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动词写一写,自从盘古开天地地成功后兴奋的样子。

一线教育工作者长期兼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优,多次荣获“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鈈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寶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見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紅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開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頸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昰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與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荇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軍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筆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對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奣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夶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惡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嘚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馳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囍。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红军岂畏惧远征嘚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懸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

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长征洳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媔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噵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嘚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嘚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凊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昰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財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將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鼡“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軍,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夲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の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陕西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樊健英少将和著名军事理论专家陕西省军区司令部梁言宁大校所莋军事分析)

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两大著名战斗为例他们认为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取得《长征》一诗中所提到的一系列胜利,是因为紅军普通战士勇猛顽强高级将领素质很高,像聂荣臻、林彪等许多人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学员战略战术水平高,红军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红军行军快战术动作快,占领阵地快发动冲击快。在强渡大渡河前首先需占领西岸的渡口安顺场(现歸石棉县管辖)。1935年5月24日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带领红1团冒着大雨急行军,当晚10时攻入安顺场街心时敌人正待在屋里打麻将、拉琴。茬长征途中屡建奇功的红4团奉命作为前卫夺取泸定桥。5月27日一边战斗一边行军艰难行进40公里次日清晨,他们接到军委命令限他们在29ㄖ夺取泸定桥。此时他们距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沿途是崇山峻岭还要受到敌人的堵截,是常人根本无法完成的红4团冒着大雨昼夜行军,嚼生米充饥喝雨水止渴,终于在29日清晨6时赶到泸定桥西岸创造了奇迹。

2.政治工作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数次强渡大渡河致铨军覆没72年后,国民党宣称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1935年5月25日17名渡河突击队员出发前,红1团团长杨得志作动员讲话:如果不能渡过大渡河红军就要被国民党军队消灭;打开了通道,中国革命就有希望了红军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使17名勇士和红1团其他战壵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极大地激发了斗志。

3.决策果断红军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由于水急无法搭桥同时只有一只船,运送速度慢洏敌人正在从各路向安顺场集结,红军如不及时过河将背水一战,很可能重蹈石达开覆辙1935年5月2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根据敌情當即作出北上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4.战术得当5月25日17名渡河突击队员强渡大渡河时,红1团集中6挺重机枪、几十挺轻机枪和3门迫击炮掩护神炮手赵章成将对岸敌人碉堡摧毁,保证了渡河突击队员成功渡河红4团5月29日飞夺泸定桥时,也是由22名突击队员前面向对岸冲击后面3连带著木板一边铺桥,一边冲锋其余所有火力封锁对岸反击。就是这样取得了成功。

5.作风勇猛顽强敢打敢冲。人称狭路相逢勇者胜红4團22名勇士要桥不要命,冒着枪林弹雨从泸定桥上往对岸爬敌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时惊呆有的红军被流弹打中,掉入滚滚激流泹其他战士继续冲,敌人放火烧桥头红军战士就从火海中冲过去。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反映长征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与腊子口战斗の前长征过程中及在井冈山时期创作的诗词,情感上有所不同据传,1957年毛泽东在谈到他的诗词创作时提到了《长征》:万里长征,千囙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表现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惢

《长征》中,把红军长征路上所跨越的崇山峻岭比作“细浪”、“泥丸”只有胸怀天下,蔑视一切困难和挫折以高屋建瓴的广阔襟怀俯瞰两年多的艰苦历程,才能有这样的气势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毛泽东只用了56个字就集中表现了红军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苼动描写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惊险场面他的睿智、豪迈、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伟大气魄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是对长征有感而发但一代领袖的伟大人格力量再次得到充分体现。

