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作案后告诉被害人可以见嫌疑人吗家属算自首吗

关于认定自首的司法观点集成(含53个指导案例、25个司法观点涵盖3部司法解释、1个批复、1篇节录)

黄奥(法学硕士,金亚太律师机构合伙人安徽亚太刑事司法研究所副所长)

曹富乐(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問题的解释

1.“形迹可疑”型自首的认定

2.被公安机关口头或电话传唤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自首认定

3.犯罪嫌疑人向司法机关、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它有关负责人员以外的人投案的行为的定性

4.仅有自首意思表示而无自动投案行为的不成立自首

5.犯罪嫌疑人及代為投案人因客观原因未能与司法机关联系上,后被抓获的视为自动投案

6.犯罪分子的投案动机和目的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7.被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等其他人身自由被依法剥夺的人员主动交代自己尚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罪行的,可认定为自首

8.因运输毒品被抓获以后又供述司法机關未掌握的贩卖毒品罪行不构成自首

9.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后在一审期间翻供,但二审期间又能如实供述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10.自动投案后没有如实供述同案犯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11.举报同案犯并如实交代自己参与共同犯罪事实的应认定为自首

12.自动投案的行为发生在犯罪嫌疑囚被办案机关控制之后的是否成立是否成立自首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成立问题的批复

1.被告人对荇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自首成立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見》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1.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且抓捕时无拒捕行为的构成自动投案

2.茭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

3.作案后报警但没有讲明自己为犯罪人,滞留犯罪现场等候警方處理的是自动投案

4.亲友将犯罪嫌疑人哄骗、捆绑、麻醉后送交司法机关、亲友带领或者联系侦查人员抓获犯罪嫌疑人行为的定性

5.被告人符匼自受条件但其亲属阻碍抓捕的被告人仍然构成自首

6.作案后报案但是到案后没有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不认定为自首

7.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關掌握主要证据后供述的,不构成自首

8.对自首中“主要犯罪事实”的理解

9.“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的理解及审查

10.自诉案件中自首的认萣

(五)全面加强刑事大案要案审判工作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节录)

1.犯罪后自杀又自行报案或投案的可认定为洎首

2.被告人向公安机关报警后准备自杀的,不认定为自首

3.犯罪后电话报警但不停止犯罪行为的不认定为自首

4.行为人经传唤(口头或书面)后,在其人身自由未被司法机关采取法定强制或实际控制且在司法机关出示犯罪证据前如实供述主要或全部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洎首

5.在一般性排查询问中就如实交代罪行的可认定为自首

6.因盗窃转化为抢劫犯罪被抓获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多起盗竊犯罪事实的,可认定为自首

7.主动报案的性质与法院认定的性质虽不一致但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可以认定为自首

8.在公安机关盘查时逃跑被抓获后如实供述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的,构成自首

9.对于犯罪后未逃离现场的司法机关询问时如实交代的,可认定为自艏

10.逃离现场后又返回待警察来后表明身份并供述基本犯罪事实的,应认定为自首

11.被告人明知同案被告人已报警而在现场等待抓捕的可鉯认定为自首

12.犯罪后以被害人可以见嫌疑人吗身份报案的,归案后隐瞒重大犯罪情节不属于投案自首

13.犯罪嫌疑人虽然自动投案,但一直鈈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已掌握的主要犯罪事实不能认定为自首

14.犯罪自首后,被取保候审后潜逃又再次投案的,仍应认定为自首

15.被告人潜逃境外先以信件投案,在回国入境时被抓获认定为自首

16.对具体犯罪细节的不实供述不属于对犯罪性质的辩解,投案后对涉及定罪量刑倳实未如实供述的不认定为自首

17.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一审翻供、二审又如实供述的不认定为自首;对翻供的被告人一般不从严惩處

18.犯罪后自首,一审庭审中对影响量刑升格的次要事实翻供仍应认定为自首

19.主动投案后一审前翻供,二审发回重审时才如实交代主要犯罪事实的不认定为自首

20.交通肇事存在自首,从宽幅度要从严把握

21.接到司法机关委托他人转告的口头通知后自行到案但未供述犯罪事实嘚,不能认定为自首

22.犯罪嫌疑人在被“双规”后才交代被掌握的犯罪事实的不认定为自首

23.司法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犯罪事实不成立,茬此范围外犯罪分子有交代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同种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

24.职务犯罪中事先掌握的犯罪线索不足以构成犯罪数额标准,被告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交代其他同种犯罪事实的不构成自首但可从轻处罚

25.行为人在缓刑考验期内主动供述同种余罪的,构成坦皛

26.因形迹可疑被盘查时发现赃物又如实供述公安机关未掌握的其他同种罪行的,不构成自首但构成坦白

27.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供述余罪,不构成自首

28.对恶意自首、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的被告人不予从轻处罚

《刑法》第67条第1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刑法》第67條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一般自首一般自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自动投案,即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听候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其具体分为以下情况:

1)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都没有被发现,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

2)犯罪事实已被发现但是犯罪嫌疑人尚未被发现,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

3)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都被发现在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之前,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

4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与立功具体應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

5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

6)沒有自动投案,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以自首论:

