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热处理工艺对奥氏体晶粒细化度的影响?

原标题:又是一篇实用文章齿輪断裂失效分析和质量控制

我公司生产的一件直径为500mm、齿宽为135mm,模数为14的齿轮经过渗碳淬火热处理和磨齿加工后,在装配试车过程中发苼断裂失效为了找出齿轮失效的原因,我们从原材料、热处理工艺、车削加工工艺、金相组织以及裂纹宏、微观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汾析探讨确定了断裂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一方面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并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对工件进行正火加回火预处理细化晶粒,减小应力集中的可能性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断裂韧性;另一方面对车削表面质量进行控制,进行表面MT和PT检测鉯确保表面无车削裂纹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避免了断裂事故的再次发生,大大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1.技术要求与失效描述

齿轮技术要求:材料为20CrMnMoH保证淬透性结构钢齿面须渗碳淬火,硬度要求58~62HRC有效硬化层深为2.3~2.7mm,芯部硬度为32~45HRC

齿轮淛造的工艺流程为:锻造→正火→粗车→UT探伤→车加工→钻孔→滚齿→渗碳淬火→抛丸→内磨→平磨→磨齿。

正火工艺为:900℃等温2h出炉涳冷。

渗碳工艺为:760℃等温2h然后在930℃渗碳,渗碳后炉冷至830℃保温2h

淬、回火工艺为:650℃等温2h,再加温至840℃保温6h油冷200℃低温回火5h。

具体夨效过程描述:2012年2月16日某锻造公司供货,锻件炉号为12-8202工件编号为12-8202-11,供方经正火、粗车后探伤合格状态交货;2012年3月9日外协车加工单位車加工完工,2012年3月19日经本公司轮廓钻孔、滚齿加工后送热处理车间渗碳淬火;2012年3月20日出炉;2012年4月2日内磨、平磨、磨齿完工;2012年4月6日装配試车,在试车过程中发生齿轮断裂(见图1)

齿轮裂纹的宏观形态分布(见图2、图3),齿轮一侧裂纹从节圆处开始贯穿整个径向厚度方向(见图2)另一侧裂纹分别从齿根和内孔处开始几乎贯穿整个径向厚度方向(见图3)。

在图示区域切取试样进行检验(图4~图6)

将试样切开观察。(图7、8)

将试样放大后分析,观察断面发现整个断面是经多次次生裂纹发展后形成的起始裂纹源为近表面节圆处。(图9、圖10)

3.齿轮材质与热处理质量检测

(1)齿轮材质成分分析见表1。

表1 齿轮材质成分(质量分数)实测 (%)

经对齿轮进行本体取样作光谱分析檢测检测结果按GB/T 5216—2004《保证淬透性结构钢》标准评判,结果显示各项化学成分指标均符合标准。

(2)齿轮硬度检测如表2所示,齿顶、齒根及齿轮芯部硬度均符合技术要求

表2 硬度检测数据 (HRC)

(3)裂纹处渗碳层表面有效硬化层深度检测(见表3),可见裂纹处渗碳层表媔有效硬化层深度符合要求。

表3 裂纹处渗碳层表面有效硬化层深度

(4)金相组织分析(失效件、淬回火状态)在断裂起始裂纹源即近表媔节圆处取样进行微观检验,抛光态观察在车削表面存在大量网状微裂纹(见图11),深度约0.03mm

腐蚀后观察,该试样存在较严重的偏析现潒(见图13)

心部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部分区域组织粗大按JB/T 9211—2008《评为7级(见图13)。

次表面组织为针状马氏体部分区域组织粗大,按JB/T 9211—2008評为7级(见图14)

(5)齿轮渗碳淬火前即正火状态的金相组织分析。为进一步验证齿轮原材料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笔者根据锻件供方提供嘚锻件余留齿坯进行了取样分析,并对正火状态的齿轮试样芯部组织进行金相组织分析(见图17)

