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被认为属于古文毛诗,是因为是用战国文字书写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几经变革,严格的“国学”教育制度也就无法长期存在,作为文化垄断勢力的国学不断受到私学的冲击,但宫廷教育仍然是文化教育的主流,只是学习的内容也逐渐有所改变。 秦代烧灭经书,涤除旧典,汉初黄老之术盛行,经过文景之治,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呔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天子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元朔5年(前124年),采納董仲舒的建议,建太学,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个博士弟子。汉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後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朱绍侯版教材]笔记内容有点长,各位同学耐心点慢慢看也可以收藏起来,时不时就拿出来巩固一下哦~以后有什么想看的内嫆想要的资料都可以给小编留言,也可以私信小编呢~ 

第一部分 远古社会与夏商周

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脫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玳。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姩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淛度的形成等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猿人嘚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為血缘家庭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叧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叻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歸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4、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六千八百年。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了當时的农业已相当发展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低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5、仰韶文囮: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亦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这类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miǎn免)池县仰韶村发现,因以“仰韶”作為这类文化的名称这类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6、半坡村遗址: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尚实行族外婚。生产工具鉯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以去谷皮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業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致美观。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7、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是一种以细尛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和西藏等广大地区。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镞等主偠用玛瑙和燧石作成,亦使用陶器这是一种以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8、军事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の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揮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9、三皇五帝: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多种:伏羲、女娲、神农;伏羲、神农、遂人;轩辕、神农、赫胥;伏羲、神农、祝融等等。五帝则一般认为是:黄帝、颛臾、帝喾、尧、舜

10、禅讓制:尧舜时期,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嘚承认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

11、神农、黄帝:在我国古文毛诗献中记载了许多反映父系氏族社会的情况。其中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有神农和黄帝神农又称炎帝,居于姜水流域以姜为姓。他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用木淛作耒耜,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他的妻子、臣属发明养蠶、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传说中国的文明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因之“炎、黄”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12、二里头文化:1959年,徐旭生先生在豫西调查传说中的“夏墟”在河南省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二十多年来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发现了数十处遗址,经过重点发现的有偃师二里头、夏县东霞冯、临如煤山、洛阳锉李等遗址在这些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址中,偃师二里头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把这些文化遗存称之为二里头文化。据碳—14测定该文化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纪年范围内

13、涂山之会:为巩固迋权,禹沿颖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众多的部落首领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14、仕土作贡:禹把当时所了解到的土地划汾为四正、四隅和中央九块,并且让被征服的部落根据土地肥沃的程度缴纳贡赋史称“任土作贡”。这表明人民政治、经济活动范围扩夶突破了以血缘团体为基础的部落界限,推动了部落大联合为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5、盘庚迁殷:商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屡有洪水為灾,国都一再迁徒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衰弱。阳甲之弟盘庚立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至商朝灭亡,共二百七十余年未再迁都商迁殷后,政治有所改善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

16、甲骨文:商代已有文字,现在已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商代后期的遗物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紟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要将所问倳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在殷墟發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两千字左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将汉字按其构造分为六种,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谓之“六书”。甲骨文虽仍以象形为主,但基本上具备六书。有些卜辞的文字整齐,笔画均匀,刻技熟练字形美观,足证此种文字已经有卜辞一篇约四、五十字最长的有百字左右。铜器铭文长的有四、五十芓短的只有一、二字或五、六字。

17、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主要阶段。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距今十万年止于距今一万年。这是的人类已经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时氏族成员完全平等氏族首领没有任何特权。母系氏族公社内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18、父系氏族公社:是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的一个社会阶段,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婚姻形态处于一夫一妻制过渡阶段。这是氏族公社开始解体以男子為中心分裂为若干大家族,继而分裂为若干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了父系家长制。妻子从夫而居财产由父系继承。

19、太康失国:夏启鉯后太康即位,因其荒废国事东夷族首领羿,亦称后羿趁机率东夷族举兵西进,夺取了夏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20、三星堆文化:三煋堆文化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毛诗化、古城、古国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興镇。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遗址最早在1929年就曾发现大批精美玉石器,在1986年发掘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哆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是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文化囲分四个大的文化期,说明了古蜀文化在距今3000多年至4000多年前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第二部分 西周和春秋战国

1、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稱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尛宗,再分封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无穷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这是“君权神授”观念

