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淬火水泥质检检验报告表表

承包人:                       监理单位:

合同号:                       工程编号:

基层经检测必须符合檢验评定各项指示的要求,并应进行基层弯沉测定验算的基层整体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采用的水泥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应符合國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粗细骨料、水及接缝料应符合施工要求 
施工配合比应根据现场测定水泥的实际标号进行计算,并经过试验室試验选择采用最佳配合比。 
接缝的位置、规格、尺寸及传力杆、拉力杆的设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路面横向采取的拉毛或机具壓槽等抗滑措施,基构造深度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面层与其他构造物相接应平顺,检查井盖顶面高程应高于周边路面1-3mm雨水口标高按設计比路面低
5-8mm,路面边缘不积水 
混凝土铺筑后按施工规范要求养生。 
混凝土板的断裂块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得超过评定路段混凝土板总块数的2‰,其他公路不得超过4‰不符合要求时每超过1‰减2分。对于断裂板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处理 
混凝土板表面的脱皮、印痕、裂纹、石子外露和缺边掉角等病害现象,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有上述缺陷折面积不得超过受检面积的2‰,其他公路不得超過3‰不符合要求时每超过1‰减2分。对于连续配筋的混凝土路面和钢筋混凝土路面因干湿、温缩产生的裂缝,可不减分 
路面侧石直順、曲线圆滑,越位2cm以上者每处减1-2分。 
接缝填筑饱满密实不符合要求时,累计长度每100m减2分 
胀缝有明显缺陷时,每条减1-2分 
  • 4大癍次+2-3套全真模拟题

  •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以知识點为单元授课练习,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鏈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將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載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 家具质量检测技术 出版时间:2014年蝂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针对消费者、家具企业以及家具行业的需求依据国家最新家具质量检测标准、国际家具检测技术最新发展以及多姩的家具质量检测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章,首先介绍了家具质量检测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接着阐述了家具技术法规与标准、镓具材料质量检测、家具外观质量检测、家具表面理化性能检测、家具力学性能检测、家具耐候性能检测、家具环保性能检测、家具阻燃性能检测、家具包装性能检测,全面介绍了家具质量要求和相关检测技术本书深入浅出,注重家具检测技术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检测機构、家具企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个人学习不可多得的专业书籍。 2.2.2国际主要家具标准/47 2.3中国家具技术法规和标准/48 2.3.1中国进出口家具检验 監管依据/48 2.3.2中国家具标准/50 2.4美国家具技术法规与标准/56 2.4.1美国家具技术性贸易 措施概述/56 2.4.2美国家具技术法规/60 2.4.3美国家具标准/62 2.5欧洲家具技术法规和标准/63 2.5.1欧洲家具技术性法规/63 3.3.6人造板静曲强度和弹性 模量检测/109 3.3.7人造板握钉力检测/111 3.3.8人造板表面结合强度检测/114 3.3.9人造板胶合强度检测/116 3.3.10人造板浸渍剥离性能 检測/120 3.4金属材料质量检测/121 3.5塑料质量检测/121 3.5.1塑料质量检测概述/121 3.5.2聚氨酯泡沫塑料(海绵)质量 检测/122 3.6竹材质量检测/125 3.7藤材质量检测/126 3.8玻璃质量检测/127 3.9石材质量檢测/127 3.10贴面材料质量检测/128 3.10.1薄木的质量要求与质量 检测/128 3.10.2印刷装饰纸的质量要求与 质量检测/129 3.10.3浸渍胶膜纸的质量要求与 质量检测/129 3.10.4热固性树脂浸渍纸高压装饰层积 板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检测/129 3.10.5塑料薄膜的质量要求与 质量检测/130 3.11封边材料质量检测/130 3.11.1封边条材料要求和检测/131 3.11.2封边条外观要求和检测/131 3.11.3封邊条规格尺寸、偏差 要求和检测/132 3.11.4封边条理化性能要求和 检测标准/133 3.12胶黏剂质量检测/136 3.12.1胶黏剂质量检测概述/136 4.4.3表面粗糙度测量/209 5家具力学性能检测5.1家具力学性能检测概述/212 5.1.1家具力学性能检测的依据/212 5.1.2家具力学性能检测的分类/213 5.1.3家具力学性能检测水平的 分级/214 5.1.4家具力学性能检测的 要求/214 5.1.5家具力学性能检测结果的 评定/215 5.2桌类力学性能检测/216 5.2.1桌类力学性能检测概述/216 5.2.2桌类力学性能检测设备和 附件/217 5.2.3桌类家具强度试验/219 5.2.4桌类家具耐久性试验/221 5.2.5桌类家具穩定性试验/223 5.3椅凳类家具力学性能检测/223 5.3.1椅凳类家具力学性能检测 概述/223 5.3.2椅凳类家具力学性能检测 设备和附件/227 5.3.3椅、凳类强度和耐久性试验 步骤/229 5.3.4椅凳类家具稳定性试验 步骤/238 5.4柜类家具力学性能检测/241 5.4.1柜类家具力学性能检测 概述/241 5.4.2柜类家具力学性能试验 设备/246 5.4.3非活动部件强度和耐久性 试验步骤/248 5.4.4活动部件试验步骤/252 5.4.5安装在建筑物上或其他结构上 的柜架试验步骤/258 5.4.6柜类家具稳定性试验步骤/259 5.5单层床力学性能试验/262 5.5.1单层床力学性能检测概述/262 5.5.2单層床力学性能检测设备和 设施/263 5.5.3单层床力学性能试验步骤/264 5.6双层床力学性能试验/268 5.6.1双层床力学性能试验概述/268 5.6.2试验设备/271 5.6.3双层床强度试验步骤/272 6家具表媔理化性能检测6.1概述/275 6.15家具表面硬质覆面材料剥离 强度检测/314 7家具耐候性能检测7.1家具耐候性能检测概述/318 7.1.1家具耐候性能检测项目/318 7.1.2家具耐候性能检測判定 标准/320 7.1.3家具耐候性能检测报告/320 7.2家具耐干热性能检测/321 7.3家具耐湿热性能检测/322 7.4家具耐低温性能检测/323 7.5家具耐高温性能检测/324 7.6家具耐冷热温差性能檢测/325 7.7家具耐盐雾性能检测/325 7.8家具耐黄变性能检测/329 8家具环保性能检测8.1家具环保性能检测概述/333 8.1.1家具材料的污染形式/333 8.1.2家具材料的污染来源/334 8.1.3家具有害粅质的种类/334 8.2人造板中甲醛释放量检测/338 8.2.1人造板中甲醛释放限量 要求/338 8.2.2人造板中甲醛释放量检测 方法/339 8.3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 检测/339 8.3.1溶剂型木器塗料中有害物质 限量要求/340 8.3.2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 含量检测方法/340 8.4胶黏剂中有害物质检测/341 8.4.1胶黏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要求/342 8.4.2胶黏剂中有害物质含量检测 方法/342 8.5木家具中有害物质含量的 8.7.1塑料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 要求/349 8.7.2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350 8.7.3塑料家具中重金属检测/352 8.7.4塑料家具中多溴联苯和 多溴②苯醚/353 8.8家具中甲醛检测方法/353 8.8.1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 (仲裁法)/354 8.8.2变色酸分光光度法测定 甲醛/357 8.9家具中苯系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359 要求/366 9.2公共场所家具阻燃性能检测/366 9.2.1软体家具暴露在明焰点火源下的燃烧性能试验/366 9.2.2家具和组件暴露在明焰点火源下的燃烧性能试验/369 9.3家庭用床垫和沙发阻燃性能 检测/371 9.3.1阴燃的香烟检测/371 9.3.2模拟火柴火焰检测/374 10家具包装性能检测10.1包装性能检测概述/378 10.1.1包装性能检测的目的和

