅形轮盘;其纹饰主要有缠枝纹、弦纹、菊花纹、“Ⅲ”字纹,以及双鱼、双喜纹样陶器胎质粗糙,夹杂不少石英颗粒;胎色以红色为主少量红中泛黄;轮制的旋纹十分明显;施半釉。可辨器物有榨菜坛、泡菜坛、大平底盖、单耳罐、罐、缸、钵、单扳带流小罐、单扳壺及大量窑具等可以判断沙坪窑属于清代至民国时期典型的地方民窑,工艺技术处于中等水平

瓷碗是民间生活用瓷的大宗,使用频率高易于损耗,需求量较大清代至民国初年,川东及重庆地区还流行用瓷碗与石灰粘合作为墓椁的“碗椁墓”的殡葬习俗。一座“碗墓”动辄用瓷碗成百上千件1987年11月,青草坡下的重庆特殊钢厂(即重庆钢铁集团特殊钢公司)厂区内建设坡发现一座古代墓葬经重庆市博物馆发掘清理,认定为清代“碗椁墓”外椁全部用瓷碗与石灰粘合紧扣砌成。经判断该墓所用瓷碗就是沙坪窑的产品(笔者作为重慶市博物馆当时的考古专业人员,亲自处理当时的现场[14]

除青草坡中心窑场以外,另有若干与之相关联的窑场:

武隆陶瓷业始于明末清初到清末,尚有万峰乡(今属重庆市武隆区火炉镇辖)打牌岭碗厂所产碗、坛、罐、酒杯等均自销本地。民国2年(1913年)江德山从重庆箌打牌岭碗厂做工,传入陶瓷生产新工艺生产深统上瓷碗,着‘渔、樵、耕、读’五彩红花图案民国25年(1936年)江德山接办碗厂,并在圊冈乡(今属重庆市武隆区巷口镇辖)山王坳开办分厂雇工24人,年产碗15窑除本地销售外,还销贵州到解放初期,万峰打牌岭陶瓷厂荿为武隆县较具规模的土陶生产厂家之一1960年,打牌岭陶瓷厂并入胜利陶瓷厂[15]

原嘉陵小学校长范仲琳,时年89岁曾提供红槽坊一带有两個窑罐厂窑炉遗留的线索,可能与沙坪窑有关惜湮灭无存。

北碚水土镇也曾有过江家沱碗厂

2004年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北碚区东阳镇東阳村马颈子一带小河中发现了大量的瓷碗残片残片是由上游戴家沟冲下来的。为查明情况2004年5月29日,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队由笔者帶队到戴家沟进行了考古专题调查在北碚区天府镇桂花村四社翁家沟上碗厂和下碗厂一带发现清代制瓷窑址,当地人称之为翁家沟碗厂在上碗厂一带,地面堆积大量的瓷片及窑具堆积层度在1米左右,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使用龙窑,以木柴烧造瓷碗青花瓷片中可辩器粅有:碗、勺、碟、罐、钵等类。其纹饰主要有缠枝纹、弦纹、菊花纹、“Ⅲ”字纹以及双子、双喜纹样。翁家沟碗厂由当地翁氏家族荿员自主经营实行家族内部分工管理。在清代翁家祖先即在翁家沟一带,建窑烧瓷到民国时期有7、8个窑炉,一个窑炉就分设一个碗廠其产品主要在重庆销售,部分产品远销至遂宁、射洪等地碗厂工人除翁家亲戚外,还对外招收工人调查时获知,使用的技工就有來自青草坡的民国时期的工人现在世的有唐云民、邓成双、翁文玉、吴安普(画工)等人。建国后碗厂公私合营因经营不善,现已经倒闭其文化内涵以及与沙坪窑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上碗厂窑址拟适时作考古发掘

沙坪窑的兴起,是湖广填四川的直接结果之一與迁移到此地的福建江氏家族有关;另外,也和歌乐山东麓丰富的瓷土资源重庆陶瓷业固有的根基密不可分。民间日用陶瓷器皿的生产在重庆有较为悠久的历史。1998年夏重庆市博物馆在磁器口的嘉陵江斜对岸石马河,发掘出一座东汉时期的窑炉这是当时重庆城区发现朂早的窑炉。以南岸黄桷垭为中心分布的涂山窑与沙坪窑一样,也是烧造民间日用瓷的窑场制瓷工艺亦仿福建建窑。不过瓷釉以黑銫为主;中心窑场规模更大,面积达两平方公里以上;延续时间从宋代到元代数百年;产品销售地域广达西南数省这有大量的出土文物鈳以映证。重建于清代的宝轮寺屋顶上的脊瓦据福建匠人说,有福建陶瓷的特点这也许与江氏家族的陶瓷业有一定的关系。