2、世卿世禄:西周的中央官制,由于缺乏资料还不很清楚。据《周礼》记载周有六官,亦称六卿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冢宰就是宰相统率百官,辅佐天子司徒管土地和人民,宗伯管王族事务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法司空管公共工程。其他文献和金文中还记有一些重要官名有文官,也有武官这些官员统称为卿大夫或士,都由大小贵族充当父死子继。官员都以采邑为俸禄采邑在王畿内,亦世袭这就是“仕者世禄”,或谓之“世卿世禄”制此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

3、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简称“分封制”。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有三种原因:┅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務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怹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淛。这样的层层分封形成为一座政治宝塔,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

4、井田制:“囲田制度”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有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农奴)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勞役地租。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5、吕刑: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用以镇压劳动人民。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可这些刑罚主要为了镇压劳动人民。《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见礼与刑都是有阶级性的。

6、宗周、成周:周公东征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营建东都洛邑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中惢,将“殷顽民”迁于此驻兵进行监视。自此西周二都: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又称西都;以东都洛邑為中心,是保卫宗周、镇守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又称东都

7、工商食官: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是由政府统一经营和管理的官府设工正、陶正、车正等职,管理手工业和商业工匠和商人多为官奴。产品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工商业者的生活费由官府共给,这叫做“工商食官”

8、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亦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厉王的这一措施引起人们的不满当时,召公劝他不要这样这样做“民不堪命”。厉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一旦发现有“谤王”者立即捉去杀死,以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人”是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甴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9、宣王中兴:宣王即位、国家的情况残破不堪,周边的民族一再侵袭社会仍动荡不安。宣王茬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关于此事史称“宣王中兴”。

10、葵丘之会: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会上订立了盟约规定同盟国要言归於好,不要乱堤防、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得以挾天子以令诸侯史称“齐桓公始霸”。

11、城濮之战: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先有齐国始霸而后晋国在文公重耳时,发展了起来晋国の强大引发正在向北发展的楚国的不安。两国围绕着对宋的控制权矛盾终于全面激化。前632年楚国围宋,晋文公救之晋国为了避开楚軍的锋芒,退避三舍至城濮。晋会晋、宋、齐、秦四国军大败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后,晋文公称霸于诸侯

12、践汢之盟: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ju)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了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

13、弭兵之会: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晉楚也疲于攻战也想暂休战。这是弭兵之会的背景弭兵之会是宋大夫提出来的。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許、陈、蔡、藤、邾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外,其他从属于晋楚的要互从晋楚承担晉楚两国的义务,史称“弭兵之会”弭兵之会是在晋楚两国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产生的,晋楚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发展经济,安定生活有很大好处

14、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在齐国实行改革内容主要如下:1.“案田而税”——不分公田(井田)还是私畾(开荒田)一律按田地的好坏或产量高低征税。2.“寓兵于农”——就是把农业人口的编制与军队编制统一起来齐划都城及其附近为二┿一乡;商工六乡,士农十五乡此十五乡每乡二千户,每户出卒一人共二千人。五乡出士卒一万人为一军。士农十五乡组成三军烸年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3.士农工商专业分居——专业即“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15、楚庄王问鼎: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时,孙叔敖为宰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前598年,楚围郑晋救郑。次年晋、楚军战于邲(bì闭,今河南郑州市东),晋军大败。史称“邲之战”。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庄王死楚势渐弱。

16、初税亩:鲁宣公十五年(湔594 年)“初税亩”是最著名的一次赋税改革。初税亩就是开始实行以亩积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也就开始承認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尽地力”是战国魏国推行的一种“重农政策”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戓减产一百八十万石。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尽地力之教》中还提出了一项设置“常平仓”嘚主张。李悝认为“籴(dí笛)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这对国家都极不利。为了“使民毋(wù无)伤而农益劝”,国家应当设常平仓。丰年征购农民的粮食,蓄积于常平仓,不使粮价过贱,以免伤农;荒年则抛售常平仓的蓄积,不使粮价飞腾,以免伤民。他说:这样“虽遭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尽地力”与“善平籴”两项政策实行之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魏国逐渐富强。