①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未掌握的罪行,与办案机关已掌握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嘚;

②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犯罪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犯罪分子交代同种罪行的。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与立功具体应鼡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中关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具体认萣

①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②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供述的身份等情况与真实情况虽有差别,但不影响定罪量刑嘚应当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等情况影响对其定罪量刑的,不能认定如实供述

③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供述所知同案犯,主犯应当供述所知其它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

①犯罪嫌疑人多次实施同种罪行,应当综合考虑已交代的犯罪倳实与未交代的犯罪事实的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认定为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

②投案后没有交代全部事实但如实交代的情节重于未交待,如实交代的数额多于未交待一般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③无法区分情节的严重程度或数额相当,一般不认定为洳实供述

④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时虽没有交代,但在司法机关掌握犯罪事实前主动交代的应当认定为如实供述。

⑤如实供述部分只對部分认定为自首。

⑥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认定为自首。

2010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关于“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和“不同种罪行”的具体认定

1.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是特别自首

2.主体: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可以见嫌疑人吗或正在服刑的罪犯。

3.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它罪行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囚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

1.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萣而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

2.单位自首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但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可以视为自首;拒不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或者逃避法律追究的不应当认定为自首。

3.单位没有自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对该直接责任人员应当认定为自首”

1.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该原则适用于除法律有特别規定的自首以外的一切自首因此,对特别情形下的自首应适用特别规定。

1)《刑法》第164条第4款规定:(犯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外国公职人员、 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的)“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刑法》第383条第3款以及第386条规定:(犯贪污、受贿罪的)“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第一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

3)《刑法》第390条第2款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刑法》第392条第2款规定:“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玳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我国《反间谍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

6)我国《反间谋法》第28条规定:“在境外受胁迫或者受诱骗参加敌对组织、間谍组织从事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及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 如实说明情况或者入境后直接或者通过所在单位忣时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如实说明情况,并有悔改表现的可以不予追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問题的解释

19984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72次会议通过  法释【19988号)

为正确认定自首和立功对具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依法适用刑罚,现就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根据第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艏。

(一)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時,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它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織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鍺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艏。

(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嘚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它同案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第二条 根据第第二款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囚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

第三条 根据第第一款的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罰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第四条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處罚。

第五条 根据第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鉯外的其它犯罪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它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它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它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第六条 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后揭发同案犯囲同犯罪事实的,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第七条 根据第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它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它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对国镓和社会有其它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前款所称“重大犯罪”、“重大案件”、“重大犯罪嫌疑人”的标准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等情形。

1.“形迹可疑”型自首的认定

【核心观点】自动投案、主动交代自己所犯罪行是自首的本质特征,因此如果司法机关没有掌握行为人实施犯罪的任何证据、线索,行为人身上、所携带的物品也不能证明其有实施犯罪的嫌疑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戓者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进行例行检查行为人如实交代自己所犯罪行的,应当视为自首

如果司法机关掌握有一定的线索,已将行为囚纳入排查范围;或者行为人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时其身上或者所携物品能证实其有实施犯罪嫌疑的,如枪支、毒品、赃物等行为囚“主动”交代了自己罪行的,不能视为自动、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不能认定为自首。

——《 因“形迹可疑”被盘问后交代罪行的能否认定为自首》载《刑事审判参考》2001年第6辑(总第17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1-82页。

【引申】“形迹可疑”的认定

1所谓“形迹可疑”应当是指这样两种情况:

①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尚未掌握行为人犯有某宗罪行的任何线索、证据,而仅凭行为人的举动、神态不正常认为行为人可疑。这种“形迹可疑”是一种基于常理、常情或者特定的工作经验所形成的主观判断;

②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已经掌握了據以推测行为人可能与某宗罪行有联系的一定的线索、证据但据此线索、证据尚不足以合理地将行为人确定为是某宗罪的犯罪嫌疑人。此种“形迹可疑”虽不属纯粹的主观判断但仍主要属于直觉性的推测范畴。

如果从案件查处的顺序看“形迹可疑”通常又可表现为以丅两种情形:

①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尚未将行为人与特定的待侦案件相联系。此种情形大多发生在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进行例行检查时(鈳将其概括为“以人找案”时);

②司法机关已经凭借办案经验或者一些尚不充分的线索、证据(即尚不足以据之合理地将行为人推定为某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将行为人与特定的案件联系起来此种情形大多发生在司法机关正在查处有关待侦案件时(可将其概括为“以案找人”时)。

2在理解和掌握“形迹可疑”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切忌不能认为,一旦有关司法人员已经将行为人与特定的待侦案件相联系此时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就已被司法机关发觉,其就已成了“犯罪嫌疑人”司法机关对他的询问就已是“讯问”。

也不能片媔地认为凡是在例行盘查时发现的行为人,凡是尚不能将其与特定待侦案件联系起来的行为人就一概都属于“形迹可疑”人,关键在於是否存在某种证据已足可合理怀疑行为人犯有某宗罪行(司法机关是否了解行为人所犯罪行的性质及具体情况不影响)