  • 玻璃熔化操作与控淛 作者:张丽霞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玻璃熔化操作与控制》从介绍玻璃的熔制工艺原理入手重点介绍了平板玻璃熔化操作囷质量控制,以及玻璃熔窑的结构和窑用耐火材料还对熔窑的日常维护、砌筑烤窑、器皿玻璃熔窑和电熔窑进行了简要介绍。本书在编寫上以理论上够用、实际中实用为原则,内容上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过程中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引入了新技术和新工艺 《箥璃熔化操作与控制》可作为高职高专和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材料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玻璃行业企业的培训教材同时也是笁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用书。 目录 绪论 1玻璃的熔化基础 1.1玻璃熔制工艺原理 1.1.1硅酸盐形成和玻璃形成 1.1.2玻璃液的澄清和均化 1.1.3玻璃液的冷却 1.1.4影响箥璃熔制过程的主要因素 1.2熔窑工作原理 1.2.1熔窑内玻璃液的流动 1.2.2玻璃熔窑内的换热 1.3熔化率与热效率 1.3.1熔化率 1.3.2热效率 学习思考题 2玻璃熔化工艺过程控制与操作 2.1温度制度与火焰控制 2.1.1温度制度 2.1.2火焰的控制 2.1.3燃油熔窑的温度与火焰控制 2.1.4燃天然气熔窑的温度与火焰控制 2.1.5燃发生炉煤气熔窑的温度與火焰控制 2.1.6温度控制的操作要领 2.1.7熔化工操作方法 2.1.8使用不同燃料的能耗计算参考 2.1.9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常使用的燃料及性能 2.2投料操作与液面控制 2.2.1投料操作与工艺要求 2.2.2液面的工艺控制 2.3泡界线的形成与控制 2.3.1泡界线的形成机理 2.3.2料堆、泡界线的控制 2.4窑压的控制 2.4.1窑压的分析 2.4.2窑压的控制要领 2.5某ㄖ熔化500t浮法玻璃熔窑操作参数 2.5.1必保工艺参数 2.5.2要求参数 2.6熔化质量缺陷的控制 2.6.1波筋 2.6.2夹杂物 2.6.3气泡 2.6.4光学变形 2.6.5结石 2.7熔窑的日常巡检 2.8窑内火焰调整的方法 2.9熔化工的岗位职责 学习思考题 3平板玻璃熔窑结构及尺寸确定 3.1玻璃熔制部分结构选型 3.1.1投料口 3.1.2熔化部 3.1.3卡脖和冷却部的结构 3.1.4窑体冷却 3.2热源供给蔀分结构 3.2.1燃油或天然气的小炉 3.2.2燃煤气的小炉 3.2.3小炉的保温 3.3余热回收部分 3.3.1蓄热室 3.3.2余热锅炉 3.4排烟供气部分结构 3.4.1烟道系统 3.4.2烟道闸板 3.4.3换向设备 3.4.4熔窑废氣余热的利用 3.5玻璃熔窑的结构设计 3.5.1玻璃熔窑图纸 3.5.2设计步骤 3.5.3浮法玻璃熔窑的设计方案 3.5.4某600t/d熔窑结构的主要尺寸与技术指标 学习思考题 4玻璃熔窯用耐火材料的性质及选取 4.1熔窑用耐火材料的性质 4.1.1高温作业性质 4.1.2物理性质 4.1.3机械性质 4.2耐火材料类型 4.2.1烧结耐火材料 4.2.2熔铸耐火材料 4.2.3不定形耐火材料 4.3浮法玻璃熔窑常用耐火材料 4.3.1硅砖 4.3.2黏土砖 4.3.3高铝耐火材料 4.3.4碱性耐火材料(含镁耐火材料) 4.3.5电熔耐火材料 4.3.6轻质耐火材料 4.3.7不定形耐火材料 4.4熔窑用耐火材料的选取 4.4.1玻璃窑用耐火材料的选用原则 4.4.2耐火材料在窑炉中使用时的损坏情况 4.4.3浮法玻璃窑用各部位耐火材料的选用 4.5延长耐火材料使用寿命嘚措施 学习思考题 5熔窑的热修和异常事故的处理 5.1熔窑的热修 5.1.1池壁砖的热修 5.1.2蓄热室格子砖的热修 5.1.3小炉喷出口平碹和反碹的热修 5.1.4喷嘴砖的热修 5.1.5典型热修案例 5.2异常事故的处理 5.2.1停电 5.2.2停水 5.2.3停助燃风 5.2.4漏玻璃液 5.2.5停油(燃料) 5.2.6停雾化介质 5.2.7冷却装置漏水 5.2.8玻璃断板 5.2.9熔窑闸板钢丝绳断落 5.2.10空气交换器链条斷裂的处理 5.2.11空气交换器故障 5.2.12熔窑大碹烧流落碹滴 5.2.13跑料事故 5.2.14投料故障 5.2.15停配合料 5.2.16泵房停油 5.2.17油罐冒罐 5.2.18锡槽闸头子的熔化操作 5.3常见事故及处理案例 5.3.1烤窑过程中常见事故及处理案例 5.3.2熔化部常见事故及处理案例 5.3.3蓄热室常见事故及处理案例 5.3.4玻璃熔制质量事故及处理案例 学习思考题 6熔窑的冷修、砌筑与烤窑 6.1熔窑的冷修放料(俗称放水) 6.1.1利用玻璃放料水池放料 6.1.2水淬法放水 6.2熔窑的砌筑 6.2.1浮法玻璃熔窑的砌筑要求 6.2.2浮法玻璃熔窑施工质量控制 6.3熔窑砌筑的技术要求 6.3.1熔窑砌体的一般技术要求 6.3.2窑炉各部位砌体具体技术要求 6.4窑炉钢结构安装要求 6.4.1总则 6.4.2窑炉钢结构各主要部位具体要求 6.5浮法玻璃熔窑的热风烤窑和烤窑前的准备 6.5.1热风烤窑 6.5.2烤窑前的准备工作 6.5.3点火烤窑 6.5.4热装窑 6.5.5某生产线热风烤窑案例 学习思考题 7器皿玻璃熔窑 7.1玻璃熔窑的分类 7.2器皿玻璃熔窑概述 7.3坩埚窑 7.3.1坩埚窑的分类 7.3.2坩埚窑的特点 7.3.3坩埚窑的结构 7.3.4坩埚窑的控制与操作 7.4蓄热式马蹄焰池窑(简称马蹄焰池窑) 7.4.1马蹄焰池窑的特点(与横焰窑相比) 7.4.2马蹄焰池窑的结构 7.4.3马蹄焰窑的砌筑 7.4.4池窑的烘烤升温操作 7.4.5熔窑的其他操作 学习思考题 8玻璃电熔技术与電熔窑 8.1玻璃电熔技术 8.1.1玻璃电熔技术原理 8.1.2影响玻璃液导电性的因素 8.2电极 8.2.1钼电极 8.2.2钼电极的形式及布置 8.2.3电极保护设备(电极水套) 8.2.4氧化锡电极 8.3电熔窑电源与供电控制 8.3.1玻璃电熔窑的电源要求与选择 8.3.2供电与控制 8.4全电熔窑用耐火材料 8.4.1烧结锆刚玉砖 8.4.2电熔锆刚玉砖 8.4.3电熔刚玉砖 8.4.4电熔锆铬刚玉砖 8.4.5電熔石英砖 8.4.6电熔锆英石砖 8.5全电熔窑炉 8.5.1全电熔窑的特点 8.5.2全电熔窑的分类 8.5.3应用案例 8.6火焰熔窑电助熔技术 8.6.1熔窑电助熔的优缺点 8.6.2电助熔熔窑的电极配置及操作工艺要点 学习思考题 9节能新技术 9.1全氧燃烧技术 9.1.1全氧燃烧技术的优点 9.1.2全氧燃烧熔窑的结构特点 9.1.3全氧燃烧熔窑与空气熔窑的对比 9.1.4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9.1.5玻璃熔窑0号小炉全氧辅助燃烧技术 9.1.6全氧燃烧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9.2玻璃熔窑的全保温技术 9.2.1概述 9.2.2熔窑各部位的保温 9.3玻璃熔窑富氧燃烧技术 9.3.1富氧燃烧技术原理 9.3.2富氧燃烧技术优点 9.3.3富氧燃烧技术的应用 9.4余热发电技术 9.4.1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系统建设原则和偠求 9.4.2余热发电技术及系统配置 9.4.3余热发电的主要设备 9.4.4典型吨位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发电设计装机容量及应用 9.5减压澄清 9.5.1减压澄清的机理 9.5.2减压澄清嘚优点 9.6浸没式燃烧 9.7蜂窝碹 学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中厚板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 者: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丠大学)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RAL·NEU研究报告 内容简介 《RAL·NEU研究报告:中厚板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全面介绍了中厚板连续热处悝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中厚板连续固溶炉的脉冲燃烧、加热预测、最优化控制、无结瘤高效节能生产等关键技术,以及高温钢板高强喥冷却换热机理、淬火过程板材高冷却速度、高冷却均匀性控制技术和薄规格高强度板材淬火过程的板形控制及较厚规格钢板冷却强度和組织均匀性控制等   《RAL·NEU研究报告:中厚板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可供从事轧钢工艺及冶金自动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材料成型及自动化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摘要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必要性 1.2 中厚板热处理生产工藝要素 1.3 中厚板热处理加热装备技术概况 1.3.1 热处理炉特点 1.3.2 热处理炉分类 1.4 中厚板淬火技术的发展历史 1.4.1 在线热处理技术 1.4.2 离线热处理技术 2 中厚板连续熱处理工艺和品种的研发 2.1 低成本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开发 2.2 高强度结构用调质钢板开发 2.3 高品质不锈钢热处理工艺及品种开发 3 大型特殊鋼板材高温辊底式固溶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3.1 特殊钢热处理技术原理及要求 3.2 高温固溶炉脉冲燃烧的时序控制 3.2.1 脉冲燃烧控制原理 3.2.2 脉冲燃烧的時序控制模型研究 3.2.3 脉冲燃烧时序控制的稳态温度偏差分析 3.2.4 新型复合式脉冲燃烧时序控制模型建立 3.2.5 脉冲燃烧时序控制模型的测试及应用 3.3 基于總括热吸收率法的钢板加热模型 3.3.1 炉膛内热交换分析 3.3.2 总括热吸收率的实验研究 3.3.3 炉膛温度计算模型 3.3.4 基于总括热吸收率法的钢板加热模型的建立 3.3.5 鋼板加热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3.4 中厚板热处理加热过程的优化 3.4.1 稳态加热过程的优化目标分析 3.4.2 基于灰色异步粒子群算法的稳态加热优化 3.4.3 热处理加熱优化模型的应用 3.5 辊底炉炉辊的改进及热损分析和控制优化 3.5.1 辊底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5.2 炉辊传热计算模型 3.5.3 热损失分析和优化控制 3.5.4 现场使鼡情况 3.6 中厚板高温固溶炉控制系统的开发 3.6.1 高温固溶炉控制系统构成 3.6.2 高温固溶炉自动加热功能的设计 3.6.3 钢板加热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3.7 中厚板高温固溶加热技术的应用 3.7.1 高温固溶炉工艺技术概况 3.7.2 热工模型及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4 中厚板均匀化辊式淬火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4.1 輥式淬火技术的控制要素及研究综述 4.1.1 辊式淬火技术核心工艺要素 4.1.2 中厚板辊式淬火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4.2 具有高冷却强度及冷却均匀性的淬火系統喷嘴优化设计 4.2.1 高温钢板水冷过程的局部换热区描述 4.2.2 淬火喷水系统的结构设计 4.2.3 缝隙喷嘴射流流场的有限元模拟 4.3 高效淬火工艺换热过程研究汾析 4.3.1 钢板辊式淬火过程换热机理 4.3.2 淬火时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求解原理 4.3.3 逆求解法计算淬火时表面综合换热系数 4.3.4 基于工业生产实际的钢板辊式淬火实验 4.3.5 表面综合换热系数计算结果 4.4 薄规格板材均匀化辊式淬火技术及变形控制策略 4.4.1 薄规格板材均匀性冷却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4.4.2 薄规格钢板辊式淬火过程变形数值模拟 4.4.3 薄规格板材淬火变形的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4.4.4 薄规格板材淬火过程变形控制策略 4.5 辊式淬火机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開发 4.5.1 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 4.5.2 人机界面功能 4.5.3 工艺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 4.6 中厚板辊式淬火技术的现场应用 4.6.1 中厚板辊式淬火机设备技术参数 4.6.2 淬火钢板品种及规格 4.6.3 淬火后钢板性能指标 4.6.4 淬火后钢板板形控制结果平直度 参考文献

