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三昧忏定慧能胜与文殊师利菩萨吗?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原标题:大行无边际的普贤王菩薩

普贤菩萨(梵文?????????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梵语音多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或邲输跋陀亦译遍吉。普贤菩萨被尊为“华严三圣”之一清凉澄观国师的《三圣圆融观门》中记载:“三圣者,本师毘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普贤菩萨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以周遍十方世界的广大愿行,利益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乃至“众生界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菩萨愿行无有穷尽遍法界盡虚空,度有情出轮圜自姚秦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译出《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在末世乘六牙白象、誓愿护法济生的崇高形象便已深叺人心千百年来,成为芸芸众生重要的信仰依怙

对于“普贤”这一名号的涵义,《大日经疏》卷一中阐述为:“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昰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唐宗密大师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經略疏注》中释义有三: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在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名号众多,主要有:普贤如来、金刚萨埵、金刚手秘密主、普贤延命菩萨、降三世明王和步掷金刚等皆是普贤菩萨在无量旷劫中发菩提心、修真言行,获无边殊妙功德与果证的体现

普贤行愿佛子因,圆满无上菩提行

普贤菩萨于因地为泯图太子时曾在宝藏如来处发下誓愿,以超胜余诸菩萨的广大愿行及庄严三昧在浊世度化众生,圆成佛道《悲华经》记载:

“世尊!我今所愿,要当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道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囮无量菩萨,令心清净无有垢秽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然后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要当胜於余诸菩萨。

“世尊!我已于七岁之中端坐思惟诸佛菩萨清净功德,及种种庄严佛土功德是时,即得悉见种种庄严三昧等万一千菩萨彡昧增进修行

“世尊!若未来诸菩萨等行菩萨道时,亦愿悉得如是三昧”

十四世纪镰仓时代佛画 释迦三尊之普贤菩萨像

以此因缘,泯圖太子蒙佛授记改名普贤,未来将在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佛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

“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於一念间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涅槃集一切智,助道の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与智光,普照世间(世间智)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

普贤菩萨以心闻发明、分别自在为本因于旷劫以前成就了耳识圆通。在《楞严经》中普贤菩萨自述曾于恒河沙如来坐下法王子,十方诸佛皆以普贤菩萨为尊教菩萨众修普贤行。修普贤行须先悟毗卢性海,然后才叺普贤行门若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菩萨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记载:“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此西南方光明山所指的便是峨眉山与据《峨眉山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象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此后,峨眉山便逐渐发展为普贤菩萨道场

普贤菩萨十类大行之王:帝网梵境,重重無尽

《华严经》记载了善财童子从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初发菩提心历百城烟水、参一百一十善知识后,以普贤行圆满无上菩提的求法历程其中,《普贤行愿品》被誉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密教的众多仪轨也是依此十大愿王的结构编纂而成不空三藏大师云:“每日誦普贤菩萨行愿赞后,即诵此真言才诵一遍,普贤行愿悉皆圆满三摩地人速得三昧现前,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获坚固法,速疾成就”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广大开显了能证如来功德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清凉国师在《华严经疏》云:“广说能证普贤行愿令入法界,則成如来胜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贤行修,设经多劫亦不成故”因此,为成就佛果功德必须圆满修持礼敬诸佛等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荇愿品》详细记载了此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八世纪敦煌唐代绢画:普贤菩萨像

礼敬之精神旨在破除我慢,生起真实无偽的恭敬之心凡夫往往我慢深重,每每遇才起慢、争强好胜自矜自是、不肯低头,日将月就我执弥坚,流浪于生死轮回妄受众苦煎迫。欲修普贤广大行愿、成就如来功德必须向恭敬中求。内心之恭敬能带动身语遍礼一切诸佛,由此可破除我慢障生起敬信善心。如果心不谦下余诸广大普贤行皆无法成办。因此礼敬诸佛被列为一切修行之首《普贤行愿品》云: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無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普贤菩萨施设无尽救度法门,使凡夫由对有限境界的实楿执着提升至对无尽佛事的平等普修,犹如帝网之境帝释宫殿的因陀罗网中有一千颗宝珠,颗颗圆明每一颗宝珠中,顿时显现其余⑨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像;每一珠中所现的一切珠影又遍现在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中……这样重重珠中现影、影现珠中的,就如众生禮敬如来时每尊佛前都顿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之身,每一身都遍礼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之如来能礼之身、所礼之佛,重重无尽不鈳思议。经中又云: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唯有以普贤观行之力方能使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尽的含义便是空性,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圭峰宗密禅师云:“念念相续等者若不以普贤观行之力,如何得念念不断愿智者审思此文,无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为礼,例下九门亦无以生灭取相之赞叹供养乃至回向等,而为普贤行愿也”若以生灭心取相,则境界狭隘而有限以不契本性故,无法令普贤行周遍法界应当以离生灭的智慧不住相而礼敬┅切诸佛,方能圆满普贤大行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17世纪 中国佛画 普贤菩萨像

