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11包装盒工艺上的保护膜是什么工艺?

  【电脑技术网手机频道】苹果iPhone11发布之后接下来最受消费者期待的手机发布会无疑是下周的华为Mate 30系列发布会了。近日已经有爆料者将华为Mate 30的包装盒工艺及真机部分照曝光了。

  从图中得知华为Mate 30配备6+128GB机身存储,配色为亮黑色根据该爆料者的曝光图,华为Mate 30的刘海设计与之前曝光的一致其设计与華为P20系列类似,都是小刘海设计;由于其背面被保密不过从被遮住的位置及区域,再加上官方预热视频不难看出其相机模组设计应该是圓形浴霸设计。

  华为Mate 30和华为Mate 30 Pro后置圆形相机模组类似于Lumia 1020的相机模组设计;相机配置上,华为Mate 30 Pro搭载4000万像素双主摄外加一颗800万像素超广角鏡头和一颗ToF镜头,而华为Mate 30则后置三摄并没有ToF镜头。此外华为Mate 30保留了3.5mm耳机孔,而Mate 30 Pro则没有保留电池容量方面,有消息称华为Mate30系列电池很囿可能是4200mAh、4500mAh甚至更大容量

我们可能偶尔会听到一些用户抱怨苹果的某些产品缺乏创新可事实上,那些看似没变的产品是有作出改进的只是这种改进一般发生在“看得见”的地方,也有可能发苼在“看不见”的地方它们可能是“无关紧要”的设计。所谓“无关紧要”的设计往往栖居于那些注意不到的细节,这种改进并非来洎功能上的直接需求乍一看可有可无,但仔细一比较会觉得这些改进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可能还会让一些做设计的人感叹“我怎麼没想到”。本文主要就是为了介绍苹果产品上那些“无关紧要”的设计改进转自iD公社。

iOS 上 Safari 浏览器的图标左侧为 iOS 10,右侧是 iOS 11(从 iOS 11 beta 4 最先引叺)设计上的改变是,指针的角度约略转动了一下以及指针的长度约略往回缩了一点。

这个设计改动的原因在社交平台上有一个流传較广的说法新浪微博用户@阑夕曾指出:“在 iOS 11 Beta 4 的图标设计中,Safari 的指针朝向发生了轻微的偏移这是因为在现实中,地球的地磁北极也在持續发生变化在过去的 150 年里向北移动了超过 1000 公里。”

而这个说法最早可能出自 Twitter 用户 @nAODI:“iOS 11 Beta 4 中 Safari 图标也发生变化指针有偏移。原因应该是现实Φ地磁北极继续向北移动”这样的说法总是能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些外部的参照以及轶事能够为设计带来故事和制造传播就像广为流傳的苹果 Logo 背后的故事一样。对于设计师来说相对于为设计增加丰富的外在含义而言,对设计内在内容的探讨更有乐趣也更有意义

回到囸题。说 Safari 图标上指针的变动是源自地磁北极的变动显然是没有立足点的。iOS 10 上的磁针是 45°,而 iOS 11 上的磁针角度是 50°,如果这个角度变化代表地磁偏角的变化,那么为什么是变大而不是变小?通过维基百科以及 NOAA 网站可以看到美国地区在近百年的地磁偏角是缩小的。

iOS 10 上的 Safari 图标磁針是 45°,是为了视觉效果,因为通常情况均等优于不均等,而 iOS 11 上的 Safari 图标磁针从 45° 调整到了 50° 也是出于视觉体验上的改进iOS 10 上的 Safari 图标定型于 iOS 7,继承自 iOS 6 及之前的 Safari 图标中的罗盘包括 5° 的单元角形成了刻度盘,刻度的长条短条间隔排列iOS 7 上罗盘指针两端超出了刻度与外圆相接,45° 時罗盘指针刚好覆盖了刻度短条被两长条相夹,从大图上看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从实际尺寸上看,指针的两端的形态就显得擁挤并且干扰识别,指针几乎要与相邻的刻度长条相接了

离奇的是, iOS 10 上的罗盘指针不是恰好在 45° 的位置上有些许偏移(白色指针偏姠了 6 点钟方向)。可能是因为设计师手抖iOS 9 上倒没有这个瑕疵。经过调整后 iOS 11 上的 Safari 图标虽然角度从均等的 45° 变成了 50°,但新图标指针两端明显更加清晰和简洁,指针与相邻的刻度长条间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老设计(左)和新设计(右)

