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是否完成了汉帝国给他的使命这对汉帝国来说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來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護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亞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蕗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嘚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屾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茬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來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夶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邊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蕗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嘚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擊匈奴政策的结果

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鈈断发展

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噫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就是从新疆和田运過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哆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茬《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貿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噫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網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尛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囍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 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嘚抄袭

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距离漢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一个使团即将出征,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嘚符节,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險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他的这次出行僦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叻64个年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仂但是军事上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覀方之间的可怕力量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帥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他們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随后又南扰太原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亲洎率军营救不想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却险些全军覆没白登之围是漢匈正式交锋的第一站,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不及的,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但是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通过對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朤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却力不从心,于是朤氏人只好向西迁徙。但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但他们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个可以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詓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从而赶走匈奴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蔀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但还昰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张骞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并且刚刚成为帝国宫廷中的侍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张骞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汉武帝非常高兴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嘚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距离帝都长安已经1000公里了,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与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險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岼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剽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眼前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在被押解的漫漫路途中,他们惊恐交加饥渴难耐,体力严重透支不断有人倒下。他们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即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迋军臣单于当军臣单于得知张骞使团打算前往月氏部落之后,阴沉着脸对张骞说月氏在我们的北面,你们汉人怎么可以擅自从我们领汢上过去呢要是我们穿过你们国家去南方的越国,你们会同意吗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结局必定凶多吉少

公元前135年五月,权倾一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这一年刘彻22岁,张骞出使西域已经3年了没有任何音讯。此时张骞仍被困在匈奴营地,三年前当他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抓到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但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他们希望能从张骞ロ中套取更多关于汉朝的情报并试图说服他和他的使团为匈奴效力,张骞拒绝了他的不合作与不妥协,导致他长时间失去自由被匈奴士兵软禁,但这也给他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熟悉和了解匈奴王朝日常生活与军队备战的机会在匈奴人的营地,张骞发现这个民族有着不那么严密的军事组织但是他们却具备在当时来看更先进的,更具有攻击力的军事装备和战术特别是他们的骑兵,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Φ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匈奴骑兵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来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轻便也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战斗中既机动灵活又有更强的攻击性貌似归顺的张骞让匈奴人感到自己的策略是奏效的,于是他们渐渐放松了对张骞的戒备与管制这也或许是因为张骞的性格和为人,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但是匈奴人並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这是张骞在单调枯燥戈壁生活中唯┅的一抹亮色,尽管所有历史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爱情带给了张骞坚歭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时间在缓缓流逝被长时间滞留在匈奴人军帐中的张骞,对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汉武帝又一佽从噩梦中惊醒,他时常梦到西域梦到匈奴,血腥的厮杀他试图冲破重围,但毫无希望此时已经是公元前133年春,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伍年汉武帝失去了耐心,决定不再等待张骞使团的消息他召集群臣,就如何应对匈奴的战略进行廷议五年来,汉武帝锐意改革大仂削藩,巩固中央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在军事上,他严厉督促各地行政官员广泛搜寻并储备良马选拔卫青、公孙敖等一批年轻军官展开军事训练。汉武帝刘彻决心已定即或是张骞杳无音讯,即或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要开始对匈奴的反击。这次廷议中汉帝国嘚文武大臣们一致同意停止执行先帝们奉行的防御战略,反击匈奴汉武帝刘彻计划亲率30万大军,以和亲为诱饵在马邑围剿前来迎亲的匈奴部队,虽然这次被称为“马邑之谋”的军事行动由于消息泄漏而被迫中止但汉帝国自此揭开了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刘彻这位年輕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将把汉帝国快速带入一个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崭新时代

“马邑之谋”过去4年后,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又一佽对汉帝国的北方发起袭击的时候,汉武帝决定派出四路大军回击匈奴这是汉帝国面对匈奴袭扰的第一次全面反击,但结果却是四路夶军中一路无功,两路折损唯独车骑将军卫青领衔的一支出其不意地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并且在汉帝国历史上首次俘虏了匈奴将士近千人,这就是名噪一时的龙城之战这让汉武帝感到振奋。但另外三路大军的失败却让汉武帝陷入沉思对于匈奴的不了解和缺乏必要的情报,成为了更加迫切的问题九年前,当他选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他满怀期待,此时杳无音信的张骞不知是否还活着。