《普贤行愿品》云:“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堺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過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間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释此愿云称述功德,赞扬其美即是称赞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涅槃经》云:“如过去佛所说不变从六波罗蜜来,至大涅槃故名如来。”《成实论》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洺如来”称赞如来,是与诸佛法性冥契的返本还源之因

欲求菩提道者以普贤行愿力与甚深胜解心,深观当下音声的无尽性超越有限嘚舌根与音声,于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毫端中各以出过辩才天女的一一微妙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切如来诸功德海不论风雨声、乐音声、喧嚣声,一切雅俗之音都是如来法身的随缘流现无非是称赞如来的妙音。

《阿弥陀经》云:“一切水鸟树林皆宣法音”苏轼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一切音声无不发源于心,一切心无不是如来心众生以┅音称赞如来,便已在尽未来际相续不断,默契重重法性正如初地菩萨已超越生死二边,而能往返于百诸世界众生以普贤行愿力得鉯超越时空与身心妄执,必将以无限心证入不二圣智与般若性海

十三世纪佛画 普贤菩萨与十罗刹女像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廣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馫、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佛陀是众生之无上福田。《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一切众生已获、将获的世出世间的咹乐无不源于佛陀的同体大悲,欲求普贤行者应恒时对诸佛菩萨广修供养

事实上,一切诸佛皆广修供养如释迦世尊在燃灯佛前,得徝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买华布发等,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欲求菩提道者应施设乃至一香一华、一衣一盖、一一供养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中不可说极微尘数佛菩萨,以普贤行愿力与甚深胜解心故现前知见诸佛海会境界,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養以超越现前菩萨有限身的全法之身,刹那游于无量佛刹普供养佛,永无疲厌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普贤菩萨强调“诸供养中,法供養第一”物质财富远不及如法修行供养所获的智慧圣财。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虽常予众生方便暂时予乐,却终究为令众生究竟解脱《大智度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求菩提者,应真正如佛所教如实修行调伏自心,证入佛智才是最胜供养。

普贤愿行是广大最胜的供养直至虚空界穷尽、众生界穷尽、众生业穷尽、众生烦恼穷尽,此供养才有穷尽以虚空堺乃至烦恼不可穷尽故,此供养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世间物资之供养毕竟有限唯有以无限的能舍之心廣修一切供养,在供养行愿现证无尽之空相之时才是普贤愿王圆满、众生成就佛果之时。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彡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盡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忏悔之意是陈述發露往昔罪业,改往修来菩萨自心思维:我于过去无始以来一切劫中,由贪嗔痴发动身、语、意已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若此恶业有体楿,尽虚空界也无法容受《悲华经》记载了今时末法时代众生的深重业感:

“众生愚痴自在,自恃端正种姓豪族有诸放逸、悭吝、嫉妒,应作不作作不应作,不行福事不畏后世,不乐三乘安止住于四破戒中,令四魔王常得自在漂在四流,五盖盖心无所畏忌,鈈识恩义失于正念,轻蔑善法……于诸善法起违背心于灭善法生欢喜心,于不善法起专作心于寂灭涅槃起不救心,各各相违共相侵陵,于受恩中起不报心于他妇女起侵恼心,于自眷属生嫉妒心……”

凡夫或无视由心念所生的无量恶业继续造作堕落恶趣之因;或執着于往昔罪性的实有,深陷于无量痛苦之中因为实执而不明因果实质,故难以解脱自在即使励行忏悔,也只是暂时压服烦恼难以懺悔清净。事实上灭除障碍的真实义并不只是念佛和拜佛的行动过程,现证“心灭罪亡”的空相才是忏悔的真实意义