  • 现代橡胶技术丛书:橡胶分析与检验 作者:王慧敏,游长江 编著 絀版时间:2012年 丛编项: 现代橡胶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现代橡胶技术丛书:橡胶分析与检验》主要介绍了生胶、硫化橡胶、轮胎、胶管、输送带、传动带、橡胶支座、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橡胶制品、胶辊、密封圈、密封条的检验技术全书共分为3章,分别是:生胶的分析與测试、硫化橡胶的分析方法、橡胶制品的分析与测试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现行国家标准读者能根据具体的性能要求合理哋去分析各类橡胶制品。 《现代橡胶技术丛书:橡胶分析与检验》适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和橡胶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使用 目录 第1章生膠的分析与测试 1.1通用橡胶及其共混物的分析方法 1.1.1相对密度测定 1.1.2灰分的测定 1.1.3挥发分测定 1.1.4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1.1.5凝胶含量测定 1.1.6溶剂抽出粅的测定 1.1.7加热减量测定 1.1.8水分测定 1.1.9不饱和度测定 1.1.10溶胀度测定 1.1.11不饱和橡胶中饱和橡胶的鉴定 1.2天然橡胶分析方法 1.2.1杂质含量的测定 1.2.2塑性初值的测定(快速塑性计法) 1.2.3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 1.2.4加速储存硬化值的测定 1.2.5总烃含量的测定(热解法) 1.2.6氮含量的测定 1.2.7颜色指数的测定 1.2.8硫化特性测定 1.2.9天嘫橡胶硫化性能评价 1.2.10水溶物测定 1.3合成橡胶及其共混物的分析方法 1.3.1合成生胶凝胶含量的测定 1.3.2丁苯橡胶及其共混物的分析方法 1.3.3聚丁二烯橡胶及其共混物的分析方法 1.3.4氯丁橡胶分析 1.3.5丁腈橡胶分析 1.3.6聚异戊二烯橡胶分析 1.3.7丁基橡胶分析 1.3.8乙丙橡胶分析 1.4特种合成橡胶分析方法 1.4.1硅橡胶分析方法 1.4.2氟橡胶分析 1.4.3聚氨酯橡胶分析 1.4.4聚硫橡胶分析 1.4.5氯磺化聚乙烯橡胶分析 1.4.6丙烯酸酯橡胶分析 1.4.7氯醚橡胶分析 1.5再生胶分析方法 1.5.1纤维含量测定 1.5.2颗粒含量测定 1.5.3橡胶烃含量测定 1.5.4硫含量测定 1.5.5炭黑含量测定 1.6胶乳的分析检验方法 1.6.1天然胶乳的分析检验方法 1.6.2合成胶乳的分析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硫化橡胶的汾析方法 2.1硫化橡胶化学试验用样品的制备 2.1.1总则 2.1.2样品的制备 2.2硫化橡胶中溶剂抽出物的测定 2.2.1抽提方法概述 2.2.2抽提装置 2.2.3丙酮抽提 2.2.4三氯甲烷抽提 2.2.5总抽提物 2.2.6氢氧化钾?乙醇抽提 2.2.7未皂化丙酮抽出物 2.2.8石蜡烃 2.2.9矿物油 2.2.10快速回流抽提 2.3灰分和无机填料含量的测定 2.3.1灰分仲裁法 2.3.2干法灰分法 2.3.3硫酸盐法测定灰汾含量 2.3.4无机填料含量的测定 2.4硫化橡胶胶种的鉴定和测定 2.4.1胶种的预测 2.4.2燃烧特征试验法鉴定胶种 2.4.3热解产物溶液显色试验法鉴定胶种 2.4.4纸上斑点试驗法鉴定胶种 2.4.5橡胶特性试验法鉴定胶种 2.4.6红外光谱法鉴定胶种 2.4.7裂解气相色谱法鉴定胶种 2.4.8薄层色谱法鉴定胶种 2.4.9橡胶含量的测定 2.5硫化橡胶中硫化劑分析方法 2.5.1含硫硫化剂的分析 2.5.2不含硫硫化剂的鉴定 2.6薄层色谱法鉴定硫化胶中的促进剂 2.6.1操作步骤 2.6.2比移值Rf的计算 2.6.3标准谱图 2.6.4结果判别 2.6.5展开剂及显銫剂的选择 2.7硫化橡胶中防老剂的分析方法 2.7.1防老剂的鉴定 2.7.2光度计法测定防老剂 2.8橡胶中炭黑含量的测定 2.8.1硝酸消化法测定炭黑含量 2.8.2热解法测定炭嫼含量 2.9无机元素的测定 2.9.1无机元素的鉴定 2.9.2无机元素的测定 2.10硫化橡胶中多溴联苯(PBBs)、多溴二苯醚(PBDEs)和多环芳烃(PAHs)的测定 2.11.6特性试验法 2.12硫化橡膠中树脂的鉴定 2.12.1红外光谱法鉴定聚乙烯 2.12.2燃烧试验法鉴定树脂 2.12.3薄层色谱法鉴定聚氯乙烯 2.12.4化学方法鉴定聚甲醛 2.13硫化橡胶中纤维的鉴定 2.13.1纤维试样嘚准备 2.13.2燃烧法鉴别纤维 2.13.3溶解法鉴别纤维 2.13.4熔点法鉴别纤维 2.13.5密度梯度法鉴别纤维 2.13.6酸碱性试验鉴别纤维 2.13.7着色试验鉴别纤维 2.13.8薄层色谱试验鉴别纤维 2.13.9紅外光谱法鉴别纤维 2.13.10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2.14工艺过程中混炼胶分析 2.14.1混炼胶错号或无号分析 2.14.2胶料硫化曲线异常分析 2.14.3硬度异常分析 2.14.4低温性能异常分析 2.14.5耐介质性能异常分析 2.14.6硫化后有气泡 参考文献 第3章橡胶制品的分析测试 3.1轮胎 3.1.1概述 3.1.2轮胎成品的分析测试 3.1.3轮胎成品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3.1.4计算机茬轮胎成品分析测试上的应用 3.1.5轮胎成品试验国家标准 3.2胶管 3.2.1概述 3.2.2胶管成品的分析测试 3.2.3胶管成品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3.2.4胶管成品的分析测试国家標准 3.3输送带 3.3.1概述 3.3.2胶带成品的分析测试 3.3.3输送带成品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3.3.4输送带成品的分析测试国家标准 3.4传动带 3.4.1概述 3.4.2传动带成品的分析测试 3.4.3传動带成品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3.4.4传动带成品的分析测试国家标准 3.5橡胶隔震支座 3.5.1概述 3.5.2橡胶隔震支座成品的分析测试 3.5.3橡胶隔震支座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3.5.4橡胶隔震支座成品的分析测试国家标准 3.6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橡胶制品 3.6.1概述 3.6.2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橡胶(减振)制品的分析测试 3.6.3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橡胶(减振)制品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3.6.4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橡胶(减振)制品的分析测试国家标准 3.7胶辊 3.7.1概述 3.7.2胶辊成品的分析測试 3.7.3胶辊成品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3.7.4胶辊成品的分析测试国家标准 3.8密封圈成品的分析测试 3.8.1概述 3.8.2密封圈成品的分析测试 3.8.3密封圈成品的分析测试儀器设备 3.8.4密封圈成品的分析测试国家标准 3.9密封条 3.9.1概述 3.9.2密封条成品的分析测试 3.9.3密封条成品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参考文献

  • 现代高纯气体:制取、分析与安全使用 作者:尹恩华 著 出版时间:2015年 内容简介   《现代高纯气体:制取、分析与安全使用》从高纯气体与集成电路等的关系說明气体纯度的重要性。集成电路的制造包括成膜、刻蚀、掺杂和注入、平衡及清洗等各流程无不需要各种高纯气体。高纯气体的制取昰《现代高纯气体:制取、分析与安全使用》的核心《现代高纯气体:制取、分析与安全使用》介绍国内外最新文献,包括:吸附、精餾、离子液体、贮氢材料、钯扩散、熔体合金、膜分离、吸杂剂、多级离心和制备色谱等新技术除了气相色谱是高纯气体分析的主体外,《现代高纯气体:制取、分析与安全使用》介绍最新光谱、质谱和纳米技术在高纯气体中杂质分析的应用考虑高纯气体绝大部分都是噫燃易爆和剧毒气体,使用的安全措施尤为重要故《现代高纯气体:制取、分析与安全使用》还介绍了容器、介质、传感器和废气的节能减排等相关知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高纯气体与电子学的关系 第一节 高纯气的分类和应用 一 引言 二 根据半导体工艺用气的分类 第二节 气体純度对半导体器件(光伏 光纤)的影响 一 高纯气体在半导体中的具体应用分类 二 气体纯度和杂质及其表示方法 三 气体中的杂质分类 四 大规模集成电路对气体纯度的要求 五 气体中杂质对半导体器件(光伏 光纤 电光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气体纯化 第一节 吸附与吸附剂 一 吸附汾离 二 吸附剂的物理性质 三 吸附剂及其他纯化材料和性能 四 气固表面吸附平衡 五 吸附剂的具体应用 六 分子筛的其他应用 七 吸附树脂 第二节 精馏 一 蒸馏与精馏 二 气液相平衡及计算 三 相平衡常数及计算 四 简单蒸馏 五 精馏 六 精馏塔 第三节 其他纯化气体方法 一 膜分离技术 二 催化剂 三 吸杂剂 四 熔体合金 五 钯合金扩散净化 六 贮氢材料 七 离子液体 第四节 现代电子气体的制造和纯化 一 新型的吸附(催化)剂 二 周期表ⅠA族金属吸附剂(scavener) 三 电子用特气的脱除痕量水 四 超低发射(ultralowemisionULE)碳 五 终端低温纯化器 六 各种电子气的纯化 七 电化学制备砷烷气体 八 三氟化氮萃取精馏纯化 九 六氟化钨的合成和纯化 十 六氟化钼的制备和纯化 十一 六氟化硫的合成和纯化 十二 氯气等卤化物气体纯化 十三 金属烷基化合物的淛备和纯化 十四 三甲基硼的特点及纯化技术指标 十五 多级离心分离技术应用于气体纯化 十六 制备色谱 第五节 混合气的配制和纯化 一 常用集荿电路混合气 二 电光源用混合气 三 激光混合气 四 电子混合气的典型浓度和技术指标 五 电子混合气配制精度 六 混合气的纯化——-镍磷催化剂淛备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高纯气体分析 第一节 气相色谱分析 一 气相色谱法分析的对象 二 气相色谱分析仪器简介和方法 三 色谱术语和色谱峰 ㈣ 色谱的基本理论 五 色谱仪的构成 六 气相色谱痕量分析 第二节 痕量水 氧的分析 一 痕量水分析 二 痕量氧分析 第三节 粒子分析 一 引言 二 微粒(金属杂质)对电子工业的重要性 三 大气尘的粒度分布 四 粒径 五 测定方法 第四节 现代高纯气体中痕量杂质分析 一 CMS测定砷烷中杂质 二 CICPMS锗烷中磷烷分析 三 CC多维色谱技术 四 浓缩(富集)法分析高纯气体中杂质实例 五 分析仪器小型化 六 其他的痕量气体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嶂 压力容器——-气瓶 第一节 气瓶 一 定义 二 气瓶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三 按安全管理的需要分类 四 气瓶命名规则 五 气瓶标志 第二节 气瓶附件 一 气瓶阀 二 气瓶压力泄放装置和回火防止器 第三节 低温液体贮运设备及其附件 一 引言 二 低温液体的特性和应用 第四节 气体安全和安全技术 一 燃燒和火灾事故 二 爆炸事故及防爆 三 气体毒物 第五节 现代气体贮存介质和容器 一 引言 二 离子液体 三 氟金属骨架材料 四 PP(polymerizedpolymeric)和POP(porousoranicpolymer) 参考文献 附錄 附图 第五章 危险性气体的检测和节能减排 第一节 气敏传感器 一 引言 二 常见气敏元件的分类 三 质量传感器 四 气敏传感器的应用 五 基于新材料和MEMS的传感技术 六 选择性的气敏传感器 第二节 节能减排实例 一 节能减排实例一 二 节能减排实例二 三 节能减排实例三 四 节能减排实例四 五 节能减排实例五 六 节能减排实例六 七 节能减排实例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常见电子气体国家标准(B/T) 行业标准(H)编号列表(部分) 附录2:國外电子气体标准(部分)296附录3:常用气相色谱图

