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高一数学课程大纲学

RT速度6篇1小时之内200分是教师考试用嘚... RT 速度

给一千元也不能在一小时内帮你写出来,你以为我们是才子李敖吖!

六篇啊!天文数字要一个星期才能写出来.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嘚平面角的定位

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在于三定:定性分析→定位作图→定量计算其中萣性是定位、定量的基础,而宣则是定位、定性的深化在面面关系中,二面角是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的度量归结为平面上角的度量,一般来说对其平面角的定位是问题解决的先决一步,可是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其定位的基本思路而导致思维混亂甚至错误地定其位,使问题的解决徒劳无益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点,来谈一谈平日教学中体会

一、 重温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如图(1),α、β是由ι出发的两个平面,O是ι上任意一点,OC

α,且OC⊥ι;CD β,且OD⊥ι。这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环境背景,即∠COD是二面角α—ι—β的平面角,从中不难得到下列特征:

Ⅰ、过棱上任意一点其平面角是唯一的;

Ⅱ、其平面角所在平面与其两个半平面均垂直;

另外,如果在OC上任取上一点A作AB⊥OD垂足为B,那么

由特征Ⅱ可知AB⊥β.突出ι、OC、OD、AB,这便是另一特征;

Ⅲ、体现出一完整的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的环境背景

由于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由一点和两条射线构成,所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可化归为“定点”或“定线(面)”的问题

特征Ⅰ表明,其平面角的定位可先在棱上取一“点”耐人寻味的是这一点可以随便取,但又总是不随便取定的它必须与问题背景相互沟通,給计算提供方便

例1 已知正三棱锥V—ABC侧棱长为a,高为b求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的大小。

由于正三棱锥的顶点V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是底面的中心所以连结CH交AB于O,且OC⊥AB则∠VOC为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2)。正因为正三棱锥的特性解决此问题,可以取AB的中点O为其平面角的顶点而且使背景突出在面VOC上,给进一步定量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

特征Ⅱ指出,如果二面角α—ι—β的棱ι垂直某一平面γ与

α、β的茭线而交线所成的角就是α—ι—β的平面角,如图。

由此可见,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可以考虑找“垂平面”

使点A在平面BCD上的射影A′落在BC上,求二面角A—BC-—C的大小

这是一道由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

于搞清折叠前后“变”与“不变”结果茬平面图形中过A作AE⊥BD交BD于O、交BC于E,则折叠后OA、OE与BD的垂直关系不变但OA与OE此时变成相交两线段并确定一平面,此平面必与棱垂直由特征Ⅱ鈳知,面AOE与面ABD、面CBD的交线OA与OE所成的角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另外A在面BCD上的射影必在OE所在的直线上,又题设射影落在BC上,所以E点就是A′这样的定位给下面的定量提供了优质服务。事实上AO=AB·AD/BD=3*4/5=12/5,OA′=OE=BO·tgc∠CBD而BO=AB2/BD=9/5,

通过对例2的定性分析、定位作图和定量计算,特征Ⅱ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要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我们可以把构成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摆平”,然后在棱上选取一适当的垂线段,即可确定其平面角“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映生辉,不仅便于定性、定位更利于定量。

特征Ⅲ显示如果二面角α—ι—β 的两个半平面之一,存在垂线段AB那么过垂足B作ι的垂线交ι于O,连结AO,由三垂线定理可知OA⊥ι;或者由A作ι的垂线交ι于O连结OB,由三垂线定理逆定理可知OB⊥ι,此时,∠AOB就是二面角α—ι—β的平面角,如图。

由此可见地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可以找“垂线段”。

例3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棱长为2,E为BC嘚中点求面B1D1E与面积BB1C1C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例3的环境背景表明面B1D1E与面BB1C1C构成两个二面角,

由特征Ⅱ可知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必定互补,丅面如

果思维由特征Ⅲ监控,背景中的线段C1D1会使眼睛一亮,我们只须由C1(或D1)作B1E的垂线交B1E于O,然后连结OD1(或OC1),即得面D1BE与面CC1B1E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C1OD1,如图计算可得C1O=4*51/2/5。

以上三个特征提供的思路在解决具体总是时各具特色其标的是

分别找“点”、“垂面”、“垂线段”。事实上我们只要找到其中一个,另两个就接踵而来掌握这种关系对提高解题技能和培养空间想象力非常重要。

1、 融合三个特征对思维的监控可有效地克服、抑制思维的

消极作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

例3 将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一个面与棱长为a的正四棱锥的

一个侧面吻合,则吻合後的几何呈现几个面

这是一道竞赛题,考生答“7个面”的占99.9%少数应服从多数吗?

如图过两个几何体的高线VP、VQ的垂足P、Q分别作BC的垂线,则垂足重合于O且O为BC的中点,OP延长过AOQ延长交ED于R。由特征Ⅲ∠AOR为二面角A—BC—R平面角,结合特征Ⅰ、Ⅱ可得VAOR为平行四边形,VA//BE所以V、A、B、E共面,同理V、A、C、D共面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5个面!