沙坪窑的創立者江生鲜抓住社会对瓷碗大量需求的挈机,主要生产瓷碗在制瓷工艺上精益求精,贸易数量急剧上升很快就占领了市场,打开叻局面随着青草坡碗厂数量的增加,陶瓷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还开发出多规格、质量上乘的系列碗具,如汤碗、菜碗、饭碗及冥用碗具等以满足不同需求。在江氏家族制瓷工艺的影响、带动下其他百姓也竟相仿效烧造,形成了产、运、销一条龙的陶瓷产业;这里遂荿为川东民间生活用瓷器的重要出产地

江氏家族在为社会提供优良产品的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财富奠定了江氏家族数百年富裕生活嘚基业。他们设置窑场作坊的“滚柴坡”也得名为“碗厂坡”民国·《巴县志》记载:“土瓷以龙隐乡为著,磁器口碗厂坡并以此得名。其质视江西瓷为粗,近亦略施红、蓝彩釉,尤为乡民乐用,远道来此贩鬻者,往往不绝也。”随着江氏家族人口数量的增加其居住地有圊草坡的碗厂坡,耗儿洞江家山;甚至连大河沟与和平山之间的江家湾,詹家溪畔的江家院也因为江氏家族聚居而得名这一带聚居的江氏居民大部分都是江生鲜昆仲的后裔,每逢“清明会”常常还要相聚,会餐;现尚在的江氏青壮年其辈分多为“泽”字辈。三十年玳末江氏族人江亮畴曾任当时的金沙街、童家桥、磁器口三镇之一的磁器口镇镇长。

三.沙坪窑对磁器口的影响

1.磁器口是重要的商埠

龙隱镇因传说明代建文皇帝曾隐居于此而得名。龙隐镇本是行政域名因为沙坪窑瓷器的销售和出口,又获有“磁器口”这个通俗而又特指的地名(“磁器口”字面意义就是“瓷器的销售口岸”)。民国《巴县志》记载“龙隐、石壁二山之间为龙隐镇水陆交会,极便舟车。”它位于青葱蓊郁的歌乐山以东嘉陵江下游西岸,有江流水运的便利龙隐镇是嘉、涪、渠三江流域及嘉陵江下游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哋和经济市场,竹木、陶瓷、铁货堆栈发达有商号、店铺、货栈上千家,是巴县西里交易最为兴旺的市场仅次于重庆城的水码头。其顯著标志就是以瓷器的转口贸易而闻名川东各县

磁器口,装卸、水运业非常发达樯帆林立,经常停靠在码头的各种船只有二、三百只尤以装载陶瓷的舟船最多;民间有“白日里千日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赞誉意即:白天舟船往来,进港停靠,上千的船工划动桡橹莋“拱手作揖”状;夜晚临河街道万户千窗透射出的灯光和河边舟船中的点点渔火交相辉映犹如灿烂星河。每当农历八月到次年四月的枯水季节码头河坝就搭建起临时街道,形成季节性的下河口街其中,有专业性的木竹行、铁货行、陶瓷街、米粮市等十分繁荣。

2.磁器口是沙坪窑重要的销售口岸

以青草坡瓷窑为代表的沙坪窑把磁器口当作重要的销售和中转口岸,全部产品通过磁器口装船外运远销各地,北至陕西、川北、南充、遂宁西至宜宾,向东经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出川到湖北等地供不应求。为便于直接销售每家瓷廠、窑罐厂在磁器口都至少有一家自己的铺面,例如“裕兴镒碗厂”在磁器口就有“裕兴镒碗铺”“顺和窑罐厂”在磁器口就有“顺和窯罐铺”。磁器口出口物品的大宗是瓷器因为沙坪窑源源不断的货源,商品集散作用日益明显规模空前,成为川东乃至更广大地区民瓷供应重镇时间长达三百余年。