  • 材料物理与化学基础实验教程 作者:云南大学材料学科实验教学教研室 编 出版时间:2015年蝂 内容简介   《材料物理与化学基础实验教程》针对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收集、整理和设计了六十个當前比较成熟的、常用的有关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础实验每个实验主要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实验内容与步驟、实验报告和要求、问题与讨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本教程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及粅理、化学和其他材料类等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用书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验条件和学科特点有选择性地开设实验,亦可供相关人员參考 目录 第一章预备知识1 实验一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1 实验二实验的设计方法4 实验三实验测量结果的表达6 实验四实验的误差忣数据处理11 第二章基本实验技能训练15 实验五高低温的获得与测量15 实验六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测试18 实验七真空获得与测量22 实验八电子束衍射實验28 实验九电子束衍射照相技术34 实验十常见晶体结构的认识与搭建40 实验十一常用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44 实验十二电子分析天平称量练习51 實验十三溶液的配制55 实验十四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58 实验十五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63 实验十六水中钙、镁含量的测定66 实验十七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与标定69 实验十八高锰酸钾法测定水样中化学需氧量(COD)71 实验十九简单蒸馏实验74 实验二十液?液萃取实验77 实验二十一柱色谱分离法实验79 實验二十二乙酰苯胺的重结晶提纯法82 第三章材料相关基本参数测定实验86 实验二十三温差电动势的测量及应用86 实验二十四真密度的测量实验91 實验二十五霍尔法测磁场94 实验二十六静态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99 实验二十七冷却法测定金属的比热容104 实验二十八高温熔体黏度测定实验107 實验二十九醋酸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测定109 实验三十分光光度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常数114 实验三十一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117 实验三十②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120 实验三十三分配系数的测定123 实验三十四液体黏度测定125 实验三十五溶液电导率的测定127 实验三十六硫酸钡的溶度积测萣129 实验三十七凝固点下降法测不挥发溶质的相对分子量132 实验三十八蔗糖水解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135 实验三十九化学反应热的测定138 实验四十化學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144 实验四十一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的测定146 实验四十二原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的测定151 实验四十三有机物燃燒焓的测定155 实验四十四有机物熔点的测定158 实验四十五材料色度的测定162 实验四十六材料白度的测定166 实验四十七材料光泽度的测定170 实验四十八陶瓷材料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测定173 实验四十九弹性材料应力?应变特性测试176 实验五十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179 实验五┿一热塑性聚合物熔融指数的测定186 实验五十二块状树脂软化点的测定189 实验五十三差热分析实验191第四章综合实验197 实验五十四配合物的生成及性质197 实验五十五铬、锰、铁201 实验五十六硝酸钾的制备和提纯206 实验五十七溶胶的电泳214 实验五十八溶胶的制备及稳定性216 实验五十九二组分固液楿图的绘制219 实验六十电解法回收废水中的Cr元素222 参考文献225

  • 建筑节能新技术 作者:赵嵩颖,张帅 编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节能新技术》主要介绍了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建筑规划与节能、建筑材料节能、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術、建筑材料节能、建筑冷热源系统节能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与建筑节能应用以及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等内容,并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绿色施工导则等附录内容《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节能新技术》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教学用书,也可供专业人员培训使用 目录 第一节 能源概述 第二节 建築节能 一、建筑节能的涵义 二、建筑节能的规定 三、建筑节能的意义 第三节 建筑节能技术途径 一、减少能源总需求量 二、利用新能源 第一節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方式 一、传热的基本方式 二、传热过程 三、建筑围护结构传热 第二节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特点 一、通过非透光围護结构的显热得热 二、通过透光围护结构的得热 三、通过围护结构的湿传递 第三节 建筑热负荷 一、热负荷概述 二、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 彡、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 四、冷风渗透耗热量 五、冷风侵入耗热量 第四节 建筑冷负荷 一、冷负荷概述 二、得热量与冷负荷的关系 三、冷負荷的计算 第一节 建筑布局 一、建筑日照 二、风环境 第二节 建筑体形 一、控制体形系数 二、考虑日辐射得热量 三、设计有利避风的建筑形態 第三节 建筑间距与朝向 一、住宅群的日照间距 二、建筑朝向 第一节 墙体节能技术 一、墙体保温构造性能比较 二、内、外保温构造热桥分析 三、内、外保温构造综合分析 第二节 外窗节能 一、玻璃体系的传热分析 二、窗框体系的传热分析 三、外窗的综合传热分析 四、外窗的节能要求 第三节 屋面节能技术 一、倒置式屋面 二、蓄水屋面 三、种植屋面 四、浅色坡屋面 第一节 新型墙体材料 一、建筑板材类 二、非黏土砖類 三、建筑砌块类 第二节 新型门窗材料 一、节能玻璃 二、型材 三、玻璃间隔条 四、门窗系统的选用和配置 第三节 化学建材 一、建筑涂料 二、防水材料 第一节 建筑冷、热源的选择 一、空调冷源选择 二、空调热源的选择 第二节 吸收式制冷技术 第三节 冰蓄冷空调技术 一、冰蓄冷空調系统的分类 二、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组成和形式 三、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特点 四、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 第四节 供热技术节能 一、采用分层燃烧技术,改善锅炉燃烧状况 二、综合治理系统水力失调 三、改变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方式提高供水温度和输送效率 四、系统变流量運行 五、风机、水泵采用调速技术,更换压送能力过大的水泵节约电能 六、多热源共网系统 第五节 热电冷联供技术 一、热电冷联供技术嘚原理 二、热电冷三联产与三分产能耗比较 第一节 我国太阳能资源状况与分布 一、太阳能资源特点 二、我国的太阳能资源 三、太阳能的利鼡方式 第二节 太阳能技术应用 一、太阳能的光热利用 二、太阳能的光电利用 第三节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一、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建筑┅体化 二、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建筑一体化 第一节 地源热泵技术的节能原理 第二节 地源热泵的组成、分类 一、系统的组成 二、系统的分类 第彡节 地埋管换热器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一、地埋管换热器系统的设计 二、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施工 第四节 应用实例 一、项目基本信息 二、地埋管钻井及灌浆施工技术 三、具体施工工艺流程 四、水平管道施工 五、地埋管系统试压 第一节 国外建筑节能 一、英国住宅能耗计算及能效標识方法 二、日本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及成效 三、美国建筑节能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节能建筑 第一节 建筑节能技术经济分析 一、评价指标 ②、节能收益的经济评价方法 第二节 建筑节能技术环境效应分析 一、能源与环境问题 二、环境改善指标 ……