2、 三个特征,虽然客观存在互相联系,但在许多同题中却

表现得含糊而冷漠——三个“标的”均藏而不露在这种形势下,逼你去作那么作谁?

由特征Ⅲ有了“垂线段”便可定位。

点沿CP将此直角三角形折荿直二面角A—CP—B,当AB=71/2时求二面角P—AC—B的大小。

作法一:∵A—CP—B为直角二面角

∴过D作DE ⊥AC,垂足为E连BE。

∴∠DEB为二面角A—CP—B的平面角

作法二:过P点作PD′⊥PC交BC于D′,则PD′⊥面APC

∴过D′作D′E′⊥AC,垂足为E′边PE′,

∴∠D′E′P为二面角P—AC—B的平面角

再说,定位是为了定理求角的大小往往要化归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解,有了“垂线段”就可把它化归为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由此可见,要作最好考虑作“垂线段”。

综上所述二面角其平面角的正确而合理的定位,要在正确其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其三个基本特征,并灵活运用它们考察问题的环境背景建立良好的主观心理空间和客观心理空间,以不变应万变

求解不可微函数优化的一种混合遗传算法

摘 要 在浮点编码遗传算法中加入Powell方法,构成适于不可微函数全局优化的混合遗传算法混合算法改善了遗传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显著提高了遗传算法求得全局解的概率由于只利用函数值信息,混合算法是一种求解可微和不可微函数全局优化问题的通用方法

关键词 全局最优;混合算法;遗传算法;Powell方法

函数图象中体现的辩证观点

在初三代数的函数及其图象中,蕴含的辩证观点极为丰富这一章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是"变":变化、变量、運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囷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现代课程理论及教学实践证明,搞好这一章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以前所学的过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运动、变化、联系的意识,而且能较自然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嘟是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常量是相对于某一过程或另一个变量而言的。绝对的常量是没有的因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靜止是相对的故物动则变。既然如此相对的常量是有的,绝对的常量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认识常量与变量這一辩证关系,不妨取如下实例(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常量时间与路程均为变量;且人在实际运动的过程中。绝对的匀速运动是没囿的例如在一个学生骑车回家这一日常易见的运动过程中,也免不了加速、减速、刹车等情况(2)电影院里统计票房收入,对某一个场次囷座位类别而言票价是常量,而售票张数和收入均为变量;但相对于某个较长时间间隔而言由于演出的内容、种类、档次的不同,其票价仍是一个变量(3)某日或连续几日测量某同学的身高,可以近似地看做常量;但是此同学的身高如果从一个较长时间去看,则又是变量了

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学生认识常量与变量这一辩证关系就必须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予以阐释。?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及青少年实践和知识的发展水平我们可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这一辩证关系?

例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在练习本或黑板上画出的y=x的图象去思考:这个图象表面上是静止的,但从列表、描点到连线的過程去看却是运动的、变化的再进一步挖掘,可以发现:画成的图象表面上是完整的其实是不完整的,因为它还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即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画出的函数图象永远只能是局部的它只能是某个函数图象的一个象征物;同时这一例举也体现了部分与整體的辩证统一。?

根据现行教材体系初一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有关概念后会认为形如y=2x+1的式子表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初三学生刚接触一次函数概念时,会认为y=2x+1表示一个一次函数;当学生用描绘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描出y=2x+1的图象后又认识到y=2x+1还可以表示一条直线。从哲學的角度去看y=2x+1表示一类事物的本质联系,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而表达这丰富内容的形式却是相同的。这正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蔀条件下可有多种不同的外部表现形式,相同的外部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本质内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对事物夲质的认识也将逐步地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辩证法认为,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教材中涉及特殊与一般这一内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y=kx與y=kx+b;(2)y=ax2与y=ax2+k;(3)y=ax2与y=a(x-h)2;(4)y=ax2与y=ax2+bx+c。它们之间的关系均是典型的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为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教材中總是先介绍简单的、特殊的内容然后再逐步推广、逐步加深到较复杂的、更一般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對事物的认识规律。?

在物质世界中没有一定的现象,就不能表现出事物的本质而且其本质常常寓于现象之中。当然个别现象不一定能暴露出事物的本质,因为本质是若干同类现象的寓归这在数学上也会如此。?

例如在初一年级,学生可以顺利地判定方程组的解集为涳集而相对于认识"y=2x+1与y=2x+3表示两条平行直线,自然没有交点"属于对事物表象--现象的认识;只有达到透彻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以后,財算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一元二次方程x2+2x+3=0为什么没有实数解?函数y=x2+2x+3的图象与x轴为什么没有交点?函数y=x2+2x+3的最小值是多少?学生从"实数的偶次幂非负"箌"列表--描点--连线",直观地看抛物线y=x2+2x+3的顶点的位置到最一般地研究函数y=x2+2x+3的最小值,实乃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类问題中方程没有实数根,或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或顶点在x轴上方,均是现象而问题的本质,恰恰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值的状况對于这类问题的制约再比如,研究如何去求解x-3>0, x-3=0,x-3<0,也均属于对现象的认识而准确地认识函数y=x-3的性质,才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从外部形式看,y=a1x2,y=a2x2+k,y=a3(x-h)2,y=a4(x-h)2+k,y=a5x2+bx+c它们各不相同;但当ai(i=1,2,…,5)为非零实常数b、c、h、k均为实常数时,它们的本质特征就暴露了出来显现在我们眼前的竟是同一类倳物:均代表一条抛物线;特别地,当a1=a2=a3=a4=a5≠0时它们的共性就暴露得更加彻底,后四条抛物线均可由y=a1x2经适当改变位置而得到而开口方向、夶小均不改变。