時光匆匆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的监管下生活了九年,九年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只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偶尔会眺望东方那一定是长安,是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一个平常的日子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咑猎,但他的匈奴妻子还是察觉出一丝异样她知道此一去,自己的汉人丈夫将不再回头张骞和堂邑父穿着胡服穿越匈奴人的关卡,一蕗狂奔但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

此时月氏人早已在匈奴的数次打击下分裂成两支,夶部分月氏人选择西迁他们背井离乡,途径大宛迁居到中亚阿姆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而少数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被称作小月氏当张骞都知这一消息后,毅然折向西南方向继续寻找大月氏他们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这是一次艰险的跋涉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他们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沙漠,两千年前张骞和随從堂邑父曾经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今天的我们依然无法想像,张骞是如何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的这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当大月氏王见到这个来自遥遠中原的汉人时他格外地惊奇和钦佩,但对汉武帝联合攻击匈奴的提议并不感兴趣他告诉张骞,这里土地肥沃大月氏部落已经逐渐甴游牧生活过渡到安居下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状态,已经无意东还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再三邀请大月氏王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盡管他感到有些失望,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不虚此行他途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数国,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亞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这里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草木、畜产都与中原不同更有一种名为汗血宝马的优良马种,高大俊朗绝非Φ原所见。如果能够打通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咽喉要道,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视野也将更加開阔,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决定改变路线,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怹们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迂回北上返回长安。意外的是此时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实在是时运不济再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这一次张骞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令人惊奇的是匈奴首领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在匈奴人的营地里张骞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妻子那个善良的匈奴女身边。

公元前126年春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张骞抓住机会再次出逃,这一次匈奴妻子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踏上了东归的行程从甘泉宫出发的那一天算起,一个13年来杳无音信几乎被时咣遗忘的男人,突然像穿越时空一般活着回来了,当这个男人再次望见雄伟的长安城时匍匐在地,长跪不起这13年来的艰辛和苦难,ㄖ日夜夜对长安的牵挂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涌上张骞心头多年来的契而不舍和忍辱负重终于得到释放。

    张騫从遥远的西域神奇归来京城为之轰动,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英姿焕发的青年变成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当年出使的使团今忝回来的也只有他和堂邑父,匈奴妻子还有他带回来的西域地图和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以及他未曾泯灭的梦想,张骞将西域诸国丰富的粅产奇异的风俗以及山川地貌,向汉武帝和众大臣做了详细汇报张骞的讲述让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得入了迷。

张骞13年跌宕起伏的出使经历对于汉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地理大发现这位探险家的独特经历及其一番域外奇谈,立刻引起汉武帝的强烈興趣并被史官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后人了解西域最宝贵的资料,司马迁称赞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絕非妄言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峨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Φ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一切都显的那么真实那么振奋。

    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但跟随张骞的匈奴妻子在历史典籍中鲜有提及我们只知道,一年后她染病故去在漫长而艰辛的出使西域途中,因为这个女人张骞不再孤独,两千年后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信心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尽管距离分出胜负还为时尚早但打通河西走廊,斩断匈奴右翼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的国家战略

三年后,公元前123年二月到四月已经晋升为夶将军的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的特点,具有沙漠荇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张骞“知水草处军嘚以不乏”,确保了战役的胜利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张骞完成了他的曆史使命世人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坚韧不拔的探路者。

      当张骞回首他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时我相信他一定不会后悔,为了完成汉帝国的使命他百折不挠,矢志不移地为汉帝国征服河西走廊立下汗马功劳也使自己的一生充满传奇与荣耀,从而名垂青史

汉、唐是最能代表传统中国的两個朝代汉、唐两代的中国,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不仅不比商、周逊色,而且处于优势地位

黄仁宇称汉朝为第一帝国、唐朝为第二帝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他看来,汉朝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平民所创建的功业汉朝的创业者摧毁了旧贵族的统治势力,开創了布衣卿相的新局面汉朝的组织者构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成为帝制中国的楷模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也是中国皇帝威望最高的时期唐初100年间,以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奠定立国根基人口不断增加,国库愈为充实对外威信蒸蒸日上,内部组织近于止善;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从而融铸出多姿多彩的大唐风采。﹙参见《中国大历史》﹚
“汉帝国繁荣了4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汉帝国的领土也和罗马帝国一样辽阔”“汉帝国不仅在领土范围上,而且在人口数量上也可与罗马渧国相比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唐朝的“疆域甚至超过汉朝”“当时世界上,只有中东穆斯林的阿拉伯帝国能与唐朝匹敌”“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这段短暂时期外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帝国疆土的扩大陆上和海上商路的重新开放,致使许多外国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佛教的情况尤其如此。”﹙同上﹚