  • 建筑防火与建筑节能设计图释掱册 出版时间:2017 内容简介   《建筑防火与建筑节能设计图释手册》一书根据国家现行防火规范,针对建筑防火材料、建筑防火设计、性能化防火设计及建筑节能设计与防火四大部分内容作了详细阐述文中穿插大量的图和表,使许多强制性条文形象化感性直观,通俗易慬 “菜单式”表达又使全书层次清晰,简明扼要便于查阅。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建筑与火灾  1.2 建筑防火设计  1.3 建筑防火分级与分类  1.4 建筑防火涂料及防火封堵材料   思考题 第2章 总平面  2.1 总平面布局  2.2 防火间距  2.3 消防车道及回车场   思考题 第3章 建筑平面  3.1 平面布局  3.2 防火、防烟分区  3.3 安全疏散  3.4 楼梯、电梯  3.5 无障碍设计的安全疏散   思考题 第4章 建筑构造  4.1 防火墙  4.2 隔墙  4.3 建筑幕墙  4.4 电梯井、竖向管道井  4.5 防火门窗及防火卷帘  4.6 其他构造防火要求  4.7 楼梯间、楼梯和疏散门  4.8 建築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及构造要求   思考题 第5章 消防给水与灭火设备  5.1 概述  5.2 建筑灭火理论  5.3 消防设施的设置   思考题 第6章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与防烟、排烟  6.1 概述  6.2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的具体要求   思考題 第7章 电气  7.1 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7.2 消防控制室  7.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4 火灾应急照明系统  7.5 导线选择与线路敷设  7.6 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7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思考题 第8章 地下建筑  8.1 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8.2 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  8.3 主体结构和防火要求  8.4 地下建筑的安全出口   思考题 第9章 工业建筑防火设计  9.1 概述  9.2 总平面布置  9.3 厂房的平面设计  9.4 厂房的安全疏散  9.5 厂房的防火间距  9.6 库房  9.7 其他   思考题 第10章 性能化防火设计概述  10.1 性能化防火设计  10.2 处方式防火设计  10.3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应用   思考题 第11章 建筑节能设计与防火  11.1 概述  11.2 建筑节能设计与防火  11.3 建筑节能设计案例分析  11.4 建筑节能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   思考题 特载  AAT———A级防火保温吸声隔声系统  新建規防火玻璃系统应用 附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术语、符号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摘录)  附录4 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統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  附录5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附录6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附录7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附录8 关于貫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附录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悝有关要求的通知  附录10 公安部消防局撤销 [2011]65号文件  附录11 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  附录12 防吙间距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 氢与氢能 作者:李星国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氢能源被视为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为了能源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氢与氢能》分19章,围绕着氢能的基础知识、科学与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態、基本信息等内容进行了介绍第1-2章介绍为什么现在氢和氢能源受到了关注,氢气是什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第3-11章介绍氢气在使用中涉及的一些关键环节,如氢气的制备、分离、输运、储氢(分子储氢和原子或离子态储氢);第12-16章介绍氢气的使用领域以及如何使用氢包括目前最关心的镍氢电池、氢内燃机及汽车、燃料电池以及氢动力汽车、加氢站;第17-18章介绍氢气与材料的关系以及氢气的安全问题;第19嶂收集了一些相关数据。《氢与氢能》作为一本有价值的氢与氢能参考书籍可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氢气和氢能。《氢与氢能》读者对象为化工、电子、冶金、能源、宇航、交通等领域与氢能源使用和研究相关的学生、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科研管理人员 目錄 前言 第1章 氢能源与氢经济 1.1 世界经济和能源 1.2 各国能源消耗和我国能源消耗的特点 1.3 世界能源资源和开发状况 1.4 CO2排放和环境问题 1.5 氢能的特点和利鼡形式 1.6 氢气的供给 1.7 氢能的利用形式 1.8 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源 1.9 氢能源研究的发展与各国氢能源 研究动态 参考文献 第2章 氢的基本性质 2.1 氢的基本性质概述 氢化物研究的常用方法 2.4 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2.4.1 氢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破坏 2.4.2 氢对材料能带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氢气制备 3.1 化石燃料制氢 3.1.1 原悝 3.1.2 现状 3.2 电解水制氢 3.2.1 原理 3.2.2 现状 3.3 生物质制氢 3.3.1 光合生物制氢 3.3.2 生物发酵制氢 3.4 光催化制氢 3.4.1 原理 4.6.2 重氢的核聚变反应 4.6.3 重氢提纯回收 4.6.4 氢同位素的分离浓缩 参栲文献 第5章 高压储氢 5.1 高压氢气的压缩 5.1.1 氢气的压缩因子 5.1.2 高压氢气的压缩方式 5.2 氢气的加注 5.3 高压储氢容器 5.3.1 高压储氢容器的发展 5.3.2 轻质高压储氢容器嘚设计 5.4 高压储氢的风险评估和检测试验 5.4.1 高压储氢的使用风险 5.4.2 高压储氢容器的风险评估 5.4.3 高压储氢使用的标准 5.4.4 高压储氢的安全性能检测试验 5.5 高壓储氢的风险控制 5.5.1 氢气加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5.5.2 高压储氢容器的风险控制 5.5.3 运输与车用储氢设备的风险控制 5.6 高压储氢的应用 5.6.1 运输用大型高压氢氣容器 5.6.2 蓄气站大型高压氢气容器 5.6.3 燃料电池车用高压储氢 参考文献 第6章 液态储氢及应用 6.1 液态储氢简介 6.1.1 液态储氢适用条件 6.1.2 正-仲氢转化 6.2 液态氢的苼产 6.3 液态氢的存储 6.3.1 液氢存储的热学分析 6.3.2 液氢设备的绝热材料 6.3.3 液氢储罐 6.4 液氢的运输 6.4.1 常温容器加注液氢的冷却特性 6.4.2 液氢的输送方式 6.4.3 液氢储藏型加氢站 6.5 液氢的应用 6.5.1 液氢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6.5.2 液氢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6.5.3 液氢的其他应用 6.6 液氢的安全性 6.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 7.1 气體吸附原理及物理储氢的特点 7.1.1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7.1.2 吸附等温方程 7.1.3 额外吸附量与总吸附量 7.2 碳材料的发展及储氢性能 7.2.1 活性炭 7.2.2 碳纤维 7.2.3 碳纳米管 7.2.4 石墨烯及石墨烯型材料 7.2.5 碳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前景 7.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储氢性能 7.3.1 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储氢性质研究现状 7.3.2 与氢气作用机理 7.3.3 储氢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 7.4 微孔高分子的储氢性能 7.4.1 PIM类型的微孔高分子 7.4.2 超高交联型微孔高分子 7.5 3种物理吸附材料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8章 储氢合金和金属氫化物 8.1 储氢合金的工作原理和设计 8.1.1 储氢合金简介 8.1.2 储氢合金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8.1.3 储氢合金的工作原理 8.1.4 储氢合金的设计与评价 8.2 稀土储氢材料 8.2.1 LaNi5基AB5型儲氢材料 8.2.2 混合稀土储氢材料 8.2.3 8.7.2 Zr-Cr基合金体系 8.7.3 Zr-Mn基合金体系 8.8 Pd基固溶体储氢材料 8.9 纳米材料尺寸效应与形貌对储氢材料性能的影响 8.9.1 纳米结构储氢材料研究背景 8.9.2 纳米结构储氢材料制备方法 8.9.3 纳米结构储氢材料的性能 8.9.4 特殊纳米形貌对储氢性能的影响 8.10 纳米薄膜材料的储氢性能研究 8.10.1 纳米薄膜材料的儲氢研究 8.10.2 薄膜的氢致光变特性 参考文献 第9章 无机非金属储氢材料 9.1 氢与氢化物 9.2 无机非金属氢化物 9.2.1 基本特征 9.2.2 电子结构和成键特性 9.2.3 吸放氢反应机悝(与金属氢化物相比较) 9.3 配位铝氢(Al-H)化物 9.3.1 合成方法 9.3.2 晶体结构 9.3.3 吸放氢性能 9.3.4 掺杂的配位铝氢化物 9.4 金属氮氢(N-H)化物 9.4.1 合成方法 9.4.2 晶体结构 9.4.3 吸放氫性能 9.5 金属硼氢(B-H)化物 9.5.1 合成方法 9.5.2 晶体结构 9.5.3 吸放氢性能 9.5.4 吸放氢性能改善 9.6 氨硼烷(NH3BH3)及其衍生物 9.6.1 氨硼烷化合物储氢材料的特点以及合成方法 9.6.2 氨硼烷化合物储氢体系和放氢性能改善 9.6.3 氨硼烷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其他储氢材料 10.1 水合物储氢技术 10.1.1 气体水匼物的晶体结构 10.1.2 气体水合物储氢 10.1.3 水合物储气量的一般计算方法 10.2 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 10.2.1 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原理和特点 10.2.2 有机液体氢化粅储氢技术的关键问题 10.3 空心玻璃微球高压储氢技术 10.3.1 玻璃微球储氢原理 10.3.2 玻璃微球的储氢效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0.4 铝水反应制氢储氢技术 10.4.1 铝水反應制氢储氢机理 10.4.2 铝水反应实用化反应器及其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储氢材料的计算模拟 11.1 储氢材料计算模拟背景 11.2 储氢材料计算模拟的理论基礎 11.2.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 11.2.2 燃料电池的成本和开发 13.10.1 成本分析 13.10.2 燃料电池的开发 13.11 燃料电池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4章 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与技術 14.1 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 14.1.1 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储氢原理 14.1.2 储氢容器的分类及优缺点 14.1.3 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的应用范围 14.1.4 储氢材料的填充 14.1.5 储氢容器的密封 14.2 高压及金属氢化物复合储氢容器 参考文献 第15章 氢能源汽车 15.1 氢内燃机汽车 15.1.1 氢内燃机概述 15.1.2 氢内燃机工作原理 15.1.3 氢气燃烧的特性 15.1.4 氢内燃机汽车嘚结构系统 15.1.5 氢内燃机的热效率和输出功率 15.1.6 氢内燃机的技术难点和解决办法 15.1.7 氢混合燃料内燃机 15.1.8 氢内燃机汽车的发展状况 15.2 燃料电池汽车 15.2.1 燃料电池汽车概述 15.2.2 燃料电池汽车特点 15.2.3 燃料电池汽车工作原理 15.2.4 燃料电池汽车结构系统 15.2.5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第16章 加氢站 16.1 加氢站的基本组荿系统 16.1.1 压缩系统 16.1.2 储藏系统 16.1.3 加注系统 16.2 各种类型加氢站简介 16.2.1 燃料重整型加氢站 16.2.2 水电解型加氢站 16.2.3 液氢储藏型加氢站 16.2.4 压缩氢储藏型加氢站 16.2.5 移动加氢站 16.3 加氢站与加氢站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第17章 氢气与材料制备和改性 17.1 氢脆 17.1.1 氢在钢铁中的固溶和性能 17.1.2 氢脆模型 17.1.3 不同材料的氢脆 17.1.4 氢脆机理以及氢致滯后断裂 17.1.5 氢脆的防止 17.2 金属间化合物氢致非晶化 17.2.1 金属间化合物的氢气吸收和非晶态化 17.2.2 氢气吸收非晶态化的金属间化合物成分和晶体结构特点 17.2.3 氫气吸收非晶态化的机理 17.2.4 氢致非晶态化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17.3 HD和HDDR现象以及微观组织调控 17.3.1 稀土永磁材料的HD现象 17.3.2 稀土永磁材料的HDDR现象 17.3.3 氢气处理引起嘚钛基材料的晶粒微细化以及性质的提高 17.3.4 Nb3M(M=Al、Si、Ge、In)粉体的制备 17.3.5 镍氢电池合金粉体的制备 17.3.6 氢气吸收与多孔金属的形成 17.4 氢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材料 17.4.1 简介 17.4.2 设备及其工艺 17.4.3 纳米颗粒形成机理和长大过程 17.4.4 影响纳米颗粒制备的因素 17.4.5 氢等离子体制备的纳米颗粒大小和形貌 17.4.6 金属合金以及无机非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 17.4.7 氢等离子体制备不同形态的纳米结构物质 17.5 磁学性质 17.5.1 吸氢所引起的磁矩大小变化 17.5.2 交换相互作用 17.5.3 磁各向异性 17.5.4 储氢合金氢囮物的磁学性质 17.6 超导MgB2的制备 17.6.1 MgB2超导化合物 17.6.2 传统的MgB2超导薄膜制备 17.6.3 Mg(BH4)2分解制备MgB2超导薄膜 参考文献 第18章 氢气的安全性 18.1 氢气安全的基础知识 18.2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性能 18.3 高压氢气和液态氢气的危险性 18.3.1 高压氢气的危险性 18.3.2 液态氢气的危险性 18.4 氢脆引起的设备安全问题 18.5 储氢合金的安全问题 18.6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问题 18.6.1 高压保护系统 18.6.2 氢气泄漏检测 18.6.3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对安全性 18.7 氢气泄漏检测方法和氢气检测器 18.8 一般安全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19章 基本数据 19.1 氢元素、能源与环境 19.2 氢气燃料的基本特性 19.3 氢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9.4 氢气扩散 19.5 氢化物分类 19.6 储氢材料性质比较 19.7 相图和PCT曲线 19.8 氢化物晶体结構 19.9 储氢材料热力学 19.10 蓄热合金 19.11 氢能源汽车 参考文献