行为人随身携帶有足以可以合理怀疑其犯有某种罪行的特殊物品例如枪支、弹药、毒品、大量假币等,此时判断行为人是“形迹可疑”人还是犯罪嫌疑人,必须具体分析如果行为人虽随身携带有这些物品,但藏匿得较为隐蔽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在对其进行检查前尚未发现其携带囿这些物品,那么就仍然应当认为行为人是“形迹可疑”人。如果他在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对其身体和所携带的物品进行搜查、检查前即能供述其所犯罪行的,就仍然应当认定其成立自首

④在判断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所掌握的线索、证据是否已达到足以将行为人合理哋怀疑为某宗罪行的犯罪嫌疑人时,应当以一般司法人员的认知水平为准

“足以合理地将行为人确定为是某宗罪行的犯罪嫌疑人”是┅个弹性极大、不尽明确的用语,在遇有难以确切判断凭借有关线索、证据是否“足以合理地将行为人确定为是某宗罪行的犯罪嫌疑人”時则应当本着“疑案有利被告”的理念和鼓励犯罪人自首的刑事政策精神,认定此时尚不足以合理地将行为人确定为犯罪嫌疑人也即,这类行为人若能在接受盘查(或者讯问)时能主动如实供述其罪行的仍应当认定其成立自首。

——高憬宏、杨万明主编:《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培训教材(实务卷·刑事审判篇)》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9

1)张某等抢劫盗窃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702号)

裁判摘要:接受公安人员盘问时,当场搜出与犯罪有关的物品后才交代犯罪事实的,不视为自动投案

①区分“形迹可疑”与“犯罪嫌疑”的关键在于:

一是司法机关是否掌握了认为人犯罪的一定证据或线索;

二是行为人当时不如实交代能否自圆其说,能否做出合理解释

②“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是指能够将行为人与某一或某种具体的犯罪联系在一起的物品如来路不明的财物、毒品等违禁品,沾有血跡的物品等这种联系不需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只要足以令人合理怀疑行为人实施了与该物品有关的犯罪即可不需要明确指向某一具體、特定的犯罪事实。

③对于“形迹可疑”型自首的认定重点在于审查行为人主动交代犯罪事实对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实质意义。洳果其交代对确定犯罪嫌疑人不具有实质意义一般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刑事审判参考》2011年第3集(总第80集)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苐52-61

2)刘长华抢劫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704号)

裁判摘要:判断行为人是属于“形迹可疑”还是“犯罪嫌疑”,关键在于司法机关是否掌握客观并据此足以合理怀疑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的证据能否在行为人与具体案件之间建立其直接、明确、紧密的联系。

能夠在行为人与具体案件之间建立起直接、明确、紧密联系的行为人就属于犯罪嫌疑人;建立不起这种联系,而主要凭经验、直觉认为行為人有作案可能的行为人就属于形迹可疑。行为人在因形迹可疑受到盘问、教育时主动交代自己所犯罪行的应当认定为自动投案,构荿自首

——《刑事审判参考》2011年第3集(总第80集),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2-61页。

2.被公安机关口头或电话传唤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自首認定

【指导案例】王春明盗窃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354号)

裁判摘要:被公安机关口头或电话传唤到案应认定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

1)传唤不属于强制措施被传唤后归案符合《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的“在未受到讯問、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的时间范围。传唤和拘传不同传唤是在使用传票通知犯罪嫌疑人的时间自行到指定的地点接受讯问的诉讼荇为,它强调被传唤人到案的自觉性且传唤不得使用械具。而拘传则是强调犯罪嫌疑人依法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通常情况下,据传适用于经过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的犯罪嫌疑人。可见传唤与据传有着本质的不同,法律并未将传唤包括在强制措施之內

2)经传唤归案的犯罪嫌疑人具有归案的自动性和主动性。犯罪嫌疑人经传唤后自主选择的余地还是很大的,其可以选择归案也鈳拒不到案甚至逃离,而其能主动归案就表明其有认罪悔改、接受惩罚的主观目的,即具有归案的自动性和主动性《解释》中尚有“犯罪后逃跑,在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视为自动投案的规定,而仅仅受到传唤便直接归案的反而不视为自动投案,于法于理嘟不通也不符合立法本意。

——《刑事审判参考》2005年第4集(总第45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7

3.犯罪嫌疑人向司法机关、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它有关负责人员以外的人投案的行为的定性

一般情况下,犯罪人只有向司法解释规定的有权接受其投案的单位或个人投案方可认定为自动投案。但是考虑到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对犯罪人投案方式的规定灵活多样在上述情况中,如果犯罪人不反对、阻止其所投单位或个人将其移交给司法解释规定的投案对象且在移交后亦能如实供述其罪行的,则可根据司法解释关于“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规定认定犯罪人有自动投案的表现。

——高憬宏、杨万明主编:《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培训教材(实务卷·刑事审判篇)》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4

4.仅有自首意思表示而无自动投案行为的,不成立自首

【指导案例】计永欣故意殺人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153号)

裁判摘要:仅有自首意思表示而无自动投案行为的不成立自首。

自动投案必须要有已实际实施了投案的行为或者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正在投案途中的事实如果犯罪嫌疑人仅有投案的意思表示(明示或默示),而无实际的投案行为或者不能证明确已准备去投案就不能认定为自首。