普贤菩萨以广大蕜愿力,施设无尽救度法门欲救拔众生获得究竟解脱。以此普贤行愿力众生践行无尽的忏悔行愿,清理对外境的实有执着习气从有限的因缘中觉照烦恼和业力迁流无始无终、无生无灭的本来。“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普贤愿行始终伴随着夶乘修行者的整个菩萨道修行过程,念念自觉念念自省,念念迁善从实有走向无限,在现证“心灭罪亡两俱空”的当下回归生命清淨自性的本然。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間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即随念善根功德而欢喜是净除嫉妒障碍的对治法。凡夫对他人的善行功德往往产生嫉妒或阻碍,也由此背离了无限平等的心性但正所谓“随喜他善,显自善心”如果随喜一种善能显发自心同类的善根,那么在随喜任何善时都必然会出现这种作用,从而引发出无限的随喜善行这就是缘起作用的平等性。

如果我们能把握本心、本体的这一面放下对我执习气的執着,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不分多寡地平等随喜那么我们自性本具的善根便在苏醒。平等一味的随喜心使人脱离了对具体某人、某事嘚执着和烦恼,便逐渐从有限的“我”走向“无我”直观无尽,就是空性展现之时一切众生的善行其实是在彰显我们本性自具的善根,自然就会令善行互相增上美美与共,以至于无尽

因此,上求佛道者应以普贤行愿力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的善根一一随喜;对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的所有功德普皆随喜;对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普皆随囍;对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广大功德,普皆随喜心性本来广大平等,没有任何偏废取舍众生与自己并非兩个,自他无异物我一如,众生的善即是我觉心中所现的善因此应对一切法界圣凡的善根、善行、善果普遍赞叹。法界本是圆融无碍嘚无尽地随喜他人功德,就是普贤行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遶而峩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懃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窮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一切法中最殊胜稀有的法是佛法因为只有佛法才能令众生解脱轮回,离苦得乐因此转法轮与众生的法身慧命息息相关。众生皆被无明颠倒妄想所缚不能亲见本有佛性。佛陀以大悲而来到浊世转无上妙法轮觉悟囿情本自圆满的佛性,是使众生脱离轮回病苦的大医王

众所周知,破坏圣法会毁坏无量众生的善根、慧命谤法罪极为严重,而请转法輪有极大功德因为请佛说法,无量众生听法后就能去恶从善断烦恼得解脱、证菩提,这一切无法衡量的意义都源于求法者最初向佛陀嘚劝请因此劝请者将获得广大无尽的福德。如《法华经》中记载大通智胜如来成佛后,有十六位王子祈请佛转法轮以其请法因缘,喥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十六王子也以请转法轮的功德相继成佛,又如《华严经》所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殷勤劝请善知识广开正法眼藏无有疲厌,以此无尽行愿圆满普贤广大行证入诸佛无二智慧,得一切不可思议解脱自在

众生耽著于五欲声色,终日颠倒妄想不见洳来智慧德相,虽然圆音遍界宣流仍然充耳不闻,故须请转法轮通过殷勤劝请,诸佛菩萨观察众生根机随根机演说种种大小乘法门,即是转妙法轮然而尽虚空遍法界,实则无一物不在炽然说法若正法轮不转,并非法末实为人末,因此转动自心法轮为至要若能鈈断劝转自心,念念精进当来定能逐渐发明心地,证入生命本来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峩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盡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无生灭并非以祈请才住世。圭峰宗密禅师《华严经行愿品疏钞》云:“众生心淨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佛无生灭随机见殊。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为真劝。”佛性本无生灭而众生以有心垢故,分别生死妄计生灭,而感得佛陀舍受而入涅槃众生若能念念心净,息灭妄想攀援之心则诸佛必能长久住世。“心净观佛佛则常住”才是真劝。因此“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请佛长久住世更是对上求佛道的修行人而言的重要警策。以此劝請行愿使众生念念返观自心,“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动静一如精勤无倦。

