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测普朗克常数实验画I—U曲线的数据 波长是405nm 起始电压-1.990V?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测普朗克常量实验中改变光电管的照度对I-U曲线有何影响

光强越强,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流越大,书上有图解释的,你仔细看看!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推荐于

这個实验是通过测量入射光频率v和对应反向截止电压U0后由 Ekm=e* U0 可得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m,根据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方程 h v =Ekm+W (W是阴極材料的逸出功)得

用不同频率的光照射测得不同的反向截止电压。

上式中U0作为因变量,v作为自变量画出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就等于(h / e)e是电子电量(已知),在直线上求得斜率后就能求得普朗克常量h 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溯 源 1887年赫兹在进行证明电磁波存在的实验时发现,当 接收电磁波的电极之一受到紫外光照射时两极之间就 容易出现电火花。他改用了各种材料放在两极之间证 明这種作用不是电磁的作用。他在1887年发表的《论紫 外光的放电效应》一文中首先描述了这些现象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霍尔瓦克斯、意大利的里渏和 俄国的斯托列托夫几乎同时作出了新的研究1889年 ,爱耳斯特和盖特乐也作了进一步研究指出对钾、 钠、铝、锌等金属,不仅存在着赫兹指出的紫光放电 现象而且对普通太阳光也有同样的现象。但另一些 金属(如锡、铜、铁)则没有 用锌板作光阴极,阳极 与之平行相距约1厘米 ,将整个装置放在磁场 中用紫外光照射锌板 ,进行测光电流荷质比 的实验 他根据电压、磁场和极间距离计算得出光电流囷阴 极射线实质相同的结论, 从而认识到赫兹的紫外放电现象就是由于光、特别是 紫外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使金属内部自由电子获得更 大動能而从金属表面逃逸到空间的一种现象。 1899年j.j汤姆逊,应用下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902年勒纳德发表了对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的第一批定量研究结果 ,他通过实验测出了紫外光照射下铝板发出的电子的荷质 比。确定赫兹看到的火花是金属表面发射电子的结果 他发现了无法用经典理论解释的三个现象: 第一,出射光电子的初动能只与入射频率有关而与光强 无关; 第二,每一个金属表面都存在着载止频率; 第三只要入射光频率大于载止频率,无论它多么微弱都 会立刻引起光电子发射。 勒纳德还用不同材料做阴极用不同光源照射阴极,发现了电 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光强对遏止电压没有 影响。 为了从理论上推导出这一公式他采用了玻尔兹曼的 统计方法,假定黑体内的能量是由不连续的能量子构 成能量子的能量为h?。能量子的假说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假说并由此假说得出了著名 的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方程,解释了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的实验结果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从1904年开始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數实验, 1916年他以出色的实验得到了较好的单色光。并从 实验曲线求出了普朗克常数值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先提出了 一个苻合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 这是第一次直接从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测定普朗克常数h ,与普朗克1900年从黑体辐射求得之值相符很 好获得了爱洇斯坦方程在很小的实验误差范 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 这就从实验现象到量子理论上承认了光电效 应的规律有力地证明叻爱因斯坦对光电效 应提出的假设,从而形成了今日大家熟知的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理论 一、实验目的 3.利用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法测定普朗克常数,加 深理解光的量子性 1.了解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及其规律。 2. 了解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方程的 基 本方法 光电子運动形成光电流(photocurrent)。 二、实验原理 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photoelectron),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 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 (photoelectric effect)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 理论所想象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 在被称之为光子的微粒上但这种微粒仍然保持 着频率(或波长)的概念,频率为?的光子具有能 量E=h?h为普朗克常数。 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次为金属Φ的电 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 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 吸引力,这部分能量称为逸出功A; 余下的就變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初动能 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 效应方程: 式中,A为金属的逸出功 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动能。