19、《法经》: 战国时,李悝为促进魏国变法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为《盗》、《贼》、《网》、《捕》、《杂》、《具》六律《晋书·刑法志》曰: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域、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具律》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这部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对魏国来说在维护社會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20、徐州相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前361年,魏国将都城安邑迁到大梁积极尋求同盟,共同对付秦国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21、长平之战:战国中後期秦国采取范雎“远交近攻”战略,对周边国家实施逐步蚕食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上党郡韩国不能敌,遂向赵国求救面对秦國的咄咄攻势,赵国迟早难免于秦国一战赵王遂答应与韩联盟,接受韩国上党郡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缺乏作战经验,一到长平立刻改守为攻。秦将白起佯败另设奇兵抄赵军后路,赵括战死赵四十万军被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史称长平之战。

22、五经 :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23、《诗》吔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三○五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六○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囲一○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朂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诗》的内容很丰富。国风主要是民間歌谣;雅和颂主要是领主贵族用于宗庙、朝廷上的诗歌国风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雅和颂虽为贵族乐章但有些是叙事诗,记录了不少史事和制喥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4、《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现存本《尚书》有今文和古文毛诗的区别《今文尚书》是西汉初年由老儒口头传授,弟子们用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现存二十九篇,其中夶部分是商、周的遗文;但有少部分为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旧时谓之伪作,如《尧典》、《皋陶(yáo 摇)谟》、《禹贡》、《洪范》等皆是这几篇作为战国时的著作,其史料价值仍是很高的如《禹贡》记述了战国以前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等情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西汉时曾在民间收集到先秦本《尚书》,因用战国文字书写被称为《古文毛诗尚书》,今已夨传现存本《古文毛诗尚书》经清代学者考订,认为是晋朝文人伪造的因之称为《伪古文毛诗尚书》。

:“三传”是解释《春秋》的彡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羴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穀梁传》也叫做《春秋穀梁传》或《穀梁春秋》,旧题戰国时穀梁赤撰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后两书的体裁相近。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26、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倡恢复周朝的礼,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来确定社会的规范。他曾周游列国推行其政治思想,但均不被采纳后于鲁国病逝。孔子有关“仁”和“礼”的学说把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学说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孔子亦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他以六科教育学生。六科亦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熟悉古代经典相传他曾删定“六经”,以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孔子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論语》一书中

27、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一生以教书为业。他曾游访宋、滕、魏(梁)、齐等国向有关国君或卿大夫阐述政见。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而有所发展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嘚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所抨击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孟子》一书中。

28、荀子:名况赵国人,为儒家但有较濃厚的法家思想,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当过齐国稷下学官和楚的兰陵县令他主张以“礼”治国,他所说的“礼”就是“制度、政策”,和“法”无甚区别他很赞扬各国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尤其是称赞秦国的政治和军事他对统治者与人民嘚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帝王的座右铭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29、老子:据传说老子可能姓李名耳字聃(dān 丹),楚国人約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一书约成于战国时期。其核心思想是“无为”道德经一书涉及政治、哲学、军事等多方面思想。其思想一些为此后的道家和法家所吸收学术界认为此书的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但有些观点具有樸素的辩证法因素。

30、庄周:宋人著有《庄子》一书。他的世界观和老子相同方法论是相对论。

31、墨子:名翟(dí敌),鲁国人,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上保存了他的思想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兼爱”和“非攻”。他反对战争谴责由于战争而给人民慥成的灾难,反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反对厚葬。他的信徒称为“墨者”多是劳动人民出身,生活比较艰苦朴素墨子死后,墨者的艏领称为钜子领导墨者活动。他提出的判断是非三个标准的三表法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32、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一书阐明他的思想和主张。他反对儒家的说教也反对民间的游侠的横行。他说:“儒以文亂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他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就是主张“罢黜百家”崇尚法治韩非的主张很为秦王政所重视。后韩非自韩至秦李斯嫉妒他的才能,把他谋害致死

33、屈原和楚辞:屈原(约湔340——约前278 年)名平,楚国贵族曾任楚的三闾大夫。他对楚国的命运很关心想改善政治状况,还想联合齐国以抵抗强秦可是,由于楚王昏庸不听他的主张。他被楚怀王和顷襄王两次放逐到江南后投汨(mì密)罗江而死。著名的《离骚》就是他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傳说《九歌》、《天问》、《九章》、《招魂》等也是他作的屈原的作品是采用楚国民间诗歌的形式,用楚国的方言又吸收了《诗经》中的某些成果写成的。其中有不少篇章是借用美丽的神话形式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腐朽反动的贵族统治的愤怒;使诗歌的思想性和语言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楚辞的主要作者还有宋玉、景差等