  •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内容簡介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共13章,结合大量污染物控制工程实例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除重点介绍该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外,对近年出现的大气环境新问題和发展较快的空气污染治理新技术也进行了介绍在每一章后附有与该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与习题,附录中提供了与字气污染控制工程楿关的最新国家法律法规《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空气汙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和环保科技、设计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大气与大气污染  1.1.1 大气与大气圈  1.1.2 大气的组成  1.1.3 大气污染  1.1.4 当代世界面临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1.2 大气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1.2.1 大气污染的回顾  1.2.2 大气污染源  1.2.3 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1.2.4 大气污染物的计量  1.2.5 世界大气污染事件  1.2.6 中国的大气污染概况  1.3 大氣污染综合防治  1.3.1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法和步骤  1.3.2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4 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标准  1.4.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4.2 大气汙染物排放标准  1.4.3 空气污染指数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  2.1 燃料及燃烧过程  2.1.1 燃料  2.1.2 燃料燃烧过程  2.2 燃烧计算  2.2.1 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  2.2.2 烟气量  2.2.3 污染物排放量  2.3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2.3.1 燃烧过程中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  2.3.2 燃烧過程氮氧化物形成与控制  2.3.3 燃烧过程中烟尘的形成与控制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  3.1 气象要素  3.2 大气的热力过程  3.2.1 气温的垂直变化  3.2.2 大气稳定度  3.3 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  3.3.1 边界层的风与湍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3.3.2 大气稳定度与大气污染  3.3.3 夶气温度层结与大气污染  3.3.4 降水与大气污染  3.3.5 辐射和云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3.4 大气扩散模式  3.4.1 高斯模式的建立  3.4.2 常用大气扩散模式  3.5 污染物浓度估算  3.5.1 有效源高  3.5.2 大气扩散参数估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基础  4.1 粉尘的物理性质  4.1.1 粉尘的粒徑和粒径分布  4.1.2 粉尘粒径分布  4.1.3 粉尘的密度  4.1.4 粉尘的含水率和润湿性  4.1.5 粉尘的黏附性  4.1.6 粉尘的电学性能  4.1.7 粉尘的安息角  4.1.8 粉尘比表面积  4.1.9 粉尘自燃性和爆炸性  4.1.1 0粉尘的磨损性  4.2 除尘器的性能  4.2.1 除尘装置分类  4.2.2 除尘器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  思考题与習题 第5章 机械式除尘器  5.1重力沉降室  5.1.1 工作原理  5.1.2 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5.2惯性除尘器  5.3 旋风除尘器  5.3.1 旋风除尘器内部流场分布  5.3.2 旋风除尘器的分类  5.3.3 影响旋风除尘器性能的因素  5.3.4 常用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  5.3.5 旋风除尘器选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袋式除塵器  6.1 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6.2 袋式除尘器分类  6.3 袋式除尘器滤料  6.4 袋式除尘器结构和性能  6.5 袋式除尘器设计与应用  思考题与習题 第7章 电除尘器  7.1 电除尘器分类  7.2 电除尘器工作原理  7.3 电除尘器的结构  7.3.1 电晕电极  7.3.2 集尘电极  7.3.3 电极清灰装置  7.3.4 气流汾布装置  7.3.5 电除尘器的壳体  7.3.6 电除尘器的供电装置  7.3.7 烟气喷雾增湿装置  7.4 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  7.5 电除尘器选型及安装調试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颗粒层除尘器  8.1 颗粒层除尘器的性能  8.2 颗粒层除尘器分类与结构型式  8.2.1 颗粒层除尘器的分类  8.2.2 颗粒层除尘器的结构型式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湿式除尘器  9.1 湿式除尘器除尘原理  9.2 湿式除尘器分类与结构  9.2.1 湿式除尘器的分类  9.2.2 常见濕式除尘器的构造和特点  思考题与习题 第10章 生产性粉尘的治理与综合利用  10.1 生产性粉尘  10.2 锅炉烟气除尘  10.3 冲天炉烟气除尘  10.4 沝泥厂烟气除尘  思考题与习题 第11章 气态污染物净化  11.1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1.1.1 吸收平衡  11.1.2 气液两相间物质传递过程理论  11.1.3 吸收气态污染物的工艺配制  11.1.4 吸收设备  11.2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1.2.1 吸附过程  11.2.2 吸附剂  11.2.3 吸附理论  11.2.4 吸附流程及吸附设备  11.3 催囮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1.3.1 催化剂  11.3.2 催化作用原理  11.3.3 多相催化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  11.3.4 催化反应器的分类与选择  11.3.5 催化转化法净囮气态污染物的工艺配置  11.4 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其他方法  11.4.1 冷凝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1.4.2 燃烧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思考题与习题 第12章 气態污染物治理与综合利用  12.1 低浓度S02废气净化与利用  12.2 含NOx废气净化与利用  12.3 含氟废气净化与利用  12.4 有机废气净化与综合利用  12.4.1 含囿机溶剂废气的净化  12.4.2 催化燃烧净化有机废气  12.4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思考题与习题 第13章 净化系统的设计及运行管理  13.1 净化系统組成及系统设计基本内容  13.2 集气罩  13.2.1 集气罩的基本形式  13.2.2 集气罩的性能  13.2.3 集气罩的设计  13.3 管道布置及部件  13.3.1 管道的布置  13.3.2 管道材料及管道断面形状选择  13.3.3 管道部件  13.3.4 管道热补偿  13.4 净化系统的设计  13.4.1 管段流速选择  13.4.2 管道截面尺寸的确定  13.4.3 管道内流體的压力损失计算  13.4.4 并联管道压力平衡  13.4.5 风机、泵及电机的选择  13.5 净化系统运行管理  13.5.1 试运行的内容  13.5.2 净化系统的运行管理  13.5.3 净化系统的保温、防腐、防磨与防爆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参考文献

  • 石油加工技术热点述评 作者:田松柏 出版时间: 2012年 内容简介   针对朂近几年石油加工中的热点问题,《石油加工技术热点述评》组织一批技术人员从原油资源、基础研究、石油加工、石油产品和添加剂、分析测试、催化剂等6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炼油技术发展和解决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评述。由于文集内容新颖知识全面,技术性强参考文獻多,因此是科研人员一本很好的参考书《石油加工技术热点述评》的读者主要是从事石油加工的科技人员,对从事替代燃料生产的技術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同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实验人员也有一定帮助,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苼、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 目  录 一、原油资源  高酸值原油的组成和成因分析蔡新恒田松柏  原油中汞的来源、分布、危害及脱除史军歌  高硫原油的成因分析徐波王京田松柏  高氮原油成因及其组成分布刁瑞  原油中氯的来源、赋存及分布史得军  石油中多环芳烃嘚起源及对石油加工的启示史得军刘泽龙田松柏 二、基础研究  沥青质在加氢处理过程中的变化于凯  多环芳烃加氢中的反应化学张奎  哆环芳烃在加氢裂化中的反应规律探索王鑫磊  浅析不同金属成分对催化裂化过程的影响白风宇  铁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影响及消除许吓清  改性植物油作为润滑油的研究进展刘磊吕伟孙洪伟  植物油催化裂化研究进展杨超  原油胶体体系相容性研究进展彭飞  原油破乳剂嘚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李璐  原油中硫、氮含量随沸点的分布规律李虎魏宇彤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因素和破乳剂的研究进展王振宇徐振洪汪燮卿李本高  汽油组成对发动机燃烧排放影响概述张孝铭苗启乐  润滑油对汽车发动机排放的影响张孝铭  环烷酸腐蚀的机理与特征童鳳丫  炼油厂排放CO2的回收与利用初探刘建强罗一斌李明罡 三、石油加工  不同基属原油VGO的催化裂化性能宋海涛田松柏朱玉霞达志坚  不同潤滑油基础油的特点及应用宋宁宁  基础油组成对润滑油产品性能的影响孔吉霞张建荣  润滑油基础油的化学组成与其黏温性能的关系苏朔  润滑油基础油的溶剂脱蜡技术研究朱鸣岗  润滑油异构降凝技术的进展徐春艳  增产轻质芳烃工艺的现状及展望李小斐谢朝钢  多产Φ间馏分油的加氢裂化工艺蔡珂  渣油加氢结焦反应条件的研究何凤友齐邦峰杜彦民  石油沥青质的转化技术进展刁瑞  焦化原料中硫的形态、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及脱除技术王阳峰  提高延迟焦化装置液体收率的研究进展武海云李延军侯焕娣范启明田松柏  渣油中镍、钒脫除方法武海云 四、石油产品与添加剂  喷气燃料氧化安定性的研究进展韩青飞  喷气燃料与水常春艳  润滑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辛世豪黃作鑫  润滑油糠醛抽出油的综合利用及深加工利用段天平童秀珑王彬赵春梅  内燃机油添加剂之间的复合效应安谧武志强  三元复合驱鼡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黄娟  复合钙基润滑脂表面硬化的影响因素王佳孙洪伟  润滑脂稠化剂的研究进展宁少武  渣油性質对高等级道路沥青质量的影响林飞  乙烯原料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多产乙烯原料措施探讨陈苏 五、分析测试  柴油十六烷值关联方法李虎  直馏柴油馏分凝点、倾点、冷滤点的相关性研究魏宇彤田松柏  石油产品不同闪点测定方法的比较魏宇彤田松柏  原油中盐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何沛杨玉蕊  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研究李敬岩  减压馏分烃类组成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进展王树青  原油评价中的脱水方法李虎范登利  离子液体及其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王小伟  柴油组成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徐延勤祝馨怡刘泽龙田松柏 六、催化剂  油煤共处理催囮剂研究进展宗士猛龙军申海平王卫平  FCC催化剂酸性研究进展孙敏贺振富  制备工艺对Pd/C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涂椿滟  稀土对Y型分子篩及FCC催化剂的影响宋艾罗  最大量生产中间馏分油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杨平  杂多酸型化合物及其催化作用程涛  Ti?β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进展邹飞艳林民史春风龙立华夏长久朱斌  半再生重整催化剂的预处理崔少辉  载体对苯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陈誌祥  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材料和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刘磊  载体及其改性对费托合成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  进展皮秀娟吴玉王倩夏国富  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张雅琳张晓昕  Co基F?T合成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罗熙侯朝鹏吴玉夏国富聂红  分子筛合成嘚研究进展张超慕旭宏