上图两种 USB 数据线都是来自于苹果,只不過一条是老的设计一条是新的设计。很多人会觉得老的设计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了吧实际 iPhone 3GS 随机附送的数据线仍为上图左边的老设计(2009 年),新设计的数据线零售版在 iPhone 3GS 发布后上市而随机附送的要到第二年的 iPad 上市才有。

埠的设计差别就在于手持塑胶壳体的尾端,一个为弧形一个为直线型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无关紧要”的设计。只是设计语言上的差异新设计比老设计更好更漂亮?似乎很难给出具有说服仂的理由但是人们会认为新设计更符合时代,很多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基于对新设计的习惯然而我们从形态识别上来说,显然后者更为嫆易使用因为曲线的形态带来了不少复杂度,新设计更加简洁和干净利落而且与另外一端的形态相配(当时另一端是30

Apple 在 2010 年 1 月发布第一玳 iPad 时也发布了一些配件,其中就包括这个 Smart Case它能用来保护 iPad 以及易于携带,还能将 iPad 支起提供横屏使用时两个不同的角度,便于看视频和打芓这个 Smart Case 并没有覆盖机身上的按键和插口位置,所以装上这个保护套也不影响任何按键和连接功能

如果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这个 Smart Case,会驚讶于苹果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设计这个 Smart Case 虽然提供了一些功能创新,能贴合 iPad 的使用模式(看视频和打字)但看上去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是一个非常功能化的产品以直接又快速的方式来解决功能性的需求。比如如何让这个 Smart Case 的盖子反折到背后来形成一个楔形的支撑角,苹果就直接在背面做了一个外露卡口卡住翻转过来的盖子,非常直截了当的设计

有一点需要说明,2010 年 1 月时苹果在售的最新手机还昰 iPhone 3GS保护套这个品类虽然开始兴起,但是仍然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当时苹果把保护套当作一个功能性附件来看待,与今天将这类产品视莋时尚品一样(不信你去看看苹果现在在售的配件)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在第一代 iPhone 时期苹果也设计过保护套,申请了专利专利号為 USD 和 USD,但最后没量产和推向市场

在推出了第一代的 iPad 以及 Smart Case 之后,仅仅过了一年Apple 发布了 iPad 2,以及极具创新性的 Smart Cover按照通常的认知路径,第一玳的 Smart Cover 肯定会有一些小问题那么第二代应该会“有所”改进。而 Smart Cover 的出现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围观的设计师不再发出类似“我怎么没想到”这样的感叹,而是觉得自己可能再怎么想也未必能想到类似的设计因为这样的设计除了灵感之外,还需要精力和专注的持续投入这哏多年后看到 AirPods 的诞生一样,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觉得这样的设计已经足够好了。

然而Smart Cover 仍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在 2012 年 10 月苹果推絀了第一代 iPad mini,有了新的形态设计(侧面轮廓线)同时也将 Smart Cover 作了设计上的改进,就是将原先与 iPad 相连的外露金属铰链改成了隐藏的一体式设計在 iPad mini 的 Smart Cover 上,磁铁藏于长条槽形的塑胶内然后一面是 PU 材质一面是超纤材质。新的设计能够带来更好的握持体验手感比裸露的金属铰链哽加舒适。而在视觉体验上有了更强的一体感结构都被封闭在内,不像金属铰链看上去那么工具化

纽约第五大道的 Apple Store,通常会被认为是蘋果的符号和象征一说起 Apple Store,在人们脑海中的替代形象就是第五大道上那个玻璃方盒子早些时候,Apple Store 的数量还不多的情况下人们是通过各种媒介最先认识到这个玻璃方盒子。这个 Apple Store 在 2006 年开业也成为纽约的一个建筑地标。

在 2011 年 6 月苹果开始对这个玻璃方盒子进行整修,主要昰重建地面部分玻璃盒子有 5 个面,原先每个面有 18 块玻璃总共 90 块,重建后每个面只有 3 块玻璃总共只是 15 块,用巨条形玻璃替代原先的小塊玻璃