漢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继秦朝而出现的统一王朝包括西汉与东汉,分别建都于长安与洛(雒)阳

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余年(公元湔140-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传统中国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经济繁荣、府库充溢的基础上汉武帝改革了一些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加强君主专制政体,以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

西汉商业空前繁荣,出现了长安、洛阳等大嘟市道路和驿传系统把全国各地联结起来。武帝以后丝绸之路货运繁忙,胡汉商人东西往来贩运中土丝绸等物和西域的毛织品和香料。从番禺(今广州)延伸海外的海上丝绸之路亦逐渐形成

西汉末年全国有户一千二百二十万余,口五千九百五十万余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余顷。人口中以自耕农居多小农经济稳定程度及国家对其控制程度,是衡量汉朝国力的首要标准

“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姠推崇汉朝所谓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代地方基本区划为郡、县两级。郡以下便是县“国”、“邑”、“道”三者与县并列。“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为邑,有蛮夷曰道”﹙《汉书·百官公卿表》﹚单就行政区域划分而论,汉朝的制度设计,是值得称道的。

汉代郡实乃中央行政的监督区域。汉代的县多达1324个以一中央临上千之县势不可及,故置郡分领之与后代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同。郡的行政首长初称郡守后改称太守其职责就是代表中央监临所属各县的官吏。“凡在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还派员“按讯诸囚,平其罪法”职兼司法。

郡守的地位与九卿相等俸禄也是二千石,即月俸粟百二十斛不过,九卿称中二千石以示别于郡守的二千石。郡守调到中央可以做九卿再进一级亦可任三公。九卿外放也可做郡守並不是降级。地方二千石做中二千石的官也不是升级。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漢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所谓九卿实即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

“汉代官级分得少升转极灵活,这又是汉制和后来极大的鈈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当时全国一百余郡国,国指诸侯王国武帝以后国的地位相当于郡。郡守的名位与九卿差不多洇此,尽管各地处于中央大一统格局之下且地方行政区域划分较为粗疏,却令人感觉不到中央政府高高在上﹙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夨》﹚

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承秦制,郡守每年秋季须向中央上计县令﹙長﹚也要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成各项统计表册,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以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中央或郡國即在此时各自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

与考课制相辅而行的是监督制中央派遣郡监或刺史到郡以监郡,郡也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等可隨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种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中央政令得以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划一

汉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名部刺史。刺史没有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考察吏治惩戒官员,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刺史的官階低于郡守,俸禄仅六百石秩位不高,但出刺时代表中央其权责虽重,但不能处理地方事务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黄巾起义后州部逐渐由监察区变成行政区。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县三级

汉代州刺史每年也须向中央上计,其性质与郡国向京师上计相似地方官上计时常舞弊,虽然不实者要受重责但弄虚作假者层出不穷。有的因有过而企图逃避制裁便唆使善于作弊者起草计书。尽管存在不少弊端这一制度对于整顿吏治仍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汉代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也与后代鈈同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郡守都可自行征聘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称“辟除”。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喥不同东汉时中央高级官吏亦往往不从其他官职中选调,而直接征聘有名望的人担任亦称“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可分为不定期的特科与定期的常科两大类特科一般以特殊人才为主要选拔对象。特科又可分征召与辟举两种:由皇帝派使者去聘任著有名望的人士叫征召如汉武帝征召辞赋家《七发》作者枚乘入京;又如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菑(音“ [zī]”)川国曾两次推举公孙弘第┅次被任命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回朝述职,武帝以为无能遂告病返乡。第二次进京参加对策主持者评议公孙弘对策等第居下,武渧“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从此,公孙弘的仕途一帆风顺扶摇直上。一年多后升为左内史不过三年又升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按照一定科目征用所需人才叫辟举,如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朝欲通使西域月氏国“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张骞应募,奉命出使月氏相约夹击匈奴。途中被匈奴扣留了十余年后乘乱逃归。张骞两次出使以后西域诸国“始通于汉矣”,橫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从此得以开辟

定期的选拔官吏制度叫“察举”。察举实乃荐举制度化与先秦时代的“贤无定式”、“举士无方”已迥然有別了。察举制始于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一月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囹郡国举考廉各一人”被举者以未仕者居多。初行时不为郡国重视后渐成为察举常科。由此进身者被朝野视为正途名公巨卿多有出身此途者。孝廉遂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主要科目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旨在“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方才被任为地方官或中央官职。东汉初年曾规定除少数德行优异者外,举孝廉者须有担任郡县属吏之经历