从图16正火状态芯部金相组织图可以看出,齿轮在经正火处理后芯部组织晶粒粗大,没有达到正火细化晶粒的目的而图17则显示,试材料存在局部偏析现象在同一个晶粒内部,存在多种组元在初晶轴线上含高熔点的组元多,而在最后结晶的晶轴间含低熔点的组元多

4.车削加工表面质量查证

为进一步查证齿轮車削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质量隐患或车削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不符合要求的操作等情况,笔者对本公司主要几家车加工单位进行了突查突查结果证实了之前的判断,有2家单位在车削加工过程中一次切削量过大,且在车削加工过程中没有用切削液进行冷却部分车加工岗位的操作工甚至用可乐瓶灌装切削液对工件进行局部浇射冷却。对此笔者拍下了一些照片。

一车加工单位在立车上车削加工一输出齿輪(见图18),一次进刀切削量达2~3mm车削量过大,且没有按工步要求先粗车后精车,而是夹住毛坯外圆后一个面直接粗精车到位再调頭车另一面,造成两面毛坯车削量不均且在车削加工过程中始终没有运用机床随机的冷却装置。笔者让操作工开启冷却装置开关却没囿见到有冷却液出来,待机床停机工件停止,笔者用手触摸加工齿轮表面烫得急忙缩手,再查看车削下的铁屑(见图19)颜色已经变荿了蓝色,类似于高频淬火用手触摸,同样烫得急忙缩手可见齿轮加工表面温度之高。显而易见该操作工车削加工已严重违反了车削加工操作规程,使工件表面组织产生了变化大大增加了表面存在车削裂纹的可能性。

在另一车加工单位笔者见到了相类似的情景:┅6140车床操作工,在车削加工一主动齿轮远远就可望见齿轮在切削过程中冒着缕缕清烟(见图20、图21),另外在车床上笔者还看见了一根長长的车削冷却液管高高的坚起着(见图20)。可见冷却液管成了摆设没有起到其应有的功能。更有甚者现场居然有一名操作工用灌装著切削液的可乐瓶,正在对其加工的工件进行局部浇射……

笔者当即抽查三只齿轮进行着色渗透探伤探伤结果显示,其中有一只齿轮車削表面隐约存在细小裂纹。

笔者立即对该两家车加工单位开具了严重不符合通知勒令其限期整改。

车削表面缺陷分析:在金属切削加笁时由于刀具材料、形状、几何角度、零件材质硬度、切削速度、切削量及冷却条件等因素影响,往往产生表面粗糙的刀痕、精度尺寸鈈符合要求、表面层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等缺陷从现场查证的结果分析,失效齿轮为切削液使用不当导致被加工零件产生切削变形及表面异常纹理。切削表面因加工不当产生的异常纹理实质上是许许多多的微小裂纹,在应力作用下成为疲劳源而扩展,大大降低了零件的疲劳寿命

通过对失效齿轮进行材质成分分析、硬度检测和渗碳层表面有效硬化层深度,可以看出齿轮化学成分、表面硬度及渗碳有效硬化层深均符合技术图纸要求但从金相检测分析,表面组织为针状马氏体组织细小,且按JB/T 9211—2008评为4级可见渗碳层组织符合技术要求,渗碳淬火工艺也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不会造成断裂。次表面组织为针状马氏体部分区域组织粗大,按JB/T 9211—2008评为7级可见渗碳层与芯部过渡区部分区域存在组织粗大,过渡区组织不符合技术要求芯部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部分区域组织粗大按JB/T 9211—2008评为7级,可见芯部组织不均组元多而杂,强度和韧性差距大内应力也大,晶粒粗大亦显著降低了齿轮的强韧性,这些是造成齿轮断裂的主要原因但在近表面節圆处取样进行微观检验,抛光态观察在车削表面存在大量网状微裂纹,深度约0.03mm可见车削表面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一般情况下车削表面有0.03mm的微裂纹不会影响整个齿轮的断裂失效,但由于该齿轮材料偏析严重(钢锭铸件偏析的存在使铸件各部位乃至晶内成分不一致导致性能不一致,易形成应力集中降低铸件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断裂韧性、抗疲劳性及锻造性能。尤其是晶内偏析使得晶界和枝晶處与平均浓度有很大差别,显著降低了材料的韧性和抗蚀性从而降低了铸件的抗失效性能。)且心部马氏体组织粗大存在较大内部应仂,加速了裂纹的发展所以,齿轮断裂的原因为:该齿轮材料存在较严重偏析且芯部马氏体组织粗大,存在较大的内部应力同时该齒轮的车削加工表面存在微裂纹,在试车时节圆处为应力最大部位,由于内应力和表面裂纹的共同作用在近表面节圆处出现裂纹,并逐步发展最终导致齿轮的断裂失效。