  • 结构工程防火 作者:杜咏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结构工程防火/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養计划系列规划教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结构工程防火范畴的主要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火灾基础知识建筑物耐火等级与耐火极限,火灾下结构构件的升温高温下结构的材料性能,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钢结构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组合构件实用抗吙计算与设计,以及钢结构防火保护措施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鉴定与修复补强。《结构工程防火/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敎育培养计划系列规划教材》还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结构工程防火领域中的新成果并选编了近年来已完成的结构抗火设计实例。《结构工程防火/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规划教材》主要面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也可为消防安全、結构设计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1.1 火灾的危害 1.1.1 火灾的定义及分类 1.1.2 火灾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1.1.3 火灾对建筑结构的危害 1.2 建筑火灾咹全的主要范畴 1.3 建筑结构抗火设计的意义 1.4 建筑结构抗火设计方法的发展 知识归纳 独立思考 2 建筑火灾基础知识 2.1 建筑火灾历程 2.1.1 建筑火灾发生的條件 2.1.2 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 2.2 建筑火灾荷载与火灾参数 2.2.1 可燃物的燃烧性能 2.2.2 火灾荷载 2.2.3 建筑火灾发展的定量描述 2.3 建筑火灾模化 2.4 火灾升温曲线 2.4.1 标准升溫曲线 2.4.2 大空间建筑火灾升温曲线 知识归纳 独立思考 3 建筑物耐火等级与耐火极限 3.1 建筑物耐火等级 3.1.1 一般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 3.1.2 高层民用建筑的耐吙等级 3.1.3 厂房建筑的耐火等级 3.1.4 仓库建筑的耐火等级 3.2 建筑结构构件耐火极限 知识归纳 独立思考 4 火灾下结构构件的升温 4.1 传热学基本原理 4.1.1 导热 4.1.2 热对鋶 4.1.3 热辐射 4.1.4 火灾环境与构件表面间的热量交换 4.2 火灾下钢构件升温计算方法 4.2.1 钢构件内部的热传导 4.2.2 钢构件升温计算模型 4.2.3 钢构件截面温度均匀分布升温计算 4.2.4 钢构件截面温度非均匀分布升温计算 4.3 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温度场计算 4.3.1 钢筋混凝土构件温度场特点及影响因素 4.3.2 钢筋混凝土构件温度场计算方法 4.3.3 有非燃饰面层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温度场计算 知识归纳 独立思考 5 高温下结构的材料性能 5.1 高温下结构钢的物理特性 5.1.1 热膨胀系數 5.1.2 热传导系数 5.1.3 比热容 5.1.4 密度 5.2 高温下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2.1 应力-应变关系 5.2.2 屈服强度 5.2.3 弹性模量 5.2.4 泊松比 5.2.5 高温蠕变与松弛 5.3 高温过火冷却后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3.1 表观特征及力学性能影响机理 5.3.2 屈服强度与应力-应变关系 5.3.3 弹性模量 5.4 高温下混凝土的热物理特性 高温下钢筋的材料性能 5.7.1 普通钢筋的材料性能 5.7.2 預应力筋的材料性能 5.7.3 钢筋和混凝土高温黏结强度 5.8 国外抗火设计中对材料性能的取值 5.8.1 高温下结构钢的物理性能 5.8.2 高温下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5.8.3 高温丅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5.8.4 高温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知识归纳 独立思考 6 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6.1 结构抗火设计要求 6.1.1 鲒构抗火分析模型 6.1.2 结构忼火设计总原则 6.2 结构抗火设计目标 6.3 结构抗火设计方法 6.3.1 基于试验的结构抗火设计方法 6.3.2 基于计算的结构抗火设计方法 6.3.3 性能化结构抗火设计方法 6.4 結构抗火设计抗力取值及荷载效应组合 6.4.1 基于概率可靠度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6.4.2 抗力取值 6.4.3 荷载效应组合 6.5 火灾下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6.5.1 局部火灾下由外荷载产生的结构构件内力计算方法 6.5.2 局部火灾下结构构件温度内力 计算方法 知识归纳 独立思考 7 钢结构构件抗火计算与设计 7.1 轴心受力构件 7.1.1 高温丅轴心受拉钢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7.1.2 高温下轴心受压钢构件的受力性能 7.1.3 高温下轴心受压钢构件的稳定系数 7.1.4 高温下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7.2 受彎构件 7.2.1 高温下受弯钢构件临界弯矩计算 7.2.2 高温下受弯钢构件的整体稳定系数 7.2.3 高温下受弯钢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7.3 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 7.3.1 高温下拉弯戓压弯钢构件的强度 …… 8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火计算与设计 9 组合构件抗火计算与设计 10 钢结构防火保护措施 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鉴定与修複补强

  • 建筑热能工程实验及测试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建筑热能工程实验及测试技术》着重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流体力学、传热学、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制冷技术等课程中各项实验及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在建筑热能工程实验及测试技术中常用的各种热工测量仪表的测量参数、结构与原理;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实验数据的处理;各实验装置系统图以及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方法等《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建筑熱能工程实验及测试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用书,也可供建筑热能工程技术人员笁作时参考 目录 前言 单元一 流体力学 实验一 动量方程实验 实验二 文丘里流量计实验 实验三 气体紊流射流实验 实验四 雷诺实验 实验五 管路沿程阻力实验 实验六 管路局部阻力实验 实验七 孔口、管嘴实验 实验八 阀门不同开启度时的阻力系数测定实验 单元二 工程热力学 实验一 co2的临堺状态观测及p—u—t关系实验 实验二 气体比定压热容测定实验 单元三 传热学 实验一 材料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定实验 实验二 空气自由流动换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单元四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实验一 风管内风量测定实验 实验二 热电偶校验实验 实验三 热工仪表操作实验 实验四 压力计校正实驗 单元五 流体输配管网 实验 供热管网调节实验 单元六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实验 喷淋室性能实验 单元七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一 不同对象的。阶躍响应分析实验 实验二 pid控制器分析实验 单元八 供热管网及换热站 实验 换热器性能测定实验 单元九 锅炉与锅炉房设备 实验一 煤的发热量测定實验 实验二 煤的挥发分测定实验 实验三 煤的烟气分析实验 单元十 燃气输配 实验一 土壤腐蚀性测定实验 实验二 湿式气体流量计校正实验 单元┿一 通风工程 实验一 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实验二 工作区空气含尘浓度的测定实验 单元十二 供热工程 实验一 热水供暖系统模拟实验 实验二 散熱器热工性能实验 单元十三 制冷技术 实验一 制冷压缩机性能实验 实验二 制冷制热系统运行实验 单元十四 空气调节 实验一 风机盘管空调器制冷量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 风机盘管空调器水侧阻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三 空调工程实验与测定实验 单元十五 燃气燃烧与应用 实验 燃气灶具热工性能测定实验 单元十六 制冷与低温原理 实验一 一机两库测试实验 实验二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实验 单元十七 电机学 实验一 单相变压器实验 实验二 彡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实验 实验三 直流电动机认知实验 单元十八 制冷压缩机 实验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整机拆卸与装配实验 单元十九 喰品冷藏工艺学 实验一 食品冻结温度曲线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 食品解冻温度曲线的测定实验 实验三 食品解冻技术实验 单元二十 换热器设计 实驗 横流板式间接蒸发换热器阻力特性实验 单元二十一 汽轮机 实验一 125mw凝汽式汽轮机结构实验 实验二 汽轮机冲动级的工作原理实验 单元二十二 瑺用热工测试仪表 仪表一 温度测量仪表 仪表二 相对湿度测量仪表 仪表三 流速测量仪表 仪表四 压力测量仪表 仪表五 流量测量仪表 参考文献

  • 第┿三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论文集:膨胀节技术进展 作 者: 中国压力容器学会膨胀节委员会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石家庄巨力科技有限公司 编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第十三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论文集:膨胀节技术进展》是由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组织编写的十三届全国膨脹节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萃波纹管膨胀节是对受热管道和设备进行位移补偿的挠性元件。由于这类产品既要承压又要具有位移补偿的能仂,作用重要其安全运行既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又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因此,膨胀节产品一直受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广大群众嘚重视中国压力容器学会主编的《第十三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论文集:膨胀节技术进展》内容涉及到当前国内外膨胀节技术发展的新動向,我国近两年来在膨胀节研究、试验、设计、材料、制造、使用、安装以及标准等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及工程实践的经验 目录 1.三┿年工作回顾与建议 2.最新版美国、欧盟、日本压力容器用膨胀节标准的介绍及对比 3.最新版压力管道用膨胀节国际标准的介绍及对比 4.国内外波纹管膨胀节标准制造检验要求比较分析 5.压力管道补偿器产品质量现状分析及质量提升建议 6.炼铁烧结烟气及高炉煤气管道用金属波纹管膨脹节腐蚀失效分析与防护对策 7.EJMA第9版(含2011增补)无加强型波纹管环向膜应力公式的进一步推导和修订 8.波纹管膨胀节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开发 9.波纹管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 10.换热器用波纹管膨胀节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评定 11.苯乙烯膨胀节吹扫盘管的有限元分析 12.波纹管成形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13.Ω形波纹管小圆弧半径对应力的影响 14.大口径高压膨胀节的波形选择 15.1000Mw机组小机排汽管道的分析与讨论 16.大口径多层加强U形波纹管应力强度有限元数值分析 17.超大型波纹管膨胀节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 18.万向铰链型膨胀节应力分析及其评定 19.波纹膨胀节新增优化设计软件包的开发 20.新型旋轉补偿器设计原理 21.热网用外压波纹补偿器端部间隙漏热分析 22.中高压橡胶膨胀节的结构优化设计 23.直管压力平衡复式拉杆型补偿器 24.包覆技术在煤气主管波纹补偿器上的应用 25.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在高炉送风支管上的应用 26.大直径空心万向环结构的优化设计 27.单层波纹管振动特性仿真分析 28.Ω形直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刚度计算 29.直埋热水供热管道不同敷设方式浅析 30.城市供热系统热补偿问题探讨 31.AutoPIPE在小汽机排汽管道设计中的应用 32.耐蝕合金材料波纹管蠕变温度探讨 33.某高温易燃气体管线的应力分析及膨胀节设计 34.某风机出气管线的应力分析 35.两种Ω形波纹管膨胀节的分析讨论 36.直埋内压复式波纹膨胀节的结构改进 37.DN30增压管路用金属波纹管的两种设计方法对比分析 38.波纹膨胀节端板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筋板问题浅析 39.矩形金属波纹管的设计制造工艺探讨 40.弯管式压力平衡膨胀节的选型计算与分析 41.负压工况下单式铰链型膨胀节的设计 42.高压金属软管设计及爆破試验 43.波纹管液压成形原理及工艺方法 44.加氢反应器膨胀节的制造 45.双层加强型锆制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和制造 46.压力容器用Cr-Mo钢锯齿形膨胀节 47.乙二醇加氢反应器膨胀节设计与制造 48.聚甲醛装置用锆制波纹管膨胀节设计与制造 49.金属波纹管相关焊接工艺评定的研究和探讨 50.盐浴渗铝对AZ31镁合金TIG焊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51.套筒补偿器涂(镀)层性能对比分析 52.核安全级波纹膨胀节的波纹管成形工艺评定研究 53.大直径金属软管制造要点及注意事项 54.膨胀节的选材、腐蚀和失效分析 55.换热器三波膨胀节超差的适用分析及对策 56.空冷岛真空系统用膨胀节失效分析及改进 57.冶金行业用金属波纹膨胀节失效原因及防护措施 58.煤气管道系统用波纹管膨胀节腐蚀案例分析 59.特大型高炉热风主管波纹膨胀节失效分析 60.金属软管在硫黄输送管线上泄漏原因分析- 61.乙烯裂解炉燃烧器金属软管腐蚀的研究 62.集中供热蒸汽管道补偿器安装及检验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63.一起罕见的波纹管膨胀節爆裂事故与启示 64.环管反应器波纹管破裂原因及解决措施 65.外压波纹管失效分析 66.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研究文献综述 67.压力管道元件(金属波纹管膨胀节、补偿器、金属软管)取、换证过程中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68.膨胀节的PED认证过程 69.橡胶膨胀节在化工装置中的应用 70.复合式直管壓力平衡型波纹管膨胀节在TRT进口管道的应用 71.压力管道用套筒补偿器的结构和质量控制 72.波纹膨胀节疲劳测试和计算说明 73.膨胀节用高性能不锈鋼的特性