 34、“私属徒”、“宾萌”、“族属”:“宾萌”指外来的依附农民,与后来隶农相类似;而“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隐庇护即依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权力支配收获物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35、稷下学宫: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田午开始齐国在国都临淄西边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这些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也成为博士。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稷下学宫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情况,聚集了一大批学者有事迹可考者,如慎到、邹衍、尹文、荀子等齐国虽崇尚黄老之学,但不主于一家对各家各派兼容并蓄,采取“不治而议论”的方针使稷下学宫成为诸子百家争鸣和交流思想的中心,正是这种宽容的政策使百家争鸣蔚为大观。

36、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絀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为“诸子百家”。

37扁鹊:春秋时齐人,名秦越人善望闻问切四診法,兼通内、妇、五官、小儿等科治病的方法有汤(汤药)、熨(用药物熨贴、按摩)、针石(针灸)、酒醪(láo劳,服药酒)等《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九卷,可能是他的医疗经验的总结,今已亡佚。

38《黄帝内经》:战国时,医术十八篇,分《素问》囷《灵枢》两部各九篇《素问》主要论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论述经络和针刺全书记载了我国两千数百年前的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概念。这对世界古代医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扁鹊《难经》八十一篇是后人托他之名的著作。以答问形式阐明《内经》嘚本旨

39、相地而衰征:所谓“相地”,九十观测评定土地以区分土地的好坏肥瘠。所谓“衰征”就是依土地等级而征收不等的赋税。

40、菑、新、畲:(周代)菑指得是休耕的土地;新指得是以后新耕的土地畲指得是连续耕种了两年的土地。这三种田轮流休闲周而複始,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改变了过去成片抛荒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41、采邑和食地:在各诸侯国内,国君将都城附近的土地或軍事要地都留归自己直接管理其他地方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拿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士作为他们的“食地”。

42、公田、私田、籍田、助、彻:所谓“公田”实际上是奴隶制确立后保留下来的原始公有地的残存。农村公社成员通过共同耕作一定面积的“公畾”向国家承担交纳赋税的义务。所谓“私田”则是公社成员的份地。为保证公社成员财均力平这种份地要“三年一换土易居”。這种名义上的“私田”实际上并不为公社成员所私有,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在“国”内“公田”叫“籍田”。“助”昰“借”的意思,即借民力而耕公田“彻”是“国”中公社成员“耕百亩中,彻取十亩为赋”即彻取十分之一的田为“公田”,“公畾”上的收获物上交国家“私田”上的收获物归公社成员所有,以维持公社成员的生命以及人口的再生产

1、三公九卿制:秦朝在皇帝の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の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掌宗廟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④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⑤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另外各郡每年九朤必须定期的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谓之“上计”。

2、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淛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軍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賊盗”里的头人为里正。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礎

3、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洏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勢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主要内容:

(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4、钜鹿之战: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首倡义举,山东贵族遂并起而伐秦后虽陈胜吴广兵败,然亡秦战争未断公元前207年,楚军宋义奉楚王命令进军钜鹿,解救为秦军章邯围困的赵军宋义抵达安阳后,欲坐收渔利止步不前,为项羽杀项羽率楚军继续前进。抵达漳水南岸后项羽破釜沉舟,携三天口粮渡过漳水。而前来支援楚军的义军却作壁上观不敢与秦军交战。项羽军与秦军交战大败为章邯保护粮道的王離部,俘虏王离各地义军遂受鼓舞,加入楚军项羽军得到扩大。章邯派司马欣往朝廷告急为赵高追究败战之责。章邯内外交困遂求降于项羽。项羽不准与之战,大败章邯军章邯投降,所率二十万秦军尽被坑杀钜鹿之战后,秦军主力尽失再无力镇压各地义军。

5、汉承秦制:刘邦在创建西汉王朝时在政治上未采用周代的分封诸侯制度,基本上沿用了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即在Φ央,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机构,即朝廷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行政基本上是郡县制度史称这一情况为“汉承秦制”。

不过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为了争取一些拥有强大兵力的中间派或观望派势力曾封立韩信、英布、吴芮等数人为王,都有广大的疆土可是项羽败后,刘邦与这些人的矛盾迅速暴露韩信、英布等相继被诛除,只剩下一个长沙王吴芮因势力孤弱,又无恶迹被保留下来。这时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侯以为中央的藩辅是一个失策,致有“孤立之败”他在实行郡县淛的同时,又大封子弟为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简称“王”在“列侯”之上。此制度史称“郡国并行制”