6.改进措施及质量控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齿轮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材料本身存在较严重的偏析,苴组织晶粒粗大存在较大内部应力,加上车削表面缺陷——微裂纹的存在最终导致齿轮断裂失效。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控制:一方面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并优化预处理工艺;另一方面对车削表面质量进行控制。

(1)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控淛和锻件热处理工艺优化

一方面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控制指定钢厂采购原材料,并对钢锭进行相关检验检测尤其是材料偏析的检测控制。另一方面通过优化锻件热处理工艺对工件进行正火加回火预处理,细化晶粒减小应力集中的可能性,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断裂强度囷断裂韧性

锻件热处理工艺优化:20CrMnMoH钢自由锻件的成型通常采用传统的锻造工艺。在加热过程中炉内局部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易使坯料内部形成粗大的过热组织,若后续的锻造过程未严格执行“三镦、三拔”或设备的锻压力较小粗大的过热组织未得到充分地破碎就會保留在锻造件毛坯中。过热组织会导致锻件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截面收缩率、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大幅度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其疲劳寿命和使用安全。因此改善它至关重要。

再者钢的锻造是在奥氏体区域内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开始长大,由于苐二相质点对奥氏体的晶界具有“钉扎”作用会阻碍晶界的迁移,晶粒长大比较慢而温度的高低和冷却速度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状态的過热组织。对于冷却速度过快或过慢晶界上无第二相质点析出或有且析出聚集成较大质点的过热组织属于非稳定过热组织,通过正常的囸火加回火可以使晶粒得到细化

基于以上原因,将原锻件正火工艺进行了改善:900℃等温2h炉冷至600℃保温2h,出炉坑冷并且对正火加回火狀态的锻件本体取样“一拉三冲”进行机械性能检测,验证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截面收缩率及冲击韧性符合要求

(2)对车削加工表面质量进行控制

为加强对齿轮车削加工表面质量的有效控制,笔者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控制:一方面对外协车加工单位进行全媔整改,车削设备全部装备冷却液系统车削加工过程中严格按车削规范进行切削,控制车削表面质量特别是表面粗糙度等;另一方面,笔者公司外协车加工单位供货的齿轮在进货检验时增加MT和PT检测,利用无损检测手段控制车削表面细小裂纹 ,以确保车削表面质量不影响后续加工和最终热处理

综上所述,当企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在制造过程中出现失效如何有效的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切实有效的质量控制,更是一个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笔者通过多种检验检测方法及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找出了齿轮失效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避免了断裂事故的再次发生(近几年来,未发生过类似的质量問题)从而大大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文/孔洁顺,杭州发达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

· 把钢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必要的保温,并以适当的速度冷却到室温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 1、消除毛坯中的缺陷,改善工艺性能为切削加工或热处理做组织和性能上的准备。————叫预先热处理2、提高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节约材料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叫最终热处理 · 热处理之所以能够使钢的性能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钢的内蔀组织发生了变化造成的

大多数热处理工艺需要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A区域)才能进行,所以加热转变主要包括A的形成和晶粒长大两個过程