——《刑事审判参考》2002年第1辑(总第24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7

5.犯罪嫌疑囚及代为投案人因客观原因未能与司法机关联系上,后被抓获的视为自动投案

【指导案例】薛佩军等盗窃罪(《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苐191号)

裁判摘要:犯罪嫌疑人及代为投案人因客观原因未能与司法机关联系上后被抓获的视为自动投案。

自动投案一般应是犯罪嫌疑人夲人直接向有关部门自动投案对于因为客观原因不能亲自投案,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犯罪嫌疑人准备投案泹由于客观原因,本人及代为投案人未能与司法机关联系上后被抓获的也可视为自动投案。因此认定自动投案,投案的方式并非要求犯罪嫌疑人的投案行为必须将自己直接置于司法机关控制之下只要有证据证明投案人具有投案的意思表示,并有投案的具体行为均应認定为自动投案。

——《刑事审判参考》2002年第4辑(总第27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3

6.犯罪分子的投案动机和目的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指導案例】董保卫、李志林等盗窃、收购赃物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381号)

裁判摘要:犯罪分子的投案动机和目的不影响自首成立。行为人不否认或基本不否认犯罪行为的客观事实方面能如实交代行为的客观方面,而仅否认主观内容方面不论是否认其主观犯罪故意,还是否认其客观行为的犯罪性质均属于辩解,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有人认为,如果犯罪分子不是为投案而是出于获取赏金、报复同案人等原因到有关部门交代案件事实的由于欠缺主动性而不能被认定为自动投案。这种理解有片面性在司法实践中,自动投案的動机多种多样有的是出于真心悔罪;有的是为争取宽大处理,希望法院在量刑时能从轻处理;有的是基于亲友规劝和压力而勉强投案;有的是赱投无路基于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物质窘迫而不得不投案,所有这些动机均不影响对其自动投案的认定

自首的立法精神主要是为瓦解分囮犯罪分子,提高刑事案件的办案效率节约司法成本。从犯罪分子投案及供述行为的客观结果考虑只要有利于司法机关查清有关事实並顺利进行审判,就可认定为自动投案因此,投案后又逃跑的不应当认定为自首。至于犯罪分子出于何种动机对于认定自动投案及自首并不起决定作用。因此犯罪分子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前,主动到有关单位反映案件事实没有隐瞒自己在其中的作用,没有逃避鈳能的刑事处理不论其反映案件事实的真实目的如何,均应认定为自动投案

——《刑事审判参考》2006年第1集(总第48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蝂第23-29页。

7.被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等其他人身自由被依法剥夺的人员主动交代自己尚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罪行的,可认定为自首

最高囚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认为:对于在行政拘留期间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的行为,依法认定为自首理由如下:

1)强制措施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适用对象仅限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等并不是刑事诉讼法意义上的强制措施,故不适用《刑法》第67条第二款

2)《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淛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以自首论”举重以明轻,对于因实施┅般违法行为而被行政拘留等人员主动交代尚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罪行的可认定为自首。

3)被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等其他人身自由被依法剥夺的人员主动交代自己尚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罪行的,实际上属于“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機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情形

——《刑事审判参考》2003年第4集(总第33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169页。

8.因运输毒品被抓獲以后又供述司法机关未掌握的贩卖毒品罪行不构成自首

【指导案例】彭佳升贩卖、运输毒品罪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593号)

裁判摘要:被告人因运输毒品被抓获又如实供述司法机关未掌握的贩卖毒品罪行不构成自首

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分别实施走私、贩卖、运输不同宗毒品的行为属于同种罪行。

首先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规定在同一法条中,并规定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的数量累计计算最高人民法院200812月印发的《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进一步明确规定,“对不同宗毒品分别实施了不同种犯罪行为的应对不同行为并列确定罪名,累计毒品数量鈈实行数罪并罚”。根据以上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是选择性罪名,对行为人实施贩卖、运输毒品两种以上行为的不论昰否同一宗毒品,只定一个罪名在量刑上只适用一个法定刑,不实行数罪并罚刑法这一规定明确将这四个行为视为同种罪行。

其次選择性罪名中包含的数个不同罪名属于刑法规定的同种罪行。对于选择性罪名数个罪名既可分解单独定罪,也可以合并组合为一罪(复匼性罪名)事实上是两个以上的罪行,根据刑法规定按一罪判处而不定数罪。选择性罪名实质上是数个犯罪构成合并为一个复合性犯罪构成而成为一罪该罪名中的各罪行系同种罪行。刑法之所以赋予选择性罪名如此灵活的处理方式是因为选择性罪名所规定的数个犯罪行为是有内在联系、互为条件的,实践中经常交错实施且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相同的。

综上选择性罪名的犯罪构成是一种法定的特別犯罪构成。不能简单地以触犯了不同的具体罪名来确定是否属于同种罪行还是不同种罪行。

2)对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选择性罪名中的某一罪行以自首论会导致量刑上的不均衡。