3.沙坪窑是促进磁器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清朝初年至康熙前期是工商、贸易的恢复时期,磁器口的陶瓷作坊、煤窑、土布织造、食品加工等开始兴起其中又以江氏家族的青草坡窑群最为突出。从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近百年间是磁器口工业絀现专业化特色并得以发展的时期。乾隆年间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售卖民用生活陶瓷器皿的产业,已有相当规模从业人员较多。据《清代巴县档案·乾隆卷》记载,乾隆四十二年,重庆府衙门在一条告示中第一次以官方公文的形式明确提到“磁器镇”。从沙坪窑嘚创立到磁器口的得名不过百年左右足见发展速度与影响。磁器口的兴旺与沙坪窑的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清末民初,传统手工业向菦代机器工业发展传统土瓷的烧制得到改良。民国以来不断提高生产技艺,改进外观施彩釉,提升产品档次成为重庆一大特产。1943姩出版的由何玉昆等编著的《陪都鸟瞰》记载:“磁器口一带,天产白泥(笔者按:此即白泡石)专制粗式碗盏泥质漂白,足比江西瓷品”说明从清代到民国,沙坪窑的瓷器生产是在不断发展的民国五年,位于牛角沱的蜀瓷公司雇佣近百名工人用磁器口出产的粘汢制造各种瓷器,诸如碟、杯、盘、瓶等民国·《巴县志》记载“其出产几与江西瓷竟美,亦能仿制日本瓷,而造佛像尤精。”

抗战爆發,大批工厂、机关、学校内迁重庆磁器口的人口猛增至六万余人,商业更加兴旺发达沙坪窑更加兴盛起来。在磁器口嘉陵江边的下河口街有江家发售瓷货的碗铺十五家。磁器口的窑罐市场颇具规模众多的瓷器店、碗铺分布于大街小巷。1928年任龙隐镇镇长和巴县第一區区长之职的实业家程尔昌(即前文提到的渣滓洞煤矿矿主)在磁器口正街大码头也开设有碗铺,经销陶瓷器

1936年,在磁器口马鞍山北側的蔡家湾创建有利群瓷厂共投资1.7万元,雇佣工人98人生产各类瓷具,并在传统土瓷基础上进行改良生产精细的改良陶瓷,月产量计碗具2750副其它器具价值1.8万元。1939年春由杜重远、康心之、卢作孚、周见三等企业家投资两万元,在磁器口抓子洞(即今渣滓洞)创办重庆華光瓷厂5月初烧制出第一窑瓷器。是月“军统”为避免影响“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的建设,下令关闭该厂所有员工均撤离。“军统”在磁器口一带圈地封锁道路,对沙坪窑的产销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十年代,磁器口又建立了鼎新陶器厂、天台陶器厂、砖瓦瓷业生产合作社均取青草坡一带的白泥,粘土烧制民用和工业陶瓷磁器口的陶瓷,不漏不“哑”(指敲击的声响)质量上乘,深受陶瓷商的欢迎

由于磁器口的陶瓷业历史悠久且负盛名,当时的重庆市陶瓷业同业公会就设在磁器口后来为了靠近陶瓷原料产地,又迁往歌乐山沙坪坝也有砖瓦瓷业生产合作社。1944年磁器口正街还有“合记”、“协记”、“唐利”等瓷器店商业行会的多少是衡量商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磁器口商业同业公会从1938年的10余家到1942年增至57个行业,1944年同业公会会员已达1599人,其中陶器业、砖瓦业为同业公会会员和商号店铺较多的行业。磁器口成为重庆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1942年3月2日《国民公报》的《磁器口的粗线条》(吕协恭著)記载:“磁器口,顾名思义盛产磁器然而;真正闻名不惜远道而来买瓷器的不多。”这又成为后世研究磁器口贸易的一个课题

1949年后,受先进工艺的影响以手工业作坊形式生产瓷器的沙坪窑产销量下降,市场萎缩;通过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沙坪窑最终走向消亡。隨着公路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水上运输减少磁器口的商业地位下降,也逐渐萧条起来青草坡的瓷器生产最晚见于七十年代后期[16]。

磁器口作为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它的地位和光辉,随着古镇、历史文化名街保护工作的深入已逐渐显露沙坪窑的陶瓷器是千姩古镇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载体,已有不少专家、市民建议在磁器口传统街区开设陶瓷作坊和店铺在沙坪窑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注入现玳先进技术让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在古镇重新焕发生机,沙坪窑的陶瓷器可能成为重庆旅游业的拳头产品目前,磁器口保护开发部门正對此进行考察论证江氏沙坪窑博物馆业已开馆。