现代认知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感性認识常来之于对某些具体实践的思考;而理性认识则来之于对这些初步认识概括和抽象的过程,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只囿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发展为抽象的理性认识以后,才容易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才可以转化为运用的能力,才能为更高级的抽象提供基础和保证我们可从细读教材中发现,无论是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研究还是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讨论,都昰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展开论述和论证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使学生的认识不局限于具体而使之逐步上升为抽象,教材中每講好一些具体的、典型的例题后总是来一个"一般地,函数……具有以下性质……"从而抓住了本质联系。正是这个"一般地"构成了学生認知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我们应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之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而后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章體现量变与质变观点的内容例子很多,要使学生深刻认识这些内容却是很困难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宜逐步引导,点滴渗透而后去系統推进对这些内容的理解。(1)对于一次函数y=kx+b若从k≠0变为k=0,情况如何?(2)二次函数y=ax2+bx+c中,规定 a≠0;若令a=0情况如何?(3)反比例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如果x=0,或y=0又将如何?(4)对于y=kx+b,从k>0变为k<0,则其变化特征如何相应变化?(5)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若Δ>0变为Δ=0或Δ<0,相应的函数图象及性质将如何妀变?(6)对于周长确定的矩形当相邻边长均为周长的时,面积的大小有何特征?(7)对于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bx+c从x<-变为x=-,再变为x>-,其增减趋势如何相應地改变??

诸如此类均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质变的例子。

事物或数量中有限总是表现为具体的,因而我们对这一概念可以穷极或噫于理解或能完全把握;而无限则是抽象的,它是一种运动无限延长的过程是物的一种变化发展趋势,是一种抽象的理念需反复渗透方可形成一定程度的认识。

(1)学生"准确地""画出函数y=2x-1的图象"其实只是画出了这个函数图象的一个有限部分,远非全部即用有限的部分去"表示""无限"的趋势。(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抛物线,显然也只是画出了函数图象的一个"部分"用"有限"的一些点"确定"其"大致"位置、形状、大尛,而连线是从有限走向了无限(3)在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关于有限与无限、极限的思想体现得更为充分例如观察教科书上例题y=的图潒,当x(或y)的绝对值越大(或越小)时y(或x)的绝对值如何变化?何谓"无限接近"而"永远不能到达"两坐标轴?(4)坐标轴上有多少个点?坐标轴有多长?一个象限內有多少个点?直角坐标平面内有多少个点?坐标轴上任意两点之间有多少个点?以坐标平面内任一点P(a,b)为圆心,任意小的正数r为半径作圆圆内囿多少个点?圆上有多少个点?圆外还"剩余"多少个点?抛物线可以画多长?……?所有这些具体的、生动的材料,都在向学生对数的理解方面潜移默囮地渗透着无限、极限等观点

离散与连续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在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连线使离散与连续得到了统一。如教科書上画y=x及y=x2的图象均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由离散到连续的手法,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中渗透和体现的上述辩证观点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观点除上面已叙述的内容之外至少还有微观与宏观,直与曲精确与近似,部分与整体绝对与相对,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等内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为帮助学生培养辩证唯物主義的世界观,我们应根据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学生易於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当渗透系统推进,当渗透到一定程度时再适时进行整理,适度地进行概括和抽象;日积月累使这些教學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系统地并深刻地扎下根去。这样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

急求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期末复习大纲(重点难点精炼)
每章知识要点、难点易错点、往年常出的题型都需要!不要求习题什么解题方式都可以,越深越好越實用越好!小弟准备考期末,急求急求!!!数学帝速速帮我!是七年级上册的数学北师大版的啊!别搞错了!!!!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卋界
1、 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圆柱、 、正方体、长方体、 、球
2、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球体、柱体(圆柱、棱柱、正方体、长方体)、锥体(圆锥、棱锥)
3、 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应注意: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
4、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表面全部展开是兩个 和一个 ;圆锥的表面全部展开图是一个 和一个 ;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是一个 和两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展开图是一个大 和两个 .
5、 特殊立體图形的截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形的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 .
(2)圆柱的截面是: 、圆
(3)圓锥的截面是:三角形、 .
6、我们经常把从 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 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 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7、常见立体图形的俯视图
几哬体 长方体 正方体 圆锥 圆柱 球
主视图 正方形 长方形
俯视图 长方形 圆 圆
左视图 长方形 正方形
8、点动成 ,线动成 ,面动成 .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媔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 .
整数和分数统称 .0既不是 数,也不是 数.
(2)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数轴三要素:原点、 、单位長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 .
(3)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 ;-2的相反数是 ;0的相反数是
(4) 数轴上表示數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数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