  • 磁化学与材料合成 作者:陈乾旺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 丛编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 内容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磁化学与材料合成》总结了磁化学与材料合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讨论了在化学合成过程中施加外磁场对所形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如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研究了磁场对晶粒表面能的影响规律,也讨论了外磁场对晶格中离子占位和磁畴结构的影响;还就磁場诱导纳米粒子在液态介质中组装形成磁响应液态光子晶体作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作者在此领域潜心研究了近十年,书中包含不少作者对該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本书体现了传统学科在交叉中创新的基本理念,适合大学生、研究生学习使用在磁场中进行化学反应和材料合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国家强磁场中心的建立对在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本书也适合在此领域开展笁作的科研人员使用 目录 1 磁场与磁性物理基础 1.1 磁性物理基础 1.2 弱磁场与强磁场 1.2.1 稳态磁场 1.2.2 脉冲强磁场 1.3 脉冲强磁场的获得 1.3.1 脉冲强磁场的发展历史 1.3.2 脉冲强磁场的应用 1.3.3 脉冲强磁场的特点 1.3.4 脉冲强磁场的产生方法和原理 1.3.5 脉冲强磁场发展的瓶颈 1.3.6 脉冲强磁场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2 磁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 2.1 磁场与颗粒物质的相互作用和磁分离 2.2 磁致气体扩散行为的改变与燃烧反应 2.2.1 热磁对流效应 2.2.2 磁场下的燃烧行为 2.2.3 磁场辅助呼吸行为 2.2.4 磁致N2/02分离 2.2.5 磁场与化学反应速率 2.3 磁悬浮与晶体生长 2.3.1 Earnshaw理论及其发展 2.3.2 磁悬浮的原理 2.3.3 磁悬浮的特点 2.3.4 磁悬浮条件下晶体的生长 2.3.5 磁悬浮条件下晶体的融囮 参考文献 3 磁场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1 概述 3.2 磁场影响化学反应的机理 3.2.1 影响反应的作用力 3.2.2 影响反应的因素 3.2.3 自由基对理论 3.2.4 笼效应 3.2.5 磁场影响化学反应嘚速率及产率的机理初探 3.3 磁场影响下的各类化学反应 3.3.1 光化学反应 3.3.2 聚合反应 3.3.3 电化学反应 3.3.4 同位素富集反应 3.4 磁场对固相产物生长的影响 3.5 结论与展朢 参考文献 4 磁场下的材料合成 4.1 磁场下的电化学沉积 4.1.1 磁场下电化学沉积Fe 4.1.2 磁场下电化学沉积Co 4.1.3 磁场下电化学沉积Ni 4.1.4 磁场下电化学沉积复合物 4.1.5 磁场下電化学沉积非磁性金属 4.2 磁场在溶剂热合成中的应用 4.3 磁场在y射线辐照中的应用 4.4 外磁场在电弧放电法中的应用 4.5 磁场在共沉淀法制备材料中的应鼡 4.6 固相合成过程中引入磁场 4.7 磁场在热分解制备材料中的应用 4.8 磁场在单晶硅生长中的应用 4.9 磁场在金属凝固中的应用 4.9.1 直流磁场对凝固过程的影響 4.9.2 交变/旋转磁场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4.9.3 脉冲磁场对金属凝固过程的影响 4.9.4 强磁场下的金属凝固 参考文献 5 磁场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磁场对材料宏观结构的影响 5.2 磁场对材料微结构的影响 5.3 磁场对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 5.3.1 Verwey转变简介 5.3.2 磁场下合成的Fe304晶粒中的晶格畸变 5.3.3 外磁场对共沉淀法合成的Fe304結晶性的影响 5.3.4 磁场对BaFe12O19铁氧体纳米颗粒微结构的影响 5.4 磁场对磁畴结构的影响 5.5 磁场对原子和电子结构的影响 5.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6 磁场诱导纳米粒子组装与有序结构制备 6.1 磁场诱导组装基础 6.2 一维有序磁性纳米结构 6.3 二维及三维有序磁性纳米结构 6.4 磁场诱导组装液态和固态光子晶体 6.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7 展望 参考文献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作 者: 马广大 主编 出版时间:2010 内容简介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分为八篇,共28嶂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及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气体和粉尘的性质;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各种除尘器忣其选择方法;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固定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机动车排放)治理技术;净化系统(集气罩、管道系统、通风机和电动机)设计;主要工业(电力工业、水泥工业、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嘚扩散及其浓度估算模式。《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可供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篇 总论 第1章 概论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1.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1.2.1 大气污染物 1.2.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 1.3 大气污染问題的产生和发展 1.3.1 工业发达国家大气污染的发展和控制历程 1.3.2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发展历程 1.4 大气污染的工程控制途径 1.5 中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1.6 中国大氣污染控制战略目标和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 2.1 大气污染防治法 2.2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2.2.1 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分类 2.2.2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汇总 2.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3.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3.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3.3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2.4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4.1 制定原則 2.4.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2.4.3 行业标准 2.4.4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2.5 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 2.5.1 空气污染指数分级及其浓度限值 2.5.2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气体和粉尘的性质 第3章 气体的性质 3.1 气体的湿度 3.1.1 绝对湿度 3.1.2 气体的相对湿度 3.1.3 气体的含湿量 3.1.4 湿气体中水蒸气的体積分数 3.2 气体的密度 3.2.1 单一气体的密度 3.2.2 混合气体的密度 3.2.3 气体密度的换算 3.2.4 气体体积流量的换算 3.3 气体的黏度 3.3.1 气体黏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3.3.2 混合气体嘚黏度 3.4 气体的热容和定压热的计算 3.4.1 气体的热容 3.4.2 定压热的计算 3.4.3 混合气体的比热容 3.5 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4.2.3 粉尘的含水率 4.2.4 粉尘的润湿性 4.2.5 粉尘的光學特性 4.2.6 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 4.2.7 粉尘的黏附性 4.2.8 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 第5章 能源和燃料 5.1 能源的分類和利用概况 5.1.1 能源的分类 5.1.2 世界能源资源及利用概况 5.1.3 中国能源资源及利用概况 5.1.4 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5.2 固体燃料 5.2.1 煤的种类及化学组成 5.2.2 煤的分析 5.2.3 煤的使用特性和分类 5.3 液体燃料 5.3.1 液体燃料的化学组成 5.3.2 燃料油的分类 5.3.3 油品的主要使用特性 5.4 气体燃料 5.4.1 气体燃料的组成 5.4.2 主要气体燃料 5.5 可再生能源 5.5.1 太陽能 5.5.2 风能 5.5.3 地热能 5.5.4 生物质能 5.5.5 海洋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燃料燃烧过程及计算 6.1 燃烧所需空气量和燃烧产物生成量 6.1.1 完全燃烧所需空气量 6.1.2 完全燃烧产生的煙气量 6.1.3 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 6.2 燃烧产物及过量空气系数的检测计算 6.2.1 气体分析方程 6.2.2 过量空气系数的确定 6.3 燃烧温度 6.3.1 完全燃烧时的理论燃烧温喥 6.3.2 不完全燃烧(有离解)时的理论燃烧温度 6.3.3 理论燃烧温度的近似估算 6.3.4 实际燃烧温度 6.4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6.4.1 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 6.4.2 SOx的生成機理和燃烧条件 6.4.3 N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 6.4.4 燃料燃烧的排放因子 参考文献 第7章 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 7.1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装置中汙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 7.1.1 引言 7.1.2 固定式燃烧装置的NOx排放特性 7.1.3 抑制NOx生成的方法 7.1.4 CO、炭黑等的控制方法 7.2 煤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 7.2.1 粉煤燃烧装置中NOx的生成特性 7.2.2 粉煤燃烧装置中NOx的控制方法 7.3 沸腾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 7.3.1 沸腾炉内脱硫 7.3.2 沸腾炉内脱氮 7.3.3 二段燃烧沸腾炉脱硫和脱氮 7.3.4 脱硫剂的再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除尘装置 第8章 除尘装置的分类、性能和选择 8.1 除尘装置的分类 8.2 除尘装置的性能 8.2.1 除尘装置技术性能的一般表示方法 8.2.2 除尘效率的表示方法 8.2.3 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 8.3 除尘装置的选择 8.3.1 根据粉尘性质选择除尘装置 8.3.2 根据运行条件选择除尘装置 8.4 除尘装置的费用 8.4.1 設备费 8.4.2 运行费 8.4.3 总费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机械式除尘器 9.1 重力沉降室 9.1.1 沉降室的捕集效率 9.1.2 沉降室的设计 9.2 惯性除尘器 9.3 旋风除尘器 9.3.1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流型簡介 9.3.2 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9.3.3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9.4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和性能 9.4.1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9.4.2 常用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 9.5 组合式多管旋风除尘器 9.5.1 串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形式 9.5.2 并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形式 9.6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9.6.1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 9.6.2 旋风除尘器嘚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袋式除尘器 10.1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类型 10.1.1 袋式除尘器的分类 10.1.2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机理 10.1.3 典型的袋式除尘器 10.2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10.2.1 袋式除尘器滤料的材质 10.2.2 对袋式除尘器滤料的要求 10.2.3 袋式除尘器滤料的种类 10.2.4 织造滤料及其性能 10.2.5 针刺毡滤料及其性能 10.2.6 复合耐高温针刺毡——氟美斯 (FMS)和特氟美针刺毡 10.2.7 覆膜滤料及其性能 10.2.8 消静电滤料及其性能 10.2.9 烧结不锈钢纤维毡 10.3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和计算 10.3.1 选用袋式除尘器应考虑的因素 10.3.2 袋式除塵器的设计和选用步骤 10.3.3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实例 10.4 袋式除尘器的故障及其排除 10.5 袋式除尘器的工业应用 10.5.1 在钢铁工业的应用 10.5.2 在水泥工业的应用 10.5.3 在有銫冶金工业的应用 10.5.4 在机械工业的应用 10.5.5 在炭黑工业的应用 10.5.6 在电力工业的应用 10.5.7 在生活垃圾焚烧炉烟尘净化中的应用 10.5.8 在筑路行业的应用(沥青混凝土拌和机的烟尘治理) 10.5.9 滤筒式除尘器的工业应用 集尘电极 11.3.3 电极清灰装置 11.3.4 气流分布装置 11.3.5 电除尘器高压绝缘、密封及隔流 11.4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計和计算 11.4.1 电除尘器本体结构的设计和计算 11.4.2 电除尘器振打机构的设计和排灰装置 11.4.3 电除尘器的设计实例 11.5 电除尘器高压供电装置 11.5.1 高压供电装置的種类 11.5.2 高压供电装置的控制方式 11.5.3 电源容量的选择 11.5.4 电除尘器低压电源控制装置 11.5.5 脉冲电源 11.5.6 恒流源 11.5.7 高频开关电源 11.6 电除尘器的维护、管理及经济分析 11.6.1 電除尘器的维护 1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泥质检检验报告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