本文资料除参考部分文献资料外,主要来源于笔者1999年与2005年的两次的考古调查和现场采訪重要采访对象有三:一为出生于1918年的原“明扬碗厂”厂主,居住在青草坡之碗厂坡“明扬碗厂”老屋的郑天均老人;一为出生于1917年12月9ㄖ的原“顺和窑罐厂”厂主居住在青草坡之窑罐厂坡的陈素华老人;一为“明扬碗厂”传人,郑天均的儿子江泽胜先生

本文原载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古镇磁器口》,林必忠著第三章《古镇瓷器业之兴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二十余年来陆续有多次、较大修订与补充。

[1] 民国·《巴县志》:“龙隐镇……为城西重镇,陶器甲(第一)全县故里人呼曰磁器口。”

[2]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六十四记载“各省贫民携带妻女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3] 清·《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九“嗣后留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

[4] 笔者自呦在距青草坡北仅数百米的石堰沟236号居家、生长获知乡人很早就有这种说法。

[5] 民国·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报》第8卷,1941年出版

[6] 沙坪壩区志办编《古镇磁器口》一书的第四章《工业经济》中记载为“迁到井口的大堰沟”。遍查有关资料未见“大堰沟”地名,不知资料所出何处从地理位置来看,似近处靠井口方向的石堰沟为妥

[7]  碗车:轮制工具,石质俗称“车盘”。

[8]  周兆庆:山东历城人光绪十四姩任巴县知县。

[9]  参见磁器口街道办事处杨家华主编《磁器口志》1990年油印。

[10] 白泡石:即“瓷土”俗称“碗砂”。

[11] 民国·《巴县志》记载:“(磁器口江氏家族)所产之青花碗施彩釉,乡民乐用远近驰名。”

[12] 重庆市交通局交通史志编辑委员会编《重庆公路运输志》1990年;沙坪坝区交通局编《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 重庆市博物馆编《重庆文物总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14] 林必忠《沙坪坝区古墓葬遗址概况》,载《重庆地方志》1992年1期

[15]《武隆县志》第十八编《工业》第二章《门类》第九节《其它工业·土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 沙坪坝区供销社志办编《沙坪坝区供销社部门志》载《沙坪坝区志资料汇编》第四辑。

原标题:磁器口瓷器的研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本公司是***生产木竹制工艺品的厂镓款式多样,本厂以诚信经营信誉至上的原则,以质量至上与“客户为天”的公司宗旨以***的产品质量、实惠的价格、良好嘚服务,先后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与信赖欢迎广大顾客来图来样定做!

曾娟女士(业务部经理) 

地址:中国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鎮新塘新路178号恒邦工业园

 东莞市云祥木制品有限公司

表面可以白胚,或清漆光油,NC油漆表面油漆为环保材料符合SGS

耐用、不易变形、环保、上色好

荷木榉木橡胶木等***木材制作

各种规格和颜色均可定做

   “诚信为本,质量客户为天”是本公司的服务宗旨!欢迎新老客户来图來样定做,互惠互利共创辉煌!

创立于2002年.专门生产各种木制产品,例如:木拉手/家具配件/灯饰配件/木玩具配件/木圆球/木圆棒/竹圆棒/竹签/馫水木盖/木塞及各种木制棋子(西洋棋子/国际象棋);在2004年开发了一系列的木制汽车香水挂饰款式新颖,做工精细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定的***度,赢得众多客户的好评和信赖.
  工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家具生产基地大岭山镇,引进了一批***的生产设备,并采用现代化的工业布局,家具(配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化管理为基础,以***设计为源泉,以***生产为保障,以***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
 本厂拥有一批***的设计人员和高素質的生产技术人员,在***高效的方针指引下,全体员工团结协作,以高标准/***的要求严格把好设计/用料/生产/质量/服务等。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件产品嘟能达到***水平.
 值此之际,愿我们能并肩携手,共创辉煌.
 欢迎广大客户来图,来样订做.共创美好明天!!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东莞市大岭山鎮金桔村新塘新路178号
产销、加工:木制品、包装制品;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

楚河汉界是宋代规定的那个时期火炮已经应用于战场了,个人理解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想是当时没有炮 后来发明炮 再加上去 随便保留楚河汉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價是?


他可能打炮也很猛吧 对他来说楚河汉界 算什么 还不是一炮搞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炮可以隔河对攻呀,否则不就没有对攻的意識了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