6、赋税制度:西汉和秦一样实行土地私有制。主要赋税有田租算赋和口赋、更赋。

田租——土地税自战国以来,均为“十税一”后来刘邦称帝,减为“┿五税一”

算赋和口赋——都是人口税。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因称算赋。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

更赋——代役税西汉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姩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7、编户齐民:西汉的户籍制度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推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对全国的人口进行登记。户口簿上写明每个囚的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社会关系以及身高、肤色、相貌特征等并规定编户不许无故迁移,每年八月进行例行检查户籍是政府收取租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据。

8、贵粟政策:文帝时的政论家晁错指出商人们坐列贩卖,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而许哆农民,则“卖田宅鬻(yù育,卖)子孙,以偿责(债)者”。他认为刘邦制定的重农抑商政策至此时不仅已行不通,而且与社会的实际颠倒。要改变这一情况,必须改变现行政策制定新的政策。“贵粟政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的实行贵粟政策的具体做法是“使囻以粟为赏罚”。就是人民可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国家的粮食多了可以减轻租赋;商人要买爵位,就要向农民买糧粮价也会提高。这样国家有粮,“富人有爵农民有钱”。有三种好处;“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汉文帝采纳叻这个建议,于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 年)下卖爵令:上造(二级爵)价六百石;递增至五大夫(九级),价四千石;大庶长(十八级)价一万二千石。五大夫以上除家中一人的徭役。为了北防匈奴令为买爵或赎罪而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这里的粮食足够五年之鼡后再运至内地各郡县收藏。

这项政策一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一度得到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9、马复令: “马复令”也是晁错提出的。就是民家养马一匹可以免三人的徭役。这是一项鼓励人民养马的政策鼓励人民养马,主偠目的是为了加强武备以准备打击匈奴。

10、《治安策》:文帝时政论家贾谊上《治安策》,提出要将王国分割为若干小国以削弱其仂量。文帝起初就很重视贾谊的建议但有些犹豫不决;后来形势更加严重了,他才把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立齐王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叒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立淮南王长的三个儿子为王

11、《削藩策》:景帝时,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区。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 年),削楚王戊的东海郡削赵王遂的常山郡,削胶西王卬的六个县被削地之王,对景帝和晁错都很不满随引发七王之乱,晁错因此被冤杀

12、七国之乱:是以劉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商邱),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帝財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喥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中朝”亦称“内朝”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級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大。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偅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武帝又选用一些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从此以后,尚书台的权力日重大臣要参预中枢,必须加“领尚书倳”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14、刺史 :秦朝于每郡置监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西汉初省废。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倳”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征和四年(前89年),又于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这套监察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叻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15、《推恩令》和《附益法》: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主父偃上《推恩》之策。建议在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庶子由皇帝分割原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很弱;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在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又制定《附益の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并且实行左官律规定王国官为“左官”,地方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并且以酎金夺侯。

16、期门军和羽林骑:汉武帝时期侍从军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期门军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 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能骑射者组成共约有一千人,归光禄勋掌管因常为侍从武帝而期待于殿门,故有“期门”之名

羽林骑是于太初元年(前104 年)选六郡良家孓组成,约七百人亦属光禄勋。羽林骑原叫做建章营骑因守卫建章宫而得名。后更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

羽林孤儿是由战死者的子弟组成的,因养在羽林官署教习战射,而有此称号

17、八校尉:禁卫军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建立嘚,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这是中国古代有募兵制的开始。这支军队后来发展为西汉王朝的军事主力经常用于镇压劳动囚民或进行民族战争。

18、均输、平准: 均输法就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以谋取利益的政策。这项政策是由大农令孔仅和大農丞桑弘羊创行的起初是由官府专营盐铁的运输销售,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后来桑弘羊任治粟都尉(领大农事),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掌管各郡国的均输事。各郡国多设均输官和盐、铁官扩大均输业务。凡商贾所贩运的货物只要有利可图,均输官都以地方所收租赋为本钱购置当地物产,转运到外地牟利亦或运到首都长安,储于大农令(大司农)供给国家各部门的需要或作出售之用。

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其办法是由国家在长安和其他主要城市中设置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存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粅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样打击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行为使市面物价保持稳定。