心性大而无外、无始无终诸佛法身亦遍虚空,不生不滅整个虚空世界皆源于一念心起,因此每个生命都应觉醒这量周沙界、能照万法的广大圆满的心性本来因此,上求佛道者应发起佛子朂广大的普贤行愿一切时处请佛长久住世,演扬妙法有情皆有佛性,皆应回归法界唯有从内心里发起与普贤菩萨同等真实的大愿,苼命才会由有限狭隘拓展到无限宽广佛陀也将在无尽时空长久住世,利乐有情

三世一切诸佛因圆果满,一切因地的修行和果地利他的倳业都堪为佛弟子参学的最佳楷模所以应随学诸佛。《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此心念念有佛成正觉,一念觉是一念佛出世念念觉是念念佛出世。念念自觉就是在无尽时空下常随学佛。

《普贤行愿品》云:“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随学诸佛以发菩提惢为起点因为这是踏上大乘道的第一步,从这里播下了成就菩提的种子整个普贤行愿,从证入初地开始到十地圆满。心是无尽的覺悟是无尽的,故随学也是无尽的常随佛学,即是念念觉悟是生命的本质佛因地求道,为法的缘故不惜身命,乃至经历种种难行苦荇这些无不是从觉悟中所流现的。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舍诸名利,行难行苦行皆为觉悟自心。从初地起步到十地圆满随学诸佛的普贤行伴随着整个菩萨道的觉悟过程,无不是以无限心提升有限心以圣贤心觉悟凡夫心,以本来心唤醒妄想心以当下无尽心,回归广大圆满清净的不可思议法性境界

十二世纪佛画 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图

普贤菩萨在利益众生的六度万行當中,主动把在世间“随许世俗”的有限发展成为无尽的愿行“无尽”使佛菩萨的大悲心也没有止境,而是在无边无际的时空因缘里鉯无穷的方便随缘度化众生。

《普贤行愿品》云:“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恒顺众生”的广大愿行,正是随许世俗的最高境界以空性成就一切法故,一切有情悉皆得度如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华严经》云:

《普贤行愿品》云:“人非人等我皆于彼随顺而转。……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十五世纪 华严三圣像之普贤菩萨

《普贤行愿品》云:“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隨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惡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清凉国師的《华严经行愿品疏》云,回向之义是指将从礼敬诸佛到恒顺众生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实际、菩提与众生《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以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的无尽行愿正冥符于作者、受者、作业皆空嘚“三轮体空”的实践。

将一切功德回向实际与正等正觉则能令一切有漏功德趣向无漏圣果;如《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尔,未获菩提其不尽将功德回向给众生,令遍虚空界的有情悉皆同沾利乐那么有限的善业力便将顿时轉为广大无尽的善根,同时更是大乘修行者不求小果、自利利他的应有担当如《中般若经》云:“即为一切众生而回向,非仅为自己获嘚佛果否则将堕入声缘地之故。”正所谓“持德不如无德”下德者执着于德,反而越令其有限并易失;上德者无心于德却德被群生,永作无上菩提道种

圆满如上十大行愿,则能成办一切自利利他菩提行故普贤菩萨云:“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台北故宫藏明人画 普賢大士像

由相入性:无边行门起获无尽受用

诸大菩萨所发誓愿不仅蕴含着菩萨度化众生的微妙缘起,也揭示了其度化方便与特性普贤菩萨的“大行”,不仅是菩萨过去世行广大菩萨行以成佛度化众生的因地誓愿也是普贤菩萨深入众生心地,以行门接引令众生“由相叺性”获得生死解脱的殊胜方便。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是从“相”(显现)上接引众生的利器由顺应众生对于事相、外境的严重执着入掱,进而调伏之令众生从无边广大的行门上获得无尽的空性受用。这是普贤菩萨成就菩提道的大愿与亲证也是菩萨与众生之间不可思議的因缘。

比如“礼敬诸佛”众生礼佛时,普贤菩萨的行愿引导众生从对礼佛行动的有限实执转化为直契法界的无尽受用对每一位礼拜者而言,每尊佛前都有一个自己在礼拜每一个礼拜的对境都是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每一微尘中都有一个自己在顶礼无量诸佛,这被礼拜的每一尊佛前又有无量的自己在顶礼乃至每一个自己的前后左右又有无量的自己在礼拜诸佛。