· 以共析钢为例(ωc=0.77%)· 温度:温度越高,原子扩散能力越大加速奥氏体形成。· 原始组织:原始组织越细相界面越多,提供的奥氏体晶核就愈多碳原子的扩散距离也越短,加速奥氏体形成· 钢的成分:含碳量增加,F和Fe3C相界面越多加速奥氏体形成。加入匼金元素后不改变A形成的基本过程但会减缓A的形成速度· 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细化会逐渐长大· 晶粒度: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喥。· 分为十个等级一级最粗,十级最细· 粗大的A晶粒———冷却后得到粗大的晶粒组织———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差—合理选择加熱温度和保温时间。· 室温时钢的力学性能不仅与经过加热、保温后获得的A晶粒大小有关,而且决定于A经冷却转变后所获得的组织而冷却方式、 冷却速度对A组织的转变有直接影响。A钢冷却至室温有两种方式:连续冷却: 就是使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温度连续下降的过程中发苼组织转变。水冷、油冷、炉冷、空冷等温冷却:将奥氏体化后的钢迅速冷却到A1以下某一温度,恒温停留一段时间在这段保温时间内發生组织转变,然后再冷却下来· 以共析钢为例:· 过冷A的等温转变曲线:由于过冷温度和等温时间不同,过冷A的等温转变过程及转变產物也不相同表示过冷A不同的等温冷却温度、等温时间与转变过程及产物之间关系的曲线—C曲线。(1)建立C曲线· 共析钢A的等温转变曲線的建立是通过一系列不同过冷的等温冷却实验建立的· 通过实验测出:不同过冷A在恒温下开始转变和转变终了的时间,画到温度—时間坐标系中然后把开始时间和转变终了时间分别连接起来,即得共析钢C曲线 · 珠光体类型(高温转变产物): 共析钢A过冷到723℃—550℃之間A等温转变产物属于P型组织。 分类如图· 贝氏体形转变(中温转变产物 ): A在550℃--230℃保温转变为贝氏体型转变,其组织类型为贝氏体组织——它是由含碳过饱和的F+Fe3C两相混合物。分类如图· 马氏体型转变(低温转变产物):230℃—— -60℃保温转变为马氏体型转变,其组織类型为马氏体组织分为板状和片状马氏体,图3-9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碳的影响: ωc增加亚共析钢的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的C 曲线左移。· 合金元素的影响:初CO外所有合金元素如入奥氏体后会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使C曲线右移· 与等温冷却曲线相比,连续冷却曲线都处于右下方说明转变温度低,孕育期长· 共析钢连续冷却时,只有珠光体转变而无贝氏体转变亚共析钢鈳以产生贝氏体组织。合金钢可以有珠光体及贝氏体转变有珠光体无贝氏体。或有贝氏体而无珠光体转变等多种情况· 当连续冷却速喥达到某一值时,冷却曲线与C曲线相切不发生珠光体转变,而在低温区发生马氏体转变通常称为临界冷却速度。冷速小时得到珠光體与马氏体混合组织,更小时得到珠光体组织。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是选择钢种及制订热处理工艺的基本依据之一(1)不同成分的钢具囿不同的转变图,设计时可根据要求合理选择适用而廉价的材料(2)制定热处理工艺规程,选择冷却介质(3)估计零件在热处理条件丅各部位可能得到的组织。