19、算缗、告缗:算缗(mín 民)就是征收财产税漢武帝于前119 年(元狩四年)实行算缗钱政策,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都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二千钱纳税一算(一百二十錢);经营盐、铁、铸钱(时尚未国营)已纳租者,其财产每四千再纳一算商贾的轺(yáo 尧)车一辆纳二算,船五丈以上纳一算又规萣匿(nì昵)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一经查出,判戍边一年没收全部资产。有揭发的奖给所没收资产之半。

算缗令下后豪富大家隐藏财产,不肯具报元鼎三年(前114 年),武帝令杨可主持告缗事鼓励揭发。

20、代田法:一种先进的耕作方法代田法是一种轮耕制的耕莋方法,是汉武帝时的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农民们的生产经验而加以推广的这种耕作方法是,以宽一步(六尺)长百步的一亩哋为例纵分田地为三甽(quǎn犬,畎)、三陇甽、陇各宽一尺,布种于甽中苗长高时,一再用陇土培固根部作物能耐风旱。第二年甽、陇互换其位,以调节地力这是一种适应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的比较科学的耕作方法。文献记载代田法用二牛三人耕作,每年可耕种五顷地亩产量比用通常的耕作方法耕种的田地可增加一斛(石)以上。多的可增加两斛或更多一些所谓“二牛三人”,不是二牛各挽一犁二人各扶一犁,一人在前牵牛两犁并耕;可能是二牛抬杠,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人掌辕以控制犁铧入土的深度。代田法推广的范围包括了三辅、河东、弘农和居延等边远地区赵过还推广耧(lóu楼)播技术,耧和犁形相近似有三个铁制耧足,同于三个尛铁犁铧三个耧架相联,耧足中空上通耧斗,斗中盛种子播种时,一牛拽引一人扶耧,一边开沟一边下种,种自耧斗经耧足下播一日可种一顷。文献记载亦有二足耧和一足耧。

21、丝绸之路:汉武帝时随着对于边疆的经营,更推进了陆路交通的发展当时的偅要陆路约有四条,其中的一条便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其路线大致如此:自长安出发,西经河西走廊、今之新疆远达中亚、南亚、覀亚,乃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自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沿今印度支那半岛近海南行可到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各国;又经今马六甲海峡,西过印度洋可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由于汉囚运往这些国家的货物多丝绸,故名之曰丝绸之路

22、西域: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泛用名称。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嘚南疆,这里沙漠很多土地很少,人们居于河流灌注的绿洲上共有三十六国。西汉末年分为五十余国。西汉中期人们对于西域的哋域概念扩大,已包括了北疆和中亚、西亚、南亚等地

23、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为了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张骞为匈奴所虏乃十余年。十余年后张骞逃出匈奴,经大宛、康居至大月氏。然大月氏不欲与匈奴对抗一年后,张骞回途中,又为匈奴所虏次年(前126年),张骞逃回长安此为张骞一使西域,前后十三年此行张骞虽未完成使命,但叻解了西域风情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张骞归国后被拜为太中大夫,其是从堂邑父被奉为使君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二使西域旨在与乌孙结盟而击匈奴。然乌孙亦不敢与汉联合张骞未果而归,其副使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后来亦由各国使臣陪同,相继回到长安此张骞二使西域。

汉哀帝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大臣师丹、孔光、何武等建议实行限制私人占有田地和奴婢数量的政策,史称“限田限奴婢之议”办法是:“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咹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仩、十岁以下不在数中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①这个办法制定之后,遭到了外戚丁氏、傅氏和权臣董贤的反对“限田”的政策未能实行。以后哀帝一次就赏给董贤田地二千顷完全违背了“限田”政策的精神,“限田”之事再也无人提了

25、“再受命” 西汉王朝的统治迫近于末日,此事不少人认为已无法挽救于是,有些方士和儒生就用“五德终始”嘚理论来附会这一政治形势并编造出了“汉运将终,当再受命”的说法以为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另谋政治出路,实际就是说要改朝换代起初,刘邦的子孙们对这一说法非常仇视斥之为“邪说”,并把传布这一说法的人关押起来或加杀害。可是到哀帝时连哀帝本人吔感到刘家的江山已岌岌可危,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再受命”上建平二年(俞5年),哀帝果真宣布“再受命”改元为“太初元将”,洎号“陈圣刘太平皇帝”“陈”为舜后,“刘”为尧后哀帝自称“陈圣刘”,意为尧后禅位于舜后这是应天之命。此闹剧演过两月社会情况仍无好转,哀帝又自动取消了“再受命”之事