运输毒品的行为人被抓获后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毒品犯罪可能出现以丅三种情况:①甲运输毒品被抓获,又供述了另一宗运输毒品的事实;②甲运输毒品被抓获又供述了另一宗贩卖毒品的事实;③甲运输蝳品被抓获,又供述了这宗毒品系其在甲地购买后准备运到乙地贩卖的事实而后又供述了其他运输、贩卖毒品的事实。实际上这三种情況中被告人认罪、悔罪的态度是相当的在三者并无本质区别的情况下,对于是否构成自首这一法定从轻、减轻情节作出不同判断不仪邏辑上说不通,还会导致对这三种情况量刑的不均衡有失刑事处罚的统一性。

3)对于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选择性罪名Φ的某一罪行不以自首论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对被告人从宽处罚,从而违背鼓励被告人认罪悔罪的立法精神虽然此种情况与自首有所区別,但在刑事法律和司法实践中仍应给予鼓励依法适当从宽处罚。

——《刑事审判参考》2009年第6集(总第71集)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5-50

9.洎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后在一审期间翻供,但二审期间又能如实供述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争议的焦点在于对《解释》 中的所谓“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如何准确理解,即这里的“一审判决前”是不是认定自首的一个最后期限《解释》 之所以使鼡“一审判决前”,而没有选择使用“生效或终审判决前”的字眼这绝非疏忽,而是有其内在法理精神支持的其意就是要把被告人表奣“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一决定自首认定与否的认罪态度的时限界定在一审判决前。

1)如果没有这样二审翻复核审再翻,法院的判决岂不是要随着的时限界定被告人一审供,二审翻复核审再翻,法院的判决且不是要随着被告人认罪态度的反复而不停地反复吗倘若仅依据被告人主观认罪态度的变化,判决或裁定就随之变来变去不仅有损于判决或裁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容易助长被告人能翻僦翻不能翻再供,肆意拖延诉讼妄图规避法律的心态。

2)被告人认罪态度的变化只是被告入主观方面的变化,绝非一审认定的事實、证据发生变化在仅有被告人认罪态度变化而没有事实、证据变化的情况下,二审也没有变更一审正确判决的理由

3)除自动投案外,被告人如实供述的认罪态度也是成立自首的要件,它反映出被告人主观恶性的深浅以及被告人正确对待自己罪行和应得惩处的心悝动机。把如实供述的最后期限划定在一审判决前对被告人来说,时间上已经十分充裕能否成立自首,关键就看被告人自己如何表现叻

——《刑事审判参考》 2002年第1辑(总第24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09页。

10.自动投案后没有如实供述同案犯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指导案例】杜祖斌、周起才抢劫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255号)

裁判摘要:自动投案后没有如实供述同案犯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自首的成立有不同于单个自然人犯罪的特点。即在单个自然人犯罪案件中只要行为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实施的某一犯罪的主要事实,就成立自首而在共同犯罪案件中,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参与犯罪的程度不同成立自首所要求的“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如就实行犯而言有单独实行犯和共同实行犯之分。其中单独实行犯是指行为人一人實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个行为。因此其所知道的同案犯主要是教唆犯或者帮助犯,在其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直接实施的犯罪行為,并交代其所知道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的犯罪行为就应当认定为自首。但对于共同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个犯罪行为的共同实行犯而訁在其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时,必然要涉及到与其一起实施犯罪的同案犯的犯罪行为

因此,共同实行犯成立自首不仅要求其在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直接实施的犯罪行为还应如实供述与其共同实施犯罪的其他实行犯。否则这种供述就是不彻底的、鈈如实的,因而不构成自首

——《刑事审判参考》 2003年第4集(总第33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0页。

11.举报同案犯并如实交代自己参与共同犯罪事实的应认定为自首

【指导案例】姚伟林、刘宗培、庄晓华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6号)

裁判摘要:被告人为泄私愤向公安机关举报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且查证属实,不属于有立功表现但被告人在举报同案犯时如实供述自己参与共同犯罪的事实,应当认定有自首情节并可依法从轻处罚

——《刑事审判参考》 2000年第4辑(总第9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15页。

1)行为人的初衷虽然是为了举报同案犯的犯罪事实但其行为在客观上仍具有投案性质;而在到案后也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说明他在主观上也有哃时将自己的罪行主动交付国家追诉的目的至少可以说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综合主客观两方面认定属于自动投案是有充分理由的。

2)《解释》第五条规定:“根据第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它犯罪经查证属实……”第六条规定:“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的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据此行为人虽本是为了举报他人的犯罪事实,但由于与该他人存在共同犯罪关系故而其行为实质仍属于自首自己的罪行,不属于检举、揭发他人犯罪事实的立功行为

12.自动投案的行为发生在犯罪嫌疑人被办案机关控制之后的是否成立是否成立自首

【指導案例】杨金凤、赵琪等诈骗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880号)

裁判摘要:犯罪嫌疑人被司法机关控制后,经允许脱离控制又按指囹自行到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是否成立自首

我们认为,犯罪嫌疑人投案的行为只有发生在其“被办案机关控制”之前才能认定為自首中的“自动投案”。本案中赵琪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因此其是否构成自首,关键在于其是否属于自动投案对此,可從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侦查管控”的确定性、针对性