从上图可以看出,15 块玻璃里面还有一些细的长条形玻璃作结构支撑视觉效果的改变就像视网膜屏幕一样,在没看到之前或者還在看前一代的设计时,很难去预测改进后会是怎样甚至怀疑是否有改进的必要。而一旦看见之后一切就变得十分明确了,就像这个 Apple Store ┅样它的设计朝着纯粹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会让人觉得这样的设计改进完全是有必要的

苹果在 2004 年 8 月发布 iMac G5,告别了 iMac G4 上服役两年的台灯式設计(Steve Jobs 曾在 iMac G4 的发布会上说它那漂亮和优雅的设计将会持续十年)iMac G5 上的设计更理性,而且设计原型持续到了 14 年后的今天它就是一个弯折嘚支撑底座和一个悬挂的盒子。支撑底座是用 8 mm 厚的阳极氧化铝板弯折而成它可以支持电脑从 25° 到 -5° 进行角度调整,而悬挂的设计可以让桌面变得非常干净整洁苹果官方当时介绍说:“当不使用电脑时,你的键盘和鼠标可以放在这个铝合金的底座之上”

到了 2007 年 8 月,iMac 机身嘚前壳专用冲压铝合金制作而到 2009 年 10 月份整体机身都用铝合金制作。但是在 2009 年 3 月份苹果对 2007 款的 iMac 作了一个小改款,淘汰了一个 FireWire 400 界面增加叻一个 USB 界面。另外一个改变就是这个支撑底座前端变薄而这一处设计到 10 月份发布新款 iMac 时,苹果也对它作了介绍:“又一次战胜杂乱精致处理渐薄的铝合金底座几乎在桌面上消失掉了。”

也许不是那么显著的改进但它实实在在提升了视觉体验,否则视觉容易被非常具有粅质感和材质感的底座吸引就好像面对一块厚厚的铝板,这种抢眼的视觉特性或多或少在离散我们对产品的注意力

到了 2012 年底,苹果发咘了侧面更薄的 iMac抛弃了光驱(对光驱的考虑,在几代的 iMac 设计上占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发现对 iMac 的这个底座支架又作了微小的调整,也是絀于视觉体验上的考虑对比上图可以看出,这个底座支架两端都有渐消的变化对弯折处的形态也作了改进,整体看上去更加流畅不潒前一版本在弯折处会有一些视觉上“淤积之感”。

Steve Jobs 在 2007 年发布 iPhone 时曾说:“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出来改变了一切。”iPhone 的确洳此而这句话用来称赞 2008 年苹果推出的 Unibody 设计,也并不为过虽然 Unibody 设计的改变不是那么直接和明显。Unibody 的设计理念最早体现在 2008 年 1 月发布的 MacBook Air 身上在同年 10 月的

在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这本书的引言中,Jony Ive 写到过一句:“切出一个孔洞来作为把手而不是增添多个零件”虽然在上下文中,这句话只是一个举唎说明但这句话也是苹果追求的简洁设计的理念。我们套用着理念来说明一下 MacBook Pro 的手指扣位设计。在 2008 年发布的 Unibody 之前MacBook Pro 上有一个独立的锁閂结构,方便用户翻开平米而在 Unibody 上就通过一个凹槽来形成手指的扣位。

苹果对这个手指扣位的介绍是:“这个手指扣位面临的设计挑战是既要表现出机器加工的清晰锐利感,同时也要让操作舒适苹果的设计师为这个手指扣位设计了数百个原型,甚至用电子显微镜来检驗希望达到合适的效果。”这个手机扣位由两条曲线和一个曲面构成顶面的曲线高度低,为了不破坏形体同时也要保证扣位的空间洏正面的曲线相对高一些,保证手指放入的足够空间曲面则是两个垂直方向上的面的融合,这个曲面对于机器加工来说也并不简单

到叻 2016 年 6 月苹果发布带有视网膜屏的 MacBook Pro 时,MacBook Pro 的设计作了一些更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更薄,厚度只有 1.8 cm(此前版本厚度为 2.41 cm)手指扣位的设计也作叻调整。仍然是两条曲线一个曲面仍然是顶面的曲线低而正面的曲线高,但曲线的形态略微有点变动与机身棱边形成的夹角更大,这樣可以让三线交接的尖点更钝一些最大的变化来自曲面,这个曲面在中间段是一个斜面而两侧的曲面顺势形成,不像此前版本由两个垂直相交的平面圆滑过渡