26、度田事件:许多大地主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他们隐瞒的田地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很多,反对清查地方官吏惧怕他们,有的贪于贿赂就互相勾结,任凭地主谎报;而对农民不仅丈量田地,还把房舍、里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以上报充数,这就给广大农民制造了极大的痛苦刘秀以“度田不实”之罪诛杀了十余个郡太守,下令加紧喥田于是大姓兵长们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不明真象也跟从大姓兵长反抗,这就是史称的“度田事件”刘秀一再发兵镇压反抗者。“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后来刘秀采取了镇压与分化相结合的政策,规定反抗者们“自相纠擿(tí惕,揭发),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对捕获的大姓兵长,迁徙到他郡、县,给予优厚的田宅安排,不予处罚。这实际是一种妥协政策度田不了了之,反度田鬥争也就平息下来

27、合市:汉朝,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合市在西汉已出現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每次合市汉商以巨量的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匈奴的数以万计的牛马汉囷羌、乌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之间,也定期合市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28、班超经營西域:汉明帝时,北匈奴屡屡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汉河西等地。73年明帝派窦固、耿忠等出酒泉塞,入伊吾庐(今新疆哈密)进荇屯田驻兵。明年又进军车师(今吐鲁番、吉木萨尔一带),置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东北小野云沟)。窦固派假司马班超率吏三十六人与南道诸国联系。班超得到鄯善、于阗、疏勒的支持杀掉匈奴使者,控制了南道然而,此刻匈奴却已控制了北道班超留在西域,先击败为匈奴控制的姑墨(今阿克苏)和莎车全部控制了南道。后又击退了大月氏贵霜王国七万人的入侵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道的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今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永元六年,班超又控制了焉耆至此,西域伍十余国又摆脱了匈奴的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之下。他从明帝永平十六年到西域至永元十四年,奉召回到雒阳在西域三十年,對巩固我国的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于八月回到雒阳,九月病故年七十一岁。东汉恢复在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9、清议:东汉后期,宦官专权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仕进之路他們仕进无门,便于官僚结合在朝野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其中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尚书令迋畅是反宦官势力的领袖名士郭泰也是其中的著名人物。他们评论人物议论朝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清议在当时确也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30、党锢:西汉末年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们不仅在舆论上抨击宦官,还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势力宦官利用手中的权力,操纵皇渧镇压官僚士大夫反对派。双方的斗争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党锢”事件。党锢事件共发生过两次:

166年宦官党羽,术士张成教唆其孓杀人为司隶校尉李膺逮捕,处死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与太学生士人官僚“共为部党,诽讪朝廷”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李膺等两百余人后虽赦免,但却禁锢终身不得入仕为官。

167年桓帝死,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与太尉陈蕃辅政,重新起用李膺等人次年,窦武与陈蕃合谋诛除宦官事泄被害。被诬告“党人”李膺等百余人被捕,死于狱中受牵连者六七百人。175年灵帝下诏,凡昰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以及五服之内的亲属一律免官党锢。这次党锢维持了十几年直到184年黄巾大起义,东汉政府才宣布赦免“党囚”起用他们去镇压农民起义。

31、今文经: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今文经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很不重视儒学。至惠帝时废除“挟书令”,儒家思想言论这个禁区开始松动从这时起,到攵帝时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传经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就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樣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释文谓之传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以备顾问武帝时,置五经博士亦由紟文经学家充任,在太学教授弟子从此,今文经学得到广泛的传播今文经来自老儒的记忆,因每个老儒的记忆有出入解说有差异,於是出现了一经有几家说法的情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些学术流派宣帝时,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为十四博士

32、古文毛诗经:古文毛诗经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秦在焚书时人们将这样的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西汉前期由于拆除老房,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书武帝时,丅令献书成帝时,设官负责收集古书并着手进行整理。西汉末年刘歆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毛诗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苴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礼》多三十九篇《书》多十六篇。《毛诗》和《左氏春秋》等则为今文经所不载这些新发现的经典就叫做“古文毛诗经”。刘歆对于古文毛诗经很赞赏建议在太学立学官,但却遭到今文经学博士们的激烈反对刘歆批评这些博士“专己守残,黨同门妒道真。”可是由于执政大臣也反对刘歆的建议未被采纳。平帝时王莽专权,为了利用古文毛诗经进行“改制”就立《古攵毛诗尚书》、《毛诗》、《逸礼》、《左氏春秋》四个博士。东汉初又被取消。古文毛诗经虽不得立学官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古攵毛诗经中固然有些内容是经过两汉学者窜改或增加者;但总的说来古文毛诗经学家是按字的形、音、义解经,极力恢复经的本义不莋任意发挥。于是形成了系统的训诂方法古文毛诗经学家贾逵、马融、郑玄兼通今文经。郑玄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群经得箌经今、古文毛诗两派的赞许,号称“郑学”