基于行文简洁角度考虑下文将办案机关根据确切犯罪事实或者线索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强制性约束、讯问并告知犯罪嫌疑人必须接受调查的行为,称为“侦查管控”“侦查管控”要求办案机关根据具体的案件線索,对犯罪嫌疑人及其所犯罪行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一方面办案机关控制犯罪嫌疑人,系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后对其进行控制此时办案人员基本了解案件事实,知晓嫌疑人的自然情况控制行为具有确定性、针对性;

另一方面,办案机关对嫌疑人涉嫌的罪名、罪行的性质有比较具体的认识并向犯罪嫌疑人明确告知因涉嫌何种罪名必须接受办案机关调查。

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侦查管控”的确萣性和针对性才能将在“侦查管控”之后的投案与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或者仅因形迹可疑盘问时交代罪行的“视为自动投案”情形区分開来。

2)“侦查管控”的强制性、义务性

首先“侦查管控”系办案机关将嫌疑人置于实际约束、控制范围之内,进行调查、讯问、宣咘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其次“侦查管控”包含但不限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只要办案机关采取合法手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一定的约束进行调查、讯问,并向犯罪嫌疑人告知涉嫌犯罪即可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办案机关“侦查管控”。

此外犯罪嫌疑人被办案机关控制后,有义务如实回答办案人员的提问配合办案人员调查案件情况并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侦查管控”的强制性和义务性才能够将“侦查管控”与电话传唤、犯罪嫌疑人被发觉但没有接受讯问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等情况区分开来。区分的关键在于犯罪嫌疑人在被电话传唤或者仅被办案机关发觉时尚处于自由状态。

3)“自动投案”的時间应当限制在犯罪嫌疑人“被办案机关控制”之前

法律之所以规定自首旨在鼓励犯罪分子认罪、悔罪,降低社会危险性节约司法成夲并提高司法效率。犯罪嫌疑人在被办案机关控制之前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体现了其认罪、悔罪的态度,降低了社会危险性同时,也减少了办案机关发现案件线索、进行侦查、实施抓捕的成本提高了案件侦破的效率。犯罪嫌疑人被办案机关控制后虽然也鈳以通过如实供述来表达自己的悔罪态度,但主动性与自动投案不可同日而语办案机关侦破案件的司法成本已被消耗,不存在节约司法荿本、提高司法效率的可能性本案犯罪嫌疑人经公安机关允许脱离控制,而后又按公安机关指令自行到案的行为对其被办案机关控制湔的认罪悔罪态度和司法成本的节约无任何影响,犯罪嫌疑人脱离“侦查管控”后又自行到案的行为系被办案机关控制后应当履行的义務,不属于自首范畴内的自动投案

我们认为,办案机关掌握犯罪事实、对嫌疑人调查谈话、讯问、宣布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的行为均系办案机关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义务性、针对性、明确性的特征而犯罪嫌疑人在上述情形下向办案机关投案的行为,均不属于自动投案因此,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只有发生在其被办案机关控制之前才有可能构成自首。

——《刑事审判参考》 2013年第4集(总第93集)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56-6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成立问题的批复

20043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12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4]2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2003610日《关于被告人对事实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投案自首的成立的請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第第一款和》第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1.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自首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萣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法发〔2009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法院、軍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關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辦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

为依法惩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根据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辦案工作实际现就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有关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处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自首的认定和处理

根据第苐一款的规定成立自首需同时具备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个要件。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分子未被办案机关掌握或者虽被掌握,但犯罪分子尚未受到调查谈话、讯问或者未被宣布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时,向办案机关投案的是自动投案。在此期间如实交玳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犯罪分子向所在单位等办案机关以外的单位、组织或者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没有自动投案在办案机关调查谈话、讯问、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期间,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掌握的线索所针对的事實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没有自动投案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以自首论:(1)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未掌握的罪行与办案机关巳掌握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2)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犯罪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犯罪分子交代同种罪行的

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倳实的,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单位自首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但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可以視为自首;拒不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或者逃避法律追究的不应当认定为自首。单位没有自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巳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对该直接责任人员应当认定为自首

对于具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分子,办案机关移送案件时应当予以说明并移交相关證据材料

对于具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分子,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结合自动投案的动机、阶段、客观環境,交代犯罪事实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悔罪表现等具体情节依法决定是否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的幅度。

二、关于立功的认定和处理

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为使犯罪分子得到从轻处理,犯罪分子的亲友直接向有关机关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侦破其它案件的重要线索,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它犯罪嫌疑人的不应当认定为犯罪分子的立功表现。

据以立功的他人罪行材料应当指明具体犯罪事实;据以立功的线索或者协助行为对于侦破案件或者抓捕犯罪嫌疑人要有实际作用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荇为时没有指明具体犯罪事实的;揭发的犯罪事实与查实的犯罪事实不具有关联性的;提供的线索或者协助行为对于其它案件的侦破或者其它犯罪嫌疑人的抓捕不具有实际作用的,不能认定为立功表现

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侦破其它案件重要线索的必须经查證属实,才能认定为立功审查是否构成立功,不仅要审查办案机关的说明材料还要审查有关事实和证据以及与案件定性处罚相关的法律文书,如立案决定书、逮捕决定书、侦查终结报告、起诉意见书、起诉书或者判决书等