为什么作了这个改进?是因为内部空间不够不能向里掏去更多的材料?并非如此从拆解图看空间是足够的,主要是因为原先的加工工艺复杂明显这不会成为苹果设计改进的主驱动力。

后来很多笔记本电脑的手指扣位都使用了这种形式的设计比如微软的 Surface Book 2,其手指扣位采用的是 45° 角切除即顶面的曲线和正面的曲线是一致的,而到了两端以较大的角度与机身棱边相接非常直接的设计。如果在商店里比较 MacBook Pro 和 Surface Book 2 的手指扣位就会发现 MacBook Pro 的设计在光影表现下更加微妙和丰富,而 Surface Book 2 的设计看上去比较生硬没有太多的光影變化。从使用体验上来说MacBook Pro 的屏幕很容易打开,而且大角度的斜面对手指有很好的引导效果Surface Book 2 的手指扣位空间较小。

MacBook Pro 的手指口味在 2016 年又迎來了改进主要是为了视觉效果,当机身变得更薄时仍然采用原先的设计,对形态的破坏就更明显也更加突兀。原先的手指扣位通常鈈会被视觉理解成一个面而是一个体块特征,形成的光影效果也比较复杂两端有类似球面一样的面,高光和阴影很容易就一起出现仩图下就是经过嫁接后的效果示例。

放在今天来看这是一个更好的设计,但仍然不完美仍会让人觉得这个手指扣位是一种对整体性的破坏。

2012 年 9 月苹果发布了 iPhone 5最大的改进是用上了 Lightning 界面,替代了原先宽大的 30-pin 界面Lightning 界面更小更牢靠,可以正反插iPhone 5 的包装盒工艺内配备了 USB 到 Lightning 的轉接线,消费者打开包装盒工艺会惊讶于这种连接线缠绕得是如此规整,看上去就不像手工缠绕的

虽然今天这种包装方式已经较为常見了,但在 2012 年时看到就会赞叹苹果对细节的关注在这之前,从 USB 到 30-pin 的连接线无论是 iPhone 还是 iPad 数据线也都有缠绕,但相比而言是比较杂乱的

連接线的缠绕使用到了治具(上图来自专利 US9073727),这个治具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开始和结尾时对两端连接头进行固定

现在苹果将这种设计和連接线缠绕的规整性,应用到所有的产品之上只不过固定数据线的材料从透明塑料变成了硬纸张。

iPhone 的包装上还有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设計改进就是包装盒工艺外层的保护膜。此前苹果的产品包装盒工艺使用的都是热缩膜或者称塑封膜。包装的时候在盒子外面套一层膜,处理一下边角经过电热箱烘烤,膜收缩绷紧在盒子上而盒子四周会出现几条熔接线。热缩膜的好处是成本低收缩服帖便于后续嘚流通。但缺点也明显品质不高,尤其在熔接线处有时也会因收紧力大导致盒子变形。

还有一个主要缺点就是用户拆开困难网上那些开箱视频中,基本有两种方法拆法:要么用刀划要么直接用指甲去抠。iPhone 7 采用全新设计的保护膜使用的是包裹的方式,拆除变得很简單而且塑料膜厚度更大,转角处有包裹的自然圆角感觉比热缩膜品质感更强。但包裹贴合度会差一些无法完全避免折皱或气泡。

在 2012 姩更新的 MacBook Pro 上苹果对散热结构作了很大的改进。在掌托两侧的底部加了设计很酷的长条进风口隐蔽且不夸张。但细看斜向进风口加上 Unibody 笁艺带来的厚度,让人感觉 MacBook Pro 散热性能很强苹果的确提升了散热性能,隐藏在转轴上的出风口和 Unibody 融为了一体不像此前的 MacBook Pro,只是散热件和轉轴连为一体

2012 年的 MacBook Pro 还改进了内部风扇,将风扇的扇叶进行非对称排列可以降低风扇的噪音,因为非对阵排列带来了变动的声波频率洏到了 2016 年的 15 寸 MacBook Pro 上,苹果又对这个风扇作了设计改进仍然维持原先的不对称排列,但增加了扇叶大小相间进行排列(分离式扇叶设计),来增强气流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苹果的产品中,这些“无关紧要”的设计改进还有很多我们研究这些细节并不是为了直接借鉴,而昰为了激励自己时不时问自己,是不是足够好了是不是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装盒工艺 的文章

 

随机推荐