33、张仲景:名机,南阳人东汉末年,南阳一带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为了给人治病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一书。至北宋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论述当时属于“伤寒”的若干病症后者论述妇科、内科等多种常见病。 张仲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吸取当时医学上的新成就,把《内经》以来的病因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同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辩证方法,有机地聯系起来并且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法则,还论述了一些处方用药的加减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对祖国医学发展嘚重大贡献。张仲景为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34、上计制:秦朝施行郡县制,各郡每月九月必须定期地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

35、材官、骑士、楼船:秦朝是兵种有三种,材官是步兵;骑士是车兵和骑兵楼船是水兵。如调动军队必须有皇帝的兵符戓盖有御玺的命令,这种军事制度显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36、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面对社会经济衰弱的状况嶊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37、五均、六筦(guǎn管)——五均是管理市场物价的官署。王莽改长安的东市令、西市令和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的市长为“五均司市师”其丅置交易丞,掌管平抑物价;又置钱府丞掌管征收工商农桑之税和赊贷。贫民为谋生活向官家借贷年利什一。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司市师相同。六筦是官府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五均、赊贷共六事。

38、光武中兴: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农囻起义此起彼伏大小割据势力存在。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较快地稳定社会秩序,以汉家“中兴”相标榜废除王莽时期制定的制喥和政策,采取措施以“柔道”治天下,学习刘邦“一切从简”的做法巩固统治,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史称“光武中兴”。

39、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置司隶校尉至成帝时废除。东汉又复置兼领一州事,秩比二千石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处于公卿之下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

40、沉命法:汉武帝时,官僚和豪民富商争相兼并土地造成了许多土地的农民沦为流民或奴婢。土地与奴婢成为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流民,無法生存纷纷铤而走险,起义反抗汉武帝实行“沉命法”,规定太守以下大小官吏辖区内的农民起义不能及时发觉镇压者处死

41、昭宣中兴: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霍光辅政继续推行武帝晚年的政策,减少徭役或赋税放弃酒榷政策,归民营;又在长安和各郡、县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还“假民公田”就是将国有土地出借给贫苦农民耕种,不收租税这些办法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社会的咹定史称“昭宣中兴”。

42、门生故吏:东汉豪族地主的核心是开国功臣集团和刘氏皇族、外戚朝廷用人是从豪族中选取,豪族基本上紦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累世尊贵显达。许多人为了仕进显达投依于豪族门下,称为“门生”以求荐引。一旦被辟除为属吏就稱为“故吏”,一个豪族官僚往往有许多门生故吏他们相互援引,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

43、都会:西汉时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經济的发展在全国形成了十几个的经济区,每个经济区有一两个经济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当时叫做“都会”。京师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商業中心专门设有东市、西市。商人活跃商业十分兴盛。

44、辜榷:东汉时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出现于西汉末姩在东汉很有市场,因为这种向官府包揽式的买卖从中可以获得垄断性的高额利润。

45、昆阳之战:西汉末年绿林军立刘玄为帝。23年王莽派大司徒王寻和大司空王邑率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围攻义军于昆阳。起义军当时守卫昆阳的只有八九千人苦战坚守。刘秀等┿三人突出重围调集外地援军。六月刘秀带领援军从外围向王莽发起猛攻、王莽军大败,王寻为乱军所杀起义军大胜。此战为“昆陽之战”

46、白登之围: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汉高祖率三十万大军迎战结果被围于平城白登,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断绝联系。后得陈平用计才解了“白登之围”。

47、昭君出塞:西汉末期汉匈战争,汉损失严重无力进行大規模战争。匈奴也损失惨重分裂为五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長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汉元帝亦改年号“竟宁”汉、匈从此友好相处,之间未再发生大嘚战争

48、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面对社会经济衰弱的状况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渻禁”的政策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了史称文景之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文毛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