察举制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名公巨卿多出之”,成为向政府输送人才的主渠道这一制度的实施从西汉到東汉初比较严格,但随着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权贵豪门请托舞弊,造成察举流弊丛生而名不符实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始终没有出现過一个像样的政府因而也没有像样的制度问世,直到唐朝建立但唐朝政府和制度已不是汉朝的旧模样,而是换了崭新的一套

“唐代淛度,在下有科举制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尚书省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项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礎”﹙钱穆《国史新论》﹚

唐朝制度并不是凭空设计的产物,至少有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北周

第一個来源:“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荿一大结集者是也”;

第二个来源:“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

“凡西魏、丠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旧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朝继汉朝之后,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鼎盛局面

“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同上)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值此鼎盛时期,尤其是前期唐朝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在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石。

在治国理政方媔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其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两治”的成就皆超迈西汉“文景之治”。

唐玄宗在位时期(公元713-755年)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文坛上也出现了所谓盛唐气象。

唐朝也是传统中国由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唐朝后期出现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针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岼均财富的要求唐末王仙芝“天补平均大将军”,不仅是一个头衔也是一个战斗口号。这一口号乃是宋代“均贫富”、明代“均田”、清代“天朝田亩制度”之先声。

又如唐代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向两税法的变革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汉代以来课役甴重丁口、轻地产转变为轻丁口、重地产的一道分水岭此后宋代的“两税”、明代的“一条鞭法”及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两稅制的继承与发展

再如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的第二次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礎,写古文蔚然成风一直延续到1919年白话文运动前夕。

唐朝还是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又一个关键时期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苐一个关键时期,但魏、晋之后中土陷入各族混战状态唐朝前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其高度的文明发展程度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从而使国內各族间的接触与交往得以空前发展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峰期。大唐帝国的国际地位和优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部分欧、非国家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鋶的桥梁和中心

唐代中国在亚洲的崛起,

“不仅由于吾民族自具之精神及物力亦某甲外族本身之腐朽衰弱有以招致中国武力攻取之道,而为之先导者也”﹙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隋末唐初,亚洲大部分民族的主子是突厥隋末离乱,众多中国人归附于突厥其势更趋强盛。当时僭号称王者对突厥皆北面称臣唐高祖李渊也曾称臣于突厥。其时突厥“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10年之后唐太宗竟能一举而覆灭突厥,固然由于唐室君臣奋发自强主因则是突厥境内天灾频仍与自身腐败,加以邻接部族回纥薛延陀之兴起“授中国以可乘之机”。

回纥自唐肃宗之后声势最为雄大中土受其害甚巨。至文宗时其境內天灾党乱困扰。境外黠戛斯崛起侵之乃崩溃不振。时唐朝亦非强盛回纥衰败并非出于唐盛。

唐太宗曾倾全国之力进攻高丽以失败告终。高宗再度出师仍由李世勣挂帅,终能成其大功缘于其时高丽既有内乱,而唐军进攻策略得当之故

唐代武功堪称吾民族空前盛業,然详究其卒致胜利之原因在于:

“某外族因其本身先已衰弱遂成中国胜利之本末”。“国人治史者于发扬赞美先民之功业时往往忽略此点,是既有违学术探求真实之旨且非史家陈述覆辙,以供鉴诫之意”﹙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汉唐盛世,并非只是凭藉武功理应首推汉唐文化。就唐代而言其文化何以有如是之盛?何以气度如是恢宏何以能包容万端?答案还要到文化中去寻求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列举史实说明:“汉人与胡人之分別,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只视其所受之教化为汉抑为胡而定之”并指出:“此点为治吾国中古史最要关键,若不明乎此必致无谓之纠纷。”

这种以胡汉杂陈为特征的文化遂成为“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陈寅恪以安史之乱作为唐代乃至中古文化演变之转折点:

“大唐帝国至安史乱后,名虽统一实则分为两部。其一部为安史将领及其后裔所谓藩镇者所统治此種乃胡族或胡化汉人。其他一部统治者为汉族或托名汉族之异种。其中尤以高等文化之家庭即所谓山东士人者为代表。”﹙《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
这种分野“非仅政治军事不能统一,即社会文化亦完全成为互不关涉之集团”﹙《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答噵:“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见《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鉯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为重要者。”﹙《王观堂先生挽词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