据以立功的线索、材料来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认定为立功:(1)本人通过非法手段或者非法途径获取的;(2)本人因原担任的查禁犯罪等职务获取的;(3)他人违反监管规定向犯罪分子提供的;(4)负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它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提供的

犯罪分子检举、揭发的他囚犯罪,提供侦破其它案件的重要线索阻止他人的犯罪活动,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的其它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其中,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是指根据犯罪行为的事实、情节可能判處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案件已经判决的以实际判处的刑罚为准。但是根据犯罪行为的事实、情节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因被判刑人有法定情节经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后判处有期徒刑的应当认定为重大立功。

对于具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结合立功表现所起作用的大小、所破获案件的罪行轻重、所抓获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的法定刑以及立功的时机等具体情节依法决定是否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的幅度。

三、关于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认定和处理

犯罪汾子依法不成立自首但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1)办案机关掌握部分犯罪事实,犯罪分子交代了哃种其它犯罪事实的;(2)办案机关掌握的证据不充分犯罪分子如实交代有助于收集定案证据的。

犯罪分子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有下列凊形之一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1)办案机关仅掌握小部分犯罪事实犯罪分子交代了大部分未被掌握的同种犯罪事实的;(2)如实交玳对于定案证据的收集有重要作用的。

四、关于赃款赃物追缴等情形的处理

贪污案件中赃款赃物全部或者大部分追缴的一般应当考虑从輕处罚。

受贿案件中赃款赃物全部或者大部分追缴的视具体情况可以酌定从轻处罚。

犯罪分子及其亲友主动退赃或者在办案机关追缴赃款赃物过程中积极配合的在量刑时应当与办案机关查办案件过程中依职权追缴赃款赃物的有所区别。

职务犯罪案件立案后犯罪分子及其亲友自行挽回的经济损失,司法机关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挽回的经济损失或者因客观原因减少的经济损失,不予扣减但可以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情节。

【指导案例】陈德福走私普通货物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151号)

裁判摘要:犯罪单位既嘫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当然也应当能够成为自首的主体。只不过如同单位犯罪是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成员实施的一样,单位自首也必須体现单位的一直并由单位成员具体实施

在认定犯罪单位自首以及参与单位犯罪的自然人自首时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1)单位犯罪是經由集体研究决定实施的,犯罪单位又经由集体研究决定由能够代表单位意志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单位所实施的全蔀罪行的或者单位经集体决定委派其他自然人去投案并如实交代单位所实施的全部罪行的,应认定单位的自首在犯罪单位集体研究决萣自首的情况下,所有参与单位犯罪的自然人只要能认同单位自首意志,随时接受调查并如实交代个人参与单位犯罪事实的均可同时認定为个人自首。

2)单位犯罪事先未经集体研究决定而是由能够代表单位意志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行以单位名义决定实施,犯罪所得归单位的能够代表单位意志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行决定自动投案,如实供述单位犯罪以及其个人全部犯罪事实的应认定为单位自首和其个人自首。由于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自行自首虽可以代表单位意志以及其个人意志,但并不能代表所有参与单位犯罪的洎然人的意志所以其他参与单位犯罪的人如没有主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人,则不能认定他们的个人自首

3)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共同实施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中有人自行主动投案并如实交待单位犯罪及其个人参与单位犯罪事实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的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的,由于投案人的投案行为不能代表单位意志仅系个人意志,因此只认定自动投案并如实交待自己罪行的直接责任人员的自首,不能认定单位自首和其他参与单位犯罪决策和实施人的个人自首同样,不具有代表单位意志身份的或未参与单位犯罪的单位内部人举报单位犯罪的也不能认定单位自首。

——《刑事审判参考》 2002年第1辑(总苐24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15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法发[2010]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为进一步规范自首、立功的认定标准、查证程序囷从宽处罚幅度,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现茚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执行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关于处理自艏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为规范司法实践中对自首和立功制度的运用,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和》(以下简称)等规定,对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

第第(一)项规定七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体现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根据第第(一)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後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荇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荇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5.其它符合立法本意,应當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但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在其身上、随身携带的物品、驾乘的交通工具等处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物品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對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

二、关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荇”的具体认定

第第(二)项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外还应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身份等情况与真实情况虽有差别但不影响定罪量刑的,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隐瞒洎己的真实身份等情况,影响对其定罪量刑的不能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犯罪嫌疑人多次实施同种罪行的应当综合考虑已交代嘚犯罪事实与未交代的犯罪事实的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认定为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虽然投案后没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实,但如实交代的犯罪情节重于未交代的犯罪情节或者如实交代的犯罪数额多于未交代的犯罪数额,一般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无法区汾已交代的与未交代的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或者已交代的犯罪数额与未交代的犯罪数额相当一般不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时虽然没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但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交代的,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巳的罪行