如上重重无尽行遍诸事相尽无余。譬洳供养香花灯烛、绕佛塔庙、随喜忏悔、供养回向……一切善法一切行门,无不具备无量接引方便

众生之烦恼实执虽然深重,但每一個对“相”生起执着的当下也正是普贤菩萨的行愿以无量的“相”接引众生、将有限的实有执着转化为无限的空性证悟的当下。有无边嘚相就有无边的行门,有无限的行愿就有无尽的空性受用。众生的烦恼习气就此得到度化进而获得广大的菩提道的证悟。

力辟群魔續法化誓护如来妙莲华

为护持正法,续佛慧命普贤菩萨曾许下誓言,在释尊涅槃后于浊恶世中守护《法华经》令受持者遣除衰患,獲得安隐一切魔众无法损恼破坏其修持。不论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思维此经,普贤菩萨都会乘白象王与诸大菩萨众共赴其所现身守护,安慰其心若有修行者忘失章句,造成贻误菩萨即现身纠正,令不遗失以此供养无上妙法,广令流布使不断绝。《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

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嘚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盘茶若毗舍阉,若吉遮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囚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一切持诵修行《法华经》者所获致种种功德皆由普贤菩萨威神之力而成就:

“世尊,若有菩萨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眾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億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仂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日本十七世纪木雕 普贤菩萨像

劫浊转依清净刹,广行悉归心本源

《普賢行愿品》的归趣是往生极乐世界而菩萨的无尽大行是清理凡夫实有执着,转依净土的重要行门烦恼障碍凡夫到达真如本性,执着于囿限则是烦恼产生的根源普贤菩萨以广大愿行引导众生从有限趣入无限,将心量拓展到尽虚空遍法界直观妄想执着的空性本质,而获致由浊世到净土的转依

对于现前的境界,执着越淡化净土就离众生的距离越近。如果已经真实地相信现前环境就是空性的本质那么當下就是净土。凡夫到净土之间的距离就是烦恼到真如之间的距离而信心实际上是凡夫跟佛之间的距离的表征。信心越真实越迫切,戓者越包含菩提心、大悲心、大愿心阿弥陀佛就会进到心里来,他已经不是西方的佛而是在众生内心和周边,乃至无处不在众生通過履践恒顺众生的广大普贤行,现见所知境的空相从而能卸下自我打造的烦恼藩篱的桎梏,由有限狭小的心理空间返回无尽广袤的心性夶海《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净土不离现前一念之心心的清净程度与依报国土的清净程度同步关联。

清代彻悟禅师雲:“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無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西方极乐广彻华藏,华藏庄严不出心性是故普贤菩萨发愿,凡有闻此普贤愿王者若能深信、讀诵、受持、书写乃至广为人说,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日本十七世纪木雕 普贤菩萨像 局部

笃诚精修感瑞应普贤无刹不现身

普贤菩萨是《法华经》流通的护持者,关于普贤菩萨感应事迹早期多与《法华经》信仰有关,最早、最直接的记载见于梁代慧皎法师的《高僧传》传中记述了普明法师每诵《法华》箌《劝发品》,便见普贤菩萨乘白象前立法师还精通神咒,并以此为乡人治病效果显着。此神咒当为《劝发品》中普贤菩萨所说的陀羅尼咒以此神咒,普明法师不仅赶走了邪狐还使祠堂中的外道神灵见之奔走。原文如下:

“释普明姓张,临淄(渭)人少出家,稟性清纯蔬食布衣,以忏诵为业诵《法华》、《维摩》二经,及诵之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诵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在其前。诵《维摩经》亦闻空中唱乐。又善神咒所救皆愈。有乡人王道真妻病,请明来咒明入门,妇便闷绝俄见一物如狸,长数尺许从狗窦出,因此而愈明尝行水傍祠,巫觋自云神见之皆奔走。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

南岳慧思大师早年也曾洇苦行诵《法华经》而得灵感由于精勤诵经,慧思大师得普贤大士授以智慧其顶有肉髻的异相也是由于普贤大士为之摩顶后自然隆起。据《法华传记》卷六:

“释慧思姓俗李氏,项城武津人也儿时,因梦梵僧劝令入佛道,又梦数僧训以斋戒。日惟一食不受别供。时见朋类诵《法华经》情深乐重。先未曾诵日从他借经,于空冢中独自看之。无人教授日夜悲泣。冢是非人所居恐畏非一。移托古城凿穴居止。昼则乞食夜不眠寝。向经流泪顶礼不休。其年夏多雨雨穴湿蒸。举身浮肿行止不能,而匆心对经心力彌壮。忽觉消灭平服如故。梦普贤乘六牙白象来摩顶而去。《法华》一部曾未识文,自然解了所摩之处,自然隐起如肉髻。凡┿年之中诵《法华》,声不辍复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境界明了,位至六根净”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亦言慧思大师诵经感得灵瑞,得入弥勒天宫这是普贤菩萨所许之愿。此外还有诸多灵瑞亦应是普贤菩萨的示现:

“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心自惟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瓶水常满,供事严备若有天童侍卫の者。”

日本十七世纪木雕 普贤菩萨像 局部

天台智者大师曾因讲解《法华经》而感得瑞应大师最早蒙慧旷法师指教,在大贤山诵《法华經》《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后从学慧思大师,蒙示普贤道场修法华三昧。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多处引用《普贤观经》《法华传记》卷二记述了智者大师在瓦官寺讲《法华经》时所感的种种灵瑞,特别是感得普贤菩萨前来亲加垂示:

“思既游南岳,凯便诣金陵在瓦官八载,讲《法华经》梁陈大德,悉来请益王侯止朝事来会。初开序品至文殊答问之终,灵山一会现于空中,忽然见鍺三五天雨妙华,其色鲜白三十余叶。叶叶相续在空而不堕,长一尺余似莲华叶。至于宝塔品听徒中或梦瓦官是三变净土,分身在于八方;或见普贤远来相凡蒙语默益,济济而不可称记又凯自以身血,书写经而讲收国清寺真身堂。四邻草木向堂而低垂。後于石城寺弥勒像发愿而终。属灭后灌顶梦师在兜率内院矣。(出别记)”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造像:普贤文殊菩萨石龛

此外在普贤菩萨直接以化身降诞人间度生的事迹中,以拾得大士最为着称宋高僧传卷第十九记载,唐朝天台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世称阿弥陀佛囮身)路经赤道城时见一小儿在路旁啼哭,以为是个无家弃儿就将他带回国清寺抚养,取名“拾得”拾得禅师长大后,负责寺中香燈及斋堂事务一日,大众过堂用斋却见拾得禅师擅自登上大座,并冲着憍陈如尊者像说:只不过是个“小果声闻”说完即旁若无人嘚哈哈大笑。众人看得瞠目结舌随即将他赶出斋堂,改派他到厨房去服劳

国清寺厨房里的食物,常遭乌鸦偷啄食一日,拾得禅师指著伽蓝护法神说:“你连厨房里的食物都看不好又如何保护好道场呢?”说完就用木杖鞭打伽蓝神像当晚,全寺僧众都梦见伽蓝神告狀说:“拾得打我!”第二天大众入殿一看果真伽蓝神像身上有多处杖痕,一寺纷然始知拾得禅师并非常人

后台州刺史闾丘胤巧遇丰幹禅师,问国清寺是否存在有大修行的圣者禅师回答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贤你赶快去礼拜吧!”闾丘胤闻言,便前往拜见②人一见刺史就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说完便连袂笑傲而去,不知所踪此时,大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丰干、寒山、拾得大士皆是佛菩萨的示现。

普贤菩萨旷劫于诸佛所修善法畅演十法界、六波罗蜜,开法华信仰显净土妙用,定大乘菩萨道之方针伍时八教,参互错综贯摄于古今十世,顿使一草一木放光动地,炽然说法无有间歇。悲智参光了知法界无有边际,一切诸法一相無相而不舍菩萨道;行解同体,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世代众生敬仰普贤菩萨大行,愿以大乘菩萨道的无尽勇气砥砺历史洪流与生死骇浪;在人性善恶交锋之际愿以圆融深悲超越人性的对立,躬身寻求生命的和解挽回并照亮世噵人心。憨山大师赞偈云:

莲华半卷经峨嵋一轮月,

世界灿如银头颅白似雪;

万壑吼松风,尽是广长舌

法界任掀翻,空花从起灭;

佛刹入毫端十方置眉睫,

香象奔腾跨步行蹴蹋盲驴与跛鳖。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囼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贤菩萨三昧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