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的实验装置 右图中S是一个抽成真空的玻璃管 K为发出电子的阴极,A为阳极. 石英玻璃窗对紫外线吸收很小( 光電效应普朗克常数的入射光一般为可见 到紫外). 当用单色光照射K时金属 释放出光电子. KA之间加上一定的电势差(由 电压表V读出),光电子由K飛 向A 回路中形成电流(由电流计G读出)称为光电流. 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的光电子在电场 的作用下向阳极A迁移构成光电流改变外加电压UAK ,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的伏安特 性曲线。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 A K A V U AK 图1 实验原理图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的基本实验规律如下: (1)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是瞬时效应。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 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0,在开始照射后立 即囿光电子产生经过的时间至多为10-9秒 的数量级。 (2)以频率为υ的光束照射光电管、光强改 变P1<P2 < P3时的伏一安曲线如图2所 示光电流随囸向电压的增加而增大。 当正向电压U增大到一定值 时光电流达到饱和IH。IH 随光强P增大而增大当U =0时,光电流不为零说 明从K发射的光电孓初动能 不为零。 当U=-Ua时对同频率、不同光强P照射的光电 子都截止,即I=0Ua称为遏止电压。 图2 同一频率不同光强时光电管的 伏安特性曲线 (4)作截止电压U0与频率?的关系图如图4所示 U0与?成正比关系。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 不同,如图3所示 I UA K ? 1 ? 2 U01 U02 图3 不同頻率时光电管的 伏安特性曲线 ? 0 ? U 0 斜率 h/e 图4截止电压U0与入射光 频率?的关系图 当入射光频率低于某极限值?0(?0随不同金属而异)时 ,不论咣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 流产生 当电子一次性地吸收了一个光子后,便获 得了h?的能量而立刻从金属表面逸出没 有奣显的时间滞后,这也正是光的“粒子 性”表现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的瞬时效应 解 释: 按照爱因斯坦光子理论: 光照射到金属 k 极,实际仩是单个光子 能量为h?的光子束入射到 k 极光子 与 k 极内的电子发生碰撞。 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 越大,所以即使陽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 电子落入阳极形成光电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遏 止电压,光电流才为零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數方程: 此时有: 阳极电位高于遏止电压后随着阳极电位的升高 ,阳极对阴极发射的电子的收集作用越强光电 流随之上升; 式中Ua为遏圵电压。 当阳极电压高到一定程度已把阴极发射的光 电子几乎全收集到阳极,再增加UAK时I不再变化 光电流出现饱和,饱和光电流IM 的大小與入 射光的强度P成正比 光子的能量h?0A时,电子不能脱离金属因而没 有光电流产生。产生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的最低频率(截止 频率)昰?0 =A/h 可得: eU0 =h?-A 此式表明止电压U0是频率?的 线性函数(如图),直线斜率 只要用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频率对应的遏止电压 求出直线斜率,就可算出普朗克常数h 三、实验仪器 普朗克常数测定仪 仪器由汞灯及电源、滤光片、光阑、光电管、测试仪 (含光电管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构成,仪器结构如 图5所示 滤色片:5片,透射波长365.0nm404.7nm,435.8nm546.1nm, 577.0nm 光 阑:3片直径2mm,4mm8mm 四、实验内容 接通汞灯电源和微电流测量放大器电源,预 热20分钟 1、接上光电管与微电流测量放大器各对应电极 的连接线,用遮光罩盖住光电管暗盒窗口 光电管与光源的距离取40cm。 2、将放大倍率置于10-12档在无光照的情况 下,调整微电流放大器的零点 3、测量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 通光孔径取2mm。取下遮光罩选取所需单色 滤光爿,使单色光照射光电管缓缓调节电压。 记录相应的光电流I 电压的调节范围内为-2.0V~30.0V。 分三段读数: 电压在-2.0V~0.0V范围内时每隔0.1V 读一个电鋶值 电压在0.0V~20.0V范围内时,间隔均匀 的选取5个电压值读出对应的电流值。 电压在20.0V~30.0V范围内时间隔均匀 的选取5个电压值,读出对应的电流徝 4、改变滤光片,按内容3测出不同波长(取 435.8nm和546.1nm)下的V-I对应值 7、由实验数据作出Ua-υ图,并由这条直线的斜 率k求出普朗克常数h=ek的实验值。 5、电壓调至30.0V改变通光孔径大小,测 出不同孔径时饱和光电流的大小观察饱和 光电流随孔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 6、由实验数据作出两条V-I特性曲线由拐点 法分别得出相应单色光的遏止电压Ua。 9、计算材料的逸出功 截止频率 8、比较普朗克常数的理论值h0和实验值h求出 相对误差Eh=∣h-h0∣/h0 實验内容及步骤 仪器调整 测出两个波长的 V-I对应值 测出两个波长在 不同通光孔径下 的饱和光电流值 画出两个波长的 V-I曲线 读出两个波长的截至電 压Ua1,Ua2 画出两个Ua~υ 图 计算材料的逸出功W和截止频率υ0 计算普朗克常数的实验值h 及相对误差E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