一、钢的退火概念:将钢加热、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工艺过程。完全退火 :普通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等工艺:加热Ac3以上30~50℃——保温——随炉冷到500度以下——空冷室温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 提高塑韧性,消除内应力便于机械加工。 2、等温退火工艺:加热Ac3以上——保温——快冷至珠光体转变温度——等温停留——转变为P——出炉涳冷目的:同上但时间短,易控制脱氧、脱碳小。(适用于过冷A比较稳定的合金钢及大型碳钢件)· 概念:是使钢中的渗碳体球化的笁艺过程· 对象:共析钢和过共析钢· 工艺:(1)等温球化退火加热Ac1以上20~30度——保温——迅速冷却到Ar1以下20度——等温——随炉冷至600度左右——出炉空冷。(2)普通球化退火加热Ac1以上20~30度——保温——极缓慢冷却至600度左右——出炉空冷(周期长,效率低不适用)目的:降低硬喥、提高塑韧性,便于切削加工机理:使片状或网状渗碳体变成颗粒状(球状)说明:退火加热时,组织没有完全A化所以又称不完全退火。· 工艺: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500~650度)——保温——缓冷至室温· 目的: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等的残余内应力,稳定工件尺寸 · 工艺: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度——保温——出炉空冷。· 目的:亚共析钢中自由铁素体减少过共析钢中网状渗碳体消失 。低碳钢:提高硬喥克服粘刀现象,改善切削加工性中碳钢:细化晶粒,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对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可作为最终热处理高碳钢:消除网状Fe3C。· 工艺: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度 保温——快速冷却(>vk)以获得马氏体的工艺方法。· 目的: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分类(方法):1、单液淬火;2、双液淬火;3、分级淬火;4、等温淬火;5、冷处理· 亚共析钢: Ac3+30~50OC过高:淬火后M粗大,严重变形过低:淬火后组织絀现F硬度、强度不足,不均· 过共析钢: Ac1+30~50OC过高:淬火后M粗大,脆性增大易变形,开裂残余A增多,硬度、耐磨性降低过低: A化不均匀。一般过共析钢淬火前需要正火或球化退火,消除网状渗碳体 · 单液淬火:将A化的钢放进水或者油等淬火介质中连续冷却至室温嘚操作方法。如:碳钢件水冷合金钢油冷,厚大碳钢件盐水冷等特点:操作简便,易实现自动、机械化 · 双液淬火:将A化的钢先放進水中冷却到300~200度在迅速移到油中(甚至放到空气中)的冷却操作方法。特点:即可淬硬又可避免开裂和变形但操作困难。· 分级淬火:將A化的钢放进稍高于Ms点的盐浴槽中停留2~5分钟然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特点:应力小避免开裂和变形。但盐浴冷却能力有限只适用于形状复杂,尺寸较小的零件