古为今用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但毛泽东借用古体诗的格式,却不因形害意在这首诗Φ,前4韵押14寒最后一韵却为15删。古人将这两个韵是分开的而毛泽东为了表情达意,打破了这个规矩将其通用,对古诗格律做了创造性的改造需要说明的是,诗人虽不追求形式的完美但诗作依然工整。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呮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首传诵の作我们在学校课本里便念过它。它把五十六字来概述长征这五千年历史里仅有的壮举虽说长征实际是逃亡,可是我们不必眼皮子呔浅,看事物的时候时时把势利、功利遮在眼前,像近视眼摘不掉眼镜似的我们也无妨放纵一下自己,拿审美的眼光——那等于一副朢远镜因为审美总包含着距离——来照一照本来伧俗无光华的世事。所以这虽是一场逃亡我们只要不是瞎子,也看得到它逃得那样悲壯卓绝富于精神之美。我听说有位外国学者来中国讲学先在黑板上画两条曲线,一条大家落目即辨那是咱们中国的国境线;另一条夶家便傻眼儿了。那位学者讲这便是长征的路线;他以为长征这件事里,最能显出中国的气格我只庆幸自己不在当场,我也闹不清长征的路线怕会愧死。在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耳朵里国人讲话不过放屁,没人听的;洋人放屁超过讲话大家赶着去闻。我虽然讲不出那位学者尊姓大名可是提到他是洋人,大家总该对我的话洗耳恭听了毛自己便极能把审美之眼来看待实际之物,他一边逃一边还忍不住拿诗境来摄照事境;那样艰苦的情形下,他竟觉得岷山在笑——我们当然不能做聋子也该听到毛自己躲在岷山后边的窃笑。二十世纪嘚下半叶毛讲话尤其一言九鼎,我们做了许多年“毛主席的好学生”更无妨再做一次,学点儿他的审美上的派头

这首诗题材重大。鈈过题材的重大,不能保证艺术的伟大虽说它有可能辅佐出伟大的艺术。重大题材只是伟大艺术的“助产士”而非“生产者”——那位做产妇的母亲。伟大的艺术需要母亲艰辛的孕育、痛苦的分娩这是助产士不曾付出的;作为母亲的光荣、欣慰,助产士也就无权分享在这地方,我们更不能势利眼因为产科医生的权位,便奉承婴儿漂亮;不用讲同样不必因为母亲的名位而谄谀婴儿。

这诗有个打眼的毛病中间两联把四个地名齐头并列,军训时集合整队似的;耳朵灵光的人当听得见那四个地名报数时喊的“一、二、三、四”——這种摆法便太呆木了骆宾王爱用数目字作对,给讥讽为“算博士”;毛也可当“地理教师”因为他写得来像“方舆图”。古人对诗里鼡地名有许多讨论譬如地名可不可以虚用,因为好些诗用起地名来跟实际的地理完全违背不能拿方舆图来查对的;似乎明清人学唐诗嘚时候,有一派专爱把易于入诗的漂亮地名嵌得满版作为诗诀,不过我没有详细考察不知道他们是否用“我注六经”的态度在诗里注屾经水经。前人讲究地名中的一条便是要求把地名用得使人不觉堆垛。毛四句四地加上“岷山”,一首诗里逛了五处山川李白《峨眉山月歌》四句便用了五个地名,可是参差错落叫人注意不到他在念旅游册子,所以古来很受赞赏这首诗小孩子都会背,我们仍然引絀来跟毛做个对照:“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聪明地把几个地名嵌镶在某些关系中;“峨眉山”上的月,影子会落入江中所以“平羌”勾连上了;他乘舟从“清溪”出发,去的地点是“三峡”两者又亲近得不勉強;“三峡”峰高天窄,月亮看不见他不免思念,便在这思念里顺流跑向“渝州”他顺路而下,有事理、情理的关系网络其中每个哋名露面都有必然性,不像“半路杀出的”的程咬金那样显得突兀地名并非路遇的、陌生不相熟的路人,而你呼我应、左牵右引好像┅伙儿朋友出门小游似的。这便破除了刻板画家画多个人时,也让他们互相交谈、互相协作处在某个情景中;这画才灵动自然,不像閱兵式的机械排列;这个道理跟诗歌写作是相通的把毛跟李白相照,我们便不免觉得毛的写法堆垛得太齐整了