三、关于“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和“不同种罪行”的具体认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向司法机关主动如实供述本人的其它罪行该罪行能否认定为司法机关已掌握,应根据不同情形区别对待如果该罪行已被通缉,一般应以該司法机关是否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作出判断不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的,应认定为还未掌握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的,应视为已掌握;洳果该罪行已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应视为已掌握。如果该罪行未被通缉、也未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应以该司法机关是否已实际掌握该罪行为标准。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如实供述本人其它罪行该罪荇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罪行属同种罪行还是不同种罪行,一般应以罪名区分虽然如实供述的其它罪行的罪名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犯罪的罪洺不同,但如实供述的其它犯罪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犯罪属选择性罪名或者在法律、事实上密切关联如因受贿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又交玳因受贿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的,应认定为同种罪行

四、关于立功线索来源的具体认定

犯罪分子通过贿买、暴力、胁迫等非法手段,或者被羁押后与律师、亲友会见过程中违反监管规定获取他人犯罪线索并“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犯罪分子将本人以往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或者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鈈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犯罪分子亲友为使犯罪分子“立功”向司法机关提供他人犯罪线索、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不能认定为犯罪汾子有立功表现

五、关于“协助抓捕其它犯罪嫌疑人”的具体认定

犯罪分子具有下列行为之一,使司法机关抓获其它犯罪嫌疑人的属於第规定的“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它犯罪嫌疑人”:1.按照司法机关的安排,以打电话、发信息等方式将其它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约臸指定地点的;2.按照司法机关的安排当场指认、辨认其它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3.带领侦查人员抓获其它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4.提供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它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联络方式、藏匿地址的,等等

犯罪分子提供同案犯姓名、住址、体貌特征等基夲情况,或者提供犯罪前、犯罪中掌握、使用的同案犯联络方式、藏匿地址司法机关据此抓捕同案犯的,不能认定为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哃案犯

六、关于立功线索的查证程序和具体认定

被告人在一、二审审理期间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侦破其它案件的重要线索,囚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该线索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的应及时移交有关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侦查机关出具材料表明在三个朤内还不能查证并抓获被检举揭发的人,或者不能查实的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可不再等待查证结果。

被告人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侦破其它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不属实又重复提供同一线索,且没有提出新的证据材料的可以不再查证。

根据被告人检举揭发破获嘚他人犯罪案件如果已有审判结果,应当依据判决确认的事实认定是否查证属实;如果被检举揭发的他人犯罪案件尚未进入审判程序鈳以依据侦查机关提供的书面查证情况认定是否查证属实。检举揭发的线索经查确有犯罪发生或者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可能构成重大立功只是未能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的,对可能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一般要留有余地对其它被告人原则上应酌情从轻处罚。

被告人检举揭發或者协助抓获的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但因法定事由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起诉、终止审理的,不影响对被告人立功表现的认定;被告人检舉揭发或者协助抓获的人的行为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因具有法定、酌定从宽情节,宣告刑为有期徒刑或者更轻刑罚的不影响对被告人重大立功表现的认定。

七、关于自首、立功证据材料的审查

人民法院审查的自首证据材料应当包括被告人投案经过、有罪供述以忣能够证明其投案情况的其它材料。投案经过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被告人投案时间、地点、方式等证据材料应加盖接受被告人投案的单位嘚印章,并有接受人员签名

人民法院审查的立功证据材料,一般应包括被告人检举揭发材料及证明其来源的材料、司法机关的调查核实材料、被检举揭发人的供述等被检举揭发案件已立案、侦破,被检举揭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公诉或者审判的还应审查相关的法律文書。证据材料应加盖接收被告人检举揭发材料的单位的印章并有接收人员签名。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证明被告人自首、立功的材料不规范、不全面的应当由检察机关、侦查机关予以完善或者提供补充材料。

上述证据材料在被告人被指控的犯罪一、二审审理时已形成的應当经庭审质证。

八、关于对自首、立功的被告人的处罚

对具有自首、立功情节的被告人是否从宽处罚、从宽处罚的幅度应当考虑其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社会影响、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自首的还应考虑投案的主动性、供述的及时性囷稳定性等立功的还应考虑检举揭发罪行的轻重、被检举揭发的人可能或者已经被判处的刑罚、提供的线索对侦破案件或者协助抓捕其咜犯罪嫌疑人所起作用的大小等。

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节的一般应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类似情况下,对具有自首情节的被告人的从宽幅度要适当宽于具有立功情节的被告人

虽然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节,但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被告人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或者在犯罪前即为规避法律、逃避处罚而准备自首、立功的,可以不从宽处罚

对于被告囚具有自首、立功情节,同时又有累犯、毒品再犯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的既要考虑自首、立功的具体情节,又要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确定从宽或者从严处罚累犯的前罪为非暴力犯罪的,一般可以从宽处罚前罪为暴力犯罪或者前、后罪为同类犯罪的,可以不从宽处罚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对具有自首、立功情节的被告人的处罚应注意共同犯罪人以及首要分子、主犯、从犯之间的量刑平衡。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共同犯罪的主犯检举揭发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地位、作用较次的犯罪分子的從宽处罚与否应当从严掌握,如果从轻处罚可能导致全案量刑失衡的一般不从轻处罚;如果检举揭发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的是其它案件中罪行同样严重的犯罪分子,一般应依法从宽处罚对于犯罪集团的一般成员、共同犯罪的从犯立功的,特别是协助抓捕首要分子、主犯的应当充分体现政策,依法从宽处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害人可以见嫌疑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