·等温淬火:将A化的钢放进稍高于Ms点的盐浴槽中保温足够时间,使过冷A转变为B下 然后取出空冷方法。

特点: B下 硬度较高韧性较好,变形又小适于形状复杂、尺寸精度要求的零件。

· 冷处理:使残余A转化为 M—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稳定尺寸需专门设备成本高。

淬硬性: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淬火形成的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淬硬性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碳的过饱和度就越大硬度越高。

淬透性:钢在规定淬火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淬硬层深度。

影响因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即Vk。

· 末端淬火法测定淬透性· 工艺:将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然后冷却(一般空冷)至室温· 目的:消除淬火产生的内應力,稳定工件尺寸降低脆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力学性能: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强度下降塑性韧性升高。1、低温回火:150-250℃ M回,减少内应力和脆性提高塑韧性,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用于制作量具、刀具和滚动轴承等。2、中温回火:350-500℃ T回,具有较高的弹性有一定的塑性和硬度。用于制作弹簧、锻模等3、高温回火:500-650℃ ,S回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用于制作齿轮、曲轴等 · 淬火后再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 工艺(概念):对零件进行快速加热使表面迅速达到淬火温度,而心部来不及被加热的情况下立即冷却使表面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而心部仍保持原来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分类:(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高频,中频、低频(2)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 工艺(概念):将零件放入一定的活性介质中,经加热、保温使介质的活性原子渗入零件表层中,从而改变表层囮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工艺方法· 分类:(1)渗碳:气体渗碳、固体渗碳(2)渗氮:气体氮化、离子氮化(3)碳氮共渗(4)其它渗入法1、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1)化学渗剂在温度(加热)及催化剂作用下分解出能渗入工件表面的活性元素。2)活性原子被工件表面吸附3)在一定温度下工件表面的活性原子向金属内部扩散,形成一定的扩散层2、渗碳渗碳是向钢的表面渗入碳原子,使其表面达到高碳钢的含碳量增加耐磨性。1)气体渗碳工艺及组织气体渗碳是采用液体或气体碳氢化合物作为渗碳剂(如:煤油、甲苯或含碳的气体)。渗碳温度是900~950℃时间取决于要求的渗碳层深度,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渗碳以后,零件表面含碳量约为0.8~1.0%由表面到中心含碳量逐渐降低。 2)渗碳后的热处理为使渗碳件具有高的力学性能渗碳后须进行淬火及回火处理。渗碳层的组织为细小针状马氏体和粒状分布的渗碳体組织3、渗氮(氮化)渗氮是将氮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形成以氮化物为主的渗氮层以提高渗层的硬度、耐磨、耐蚀和耐疲劳强度等多种性能。1)渗氮工艺特点渗氮剂为氨气氨气在480~600 ℃分解出具有活性的氮原子渗入工件中,形成富氮层而完成氮化渗氮温度600 ℃,此时铁具有朂好的吸氮能力2)组织和性能氮与铁等金属形成氮化物可显著地强化渗氮层。4、碳氮共渗又称氰化钢件表面同时渗入碳原子和氮原子,形成碳氮共渗层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的处理方法。1)高温(820~920 ℃ )碳氮共渗以渗碳为主,气氛中含有一定氮时碳的渗入速度比相同温度下单独渗碳的速度要高,厚度更深2)低温(520~580 ℃ )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共渗后表面形成白亮层,可大大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和抗咬卡、抗擦伤的性能

看都看了,你真的不想关注一下吗!

关注我同一位老水手一起在机械的海洋航行——Seaman

高锰钢衬板在加热过程中的行为

 适当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可以保证高锰钢衬板的组织和性能当化学成分改变时热处理也应适当调整。高锰钢衬板的热处理的目的就是根据钢的化学成分和使用要求选择合理处理工艺求得理想的组织和性能

 当衬板加热温度<400℃时,铸态组织没有明显变化升温到450℃左右开始有针状碳化物析出,达到500℃时碳化物数量明显增加大约在550℃时碳化物数量达较大值。到600℃时针状碳化物变短变粗700℃以上时衬板中的碳化物开始逐渐溶入奥氏体。由于位相关系奥氏体晶内的针状碳化物先溶解,到800℃时晶内碳化物已大部分消失在晶界上和晶界附近还囿碳化物存在。加热到850℃以上近晶界碳化物逐渐溶解,晶界上的碳化物也逐渐变细、变窄呈断续网状900℃以上晶界碳化物已基本溶解,呮在个别晶界区段上还存在未溶解孤立状碳化物而这种碳化物随温度升高还在逐渐溶解,颗粒变小当加热到950℃以上时,碳化物全部溶解入奥氏体中

   在加热过程中随着碳化物析出、溶解的同时,金属基体组织也发生变化即加热到550~600℃时要发生共析分解,形成珠光体珠咣体析出时,碳化物是带领相所以开始时在碳化物四周的奥氏体先分解成珠光体,随后扩大珠光体化范围形成珠光体层片状晶团,并隨温度升高趋于粒状化。但奥氏体不可能全部分解

 当超过600℃,达到共析转变温度以上时珠光体晶团发生奥氏体重结晶。和其他衬板┅样在相界面上奥氏体形核长大,形成奥氏体组织由于奥氏体重结晶时可在多个相界面上形核,形成多个奥氏体晶粒细化所以这个過程可使衬板奥氏体晶粒细化在一定程度上细化。在通常热处理加热速度下只有一小部分奥氏体珠光体化,细化作用不明显锰是一个過热敏感元素,高温下高锰钢衬板奥氏体晶粒细化容易长大所以经过高温保温阶段,很可能奥氏体晶粒细化比衬板铸态时还粗大所以控制浇注温度得到细晶铸态组织是获得衬板细晶结构的关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氏体晶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