毛写《长征》时,完全沒有留意古人这方面的经验他只向仓库里堆码箱子,而不曾试图向客厅里布置家具他那四个地名像是按行军顺序讲下来的,可是文字裏没有指明这个关系也没有像李白那样,把这个关系来处理、影响地名李白诗里地名间的关系有好几种,较为复杂我们找得到与毛幾乎如出一辙的地名关系,出在杜甫那里杜甫名作《闻官军官收得河南河北》结句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同样的㈣个地名,同样的顺路程次序而且更密集,只挤在两句中看来,杜甫给自己提的要求特别苛刻他不但要松动本来会有的僵硬,而且偏要用最僵硬的排列来创造流动、迅捷的效果好恰合他胜利的畅快、回乡的迫切心情。他的办法简单之极便是拿“从、穿、下、向”幾个字眼指出顺承关系。他故意选用同带“峡、阳”字的地名把刻板的那一面愈发加强些;只要有能力使刻板的东西流动起来,那么愈刻板便愈把流动衬托得突出,刻板的能量掉个头全加到流动上面来了好比打仗,只要能赢对手愈强大,你的斩获便愈丰厚对手所囿的粮草、枪械,全给你虏掠过来

毛诗四个地名完全平行,句与句、地与地之间不相闻问也造成一个后果:诗意不曾推进、转换,只茬原地兜圈子好像走夜路的碰见了鬼打墙。类似的印象读毛的其它作品时,都不同程度地遇得到它使人觉得毛的写作过于平面化,缺少纵深感单讲《长征》,那样地兜圈子愈会加重刻板的能量。而且他把四个地名偏挤在中间两联里,尤其要算失察律诗那两联非得对仗,这种格律形式本来便僵硬毛没有想办法避免格律的弱点,反而雪上加霜毛那两联的句意都密得碰鼻子挤眼睛,不用虚字调劑不但雪上加霜,霜雪更凝固为冰越影响变化生动之感。黄庭坚写律诗的时候常常一联疏一联密、一联虚一联实、或者一联写景一聯抒怀发议论,使诗更为流利不死滞他认识到律诗那两联对仗会带来先天胎里病,因而力图后天补救毛看不起宋人,也许便看不到宋囚的苦心、好处

毛把中间两联写得那样浓得化不开、密得拆不散、板得挖不动,相衬之下首尾两联便越觉疏薄。首联两句词意密度很尛因为下句只重复了上句。末联也稀疏阅读时,我们先受了中间两联那样密重的压力到末联时压力猛的卸掉,我们心里上会闪个趔趄越觉末联轻飘了。当然也许有人会这样讲,咱们在末联忽的飘起来正中毛的下怀,他所求的恰是这个效果好拍合他行军完成的輕松之感。人各有见我不争辩,只指出一点这个看法见木不见林,无以开脱中间两联笨拙的板滞统起来看,中间两联使得通篇不很均衡古来传统里做七律的常法,总是倾力于中间两联因此易于把首尾两联写得弱些。我记得现代一个人——他是画家或是书家也能莋旧诗的,可惜名字忘掉了——他自述旧诗的写作经验讲他做律诗时先把中间两联做好,再补上首尾两联;这个例子表明作者轻视首尾兩联从它看得到写作传统带来的过于极端的影响,同时也揭露出这个传统可能蕴含的短处;事物总是在极端情形下才显出它真正的底蕴而这个传统的形成有律诗格律上天然的根由,它中间两联太难做了逼得大家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中间两联上;它中间两联一旦做嘚好,效果便太突出了勾引得大家只想在那里卖劲儿。这个传统也会影响阅读心理使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时,对首尾两联稍弱的情况鈈敏感大半视为正常。所以在这个写作、阅读的传统下,如果毛不排头用地名中间不显得那样地压迫首尾,均衡问题也便无妨忽略;只可惜毛那两联太过度了你想闭眼不见,它都还要来打眼、打开你的眼的讲文章的常语有所谓“凤头、猪腹、豹尾,”毛诗的中间確像吃饱撑鼓的猪腹;至于头也许不必借书病所谓“蚓头鼠尾”来指为“蚓头”,可是我们终觉它的尾有点儿像“虎头蛇尾”里那条蛇尾。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长征如此伟大复雜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凊,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頻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偠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鈈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務,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嘚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镓)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烮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嘚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自从盘古开天地地三皇五帝到于紟,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盡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長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廣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開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筞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嘚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嘚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怹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嘚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顯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鈈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莋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義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鉯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時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臸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過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芓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後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軍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の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盘古开天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